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巾、一次性尿布等吸液性物品

文档序号:519734 发布日期:2021-06-01 浏览: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卫生巾、一次性尿布等吸液性物品 (Liquid-absorbing article such as sanitary napkin and disposable diaper ) 是由 见正伸夫 古濑直树 于 2020-11-2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触感好,能够迅速吸收体液,发粘少的吸液性物品。该吸液性物品是依次层叠表面材料(1)、体液吸收体(2)以及防漏材料(3)而成的。表面材料(1)由棉纤维彼此三维交织而成的无纺布构成。棉纤维优选为未脱脂棉。另外,也可以长纤维与棉纤维一起交织。在该无纺布上设置有从皮肤侧向体液吸收体2侧直径变小的漏斗状的穿孔(11)。另外,还可以与漏斗状的穿孔(11)一起设置从皮肤侧向体液吸收体2侧凹陷的凹部(12)。该吸液性物品以表面材料(1)与皮肤接触的方式使用,具体是表面材料(1)的凸部(13)与皮肤接触。(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liquid-absorbent article which has a good feel and can rapidly absorb body fluid and is less sticky. The liquid-absorbent article is formed by laminating a surface material (1), a body fluid absorber (2), and a leakage-preventing material (3) in this order. The surface material (1) is formed of a nonwoven fabric in which cotton fibers are three-dimensionally entangled with each other. The cotton fibers are preferably non-absorbent cotton. In addition, long fibers may be interwoven with cotton fibers. The nonwoven fabric is provided with funnel-shaped perforations (11) having a diameter that decreases from the skin side toward the body fluid absorber 2 side. In addition, a recess (12) recessed from the skin side toward the body fluid absorbent body 2 side may be provided together with the funnel-shaped perforation (11). The liquid-absorbing article is used so that the surface material (1) is in contact with the skin, and specifically, the convex portions (13) of the surface material (1) are in contact with the skin.)

卫生巾、一次性尿布等吸液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卫生巾、一次性尿布等吸液性物品,特别涉及触感好、能够迅速吸收体液、发粘少的吸液性物品。

背景技术

卫生巾、一次性尿布等吸液性物品是从皮肤侧依次层叠表面材料、体液吸收体以及防漏材料而成的物品。一直以来,作为该表面材料,使用设置漏斗状的穿孔而成的合成树脂制膜(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上述表面材料因为合成树脂制膜本身不吸收体液,所以发粘少,被称为干网片(非专利文献1)。然而,干网片由合成树脂制膜形成,因此存在触感差的缺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9908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https://jp.pg.com/japan40yrs/case/03whisper.jsp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干网片的触感,考虑在其表面配置棉纤维层。然而,棉纤维因为纤维本身容易吸收体液,所以容易产生发粘,认为不能作为干网片使用。

但是,已经发现不使用合成树脂制膜,通过使用由特定的棉纤维构成的无纺布,并且使作为表面材料的无纺布与体液吸收体相接,表面材料的发粘变少。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触感好、能够迅速吸收体液、发粘少的吸液性物品。

即,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液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是依次层叠表面材料1、体液吸收体2和防漏材料3而成的、表面材料1与皮肤接触的吸液性物品,表面材料1是在棉纤维彼此三维交织而成的无纺布设置有从皮肤侧向体液吸收体侧直径变小的漏斗状的穿孔11而成的,或者是与该漏斗状的穿孔11一起设置有从皮肤侧向体液吸收体侧凹陷的凹部12而成的,并且,表面材料1与体液吸收体2相接。

本发明的吸液性物品将棉纤维彼此三维交织而成的无纺布作为表面材料1。即,因为不使用粘合剂等合成树脂,棉纤维与皮肤接触,所以触感良好。而且,因为在表面材料1设置有漏斗状的穿孔11,所以能够迅速地吸收体液。进而,因为漏斗状的穿孔11的前端面(体液吸收体2侧的端面)与体液吸收体2相接,所以也从该前端面迅速吸收被穿孔11以外的表面材料1的部位吸收的体液,发粘变少。特别是如果与漏斗状的穿孔11一起设置凹部12,则凹部12的底面与体液吸收体2相接,因此滞留于凹部12的底面的体液迅速被吸收,发粘变得更少。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例子的吸液性物品的一部分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由四方形表示的部分a的一个例子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由四方形表示的部分a的另一例子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表示图1的由四方形表示的部分a的又一例子的放大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表面材料

2 体液吸收体

3 防漏材料

11 漏斗状的穿孔

12 凹部

13 与皮肤接触的凸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吸液性物品是依次层叠表面材料1、体液吸收体2和防漏材料3而成的。而且,表面材料1与皮肤接触而使用。作为体液吸收体2,可使用纸浆纤维、粒状的高分子吸收体等以往公知的体液吸收体。另外,作为防漏材料3,也使用合成树脂制膜等以往公知的防漏材料。

