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部件接合结构和电气接线盒

文档序号:71916 发布日期:2021-10-01 浏览:4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部件接合结构和电气接线盒 (Component joint structure and electric junction box ) 是由 安藤亮太 长野昌之 于 2021-03-2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部件接合结构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第一部件设置有第一压配合部和第二压配合部,第二部件设置有第一被压配合部和第二被压配合部,并且第二部件被构造为通过在作为预定的一个方向的第一方向上相对于第一部件移动而安装在第一部件上。在第二部件半安装在第一部件上的状态下,第一压配合部被插入到第二被压配合部中,从而提供用于将第二部件安装在第一部件上的引导。在第二部件被完全安装在第一部件上的状态下,第一压配合部被压配合到第一被压配合部中,并且第二压配合部被压配合到第二被压配合部中。(The component engagement structure includes a first component provided with a first press-fitting portion and a second press-fitting portion, and a second component provided with a first press-fitted portion and a second press-fitted portion, and is configured to be mounted on the first component by being moved relative to the first component in a first direction that is a predetermined one direction. In a state where the second member is half-mounted on the first member, the first press-fit portion is inserted into the second press-fit portion, thereby providing a guide for mounting the second member on the first member. In a state where the second member is completely mounted on the first member, the first press-fitting portion is press-fitted into the first press-fitted portion, and the second press-fitting portion is press-fitted into the second press-fitted portion.)

一种部件接合结构和电气接线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部件接合结构和电气接线盒。

背景技术

传统上,当两个树脂支架彼此接合时,第一树脂支架的卡合部与第二树脂支架的被卡合部卡合。在该卡合中,第一树脂支架的卡合部与第二树脂支架的被卡合部通过无接触或压配合而卡合。也就是说,两个树脂支架通过过渡配合或过盈配合彼此接合。

该结构防止由车辆的振动等引起的两个树脂支架之间的松动。专利文献1(JP2010-112509A)被描述为传统的技术文献。

发明内容

此外,在传统的接合结构中,为了增加两个树脂支架(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接合强度,如果两个树脂支架通过压配合接合,则可能发生以下问题。

为了压配合两个树脂支架,需要大的力,并且难以在不使用专用压力机等的情况下徒手压配合两个树脂支架。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徒手将两个树脂支架临时压配合,然后通过使用专用压力机等来进行主压配合,以结束压配合。

然而,如果在两个树脂支架之间的临时压配合中的压配合量不足,则存在如下可能性:当通过使用专用压力机等进行主压配合时,第二树脂支架相对于第一树脂支架斜向倾斜。如果在树脂支架斜向倾斜的同时尝试主压配合,则可能损坏树脂支架的压配合部和被压配合部。

因此,通过在第一树脂支架的压配合部的端部和第二树脂支架的被压配合部的端部中的至少一者处形成倾斜的深引导表面(在插入方向上的长斜面),可以在两个树脂支架之间的临时压配合中确保足够的压配合量。

然而,如果形成深引导表面,则当第二树脂支架被完全压配合到第一树脂支架中并且接合完成时,第一树脂支架的压配合部与第二树脂支架的被压配合部之间的接触表面的区域变小,并且两个树脂支架之间的接合强度变弱,并且有在两个树脂支架之间发生松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部件接合结构和电接线盒,其能够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通过压配合彼此接合时,确保足够量的临时压配合,帮助主压配合,并且确保在主压配合之后两个部件之间的接合强度。

根据实施例的部件接合结构包括:第一部件,其设置有第一压配合部和第二压配合部;以及第二部件,其设置有第一被压配合部和第二被压配合部,并且被构造为通过在作为预定的一个方向的第一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移动而安装在所述第一部件上。在第二部件半安装在第一部件上的状态下,第一压配合部被插入到第二被压配合部中,从而提供用于将第二部件安装在第一部件上的引导。在所述第二部件被完全安装在所述第一部件上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压配合部被压配合到所述第一被压配合部中,并且所述第二压配合部被压配合到所述第二被压配合部中。

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可以在第一配合模式和第二配合模式中的至少一个模式下配合:在第一配合模式下,第二部件完全安装在第一部件上,并且当第一压配合部压配合到第一被压配合部中时,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在与第一方向不同的预定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在过盈配合状态下配合;在第二配合模式下,第二部件完全安装在第一部件上,并且当第二压配合部压配合到第二被压配合部中时,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在与第一方向不同的预定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以过盈配合状态配合。

