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装置

文档序号:693762 发布日期:2021-05-04 浏览:2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记录装置 (Recording apparatus ) 是由 玉井聪志 和木信悟 小室新太郎 篠﨑畅彦 于 2020-10-2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记录装置,提高了对排纸托盘的伸缩的便利性。记录装置(1)具备:记录部(24),对介质(纸张S)进行记录:壳体(200),收容记录部(24);托盘(6),能够移动至装载位置和收纳位置,装载位置是装载进行记录而排出的纸张(S)的位置,收纳位置是收纳于壳体(200)内的位置;以及控制部,切换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自动模式使托盘(6)自动地移动至装载位置和收纳位置,手动模式为手动地移动至装载位置和收纳位置。此外,具备使托盘(6)向装载位置和收纳位置移动的轮系机构(8)及驱动轮系机构(8)的驱动源(7),轮系机构(8)具有行星齿轮(75),通过切换行星齿轮(75)的位置来切换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recording apparatus, which improves the convenience of extension and retraction of a paper discharge tray. A recording device (1) is provided with: a recording unit (24) that records on a medium (sheet S): a housing (200) that houses the recording unit (24); a tray (6) that can be moved to a loading position where sheets (S) to be recorded and discharged are loaded and a storage position where the sheets are stored in a housing (200); and a control unit that switches between an automatic mode for automatically moving the tray (6) to the loading position and the storage position and a manual mode for manually moving the tray to the loading position and the storage position. The tray loading device is also provided with a gear train mechanism (8) for moving the tray (6) to the loading position and the storage position, and a drive source (7) for driving the gear train mechanism (8), wherein the gear train mechanism (8) is provided with a planetary gear (75), and the automatic mode and the manual mode are switched by switching the position of the planetary gear (75).)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向介质喷出液体而进行记录的打印机等记录装置。在这样的记录装置中,使记录后的介质向排纸托盘排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根据介质的长度而使排纸托盘伸缩的结构,根据印刷指示,排纸托盘自动地伸缩而移动至预定的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388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根据用户,有时要求不是通过自动而是通过手动使排纸托盘移动至所期望的位置。与此相对,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排纸托盘的结构的情况下,虽然可自动地进行排纸托盘的伸缩,但是无法进行基于手动的伸缩。因此,存在相对于排纸托盘的伸缩的便利性较低这一问题。

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记录部,对介质进行记录;壳体,收容所述记录部;托盘,能够移动至装载位置和收纳位置,所述装载位置是装载进行记录而排出的所述介质的位置,所述收纳位置是收纳于所述壳体的位置;以及控制部,切换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所述自动模式使所述托盘自动地移动至所述装载位置和所述收纳位置,所述手动模式将所述托盘手动地移动至所述装载位置和所述收纳位置。

优选地,在上述的记录装置中,具备由使所述托盘移动至所述装载位置和所述收纳位置的多个齿轮构成的轮系机构以及驱动所述轮系机构的驱动源,所述轮系机构具有行星齿轮,通过切换所述行星齿轮的位置来切换所述自动模式和所述手动模式。

优选地,在上述的记录装置中,所述托盘形成有与所述轮系机构啮合的齿条,所述轮系机构具备与所述齿条啮合的小齿轮以及向所述小齿轮传递动力的齿轮,所述行星齿轮构成于所述驱动源与所述齿轮之间,在所述自动模式下,所述行星齿轮与所述齿轮为啮合状态,在所述手动模式下,所述行星齿轮与所述齿轮为非啮合状态。

优选地,在上述的记录装置中,在通过所述自动模式使所述托盘移动至所述装载位置或所述收纳位置之后,所述行星齿轮向相对于所述齿轮为所述非啮合状态的退避位置移动。

优选地,在上述的记录装置中,具备操作部,所述操作部用于对所述控制部指示输入所述自动模式与所述手动模式的切换。

优选地,在上述的记录装置中,所述托盘构成为在所述自动模式下能够移动至多个位置。

优选地,在上述的记录装置中,所述托盘包括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所述第二托盘在所述装载位置处位于比所述第一托盘更靠所述介质的排出方向上游侧,所述第二托盘构成为在所述自动模式下能够移动至多个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记录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使托盘伸缩时的简要的功能框图。

图4是示出托盘在收纳位置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托盘在收纳位置时的轮系机构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托盘移动至载置A3尺寸纸张的装载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在自动模式下托盘从收纳位置向装载位置移动时的轮系机构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将驱动源以及轮系机构的结构示意性地展开的侧剖视图。

图9是说明第一检测部的检测动作的简要剖视图。

图10是说明第一检测部的检测动作的简要剖视图。

图11是说明第二检测部的结构和动作的简要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在自动模式下托盘从装载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时的轮系机构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在手动模式下托盘从收纳位置向装载位置移动时的轮系机构的状态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记录装置;4…操作部;6…托盘;7…驱动源;8…轮系机构;24…记录部;32…控制部;61…第一托盘;62…第二托盘;63…齿条;75…行星齿轮;84…作为与小齿轮相互传递动力的齿轮的第四齿轮;86…作为小齿轮的第六齿轮;200…壳体;D2…排出方向;S…作为介质的纸张。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

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概要进行说明。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例,列举喷墨式的记录装置(以下,称为记录装置1)为例。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记录装置1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

包括图1、图2在内,在之后的各图中,使用XYZ坐标系示出。X方向是作为进行记录的介质的纸张S的宽度方向,为记录头25的扫描方向。Y方向是记录装置1的进深方向,为纸张S的长度方向。Z方向是重力方向,为记录装置1的高度方向。

此外,将记录装置1的正面侧或前侧设为+Y方向,将记录装置1的后侧或背面侧设为-Y方向。此外,在从正面侧观察记录装置1的情况下,将记录装置1的左侧或左方向设为+X方向、记录装置1的右侧或右方向设为-X方向。此外,将记录装置1的上侧(包括上方、上部、上表面等)设为+Z方向、记录装置1的下侧(包括下方、下部、下表面等)设为-Z方向。

