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的传动结构

文档序号:60224 发布日期:2021-10-01 浏览:26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摩托车的传动结构 (Transmission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 是由 赖建宏 余孟霖 杨思待 于 2020-09-0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关于一种摩托车的传动结构,该摩托车具有一动力系统,该动力系统至少包括有动力源单元、第一传动单元、第二传动单元、第三传动单元;其中,该第一传动单元的一侧设有该动力源单元及该第三传动单元;该第一传动单元至少包括有伸入该第二传动单元并将该动力源单元的动力传递到该第二传动单元的第一输出轴;该第二传动单元至少包括有将动力传递到第三传动单元的第二输出轴;该第三传动单元至少包括有将动力传递到车轮的第三输出轴;其中,该第一输出轴与该第二输出轴为同轴排列,该后摇臂枢设于该传动部外侧并以该第二输出轴旋转。(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transmission structure of a motorcycle, which is provided with a power system, wherein the power system at least comprises a power source unit, a first transmission unit, a second transmission unit and a third transmission unit; wherein, one side of the first transmission unit is provided with the power source unit and the third transmission unit; the first transmission unit at least comprises a first output shaft which extends into the second transmission unit and transmits the power of the power source unit to the second transmission unit; the second transmission unit at least comprises a second output shaft which transmits power to the third transmission unit; the third transmission unit at least comprises a third output shaft for transmitting power to wheels; the first output shaft and the second output shaft are coaxially arranged, and the rear rocker arm is pivoted outside the transmission part and rotates by the second output shaft.)

摩托车的传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摩托车的传动结构,尤其指一种可有效提升第二输出轴至后轮间的各传动部件的使用效果,以及可使后摇臂朝车体前方移设,从而可缩小前轮与后轮的轴距,进而可使摩托车小型化的摩托车的传动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具有后摇臂的摩托车,如第I359766号「速克达型摩托车的构造」专利案,该专利案于速克达型摩托车1引擎单元11的曲轴12的一侧连接由该曲轴12所带动的皮带无段变速系统13,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13的被驱动轴131连接且被该被驱动轴131所驱动的减速与离合系统14,该减速与离合系统14可带动输出轴15,该输出轴15设有驱动轮151,该驱动轮151借由带状传动件16来带动设于后轮17上的带动轮171,该后轮17系枢设于一后摇臂18的后端上,该后摇臂18的前端系枢设于该输出轴15的外侧。

该第I359766号「速克达型摩托车的构造」专利案的传动配置,由车体前方朝后车体后方依序为曲轴12、被驱动轴131、输出轴15、后摇臂18、后轮17,因此造成了该速克达型摩托车1的前轮(图中未绘出)与该后轮17的轴距变大,更明确的说,该第I359766号「速克达型摩托车的构造」专利案的传动配置,造成了该速克达型摩托车1车体前后长度的增长,因此使该速克达型摩托车1被迫的大型化。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传动结构,借此可有效提升第二输出轴至后轮间的各传动部件的使用效果,以及来缩短摩托车前、后轮的轴距,进而来使摩托车小型化的课题。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此,本发明第1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传动结构,该摩托车具有一动力系统,该动力系统至少包括有动力源单元、第一传动单元、第二传动单元、第三传动单元;其中,该第一传动单元的一侧设有该动力源单元及该第三传动单元;该第一传动单元至少包括有伸入该第二传动单元并将该动力源单元的动力传递到该第二传动单元的第一输出轴;该第二传动单元至少包括有将动力传递到第三传动单元的第二输出轴;该第三传动单元至少包括有将动力传递到车轮的第三输出轴;其中,该第一输出轴与该第二输出轴为同轴排列,该后摇臂枢设于该传动部外侧并以该第二输出轴旋转。

为此,本发明第2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传动结构,该第一传动单元系由该传动部的右箱体与一盖设于该右箱体外侧的外盖所构成。

为此,本发明第3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传动结构,该动力系统的后端枢设有一后摇臂;该第一输出轴的轴线与该第二输出轴的轴线与后摇臂枢转中心的轴线,三者为同一轴线。

为此,本发明第4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传动结构,该传动部具有传动箱,该传动箱的一侧盖设一外盖来构成一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设置有该传动部的皮带无段变速系统;该传动部的后段外侧与该外盖之间盖设有一连结盖。

为此,本发明第5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传动结构,该连结盖具有一穿孔,该穿孔可供该传动部的第一输出轴穿设。

为此,本发明第6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传动结构,该穿孔内周缘设有一呈段差状的容置部,该容置部设有防尘套。

