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输送装置、后处理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文档序号:773623 发布日期:2021-04-09 浏览:1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介质输送装置、后处理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Medium conveying device, post-process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device ) 是由 古御堂刚 中泽笃史 中幡彰伸 于 2020-09-2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介质输送装置、后处理装置以及记录装置,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具有下侧引导构件、处理托盘、送入部以及切口部。下侧引导构件支撑被输送的介质并将其向处理托盘引导。处理托盘设置有对齐构件,积蓄多个介质。送入部具有桨叶构件,所述桨叶构件以顶端部的旋转轨迹与下侧引导构件相交的方式在处理托盘与下侧引导构件之间配置有旋转中心,将介质向对齐构件送入。在下侧引导构件形成切口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形成于比下侧引导构件的旋转轨迹靠内侧的位置。(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medium conveying device, a post-processing device and a recording device. The lower guide member supports the conveyed medium and guides it toward the processing tray. The processing tray is provided with an alignment member to accumulate a plurality of media. The feeding section has a paddle member that feeds the medium to the aligning member, the paddle member having a rotation center disposed between the processing tray and the lower guide member such that a rotation locus of the tip portion intersects with the lower guide member. A notch is formed in the lower guide member, and an upstream end in the conveying direction is formed inside a rotation locus of the lower guide member.)

介质输送装置、后处理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送介质的介质输送装置、具备介质输送装置的后处理装置、以及具备后处理装置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有输送片材等介质的介质输送装置的装置,该装置的一个例子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后处理装置具有如下结构:从排纸输送路径排出并载置于层叠托盘的纸张被旋转的桨叶输送。

专利文献1:特开2010-65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构成所示,在具有将介质引导到积蓄部的引导构件和将积蓄部的介质送入对齐部的送入构件的构成中,在引导构件与旋转的送入构件接触的情况下,介质的输送状态有可能成为不稳定的状态。而且,在引导构件与送入构件接触之后的送入构件的释放状态下,在不规则地振动的送入构件与介质接触的情况下,振动被传递到介质,从而向对齐部送入介质的状态有可能成为不稳定的状态。

用于解决所述问题的本发明的介质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引导构件,支撑在输送方向上被输送的介质并进行引导;积蓄部,具有对齐部并积蓄多个所述介质,所述对齐部对介质摞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端进行对齐,所述介质摞由所述引导构件支撑并引导的多个所述介质构成;送入部,具有由弹性体构成的送入构件,通过该送入构件旋转而将所述积蓄部的所述介质向所述对齐部送入;以及切口部,形成于所述引导构件,在该引导构件的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在配置有所述送入构件的区域中,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被切开,所述送入部的旋转中心配置在所述积蓄部与所述引导构件之间并且在从所述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送入构件的顶端部的旋转轨迹与所述引导构件相交的位置,所述切口部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形成于比所述旋转轨迹靠内侧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记录系统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终端单元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图。

图3是表示终端单元的内部结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终端单元的内部结构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终端单元的内部结构的一部分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终端单元的内部结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终端单元的内部结构的一部分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终端单元的内部结构的一部分的概略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记录系统,2…记录单元,3…后处理单元,4…中间单元,5…终端单元,10…打印部,12…扫描部,14…盒收纳部,15…输送路径,16…供纸路径,17…排出路径,18…翻转路径,19…送出路径,20…行式打印头,22…控制部,24…收纳盒,26…排出托盘,30…介质输送部,31…箱体,32…处理托盘,32A…上表面,33…上托盘,34…下侧引导构件,35…基部,35A…上表面,35B…下表面,36…送入部,37A…突出部,37B…突出部,37C…突出部,37D…突出部,38…切口部,39A…侧面,39B…侧面,41…端面,42A…侧壁部,42B…侧壁部,43…多个肋,44…被装配面,45…贯通孔,46…桨叶构件,48…轴,51…基端部,52…叶片部,52A…顶端部,53…叶片部,53A…顶端部,54…叶片部,54A…顶端部,55…止脱构件,56…桨叶驱动部,60…处理部,62…对齐构件,64…装订器,67…板部,68…输送辊,68A…轴销,68B…辊主体,70…清扫构件,72…辅助引导件,74…辅助辊,76…侧光标,78…辅助桨叶,82…送出辊对,84…驱动部,86…按压构件,d1…第一距离,d2…第二距离,K…输送路径,K1…主输送路径,K2…副输送路径,L1…长度,L2…长度,L3…长度,L4…长度,M…输送路径,Y1…位置,Y2…位置,Y3…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概略地说明本发明。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引导构件,支撑在输送方向上被输送的介质并进行引导;积蓄部,具有对齐部并积蓄多个所述介质,所述对齐部对介质摞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端进行对齐,所述介质摞由所述引导构件支撑并引导的多个所述介质构成;送入部,具有由弹性体构成的送入构件,通过该送入构件旋转而将所述积蓄部的所述介质向所述对齐部送入;以及切口部,形成于所述引导构件,在该引导构件的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在配置有所述送入构件的区域中,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被切开,所述送入部的旋转中心配置在所述积蓄部与所述引导构件之间并且在从所述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送入构件的顶端部的旋转轨迹与所述引导构件相交的位置,所述切口部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形成于比所述旋转轨迹靠内侧的位置。