参照图1、图2,说明记录装置1的概要。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具备记录单元20以及配置于记录单元20的上部的扫描单元10,构成为所谓的复合机。

扫描单元10具备第一读取装置11以及配置于第一读取装置11的上部的第二读取装置12。第一读取装置11是平板类型的扫描仪,且具有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省略图示)。用户通过将第二读取装置12设为相对于第一读取装置11为打开的状态,从而使作为第一读取装置11的上表面的原稿载置面(省略图示)露出。接下来,将待读取的原稿载置于第一读取装置11的露出的原稿载置面,关闭第二读取装置12,从操作部4进行规定的开关操作。由此,第一读取装置11能够将载置于原稿载置面的原稿中所描绘的文字、记号、图画等作为图像而读取,并转换为图像数据。

第二读取装置12具有原稿供给单元121。原稿供给单元121将载置于原稿载置托盘122的原稿向第二读取装置12内供给。第二读取装置12具备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送稿器),将被供给的原稿作为图像读取,并将读取后的原稿向原稿排纸托盘123排出。

在记录装置1的前侧设置有用于操作记录装置1的操作部4。操作部4是在沿X方向的方向上较长的面板,且设置有在接通或断开记录装置1时所操作的电源按钮41、在输入各种操作信息时所操作的操作按钮42以及能够显示操作状态等的显示面板43。显示面板43例如是液晶面板。

如图2所示,在记录单元20设定有由双点划线示出的输送路径17,向输送方向D1输送纸张S。在记录单元20的内部具备纸盒21、供送部22、输送部23、记录部24、排出部5以及控制部32等。

在记录装置1的下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有纸盒21。纸盒21是能够以层叠状态收容纸张S的收容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纸盒21,设置有收容A4尺寸的纸张S的纸盒211以及收容A3尺寸的纸张S的纸盒212。

供送部22将收容于纸盒21的纸张S向输送部23供送。供送部22具备将以层叠状态收容于纸盒21的纸张S中最上面的纸张S送出的拾取辊27以及将由拾取辊27送出的纸张S逐张分离的分离辊对28。进一步地,供送部22具备用于旋转驱动拾取辊27的供送电机(省略图示)。分别与层叠有在记录(印刷)中所使用的纸张S的纸盒211、212对应的拾取辊27、分离辊对28进行驱动,从而将在记录中所使用的纸张S向输送部23供送。

输送部23将供送的纸张S向记录部24输送。输送部23具备伴随着输送电机(省略图示)的驱动而旋转的输送辊对29,并沿输送路径17输送纸张S。此外,在沿输送路径17且与记录部24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压板30。纸张S以吸附于压板30的支承面(上表面)的状态被输送。

记录部24具备朝向纸张S喷出作为液体的墨的记录头25、构成为搭载记录头25并能够在与纸张S的输送方向D1(+Y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移动的滑架26、向记录头25供给墨的墨盒(省略图示)等。记录头25设置于隔着输送路径17而与压板30对置的位置。

记录部24基于记录数据(印刷数据)对被压板30支承而输送的纸张S喷出墨,从而使墨附着,形成基于记录数据的图像,由此进行记录(印刷)。记录数据是基于在纸张S上记录的文本数据、图片数据等图像数据而生成的用于使记录装置1执行记录的数据。另外,进行了记录的纸张S由输送部23输送,并被传送至设置于记录头25的输送方向D1下游侧的排出部5。

排出部5通过排纸辊对51将结束记录的纸张S从排出口52沿排出方向D2向托盘6排出。另外,在连续地记录并排出纸张S的情况下,使被排出的纸张S在前一次排出的纸张S之上依次堆积而层叠。

控制部32进行供送部22、输送部23、记录部24、排出部5等的驱动控制。控制部32也与扫描单元10所具备的扫描控制部(省略图示)协作而作为记录装置1进行总体控制。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32具备如下功能:在进行托盘6的伸缩动作的情况下,切换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该自动模式使托盘6自动地移动至如图2所示的装载纸张S的装载位置和如图1所示的收纳于壳体200的内部的收纳位置,该手动模式是由用户手动地将托盘6移动至装载位置和收纳位置。另外,手动模式下的装载位置是使托盘6伸长到用户所期望的位置的位置。

图3是使托盘6伸缩时的简要的功能框图。图4是示出托盘6在收纳位置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作为功能框,具备控制部32、存储部34、操作部4、驱动源7、轮系机构8、第一检测部36、第二检测部38以及托盘6。控制部32通过操作部4的显示面板43而被指示输入,从而切换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

具体地,在进行印刷时,控制部32使由触摸面板构成的显示面板43显示选择是以自动模式进行托盘6的伸缩动作还是以手动模式进行托盘6的伸缩动作的画面。用户确认该画面显示,通过手指对触摸面板的按压来选择自动模式或手动模式中的任一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自动模式下进行印刷时,控制部32在从印刷开始至排出被印刷的纸张S之前使处于收纳位置的托盘6移动至与印刷的纸张S的尺寸相对应的装载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纸张S的尺寸为A4尺寸和A3尺寸。

在存储部34中存储有规定伸缩托盘6时的自动模式以及手动模式下的动作的各种程序。在选择了自动模式的情况下,控制部32读入存储于存储部34的各种程序,进行使各结构部动作的指示。另外,在选择了手动模式的情况下,控制部32不进行对驱动源7的驱动的指示。只是,在选择了手动模式的情况下,控制部32进行对后述的第一检测部36、第二检测部38的动作指示,并保持检测结果。

在自动模式下,通过控制部32的指示使得构成驱动源7的驱动电机70(参照图7)进行驱动,从而轮系机构8动作。通过轮系机构8的动作而使动力向形成于托盘6的齿条63传递。由于动力被传递至齿条63,从而使托盘6向装载位置、收纳位置移动。

第一检测部36由机械式的开关构成。第一检测部36由A4用检测部361和A3用检测部362这两个检测部构成,该A4用检测部361检测到达了装载A4尺寸的纸张S的装载位置,该A3用检测部362检测到达了装载A3尺寸的纸张S的装载位置。另外,根据第一检测部36的检测结果,控制部32使驱动源7停止。