当与第一方向交叉的预定方向被定义为第二方向时,在第一配合模式下,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可以以过盈配合状态在第二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配合。

当与第一方向交叉的预定方向被定义为第二方向时,在第二配合模式下,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可以以过盈配合状态在第二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配合。

在第二部件半安装在第一部件上的状态下的引导可以是用于将第二部件在与第二部件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第一部件定位的引导。

第一部件的第一压配合部和第二压配合部可以在第一方向上互相分离;在第一部件的第一压配合部与第二压配合部之间,可以设置压配合部中间部;第二部件的第一被压配合部与第二被压配合部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彼此分离;在第二部件的第一被压配合部和第二被压配合部之间,可以设置被压配合部中间部;并且在第二部件完全安装在第一部件上的状态下,被压配合部中间部可以与压配合部中间部稍微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电接线盒包括树脂支架压配合结构,该树脂支架压装结构包括第一树脂支架和第二树脂支架。第一树脂支架包括:第一树脂支架本体部;第一压配合部,其从第一树脂支架本体部突出;压配合部中间部,其在作为预定的一个方向的第一方向上与第一压配合部相邻,并且从第一树脂支架本体部突出;以及第二压配合部,其在第一方向上与压配合部中间部相邻,并且从第一树脂支架本体部突出。第二树脂支架包括:第二树脂支架本体部;第一被压配合部,其由设置在第二树脂支架本体部中的凹部形成;被压配合部中间部,其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被压配合部相邻,并且由设置在第二树脂支架本体部中的凹部形成;以及第二被压配合部,其在第一方向上与被压配合部中间部相邻,并且由设置在第二树脂支架本体部中的凹部形成。通过使第二树脂支架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第一树脂支架移动,第一压配合部压配合到第一被压配合部中,并且第二压配合部压配合到第二被压配合部中。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部件接合结构和电接线盒,其能够确保足够量的临时压配合,帮助主压配合,并且确保主压配合之后两个部件之间的接合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部件接合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的箭头II的视图。

图3是沿图1的箭头III的视图。

图4是沿图1的箭头IV的视图。

图5是沿着图1中的线V截取的视图。

图6是示出沿图2中的线VI-VI截取的截面的视图。

图7是示出沿图2中的线VII-VII截取的截面的视图。

图8A是示出沿图2中的线VIIIA-VIIIA截取的截面的视图。

图8B是对应于图8A的图,并且示出了安装中途的状态。

图9是对应于图2的视图,并且示出了根据第一变形例的部件接合结构。

图10A是对应于图2的视图,并且示出了根据第二变形例的部件接合结构。

图10B示出了沿图10A中的线XB-XB截取的截面。

图10C是对应于图2的视图,并且示出了根据第三变形例的部件接合结构。

图10D是示出沿图10C中的线XD-XD截取的截面的视图。

图11A至图11D是示出根据比较例的部件接合结构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7所示,当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5互相接合时,使用根据实施例的部件接合结构1。第一部件3可以是例如第一树脂支架,并且第二部件5可以是例如第二树脂支架。而且,“部件接合结构”可以被称为“部件压配合结构”或“树脂支架压配合结构”或“树脂支架接合结构”。

在此,为了便于说明,预定方向被定义为长度方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另一预定方向被定义为宽度方向,并且与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被定义为高度方向。注意,高度方向不必须在上下方向上。

第一部件3设置有第一压配合部7和第二压配合部9。第二部件5设置有第一被压配合部11和第二被压配合部13。

在部件接合结构1中,第二部件5相对于第一部件3在第一方向(高度方向)上移动,该第一方向是预定的一个方向(参见图8B中的箭头A8)。通过这种移动,第一被压配合部11与第一压配合部7压配合,并且第二被压配合部13与第二压配合部9压配合。因此,第二部件5与第一部件3一体地安装。

在第二部件5处于安装在第一部件3上的过程中的安装中途状态(参见图8B)下,第一压配合部7被插入到第二被压配合部13中,以提供用于将第二部件5安装在第一部件3上的引导。利用该引导,第二部件5能够在保持相对于第一部件3的固定姿态的同时仅在高度方向上移动。

在第二部件5已经安装在第一部件3上的安装结束状态(参见图1至图7和图8A)下,第一被压配合部11与第一压配合部7压配合,并且第二被压配合部13与第二压配合部9压配合。

