单侧模板支模体系及其使用方法

文档序号:45733 发布日期:2021-09-28 浏览:2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单侧模板支模体系及其使用方法 (Single-side formwork supporting system and using method thereof ) 是由 朱刚 武大伟 于 2021-07-2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一种单侧模板支模体系及其使用方法,该单侧模板支模体系包括:通过模板螺栓连接的组装式受力框架、次龙骨主龙骨和模板面板,以及设置在组装式受力框架上斜向螺栓组件和竖向螺栓组件,位于所述组装式受力框架的底部的轨道,轨道包括纵向轨道和横向轨道,设置在组装式受力框架的底部的横向滚轮和纵向滚轮,所述横向滚轮接触设置在所述横向轨道上,所述纵向滚轮接触设置在所述纵向轨道上。本发明能够提高待浇筑墙体的施工精度、和质量,在进行下一区域墙体施工时,通过轨道及滚轮对单侧模板支模体系进行移动,其位置调整方便、省力。(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ingle-side template formwork system and a use method thereof, wherein the single-side template formwork system comprises: assembled atress frame, secondary joist main joist and template panel through template bolted connection to and setting slant bolt assembly and vertical bolt assembly on assembled atress frame, be located the track of the bottom of assembled atress frame, the track includes vertical track and horizontal track, sets up horizontal gyro wheel and the vertical gyro wheel in the bottom of assembled atress frame, horizontal gyro wheel contact sets up on the horizontal track, vertical gyro wheel contact sets up on the vertical track. The invention can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precision and quality of the wall to be poured, and when the wall in the next area is constructed, the single-side formwork supporting system is moved through the track and the roller, and the position adjustment is convenient and labor-saving.)

单侧模板支模体系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单侧模板支模体系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中通常采用双侧模板支模体系进行墙体浇筑施工,但是对于特殊施工场地条件限制,无法采用双侧模板支模体系的情况下,因此需要单侧模板支模体系进行墙体浇筑施工。例如:在地下连续墙内施工地下室外墙时,地下连续墙另一侧无施工作业空间,因此需要采用单侧模板支模体系实施地下室外墙的混凝土浇筑施工。现有技术中提供一种单侧模板支模体系,包括钢模板及连接在钢模板与楼板之间的斜撑。其缺点在于,在进行下一区域墙体浇筑时,需将支模体系拆除后重新安装,无法重复利用且支模效果较差,容易出现松动。现有技术中还提供一种三角架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其缺点在于,使用时,需要通过地脚螺栓将三角架固定在楼板上,在进行下一区域墙体浇筑时,需拆除重新安装或者整体吊装搬运。另外,当浇筑的墙体大于支模体系时,不适用浇筑施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单侧模板支模体系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不便于调整待浇筑墙体的模板支模体系的位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侧模板支模体系,包括:

组装式受力框架,为两组以上;

模板面板,竖向设置在所述组装式受力框架的一侧;

主龙骨,竖向分布在所述模板面板的背面;

次龙骨,横向分布在所述主龙骨上;

模板螺栓,连接在所述组装式受力框架、次龙骨、主龙骨和模板面板上;

斜向螺栓组件,倾斜设置在所述组装式受力框架上;

竖向螺栓组件,设置在所述组装式受力框架上;

轨道,位于所述组装式受力框架的底部,包括两根以上纵向轨道和垂直交叉设置在纵向轨道之间的多根间隔分布的横向轨道;

横向滚轮,为两组以上,每组所述横向滚轮为两个以上,同一组所述横向滚轮设置在其中一组所述组装式受力框架的底部,所述横向滚轮接触设置在所述横向轨道上;

纵向滚轮,为两组以上,每组所述纵向滚轮为两个以上,同一组所述纵向滚轮设置在其中一组所述组装式受力框架的底部,所述纵向滚轮接触设置在所述纵向轨道上。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所述组装式受力框架为直角梯形框架。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所述直角梯形框架包括:

竖向主框架,竖向设置在待浇筑的墙体的一侧,所述模板螺栓通过所述竖向主框架与所述次龙骨、主龙骨和模板面板连接;

横向主框架,垂直设置在所述竖向主框架的下部,所述横向滚轮和纵向滚轮设置所述横向主框架的下表面;

