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吸收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文档序号:671233 发布日期:2021-04-30 浏览:1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液体吸收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Liquid absor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是由 宫阪洋一 浦野信孝 依田兼雄 于 2020-10-2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液体的渗透性高、且容器内的形状追随性良好的多孔质吸收体块的液体吸收器、以及具备所涉及的液体吸收器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液体吸收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容器,其具有开口部,并对液体进行回收;第一吸收部,其由多孔质吸收体块的集合体构成,且在所述多孔质吸收体块彼此具有间隙的状态下被收纳于所述容器中,所述多孔质吸收体块的密度为0.05[g/cm~3]以上且0.50[g/cm~3]以下。(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liquid absorber having a porous absorber block with high liquid permeability and good shape following performance in a container,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liquid absorber. The liquid absorber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rising: a container having an opening and recovering the liquid; a first absorption part which is composed of an aggregate of porous absorbent blocks, is accommodated in the container in a state that the porous absorbent blocks have gaps with each other, and has a density of 0.05[ g/cm ] 3 ]Above and 0.50[ g/cm ] 3 ]The following.)

液体吸收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吸收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喷墨打印机中,在为了防止由油墨的堵塞引起的印刷品质的下降而实施的头清洗、墨盒更换后的油墨填充等时,会产生废油墨。为了使这种废油墨不附着在打印机内部的机构等上,在喷墨打印机中设置有对废油墨进行吸收的液体吸收器。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天然纤维素纤维或合成纤维、热熔敷性物质和增稠性物质的液体吸收体。这种液体吸收体是通过将天然纤维素纤维或合成纤维、热熔敷性物质、以及增稠性物质在空气中进行混合解纤从而垫块化,并且在将所获得的垫块加热到热熔敷性物质的融点以上之后,通过利用压辊来进行压缩而被制造出来的。

通过使用增稠性物质,从而液体吸收体具有优异的溶胀性,即使在吸液后,也几乎看不出体积的增加。因此,能够在几乎不需要考虑吸液后的体积增加的条件下,实现具有与液体吸收体所允许的空间大致同等的体积的液体吸收体。

液体吸收体通常是以被收纳在能够对液体进行收纳的容器中的状态而被使用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液体吸收体,为了根据容器的容积而成为与之同等的体积,而以将垫块切断并进行堆叠的方式来进行制造。

但是,在这种结构中,需要针对每个容器而对垫块的切断模式进行变更。因此,存在液体吸收体的制造成本上升这样的问题。此外,由于垫块的致密性较高,因此当因增稠性物质的吸液而发生溶胀时,在该部分中会阻碍进一步的吸液。因此,会产生在垫块整体中仅一部分能够吸液这样的问题。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液体的渗透性将会下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580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液体吸收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容器,其具有开口部,并对液体进行回收;

第一吸收部,其由多孔质吸收体块的集合体构成,且在所述多孔质吸收体块彼此具有间隙的状态下被收纳于所述容器中,

所述多孔质吸收体块的密度为0.05[g/cm3]以上0.50[g/cm3]以下。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本发明的液体吸收器。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滴喷出装置以及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吸收器的局部垂直剖视图。

图2为详细地表示图1的液体吸收器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4为表示图2以及图3的第一吸收部中所包含的多孔质吸收体块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液体吸收器的俯视图。

图6为图5的B-B线剖视图。

图7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吸收器的俯视图。

图8为图7的C-C线剖视图。

图9为表示图7的第二吸收体中所包含的小片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图10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液体吸收器的俯视图。

图11为图10的D-D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的液体吸收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详细地说明。

1.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吸收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1.1图像形成装置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滴喷出装置以及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吸收器的局部垂直剖视图。另外,在本申请的各附图中,作为相互正交的三个轴而设定了X轴、Y轴以及Z轴。而且,用箭头标记来表示各轴,并将箭头标记的顶端侧称为各轴的“正侧”,将基端侧称为各轴的“负侧”。此外,将Z轴正侧称为“上”,将Z轴负侧称为“下”。

如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200为,例如喷墨式的彩色打印机。该图像形成装置200具备对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Q的废液进行回收的液体吸收器100。

图像形成装置200具备喷出油墨Q的油墨喷出头201、防止油墨喷出头201的喷嘴201a的堵塞的压盖单元202、对压盖单元202和液体吸收器100进行连接的管203、将油墨Q从压盖单元202送出的滚子泵204、和回收部205。

油墨喷出头201具有朝向下方喷出油墨Q的多个喷嘴201a。该油墨喷出头201能够在相对于纸等这样的记录介质而进行移动的同时喷出油墨Q,从而实施印刷。

压盖单元202在油墨喷出头201处于待机位置时,通过滚子泵204的动作而对各个喷嘴201a进行统一抽吸。由此,防止喷嘴201a的堵塞。

管203为,将经由压盖单元202而被抽吸的油墨Q引导至液体吸收器100为止的管道。该管203具有可挠性。

滚子泵204被配置在管203的中途处,且具有滚子部204a、和在与滚子部204a之间对管203的中途进行夹持的夹持部204b。通过滚子部204a进行旋转,从而经由管203而使压盖单元202产生抽吸力。而且,通过滚子部204a持续进行旋转,从而能够将附着在喷嘴201a上的油墨Q送入到回收部205为止。

回收部205具备液体吸收器100,所述液体吸收器100具有第一吸收部10。油墨Q被送入到液体吸收器100中,并作为废液而被液体吸收器100内的第一吸收部10所吸收。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液体吸收器100中对油墨Q的废液进行吸收,但是液体吸收器100所吸收的液体并未被限定于油墨Q的废液,也可以为其他各种液体。

1.2液体吸收器

图1所示的液体吸收器100具备第一吸收部10、对第一吸收部10进行收纳的容器9和被安装在容器9上的盖体8。

液体吸收器100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200而以拆装自如的方式被安装,在其安装状态下,如上文所述那样被用于油墨Q的废液吸收。而且,如果液体吸收器100的油墨Q的吸收量达到了限度,则能够将该液体吸收器100更换为新的未使用的液体吸收器100。