根据本方式,所述引导构件对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被输送的所述介质进行支撑,并且将所述介质向所述积蓄部的所述输送方向的另一端侧引导。所述积蓄部积蓄由所述引导构件引导的所述介质并将其设为所述介质摞。所述送入构件一边使所述积蓄部的所述介质旋转一边将其向所述对齐部送入。所述对齐部对齐所述介质摞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端的部分。

在此,在所述引导构件的除所述切口部之外的部位,所述引导构件对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被输送的所述介质进行支撑,因此能够将所述介质稳定地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引导。

在所述引导构件的形成有所述切口部的部位,即使随着所述送入构件的旋转所述顶端部与所述引导构件接触,由于所述顶端部进入所述切口部并在所述旋转方向上通过,因此所述顶端部与所述引导构件的接触也会在旋转的较早的时间点被消除。由此,能够抑制由于所述送入构件与所述引导构件的接触而产生的所述送入构件的振动,因此能够将所述介质向所述对齐部稳定地送入。

也就是说,在所述送入构件进入所述引导构件对所述介质的引导路径的构成中,能够将所述介质向所述积蓄部稳定地输送,并且能够将所述介质向所述对齐部稳定地送入。

第二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在所述引导构件的所述切口部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与支撑所述介质的面相反的面,设置有通过所述送入构件接触而清扫所述送入构件的清扫部。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送入构件旋转的情况下,所述送入构件的包含所述顶端部的一部分与所述清扫部接触。并且,所述送入构件的一部分由所述清扫部清扫。由此,即使在上一次的所述介质的送入动作中所述送入构件的一部分附着有污垢,该污垢也会被所述清扫部清扫,因此,能够抑制在下一次的送入动作中所述介质摞被污染。

第三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中,在从所述宽度方向观察所述送入构件的情况下,从所述送入构件的所述旋转中心到所述切口部的第一距离比从该旋转中心到所述积蓄部的第二距离短。

根据本方式,与所述第一距离比所述第二距离长的构成相比,能够使所述积蓄部与所述引导构件接近配置,因此能够将介质输送装置实现小型化。

第四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输送所述介质的输送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引导构件中的所述切口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侧壁。

根据本方式,所述输送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切口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侧壁。在此,通过所述输送构件旋转,作用于所述介质的摩擦力变小,因此易于输送所述介质。而且,所述侧壁的附近成为被切开的空间,因此易于进行将所述输送构件与所述侧壁连结的作业。也就是说,能够易于输送所述介质,并且能够易于进行将所述输送构件与所述侧壁连结的作业。

第五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送入构件具备:轴部,设置成能够以所述宽度方向为轴向进行旋转;以及至少一个叶片部,从该轴部向外侧延伸,所述叶片部在所述介质被所述引导构件引导的情况下,位于相对于所述引导构件与所述介质侧相反的一侧的退避位置。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介质被所述引导构件引导的情况下,所述叶片部位于相对于所述引导构件与所述介质侧相反的一侧的所述退避位置。由此,在使送入构件静止的状态下,所述叶片部不会比所述引导构件更向所述介质的输送路径侧突出,因此能够防止所述叶片部与所述介质的接触。而且,若将所述退避位置设为与所述引导构件分开的位置,则由于所述叶片部与所述引导构件不接触,所以负荷不容易作用于所述叶片部,因此能够抑制所述叶片部的变形。也就是说,能够防止所述叶片部妨碍所述介质的输送,并且能够抑制所述叶片部的变形。

第六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式中,所述送入构件具备在旋转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所述叶片部,在多个所述叶片部中的一个所述叶片部位于所述退避位置的状态下,其它所述叶片部与所述积蓄部的所述介质摞接触。

根据本方式,一个所述叶片部位于所述退避位置,因此能够防止一个所述叶片部妨碍所述介质的输送。而且,在一个所述叶片部位于所述退避位置的状态下,其它所述叶片部与所述积蓄部的所述介质摞接触,因此能够抑制所述积蓄部的所述介质摞的移位。也就是说,能够防止所述叶片部妨碍所述介质的输送,并且能够抑制所述介质摞的移位。

