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文档序号:479659 发布日期:2022-01-04 浏览:2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片材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是由 松本崇 于 2021-07-0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公开涉及一种片材进给装置,其包括:第一进给辊对、基准构件、倾斜进给辊、第二进给辊对、检测装置和控制器。在片材被倾斜进给辊倾斜地进给之前,控制器基于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使第一进给辊将片材移动到片材宽度方向上的预定位置。本公开还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The present disclosure relates to a sheet feed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device comprises a first feeding roller pair, a reference component, an inclined feeding roller, a second feeding roller pair, a detection device and a controller. The controller causes the first feed roller to move the sheet to a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sheet width direction based on a detection result of the detecting device before the sheet is obliquely fed by the oblique feed roller. The present disclosure also relates to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片材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进给片材的片材进给装置和包括片材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常规地,已经使用了这样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能够校正片材在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的片材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以及片材在进给片材时的倾斜移动。

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第11-189355号公报中,已经公开了一种所谓的侧校准型片材进给装置,其中,在使片材横向移位的同时由倾斜进给辊朝向基准构件进给片材,片材在其侧端处抵靠基准构件,并且倾斜移动被校正,然后片材被进给到下游辊对。

然而,在侧校准型片材进给装置中,在片材的侧端抵靠基准构件的状态下,片材沿着基准构件被进给到下游辊对且同时倾斜进给辊在片材上滑动。

在此情况下,当片材的侧端部开始抵靠基准构件时,直至片材到达下游辊对的定时根据片材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位置而变化。

例如,在片材的侧端部在基准构件的上游侧开始抵靠基准构件的情况下,在片材的侧端部抵靠基准构件的同时进给片材的进给距离较长。也就是说,在倾斜进给辊在片材上滑动的同时倾斜进给辊进给片材的距离变长。因此,直至片材到达下游辊对需要一些时间,使得片材到达下游辊对的定时变晚。另一方面,在片材的侧端部在基准构件的下游侧开始抵靠基准构件的情况下,在片材的侧端部抵靠基准构件的同时进给片材的进给距离较短。因此,直至片材到达下游辊对的时间也较短,使得片材到达下游辊对的定时变早。

在此,当片材的侧端部开始抵靠基准构件时片材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位置取决于当倾斜进给辊开始片材的倾斜进给时片材的侧端部与基准构件之间相对于宽度方向的距离。因此,在倾斜进给辊倾斜地进给片材之前当片材的侧端部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位置偏差大时,则当片材的前端到达下游辊对时片材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位置偏差变大。因此,在常规构造中,在考虑到片材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的位置偏差时,需要增加当前片材和后续片材之间的间隔,这使得片材进给装置(图像形成设备)的生产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在进行侧校准型的倾斜移动校正时,提高片材进给装置(图像形成设备)的生产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片材进给装置,包括:第一进给辊对,所述第一进给辊对能够在夹持片材的状态下沿着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的片材宽度方向移动并且配置成进给片材;基准构件,所述基准构件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进给辊对的下游并且在片材进给方向上延伸,所述基准构件包括接触表面,片材相对于片材宽度方向的端部能够与所述接触表面接触;倾斜进给辊,所述倾斜进给辊配置成在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的倾斜方向上倾斜地进给片材,以使得随着片材朝向片材进给方向的下游侧移动,片材在片材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接触表面;第二进给辊对,所述第二进给辊对配置成进给由所述倾斜进给辊进给的片材;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进给辊对的上游并且配置成检测片材相对于片材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位置;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配置成控制所述第一进给辊对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其中在片材被所述倾斜进给辊倾斜地进给之前,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使所述第一进给辊将片材移动到片材宽度方向上的预定位置。

参照附图,根据以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更多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打印机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实施例1中的校准部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作为参考例的常规校准部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是示出参考例中的通过校准部进给的片材的速度分量的示意图。

图5的部分(a)是示出参考例中在从基准构件到片材的侧端部的距离比从基准构件到倾斜进给辊的距离短的位置处进给片材的示意图,图5的部分(b)是示出参考例中在从基准构件到片材的侧端部的距离比从基准构件到倾斜进给辊的距离长的位置处进给片材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参考例中在倾斜移动校正期间的片材进给速度的变化与倾斜移动校正之前的距离L之间的关系的图(曲线图)。

图7的部分(a)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按压机构的按压状态的截面图,图7的部分(b)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按压机构的压力释放状态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进给部的驱动构造的透视图。

图9的部分(a)是实施例1中从上方看到的倾斜移动校正部的示意图,图9的部分(b)是示出实施例1中沿片材进给方向看到的倾斜移动校正部的基准构件的横截面构造的示意图。

图10的部分(a)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按压机构的按压构造的透视图,图10的部分(b)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按压机构的按压构造的侧视图。

图11的部分(a)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按压机构的按压状态的示意图,图11的部分(b)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按压机构的压力释放状态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片材位置检测传感器的定位位置的透视图。

图13是实施例1中的用于驱动滑动辊的辊驱动机构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4是实施例1中的用于滑动辊的滑动机构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5的部分(a)是实施例1中用于滑动辊的压力释放机构的放大透视图,图15的部分(b)是实施例1中用于滑动辊的压力释放机构的截面图。

图16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校准部的控制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17是示出实施例1的校准部中的片材进给操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18是实施例2中的校准部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9是示出实施例2中的校准部的控制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20是示出实施例2的校准部中的片材进给操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21是实施例3中的校准部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2的部分(a)是示出实施例3中的基准构件移动机构的结构的透视图,图22的部分(b)是示出实施例3中的基准构件移动机构的轴承部的截面图。

图23是示出实施例3中的校准部的控制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24是示出实施例3的校准部中的片材进给操作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图像形成设备的整体结构>

首先,将描述作为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打印机1的示意性结构。图1是打印机1的示意性结构图。打印机1是诸如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多功能机等的设备,其中基于从外部PC输入的图像信息或者从原稿读取的图像信息在用作记录介质(材料)的片材上形成图像。此外,打印机1能够满足除了用于一般商业用途的打印之外的打印,并且能够使用各种片材(包括诸如表格或信封的纸张、光泽纸、诸如投影仪(OHP)片材的塑料膜、布等)作为记录介质(材料)。

在打印机1的设备主组件1A中,容纳有用于容纳片材S的进给盒51和用于在从进给盒51进给的片材S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引擎513。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的图像形成引擎513是串联式中间转印型的引擎部,包括分别用于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四个图像形成部PY、PM、PC和PK,以及中间转印带506。图像形成部PY至PK是分别包括作为感光构件的感光鼓1Y、1M、1C和1K的电子照相单元。