1.2.1容器

容器9对第一吸收部10进行收纳。容器9呈具有当俯视观察时呈大致长方形的底部91、和从底部91的各边起朝向上方而直立设置的四个侧壁部92的箱状。而且,在被底部91和四个侧壁部92所包围的收纳空间93内收纳有第一吸收部10。

另外,容器9并未被限定于具有当俯视观察时呈大致长方形的底部91的部件,例如,既可以为具有当俯视观察时呈圆形形状的底部91且整体为圆筒状的部件,也可以为底部91的俯视观察形状为多边形或其他形状的部件。

虽然容器9也可以具有可挠性,但优选为是硬质的。所谓硬质的容器9是指,具有在作用有内压或者外压的情况下容积不会变化10%以上的程度的刚性的容器。对于这样的容器9而言,即使在第一吸收部10吸收了油墨Q之后,从内侧承受了因膨胀而产生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容器9的形状。由此,在图像形成装置200内的容器9的设置状态较稳定。

另外,容器9的构成材料只要是不透过油墨Q的材料即可,虽然并未特别限定,但可列举出例如环状聚烯烃或聚碳酸酯等这样的各种树脂材料、铝或不锈钢等这样的各样的金属材料等。

此外,虽然容器9由于是透明或者半透明,从而具有内部目视确认性,但也可以是不透明的。

盖体8呈板状,并与容器9的上部开口部94嵌合。通过该嵌合,从而能够将上部开口部94液密性地密封起来。由此,即使在例如油墨Q与第一吸收部10发生碰撞而溅起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其向外飞散的情况。另外,盖体8既可以与容器9成为一体,也可以被省略。

在盖体8的中央部处形成有连接口81,所述连接口81连接有管203。连接口81为,在厚度方向上贯穿盖体8的贯穿孔。而且,管203的下游侧的端部被插入在该连接口81中。此外,此时,管203的排出口203a朝向下方(Z轴负侧)。而且,从排出口203a被排出的油墨Q的废液向其正下方滴落。

另外,图1所示的排出口203a的朝向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连接有管203的连接口81也可以不设置在盖体8上,而是被设置在侧壁部92上。在这种情况下,排出口203a可以朝向例如平行于水平面的方向,也就是朝向X轴正侧或X轴负侧、或者Y轴正侧或Y轴负侧。此外,排出口203a也可以朝向相对于X轴、Y轴或者Z轴而倾斜的方向。

此外,在盖体8的下表面的连接口81的周围也可以形成有例如放射状的肋条或槽。肋条或槽例如以对容器9内的油墨Q的流动方向进行限制的方式而发挥功能。

另外,盖体8既可以具有对油墨Q进行吸收的吸收性,也可以具有弹开油墨Q的防液性。

1.2.2第一吸收部

图2为,详细地表示图1的液体吸收器100的俯视图。图3为,图2的A-A线剖视图。图4为,表示图2以及图3的第一吸收部10中所包含的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被收纳在容器9中的第一吸收部10由图2以及图3所示的块集合体11构成。块集合体11为,多个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集合体。被收纳在容器9中的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个数并未被特别限定,可根据液体吸收器100的用途等的诸多条件而适当地选择。能够根据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收纳量,而对油墨Q的最大吸收量进行调节。

此外,在将容器9的收纳空间93的容积设为V1,且将吸收油墨Q前的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总体积设为V2时,V1与V2之比V2/V1优选为0.1以上且0.7以下,更优选为0.2以上且0.7以下。由此,在容器9内,产生空隙95。虽然多孔质吸收体块1有时会在吸收了油墨Q之后发生膨胀,但空隙95成为在多孔质吸收体块1发生膨胀时的缓冲区。由此,多孔质吸收体块1能够实现充分的膨胀,从而能够充分地吸收油墨Q。

多孔质吸收体块1呈块状,且该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集合体即块集合体11被收纳在容器9中。因此,在多孔质吸收体块1彼此之间存在间隙110,从而使块集合体11容易变化为自由的形状。因此,不论容器9的形状如何,均能够通过第一吸收部10来填充容器9的收纳空间93。在此,所谓块状是指,最短的边为1.0mm以上、且最长的边在伸长状态下能够收纳在容器9内的形状。

此外,经由多孔质吸收体块1彼此之间的间隙110,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吸收部10中的废液的渗透性。因此,虽然在现有的液体吸收器中,存在有被铺满于容器内的垫块因吸液而溶胀从而阻碍了进一步的吸液这样的问题,但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吸收部10中,则能够消除所涉及的问题。也就是说,由于能够在使废液经由间隙110而迅速浸透之后,使之被各个多孔质吸收体块1吸收,因此不易发生随着溶胀而导致的吸液的阻碍。由此,能够使废液遍及被收纳于容器9内的第一吸收部10的整体中,从而能够将第一吸收部10的吸收量发挥至最大限度。其结果为,即使在例如回收了废液的状态下的液体吸收器100翻倒了的情况下,废液也不易漏出。

而且,多孔质吸收体块1为多孔质,且密度为0.05[g/cm3]以上且0.50[g/cm3]以下。具有这样的密度的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随着毛细管现象的其自身的液体渗透性也较为良好。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吸收部10中的液体渗透性。

另外,当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密度低于所述下限值时,将难以产生多孔质中的毛细管现象。因此,液体渗透性下降。此外,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刚性下降,并因自重而使第一吸收部10的体积密度下降。另一方面,当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密度超过所述上限值时,液体渗透性会下降。

如上文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吸收器100具备容器9和第一吸收部10,所述容器9具有作为开口部的上部开口部94,且对作为液体的油墨Q的废液进行回收,所述第一吸收部10由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集合体构成,且在多孔质吸收体块1彼此具有间隙110的状态下被收纳在容器9中。而且,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密度为,0.05[g/cm3]以上且0.50[g/cm3]以下。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实现如上文所述那样的、具有液体渗透性较高且容器9内的形状追随性良好的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液体吸收器100。