为此,本发明第7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传动结构,该连结盖系锁设于该传动部的右箱体上,该连结盖朝该右箱体上下二侧设有连接用的连接端面。

为此,本发明第8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传动结构,该连接端面与该右箱体的外端缘连接处设有一防漏垫片。

为此,本发明第9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传动结构,该连接端面略成垂直状。

为此,本发明第10项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传动结构,该防漏垫片系由具弹性的材质所制成,该防漏垫片断面略成Z型状或丁字型。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借由第1项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功效在于:借此可避免该后摇臂摆动时该第二输出轴至该第三输出轴之间距发生变化,进而可对该第二输出轴至该后轮间的各传动部件造成拉扯,因此可有效提升该第二输出轴至该后轮间的各传动部件的使用效果,另一方面可使该后摇臂朝车体前方移设,从而可缩小该前轮与该后轮的轴距,进而可使该摩托车小型化。

本发明借由第2项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功效在于:借此可便利该后摇臂的组装。

本发明借由第3项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功效在于:借此由上述该第一传动单元、该第二传动单元、该第三传动单元的独立配设,从而可拉近该第二输出轴与该动力源单元的配设距离,因此,能有效的缩短该动力系统的整体长度,进而可使该动力系统小型化,从而可增加更多该摩托车配置其他部件的空间,以及可缩短该摩托车的该后轮与该动力源单元的轴距,进而可减少该后摇臂的摆动惯量,俾能提升该摩托车的操控性。

本发明借由第4、5、6项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功效在于:借此可确保该减速齿轮组与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的运作性。

本发明借由第7项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功效在于:借此可便利该连结盖与该传动部的连结性。

本发明借由第8、9、10项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功效在于:借此一方面可消弭该连结盖与该右箱体制造上的公差,另一方面可使该连接端面与该右箱体的外端缘连接处能具备较佳的防漏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摩托车动力系统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摩托车侧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摩托车动力系统剖视图。

图4是图3摩托车动力系统部分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摩托车动力系统的传动箱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摩托车动力系统的连结盖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摩托车动力系统的连结盖另一侧侧视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防漏垫片立体图。

附图标记列表

1:速克达型摩托车

11:引擎单元

12:曲轴

13:皮带无段变速系统 131:被驱动轴

14:减速与离合系统

15:输出轴 151:驱动轮

16:传动件

17:后轮 171:带动轮

18:后摇臂

2:摩托车

3:车架单元

31:头管部

32:转向机构

33:下降管部

34:脚踏管部 341:脚踏横管

35:侧车架部

351:上升段 352:延伸段

353:辅助管 354:延设件

4:座垫

5:动力系统

5a:动力源单元

5b:第一传动单元

5c:第二传动单元

5d:第三传动单元

51:汽缸部

511:汽缸头盖 512:汽缸头

513:汽缸本体

52:传动部

52a:右箱体 52b:左箱体

52c:外盖

53:传动箱

53a:曲轴室 53b:减速齿轮组室

53c: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

54:曲轴

541:连杆 542:活塞

55:减速齿轮组

56:皮带无段变速系统

561:主动轮 562:从动轮

563:带动皮带 564:第一输出轴

57:第二输出轴 571:动力输出轮

58:第一支撑件

59:第二支撑件

6:后摇臂

61:第一枢接部

62:第二枢接部

63:第三输出轴

7:驱动轮

8:传动件

9:连结盖

91:穿孔 92:容置部

93:防尘套 94:防漏垫片

9a:连接端面 9b:连接端面

A:前叉单元

C:置物箱

E:电机件

D:中心线

M:排气管

J:散热单元

K:离合器

FW:前轮

RW:后轮

P:搁脚板

T:燃油箱

Y:轴线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容易了解本发明的结构及所能达到的功效,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首先,请参阅图2所示,该摩托车2具有车架单元3、设于该车架单元3上的座垫4与动力系统5。

如图2所示,以下说明中车体的左、右侧系以驾驶人乘坐于该摩托车2上后,驾驶人的左手边为左侧,驾驶人的右手边为右侧,合先陈明。该车架单元3的前方枢设有头管部31,该头管部31上方接设有转向机构32,该头管部31朝车体后方连接有下降管部33,该下降管部33下方连接有左右一对并朝车体后方延伸且略水平状的脚踏管部34,该下降管部33的末端与左右一对的脚踏管部34之间连接一脚踏横管341;该脚踏管部34朝车后延设左右一对的侧车架部35,该侧车架部35具有邻近该脚踏管部34的上升段351及位于车体后段的延伸段352,该侧车架部35的该上升段351与该延伸段352之间设左右一对的辅助管353,以及于该上升段351邻近该脚踏管部34处朝车体后方延设左右一对的延设件354;该头管部31的下方枢设有由前减震器所构成的前叉单元A,该前叉单元A下端枢设有前轮FW。