图像形成部PY至PK实现了其构造的共性,区别仅在于用于显影的调色剂的颜色彼此不同。在该实施例中,将通过使用黄色的图像形成部PY作为示例来描述图像形成引擎513的结构和调色剂图像形成过程(图像形成操作)。除了感光鼓1Y之外,图像形成部PY还包括曝光装置511、显影装置510和鼓清洁器509。感光鼓1Y是在外周部包括感光层的鼓形感光构件,并且在沿着中间转印带506的旋转方向(图1中的箭头B方向)的方向(图1中的箭头A方向)上旋转。感光鼓1Y的表面通过从诸如充电辊的充电装置供给电荷而被充电。曝光装置511发射根据图像信息调制的激光,使得通过包括反射装置512等的光学系统用激光扫描感光鼓1Y的表面,由此在感光鼓1Y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510容纳含有调色剂的显影剂,并且通过将调色剂供应到感光鼓1Y的表面而将静电潜像可视化(显影)为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Y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中间转印带506和初次转印辊507之间的夹持部(初次转印部)中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06上。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1Y上的残留调色剂被鼓清洁器509移除。

中间转印带506延伸并缠绕在驱动辊504、从动辊505、二次转印内辊503和初次转印辊507上,并由驱动辊504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箭头B方向)旋转驱动。在图像形成部PY至PK中并行地执行上述的图像形成操作,并且以多次转印的方式转印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以使之彼此重叠,从而在中间转印带506上形成全色图像。用于全色图像的这些调色剂图像因被承载在中间转印带506上而被进给到二次转印部T。二次转印部T构造为介于作为转印装置的二次转印辊56和二次转印内辊503之间的夹持部。向二次转印辊56施加极性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偏置电压。由此,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片材S上。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506上的残留调色剂被带清洁器移除。

其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S由定影前进给部57输送到定影单元58。定影单元58包括用于在夹持片材S的同时进给片材S的定影辊对和热源(例如卤素加热器),并且对片材S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施加热量和压力。由此,调色剂颗粒被熔化和固定,使得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片材S上。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进给容纳在进给盒51中的片材S并且用于将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排出到设备主组件1A外部的片材进给系统的结构和操作。片材进给系统包括片材进给部54、进给(传送)部50、倾斜移动校正部55、分支进给(传送)部59、反转进给(传送)部501、以及双面进给(传送)部502。

进给盒51在设备主组件1A中安装成能够被拉出,并且其中片材S以堆叠状态容纳在能够升高和降低的升降板52上。片材S由进给单元53逐一地进给。作为进给单元53(即片材进给装置)的一种类型,可以列举带型(参见图1)和摩擦分离型,在所述带型中片材S由抽吸风扇吸引至带构件且随后被进给,在所述摩擦分离型中使用辊或垫。从进给单元53进给的片材S由进给辊对沿着进给通道54a进给并且经过进给部50,然后被输送到倾斜移动校正部55。

所输送的片材S在倾斜移动校正部55中进行倾斜移动校正和定时校正,然后被朝向二次转印部T进给。此时,校准辊对7(即被包括在倾斜移动校正部55中的第二进给辊对)基于校准传感器8的检测信号在与图像形成部PY至PK的图像形成操作的进展程度同步的定时将片材S发送到二次转印部T。在二次转印部T中将调色剂图像转印于其上并且通过定影单元58将图像定影于其上的片材S被进给到分支进给部59,所述分支进给部59包括能够切换片材S的进给通道的切换构件。在片材S上的图像形成已完成的情况下,片材S由排出辊对排出到设置在设备主组件1A外部的排出托盘500上。在图像形成于片材S的背面(侧)的情况下,片材S通过反转进给部501被输送到双面进给部502。反转进给部501包括能够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的反转辊对,并且使片材S经历翻转,然后将片材S输送到双面进给部502。双面进给部502通过与进给通道54a汇合的再进给通道54b朝向进给部50进给片材S。在片材S的背面上形成图像之后,片材S被排出到排出托盘500上。

顺便提及,上述的构造是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并且图像形成设备例如也可以是设置有喷墨型图像形成装置以代替电子照相型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此外,除了设置有图像形成装置的设备主组件之外,图像形成设备还设置有附加(可选)设备,例如可选的进给器或片材处理装置,但是下文所述的片材进给装置的构造也可以用于在这样的附加设备中进给片材。

<校准部的示意性构造>

接下来,将参照图2描述构成片材进给装置的校准部5的构造。图2是校准部5的示意性结构图。顺便提及,图2示出了从设备主组件1A(参见图1)上方看到的校准部5的构造(结构)。如图2所示,校准部5包括用于在片材进给方向上进给片材的进给部50和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设置在进给部50下游的倾斜移动校正部55。此外,校准部5包括片材位置检测传感器60和滑动机构600,片材位置检测传感器60用于检测片材相对于与片材进给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位置,滑动机构600用于在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移动构成进给部50的辊。进给部50至少包括一对进给辊,并且图2示出了设置有进给辊34-1、34-2、34-3和34-4的构造。在下面的描述中,当不需要在进给辊34-1、34-2、34-3和34-4之间进行区分时,这些进给辊被统称为“进给辊34”。进给辊34在片材进给方向上进给(发送)片材。顺便提及,在校准部5中,进给辊34-4设置有滑动机构600。此外,在图2中,作为示例示出了能够检测侧端位置的片材位置检测传感器60设置在进给辊34-2和34-3之间的位置处的构造。除了图2所示的位置之外,片材位置检测传感器60也可以设置在能够检测通过进给部50进给的片材的横向端部的位置处,例如设置在进给辊34-4和34-3之间的位置处。

倾斜移动校正部55设置有倾斜进给辊32-1、32-2和32-3、基准构件31、以及校准辊对7。在下面的描述中,不需要在倾斜进给辊32-1、32-2和32-3之间进行区分,这些倾斜进给辊被统称为“倾斜进给辊32”。基准构件31包括在片材进给方向上延伸的基准表面301(参见图9的部分(b)),并且相对于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的片材宽度方向设置在片材进给通道的相对两侧中的任一侧上。基准表面301沿着片材进给方向延伸,并且对应于接触表面,所述接触表面能够接触到片材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一端,即片材的侧端。

用于检测片材通过的预校准传感器P设置在进给辊34-4附近。作为预校准传感器P,例如可以使用包括光发射部分和光接收部分的反射型光电传感器。在此情况下,从发光部分发射的光被到达检测位置的片材反射,并且反射的光被光接收部分检测,从而检测片材通过定时。在图2中,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预校准传感器P设置在进给辊34-4和倾斜进给辊32-1之间。