另外,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密度以如下方式来测定。

首先,在未被施加负载的自然状态下,对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外形尺寸进行测定,并对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表观体积(apparent volume)进行计算。接下来,对处于干燥状态的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质量进行测定。然后,通过将所测定的质量除以表观体积,从而对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密度进行计算。

虽然只要多孔质吸收体块1呈块状即可,其形状并未被特别限定,但在图4中呈大致长方体。如果将图4所示的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各个面中的、面积最大的两个面设为主面1001、1001时,各个主面1001的形状为,具有两条长边即第一边1002、1002和两条短边即第二边1003、1003的大致长方形。此外,将连接主面1001彼此的四条边设为第三边1004、1004、1004、1004。

将多孔质吸收体块1中的最长的边设为“第一最长边”。在本实施方式中,两条第一边1002、1002成为第一最长边。此外,将多孔质吸收体块1中的最短的边设为“第一最短边”。在本实施方式中,四条第三边1004、1004、1004、1004成为第一最短边。

虽然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第一最长边的长度只要如上文所述那样为在伸长状态下能够收纳到容器9内的长度即可,但优选为上部开口部94的最短的边的长度的1/2以下,更优选为1/3以下。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那样,作为容器9的开口部的上部开口部94呈具有两条长边941、941和两条短边942、942的长方形。而且,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最长的边即第一最长边的长度优选为,上部开口部94的多条边中的、作为最短的边的短边942的长度的1/2以下。

根据这种结构,在容器9的收纳空间93内能够更加提高第一吸收部10的形状追随性。因此,能够更加提高容器9中的第一吸收部10的填充率。此外,能够充分地确保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随着毛细管现象的吸收量。进一步地,在将多孔质吸收体块1收纳在收纳空间93中时,能够提高作业性。另外,当第一最长边的长度超过所述上限值时,多孔质吸收体块1彼此重叠的概率会变得特别高。当采用这种方式时,块集合体11的体积密度会变得过低,从而有可能使第一吸收部10的液体吸收性下降。

另外,虽然第一最长边的长度的下限值并未被特别限定,但从充分地确保多孔质吸收体块1彼此的间隙110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为上部开口部94的最短的边的长度的1/1000以上,更优选为1/500以上。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主面1001的形状为长方形,但主面1001的形状并未被限定于此,也可以为除此之外的形状。

而且,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9的收纳空间93呈长方体状,因此当以将平行于图1的上下方向的铅直轴作为法线的平面来剖切收纳空间93时,其切断面的形状以及大小与上部开口部94的形状以及大小是相同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第一最长边的长度优选为以将铅直轴作为法线的平面来剖切容器9的收纳空间93时的切断面中的最短的边的长度的1/2以下,更优选为1/3以下。由此,能够获得与上述方式同样的效果。关于下限值,也与上述同样。

另一方面,收纳空间93的形状并未被限定于长方体,也可以为除此之外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为,在以将铅直轴作为法线的平面来进行剖切时的切断面的面积沿着铅直轴不固定而是变化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第一最长边的长度也优选为切断面中的最短的边的长度的1/2以下,更优选为1/3以下。由此,能够获得与上述方式同样的效果。关于下限值,也与上述同样。

此外,上部开口部94的形状以及切断面的形状并不限定于长方形,也可以为正方形、六边形、八边形这样的具有多条边的形状,也就是说可以为多边形。

而且,上部开口部94的形状以及切断面的形状不仅可以为多边形,而且也可以为正圆、椭圆、长圆这样的圆形以及其他的异形形状等。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能够在上部开口部94或者切断面中取得的最长的线段视为上文所述的“最短的边”即可。

虽然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第一最长边的长度,如上文所述那样优选为根据容器9的大小等来设定,但作为一个示例,优选为5mm以上且50mm以下。由此,能够实现操作性良好、且在收纳空间93内不易不均的多孔质吸收体块1。

此外,第一最长边的长度相对于第一最短边的长度之比即第一长宽比,作为一个示例而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且100以下。由此,能够在块集合体11中实现适度的体积密度,从而能够更加提高第一吸收部10中的液体渗透性。此外,当第一最长边的长度在上文所述的范围内、且第一长宽比在上文所述的范围内的情况下,第一最短边的长度厚于一般的纸的厚度。因此,可以说是,多孔质吸收体块1为,厚度厚于纸,具体而言,厚度在0.1mm以上且20mm以下、且密度因多孔质而低于纸的物质。

另外,多个多孔质吸收体块1其形状、尺寸、构成材料等,既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互不相同。

在此,将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密度设为A[g/cm3]。此时,块集合体11的体积密度优选为0.25A[g/cm3]以上且1.50A[g/cm3]以下,更优选为0.40A[g/cm3]以上且1.20A[g/cm3]以下。由此,第一吸收部10成为具有足够的液体渗透性的物质,并且变得更不易发生随着溶胀而导致的吸液的阻碍。

另外,块集合体11的体积密度以如下方式来测定。

首先,对被收纳在容器9中的块集合体11的外形尺寸进行测定,并对块集合体11的表观体积进行计算。此时,作为第一吸收部10的要素,当在容器9中收纳有多孔质吸收体块1以外的要素的情况下,将也包括该要素在内的体积作为块集合体11的表观体积而进行计算。接下来,仅对测定了体积的块集合体11的质量进行测定。然后,通过将所测定的质量除以表观体积,从而对块集合体11的体积密度进行计算。

另外,块集合体11的体积密度能够通过对例如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长度、长宽比、弯曲方向等的形状进行变更从而进行调节。具体而言,例如,通过增大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弯曲方向(减小弯曲半径),从而能够减小块集合体11的体积密度。

作为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结构材料,虽然只要是多孔质体即可,并未被特别限定,但优选为,如图4所示那样包含纤维12。作为纤维12,例如可列举出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等合成树脂纤维、纤维素纤维、角蛋白纤维、蚕丝蛋白纤维等天然树脂纤维或其化学修饰物等,并且能够将这些纤维单独使用或者适当混合使用。

其中,作为聚酯纤维,例如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纤维等。

此外,作为聚酰胺纤维,例如可列举出尼龙这样的脂肪族聚酰胺纤维、芳族聚酰胺这样的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等。