第二检测部38由编码器构成,且被设置为与轮系机构8的指定的齿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二齿轮82)啮合。第二检测部38检测使托盘6向装载位置移动时的基于齿轮的旋转的步数。

另外,后述各结构部的详细情况。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托盘6由第一托盘61和第二托盘62这两个构成。在自动模式下,与A4尺寸和A3尺寸这两种纸张尺寸对应地使第一托盘61和第二托盘62移动(伸长)。另外,如图4所示,在收纳位置时的托盘6以第二托盘62位于上段且第一托盘61位于下段的重合的状态而被收纳。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托盘6从收纳位置向装载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在自动模式下,最初使第一托盘61向排出方向D2移动,并在第一托盘61最大限度地移动之后,使第二托盘62移动。因此,在托盘6移动至装载位置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第一托盘61相对于第二托盘62在排出方向D2上位于下游侧。换言之,第二托盘62在装载位置处在纸张S的排出方向D2上位于比第一托盘61更靠上游侧的位置。

此外,通过在自动模式下在使第一托盘61最大限度地移动之后使第二托盘62的移动量对应于纸张S的尺寸而不同,从而能够移动至与A4尺寸和A3尺寸这两种纸张尺寸对应的装载位置。

详细情况将后述,在使托盘6从收纳位置向装载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在手动模式下,用户最初把持第一托盘61的外侧的前端部并向排出方向D2拉出,从而将第一托盘61从壳体200拉出(移动)。另外,在第一托盘61被最大限度地拉出的情况下,继续进行拉出,通过彼此形成的卡合部(省略图示)卡合,从而与第一托盘61联动地将第二托盘62拉出。在手动模式下,能够将托盘6拉出并调整到用户所期望的装载位置。

此外,详细情况将后述,在从装载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在自动模式下,最初第二托盘62向与排出方向D2相反的方向移动,并在第二托盘62移动至收纳位置之后,第一托盘61移动至收纳位置。另外,在手动模式下,在从装载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的情况下,用户通过把持第一托盘61并向与排出方向D2相反的方向推入(移动)的方式来进行。另外,在第一托盘61被最大限度地推入的情况下,继续进行推入,通过第二托盘62与形成于第一托盘61的抵接部(省略图示)抵接,从而将第一托盘61和第二托盘62推入。

图5是示出托盘6在收纳位置时的轮系机构8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托盘6移动至载置A3尺寸的纸张S的装载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在图5、图6中,除了轮系机构8之外,还一并地图示了第二检测部38。

如图5、图6所示,轮系机构8与驱动源7(参照图7)、第二检测部38一起构成为轮系单元9。详细地,在轮系机构8中,构成轮系机构8的后述的各齿轮以单元外壳90为基座固定并组装在规定的位置,从而作为轮系机构8发挥功能。此外,以单元外壳90为基座来组装驱动源7、第二检测部38,从而构成轮系单元9。

如图4所示,在托盘6的右侧的侧面形成有齿条63。在齿条63中,在第一托盘61的右侧的侧面以遍及大致整面的方式形成有第一齿条631。此外,在齿条63中,在第二托盘62的右侧的侧面以遍及大致整面的方式形成有第二齿条632。第一齿条631、第二齿条632均形成为刃尖朝向右方向。此外,第一齿条631、第二齿条632均形成为刃的间距相同。

关于齿条63,详细地,如图4所示,第二齿条632的前侧的最初的齿形成为与从第一齿条631的前侧起的第N个齿对应(N≥2)。在第二齿条632中,在最初的齿的前侧形成有槽部625。

如图5所示,轮系单元9在托盘6的右侧设置于壳体200的前侧。此外,在轮系机构8中,作为后述的小齿轮而构成的第六齿轮86与托盘6的齿条63啮合。

具体地,在第六齿轮86中,第六齿轮A861和第六齿轮B862同心,并在上下方向上重合,双方的齿间距、直径均相同。上侧的第六齿轮A861与第二齿条632啮合,下侧的第六齿轮B862与第一齿条631啮合。

另外,在托盘6在收纳位置的情况下,第六齿轮B862与第一齿条631啮合,但由于第六齿轮A861的齿尖位于第二齿条632的前侧的槽部625,因此第六齿轮A861不与第二齿条632啮合。

图7是示出在自动模式下托盘6从收纳位置向装载位置移动时的轮系机构8的状态的俯视图。另外,在图7中,在第二检测部38仅图示了齿轮385。此外,在图7中,由箭头示出各齿轮的旋转方向。图8是将驱动源7以及轮系机构8的结构示意性地展开的侧剖视图。图8示出在自动模式下第一行星齿轮751与第四齿轮A841啮合的状态。此外,示出第六齿轮86与齿条63啮合的状态。

首先,对驱动源7以及轮系机构8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轮系单元9的单元外壳90分别立设有将各齿轮轴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转动轴91~97,在该转动轴91~97设置有各齿轮。

轮系机构8由第一齿轮81、第二齿轮82、第三齿轮83、行星齿轮75、第四齿轮84、第五齿轮85以及第六齿轮86构成。

在单元外壳90以驱动轴70A朝向上方向的方式设置有作为驱动源7的驱动电机70。在驱动电机70的驱动轴70A固定有电机侧齿轮71。通过驱动电机70旋转,电机侧齿轮71一体地旋转。

第一齿轮81是与电机侧齿轮71和第二齿轮82啮合的齿轮。第一齿轮81以转动轴91为中心地在下侧构成有与电机侧齿轮71啮合的第一齿轮A811且在上侧构成有与第二齿轮82啮合的第一齿轮B812。第一齿轮B812的直径比第一齿轮A811的直径小。此外,电机侧齿轮71和第一齿轮A811由斜齿轮形成。另外,第一齿轮B812由正齿轮构成。