每个倾斜进给辊32-1、32-2和32-3都围绕相对于宽度方向倾斜的轴线旋转。也就是说,倾斜进给辊32-1、32-2和32-3彼此平行地设置,使得在接触片材的接触部分处的切线方向是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以角度α倾斜的方向。相应地,倾斜进给辊32-1、32-2和32-3与片材接触地进行旋转,由此当片材朝向片材进给方向V的下游侧进给时,这些倾斜进给辊移动片材,以使片材相对于宽度方向接近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此外,片材以随着片材朝向片材进给方向V的下游侧进给而接近基准表面301的方式移动。

在此,将描述倾斜移动校正部55对片材的倾斜移动校正。倾斜移动校正部55通过所谓的侧校准方式来校正片材的倾斜移动。具体地,倾斜移动校正部55使片材的侧端(即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片材端部)与基准构件31接触,该基准构件31具有基准表面301,该基准表面301是沿着片材进给方向延伸的接触表面。然后,在片材接触基准表面301之后,通过沿着基准表面301移动片材的侧端来校正片材的倾斜移动。顺便提及,片材进给方向是在片材接近倾斜移动校正部55中的基准构件31之前的片材前进方向,并且在该实施例中,片材进给方向是指由进给部50的进给辊34进给片材的进给方向。

此外,在倾斜移动校正部55中,除了预校准传感器P之外,还设置有校准前传感器Q。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校准前传感器Q设置在倾斜进给辊32的下游和校准辊对7的上游。作为校准前传感器Q,类似于预校准传感器P,可以使用已知的传感器,例如反射型光电传感器。

在片材被夹持的状态下,校准辊对7能够在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的片材宽度方向上滑动。校准辊对7使在其侧端处与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接触的片材与要在二次转印部T中转印的图像的位置相一致地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由此,片材移动以使得在校准部5中经过倾斜移动校正的片材的横向中心即为打印机1的设计进给中心。此外,将片材与要在片材上形成的图像的位置对准的方法不限于此,而是例如也可以采用基准构件31和校准辊对7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位置为固定并且调节由图像形成部PY至PK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位置的构造。

接下来,作为参考例,通过以常规校准部5A的构造为例,将描述倾斜移动校正期间片材的进给速度的变化。图3是示出参考例中的常规校准部5A的示意性结构的示意图。校准部5A具有从本实施例中的校准部5省略了滑动机构600和片材位置检测传感器60的构造。也就是说,校准部5A对应于这样的构造:其中,相对于校准部5,没有提供在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的片材宽度方向上移动构成进给部50的辊的构造。为此,在图3中,与校准部5的组成元件重复的组成元件由与图2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重复的说明。

此外,图4是示出通过校准部5A进给的片材的速度分量的示意图。图5的部分(a)和(b)均为示出了基准构件31和通过校准部5A进给的片材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示意图。常规的校准部5A不包括使构成进给部50的辊在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移动的构造。为此,片材通过倾斜进给辊32朝向基准构件31横向移动,然后沿着基准构件31进给,从而校正了片材的倾斜移动。在此,如图4所示,通过校准部5A进给的片材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的速度分量是速度V1,并且片材相对于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的宽度方向的速度分量是速度V2。此外,在图5的部分(a)和(b)的每一个中,通过校准部5A进给的片材S的端部与基准构件31之间相对于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的宽度方向的距离由距离L表示。

图5的部分(a)示出了相对于宽度方向,片材S的端部比倾斜进给辊32更靠近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的情况。此外,图5的部分(b)示出了相对于宽度方向,片材S的端部比倾斜进给辊32更远离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的情况。如图5的部分(a)所示,当距离L相对较小时,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片材在倾斜移动校正部55的中心部附近抵靠基准构件31。另一方面,如图5的部分(b)所示,当距离L相对较大时,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片材在倾斜移动校正部55的左端附近抵靠基准构件。也就是说,在距离L相对较小的情况下,片材S较早地开始从基准构件31接收摩擦阻力,使得片材S接收摩擦阻力的距离变长,结果是速度V1变慢。另一方面,在距离L相对较大的情况下,片材S对基准构件31的抵靠变晚。由此,片材S从基准构件31接收摩擦阻力的距离变得相对较短,使得速度V1变快。因此,当通过使片材抵靠基准构件31来校正片材的倾斜移动时,倾斜移动校正之前的距离L发生变化,并且在倾斜移动校正期间导致片材的进给速度的变化,如图6所示。图6是示出在倾斜移动校正期间片材进给速度的变化与倾斜移动校正之前的距离L之间的关系的图(曲线图)。如图6所示,可以观察到在倾斜移动校正期间的速度V1随着距离L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因此,可以说在倾斜移动校正之前的距离L的变化是倾斜移动校正期间的速度V1变化的原因之一。倾斜移动校正期间的片材进给速度的变化是损害打印生产率的因素之一。

顺便提及,距离L的变化是由用户设置片材的方式或者在片材进给期间的进给偏差所引起的。另一方面,在该实施例中,提供了用于检测片材相对于片材宽度方向的端部位置的片材位置检测传感器60和用于在宽度方向上移动构成进给部50的辊的滑动机构600。相应地,倾斜移动校正之前的片材的侧端位置由片材位置检测传感器60检测,并且构成进给部50的辊移动以使得距离L的变化被校正,由此完成片材的倾斜移动校正。

<进给部的构造>

将使用图7的部分(a)和(b)以及图8来具体描述进给部50的构造。图7的部分(a)和(b)是示出进给部50的横截面结构的示意图。图8是示出各个进给辊34的驱动构造的透视图。

进给辊34-1、34-2和34-3中的每一个由驱动辊13和从动辊14构成,驱动力输入到驱动辊13,从动辊14由驱动辊13旋转(图7的部分(a)和(b))。进给辊34能够在按压状态(图7的部分(a))和间隔状态(图7的部分(b))之间切换,在按压状态下片材能够被夹持在夹持部中,在间隔状态下所述夹持部被释放。顺便提及,是否所有的进给辊34都能在按压状态和间隔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可以根据能够由打印机1进给的片材的最大尺寸来确定。

进给部50设置有凸轮机构100,该凸轮机构100包括偏心辊103作为第一切换装置,该第一切换装置能够将进给辊34-1、34-2和34-3中的每一个的状态在按压状态和间隔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偏心辊103由作为驱动源的进给驱动马达Md通过齿轮105和106旋转驱动,并且使接触其外周部的凸轮表面的臂构件101摆动。臂构件101相对于撑杆构件18围绕摆动轴102可摆动地被支撑,并且臂构件101在摆动轴102的一端侧接触偏心辊103且在其另一端侧支撑作为从动辊14的旋转轴的从动轴20。通过臂构件101的摆动,从动辊14在片材进给通道中出没。相应地,通过作为步进马达的进给辊驱动马达Md控制偏心辊103的旋转角度,由此可以切换从动辊14和驱动辊13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说,通过控制偏心辊103的旋转角度,可以将每个进给辊34的状态在从动辊14与驱动辊13间隔开的间隔状态与从动辊14压接驱动辊13的按压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如图8所示,驱动辊13是设置在驱动辊轴301A上的橡胶辊并且通过带驱动机构302连接到作为驱动源的进给辊驱动马达Md。进给辊驱动马达Md是步进马达,并且构造成能够改变驱动的开始和停止的定时以及驱动辊13的驱动速度(圆周速度)。