如图2所示,该车架单元3略水平状的脚踏管部34上设置有略呈平坦状的搁脚板P,借由该搁脚板P形成平坦状可供驾驶人搁脚用的搁脚部;该左右一对略水平状的脚踏管部34之间所界定的内部空间内,安装着供应该动力系统5燃爆用燃油储存用的燃油箱T,该动力系统5系被连结于该车架单元3上并位于该燃油箱T更朝车体后方配置。

如图2所示,该侧车架部35于延伸段352上方设有可供驾驶人乘坐的座垫4,该侧车架部35于延伸段352上并于该座垫4下方设有一置物箱C;该动力系统5系锁固于该侧车架部35的该辅助管353与该延设件354上,该动力系统5系以不摆动的方式固定于该车架单元3上。

如图2、3所示,该动力系统5系可为内燃机引擎或电动的电驱马达;以下对于本案的动力系统5系以燃油式内燃机引擎动力系统来举例说明,但并不以此来局限本案的动力系统5的实施范围。该动力系统5具有动力源单元5a、第一传动单元5b、第二传动单元5c、第三传动单元5d;该动力源单元5a至少包括有汽缸部51与传动部52,该第一传动单元5b至少包括有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该第二传动单元5c至少包括有减速齿轮组55,该第三传动单元5d至少包括有第二输出轴57、动力输出轮571、驱动轮7所构成的带状传动机构;该动力源单元5a一侧设有排气管M,该排气管M由该动力源单元5a延该第一传动单元5b外侧朝车体后方延设,该排气管M相反侧设有散热单元J,该散热单元J的同一侧设置该第三传动单元5d。

如图2、3所示,该汽缸部51系以略倾斜方式朝车体前方延伸并部分伸出该侧车架部35的该上升段351外,意即该汽缸部51朝车体前方延伸部分比该侧车架部35的该上升段351更朝车体的前方伸出;该汽缸部51由车体前方朝车体后方,依序有汽缸头盖511、汽缸头512及汽缸本体513,该汽缸本体513一端(朝车体后方端)连接于该传动部52上,该汽缸头512系连接于该汽缸本体513远离连接该传动部52的另一端上,该汽缸头盖511系盖设于该汽缸头512远离连接该汽缸本体513端的另一端上。

如图2、3所示,该传动部52系与该汽缸部51的汽缸本体513连接且远离该汽缸头512端的另一端;该传动部52至少由一右箱体52a与一左箱体52b来形成一传动箱53(左右侧系以驾驶人乘坐时右手为右侧、左手为左侧,以下同),该传动箱53内具有供一曲轴54容置的曲轴室53a、一可供减速齿轮组55容置的减速齿轮组室53b,以及由一外盖52c盖于该右箱体52a外侧所形成一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内设有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

如图2、3所示,该传动箱53的曲轴室53a内的该曲轴54借一连杆541连接一活塞542伸入该汽缸本体513内,借此该汽缸部51运作时的燃爆力可推动该活塞542来带动该曲轴54转动。

如图2、3、4所示,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系为干式皮带无段变速机构,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具有一可被该曲轴54带动的主动轮561、一可被该主动轮561带动的从动轮562、一连接于该主动轮561与该从动轮562之间的带动皮带563;该主动轮561被该曲轴54带动后,借由该带动皮带563来带动该从动轮562作无段变速的转动,该从动轮562中心设有一第一输出轴564,该第一输出轴564由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伸入该减速齿轮组室53b内,借此该第一输出轴564可带动位于该减速齿轮组室53b内的减速齿轮组55作动,该减速齿轮组55系为湿式减速齿轮组,该减速齿轮组55可带动一第二输出轴57作动,该第二输出轴57与该第一输出轴564系为同轴排列;进一步言,由俯视观之,该曲轴54的轴线与该第一输出轴564的轴线和第二输出轴57的轴线,三者被设置成相互平行,且该曲轴54的轴线与该第一输出轴564的轴线的距离,和该曲轴54的轴线与该第二输出轴57的轴线的距离被设置等距;该第二输出轴57由该减速齿轮组室53b伸出该传动箱53外,更明确的说,系伸出该左箱体52b外,该第二输出轴57伸出该左箱体52b外部并连接一动力输出轮571;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于该从动轮562的外侧(图中的上方)设有一离合器K,亦即该离合器K系被设于该从动轮562与该外盖52c之间,借此当该离合器K欲进行维修或更换时,工程人员只需卸下该外盖52c即可使该离合器K露出而进行维修或更换的动作,从而可使该离合器K的维修或更换的工程简易化,该离合器K可控制该第一输出轴564是否可输出动力来驱动该第二输出轴57。