第二齿轮82是与第一齿轮81和第三齿轮83啮合的齿轮。第二齿轮82由一个齿轮构成,且被设置为能够以转动轴92为中心转动。

第三齿轮83是与第二齿轮82和行星齿轮75啮合的齿轮。第三齿轮83以转动轴93为中心地在上侧构成有与第二齿轮82啮合的第三齿轮A831且在下侧构成有与行星齿轮75啮合的第三齿轮B832。第三齿轮83的第三齿轮B832构成为所谓的太阳齿轮。

行星齿轮75由第一行星齿轮751和第二行星齿轮752这两个齿轮构成。行星齿轮75以作为太阳齿轮的第三齿轮B832为中心,在与第三齿轮B832啮合而旋转(自转)的同时向第三齿轮B832的旋转方向移动(公转)。换言之,两个行星齿轮75(第一行星齿轮751、第二行星齿轮752)以作为太阳齿轮的第三齿轮B832为中心进行自转并公转。

另外,如图7、图8所示,第一行星齿轮751与第二行星齿轮752通过行星架750连结。因此,第一行星齿轮751和第二行星齿轮752以第三齿轮B832为中心且相对位置固定,在与第三齿轮B832啮合而自转的同时以第三齿轮B832为中心进行公转。

第四齿轮84是与任一方的行星齿轮75和第五齿轮85啮合的齿轮。此外,第四齿轮84和行星齿轮75具有根据控制部32的指示而不啮合的状态。第四齿轮84以转动轴94为中心地在上侧构成有与行星齿轮75啮合的第四齿轮A841且在下侧构成有与第五齿轮85啮合的第四齿轮B842。第四齿轮B842的直径比第四齿轮A841的直径小。

另外,在选择了自动模式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在使托盘6向装载位置移动时,第一行星齿轮751与第四齿轮A841为啮合状态。此外,在选择了自动模式的状态下,如后述的图12所示,在使托盘6向收纳位置移动时,第二行星齿轮752与第四齿轮A841为啮合状态。此外,在选择了手动模式的状态下,如后述的图13所示,在使托盘6移动时,第二行星齿轮752、第一行星齿轮751均为解除了与第四齿轮A841的啮合的非啮合状态。

第五齿轮85是与第四齿轮84和第六齿轮86啮合的齿轮。第五齿轮85以转动轴95为中心地在上侧构成有与第四齿轮B842啮合的第五齿轮A851且在下侧构成有与第六齿轮86啮合的第五齿轮B852。第五齿轮B852的直径比第五齿轮A851的直径小。

第六齿轮86作为小齿轮发挥功能,是与第五齿轮85和齿条63啮合的齿轮。第六齿轮86以转动轴96为中心地在上侧构成有与第五齿轮B852啮合的第六齿轮A861且在下侧构成有第六齿轮B862。另外,作为小齿轮发挥功能的第六齿轮A861与形成于第二托盘62的第二齿条632啮合。此外,作为小齿轮发挥功能的第六齿轮B862与形成于第一托盘61的第一齿条631啮合。

行星齿轮75构成于驱动源7与第四齿轮A841之间。此外,第四齿轮A841构成为与第六齿轮86(小齿轮)相互传递动力的齿轮。

接下来,对在自动模式下使托盘6从收纳位置向装载位置移动时的驱动源7和轮系机构8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7、图8所示,在自动模式下,在使托盘6向装载位置移动的情况下,根据控制部32的指示,驱动电机70开始向一个方向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并且,驱动电机70的旋转(动力)经由电机侧齿轮71向构成第一齿轮81的第一齿轮A811传递。通过该传递使得第一齿轮8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传递到第一齿轮81的旋转(动力)经由第一齿轮B812向第二齿轮82传递。通过该传递使得第二齿轮82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传递到第二齿轮82的旋转(动力)向构成第三齿轮83的第三齿轮A831传递。通过该传递使得第三齿轮8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传递到第三齿轮83的旋转(动力)经由第三齿轮B832向行星齿轮75传递。通过该传递使得行星齿轮75的第一行星齿轮751、第二行星齿轮752均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自转)。同时,行星齿轮75向作为太阳齿轮发挥功能的第三齿轮B832的旋转方向即逆时针方向以第三齿轮B832为中心进行旋转(公转)。

行星齿轮75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公转)而移动,从而第一行星齿轮751成为与构成第四齿轮84的第四齿轮A841啮合的状态,使动力向第四齿轮A841传递。另外,第二行星齿轮752仅与第三齿轮B832啮合而旋转(自转),不与其他齿轮啮合。通过该传递使得第四齿轮84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传递到第四齿轮84的旋转(动力)经由第四齿轮B842向构成第五齿轮85的第五齿轮A851传递。通过该传递使得第五齿轮85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传递到第五齿轮85的旋转(动力)经由第五齿轮B852向构成第六齿轮86的第六齿轮A861传递。通过该传递使得作为小齿轮的第六齿轮86的第六齿轮A861、第六齿轮B862均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第六齿轮86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经由啮合的齿条63使托盘6向排出方向D2移动。

在此,包括图4~图6在内,对在自动模式下使托盘6从收纳位置向装载位置移动时的第六齿轮86和齿条63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托盘6位于收纳位置的情况下,第六齿轮B862成为与第一齿条631啮合的状态。此外,第六齿轮A861位于第二齿条632的前侧的槽部625,成为不与第二齿条632啮合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根据控制部32的指示,驱动电机70开始驱动,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如上所述使该动力最终传递至第六齿轮86,使得第六齿轮86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在该情况下,由于第六齿轮B862与第一齿条631啮合,因此形成有第一齿条631的第一托盘61开始向排出方向D2移动。

如图6所示,在第一齿条631的与排出方向D2相反侧的后侧形成有槽部615。在与第六齿轮B862啮合的第一齿条631已向排出方向D2最大限度地移动的状态下,槽部615的前侧的多个第一齿条631与形成于槽部625的后侧的第二齿条632在俯视观察下为重合的状态。在图8中,以剖视视角图示了第一齿条631与第二齿条632在俯视观察下为重合的状态下的第六齿轮86和齿条63的状态。