第七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方式至第六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记载的介质输送装置;以及处理部,其对由所述介质输送装置输送的介质进行后处理。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后处理装置中,能够得到与在第一方式至第六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记载的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八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记录部,在介质中记录信息;以及第七方式中记载的后处理装置,对由所述记录部记录了信息的介质进行所述后处理。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记录装置中,能够得到与在第七方式中记载的所述后处理装置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介质输送装置、后处理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一实施方式。在各图所示的X-Y-Z坐标系中,X轴方向是装置进深方向,Y轴方向是装置宽度方向,Z轴方向是装置高度方向。此外,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在区分里侧和近前侧的情况下,将里侧称为+X侧,将近前侧称为-X侧。在装置宽度方向上,在区分左侧和右侧的情况下,将左侧称为+Y侧,将右侧称为-Y侧。在装置高度方向上,在区分上侧和下侧的情况下,将上侧称为+Z侧,将下侧称为-Z侧。

记录系统的概略

在图1中,示出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个例子的记录系统1。图1是记录系统1的主视图。记录系统1从图1的右方朝向左方按顺序具有记录单元2和作为后处理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后处理单元3。此外,记录系统1构成为,记录单元2及后处理单元3相互以机械及电的方式连接,能够将介质P从记录单元2输送到后处理单元3。

省略图示的操作者能够从成为记录系统1的正面侧的-X侧进行各种作业。在记录系统1中,设置有由该操作者操作的省略图示的操作面板。该操作面板构成为能够输入记录单元2和后处理单元3中的各种设定。另外,该操作面板作为一个例子能够设置于记录单元2。此外,记录系统1构成为对通过后述的打印部10记录有信息的介质P进行后述的后处理。在记录系统1中,可以得到与后述的后处理单元3同样的作用效果。

记录单元

记录单元2对被输送的介质P记录各种信息。在介质P中,作为一个例子使用形成为片材状的纸张。在对介质P记录的各种信息中,有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另外,记录单元2具备打印部10、扫描部12以及盒收纳部14。

打印部10是记录部的一个例子,构成为包括行式打印头20和控制部22。

行式打印头20构成为将作为液体的一个例子的墨水向介质P喷出从而对介质P记录各种信息的所谓喷墨方式的记录头。

控制部22构成为包括省略图示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和存储器,对记录单元2中的介质P的输送、向介质P记录各种信息的动作进行控制。另外,控制部22不仅能够进行记录单元2的控制,还能够进行后处理单元3的各种动作的控制。

扫描部12读取图示省略的原稿的信息。由扫描部12读取的原稿的信息存储到控制部22的存储器中。

盒收纳部14具有收纳介质P的多个收纳盒24。在打印部10和盒收纳部14中,形成有输送介质P的输送路径15。

输送路径15作为一个例子具有供纸路径16、排出路径17、翻转路径18以及送出路径19。另外,在输送路径15的各部中,设置有省略图示的输送辊对。在输送路径15中,介质P被从收纳盒24向行式打印头20的记录区域输送,还被从该记录区域向后处理单元3输送。

后处理单元

后处理单元3具有输送从记录单元2接受的介质P的中间单元4、以及汇总从中间单元4接受的需要数量的介质P并对其进行后处理的终端单元5。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处理”是指对通过记录单元2记录有信息的介质P进行的处理。在后处理单元3中,可以得到与后述的终端单元5同样的作用效果。

中间单元

中间单元4是输送从记录单元2接受的介质P并将介质P传递给终端单元5的单元。在中间单元4中,形成有输送从记录单元2接受的介质P的输送路径M。在输送路径M中设置有省略图示的多个输送辊对。另外,在输送路径M中,介质P在双系统的路径中的任意一个路径中被转向。此外,也可以排除中间单元4而从记录单元2向终端单元5直接输送介质P。

终端单元

终端单元5具有作为介质输送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介质输送部30、以及对由介质输送部30输送的介质P进行后处理的处理部60。另外,终端单元5具有作为装置主体的箱体31。箱体31构成为包括上托盘33和排出托盘26。未被处理部60处理的介质P排出到上托盘33。已被处理部60处理的介质P排出到排出托盘26。

此外,在以后的说明中,作为一个例子,将包括多个介质P的介质摞Q的宽度方向设为X轴方向。Y轴方向相当于从X轴方向观察终端单元5时的终端单元5的宽度方向。另外,将与介质摞Q的宽度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称为A轴方向(图2)。A轴方向作为一个例子是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并且是与Y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另外,A轴方向在从X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是以+Y侧与-Y侧相比变高的方式倾斜的方向。将与X轴方向及A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B轴方向(图2)。

在终端单元5中,形成有输送来自中间单元4的介质P的输送路径K。输送路径K作为一个例子具有向处理部60延伸的主输送路径K1、以及向上托盘33延伸的副输送路径K2。在图1中,用实现表示主输送路径K1,用虚线表示副输送路径K2。在主输送路径K1及副输送路径K2中,设置有省略图示的引导板及多组辊对。

介质输送部

图2所示的介质输送部30具有处理托盘32、下侧引导构件34、送入部36以及切口部38。而且,在介质输送部30中设置有输送辊68、清扫构件70、辅助引导件72、辅助辊74、侧光标76、辅助桨叶78、送出辊对82以及驱动部84。