如图2、3、4所示,该传动箱53二侧设置有一第一支撑件58与一第二支撑件59,更明确的说,该第一支撑件58系锁设于该右箱体52a上,该第二支撑件59系锁设于该左箱体52b上,该第一支撑件58与第二支撑件59上枢设有一后摇臂6;该后摇臂6的前端二侧设有第一枢接部61与第二枢接部62,该后摇臂6的后端以一第三输出轴63来供该后轮RW枢设;该后摇臂6的该第一枢接部61系枢接于该第一支撑件58上,意即该第一输出轴564穿过该第一枢接部61与该第一支撑件58,因此该后摇臂6的该第一枢接部61与该第一支撑件58系位于该传动箱53的减速齿轮组室53b与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之间;该第二枢接部62枢接于该第二支撑件59上,意即该第二输出轴57穿过该第二枢接部62与该第二支撑件59,因此该后摇臂6的该第二枢接部62系枢接于该第二支撑件59上,且第二枢接部62系位于该传动部52的动力输出轮571与该传动箱53之间,借此该后摇臂6以该第二输出轴57的轴线中心Y为上下摆动(旋转)中心,且使该第一输出轴564与该轴线中心Y同轴,并与该后轮RW相对于该动力源单元5a及该第一传动单元5b作同步的上下摆动;该后轮RW上设有第三输出轴63,该第三输出轴63以一传动件8(皮带或链条)来与该第二输出轴57上的该动力输出轮571连接,借此该第二输出轴57上的该动力输出轮571带动该传动件8来连动该第三输出轴63,从而可驱动该后轮RW同步转动;另须一提是,该第一输出轴564穿过该第一枢接部61与该第一支撑件58,该后摇臂6的该第一枢接部61与该第一支撑件58系位于该传动箱53的该减速齿轮组室53b与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之间,借此可使该动力系统5与该后摇臂6的整体配置更紧致化。

如图3、4、5、6所示,该传动部52的后段外侧与该外盖52c之间,意即于该右箱体52a与该外盖52c之间设置有一连结盖9,更进一步言,该连结盖9系锁设于该右箱体52a上;该连结盖9具有一穿孔91,该穿孔91可供该传动部52的第一输出轴564穿设,该穿孔91内周缘设有一呈段差状的容置部92,该容置部92设有防尘套93,该后摇臂6的该第一枢接部61系穿设于该穿孔91内,更进一步言,该防尘套93系位于该后摇臂6的该第一枢接部61外周缘与该穿孔91的内周缘之间,且该防尘套93系位于该连结盖9与该后摇臂6的第一枢接部61之间,由于该防尘套93系位于该第一枢接部61与该穿孔91之间,借此可有效防止外界水分或尘土进入该第一枢接部61内及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内,进而避免该第一枢接部61的轴承被外界水分或尘土侵蚀,从而可确保该后摇臂6的摆动性,以及确保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的运作性。