纤维素纤维是指,作为化合物的纤维素、也就是以狭义的纤维素为主要成分且呈纤维状的物质。另外,纤维素纤维除了纤维素之外,还可以包括半纤维素、木质素等。

另外,纤维12既可以以像织布或者无纺布这样的布帛的状态被包含,纤维12也可以单独被包含。在使用布帛的情况下,虽然使用张数既可以为一张,也可以为多张,但是在使用多张的情况下,优选为,使除了布帛以外的要素例如纤维12的单体或后述的添加剂等被夹持在布帛彼此之间。由此,能够抑制纤维12等从多孔质吸收体块1中脱落的情况。

除此之外,多孔质吸收体块1还可以包含各种添加剂。作为添加剂,例如可列举出粘合剂、阻燃剂、表面活性剂、润滑剂、消泡剂、填充物、防粘剂、紫外线吸收剂、着色剂、流动性改善剂、吸水性树脂等。此外,第一吸收部10也可以包含这些添加剂。

其中,粘合剂通过热熔敷等而使纤维12彼此粘合在一起,从而确保了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保形性。作为粘合剂,例如可列举出热可塑性树脂。作为热可塑性树脂,例如可列举出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丁醛、聚苯乙烯、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改性聚苯醚树脂(Noryl resin)、聚氨酯、离聚物树脂、纤维素类塑料、聚乙烯、聚丙烯、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聚苯硫醚、聚偏二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酯和氟树脂等。

此外,阻燃剂向多孔质吸收体块1赋予了阻燃性。作为阻燃剂,例如可列举出卤素类阻燃剂、磷类阻燃剂、氮化合物类阻燃剂、硅酮类阻燃剂、无机类阻燃剂等。

虽然纤维12的平均长度并未被特别限定,但优选为0.1mm以上且7.0mm以下,更优选为0.1mm以上且5.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2mm以上且3.0mm以下。

虽然纤维12的平均直径并未被特别限定,但优选为0.05mm以上且2.00mm以下,更优选为0.10mm以上且1.00mm以下。

纤维12的平均长宽比、也就是平均长度相对于平均直径之比并未被特别限定,但优选为10以上且1000以下,更优选为15以上且500以下。

另外,纤维12的平均长度以及平均直径分别为,针对100根以上的纤维12的长度的平均值以及直径的平均值。

虽然这种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制造方法并未被特别限定,但例如可列举出如下方法,该方法具有在以干式法或者湿式法而将纤维12与其他添加剂进行了混合解纤之后,使解纤物堆积成层状并通过进行压缩而制作垫块的工序、和通过将垫块切断而制作出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工序。

另外,垫块也可以是多张薄片层叠而成。此外,在这种情况下,被层叠在一起的多张薄片既可以为彼此相同的结构,也可以为彼此不同的结构。

构成以上这样的第一吸收部10的块集合体11,在收纳空间93内既可以以均匀的体积密度被填充,也可以以局部不同的体积密度被填充。

此外,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200具备设置了这样的第一吸收部10的液体吸收器100。由于在液体吸收器100中被填充有液体渗透性较高、且容器9内的形状追随性良好的多孔质吸收体块1,因此能够使废液遍布在第一吸收部10的整体中,从而能够将第一吸收部10的吸收量发挥至最大限度。其结果为,能够实现可回收更多的废液、且不易产生废液漏出等不良情况的图像形成装置200。

2.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液体吸收器进行说明。

图5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液体吸收器的俯视图。图6为,图5的B-B线剖视图。

虽然在下文中对变形例进行说明,但在下文的说明中,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关于同样的事项将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5以及图6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将标记同一符号。

在图5以及图6所示的液体吸收器100A中,被收纳在收纳空间93内的块集合体11的体积密度局部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将作为液体的油墨Q的废液相对于容器9而滴落的位置设为“滴落位置961”,并将滴落位置961以外的位置设为“非滴落位置962”。此时,优选为,滴落位置961处的块集合体11的体积密度低于非滴落位置962处的块集合体11的体积密度。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被滴落在滴落位置961上的油墨Q的废液滞留在滴落位置961处的情况。也就是说,通过使滴落位置961处的液体渗透性高于非滴落位置962处的液体渗透性,从而能够使被滴落在滴落位置961上的油墨Q的废液迅速地朝向非滴落位置962移动。由此,能够通过以液体吸收器100A整体来对油墨Q的废液进行吸收,通过无浪费地利用第一吸收部10,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可吸收的废液的量。

另外,所谓滴落位置961处的块集合体11的体积密度是指,在假设了以从排出口203a滴落的废液所飞散的范围为底面的、收纳空间93内的柱状的区域时,在该区域中被计算出的、块集合体11的密度。具体而言,通过将被包含在该柱状的区域中的块集合体11的质量除以柱状的区域的体积从而被求出。

另外,由于柱状的区域为跨及沿着收纳空间93的铅直轴的整个长度的区域,因此所述柱状的区域为也包括未被填充有块集合体11的空隙95在内的区域。因此,为了降低滴落位置961处的块集合体11的体积密度,例如,只要如图6所示那样使被堆积在滴落位置961上的块集合体11的高度低于非滴落位置962即可。

同样地,所谓非滴落位置962处的块集合体11的体积密度是指,在假设了以滴落位置961以外的范围为底面的、收纳空间93内的柱状的区域时,在该区域中被计算出的、块集合体11的密度。

另外,还可以设为如下方式,即,在滴落位置961与非滴落位置962的边界上设置未图示的隔断等。由此,即使在使液体吸收器100A倾斜了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上文所述的体积密度之差。

此外,在设置了隔断等的情况下,也可以设为在填充到滴落位置961上的多孔质吸收体块1和填充到非滴落位置962上的多孔质吸收体块1中,使用了不同结构的多孔质吸收体块。具体而言,能够通过使长度、长宽比、弯曲方向等的形状不同,从而使成为块集合体11时的体积密度不同。由此,即使在例如将所堆积的高度设为相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块集合体11的体积密度上产生差异。

另外,设置在收纳空间93内的隔断,既可以与容器9成为一体,也可以与容器9分体。还可以设为如下方式,即,使用与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构成材料相同的材料来制作隔断。