在从安装准备状态开始保持第一部件3和第二部件5的姿态的同时,通过使第二部件5相对于第一部件3在高度方向上从上侧向下侧线性地移动,将第二部件5安装在第一部件3上。在安装准备状态下,预定姿态的第一部件3和预定姿态的第二部件5以预定位置关系分开预定距离。

更具体地,在安装准备状态下,第二部件5的第一被压配合部11和第二被压配合部13在高度方向上从上侧向下侧依次排列。第一部件3的第一压配合部7和第二压配合部9在高度方向上从上侧向下侧依次排列。

在安装准备状态下,第二部件5在高度方向上远离第一部件3定位在第一部件3的上侧的位置处。在安装准备状态下,第一部件3的第一压配合部7和第一部件3的第二压配合部9的位置以及第二部件5的第一被压配合部11和第二部件5的第二被压配合部13的位置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基本上彼此重合。

当第二部件5在安装准备状态下相对于第一部件3向下移动预定距离时,建立安装中途状态。

在安装中途状态下,第二部件5的第二被压配合部13与第一部件3的第一压配合部7配合,并且第一压配合部7与第二被压配合部13卡合。然而,在安装中途状态下,第二部件5的第一被压配合部11不与第一部件3的第一压配合部7卡合。更具体地,在安装中途状态下,第一部件3的第一压配合部7不以过盈配合状态配合到第二部件5的第二被压配合部13,而是第一部件3的第一压配合部7以间隙配合状态配合到第二部件5的第二被压配合部13。

在安装中途状态下,第二部件5与第一部件3稍微松动地卡合。因此,在安装中途状态下,第二部件5能够相对于第一部件3几乎线性地向下移动。

当第二部件5相对于第一部件3从安装中途状态进一步向下移动预定距离时,完成安装结束状态。

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二部件5的第一被压配合部11与第一部件3的第一压配合部7压配合。即,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一被压配合部11以过盈配合状态与第一压配合部7配合。

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二部件5的第二被压配合部13与第一部件3的第二压配合部9压配合。即,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二压配合部9以过盈配合状态配合到第二被压配合部13。

在部件接合结构1中,第一部件3和第二部件5以下面的第一配合模式和第二配合模式中的至少一种模式互相配合。

在第一配合模式下,当第二部件5完全安装在第一部件3上并且第一被压配合部11压配合到第一压配合部7中时,第一部件3和第二部件5在预定方向上在多个位置(例如,两个位置)以过盈配合状态配合。第一配合模式下的预定方向是与第一方向(高度方向)不同的预定方向。

在第二配合模式下,当第二部件5完全安装在第一部件3上并且第二压配合部9被压配合到第二被压配合部13中时,第一部件3和第二部件5在预定方向上在多个位置(例如,两个位置)处以过盈配合状态配合。第二配合模式下的预定方向是与第一方向(高度方向)不同的预定方向,并且例如是与第一配合模式下的预定方向相同的方向。

这里,与第一方向(高度方向)交叉(例如,正交)的预定方向被定义为第二方向(长度方向),并且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被定义为第三方向(宽度方向)。

在第一配合模式下,第一部件3和第二部件5以过盈配合状态在长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例如,两个位置)配合。更具体地,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二部件5在长度方向上夹紧第一部件3,但是存在两个夹紧第一部件3的位置。两个夹紧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

在第一配合模式下,第一部件3和第二部件5在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例如,两个位置)互相配合。更具体地,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二部件5在宽度方向上夹紧第一部件3,但是存在两个夹紧第一部件3的位置。两个夹紧位置在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

在第二配合模式下,类似于第一配合模式,第一部件3和第二部件5以过盈配合状态在长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例如,两个位置)配合。更具体地,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二部件5在长度方向上夹紧第一部件3,但是存在两个夹紧第一部件3的位置。两个夹紧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

在第二配合模式下,类似于第一配合模式,第一部件3和第二部件5以过盈配合状态在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例如,两个位置)配合。更具体地,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二部件5在宽度方向上夹紧第一部件3,但是存在两个夹紧第一部件3的位置。两个夹紧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

利用安装中途状态下的第二部件5的引导,第二部件5在与第二部件5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第一部件3定位。即,利用安装中途状态下的第二部件5的引导,第二部件5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这两个方向上相对于第一部件3定位。

此外,利用安装中途状态下的第二部件5的引导,第二部件5围绕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的相对于第一部件3的姿态(转动角度)能够保持基本恒定。此外,利用安装中途状态下的第二部件5的引导,第二部件5围绕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的相对于第一部件3的姿态(转动角度)能够保持基本恒定。此外,利用安装中途状态下的第二部件5的引导,第二部件5围绕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的相对于第一部件3的姿态(转动角度)能够保持基本恒定。