<倾斜移动校正部的构造>

接下来,将使用图9至图11具体描述倾斜移动校正部55的构造。图9的部分(a)是从上方看到的倾斜移动校正部55的示意图,图9的部分(b)是从图9的部分(a)中所示的片材进给方向V上看到的基准构件31的横截面结构的示意图。图10的部分(a)是示出按压机构33的按压构造的透视图,图10的部分(b)是按压机构33的侧视图。图11的部分(a)和(b)是分别示出了按压机构33的按压状态和压力释放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9的部分(a)所示,倾斜进给辊32-1、32-2和32-3的旋转轴线在各个旋转轴均按照角度α倾斜的状态下分别通过万向节321、321和321固定。每个倾斜进给辊32通过包括万向节321、带323和带轮的驱动机构连接到作为驱动源的校正辊驱动马达Ms。校正辊驱动马达Ms是步进马达,并且能够控制进给速度以及驱动的开始和停止的定时。

如图9的部分(b)所示,基准构件31具有凹形横截面,其包括片材S的侧端抵靠的基准表面301、能够面对片材S的上表面的上相对表面、以及能够面对片材S的下表面的下相对表面。作为基准构件31的材料,可以适当地使用通过铝模铸构造的材料,该材料的基准表面301经受切割以提高精度,并且该材料涂覆有含氟树脂材料,例如经受非电解镀镍的PTFE(聚四氟乙烯)。通过这样做,获得了高平面性和高滑动性(对片材的摩擦阻力低)的基准表面301,从而可以实现片材S的倾斜移动校正的精度的提高。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倾斜移动校正部55中设置有作为第三切换装置的按压机构33,该按压机构33能够在按压状态和(压力)释放状态之间切换,在按压状态下,片材能够在被夹持在倾斜进给辊32-n以及与倾斜进给辊32-n相对的从动辊331-n之间的夹持部(夹持部分)中的同时被进给,在(压力)释放状态下,按压状态被释放。顺便提及,释放状态不限于夹持部被释放的状态,而是还包括辊通过比按压状态下的力更弱的力彼此接触的情况。此外,按压机构33的按压状态是指至少一个倾斜进给辊32处于按压状态,按压机构33的释放状态是指所有的倾斜进给辊32都处于释放状态。此外,在该实施例中,“n”是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V从上游倾斜进给辊32或上游从动辊331开始编号的数字,例如,倾斜进给辊32-1是指设置在最上游侧(n=1)的倾斜进给辊32。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的倾斜移动校正部55中,以图10和图11所示的倾斜进给辊32-n被倾斜进给辊32-1、32-2和32-3中的任何一个替代的状态设置多对从动辊331-n和按压机构33。

如图10的部分(a)和(b)所示,按压机构33包括臂构件332、连杆构件333、按压齿轮334、按压弹簧335和从动辊按压马达Mk-n。从动辊331-n由臂构件332围绕随动(从动)轴可旋转地支撑,并且能够通过臂构件332的摆动在从动辊331接近倾斜进给辊32-n的方向或者从动辊331与倾斜进给辊32-n分离的方向上移动。本实施例中的从动辊331-n沿着片材进给方向V围绕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但是也可以采用从动辊331-n设置在与其对应的倾斜进给辊32-n平行的轴线上的构造。臂构件332通过按压弹簧335和连杆构件333连接到按压齿轮334。按压齿轮334连接到作为驱动源的从动辊按压马达Mk-n的输出轴。

如图11的部分(a)所示,在按压状态下,当按压齿轮334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由按压弹簧335拉动的臂构件332围绕摆动轴332a沿逆时针方向摆动。由此,形成了从动辊331-n压接至倾斜进给辊32-n的压接状态。另一方面,如图11的部分(b)所示,在释放状态下,当按压齿轮334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并按压连杆构件333时,连杆构件333沿顺时针方向摆动臂构件332。由此,从动辊331-n与倾斜进给辊32-n分离,或者至少形成从动辊331-n与倾斜进给辊32-n的接触压力小于按压状态下的接触压力的间隔状态。

从动辊按压马达Mk-n是步进马达,并且通过控制按压齿轮334的旋转角度,能够改变按压弹簧335在按压状态下的伸长量。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按压机构33能够实现按压状态和释放状态之间的切换并且能够实现按压状态中的压力变化。

<片材位置检测传感器的构造>

接下来,参照图12,将描述在该实施例中作为检测装置的片材位置检测传感器60的构造。图12是示出片材位置检测传感器60在进给部50中的定位位置的透视图。片材位置检测传感器60设置有诸如CIS(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的光学元件,并且相对于片材在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V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设置在与基准构件31相同的一侧且相对于宽度方向处于偏置位置。这是因为片材的在片材抵靠基准构件31的一侧的侧端的位置被检测,并且可以减小片材相对于宽度方向的裁剪波动的影响。也就是说,在该实施例中,可以高精度地检测倾斜移动校正之前的距离L。

<进给辊的滑动构造>

接下来,将参照图13至图15描述本实施例中的进给辊34-4的驱动构造以及作为用于使进给辊34-4滑动的第一进给辊移动部的滑动机构600的构造。图13是用于驱动进给辊34-4的辊驱动机构800的示意性透视图。图14是用于滑动进给辊34-4的滑动机构600的示意性透视图。图15的部分(a)是用于将进给辊34-4置于按压状态或间隔状态的压力释放机构700的放大透视图,图15的部分(b)是压力释放机构700的截面图。

进给辊34-4被辊驱动机构800旋转驱动,并且构造成在片材被夹持的状态下能够通过滑动机构600在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移动。此外,进给辊34-4构造成能够在片材被夹持在构成进给辊34-4的辊之间的按压状态和辊彼此间隔开的间隔状态之间切换。顺便提及,进给辊34-4的释放状态不限于夹持部被释放的状态,而是还包括辊通过比按压状态下的力更弱的力彼此接触的情况。进给辊34-4由上辊401和下辊402构成(参见图15)。下辊402由框架201可旋转地支撑(参见图15),上辊401由按压臂405可旋转地支撑(参见图14)。按压臂405由形成在框架201上的轴201a可旋转地固定(参见图14)。上辊401通过张紧弹簧407压抵下辊402。此外,用于从辊驱动机构800向下辊402传递驱动的辊齿轮412被固定到下辊402的一个端部(参见图13)。