即使在以上这样的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3.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吸收器进行说明。

图7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吸收器的俯视图。图8为,图7的C-C线剖视图。图9为,表示图7的第二吸收部20中所包含的小片2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虽然在下文中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在下文的说明中,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关于相同的事项将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7至图9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则标记同一符号。

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吸收器100B除了在具备第一吸收部10的基础上还具备第二吸收部20以外,其余均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吸收器100相同。

图7以及图8所示的液体吸收器100B具备容器9、和被收纳在容器9中的第一吸收部10以及第二吸收部20。第一吸收部10以及第二吸收部20彼此混合在一起。而且,第二吸收部20由多个小片2集合而成的小片集合体21所构成。

如图9所示那样,小片2具有含有纤维的纤维基材22、和被负载在纤维基材22上的吸水性树脂23。

以此方式,液体吸收器100B还具备第二吸收部20,所述第二吸收部20由具有纤维的基材即纤维基材22、和被负载在纤维基材22上的高分子吸收体即吸水性树脂23构成。并且,第二吸收部20以与第一吸收部10混合在一起的方式而被收纳在容器9中。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除了第一吸收部10之外还具备第二吸收部20,因此能够通过有效利用较高的液体渗透性而将渗透到第一吸收部10中的油墨Q的废液转送至第二吸收部20中。由于第二吸收部20具备包含吸水性树脂23的小片2,因此将对被转送来的油墨Q的废液进行保持。由此,能够抑制被回收到容器9中的油墨Q的废液向外部漏出的情况。

此外,由于第二吸收部20由小片集合体21所构成,因此在容器9的收纳空间93内,能够更加提高第二吸收部20的形状追随性。因此,能够更加提高容器9中的第二吸收部20的填充率。

而且,通过使第一吸收部10和第二吸收部20混合在一起,从而能够实现虽然使主要承担废液的浸透的第一吸收部10和主要承担吸收并保持废液的第二吸收部20彼此接近,但又彼此不干涉的空间的分离。由此,能够抑制了吸水性树脂23的不均,并且能够抑制随着吸水性树脂23的溶胀而阻碍吸水性树脂23的进一步的吸液这样的问题的产生。此外,由于多孔质吸收体块1和小片2彼此邻接的概率变高,因此在容器9的整体中,能够提高多孔质吸收体块1将废液送入吸水性树脂23中并使废液与之接触的概率。其结果为,能够将液体吸收器100B的吸收量发挥至最大限度。

此外,通过采用多孔质吸收体块1以及小片2这样的方式,从而能够使第一吸收部10和第二吸收部20的混合比局部地发生变化。由此,能够实现液体吸收器100B中所要求的液体渗透性和吸收量的共存。

被收纳在容器9中的第一吸收部10和第二吸收部20的混合比,并未被特别限定,而是基于液体吸收器100B中所要求的液体渗透性和吸收量而被适当设定的。

对于第一吸收部10的质量而言,优选为第二吸收部20的质量的10%以上且90%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上且9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上且80%以下。由此,液体渗透性和吸收量之间的平衡变得良好,从而能够在抑制阻碍吸液这样的问题的产生的同时,确保充分的吸收量。

另外,由于当第一吸收部10的质量低于所述下限值时,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比率下降,因此小片2的比率相对变大,从而有可能使产生阻碍吸液这样的问题的概率变高。另一方面,由于当第一吸收部10的质量超过所述上限值时,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比率变大,因此小片2的比率相对下降,从而有可能无法充分地保持暂时回收的废液,并会使之漏出到外部。

图9所示的小片2呈具备两个主面2001、2001的板状,所述两个主面2001、2001具有互为表里的关系。吸水性树脂23既可以被负载在图9所示的小片2的两个主面2001、2001中的一方上,也可以被负载在双方上,还可以被负载在小片2的内部。

纤维基材22为,由图9所示那样的纤维的集合体构成的呈板状的物质。作为纤维,可列举出前文所述的合成树脂纤维、天然树脂纤维等。此外,小片2也可以为在纤维基材22彼此之间夹入有吸水性树脂23的呈“三明治状”的物质。

吸水性树脂23以这种方式被负载在纤维基材22上。由此,能够将油墨Q的废液在临时保持在纤维基材22上之后,将其送入到吸水性树脂23中,从而能够提高第二吸收部20中的油墨Q的废液的吸收效率。

被包含在纤维基材22中的纤维的形状等,与上文所述的纤维12是相同的。

虽然吸水性树脂23只要为具有吸水性的树脂即可,并未被特别地限定,但是例如可列举出羧甲基纤维、聚丙烯酸、聚丙烯酰胺、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淀粉-丙烯腈接枝共聚物水解产物、乙酸乙烯酯-丙烯酸酯共聚物、异丁烯和马来酸的共聚物等、丙烯腈共聚物或丙烯酰胺共聚物的水解产物、聚氧化乙烯、聚砜酸类化合物、多聚谷氨酸、或它们的盐或者中和物、交联产物等。在此,吸水性是指,具有亲水性且保持水分的功能。另外,吸水性树脂23中,当吸水时发生凝胶化的物质较多。

即使在这些物质中,吸水性树脂23也优选为在侧链上具有官能基的树脂。作为官能基,例如,可列举出酸基、羟基、环氧基、氨基等。特别地,吸水性树脂23优选为在侧链上具有酸基的树脂,更优选为在侧链上具有羧基的树脂。

作为构成侧链的羧基含有单位,例如,可列举出从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巴豆酸、富马酸、山梨酸、肉桂酸、或者它们酐、盐等的单体中衍生出来的物质。

当包含在侧链上具有酸基的吸水性树脂23的情况下,吸水性树脂23中所包含的酸基之中的、被中和并形成盐的部分的比例,优选为30mol%以上且100mol%以下,更优选为50mol%以上且95mol%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mol%以上且90mol%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70mol%以上且80mol%以下。由此,能够使由吸水性树脂23实现的液体的吸收性更加优异。