除了第一压配合部7和第二压配合部9之外,第一部件3还设置有压配合部中间部15。第一压配合部7与第二压配合部9在高度方向上彼此分离。压配部中间部15设置在第一压配合部7与第二压配合部9之间。压配合部中间部15连接到第一压配合部7和第二压配合部9两者。

除了第一被压配合部11和第二被压配合部13之外,第二部件5还设置有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第一被压配合11和第二被压配合部13在高度方向上彼此分离。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设置在第一被压配合部11和第二被压配合部13之间。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连接到第一被压配合部11和第二被压配合部13两者。

在第二部件5完全安装在第一部件3中的安装结束状态下,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与压配合部中间部15稍微分离。

这里,作为示例,假设第一部件3为第一树脂支架,并且假设第二部件5为第二树脂支架,并且将进一步描述部件接合结构1。

第一树脂支架3包括第一树脂支架本体部19、第一压配合部7、压配合部中间部15和第二压配合部9。第一树脂支架3被一体模制。

第一压配合部7、第二压配合部9和压配合部中间部15从作为宽度方向(第三方向)上的一端的第一端从第一树脂支架本体部19突出。

压配合部中间部15在高度方向上设置在第一压配合部7的下方,并且与第一压配合部7相邻。第二压配合部9在高度方向上设置在压配合部中间部15的下方,并且与压配合部中间部15相邻。

第二树脂支架5包括第二树脂支架本体部21、第一被压配合部11、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和第二被压配合部13。第二树脂支架5被一体模制。

第一被压配合部11、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和第二被压配合部13由设置在第二树脂支架本体部21中的凹部形成。凹部在宽度方向上从第二端向第一端侧凹入。

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在高度方向上设置在第一被压配合部11的下方,并且与第一被压配合部11相邻。第二被压配合部13在高度方向上设置在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的下方,并且与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相邻。

通过使第二树脂支架5在高度方向上相对于第一树脂支架3移动,第一压配合部7被压配合到第一被压配合部11中,并且第二压配合部9被压配合到第二被压配合部13中。

在第二树脂支架5处于安装在第一树脂支架3的过程中的安装中途状态下,第二树脂支架5的第二被压配合部13在间隙配合状态下与第一树脂支架3的第一压配合部7配合。因此,在安装中途状态下,第二树脂支架5能够相对于第一树脂支架3几乎线性地仅向下侧移动。

处于安装中途状态的第一压配合部7与第二被压配合部13之间的卡合可以处于零接触状态(过渡配合的配合状态)。在过渡配合的配合状态下,可以存在非常小的过盈(压入容差)。

在第二树脂支架5被完全安装在第一树脂支架3上的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一压配合部7被压配合到第一被压配合部11中,第二压配合部9被压配合到第二被压配合部13中,并且第一树脂支架3和第二树脂支架5一体化。

在安装结束状态下,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与压配合部中间部15稍微分离。换言之,在安装结束状态下,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的表面与压配合部中间部15的表面不彼此接触,并且在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的表面与压配合部中间部15的表面之间形成微小间隙23(见图3、6、7等)。

将进一步描述第二树脂支架5在第一树脂支架3上的安装。在从安装准备状态经过安装中途状态到安装结束状态的时间段期间,第一树脂支架3的第一压配合部7、压配合部中间部15和第二压配合部9依次插入到第二树脂支架5的第二被压配合部13中。

在从安装准备状态经过安装中途状态到安装结束状态的时间段期间,第一树脂支架3的第一压配合部7和压配合部中间部15依次插入到第二树脂支架5的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中。

在从安装准备状态经过安装中途状态到安装结束状态的时间段期间,第一树脂支架3的第一压配合部7被插入到第二树脂支架5的第一被压配合部11中。

这里,将更详细地描述第一树脂支架3的第一压配合部7、压配合部中间部15和第二压配合部9。第一压配合部7在与高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内的截面形状为特定形状。第二压合部9在与高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中的截面形状也是特定形状。然而,当在高度方向上观察时,第一压配合部7被容纳在第二压配合部9内侧。