根据该结构,在与第六齿轮B862啮合的第一齿条631已向排出方向D2最大限度地移动的情况下,第六齿轮A861与第二齿条632成为啮合的状态。第二齿条632与第六齿轮A861啮合,从而形成有第二齿条632的第二托盘62开始向排出方向D2移动。此外,同时,由于第六齿轮B862位于槽部615,因此第一齿条631不被传递动力。

因此,在保持第一托盘61相对于第二托盘62已向排出方向D2最大限度地移动的状态下,第二托盘62向排出方向D2移动。另外,在第二托盘62向排出方向D2移动时,第二托盘62的移动量被设定为与印刷的纸张S的尺寸(A4尺寸、A3尺寸)相对应。

图9、图10是说明第一检测部36的检测动作的简要剖视图。图9示出第一检测部36为“断开(OFF)”的状态,图10示出第一检测部36为“接通(ON)”的状态。

对第一检测部36及其周边结构进行说明。

在第二托盘62的载置面62a形成有为了检测托盘6已到达A4尺寸用以及A3尺寸用的各装载位置而由凹部或凸部形成的A4用检测辅助部621和A3用检测辅助部622。在本实施方式中,A4用检测辅助部621和A3用检测辅助部622由凹部形成。

并且,与A4用检测辅助部621对应地,在其上部设置有构成第一检测部36的A4用检测部361。此外,与A3用检测辅助部622对应地,在其上部设置有构成第一检测部36的A3用检测部362。另外,如上所述,第一检测部36由机械式的开关构成。

如图10所示,在托盘6到达了A4尺寸用的装载位置的情况下,A4用检测部361检测在A4用检测辅助部621中从凹部到载置面62a的高度的变化,并向控制部32输出例如从“断开”变化到了“接通”。同样地,在托盘6到达了A3尺寸用的装载位置的情况下,A3用检测部362检测在A3用检测辅助部622中从凹部到载置面62a的高度的变化,并向控制部32输出例如从“断开”变化到了“接通”。

控制部32接受来自第一检测部36的信号从“断开”变化到了“接通”,从而判断为托盘6移动至与纸张尺寸对应的装载位置,并对驱动电机70进行停止驱动的指示。

图11是说明第二检测部38的结构和动作的简要剖视图。

对第二检测部38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第二检测部38由增量型的旋转编码器构成。在第二检测部38中,在编码器主体381具备发光部382和受光部383,该发光部382具备射出红外光的发光二极管,该受光部383具备光电二极管或光电晶体管。此外,第二检测部38具备透明的圆板384,在圆板384的外周部等间隔地且遍及一周地形成有用于使光透过、不透过而接通/断开的结构部(省略图示)。

发光部382和受光部383在上下方向上隔着形成于圆板384的外周部的结构部而对置设置。此外,第二检测部38具备与圆板384同轴的齿轮385,被设置为能够以转动轴97为中心进行转动。圆板384与齿轮385的旋转相对应地一体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部38的齿轮385与轮系机构8的第二齿轮82啮合。因此,第二齿轮82的旋转向齿轮385传递,从而齿轮385进行旋转。圆板384从动于齿轮385的旋转而进行旋转,由此第二检测部38检测接通/断开。另外,由于第二检测部38受光而生成的输出波形是接近三角波的模拟正弦波,因此通过设于后段的放大器(省略图示)进行波形成形,转换为矩形波信号。此外,第二检测部38具备计数器(省略图示),将旋转角度(旋转位移量)转换为步数并进行计数。

在使托盘6向装载位置移动时,第二检测部38也发挥功能。详细地,控制部32从存储部34读入托盘6到达各装载位置为止的步数。另外,读入的步数被设定为比实际到达装载位置所需要的步数多。

由第一检测部36检测托盘6已到达装载位置,是基本的,但例如在第一检测部36未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等,控制部32通过第二检测部38来判断是否达到了所设定的步数,在达到了步数的情况下,停止驱动电机70的旋转,停住托盘6的移动。这样,第二检测部38也作为替代第一检测部36的检测部发挥功能。

在托盘6在自动模式下移动并停止在规定的装载位置的情况下,控制部32接下来解除第一行星齿轮751与第四齿轮A841的啮合状态,而设为非啮合状态。对其后述,在托盘6在自动模式下移动并停止在规定的收纳位置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另外,在移动至收纳位置之后,解除第二行星齿轮752与第四齿轮A841的啮合状态,而设为非啮合状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自动模式下,在托盘6移动至装载位置、收纳位置的情况下,在此之后,立即设为解除了行星齿轮75与第四齿轮84(第四齿轮A841)的啮合的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行星齿轮75相对于第四齿轮84为非啮合状态的情况下的行星齿轮75的位置称为退避位置。

为了使第一行星齿轮751与第四齿轮A841成为非啮合状态,控制部32对驱动电机70进行如下指示:使驱动电机70进行与向装载位置移动时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旋转。在该情况下,驱动电机70进行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只是,当使驱动电机70持续进行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时,第二行星齿轮752与第四齿轮A841啮合,托盘6开始向收纳位置移动。因此,控制部32以解除第一行星齿轮751与第四齿轮A841的啮合状态且使第二行星齿轮752不与第四齿轮A841啮合的方式来控制驱动电机70的旋转。

详细地,控制部32从存储部34读入为了解除第一行星齿轮751与第四齿轮A841的啮合状态且使第二行星齿轮752不与第四齿轮A841啮合而需要的第二检测部38中的步数。并且,控制部32使驱动电机7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此外,第二检测部38对基于圆板384的旋转的步数进行计数。并且,在达到了规定的计数数量的情况下,控制部32使驱动电机70的旋转停止。

这样,包括控制部32在内,通过驱动源7以及轮系机构8的动作而能够设为如下状态:解除第一行星齿轮751与第四齿轮A841的啮合状态,且使第二行星齿轮752不与第四齿轮A841啮合。通过设为使行星齿轮75不与第四齿轮84啮合的非啮合状态,接下来,在用户通过手动将托盘6从装载位置移动的情况下等,能够保护轮系机构8、驱动源7。