辅助引导件72与下侧引导构件34一起构成主输送路径K1(图1)的一部分。

辅助辊74在比介质P的输送方向上的辅助引导件72靠下游侧的位置,以X轴方向为轴向设置于省略图示的侧板并且能够旋转。另外,辅助辊74与后述的输送辊68一起夹着介质P进行输送。此外,由输送辊68输送的介质P的输送方向作为一个例子设为Y轴方向。

侧光标76设置成能够通过省略图示的电机而在X轴方向上移动,将层叠于处理托盘32上的多个介质P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对齐。

辅助桨叶78以X轴方向为轴向设置于相对于处理托盘32的Z轴方向的上侧并且能够旋转。另外,辅助桨叶78构成为由驱动部84和控制部22(图1)控制旋转及停止,所述驱动部84构成为包括省略图示的电机及齿轮。另外,辅助桨叶78作为一个例子具有三个橡胶制板部67,构成为通过一边旋转一边与介质P接触而将处理托盘32上的介质P向后述的桨叶构件46侧送入。

送出辊对82以能够以X轴方向为轴向旋转的方式相对于辅助桨叶78设置于+Y侧,使处理托盘32上的介质摞Q(图1)一边旋转一边向排出托盘26送出。

接着,说明介质输送部30的构成。

处理托盘

图2所示的处理托盘32是积蓄部的一个例子,积蓄多个介质P。具体地说,处理托盘32形成为以X轴方向为宽度方向的平板状。另外,处理托盘32以+Y侧端部的位置位于比-Y侧端部的位置靠+Z侧的方式以B轴方向为厚度方向在A轴方向上延伸。处理托盘32的X轴方向的宽度比介质P的X轴方向的宽度宽。在此,多个介质P依次载置于作为处理托盘32的+Z侧的面的上表面32A并且在B方向上层叠,从而在处理托盘32中积蓄多个介质P,形成介质摞Q(图1)。

下侧引导构件

下侧引导构件34是引导构件的一个例子,相对于作为处理托盘32的A轴方向的一端侧的-A侧的端部而配置在+Z侧。另外,下侧引导构件34配置在相对于主输送路径K1(图1)的-Z侧。另外,下侧引导构件34构成为支撑在Y轴方向上被输送的介质P,并且向相当于处理托盘32的Y轴方向的另一端侧的A轴方向的+A侧引导介质P。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引导构件34对介质P的引导方向成为Y方向。换言之,处理托盘32的+A侧端部位于比下侧引导构件34靠+Y侧的位置,并且在Y轴方向上位于与处理部60侧相反的一侧。此外,下侧引导构件34作为一个例子构成为在相对于X轴方向的中央的+X侧和-X侧为对称的形状。因此,关于下侧引导构件34的+X侧的部位进行说明,省略-X侧的说明。

图3所示的下侧引导构件34具有以Z轴方向为厚度方向且与Y轴方向相比在X轴方向上较长的矩形板状的基部35。在基部35的+Z侧的上表面35A,形成有沿着Y轴方向延伸并且向+Z侧突出的突出部37A、37B、37C。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从中央侧向+X侧按顺序配置有突出部37A、37B、37C。换言之,基部35由突出部37A、37B、37C区分为四个区域SA、SB、SC、SD(图4)。此外,在上表面35A的区域SD中,在与X方向的突出部37C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沿着Y轴方向延伸并且向+Z侧突出的突出部37D。

图4所示的下侧引导构件34的区域SA的部位构成下侧引导构件34的X方向的中央部。区域SB的部位相对于区域SA的部位配置在+X侧。区域SB的X轴方向的宽度作为一个例子与区域SA的X轴方向的宽度相比较宽。在区域SB的部位,作为一个例子形成有在Z轴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45。

区域SC的部位相对于区域SB的部位配置在+X侧,区域SD的部位相对于区域SC的部位配置在+X侧。区域SD的部位构成基部35的X轴方向的+X侧端部。

在下侧引导构件34的跨区域SA和区域SB的大部分的部位、并且构成Y轴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的部位,形成有从Z轴方向观察时沿着X轴方向的端面41。在此,将Y轴方向的端面41的位置称为作为基准位置的位置Y2。在下侧引导构件34形成有后述的切口部38。

在下侧引导构件34的区域SD的部位、并且构成Y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的部位,形成有侧壁部42A及侧壁部42B。

侧壁部42A与突出部37C成为一体而从基部35向作为下游侧的+Y侧延伸。另外,侧壁部42A是作为下侧引导构件34中的切口部38的X轴方向的一侧的+X侧的侧壁的一个例子。另外,侧壁部42A比桨叶构件46的旋转中心C(图2)更向+Y侧延伸。侧壁部42A的Z方向的上端的高度与突出部37C的Z方向的上端的高度对齐。侧壁部42A的比Z方向的中央靠下侧的部分比基部35的-Z侧的面更向下侧延伸。在侧壁部42A形成有在X轴方向上贯通的省略图示的贯通孔。