在一些情况下,在高度方向上第一压配合部7容纳在第二压配合部9内的状态下,第一压配合部7的外周的一部分与第二压配合部9的外周的一部分重叠。

压配合部中间部15的由垂直于高度方向的平面所形成的截面形状在保持基本相似的形状的同时变化为从第一压配合部7朝向第二压配合部9逐渐增加。然而,当在第一方向上观察压配合部中间部15的在垂直于高度方向的平面中的截面形状时,任何部分的截面形状都在第二压配合部9的外周与第一压配合部7的外周之间的区域内。

将描述压配合部中间部15在高度方向上的截面位于由第二压配合部9的外周和第一压配合部7的外周包围的区域内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压配合部中间部15的截面的外周的一部分可以与第二压配合部9的外周的一部分和第一压配合部7的外周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者重叠。

当在高度方向上观察时,在第一压配合部7与压配合部中间部15之间的边界处的压配合部中间部15的截面与第一压配合部7的截面重叠。当在高度方向上观察时,在第二压配合部9与压配合部中间部15之间的边界处的压配合部中间部15的截面与第二压配合部9的截面重叠。

将描述第二树脂支架5的第一被压配合部11、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和第二被压配合部13。第一被压配合部11在与高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中的截面形状略微小于第一压配合部7的截面形状,并且具有与第一压配合部7的形状相似的特定形状。由于第一被压配合部11的截面形状略微小于第一压配合部7的截面形状,所以确保了压配合裕度。

第二被压配合部13的在垂直于高度方向的平面中的截面形状略微小于第二压配合部9的截面形状,并且具有类似于第二压配合部9的形状的特定形状。由于第二被压配合部13的形状略微小于第二压配合部9的形状,所以确保了压配合裕度。当在高度方向上观察时,第二被压配合部13容纳在第一被压配合部11内侧。

注意,在第二被压配合部13在高度方向上观察时容纳在第一被压配合部11内侧的状态下,第一被压配合部11的一部分可以与第二被压配合部13的外周的一部分重叠。

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的在垂直于高度方向的平面中的截面形状在保持基本相似的形状的同时变化为从第一被压配合部11朝向第二被压配合部13逐渐增大。然而,当在高度方向上观察由与高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形成的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的截面形状时,任何部分的截面形状都被包含在由第二被压配合部13的外周和第一被压配合部11的周边包围的区域中。

将描述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的截面包含在由第二被压配合部13的外周和第一被压配合部11的外周所包围的区域内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在一些情况下,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的截面的外周的一部分与第二被压配合部13的外周的一部分和第一被压配合部11的外周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者重叠。

当在高度方向上观察时,在第一被压配合部11与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之间的边界处的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的截面与第一被压配合部11的截面重叠。当在高度方向上观察时,在第二被压配合部13与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之间的边界处的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的截面与第二被压配合部13的截面重叠。

当在高度方向上观察时,第二被压配合部13略微大于第一压配合部7,并且具有与第一压配合部7类似的特定形状。第二被压配合部13具有与第一压配合部7的形状类似的形状,并且稍大于第一压配合部7的形状,使得在安装中途状态下提供引导。

如图2和图4所示,当在高度方向上观察时,第一压配合部7、第二压配合部9、第一被压配合部11和第二被压配合部13中的每一个都形成为“T”形。即,第一压配合部7和第二压配合部9形成T形导轨。第一被压配合部11和第二被压配合部13形成T形引导槽。

第一压配合部7、第二压配合部9、第一被压配合部11和第二被压配合部13关于中心平面C1对称。中心平面C1是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平面,并且包括第一压配合部7的中心、第二压配合部9的中心、第一被压配合部11的中心和第二被压配合部13的中心。

如图2所示,第一压配合部7包括在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的一对第一压配合部第一平面(两个平面)25(25A、25B)。第一压配合部7包括在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的一对第一压配合部第二平面(两个平面)27(27A、27B)。一对第一压配合部第一平面25和一对第一压配合部第二平面27在宽度方向上彼此不同地定位。

第一压配合部第一平面25和第一压配合部第二平面27与长度方向正交。一对第一压配合部第一平面25A、25B之间的距离(在长度方向上的距离)大于一对第一压配合部第二平面27A、27B之间的距离(在长度方向上的距离)。

第一压配合部7包括两对第一压配合部第三平面29(29A、29B、29C、29D)。

第一对的第一压配合部第三平面29A、29B和第二对的第一压配合部第三平面29C、29D在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

第一对的第一压配合部第三平面29A、29B被定位在第一端侧,该第一端侧是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第二对的第一压配合部第三平面29C、29D定位在第二端侧,该第二端侧是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