斜向主框架,倾斜设置在所述横向主框架与竖向主框架之间;

第一角接件,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竖向主框架与横向主框架之间;

第二角接件,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横向主框架与斜向主框架之间;

第三角接件,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斜向主框架与竖向主框架之间,所述第三角接件的横向部分作为横向次框架。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所述直角梯形框架还包括:

第四角接件,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斜向主框架上;

第一斜撑梁,倾斜设置,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第四角接件与第一角接件之间;

第五角接件,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竖向主框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角接件的上方;

第一横梁,位于所述横向主框架的上方,平行于所述横向主框架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第四角接件与第五角接件之间;

第六角接件,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斜向主框架上,且位于所述第四角接件的上方;

第二斜撑梁,倾斜设置,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第五角接件与第六角接件之间;

第七角接件,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竖向主框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五角接件的上方;

第二横梁,位于所述第一横梁上方,平行于所述第一横梁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第六角接件与第七角接件之间;

第三斜撑梁,倾斜设置,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第七角接件与第三角接件之间。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所述组装式受力框架为直角三角形框架,所述直角三角形框架包括:

竖向主框架,竖向设置在待浇筑的墙体的一侧,所述模板螺栓通过所述竖向主框架与所述次龙骨、主龙骨和模板面板连接;

横向主框架,垂直连接在所述竖向主框架的底部,所述横向滚轮和纵向滚轮设置所述横向主框架的下表面;

斜向主框架,连接在所述横向主框架与竖向主框架之间。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所述竖向螺栓组件包括:

连接板,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横向主框架和第二角接件上;

竖向套筒,竖向连接在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且伸出于所述组装式受力框架以及轨道的外侧;

竖向螺杆,螺纹连接在所述竖向套筒上;

调节帽,设置在所述竖向螺杆的上端;

支撑座,设置在所述竖向螺杆的下端。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所述斜向螺栓组件包括:

斜向螺杆,贯穿在所述第一角接件上;

斜向套筒,螺纹连接在所述斜向螺杆的下端;

旋转螺母,螺纹连接在所述斜向螺杆的上端,且位于所述第一角接件的上方;

垫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角接件与旋转螺母之间。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还包括:

竖向延伸框架,设置在所述竖向主框架的正上方;

转接件,通过销或者螺栓连接在所述竖向主框架与竖向延伸框架之间。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所述模板螺栓包括:螺栓本体及其上的扣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上述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的使用方法,

将组装式受力框架通过底部的纵向滚轮相对于纵向轨道,以带动模板面板调整至下一段待浇筑墙体的施工位置;

将组装式受力框架通过底部的横向滚轮相对于横向轨道,以带动模板面板调整待浇筑墙体的厚度;

将斜向螺栓组件设置在楼板上;

将竖向螺栓组件设置在楼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及其使用方法,通过组装式受力框架结构底部的横向滚轮在横向轨道上行走,从而带动模板面板移动以调整待浇筑墙体的施工厚度;通过装式受力框架结构底部的纵向滚轮在纵向轨道上行走,通过调整单侧模板支模体系整体移动至下一段待浇筑墙体的位置;从而提高待浇筑墙体的施工精度。本发明单侧模板支模体系的位置调整具有方便、省力。

本发明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及其使用方法,在浇筑墙体之前,通过斜向螺栓组件设置在楼板上,通过竖向螺栓组件设置在楼板上,从而将单侧模板支模体系整体固定,以防止在墙体浇筑过程中,单侧模板支模体系产生位置移动而影响浇筑质量的不利影响。

本发明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及其使用方法,在进行下一区域墙体施工时,无需拆除并且重新安装单侧模板支模体系,仅需解除竖向螺栓组件和斜向螺栓组件与楼板之间的约束,通过组装式受力框架结构底部的纵向滚轮在纵向轨道上行走即可移动至下一区域,然后将斜向螺栓组件与竖向螺栓组件固定在楼板上,便可进行该区域的墙体浇筑施工,特别适用于大面积的墙体逐段浇筑施工的情形,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单侧模板支模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单侧模板支模体系的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单侧模板支模体系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斜向螺栓组件与第一角接件的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竖向螺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一角接件的节点处的分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二角接件的节点处的分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三角接件的节点处的分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三角接件分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第四角接件的节点处的分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第五角接件的节点处的分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第六角接件的节点处的分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第七角接件的节点处分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模板螺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竖向主框架与竖向延伸框架节点分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