虽然中和的盐的种类并未被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出钠盐、钾盐、锂盐等的碱金属盐、氨等的含氮盐基性物质的盐等,但即使在这些物质之中,也优选钠盐。由此,能够使由吸水性树脂23实现的液体的吸收性更加优异。

在侧链上具有酸基的吸水性树脂23在液体吸收时会引起酸基彼此的静电排斥从而使吸收速度变快,因此较为优选。此外,当酸基被中和时,将因渗透压而使液体变得易于被吸收至吸水性树脂23内部。

吸水性树脂23也可以具有在侧链上不含有酸基的结构单元,作为这样的结构单元,例如可列举出亲水性的结构单元、疏水性的结构单元、成为聚合性交联剂的结构单元等。

作为所述亲水性的结构单元,例如,可列举出从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N-乙基(甲基)丙烯酰胺、N-n-丙基(甲基)丙烯酰胺、N-异丙基(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N-乙烯基吡咯烷酮、N-丙烯酰基哌啶、N-丙烯酰基吡咯烷等的非离子性化合物中衍生出来的结构单元等。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酯的含义是指,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以及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

作为所述疏水性的结构单元,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腈、苯乙烯、聚氯乙烯树脂、丁二烯、异丁烯、乙烯、丙烯、硬脂基(甲基)丙烯酸酯、月桂基(甲基)丙烯酸酯等的从化合物中被衍生出来的结构单元等。

作为成为所述聚合性交联剂的结构单元,例如,可列举出从二甘醇二丙烯酸酯、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二烯丙基醚、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季戊四醇三烯丙基醚、季戊四醇二丙烯酸酯单硬脂酸酯、双酚二丙烯酸酯、异氰脲酸二丙烯酸酯、四烯丙氧基乙烷、二烯丙氧基乙酸盐等中衍生出来的结构单元等。

尤其是,吸水性树脂23优选为含有聚丙烯酸盐共聚物或者聚丙烯酸聚合交联物。由此,例如,具有能够提高针对液体的吸收性能、或者抑制制造成本的这类优点。

作为聚丙烯酸聚合交联物,在构成分子链的全部结构单元中所有占有的具有羧基的结构单元的比例,优选为50mol%以上,更优选为80mol%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mol%以上。如果含有羧基的结构单元的比例过少,则有可能难以使液体的吸收性能足够优异。

对于聚丙烯酸聚合交联物中的羧基而言,优选为,一部分被中和,即局部被中和而形成盐。在聚丙烯酸聚合交联物中的全部羧基中所占有的、被中和的羧基的比例,优选为30mol%以上且99mol%以下,更优选为50mol%以上且99mol%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mol%以上且99mol%以下。

此外,吸水性树脂23也可以具有通过由前述的聚合性交联剂以外的交联剂进行交联而得到的结构。

在吸水性树脂23为具有酸基的树脂的情况下,作为交联剂,例如能够优选使用具有多个与酸基反应的官能基的化合物。

在吸水性树脂23为具有与酸基反应的官能基的树脂的情况下,作为交联剂,能够适当地使用在分子内具有与酸基反应的多个官能基的化合物。

作为具有与酸基反应的多个官能基的化合物,例如,可列举出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聚)甘油缩水甘油醚、二甘油聚缩水甘油醚、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等的缩水甘油醚化合物;(聚)甘油、(聚)乙二醇、丙二醇、1,3-丙二醇、聚氧乙二醇、三甘醇、四甘醇、二乙醇胺、三乙醇胺等的多元醇类;乙二胺、哌嗪、聚乙烯亚胺、六亚甲基二胺等的多胺类等。此外,由于锌、钙、镁、铝等的多价离子类等也与吸水性树脂23所具有的酸基反应从而作为交联剂发挥功能,因此也可以适当地使用。

虽然吸水性树脂23也可以呈例如鳞片状、针状、纤维状、粒子状等任何的形状,但优选为其大半部分呈粒子状。在吸水性树脂23呈粒子状的情况下,能够很容易地确保液体的渗透性。此外,能够使吸水性树脂23适当地负载在纤维基材22上。另外,粒子状是指,长宽比、也就是最小长度相对于最大长度之比在0.3以上且1.0以下。对于粒子的平均粒径而言,优选为50μm以上且800μm以下,更优选为100μm以上且6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另外,粒子的平均粒径是指,在针对100个以上的粒子而求取粒径时的平均值。

此外,在小片2中,对于吸水性树脂23相对于纤维基材22的质量比而言,优选为0.15以上且1.75以下,更优选为0.20以上且1.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25以上且1.20以下。由此,能够实现由纤维基材22实现的小片2的液体渗透性、和由吸水性树脂23实现的小片2的液体吸收性的进一步的并存。

除此之外,小片2还可以包含各种添加剂。作为添加剂,例如可列举出表面活性剂、润滑剂、消泡剂、填充物、防粘剂、紫外线吸收剂、着色剂、阻燃剂、流动性改善剂等。

虽然这种小片2的制造方法并未被特别限定,但例如可列举出如下方法,所述方法具有使吸水性树脂23负载在用于获得纤维基材22的母材上的工序、和通过将负载了吸水性树脂23的母材裁断(粗碎)成小片状从而获得作为裁断片(粗碎片)的小片2的工序。

在此,图9所示的小片2呈具备两个主面2001、2001的板状,所述两个主面2001、2001具有互为表里的关系。各个主面2001的形状为,具有作为两条长边的第四边2002、2002和作为两条短边的第五边2003、2003的大致长方形。

将小片2的主面2001中的、最长的边设为“第二最长边”。在本实施方式中,两条第四边2002、2002成为第二最长边。此外,将小片2的主面2001中的、最短的边设为“第二最短边”。在本实施方式中,两条第五边2003、2003成为第二最短边。

第一最长边的长度以及第二最长边的长度分别优选为5mm以上且50mm以下。此外,第一最长边的长度相对于第一最短边的长度之比即第一长宽比、以及第二最长边的长度相对于第二最短边的长度之比即第二长宽比分别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且100以下。