第一对的第一压配合部第三平面(两个平面)29A、29B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第二对的第一压配合部第三平面(两个平面)29C、29D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

第一压配合部第三平面29设置有四个,并且四个第一压配合部第三平面29全部都与第二方向(长度方向)正交。

在构成第一压配合部第三平面的四个平面29A、29B、29C、29D之中,两个平面29A、29C存在于同一平面(第一平面)上。此外,在构成第一压配合部第三平面的四个平面29A、29B、29C、29D中,剩余的两个平面29B、29D也在另一个相同平面(第二平面)上。然而,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在宽度方向上分开预定距离。

如图4所示,第二压配合部9包括在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的一对第二压配合部第一平面(两个平面)31(31A、31B)。第二压配合部9包括在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的一对第二压配合部第二平面(两个平面)33(33A、33B)。

第二压配合部第一平面31和第二压配合部第二平面33均与长度方向正交。一对第二压配合部第一平面31A、31B之间的距离(在长度方向上的距离)大于一对第二压配合部第二平面33A、33B之间的距离(在长度方向上的距离)。

第二压配合部9包括两对第二压配合部第三平面35(35A、35B、35C、35D)。

在两对第二压配合部第三平面35中,第一对的第二压配合部第三平面35A、35B和第二对的第二压配合部第三平面35C、35D在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

第一对的第二压配合部第三平面35A、35B被定位在第一端侧,该第一端侧是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并且第二对的第二压配合部第三平面35C、35D被定位在第二端侧,该第二端侧是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

第一对的第二压配合部第三平面(两个平面)35A、35B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第二对的第二压配合部第三平面(两个平面)35C、35D也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

第二压配合部第三平面35设置有四个,并且四个第二压配合部第三平面35全部都与长度方向正交。

在构成第二压配合部第三平面的四个平面35A、35B、35C、35D之中,两个平面35A、35C存在于同一平面(第一平面)上。另外,在构成第二压配合部第三平面的四个平面35A、35B、35C、35D中,其余两个平面35B、35D也存在于另一相同平面(第二平面)上。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在宽度方向上分开预定距离。

如图2所示,第一被压配合部11包括在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的一对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一平面(两个平面)37(37A、37B)。第一被压配合部11包括在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的一对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二平面(两个平面)39(39A、39B)。

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一平面37和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二平面39与长度方向正交。一对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一平面37A、37B之间的距离(在长度方向上的距离)大于一对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二平面39A、39B之间的距离(在长度方向上的距离)。

第一被压配合部11包括两对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1(41A、41B、41C、41D)。

在两对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1中,第一对的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1A、41B和第二对的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1C、41D在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

第一对的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1A、41B被定位在第一端侧,该第一端侧是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并且第二对的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1C、41D被定位在第二端侧,该第二端侧是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

第一对的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两个平面)41A、41B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第二对的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两个平面)41C、41D也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

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1设置有四个,并且四个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1全部都与长度方向正交。

在构成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的四个平面41A、41B、41C、41D中,两个平面41A、41C存在于同一平面(第一平面)上。另外,在构成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的四个平面41A、41B、41C、41D中,剩余的两个平面41B、41D也在另一相同平面(第二平面)上。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预定距离。

如图4所示,第二被压配合部13包括在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的一对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一平面(两个平面)43(43A、43B)。第二被压配合部11包括在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的一对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二平面(两个平面)45(45A、45B)。

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一平面43和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二平面45与长度方向正交。一对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一平面43A、43B之间的距离(在长度方向上的距离)大于一对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二平面45A、45B之间的距离(在长度方向上的距离)。

第二被压配合部13包括两对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7(47A、47B、47C、47D)。

在两对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7中,第一对的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7A、47B与第二对的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7C、47D在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

第一对的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7A、47B被定位在第一端侧,该第一端侧是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并且第二对的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7C、47D被定位在第二端侧,该第二端侧是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

第一对的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两个平面)47A、47B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第二对的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两个平面)47C、47D也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

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7设置有四个,并且四个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7全部都与长度方向正交。

在构成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的四个平面47A、47B、47C、47D之中,两个平面47A、47C存在于同一平面(第一平面)上。另外,在构成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的四个平面47A、47B、47C、47D中,其余的两个平面47B和47D也在另一相同平面(第二平面)上。然而,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预定距离。