100、组装式受力框架;

110、竖向主框架;

120、横向主框架,121、加强板;

130、斜向主框架;

141、第一横梁,142、第二横梁;

151、第一斜撑梁,152、第二斜撑梁,153、第三斜撑梁;

161、第一角接件,162、第二角接件,163、第三角接件,164、第四角接件,165、第五角接件,166、第六角接件,167、第七角接件;

170、竖向延伸框架,171、转接件

200、模板面板,210、次龙骨,220、主龙骨,230、模板螺栓;

300、横向滚轮,310、纵向滚轮;

400、轨道,410、横向轨道,420、纵向轨道;

500、斜向螺栓组件,501、斜向螺杆,502、向斜套筒,503、旋转螺母,504、垫件,510、竖向螺栓组件,511、连接板,512、竖向套筒,513、竖向螺杆,514、调节帽,515、支撑座;

600、地下连续墙,610、楼板,620、待浇筑墙体6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根据下面说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请参考图1至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单侧模板支模体系,可以包括:

组装式受力框架100,为两组以上。

模板面板200,竖向设置在所述组装式受力框架100的一侧。模板面板200可以为钢模板。其中组装式受力框架100为两组以上,其目的是用于实现对具有一定面积的模板面板20形成有效支撑。

主龙骨220,竖向分布在所述模板面板200的背面。主龙骨220可以为木方、方钢等。

次龙骨210,横向分布在所述主龙骨220上。次龙骨210可以为圆钢管,为提高可靠性连接,每个节点处的次龙骨210至少为两根。

模板螺栓230,连接在所述组装式受力框架100、次龙骨210、主龙骨220和模板面板200上。其中模板面板200与主龙骨220、次龙骨210及模板螺栓230及其连接方式可以采用本领域的公知技术实现。模板螺栓230可以包括连接螺栓及其上的扣件。模板螺栓230至少穿过模板面板200、组装式受力框架100,也可以穿过主龙骨200。

斜向螺栓组件500,倾斜设置在所述组装式受力框架100上;并且向外延伸。

竖向螺栓组件510,设置在所述组装式受力框架100上。

轨道400,位于所述组装式受力框架100的底部,包括两根以上纵向轨道420和垂直交叉设置在纵向轨道420之间的多根间隔分布的横向轨道410。

横向滚轮300,为两组以上,每组所述横向滚轮300为两个以上,同一组所述横向滚轮300设置在其中一组所述组装式受力框架100的底部,所述横向滚轮300接触设置在所述横向轨道410上。横向滚轮300为两组以上是为保证组装式受力框架100的平衡及稳定性。

纵向滚轮310,为两组以上,每组所述纵向滚轮310为两个以上,同一组所述纵向滚轮310设置在其中一组所述组装式受力框架100的底部,所述纵向滚轮310接触设置在所述纵向轨道420上。纵向滚轮310为两组以上是为保证组装式受力框架100的平衡及稳定性。其中横向滚轮300和纵向滚轮310可以为万向结构,以方便其移动。另外,横向滚轮300和纵向滚轮310交叉分布,为了避免行走时发生干涉,横向滚轮300和纵向滚轮310可以设置在不同的组装式受力框架100上,其前提上组装式受力框架100为四组以上。当然为了实现移动的目的,也可以将横向滚轮300和纵向滚轮310设置在同一个组装式受力框架100上,移动时,可以横向移动退出当前施工区域,再纵向移动调整纵向下一施工区域的位置后,再进行横向移动进入新的施工区域。

请参考图1、图6至图9,为了提高对模板面板200的稳定支撑效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所述组装式受力框架100可以为直角梯形框架,该直角梯形框架包括:

竖向主框架110,竖向设置在待浇筑的墙体的一侧,即竖向主框架110与模板面板200平行设置。所述模板螺栓230通过所述竖向主框架110与所述次龙骨210、主龙骨220和模板面板200连接。