如图13所示,用于旋转进给辊34-4的辊驱动机构800构造成包括滑动辊驱动马达801、驱动齿轮802和803、以及辊齿轮412。滑动辊驱动马达801固定到框架201,并且滑动辊驱动马达801的驱动通过驱动齿轮802和803传递到辊齿轮412。此外,关于驱动齿轮803,其接触表面形成的长度d大于辊齿轮412的往复宽度,从而保持其自身与辊齿轮412之间的接合。驱动齿轮802和803分别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固定到框架201的固定轴201b和201c。滑动辊驱动马达801沿图13中箭头A1的方向旋转。作为滑动辊驱动马达801,使用了步进马达。通过这样的构造,滑动辊驱动马达801的驱动被传递到辊齿轮412,以使进给辊34-4旋转。

滑动机构600是用于在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移动进给辊34-4的移动装置,如图14所示,滑动机构600包括滑动马达601,在滑动马达601固定到马达台602的状态下利用螺钉将滑动马达601固定到马达支撑板603。在通过滑动马达601的马达支撑台603上方,带轮支撑板604用螺钉固定。带轮台605和606固定至带轮支撑板604。带轮轴607和608分别可旋转地固定至带轮台605和606。带轮609和610固定至带轮轴607,带轮611固定至带轮轴608(参见图13)。此外,带轮612固定至滑动马达601的输出轴的自由端。同步带613架设在带轮609和612之间,并且同步带614架设在带轮610和611之间。

在下辊的位于辊齿轮412侧的端部处,保持器415由轴承可旋转地支撑。在保持器415上安装有用于检测进给辊34-4的上辊401和下辊402相对于宽度方向的原始位置的传感器标记416。当进给辊34-4的上辊401和下辊402处于原始位置时,由设置在带轮支撑板604上的传感器615检测到传感器标记416。此外,保持器415通过止动件616和螺钉固定到同步带614。通过这样的构造,同步带614通过滑动马达601的驱动而旋转,并且随着同步带614的旋转,进给辊34-4的下辊402在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的宽度方向上往复移动。此外,进给辊34-4的上辊401通过接合构件与下辊402接合,并且与下辊402一起在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的宽度方向上往复移动。在该实施例中,在片材的前端到达进给辊34-4之前,由CIS 60检测到片材端部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位置。然后,基于其检测结果,滑动马达601被驱动,以使进给辊34-4在宽度方向上移动。

压力释放机构700是用于使进给辊34-4的上辊401和下辊402朝向和远离彼此移动的第二切换装置,如图15的部分(a)所示,压力释放机构700包括定位至框架201的压力释放轴701。此外,压力释放机构700构造成包括固定至压力释放轴701的凸轮702和703(参见图15的部分(b))。如图15的部分(b)所示,深沟滚珠轴承702a和703a分别在从凸轮702和703的旋转中心偏心的位置处压配合到凸轮702和703中。此外,如图15的部分(a)所示,凸轮702设置有齿轮702b,并且压力释放马达704的驱动通过凸轮702进行传递,以使压力释放轴701旋转。

此外,深沟滚珠轴承702a设置在深沟滚珠轴承702a能够与按压臂405接触的位置处,并且当压力释放轴701旋转一整圈时,深沟滚珠轴承702a克服弹簧407的推动力而切换按压臂405。因此,按压臂405摆动,使得上辊401和下辊402能够彼此接触和彼此间隔开各一次。顺便提及,按压臂也设在相对于压力释放轴701的轴方向设置深沟滚珠轴承703a的一侧。此外,凸轮703设置有传感器标记703b(参见图15的部分(b))。压力释放轴701的相位通过固定至传感器支撑板705(其固定在框架201上)的传感器706检测传感器标记703b来确定,从而根据压力释放轴701的相位来控制压力释放马达704的旋转。此外,凸轮702和703的相位被确定为使得当进给辊的上辊401和下辊402彼此接触时,传感器标记703b遮挡传感器706。

<校准部的控制构造>

接下来,将参照图16描述校准部5的控制构造。如图16所示,校准部5的操作由安装在打印机1中的控制器600A控制。作为本实施例中的控制装置的示例的控制器600A包括作为运算(计算)装置的CPU 601、作为存储装置的RAM 602和ROM 603、以及用于外部设备或网络的(I/O)接口604。

CPU 601基于通过作为用户接口的操作部400输入的信息或者来自上述的预校准传感器P和校准前传感器Q的检测信号来执行控制。来自预校准传感器P和校准前传感器Q的检测信号分别通过AD转换部605P和605Q输入到CPU 601。此外,来自片材位置检测传感器60的检测信号通过AD转换部60C输入到CPU 601。CPU 601加载并执行存储在ROM 603等中的程序。CPU 601通过驱动器606d、607a、607b、607c、608a、608b和609-n驱动控制作为校准部5的致动器的马达(Ms、801、701、Md、104d、Mk-n、901等)。由此,能够执行遵循图17的流程图描述的控制方法的步骤。顺便提及,从动辊331-n以对应于倾斜进给辊32-n的数量(n)布置,并且CPU 601能够分别独立地控制从动辊331-n对倾斜进给辊32的按压的存在与否以及压力的大小。

<校准部的控制方法>

接下来,将遵循图17的流程图描述实施例1的校准部5中的片材进给操作。此外,在执行图17的流程图期间,倾斜进给辊被连续地旋转驱动。顺便提及,如上所述,在RAM 602中开发出程序之后,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装置例如ROM 603中的程序来实现本实施例的校准部5中的片材进给操作的控制。因此,根据CPU 601的控制,图17的流程图中所包括的步骤由校准部5的相应部分执行。此外,在图17的流程图中,作为第一进给辊的进给辊34-4被称为“滑动辊”,并且将进行说明。

首先,在通过操作部400或I/O接口604输入了特征信息(即指示作为图像形成对象的片材S的特性的信息以及关于片材S的尺寸、张数等的信息段)的状态下,开始图像形成作业(S01)。在此,由CPU601通过操作部400或I/O接口604获取的片材S的特征信息是指示片材S的特性(例如基重、刚度、表面粗糙度、材料等)的信息。然后,基于在S01中输入的信息,确定每个倾斜进给辊32的压力(按压力)(S02)。然而,该实施例中的压力是从动辊331-n对倾斜进给辊32-n的按压力并且是基于预先存储在ROM 603等中的信息针对每个倾斜进给辊32-1、32-2和32-3确定的值。在该实施例中,压力的大小例如是根据片材S的基重设定从而能够与片材S的种类无关地、稳定地进给片材S的值。基于由此确定的压力,开始每个倾斜进给辊32的按压,以使倾斜进给辊32处于按压状态(S03)。