侧壁部42B与突出部37D成为一体而从基部35向+Y侧延伸。侧壁部42B的Z方向的上端与突出部37D的Z方向的上端对齐。侧壁部42B的比Z方向的中央靠下侧的部分比基部35更向下侧延伸。在侧壁部42B形成有在X轴方向上贯通的省略图示的贯通孔。这样,侧壁部42B与侧壁部42A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对置。

在Y方向上,侧壁部42A的+Y侧端面的位置与侧壁部42B的+Y侧端面的位置在相同的位置处对齐。将该位置称为位置Y3。位置Y3作为一个例子相对于已述的位置Y2位于+Y侧。

在图6所示的基部35的-Z侧的下表面35B形成有向-Z侧伸出的多个肋43。多个肋43是在外力作用于基部35的情况下为了抑制基部35的挠曲而形成的。将下表面35B中的、由多个肋43的一部分包围的面、并且位于相对于切口部38的-Y侧的面称为被装配面44。被装配面44作为一个例子形成为在Y方向上长的矩形形状。另外,在是被装配面44的+Y侧端部、并且构成切口部38的周缘部的一部分的部位设置有后述的清扫构件70。此外,被装配面44是后述的桨叶构件46的旋转方向上的、位于下侧引导构件34的上游侧的面的一个例子。

送入部

图5所示的送入部36具有桨叶构件46和使桨叶构件46旋转的桨叶驱动部56。

桨叶构件46是送入构件的一个例子。另外,在从X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桨叶构件46以旋转中心C位于处理托盘32与下侧引导构件34之间的方式设置并且能够旋转。在以后的说明中,将用箭头R所示的桨叶构件46的旋转方向称为R方向。

具体地说,桨叶构件46具备:轴48,其作为轴部的一个例子;以及叶片部52、叶片部53及叶片部54,其从轴48向外侧延伸并且在R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叶片部52、叶片部53以及叶片部54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有两组。

轴48以X轴方向为轴向而延伸。另外,轴48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通过设置于省略图示的侧板的轴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也就是说,轴48设置成能够以X轴方向为轴向旋转。此外,在轴48上设置有防止叶片部52、叶片部53以及叶片部54的脱落的止脱构件55。

叶片部52、叶片部53以及叶片部54作为一个例子分别形成为以轴48的R方向为厚度方向的矩形板状。另外,叶片部52、叶片部53以及叶片部54各自的基端部51实现一体化而装配于轴48的外周面。另外,叶片部52、叶片部53以及叶片部54作为一个例子设为大小、形状以及材质相同,仅相对于轴48的外周面延伸的方向不同。叶片部52、叶片部53以及叶片部54由作为弹性体的一个例子的橡胶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体”是指虽然由于施加外力而发生变形但是通过去除该外力而大致回到本来的状态的物体。

叶片部52是一个叶片部的一个例子。另外,叶片部52相对于成为轴48旋转时的基端部51的轨迹的省略图示的虚拟圆而在切线方向上延伸。此外,在图5中,在桨叶构件46的旋转已被停止的停止状态下,示出叶片部52以与下侧引导构件34的基部35大致平行的方式存在的状态。这样,将桨叶构件46的R方向上的叶片部52的位置中的、从主输送路径K1(图1)退避且以不侵入主输送路径K1的相位处于停止的状态的位置称为“退避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叶片部52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在主输送路径K1中输送来的介质P被下侧引导构件34引导。另外,在叶片部52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叶片部52位于相对于下侧引导构件34与介质P侧相反的一侧,并且位于从下侧引导构件34向-Z侧分开的位置。此外,将叶片部52的顶端部分称为顶端部52A。

叶片部53比R方向上的叶片部52靠上游侧配置。另外,叶片部53在从X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作为一个例子以相对于叶片部52的延伸方向形成角度60度的方式在已述的虚拟圆的切线方向上延伸。将叶片部53的顶端部分称为顶端部53A。

叶片部54是其它叶片部的一个例子。另外,叶片部54比R方向上的叶片部53靠上游侧配置。另外,叶片部54在从X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作为一个例子以相对于叶片部53的延伸方向形成角度60度的方式在已述的虚拟圆的切线方向上延伸。由此,叶片部54在叶片部52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与处理托盘32的介质摞Q(图1)接触。将叶片部54的顶端部分称为顶端部54A。

在叶片部52已向R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将顶端部52A所描绘的虚拟的轨迹称为旋转轨迹G。此外,旋转轨迹G的形状在从X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并且在假设为没有下侧引导构件34的情况下,成为以旋转中心C为中心的圆形形状。换言之,在叶片部52没有变形的状态下已移动的情况下的顶端部52A的轨迹相当于旋转轨迹G。旋转轨迹G作为一个例子与基部35的比Y轴方向的中央靠+Y侧的部分相交。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顶端部53A及顶端部54A,也是沿着旋转轨迹G向R方向移动。