表面材料1由棉纤维彼此三维交织而成的无纺布构成。为了使棉纤维彼此三维交织,可以对用梳棉机使棉纤维开纤集聚而成的棉纤维网实施水流交织处理。作为棉纤维,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棉纤维,但特别优选使用未脱脂棉。未脱脂棉是天然的棉纤维所具有的棉籽油等油脂成分尚未完全除去的棉纤维。如果使用完全除去油脂成分的脱脂棉,则棉纤维本身容易吸收体液,产生在使用时发粘的趋势。因此,未脱脂棉的情况下,具有棉纤维本身的体液吸收性降低,发粘变少的优点。另外,为了降低棉纤维本身的体液吸收性,可以对棉纤维赋予防水剂。进而,作为棉纤维,优选使用漂白棉,特别优选使用未脱脂漂白棉。这是因为如果预先漂白,则色彩变为白色,对吸液性物品赋予清洁感。

另外,本发明中,可以将棉纤维彼此以及棉纤维和长纤维三维交织而成的无纺布作为表面材料1。对于上述无纺布,可以在粗孔长纤维无纺布上层叠上述的棉纤维网,从棉纤维网侧和/或长纤维无纺布侧实施水流交织处理。上述无纺布因为混合了长纤维,所以机械强度、形态稳定性提高。作为长纤维无纺布,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由热塑性长纤维构成的纺粘无纺布等,例如,使用聚丙烯纺粘无纺布、聚酯纺粘无纺布或者由芯为聚酯且鞘由聚乙烯构成的芯鞘型复合纤维构成的纺粘无纺布等。

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为10~40g/m2左右。如果单位面积重量小于10g/m2,则产生表面材料1的机械强度、形态稳定性降低的趋势。另外,如果单位面积重量超过40g/m2,则产生表面材料1变得刚直,难以与体液吸收体2相接,难以与皮肤接触的趋势。应予说明,得到无纺布时,在将棉纤维网与长纤维无纺布层叠而得到的情况下,两者的重量比例优选为棉纤维网:长纤维无纺布=1:小于1。如果长纤维无纺布的比例变高,则产生触感降低的趋势。

如图2所示,在表面材料1设置有漏斗状的穿孔11。穿孔11可以通过使无纺布穿过前端具有圆锥形的针状突起的凸辊与具有可与该针状突起嵌合的凹陷的凹辊之间而形成。无纺布的构成纤维为棉纤维100%时,凸辊可以为常温,但棉纤维中混合了热塑性长纤维时,优选加热凸辊。这是因为如果凸辊为常温,则热塑性长纤维很难追随漏斗状的形态。加热温度可以为热塑性长纤维软化的程度的温度,例如,为100~200℃左右。穿孔11的直径在皮肤侧为左右,随着朝向体液吸收体2侧,缓缓变窄。穿孔11的密度是任意的,但一般为5~200个/25mm2左右。

如图3所示,优选在表面材料1上与漏斗状的穿孔11一起预先设置从皮肤侧向体液吸收体2侧凹陷的凹部12。凹部12可通过使无纺布穿过前端为平坦面且具有椭圆形、圆形、四边形等任意形状的平坦突起的凸辊与具有可与该平坦突起嵌合的凹陷的凹辊之间而形成。因此,通过使无纺布穿过具有针状突起和平坦突起的凸辊与具有可与针状突起嵌合的凹陷和可与平坦突起嵌合的凹陷的凹辊之间,得到具有穿孔11和凹部12的表面材料1。这时,在棉纤维中混合了长纤维的情况下,出于与前述相同的理由,优选加热凸辊。凹部12的大小是任意的,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采用,但一般为1~50mm2左右。另外,凹部12具有减少使用时的发粘感的功能,同时具有作为表面材料1表面的图案的功能,所以其密度是任意的。即,想要在表面材料1表面出现一定的图案的情况下,以可形成该图案的方式配置凹部12即可。

另外,在图4所示的方式中,可以在表面材料1上与漏斗状的穿孔11一起设置从皮肤侧向体液吸收体2侧凹陷的凹部12。即,可以在凹部12的底面设置漏斗状的穿孔11。这时,使无纺布穿过具有设置于平坦面的半球状凹陷和设置于该凹陷的周围的针状突起的凸辊、与具有可与设置于平坦面的半球状凹陷嵌合的半球状突起和设置于该突起的周围的可与针状突起嵌合的凹陷的凹辊之间即可。通过凹凸辊的平坦面形成凹部12,利用凸辊的针状突起设置漏斗状的穿孔11。而且,利用凹辊的半球状突起设置与皮肤接触的凸部13。应予说明,其他方面与上述的图2和图3的情况相同。