如图2所示,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一压配合部第一平面25A与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一平面37A通过偏压力彼此表面接触。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一压配合部第一平面25B与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一平面37B通过偏压力彼此表面接触。

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一压配合部第二平面27A与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二平面39A通过偏压力彼此表面接触。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一压配合部第二平面27B与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二平面39B通过偏压力彼此表面接触。

利用这样的结构,如第一配合模式所述,第一树脂支架3与第二树脂支架5以过盈配合状态在预定方向(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位置配合。两个位置中的第一位置的配合通过第一压配合部第一平面25和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一平面37实现。两个位置中的第二位置的配合通过第一压配合部第二平面27和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二平面39实现。

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一压配合部第三平面29A与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1A通过偏压力彼此表面接触。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一压配合部第三平面29B与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1B通过偏压力彼此表面接触。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一压配合部第三平面29C与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1C通过偏压力彼此表面接触。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一压配合部第三平面29D与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1D通过偏压力彼此表面接触。

如图4所示,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二压配合部第一平面31A与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一平面43A通过偏压力彼此表面接触。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二压配合部第一平面31B与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一平面43B通过偏压力彼此表面接触。

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二压配合部第二平面33A和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二平面45A通过偏压力彼此表面接触。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二压配合部第二平面33B与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二平面45B通过偏压力彼此表面接触。

利用这样的结构,如第二配合模式所述,第一树脂支架3与第二树脂支架5以过盈配合状态在预定方向(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位置配合。两个位置中的第一位置的配合通过第二压配合部第一平面31和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一平面43实现。两个位置中的第二位置的配合通过第二压配合部第二平面33和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二平面45实现。

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二压配合部第三平面35A与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7A通过偏压力彼此表面接触。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二压配合部第三平面35B与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7B通过偏压力彼此表面接触。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二压配合部第三平面35C与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7C通过偏压力彼此表面接触。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二压配合部第三平面35D与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7D通过偏压力彼此表面接触。

这里,在安装准备状态下的第一树脂支架本体部19的端面与第一压配合部第三平面29A、29C之间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由附图标记L2a(见图2)表示。在安装准备状态下的第一树脂支架本体部19的端面与第二压配合部第三平面35A、35C之间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由附图标记L4a(见图4)表示。在安装准备状态下,尺寸L2a和尺寸L4a彼此相等。换句话说,在安装准备状态下,第一部件3的第一压配合部第三平面29A、第一压配合部第三平面29C、第二压配合部第三平面35A和第二压配合部第三平面35C存在于一个平面上。

在安装准备状态下,第二部件5的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1A、第一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1C、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7A和第二被压配合部第三平面47C存在于一个平面上。

因此,通过将第一压配合部第三平面29A等用作宽度方向上的基准平面来进行部件接合结构1中的压配合。因此,由图4中的参考符号L4b表示的尺寸略大于图2中的参考符号L2b所表示的尺寸。

接下来,将描述第二树脂支架5在第一树脂支架3上的安装。

首先,第二树脂支架5相对于第一树脂支架3的位置和姿态被适当地调整为上述安装准备状态。

在安装准备状态下,例如用手将第二树脂支架5相对于第一树脂支架3向下移动预定距离,由此建立上述安装中途状态(参见图8B)。从图8B所示的状态开始,例如用手将第二树脂支架5相对于第一树脂支架3进一步向下移动,使得尺寸L8变为“0”。当尺寸L8变成“0”时,不能徒手使第二树脂支架5相对于第一树脂支架3进一步向下移动。

因此,当通过使用专用压力机或通用压力机将第二树脂支架5相对于第一树脂支架3进一步向下移动预定距离时,如上所述地完成安装结束状态。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部件接合结构1中,在安装中途状态下,第一压配合部7插入到第二被压配合部13中,以提供用于将第二部件5安装在第一部件3中的引导。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一压配合部7被压配合到第一被压配合部11中,并且第二压配合部9被压配合到第二被压配合部13中。

利用这样的构造,即使当通过徒手操作在安装中途状态下执行临时压配合时,也能够充分地确保临时压配合的量。通过确保足够量的临时压配合,能够消除第二部件5向第一部件3倾斜的可能性。此外,即使使用通用压力机而不使用专用压力机等,也能够容易地执行压配合,并且能够完成安装结束状态。

此外,由于不设置倾斜的深引导表面并且第一压配合部7被压配合到第一被压配合部11中并且第二压配合部9被压配合到第二被压配合部13中,所以能够确保压配合后(安装结束状态)的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5的接合强度。能够消除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的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5之间的松动。