桨叶驱动部56构成为包括省略图示的电机及齿轮;以及控制该电机的驱动的控制部22(图1)。另外,桨叶驱动部56控制轴48的旋转,从而能够将停止时的桨叶构件46的位置设为预先设定的位置。在此,送入部36构成为,桨叶驱动部56控制轴48的旋转,通过叶片部52、叶片部53、叶片部54与介质P接触,从而将处理托盘32的介质P向后述的对齐构件62送入。

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桨叶构件46在未被使用的状态下停止在叶片部52、叶片部53以及叶片部54与其它构件成为非接触状态的停止位置。例如,在停止位置,顶端部52A位于比下侧引导构件34靠+Z侧的位置。

切口部

如图5所示,切口部38形成于比下侧引导构件34的旋转轨迹G靠内侧的部位。具体地说,切口部38的Y轴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形成于比旋转轨迹G靠内侧的位置。

如图4所示,切口部38是在下侧引导构件34的+Y侧端部中向成为上游侧的-Y侧、即向比其它区域靠Y轴方向的上游侧被切开的部位。

具体地说,切口部38是跨区域SB的一部分和区域SC的部位,并且形成于下侧引导构件34的构成+Y侧端部的部位。换言之,切口部38在下侧引导构件34的X轴方向上形成于桨叶构件46所通过的区域。切口部38的从Z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作为一个例子设为向+Y侧开口的形状。另外,切口部38的内侧的空间部分的形状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设为在X轴方向上长并且在Y轴方向上短的矩形形状。

在切口部38中,将构成-Y侧的周缘部分的侧壁的+Y侧的面称为侧面39A。另外,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将Y轴方向上的侧面39A的位置称为位置Y1。位置Y1相对于已述的位置Y2位于-Y侧。换言之,侧面39A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相对于已述的端面41偏向-Y侧配置。在此,将侧面39A的X轴方向的长度设为L1(mm)。另外,将叶片部52的X轴方向的长度设为L3(mm)。长度L1比长度L3长。

在切口部38中,将构成-X侧的周缘部分的侧壁的+X侧的面称为侧面39B。将侧面39B的Y轴方向的长度设为L2(mm)。预先设定有长度L2,使得与叶片部52在区域SA中与基部35接触的情况相比,叶片部52的振动从较早的时间点收敛。换言之,预先设定有长度L2,使得由于下侧引导构件34与叶片部52的接触而产生的叶片部52的变形状态从旋转的较早的时间点被释放。

如图5所示,在从X轴方向观察桨叶构件46的情况下,从桨叶构件46的旋转中心C到切口部38的第一距离d1(mm)比从旋转中心C到处理托盘32的第二距离d2(mm)短。具体地说,第一距离d1在从X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相当于从旋转中心C到侧面39A的Z轴方向的中央的距离。第二距离d2在从X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相当于从旋转中心C向上表面32A垂下的垂线的距离。

输送辊

图3所示的输送辊68是输送构件的一个例子。另外,输送辊68具有:圆柱状的轴销68A、以及轴销68A所插入的圆筒状的辊主体68B。轴销68A以X轴方向为轴向配置。辊主体68B的外径的大小在向侧壁部42A及侧壁部42B连结的状态下设为辊主体68B的外周面比突出部37C及突出部37D更向上侧突出的大小。另外,辊主体68B的X轴方向的宽度作为一个例子比叶片部52的X轴方向的宽度宽。

轴销68A的-X侧的端部插入侧壁部42A的贯通孔,轴销68A的+X侧的端部插入侧壁部42B的贯通孔,从而输送辊68的-X侧及+X侧的端部与侧壁部42A及侧壁部42B连结并且能够旋转。输送辊68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有两组。并且,输送辊68与辅助辊74(图2)一起夹着介质P,通过旋转将介质P向作为下游侧的+Y侧输送。

清扫构件

图6所示的清扫构件70是清扫部的一个例子。如已述那样,清扫构件70设置于被装配面44的+Y侧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清扫构件70由切断成在X方向上长且在Y方向上短的矩形形状的无纺布构成。另外,清扫构件70使用省略图示的粘接剂与被装配面44粘接,从而装配于下侧引导构件34。清扫构件70的X轴方向的长度L4(mm)比叶片部52的X轴方向的长度L3(图4)长。

预先设定有清扫构件70的Y轴方向的长度及Z轴方向的厚度,使得即使清扫构件70与叶片部52、叶片部53、叶片部54接触多次,清扫构件70也难以剥离,并且能够抑制叶片部52、叶片部53以及叶片部54的振动。清扫构件70通过桨叶构件46接触而对桨叶构件46的叶片部52、叶片部53以及叶片部54进行清扫。