根据这种结构,在使第一吸收部10和第二吸收部20混合在一起时,可抑制由比重的差异造成的不均。因此,能够对随着不均而产生的问题、例如随着吸水性树脂23的不均而引起的吸液的阻碍、或随着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不均而引起的吸收量(保持量)的下降这类问题的产生进行抑制。此外,第一最短边的长度以及第二最短边的长度分别厚于一般的纸的厚度。因此,通过包含这样的多孔质吸收体块1和小片2,从而能够实现由多孔质吸收体块1实现的优异的液体渗透性、和由小片2实现的优异的吸收性的并存。具体而言,通过具有足够的长度以及长宽比的多孔质吸收体块1,从而使第一吸收部10的体积密度变小,进而能够确保废液的渗透路径。此外,通过具有足够的厚度以及长宽比的小片2,从而易于维持多孔质吸收体块1和小片2的混合状态,并能够抑制随着吸水性树脂23的溶胀而产生的吸液的阻碍这类问题的产生。

虽然小片2的第二最长边的长度只要为在伸长状态下能够收纳到容器9内的长度即可,但优选为上部开口部94的最短的边的长度的1/2以下,更优选为1/3以下。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那样,作为容器9的开口部的上部开口部94呈具有两条长边941、941和两条短边942、942的长方形。而且,优选为,作为小片2的最长的边的第二最长边的长度为,上部开口部94的多条边中的、作为最短的边的短边942的长度的1/2以下。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在容器9的收纳空间93内,进一步提高第二吸收部20的形状追随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容器9中的第二吸收部20的填充率。此外,由于变得易于提高小片集合体21的体积密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吸收部20的液体吸收量。而且,在将小片2收纳在收纳空间93内时,能够提高作业性。另外,当第二最长边的长度超过所述上限值时,小片2彼此重叠的概率会变得特别高。如果这样,则小片2的体积密度将变得过高至必要程度以上,从而有可能使第二吸收部20的形状追随性下降。

另外,虽然第二最长边的长度的下限值并未被特别限定,但从充分地确保小片2彼此的间隙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1000以上,更优选为1/500以上。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主面2001的形状为长方形,但主面200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除此之外的形状。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小片2的第二最长边的长度,优选为在以将铅直轴设为法线的平面来对容器9的收纳空间93进行剖切时的切断面中的最短的边的长度的1/2以下,更优选为1/3以下。由此,能够获得与上述方式同样的效果。对于下限值而言,也和上述方式同样。

另一方面,收纳空间93的形状也可以为,例如以将铅直轴设为法线的平面来进行剖切时的切断面的面积不是沿着铅直轴固定而是会变化的形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小片2的第二最长边的长度也优选为切断面中的最短的边的长度的1/2以下,更优选为1/3以下。由此,能够获得与上述方式同样的效果。对于下限值而言,也和上述方式同样。

在以上这样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4.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液体吸收器进行说明。

图10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液体吸收器的俯视图。图11为,图10的D-D线剖视图。

虽然在下文中对变形例进行说明,但在下文的说明中,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关于同样的事项则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10以及图11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将标记同一符号。

在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液体吸收器100C中,被收纳在收纳空间93内的第一吸收部10以及第二吸收部20中的高分子质量比部分性地有所不同。具体而言,相对于容器9而将作为液体的油墨Q的废液滴落的位置设为上文所述的“滴落位置961”,并将滴落位置961以外的位置设为上文所述的“非滴落位置962”。此时,优选为,滴落位置961处的高分子质量比小于非滴落位置962处的高分子质量比。高分子质量比是指,吸水性树脂23(高分子吸收体)的质量相对于第一吸收部10以及第二吸收部20的整体质量之比。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对被滴落在滴落位置961上的油墨Q的废液滞留在滴落位置961上的情况进行抑制。即,通过将滴落位置961处的高分子质量比设置得低于非滴落位置962处的高分子质量比,从而在滴落位置961处不易产生如下问题,即,被滴落在滴落位置961上的油墨Q的废液使吸水性树脂23溶胀,从而因由吸水性树脂23形成的阻挡而阻碍了再进一步的吸液以及扩散这类问题。由此,能够使被滴落在滴落位置961上的油墨Q的废液朝向非滴落位置962迅速地移动。由此,能够通过第一吸收部10整体来对油墨Q的废液进行吸收,并且通过无浪费地利用第一吸收部10而能够进一步增加可吸收的废液的量。

另外,滴落位置961处的高分子质量比是指,在假设了以从排出口203a滴落的废液所飞散的范围为底面的、收纳空间93内的柱状的区域时,在该区域内计算出的高分子质量比。

同样地,非滴落位置962处的高分子质量比是指,在假设了以滴落位置961以外的范围为底面的、收纳空间93内的柱状的区域时,在该区域内计算出的高分子质量比。

为了使高分子质量比变化,例如只要使第一吸收部10以及第二吸收部20的混合比变化即可。具体而言,只要将滴落位置961处的第二吸收部20的混合比设置得低于非滴落位置962处的第二吸收部20的混合比即可。

另外,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滴落位置961与非滴落位置962之间的边界处设置未图示的隔断等。由此,即使在使液体吸收器100C倾斜了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上文所述的体积密度之差。

设置在收纳空间93内的隔断,既可以与容器9成为一体,也可以与容器9分体。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使用与多孔质吸收体块1的构成材料相同的材料来制作隔断。

即使在以上这样的变形例中,也能够获得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在容器9内混合,即,将吸水性树脂23(高分子吸收体)的质量相对于第一吸收部10的整体质量之比(上述高分子质量比)设为质量百分比5%以下,并且将吸水性树脂23(高分子吸收体)的质量相对于第二吸收部20的整体质量之比(上述高分子质量比)设为质量百分比5%以上,优选为超过质量百分比5%。由此,设置出了在容器9内含有较多吸收性树脂23(高分子吸收体)的高区域、和在容器9内含有较少(或者完全不含有)吸收性树脂23(高分子吸收体)的低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上述方式同样的效果。

虽然以上针对图示的实施方式而对本发明的液体吸收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构成液体吸收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各个部分能够置换为可发挥同样功能的任意的结构。此外,还可以附加任意的结构物。