详细地,在通过手动将托盘6例如向收纳位置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通过托盘6的移动而使得第六齿轮86进行旋转,该旋转经由第五齿轮85向第二齿轮84传递。但是,由于第二齿轮84与行星齿轮75为非啮合状态,因此不向行星齿轮75传递基于托盘6的移动的第四齿轮84的旋转。因此,第三齿轮83、第二齿轮82、第一齿轮81以及驱动电机70不旋转。因此,能够防止轮系机构8中的齿轮的损坏、驱动电机70产生反电动势等的问题。

另外,在自动模式下,在托盘6移动至例如与A4尺寸对应的装载位置时,用户通过手动进一步使托盘6向排出方向D2移动以到达与A3尺寸对应的装载位置的情况下也是同样地,不向行星齿轮75传递基于托盘6的移动的第四齿轮84的旋转。

图12是示出在自动模式下托盘6从装载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时的轮系机构8的状态的俯视图。

对在自动模式下托盘6从装载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2中,由箭头示出各齿轮的旋转方向。

为了使托盘6从装载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控制部32对驱动电机70进行如下指示:使驱动电机70进行与向装载位置移动时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在驱动电机70向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的情况下,至第一齿轮81、第二齿轮82、第三齿轮83为止的啮合关系与向装载位置移动时相同,只是旋转方向变为相反方向这一点不同。并且,在旋转(动力)被传递到与第二齿轮82啮合的第三齿轮83的情况下,第三齿轮A83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传递到第三齿轮A831的旋转(动力)经由第三齿轮B832向行星齿轮75传递。通过该传递使得行星齿轮75的第一行星齿轮751、第二行星齿轮752均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自转)。同时,行星齿轮75在作为太阳齿轮的第三齿轮83(第三齿轮B832)的旋转方向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公转)。

行星齿轮75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公转)而移动,从而第二行星齿轮752成为与第四齿轮A841啮合的状态,使动力向第四齿轮A841传递。另外,第一行星齿轮751仅与第三齿轮B832啮合而旋转(自转),不与其他齿轮啮合。通过该传递使得第四齿轮84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另外,至第四齿轮84之后的第五齿轮85、第六齿轮86为止的啮合关系与向装载位置移动时相同。并且,在使传递到第四齿轮84的旋转(动力)传递至第六齿轮86的情况下,第六齿轮86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如图6所示,在装载位置处,第六齿轮A861与托盘6的上段的第二托盘62的第二齿条632啮合。此外,第六齿轮B862与托盘6的下段的第一托盘61的第一齿条631分离开而不啮合。因此,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第六齿轮A861使啮合的第二齿条632开始向与排出方向D2相反的方向的收纳位置的方向移动。由此,第二托盘62开始向收纳位置的方向移动。另外,第一托盘61从动于第二托盘62的移动而移动。

在第六齿轮A861位于第二托盘62的槽部625的情况下,第六齿轮B862成为与第一齿条631啮合的状态。因此,通过第六齿轮B862的旋转而使第一齿条631开始向收纳位置的方向移动。由此,第一托盘61开始向收纳位置的方向移动。

在第一托盘61开始向收纳位置的方向移动时,在此之前,第二托盘62已成为移动到作为第二托盘62的收纳位置的状态。因此,第二托盘62停止之后的移动。

如图4、图5所示,在第六齿轮B862的旋转继续进行而成为了第六齿轮B862啮合至第一齿条631的前侧的齿为止的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32对驱动电机70指示停止驱动。详细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成为了第六齿轮B862啮合至第一齿条631的前侧的齿为止的状态的情况下,第一托盘61成为与设置于壳体200内部的第一托盘用抵接部(省略图示)抵接的状态。

控制部32通过对驱动电机70赋予的过电流的阈值来检测第一托盘61成为了与第一托盘用抵接部抵接的状态。在过电流超过了阈值的情况下,控制部32判断为托盘6移动至收纳位置,对驱动电机70指示停止驱动。通过以上的动作,托盘6能够移动至收纳位置。

另外,在托盘6在自动模式下移动并停止在规定的收纳位置的情况下,控制部32接下来解除第二行星齿轮752与第四齿轮A841的啮合状态,而设为非啮合状态。

详细地,控制部32从存储部34读入为了解除第二行星齿轮752与第四齿轮A841的啮合状态且使第一行星齿轮751不与第四齿轮A841啮合而需要的第二检测部38中的步数。并且,控制部32对驱动电机70进行如下指示:使驱动电机70进行向与收纳位置移动时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旋转。在该情况下,驱动电机70进行顺时针方向的旋转。

此外,第二检测部38对基于圆板384的旋转的步数进行计数。并且,在达到了规定的计数数量的情况下,控制部32使驱动电机70的旋转停止。通过该动作能够设为解除第二行星齿轮752与第四齿轮A841的啮合状态且使第一行星齿轮751不与第四齿轮A841啮合的状态。

图13是示出在手动模式下托盘6从收纳位置向装载位置移动时的轮系机构8的状态的俯视图。对在手动模式下将托盘6从收纳位置向用户所期望的装载位置移动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在使托盘6移动至用户所期望的位置的情况下,托盘6在该位置处停止。

详细地,对于被收纳的托盘6,用户把持第一托盘61而向排出方向D2拉出。通过该动作而使第一托盘61开始向排出方向D2移动。通过第一托盘61的移动,第一齿条631也进行移动。伴随着第一齿条631向排出方向D2的移动,轮系机构8的第六齿轮86(第六齿轮B86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并且,通过第六齿轮86(第六齿轮A861)的旋转,第五齿轮85(第五齿轮B852)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通过第五齿轮85(第五齿轮A851)的旋转,第四齿轮84(第四齿轮B84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但是,由于行星齿轮75与第四齿轮84(第四齿轮A841)的啮合被解除,因此在第四齿轮84(第四齿轮B84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也不向行星齿轮75传递该旋转。因此,不向在行星齿轮75之后构成的第三齿轮83、第二齿轮82、第一齿轮81以及驱动源7传递旋转。