处理部

图2所示的处理部60构成为包括作为对齐部的一个例子的对齐构件62、装订器64、省略图示的电机部、以及控制部22(图1)。

对齐构件62作为一个例子包括从X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L字状的板金构件,设置于处理托盘32。具体地说,对齐构件62在从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配置成底面62A位于上表面32A的A轴方向的延长线上。另外,对齐构件62对包括由下侧引导构件34支撑并引导的多个介质P的介质摞Q(图1)的-A侧的部分(Y轴方向的上游端)进行对齐。换言之,对齐构件62设为对介质摞Q进行对齐使得多个介质P的装订器64侧的端部在B轴方向上对齐的构成。此外,在相对于对齐构件62的+Z侧并且+A侧,为了不与桨叶构件46干扰而设置有按压构件86。按压构件86通过从+Z侧与介质摞Q(图1)接触来按压介质P,从而抑制介质摞Q的浮起。

装订器64通过省略图示的电机驱动而能够在X轴方向上移动。另外,装订器64构成为由控制部22(图1)控制动作,从而对介质摞Q的对齐后的端部进行端部装订处理。端部装订处理是后处理的一个例子。

实施方式的动作和效果的说明

如图2所示,在叶片部52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主输送路径K1(图1)的已述的辊对将介质P向下侧引导构件34上输送。然后,下侧引导构件34对介质P进行支撑并且将其向+Y侧引导。输送辊68及辅助辊74将介质P向处理托盘32输送。由此,在处理托盘32上载置介质P。此外,处理托盘32上的载置于+Y侧的介质P通过辅助桨叶78旋转而被向-A侧输送。

接下来,如图7所示,桨叶构件46通过桨叶驱动部56的驱动而向R方向旋转。桨叶构件46的叶片部52、叶片部53、叶片部54随着旋转按该顺序与下侧引导构件34接触。此外,在叶片部52、叶片部53、叶片部54中,作为一个例子,可以得到同样的作用。因此,在以后的说明中,关于叶片部52进行说明,有时省略叶片部53及叶片部54的说明。

叶片部52从位于顶端与基端之间的中央的部位直至顶端部52A,但通过与下侧引导构件34的接触而受到反作用力,从而向与R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

接下来,随着R方向的旋转,在叶片部52的位于中央的部位在切口部38内通过之后,顶端部52A进入切口部38内。此时,顶端部52A与清扫构件70接触,从而清扫构件70对叶片部52的接触面进行清扫。被清扫后的叶片部52在切口部38内通过,从而被从下侧引导构件34的反作用力释放,因此通过复原力恢复为平板状态。

在此,与没有切口部38的情况相比,叶片部52从旋转的较早的时间点被从下侧引导构件34的反作用力释放。换言之,与没有切口部38的情况相比,叶片部52的变形量变小,因此,能够抑制叶片部52的振动。恢复为平板状态的叶片部52随着旋转而与处理托盘32上的介质P接触,将介质P向对齐构件62送入。

如图8所示,在处理托盘32上层叠有多个介质P的状态下,侧光标76将多个介质P在X轴方向上对齐,从而形成介质摞Q。在此,叶片部52、叶片部53以及叶片部54随着R方向的旋转将介质摞Q向对齐构件62送入。对齐构件62将介质摞Q的-A侧的端部对齐。装订器64对介质摞Q进行端部装订处理。送出辊对82(图2)将被进行了端部装订处理的介质Q送出到排出托盘26(图2)。这样进行介质P的后处理。

(1)总结上述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下侧引导构件34支撑被被向Y方向输送的介质P并且将介质P向处理托盘32的Y轴方向的另一端侧引导。处理托盘32将由下侧引导构件34引导的介质P积蓄而设为介质摞Q。桨叶构件46使处理托盘32的介质P一边旋转一边将其向对齐构件62送入。对齐构件62对介质摞Q的Y轴方向的一端侧的部分进行对齐。

在此,在下侧引导构件34中的除切口部38之外的部位,下侧引导构件34从-Z侧对被向Y轴方向输送的介质P进行支撑,因此能够将介质P稳定地向Y轴方向的下游侧引导。

在下侧引导构件34中的形成有切口部38的部位,随着桨叶构件46的旋转,即使顶端部52A、52B、52C与下侧引导构件34接触,由于顶端部52A、52B、52C进入切口部38并在R方向上通过,因此顶端部52A、52B、52C与下侧引导构件34的接触也会从旋转的较早的时间点消除。由此,能够抑制由于桨叶构件46与下侧引导构件34的接触而产生的桨叶构件46的振动,因此能够抑制桨叶构件46将介质P送入时向介质P传递振动,能够将介质P向对齐构件62稳定地送入。

也就是说,在桨叶构件46进入下侧引导构件34对介质P的引导路径的构成中,能够将介质P向处理托盘32稳定地输送,并且能够将介质P向对齐构件62稳定地送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抑制桨叶构件46的振动来抑制由辅助桨叶78送入的介质P的送入速度与由桨叶构件46送入的介质P的送入速度的相对速度的变动,因此能够将介质P向对齐构件62更稳定地送入。