此外,本发明的液体吸收器可被用于对油墨的废液以外的所有液体进行吸收的用途中。

而且,所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吸收器的用途也可以为,例如,对从图像形成装置的油墨的流道中非本意地漏出的油墨进行吸收的“油墨泄露接收器”。

此外,本发明也可以为将所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的两个以上组合而成的方式。

实施例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5.液体吸收器的制作

实施例1

首先,将包括无纺布、纤维素纤维(纸浆解纤绵)、聚酯纤维以及阻燃剂在内的原料进行混合,并在空气中进行解纤之后,使解纤物堆积成层状,并通过进行压缩,从而制作出垫块。接下来,将垫块切断,从而获得多孔质吸收体块。另外,垫块的厚度为10mm,多孔质吸收体块的主面为,长边30mm、短边10mm的长方形。此外,多孔质吸收体块单体的密度如表1所示。

接下来,将所制作出的多孔质吸收体块填充到具有长方体形状的收纳空间的容器内。由此,获得了由多孔质吸收体块的集合体构成的第一吸收部。此时,第一吸收部的体积密度如表1所示。此外,所使用的容器的上部开口部呈长方形,且其短边的长度为100mm。通过以上所述的方式,而获得了液体吸收器。

实施例2~4

除了如表1所示的那样对第一吸收部的结构进行变更以外,其余均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而获得液体吸收器。

比较例1、2

除了如表1所示那样对第一吸收部的结构进行变更以外,其余均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而获得液体吸收器。

实施例5

在容器内,除了在第一吸收部的基础上,还追加了以下所示的第二吸收部以外,其余均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而获得液体吸收器。另外,第一吸收部和第二吸收部的混合比按照质量比而设为20:80。

首先,作为薄片状的纤维基材,而准备了厚度为0.5mm的纸。该纸中所包含的纤维的平均长度为0.71mm,平均宽度为0.2mm,通过平均长度/平均宽度来定义的长宽比为3.56。此外,纸的重量为4g/张。

接下来,从一个面侧通过喷雾器向该纸吹送2cc的纯水。

接下来,作为在侧链上具有作为酸基的羧基的吸水性树脂即聚丙烯酸聚合交联物的部分钠盐交联物,而从纸的吹送了水的一面侧添加三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制的SunfreshST-500MPSA。此时,在将吸水性树脂通过具有网眼尺寸为0.106mm的网眼的筛子、具体而言为东京Screen株式会社制的JTS-200-45-106的同时,进行添加。吸水性树脂的涂布量为4g。

然后,以在附着有吸水性树脂的面上形成折谷的方式,而将纸折弯成一半。在该弯曲的状态下,使用一对加热块而对折弯的纸向其厚度方向进行加压并且进行加热。加压以0.3kg/cm2的方式实施,加热温度为100℃。此外,实施了加热、加压的时间为两分钟。

然后,解除加热、加压,并当折弯的纸成为常温时,通过碎纸机而将折弯了的纸裁断成大小为2mm×15mm、且厚度为1.0mm的小片。由此,获得用于构成第二吸收部的小片。

另外,吸水性树脂的相对于纤维基材的质量比为1.0,且吸水性树脂的平均粒径为35~50μm。

实施例6~9

除了如表1所示的那样对第一吸收部和第二吸收部的混合比、以及第一吸收部的结构进行变更以外,其余均以与实施例5同样的方式而获得液体吸收器。

比较例3、4

除了如表1所示的那样对第一吸收部和第二吸收部的混合比、以及第一吸收部的结构进行变更以外,其余均以与实施例5同样的方式而获得液体吸收器。

6.液体吸收器的评价

6.1液体的渗透范围的评价

首先,从液体吸收器的上部开口部注入250cc的市售的作为喷墨用油墨的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制的ICBK-61。然后,在注入了两分钟和五分钟之后,对容器内进行目视观察,对照以下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评价。

A:油墨扩及至容器内的几乎整体。

B:虽然不是容器内的整体,但油墨已扩及一半以上。

C:油墨扩及至容器内的三成以上且不到一半。

D:油墨仅滞留在容器内的、油墨的供给位置附近。

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中。

6.2基于倒置试验的评价

接下来,将在6.1中注入了油墨的液体吸收器以倒置的方式进行保持。然后,测定五分钟漏出至容器外的油墨的量,并对照以下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评价。

A:油墨的泄露量非常少。

B:油墨的泄露量较少。

C:油墨的泄露量稍多。

C:油墨的泄露量非常多。

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中。

表1

表1

如从表1所明确的那样,在各个实施例中,通过对构成第一吸收部的多孔质吸收体块的单体的密度进行最优化,从而能够使油墨渗透到足够宽广的范围中。此外,能够使多孔质吸收体块均匀地填充在容器内。而且,倒置试验的结果为,知晓了可将油墨的泄露量抑制得较少。

另外,当代替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制的喷墨用油墨ICBK-61而变更为佳能株式会社制的喷墨用油墨BCI-381sBK、Brother工业株式会社制的喷墨用油墨LC3111BK、日本Hewlett Packard株式会社制的喷墨用油墨HP 61XL CH563WA并实施与上述内容同样的评价时,均获得了与上述同样的评价结果。

符号说明

1…多孔质吸收体块;2…小片;8…盖体;9…容器;10…第一吸收部;11…块集合体;12…纤维;20…第二吸收部;21…小片集合体;22…纤维基材;23…吸水性树脂;81…连接口;91…底部;92…侧壁部;93…收纳空间;94…上部开口部;95…空隙;100…液体吸收器;100A…液体吸收器;100B…液体吸收器;100C…液体吸收器;110…间隙;200…图像形成装置;201…油墨喷出头;201a…喷嘴;202…压盖单元;203…管;203a…排出口;204…滚子泵;204a…滚子部;204b…夹持部;205…回收部;941…长边;942…短边;961…滴落位置;962…非滴落位置;1001…主面;1002…第一边;1003…第二边;1004…第三边;2001…主面;2002…第四边;2003…第五边;Q…油墨。

2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液位感测方法、耗材验证方法、装置及打印盒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