另外,在最大限度地拉出第一托盘61的情况下,在用户继续进行拉出时,接着第一托盘61而使第二托盘62被拉出。在该状态下,形成于第二托盘62的第二齿条632使啮合的第六齿轮86的第六齿轮A86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在该情况下,也由于行星齿轮75与第四齿轮84(第四齿轮A841)的啮合被解除,因此在第四齿轮84(第四齿轮B842)旋转的情况下,不向行星齿轮75传递该旋转。

另外,用户在所期望的适当的位置处停止拉出,由此使得托盘6被固定。在该情况下,被用户拉出并停止的托盘6的位置成为装载位置。

接下来,对在手动模式下托盘6从装载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假设由用户选择了手动模式。

对于位于装载位置的托盘6,用户把持第一托盘61,向与排出方向D2相反的方向推入。另外,在手动模式下,在把持第一托盘61使其从装载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时,最初,向与排出方向D2相反的方向推入第一托盘61。接下来,第二托盘62与第一托盘61一起被按向与排出方向D2相反的方向而向收纳位置移动。

在通过手动使托盘6从装载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时,与第一齿条631啮合的第六齿轮B862和与第二齿条632啮合的第六齿轮A861中的任一方进行旋转,并向第四齿轮84传递该旋转。另外,各齿轮的旋转方向与图13所示的旋转方向相反。在该情况下,也由于行星齿轮75与第四齿轮84(第四齿轮A841)的啮合被解除,因此在第四齿轮84(第四齿轮B842)旋转的情况下,不向行星齿轮75传递该旋转。

如上所述,在自动模式下,在向装载位置移动的情况下,使行星齿轮75向使第一行星齿轮751与第四齿轮84啮合的位置移动。此外,在自动模式下,在向收纳位置移动的情况下,使行星齿轮75向使第二行星齿轮752与第四齿轮84啮合的位置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自动模式下在移动至装载位置、收纳位置之后,使行星齿轮75向不与第四齿轮84啮合的位置(退避位置)移动。这是为了应对选择了手动模式的情况、应对意外的基于手动的托盘6的移动。因此,不仅是在手动模式下使托盘6移动的情况下,而且在意外地进行了基于手动的托盘6的移动的情况下,也不向行星齿轮75传递第四齿轮84的旋转。

另外,在自动模式下,使行星齿轮75向与第四齿轮84啮合的位置移动。此外,应对手动模式,使行星齿轮75向不与第四齿轮84啮合的位置(退避位置)移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行星齿轮75的位置来切换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

另外,对在自动模式下将托盘6向装载位置移动的中途或在自动模式下向收纳位置移动的中途电源线(省略图示)被拔掉的情况下、发生了停电的情况下等、不向记录装置1供给电力的情况下通过手动使托盘6向装载位置、收纳位置移动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托盘6在移动中途,因此是任意一个行星齿轮75与第四齿轮A841啮合的状态。因此,在通过手动强行使托盘6移动的情况下,会向驱动电机70传递旋转(动力)。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采用了行星齿轮75,因此即使是在行星齿轮75与第四齿轮A841啮合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重复进行以少许力推压、牵拉托盘6,且通过行星齿轮75的特性来解除啮合。因此,在使托盘6移动的中途不向记录装置1供给电力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托盘6伸缩,并且能够消除对轮系机构8、驱动源7的影响。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具备记录部24、托盘6、控制部32等。托盘6能够移动至装载被排出的纸张S的装载位置以及收纳于壳体200内的收纳位置。并且,控制部32切换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该自动模式使托盘6自动地移动至装载位置和收纳位置,该手动模式将托盘6手动地移动至装载位置和收纳位置。

这样,通过控制部32能够切换自动地进行托盘6的伸缩动作的自动模式和手动地进行托盘6的伸缩动作的手动模式,从而用户能够选择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因此,能够提高对托盘6的伸缩的便利性。

上述记录装置1具备作为驱动源7的驱动电机70以及轮系机构8。驱动电机70驱动轮系机构8。轮系机构8使托盘6移动至装载位置和收纳位置。此外,轮系机构8具有行星齿轮75。并且,通过行星齿轮75的位置来切换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

由此,能够容易地切换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此外,能够容易地使托盘6移动至装载位置和收纳位置。

在上述记录装置1中,在托盘6形成有与轮系机构8啮合的齿条63。此外,轮系机构8具备作为与齿条63啮合的小齿轮的第六齿轮86、以及作为与第六齿轮86相互传递动力的齿轮的第四齿轮84。另外,行星齿轮75构成于驱动电机70与第四齿轮84之间。并且,在自动模式下,行星齿轮75与第四齿轮84成为状态啮合,在手动模式下,行星齿轮75与第四齿轮84成为非啮合状态。

由此,在自动模式下,由于行星齿轮75与第四齿轮84成为啮合状态,因此驱动电机70的动力被依次传递至行星齿轮75、第四齿轮84、第六齿轮86、齿条63,从而使得托盘6向装载位置和收纳位置移动。此外,在手动模式下,由于行星齿轮75与第四齿轮84成为非啮合状态,因此在手动地使托盘6移动至装载位置和收纳位置时,伴随着托盘6的移动的动力被依次传递至齿条63、第四齿轮84。但是,由于行星齿轮75与第四齿轮84成为非啮合状态,因此不会从第四齿轮84向行星齿轮75传递动力。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基于手动的托盘6的移动。此外,由于不向驱动电机70传递基于托盘6的移动的动力,因此能够防止对驱动电机70施加负载(反电动势)。

在上述记录装置1中,在通过自动模式使托盘6移动至装载位置或收纳位置之后,行星齿轮75通过驱动电机70以及轮系机构8的动作而向相对于第四齿轮84为非啮合状态的退避位置移动。

由此,在托盘6移动至装载位置或收纳位置之后,在有意或者无意地使托盘6向排出方向D2、收纳位置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由于行星齿轮75已移动至相对于第四齿轮84为非啮合状态的退避位置,因此托盘6的移动也能够顺利地进行,此外,能够防止对驱动电机70施加负载。

上述记录装置1具备对控制部32进行指示输入的操作部4。并且,使用操作部4的显示面板43来指示输入自动模式与手动模式的切换。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切换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