随后,当图像形成部PY至PK的图像形成操作开始时(S04),基于图像形成操作的开始定时,对开始进给片材S的延迟时间进行计时(S05)并随后从进给盒51进给片材S(S06)。在直至从进给盒51进给的片材S到达倾斜进给辊32之前的过程中,片材S相对于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位置由片材位置检测传感器60检测(S07)。然后,基于在S07中检测到的片材S的端部位置,CPU601确定片材S的端部相对于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的位置。

在此,相对于宽度方向,将考虑片材S的端部比倾斜进给辊32更靠近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的情况(参见图5的部分(a))以及片材S的端部比倾斜进给辊32更远离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的情况(参见图5的部分(b))。在片材S处于图5的部分(a)所示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片材S在倾斜进给辊32-1和32-2之间的位置处抵靠基准表面301。另一方面,为了在片材S处于图5的部分(b)所示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使片材S抵靠基准表面301,需要通过倾斜进给辊32在比片材S处于图5的部分(a)所示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的长度更长的长度上进给片材S。因此,相对于宽度方向,片材S的端部相对于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的位置波动,使得当片材S沿着基准表面301进给时片材S的进给速度也波动(参见图6)。

另一方面,在该实施例中,在片材S的前端到达倾斜进给辊32之前,片材S根据片材S的端部相对于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移动。为此,根据片材S的端部相对于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的位置,确定滑动辊(进给辊34-4)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移动距离(S08)。例如,在片材S的端部相对于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位置是图5的部分(a)中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下,滑动辊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移动距离(12毫米)被确定为使得片材S的端部和基准表面301之间相对于宽度方向的距离为4毫米。另一方面,在片材S的端部相对于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端部位置是图5的部分(b)中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下,滑动辊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移动距离(42毫米)被确定为使得片材S的端部和基准表面301之间相对于宽度方向的距离为4毫米。因此,在片材S的端部相对于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端部位置是第一位置(例如,图5的部分(a))的情况下,滑动辊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第一距离。另一方面,在片材S的端部相对于基准表面301的端部位置是比第一位置更远离基准表面301的第二位置的情况下(例如,图5的部分(b)),滑动辊在宽度方向上移动比第一距离更长的第二距离。因此,在该实施例中,片材S的端部相对于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端部位置的变化减小。具体地,片材S的端部抵靠基准表面301的位置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位于第二倾斜进给辊32-2和第三倾斜进给辊32-3之间。此外,在上述情况下,基准表面301和片材S的端部之间的距离的目标值是4毫米,但是通过实验发现,当考虑到进给的片材S在片材进给方向上的倾斜移动的程度时,该距离被最优地设定在4毫米至10毫米的范围内。

然后,当预校准传感器P检测到被输送至滑动辊的片材S时(S09的结果为“是”),对停止延迟时间进行计时(S10)。当已经经过了停止延迟时间时,停止进给辊驱动马达Md的驱动和滑动辊驱动马达801的驱动(S11)。通过停止进给辊驱动马达Md的驱动和滑动辊驱动马达801的驱动,由此在片材S被滑动辊夹持的状态下停止片材S的进给。顺便提及,在S09中,在预校准传感器P即使在从片材S的进给开始起已经经过了预定时间时也没有检测到片材S的情况下(S09的结果为“否”),在操作部400上显示出表明片材卡堵的屏幕(S24),然后作业结束。

此外,在S11中,进给辊驱动马达Md的驱动和滑动辊驱动马达801的驱动停止,此后,由位于滑动辊上游的作为第三进给辊的进给辊34-3、34-2和34-1对片材S的夹持被释放(S12)。然后,根据在S08中确定的滑动辊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移动距离,滑动辊在宽度方向上移动(S13)。当滑动辊在宽度方向上移动时,由进给辊34-3、34-2和34-1对片材S的夹持被释放,因此能够减小由于滑动移动而在片材S上产生的负荷。

此后,根据图像形成操作的进展对重启延迟时间进行计时(步骤S14),然后恢复滑动辊驱动马达801的驱动(步骤S15)。滑动辊驱动马达801的再驱动定时根据图像形成操作进行调节,从而吸收直至片材S到达预校准传感器P之前的时间差异。此后,对用于释放滑动辊的按压状态的延迟时间进行计时(步骤S16),并且上辊401和下辊402彼此间隔开,使得滑动辊处于间隔状态(步骤S17)。由此,释放了滑动辊对片材S的夹持状态,从而开始进行用于通过使片材S抵靠基准构件31来校正片材S的倾斜移动的抵接对准操作。

当滑动辊的按压状态被释放时,片材S通过从倾斜进给辊32接收的进给力开始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倾斜移动以便接近基准构件31。也就是说,片材S沿着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倾斜的每个倾斜进给辊32的切线方向(倾斜地)进给,并且因此朝向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移位。在S03中倾斜进给辊32开始对片材S的按压之后,当校准前传感器Q检测到片材S的前端时(S18的结果为“是”),对用于释放倾斜进给辊的按压状态的延迟时间进行计时(S19)。然后,在已经经过了S19中的延迟时间之后,释放倾斜进给辊32的按压状态(S20)。该延迟时间被设定为使得在片材S的前端进入校准辊对7的夹持部之后再将倾斜进给辊32置于释放状态。顺便提及,在校准前传感器Q在预定时间内没有检测到片材S的情况下,在操作部400处显示出表明片材卡堵的屏幕(步骤S24),然后作业结束。

在本实施例中,当片材S被输送到校准辊对7时,校准辊对7在进给片材S的同时沿着宽度方向移动。由此,片材S相对于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定位成与由图像形成部PY至PK形成的图像的中心位置相一致。当片材S被发送到二次转印部T时,通过用于管理要经历图像形成的剩余片材S的数量K的计数器来递减数量K的值(步骤S22)。在剩余片材S的数量K不为0的情况下,即,在仍有要经历图像形成的片材的情况下(步骤S23的结果为“否”),重复上述的操作(步骤S03至S23)。在剩余片材S的数量K为0的情况下(步骤S23的结果为“是”),做出图像形成操作完成的判定,以使作业结束。

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在片材S的前端到达倾斜进给辊32之前,片材S根据片材S相对于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端部位置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由此,可以减小片材S相对于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端部位置的变化。结果,可以减少直到倾斜进给辊倾斜地进给片材S并且片材S的前端到达校准辊对之前的进给时间的变化,因此,可以提高片材进给装置(图像形成设备)的生产率。

[实施例2]

<校准部的构造>

在实施例1中,描述了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设置在进给部50的最下游侧的进给辊34-4设置有滑动机构600的构造。在该实施例中,将描述进给部50的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的下游进给辊34-4和34-3分别设置有滑动机构600a和600b的构造。图18是该实施例中的校准部5的示意性截面图。本实施例中的校准部5具有与实施例1中的校准部5相同的构造,区别仅在于进给辊34-3设置有滑动机构600b。此外,作为第一进给辊移动部的滑动机构600a和作为第二进给辊移动部的滑动机构600b的构造与实施例1中的滑动机构600的构造相同,因此将省略重复的说明。顺便提及,构成进给部50的所有的进给辊34都设置有滑动机构600也是可行的。