另一方面,如图11A至图11D所示,在根据比较例的部件接合结构301中,当第一树脂支架303与第二树脂支架305彼此接合时,第一树脂支架303的压配合部307被压配合到第二树脂支架305的被压配合部309中。

然而,在根据比较例的部件接合结构301中,由于需要大的力来将压配合部303压配合到被压配合部309中,所以难以不使用专用压力机而徒手压配合。因此,必须徒手进行临时配合,然后通过使用专用压力机来进行主压配合以完成压配合。

然而,如果临时压配合时的压配合量不足,则存在如下风险:当通过使用专用压力机等执行主压配合时(参见图11C中的箭头A11a),第二树脂支架305斜向地倾斜(参见图11C中的箭头A11b)。

因此,如图11D所示,通过在第二树脂支架305的被压配合部309的端部形成倾斜的深引导表面(插入方向上的长引导面)311,可以充分地确保临时压配合的压配合量。

然而,如果形成深引导表面311,则当第一树脂支架303与第二树脂支架305彼此压配合时,第一树脂支架303的压配合部307与第二树脂支架305的被压配合部309之间的接触表面的面积减小。结果,第一树脂支架303与第二树脂支架305的接合强度变弱,并且有在第一树脂支架303与第二树脂支架305之间发生晃动的可能性。

因此,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部件接合结构1中,在第二部件5完全安装在第一部件3中之后,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5在预定方向上的两个位置处以过盈配合状态压配合。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强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5之间的接合强度。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部件接合结构1中,由于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5在长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以过盈配合状态彼此配合,所以能够进一步增强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5在长度方向上的接合强度。即,对绕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的旋转力矩的抗性变大。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部件接合结构1中,第二部件5通过安装中途状态下的引导在与第二部件5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第一部件3定位。因此,能够使在安装中途状态下的第二部件5相对于第一部件3姿态基本恒定,并且能够有助于临时压配合操作。

此外,在根据实施例的部件接合结构1中,设置有压配合部中间部15和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并且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在安装结束状态下与压配合部中间部15稍微分离。因此,在安装结束状态下,第一部件3的压配合部7、9与第二部件5的被压配合部11、13仅在高度方向上的两端处彼此接触。另外,在安装结束状态下,能够增加对第一部件3与第二部件5的接合强度中的旋转力矩的抗性。

在以上描述中,第一压配合部7和第二压配合部9形成T形导轨,并且第一被压配合部11和第二被压配合部13形成T形引导槽。

替代地,如在图9所示的第一变形例中,第一压配合部7和第二压配合部9可以形成等腰梯形导轨,且第一被压配合部11和第二被压配合部13可以形成等腰梯形引导槽(燕尾槽)。

此外,如图10A至图10D所示,压配合部可以形成为柱状形状,并且压配合部可以形成在孔中。在图10A和10B所示的根据第二变形例的部件接合结构1中,第一压配合部7、第二压配合部9和压配合部中间部15形成为圆柱形状,并且第一被压配合部11、第二被压配合部13和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形成为圆柱状的孔。

在图10C和10D所示的根据第三变形例的部件接合结构1中,第一压配合部7、第二压配合部9和压配合部中间部15形成为方柱形状,并且第一被压配合部11、第二被压配合部13和被压配合部中间部17形成为方柱状的孔。

顺便提及,例如,在诸如熔断器盒、继电器盒或接线盒这样的电接线盒中采用根据实施例的部件接合结构1。即,电接线盒设置有部件接合结构1(通过使用树脂支架压配合结构1)。当熔断器盒采用部件接合结构1时,第一部件3成为安装有熔断器的熔断器盒本体部,并且第二部件5成为通过安装在熔断器盒本体部中而覆盖熔断器等的盖。

当继电器盒采用部件接合结构1时,第一部件3成为安装有继电器的继电器盒本体部,第二部件5成为通过安装在继电器盒本体部中而覆盖继电器等的盖。当接线盒采用部件接合结构1时,第一部件3成为端子连接到的接线盒本体部,第二部件5成为用于覆盖设置在接线盒本体部中的布线等的盖。

此外,除了上述熔断器盒等之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树脂支架压配合结构1能够被采用在使用支架的任何产品中,例如,ECU(发动机控制单元)、BTU(电池单元)、电压传感器或电流传感器。

虽然上面已经描述了实施例,但是实施例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在本实施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

3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电缆过渡箱及船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