(2)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桨叶构件46已旋转的情况下,桨叶构件46的包括顶端部52A、52B、52C的一部分与清扫构件70接触。并且,桨叶构件46的一部分由清扫构件70清扫。由此,即使在上一次的介质P的送入动作中桨叶构件46的一部分附着有污垢,该污垢也会被清扫构件70清扫,因此能够抑制在下一次的送入动作中介质摞Q被污染。

(3)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一距离d1比第二距离d2长的构成相比,能够将处理托盘32与下侧引导构件34接近配置,因此能够将介质输送部30实现小型化。

(4)根据本实施方式,输送辊6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切口部38的X轴方向的一侧的侧壁部42A连结。在此,由于输送辊68旋转,所以作用于介质P的摩擦力变小,因此易于输送介质P。而且,侧壁部42A的附近成为被切开的空间,因此易于进行将输送辊68与侧壁部42A连结的作业。也就是说,能够易于输送介质P,并且能够易于进行将输送辊68与侧壁部42A连结的作业。

(5)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介质P由下侧引导构件34引导的情况下,叶片部52位于相对于下侧引导构件34与介质P侧相反的一侧的退避位置。由此,在使桨叶构件46静止的状态下,叶片部52不会比下侧引导构件34更向介质P的输送路径侧突出,因此能够防止叶片部52与介质P的接触。而且,若将退避位置设为与下侧引导构件34分开的位置,则由于叶片部52不与下侧引导构件34接触,所以负荷难以作用于叶片部52,因此能够抑制叶片部52的变形。也就是说,能够防止叶片部52妨碍介质P的输送,并且能够抑制叶片部52的变形。

(6)根据本实施方式,叶片部52位于退避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叶片部52妨碍介质P的输送。而且,在叶片部52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叶片部54与处理托盘32的介质摞Q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处理托盘32中的介质摞Q的移位。也就是说,能够防止叶片部52妨碍介质P的输送,并且能够抑制介质摞Q的移位。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切口部38来抑制桨叶构件46的振动,但桨叶构件46的叶片部52、53、54与下侧引导构件34接触。在此,由于叶片部52、53、54与下侧引导构件34接触,所以叶片部52、53、54发生变形,叶片部52、53、54的外观上的旋转半径变小,因此,例如能够使辅助辊74靠近桨叶构件46配置。由此,能够将介质输送部30、后处理单元3以及记录系统1在Z方向上实现小型化。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介质输送部30、后处理单元3以及记录系统1以具有如上所述的构成为基本,但当然也能够在不脱离本申请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局部的构成的变更或省略等。

记录系统1不限于喷墨方式的记录系统,也可以是电子照片方式。

后处理单元3的后处理不限于使用装订器的端部装订处理,例如,也可以是用打孔器在介质P中打孔的打孔处理、将介质P折叠的折叠处理、对介质P进行骑马订的骑马订处理等。

也可以在被装配面44上不设置清扫构件70。

也可以是第一距离d1比第二距离d2长的构成。

也可以是下侧引导构件34的侧壁部42A不连结输送辊68。另外,也可以是输送辊68不设置于下侧引导构件34。

也可以是叶片部52在介质P被引导的情况下不与下侧引导构件34接触。

也可以是在叶片部52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叶片部54不与处理托盘32的介质摞Q接触。

切口部38的形状在从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也可以是U字形状、圆弧形状。另外,切口部38的大小和形状也可以是叶片部52、53、54成为与下侧引导构件34非接触的大小和形状。换言之,切口部38也可以形成于下侧引导构件34中的包含旋转轨迹G的部位。

清扫构件70也可以是刷。另外,清扫构件70也可以是具有弹性并且如洗衣板那样为波浪形状的构件。另外,清扫构件70也可以是吸附污垢的粘着构件。另外,清扫构件70也可以是吸附纸屑的片材状的构件。另外,清扫构件70也可以是具有扫除污垢的边缘形状的构件。另外,作为清扫部的其它例子,也可以使用通过静电吸附方式来去除污垢的构成。

在后处理单元3中,也可以不设置辅助桨叶78。

介质输送部30、后处理单元3以及记录系统1不限于以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为基准来输送介质P的中央定位方式,也可以是将介质P放到宽度方向的一侧来输送的侧定位方式。

下侧引导构件34在相对于X轴方向的中央的一侧具有四个区域PA、PB、PC、PD,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具有四个以外的数量的区域。

桨叶构件46具有三个叶片部52、53、54,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具有三个以外的数量的叶片部。另外,桨叶构件46不限于叶片部在切线方向上延伸,也可以是叶片部从旋转中心以放射状延伸。

2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双向生产的薄膜分切装置及其加工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