以以上说明的表面材料1为皮肤侧的方式按体液吸收体2和防漏材料3的顺序层叠,得到本发明的吸液性物品。该吸液性物品中,皮肤与表面材料1的凸部13接触,该凸部13主要由棉纤维构成,因此触感良好。

实施例

实施例1

将棉纤维挂在梳棉机上,进行开纤和集聚,得到单位面积重量35g/m2的棉纤维网。将该棉纤维网载置于100目的金属网支承体上进行搬运,导入水流喷射装置中。水流喷射装置是孔径0.1mm的喷嘴孔以孔间隔0.6mm水平排成一列而成的装置,从棉纤维网侧以2.8MPa的喷射压力赋予水流,使棉纤维相互间交织。其后,再导入上述的水流喷射装置中,以5.5MPa的喷射压力施加两次水流,得到棉纤维相互间三维交织的无纺布。

使该无纺布穿过具有针状突起的凸辊(表面温度为常温)与具有该针状突起所嵌合的凹陷的凹辊之间,得到表面材料。针状突起为圆锥状,底面的直径为其密度为161个/25mm2

实施例2

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无纺布。使该无纺布穿过具有针状突起和平坦突起的凸辊(表面温度为常温)与具有这些针状突起和平坦突起所嵌合的凹陷的凹辊之间,得到表面材料。针状突起和平坦突起成为相对于配置为交错状的针状突起3列而配置1列平坦突起的形态。而且,针状突起为圆锥状,底面的直径为平坦突起的前端面的形状为圆形,其直径为另外,针状突起的密度为96个/25mm2,平坦突起的密度为32个/25mm2

实施例3

将棉纤维挂在梳棉机上,进行开纤和聚集,准备单位面积重量20g/m2的棉纤维网。另一方面,准备单位面积重量13g/m2的聚丙烯长纤维无纺布。将层叠所准备的棉纤维网和长纤维无纺布而成的层叠体载置于100目的金属网支承体上进行搬运,导入实施例1中使用的水流喷射装置中,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处理方法处理,得到三维交织的无纺布。该无纺布中,棉纤维相互间三维交织,而且棉纤维和长纤维相互间也三维交织。使该无纺布穿过具有设置于平坦面的半球状凹陷和设置于该凹陷的周围的针状突起的凸辊(表面温度为130℃)与具有可与半球状凹陷嵌合的半球状突起和可与设置于该突起的周围的针状突起嵌合的凹陷的凹辊(表面温度为130℃)之间,得到表面材料。凸辊呈直径的半球状凹陷规则均匀地配置为交错状,在该凹陷的周围以3个/凹陷的比例设置针状突起(圆锥状且底面的直径为的针状突起),半球状凹陷和针状突起以外的部分为平坦面。应予说明,半球状凹陷的配置密度为3个/cm2

实施例4

将棉纤维挂在梳棉机上,进行开纤和聚集,准备单位面积重量20g/m2的棉纤维网。另一方面,准备单位面积重量13g/m2的长纤维无纺布(尤尼吉可株式会社制,品种SO133WGO)。将层叠准备好的棉纤维网和长纤维无纺布而得的层叠体载置在100目的金属网支承体上进行搬运,导入实施例1中使用的水流喷射装置中,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其结果,得到棉纤维相互间三维交织且棉纤维和长纤维相互间也三维交织的无纺布。

使该无纺布穿过在实施例1中使用的凸辊与凹辊之间,得到表面材料。但是,凸辊的表面温度为125℃。

实施例5

使实施例4中得到的无纺布穿过在实施例2中使用的凸辊与凹辊之间,得到表面材料。但是,凸辊的表面温度为125℃。

比较例1

不使实施例1中得到的无纺布穿过凸辊与凹辊之间,直接作为表面材料。

比较例2

不使实施例3中得到的无纺布穿过凸辊与凹辊之间,直接作为表面材料。

将实施例1~5中得到的表面材料以及比较例1和2中得到的表面材料放置在体液吸收体相当品(GRADE:989的过滤纸为三层)上,使用表面张力70dyn/cm的人造尿,用吸液测定装置LISTER AC(LENZING INSTRUMENT公司制),测定人造尿的透湿性能[吸液速度(秒)]。将其结果示于表1。

[表1]

可知实施例1~5的表面材料与比较例1和2的表面材料相比,透湿性能优异,使用了实施例1~5的表面材料的吸液性物品能够迅速吸收体液,使用时发粘少。

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