<校准部的控制构造>

接下来,将参照图19描述本实施例中的校准部5的控制构造。如图19所示,校准部5的操作由安装在打印机1中的控制器600A控制。顺便提及,同样地,在本实施例的校准部5的控制构造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构成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重复的说明。CPU 601通过驱动器606d、607a、607b、607c、608a、608b和609-n来驱动控制作为校准部5的致动器的马达(Ms、801a、801b、701a、701b、Md、104d、Mk-n、901a、901b等)。由此,能够执行遵循图20的流程图所描述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校准部的控制方法>

接下来,将遵循图20的流程图描述实施例2的校准部5中的片材进给操作。此外,在执行图20的流程图期间,倾斜进给辊被连续地旋转驱动。顺便提及,如上所述,在RAM 602中开发出程序之后,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装置例如ROM 603中的程序来实现本实施例的校准部5中的片材进给操作的控制。因此,根据CPU 601的控制,图20的流程图中所包括的步骤由校准部5的相应部分执行。此外,在图20的流程图中,进给辊34-4被称为“第一滑动辊”,进给辊34-3被称为“第二滑动辊”,并且将进行说明。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进给辊是进给辊34-4,第三进给辊是进给辊34-3。顺便提及,在图20的流程图中,与实施例1的校准部5中的片材进给操作的步骤相同的步骤在图17中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图20的流程图中,直到S09的步骤与实施例1中的步骤相同。在该实施例中,将从步骤S101开始进行说明。当预校准传感器P检测到被输送至滑动辊的片材S时(S09的结果为“是”),对停止延迟时间进行计时(S101)。当已经经过了停止延迟时间时,停止进给辊驱动马达Md的驱动以及滑动辊驱动马达801a和801b的驱动(S111)。通过停止进给辊驱动马达Md的驱动以及停止滑动辊驱动马达801a和801b的驱动,由此在片材S被第一滑动辊和第二滑动辊夹持的状态下停止片材S的进给。顺便提及,在S09中,在预校准传感器P即使在从片材S的进给开始起已经经过了预定时间时也没有检测到片材S的情况下(S09的结果为“否”),在操作部400上显示出表明片材卡堵的屏幕(S24),然后作业结束。

此外,在S111中,进给辊驱动马达Md的驱动以及滑动辊驱动马达801a和801b的驱动停止,此后,由位于滑动辊上游的作为第三进给辊的进给辊34-2和34-1对片材S的夹持被释放(S121)。然后,根据在S08中确定的滑动辊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移动距离,第一滑动辊和第二滑动辊在宽度方向上移动(S131)。当滑动辊在宽度方向上移动时,由进给辊34-2和34-1对片材S的夹持被释放,因此能够减小由于滑动移动而在片材S上产生的负荷。

此后,根据图像形成操作的进展对重启延迟时间进行计时(步骤S141),然后恢复滑动辊驱动马达801a和801b的驱动(步骤S151)。滑动辊驱动马达801a和801b的再驱动定时根据图像形成操作进行调节,从而吸收直至片材S到达预校准传感器P之前的时间差异。此后,对用于释放第一和第二滑动辊中的每一个的按压状态的延迟时间进行计时(步骤S16),并且上辊401和下辊402彼此间隔开,使得第一滑动辊和第二滑动辊处于间隔状态(步骤S171)。由此,第一滑动辊和第二滑动辊对片材S的夹持状态被释放,从而开始进行用于通过使片材S抵靠基准构件31来校正片材S的倾斜移动的抵接对准操作。

当第一滑动辊和第二滑动辊的按压状态被释放时,片材S通过从倾斜进给辊32接收的进给力开始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倾斜移动以便接近基准构件31。也就是说,片材S沿着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倾斜的每个倾斜进给辊32的切线方向(倾斜地)进给,并且因此朝向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移位。后续步骤类似于实施例1中的步骤,因此将从描述中省略。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类似地,在片材S的前端到达倾斜进给辊32之前,片材S根据片材S相对于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端部位置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由此,可以减小片材S相对于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端部位置的变化。结果,可以减少直到倾斜进给辊倾斜地进给片材S并且片材S的前端到达校准辊对之前的进给时间的变化,因此可以提高片材进给装置(图像形成设备)的生产率。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在片材S被进给辊34-4和34-3夹持的状态下移动片材S,因此,即使在使用具有光滑表面特性的片材和具有大基重的片材时,也可以在宽度方向上快速地移动片材S。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和2中,当片材S在进给部50的辊的宽度方向上移动时,除了用于在夹持片材S的同时沿宽度方向移动片材S的辊之外的辊是间隔开的。近年来,期望打印机1能够适用于在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的片材长度上非常长的片材(细长片材)。然而,当在细长片材沿宽度方向移动期间采用除了用于在夹持片材S的同时沿宽度方向移动片材S的辊之外的辊为间隔开的构造时,打印机1的结构复杂并且容易导致片材进给装置的尺寸和成本增加。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在通过校准部5进给的片材是细长片材的情况下,通过在宽度方向上移动基准构件31来抑制倾斜移动校正之前的距离L的变化(参见图4)。

如图21所示,在实施例1和2中所描述的具有正常长度的片材的倾斜移动校正中,从高生产率的角度看,需要在与基准构件接触相接触的情况下同时进给多个片材(片材S1,片材S2,…)。为此,在进给细长片材的情况下,即使当基于细长片材的侧端位置的检测结果而要移动基准构件31时,基准构件31也会由于存在先前进给的片材S1而不能滑动。另一方面,在该实施例中,根据片材的长度,相对于通过进给部50进给的片材进给方向,执行进给辊34-4的移动和基准构件31的移动中的任一个。

图21示出了实施例1中的进给辊34-4和34-3设有滑动机构600的示例。除了该示例之外,也可以采用仅进给辊34-4设有滑动机构600的构造。在图23和图24中,假设进给辊34-4具有滑动机构600,则进给辊34-4被称为“滑动辊”,并且将进行说明。即使在进给辊34-4和34-3中的每一个都设置有滑动机构600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图24的步骤进行倾斜移动校正,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将描述进给辊34-4设置有滑动机构600的构造作为示例。顺便提及,除了用于在宽度方向上移动基准构件31的基准构件移动机构300之外的构造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相同,因此将省略重复的说明。