横向主框架120,垂直设置在所述竖向主框架110的下部,所述横向滚轮300和纵向滚轮310设置所述横向主框架120的下表面。

斜向主框架130,倾斜设置在所述横向主框架120与竖向主框架之间。

第一角接件161,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竖向主框架110与横向主框架120之间。为了提高连接强度,第一角接件161与横向主框架120之间通过加强板121连接。

第二角接件162,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横向主框架120与斜向主框架130之间。

第三角接件163,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斜向主框架130与竖向主框架110之间,所述第三角接件163的横向部分作为横向次框架。

其中第三角接件163的横向部分和横向主框架120作为直角梯形框架的上下框架、竖向主框架110与横向主框架120作为直角梯形框架的两条直角框架。直角梯形框架不是直接通过四根框架直接连接,而是通过第一至第三角接件间接连接,其能够提高组装式受力框架100的结构稳定性,增强其节点处的结构强度。

请参考图6至图8,第一角接件161至第三角接件163均为一体结构,其直接连接在两根主框架上,其能够提高连接强度。

请参考图9,为了实现连接目的,第三角接件163等角接件也可以设置为分体结构,分别连接在一根主框架上。

请参考图1、图10至图13,为进一步增强直角梯形框架的结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所述直角梯形框架还可以包括:

第四角接件164,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斜向主框架130上。

第一斜撑梁151,倾斜设置,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第四角接件164与第一角接件161之间。

第五角接件165,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竖向主框架110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角接件161的上方。

第一横梁141,位于所述横向主框架120的上方,平行于所述横向主框架120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第四角接件164与第五角接件165之间。

第六角接件166,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斜向主框架130上,且位于所述第四角接件164的上方。

第二斜撑梁152,倾斜设置,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第五角接件165与第六角接件166之间。

第七角接件167,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竖向主框架110上,且位于所述第五角接件165的上方。

第二横梁142,位于所述第一横梁141上方,平行于所述第一横梁141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第六角接件166与第七角接件167之间。

第三斜撑梁153,倾斜设置,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第七角接件167与第三角接件163之间。

请参考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通过第一横梁141、第二横梁142以及第一斜撑梁151、第二斜撑梁152、第三斜撑梁153通过第一角接件161、第四角接件164、第五角接件165、第六角接件166、第七角接件167和第三角接件163连接在三根主框架之间,从而提高了直角梯形框架的结构稳定性。其中横梁的数量不限于上述两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角接件的角度也不限于上述固定角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斜撑梁的数量及角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重点的是,横梁、斜撑梁不是直接连接在相应的两根主框架之间,而是通过角接件连接,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连接强度。

为了提高对模板面板200的稳定支撑效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所述组装式受力框架100也可以为直角三角形框架。其中斜向螺栓组件设置在直角三角形框架的竖向边与底边之间。其中直角三角形框架可以通过上述直角梯形框架改进,即将斜向主框架130封闭连接在竖向主框架110上。

即可以包括:

竖向主框架110,竖向设置在待浇筑的墙体的一侧,所述模板螺栓230通过所述竖向主框架110与所述次龙骨210、主龙骨220和模板面板200连接。

横向主框架120,垂直连接在所述竖向主框架110的底部,所述横向滚轮300和纵向滚轮310设置所述横向主框架120的下表面。

斜向主框架130,连接在所述横向主框架120与竖向主框架110之间。

为了提高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直角三角形框架也可以直接或者通过角接件间接设置上述直角梯形框架的横梁和斜撑梁。

请参考图1、图3、图5和图7,为了避免竖向螺栓组件510埋入楼板610对其造成的破坏而影响楼板610的结构强度,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所述竖向螺栓组件510包括:

连接板511,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横向主框架120和第二角接件162上。

竖向套筒512,竖向连接在所述连接板511的一端,且伸出于所述组装式受力框架100以及轨道400的外侧。

竖向螺杆513,螺纹连接在所述竖向套筒512上。

调节帽514,设置在所述竖向螺杆513的上端。

支撑座515,设置在所述竖向螺杆513的下端。使用时,通过旋转调节帽514带动竖向螺杆513相对于竖向套筒512旋转,从而通过竖向螺杆513带动支撑座515预紧支撑在楼板610的表面上。即通过调节帽514对支撑座515施加预紧力支撑在楼板610上。从而不破坏楼板610的结构。该竖向螺栓组件510还具有调整组装式受力框架100的水平度的作用,防止组装式受力框架100发生倾斜。