在上述记录装置1中,托盘6具备第一托盘61、以及在装载位置处位于比第一托盘61更靠纸张S的排出方向D2上游侧的第二托盘62。并且,第二托盘62构成为在自动模式下能够向与A4尺寸的纸张S对应的装载位置和与A3尺寸的纸张S对应的装载位置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托盘6向A4尺寸用的装载位置和A3尺寸用的装载位置的各装载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在使第一托盘61最大限度地移动之后,使第二托盘62向分别设定的位置移动。

由此,能够设定对应于纸张S的尺寸的装载位置,能够良好地装载排出的纸张S。此外,由于仅调整第二托盘62而能够向A4尺寸用的装载位置和A3尺寸用的装载位置移动,因此能够使托盘6、轮系机构8的结构以及控制部32的控制变得容易。

2.变形例1

在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中构成为,在使第一托盘61最大限度地移动之后,使第二托盘62的移动量不同以与纸张S的尺寸对应,从而能够向与A4尺寸和A3尺寸这两种纸张尺寸对应的装载位置移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第二托盘62的移动量设定为三个以上的移动量来作为装载位置。由此,能够设定与各种纸张尺寸对应的装载位置。

3.变形例2

在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中,也可以是,在当前的装载位置是A4尺寸用的装载位置并且接下来要印刷A3尺寸的纸张S的情况下,控制部32对驱动电机70指示,使轮系机构8驱动,使构成托盘6的第二托盘62进一步地向排出方向D2的A3尺寸用的装载位置移动。另外,在该情况下,在未取走被排出的A4尺寸的纸张S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第二检测部38的检测使托盘6向A3尺寸用的装载位置移动。

此外,相反地,也可以是,在当前的装载位置是A3尺寸用的装载位置、已从托盘6取走了被排出的A3尺寸的纸张S并且接下来要印刷A4尺寸的纸张S的情况下,控制部32对驱动电机70指示,使轮系机构8驱动,使构成托盘6的第二托盘62向与排出方向D2相反的方向的A4尺寸用的装载位置移动。另外,在该情况下,由于A4尺寸的纸张S比A3尺寸的纸张S小,因此托盘6也可以维持现状的A3尺寸用的装载位置。

如上所述,在继续进行印刷的过程中,根据排出的纸张S的尺寸来每次切换装载位置,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提高自动模式下的托盘6的便利性。

以下,记载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导出的内容。

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记录部,对介质进行记录;壳体,收容所述记录部;托盘,能够移动至装载位置和收纳位置,所述装载位置是装载进行记录而排出的所述介质的位置,所述收纳位置是收纳于所述壳体的位置;以及控制部,切换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所述自动模式使所述托盘自动地移动至所述装载位置和所述收纳位置,所述手动模式将所述托盘手动地移动至所述装载位置和所述收纳位置。

根据该结构,托盘能够切换为自动地进行托盘的伸缩动作的自动模式和手动地进行托盘的伸缩动作的手动模式,从而用户能够选择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因此,能够提高对托盘的伸缩的便利性。

优选地,在上述的记录装置中,具备由使所述托盘移动至所述装载位置和所述收纳位置的多个齿轮构成的轮系机构以及驱动所述轮系机构的驱动源,所述轮系机构具有行星齿轮,通过切换所述行星齿轮的位置来切换所述自动模式和所述手动模式。

根据该结构,具备轮系机构和驱动源,轮系机构具有行星齿轮。并且,通过行星齿轮的位置来切换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由此,能够容易地切换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此外,能够容易地使托盘移动至装载位置和收纳位置。

优选地,在上述的记录装置中,所述托盘形成有与所述轮系机构啮合的齿条,所述轮系机构具备与所述齿条啮合的小齿轮以及向所述小齿轮传递动力的齿轮,所述行星齿轮构成于所述驱动源与所述齿轮之间,在所述自动模式下,所述行星齿轮与所述齿轮为啮合状态,在所述手动模式下,所述行星齿轮与所述齿轮为非啮合状态。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自动模式下行星齿轮与齿轮为啮合状态,因此使驱动源的动力被依次传递至行星齿轮、齿轮、小齿轮、齿条,从而使得托盘向装载位置和收纳位置移动。此外,由于在手动模式下行星齿轮与齿轮为非啮合状态,因此在手动地将托盘向装载位置和收纳位置移动时,伴随着托盘的移动的动力被依次传递至齿条、齿轮。但是,由于行星齿轮变与齿轮为非啮合状态,因此不会从齿轮向行星齿轮传递动力。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基于手动的托盘的移动。此外,由于不向驱动源传递基于托盘的移动的动力,因此能够防止对驱动源施加负载(例如,反电动势等)。

优选地,在上述的记录装置中,在通过所述自动模式使所述托盘移动至所述装载位置或所述收纳位置之后,所述行星齿轮向相对于所述齿轮为所述非啮合状态的退避位置移动。

根据该结构,在托盘移动至装载位置或收纳位置之后,在有意或者无意地使托盘向排出方向、收纳位置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由于行星齿轮已移动至相对于齿轮变为非啮合状态的退避位置,因此托盘的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此外,能够防止对驱动源施加负载。

优选地,在上述的记录装置中,具备操作部,所述操作部用于对所述控制部指示输入所述自动模式与所述手动模式的切换。

根据该结构,用户能够容易地切换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

优选地,在上述的记录装置中,所述托盘构成为在所述自动模式下能够移动至多个位置。

优选地,在上述的记录装置中,所述托盘包括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所述第二托盘在所述装载位置处位于比所述第一托盘更靠所述介质的排出方向上游侧,所述第二托盘构成为在所述自动模式下能够移动至多个位置。

根据该结构,第二托盘构成为在自动模式下能够向多个位置移动,从而能够将托盘设为例如对应于介质的尺寸的装载位置,能够良好地装载排出的介质。此外,由于仅调整第二托盘而能够向多个装载位置移动,因此能够使托盘、轮系机构的结构以及控制部的控制变得容易。

2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喷墨记录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