<基准构件移动机构的构造>

将参照图22的部分(a)和(b)描述作为用于在宽度方向上移动基准构件31的接触表面移动部的基准构件移动机构300的构造。如图22的部分(a)所示,基准构件移动机构300设置有固定在基部300A上的轴承座303A和303B。这些轴承座303A和303B可旋转地支撑导螺杆304。如图22的部分(b)所示,双列角滚珠轴承315装配在轴承座303A中。角滚珠轴承315通过锁紧螺母307经由两个间隔件306固定到导螺杆304。因此,当锁紧螺母307以预定的扭矩被紧固时,通过角滚珠轴承315的齿隙减小效应(backlash reducing effect),导螺杆304相对于轴承座303A被唯一性地定位。深沟滚珠轴承308以预定的间隔接合在轴承座303B内。此外,深沟滚珠轴承308和导螺杆304以预定的间隔接合,并且C形环309附接到导螺杆304的自由端以便保持深沟滚珠轴承308。

螺母310可旋转地附接到导螺杆304的花键部304a,并且能够连接基准构件31(参见图21)的支架311被固定到螺母310。导螺杆304和螺母310是滚珠弹簧,并且滚珠被装在螺母310中。由此,实现了在基准构件31移动期间的精度提高和噪声降低。此外,基准构件滑动马达313经由联接件312连接到导螺杆304的自由端部304b,使得基准构件滑动马达313和导螺杆304之间的旋转中心的偏差被吸收。基准构件滑动马达313固定到马达支撑板314。通过由此构造的基准构件移动机构300,基准构件31能够在宽度方向上滑动。

<校准部的控制构造>

接下来,将参照图23描述本实施例中的校准部5的控制构造。如图23所示,校准部5的操作由安装在打印机1中的控制器600A控制。顺便提及,同样地,在本实施例的校准部5的控制构造中,与实施例1和2中相同的构成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重复的说明。CPU 601通过驱动器606d、607a、607b、607c、608a、608b、609-n和313c驱动控制作为校准部5的致动器的马达(Ms、801、701、Md、104d、Mk-n、901、313等)。由此,能够执行遵循图24的流程图描述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校准部的控制方法>

接下来,将遵循图24的流程图描述实施例3的校准部5中的片材进给操作。此外,在执行图24的流程图期间,倾斜进给辊被连续地旋转驱动。顺便提及,如上所述,在RAM 602中开发出程序之后,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装置例如ROM 603中的程序来实现本实施例的校准部5中的片材进给操作的控制。因此,根据CPU 601的控制,图24的流程图中所包括的步骤由校准部5的相应部分执行。此外,在图24的流程图中,进给辊34-4被称为“滑动辊”,并且将进行说明。顺便提及,在图24的流程图中,与实施例1和2的校准部5中的片材进给操作中的步骤相同的步骤由与图17和图20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图24的流程图中,直到S11的步骤与实施例1中的步骤相同。在该实施例中,将从步骤S31开始进行说明。在S11中,停止进给辊驱动马达Md的驱动和滑动辊驱动马达801的驱动,基于在S01中获取的信息,CPU 601判定片材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的长度是否为762毫米以下(S31)。在片材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的长度为762毫米以下的情况下(S31的结果为“是”),由位于滑动辊上游的作为第三进给辊的进给辊34-3、34-2和34-1对片材S的夹持被释放(S32)。然后,根据在S08中确定的滑动辊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移动距离,滑动辊在宽度方向上移动(S33)。当滑动辊在宽度方向上移动时,由进给辊34-3、34-2和34-1对片材S的夹持被释放,因此能够减小由于滑动移动而在片材S上产生的负荷。

此后,根据图像形成操作的进展对重启延迟时间进行计时(步骤S34),然后恢复滑动辊驱动马达801的驱动(步骤S35)。滑动辊驱动马达801的再驱动定时根据图像形成操作进行调节,从而吸收直至片材S到达预校准传感器P之前的时间差异。此后,对用于释放滑动辊的按压状态的延迟时间进行计时(步骤S36),并且上辊401和下辊402彼此间隔开,使得滑动辊处于间隔状态(步骤S37)。由此,释放了滑动辊对片材S的夹持状态,从而开始进行用于通过使片材S抵靠基准构件31来校正片材S的倾斜移动的抵接对准操作。

另一方面,在片材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的长度大于762毫米(S31的结果为“否”)的情况下,基准构件31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与在S08中确定的滑动辊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移动距离相同(S38)。此后,滑动辊和进给辊34被置于间隔状态(S39),因此进给部50中的片材S的夹持状态被释放,然后开始进行用于通过使片材S抵靠基准构件31来校正片材S的倾斜移动的抵接对准操作。后续步骤类似于实施例1和2中的步骤,因此将从描述中省略。

在该实施例中,在片材S相对于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的端部位置是图5的部分(a)所示位置的情况下,滑动辊或基准构件31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移动距离(12毫米)被确定为使得从片材S的端部到基准表面301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距离为4毫米。另一方面,在片材S相对于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的端部位置是图5的部分(b)所示位置的情况下,滑动辊或基准构件31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移动距离(42毫米)被确定为使得从片材S的端部到基准表面301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距离为4毫米。因此,在片材S相对于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端部位置是第三位置(例如,图5的部分(a)的位置)的情况下,基准构件31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第三距离。另一方面,在片材S相对于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端部位置是比第三位置更远的第四位置(例如,图5的部分(b)的位置)的情况下,基准构件31在宽度方向上移动比第三距离更长的第四距离。此外,在片材S相对于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端部位置是第五位置(例如,图5的部分(a)的位置)的情况下,基准构件31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第五距离。另一方面,在片材S相对于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端部位置是比第五位置更远的第六位置(例如,图5的部分(b)的位置)的情况下,滑动辊在宽度方向上移动比第五距离更长的第六距离。在该实施例中,以上述的方式减小了片材S相对于基准构件31的基准表面301相对于宽度方向的端部位置的变化。

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在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的片材长度是比校准部5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的长度即第一长度更短的第二长度(例如,762毫米以下)的情况下,进给辊34-4在宽度方向上移动。另一方面,在相对于片材进给方向的片材长度是第一长度的情况下,进行切换以使基准构件31在宽度方向上移动。因此,即使在进给细长片材的情况下,也不需要提供使进给部50的辊在片材的完整长度上彼此间隔开的构造,从而可以避免打印机1的结构的复杂化和打印机1的大型化。

<其他实施例>

在实施例1至3中,描述了校准部5设置在打印机1的二次转印部T上游的构造。除了该构造之外,例如,类似于校准部5的构造也可以安装在后打印设备中,片材在所述后打印设备中经受诸如打孔或装订的后处理。

此外,本发明还能够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在所述过程中,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功能的程序通过网络或记录介质提供给系统或设备,然后系统或设备的计算机中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加载并执行该程序。此外,本发明也能够通过实现一个或多个功能的电路(例如,ASIC)来实现。

尽管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符合最宽泛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这样的变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4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恒力型料卷夹紧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