如图5、6、7、8所示,该连结盖9朝该右箱体52a上下二侧设有略成垂直状的与该右箱体52a外端缘(亦略成垂直状)连接用的连接端面9a、9b,更进一步言,即该连接端面9a、9b与该右箱体52a的外端缘连接处各设有一防漏垫片94,该防漏垫片94系由具弹性的材质如橡胶所制成,该防漏垫片94断面略成Z型状或丁字型,借此可借由该防漏垫片94被夹设于该连接端面9a、9b与该右箱体52a的外端缘连接处,从而一方面可消弭该连结盖9与该右箱体52a制造上的公差,另一方面可使该连接端面9a、9b与该右箱体52a的外端缘连接处能具备较佳的防漏效果,意即外界的尘埃或水分不会由该连接端面9a、9b与该右箱体52a的外端缘连接处渗入该传动部52内,进而可确保该传动部52内的各构件使用效果与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第1功效在于,借由该摩托车2具有一动力系统5,该动力系统5至少包括有动力源单元5a、第一传动单元5b、第二传动单元5c、第三传动单元5d;其中,该第一传动单元5b的一侧设有该动力源单元5a及该第三传动单元5d;该第一传动单元5b至少包括有伸入该第二传动单元5c并将该动力源单元5a的动力传递到该第二传动单元5c的第一输出轴564;该第二传动单元5c至少包括有将动力传递到第三传动单元5d的第二输出轴57;该第三传动单元5d至少包括有将动力传递到后轮(车轮)RW的第三输出轴63;其中,该第一输出轴564与该第二输出轴57为同轴排列,该后摇臂6枢设于该传动部52外侧并以该第二输出轴57旋转中心摆动;借此可避免该后摇臂6摆动时该第二输出轴57至该第三输出轴63之间距发生变化,进而可对该第二输出轴57至该后轮RW间的各传动部件造成拉扯,因此可有效提升该第二输出轴57至该后轮RW间的各传动部件的使用效果,另一方面可使该后摇臂6朝车体前方移设,从而可缩小该前轮FW与该后轮RW的轴距,进而可使该摩托车2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2功效在于,借由该第一传动单元5b系由该传动部52的右箱体52a与一盖设于该右箱体52a外侧的外盖52c所构成;借此便利该后摇臂6的组装。

本发明的第3功效在于,借由该动力系统5的后端枢设有一后摇臂6;该第一输出轴564的轴线与该第二输出轴57的轴线与后摇臂6枢转中心的轴线,三者为同一轴线;借此由上述该第一传动单元5b、该第二传动单元5c、该第三传动单元5d的独立配设,从而可拉近该第二输出轴57与该动力源单元5a的配设距离,因此,能有效的缩短该动力系统5的整体长度,进而可使该动力系统5小型化,从而可增加更多该摩托车2配置其他部件的空间,以及可缩短该摩托车2的该后轮RW与该动力源单元5a的轴距,进而可减少该后摇臂6的摆动惯量,俾能提升该摩托车2的操控性。

本发明的第4功效在于,借由该传动部52具有传动箱53,该传动箱53的一侧盖设一外盖52c来构成一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室53c设置有该传动部52的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

6;该传动部52的后段外侧与该外盖52c之间盖设有一连结盖9;借此可确保该减速齿轮组55与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的运作性。

本发明的第5功效在于,借由该连结盖9具有一穿孔91,该穿孔91可供该传动部52的第一输出轴564穿设;借此可确保该减速齿轮组55与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的运作性。

本发明的第6功效在于,借由该穿孔91内周缘设有一呈段差状的容置部92,该容置部92设有防尘套93;借此可确保该减速齿轮组55与该皮带无段变速系统56的运作性。

本发明的第7功效在于,借由该连结盖9系锁设于该传动部52的右箱体52a上,该连结盖9朝该右箱体52a上下二侧设有连接用的连接端面9a、9b;借此可便利该连结盖9与该传动部52的连结性。

本发明的第8功效在于,借由该连接端面9a、9b与该右箱体52a的外端缘连接处设有一防漏垫片94;借此一方面可消弭该连结盖9与该右箱体52a制造上的公差,另一方面可使该连接端面9a、9b与该右箱体52a的外端缘连接处能具备较佳的防漏效果,意即外界的尘埃或水分不会由该连接端面9a、9b与该右箱体52a的外端缘连接处渗入该传动部52内,进而可确保该传动部52内的各构件使用效果与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第9功效在于,借由该连接端面9a、9b略成垂直状;借此一方面可消弭该连结盖9与该右箱体52a制造上的公差,另一方面可使该连接端面9a、9b与该右箱体52a的外端缘连接处能具备较佳的防漏效果,意即外界的尘埃或水分不会由该连接端面9a、9b与该右箱体52a的外端缘连接处渗入该传动部52内,进而可确保该传动部52内的各构件使用效果与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第10功效在于,借由该防漏垫片94系由具弹性的材质所制成,该防漏垫片94断面略成Z型状或丁字型;借此一方面可消弭该连结盖9与该右箱体52a制造上的公差,另一方面可使该连接端面9a、9b与该右箱体52a的外端缘连接处能具备较佳的防漏效果,意即外界的尘埃或水分不会由该连接端面9a、9b与该右箱体52a的外端缘连接处渗入该传动部52内,进而可确保该传动部52内的各构件使用效果与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发明借由上述的结构,可改善已知的缺点并达到所诉求的目的,确实已较现有的增进功效,显然已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及创造性的要件,爰依法提出发明的申请。

1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用于船底气层减阻的喷气腔和断阶一体式的布气结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