请参考图1、图3和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所述斜向螺栓组件500可以包括:

斜向螺杆501,贯穿在所述第一角接件161上。斜向螺杆501贯穿在第一角接件161上,而不是直接设置在主框架上,其目的是减少对主框架的开孔,提高主框架的整体强度。

斜向套筒502,螺纹连接在所述斜向螺杆501的下端。位于第一角接件161的下方,以利用埋入楼板610中,起到固定的目的。

旋转螺母503,螺纹连接在所述斜向螺杆501的上端,且位于所述第一角接件161的上方。

垫件504,设置在所述第一角接件161与旋转螺母503之间。垫件504的作用是为了避免旋转螺母503施加预紧力时对第一角接件161造成损坏。使用时斜向套筒502埋入在楼板610之内,施工后,斜向套筒502埋入楼板610之中,不取出。

请参考图1、图3和图15,为了实现对待浇筑墙体620的整体高度一次性浇筑施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还可以包括:

竖向延伸框架170,设置在所述竖向主框架110的正上方。

转接件171,通过销或者螺栓连接在所述竖向主框架110与竖向延伸框架170之间。由于本发明实施例的竖向主框架110的顶端高于斜向主框架130的顶端,竖向主框架110的顶端也高于第三角接件163的横向部分,即相当于直角梯形框架的竖向直角边上端向外延伸。因此便于连接竖向延伸框架170以对单侧模板支模体系的高度进行扩展。

请参考图1和图1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所述模板螺栓230包括:螺栓本体231及其上的扣件232。扣件232用于扣装次龙骨210,以保证其连接的可靠性。

请参考图3,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述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的使用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1,将组装式受力框架100通过底部的纵向滚轮310相对于纵向轨道420,以带动模板面板200调整至下一段待浇筑墙体620的施工位置。

步骤S2,将组装式受力框架100通过底部的横向滚轮300相对于横向轨道410,以带动模板面板200调整待浇筑墙体620的厚度。

步骤S3,将斜向螺栓组件500设置在楼板610上。

步骤S4,将竖向螺栓组件510设置在楼板610上。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及其使用方法,通过组装式受力框架100结构底部的横向滚轮300在横向轨道410上行走,从而带动模板面板200移动以调整待浇筑墙体620的施工厚度;通过装式受力框架结构底部的纵向滚轮310在纵向轨道420上行走,通过调整单侧模板支模体系整体移动至下一段待浇筑墙体620的位置;从而提高待浇筑墙体620的施工精度。本发明单侧模板支模体系的位置调整具有方便、省力、无需吊装设备吊装对准进行位置的调整,也无需使用撬棒撬动支模体系进行位置的调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及其使用方法,在浇筑墙体之前,通过斜向螺栓组件500设置在楼板610上,通过竖向螺栓组件510设置在楼板610上,从而将单侧模板支模体系整体固定,以防止在墙体浇筑过程中,单侧模板支模体系产生位置移动而影响浇筑质量的不利影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及其使用方法,在进行下一区域墙体施工时,无需拆除并且重新安装单侧模板支模体系,仅需解除竖向螺栓组件510和斜向螺栓组件500与楼板610之间的约束,通过组装式受力框架100结构底部的纵向滚轮310在纵向轨道420上行走即可移动至下一区域,然后将斜向螺栓组件500与竖向螺栓组件510固定在楼板610上,便可进行该区域的墙体浇筑施工,特别适用于大面积的墙体逐段浇筑施工的情形,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及其使用方法,特别适用于地下室结构的依据地下连续墙600施工待浇筑墙体620为地下室外墙的情形。当然也适用于其它需要使用单侧模板支模体系的情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及其使用方法,能够解决单侧模板支撑体系支设效率低,难度大、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实现单侧模板支撑体系快速施工,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减少支模材料的用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及其使用方法,各单元模块部件均可以制成通用标准件,重复使用率达90%以上,大量节约了材料,符合绿色施工要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侧模板支模体系及其使用方法,框架、横梁、斜撑梁等主要部件采用槽钢等型钢制作,具有结构强度高、组装方便的优点。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其他层次的修改和变动。如此,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动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动在内。

2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土建坡面板结构、支设方法及土建坡面铺设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