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组件和移动空调

文档序号:805791 发布日期:2021-03-26 浏览: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换热组件和移动空调 (Heat exchange assembly and mobile air conditioner ) 是由 邓树耀 邓海钊 伍智勤 于 2019-09-1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一种换热组件和移动空调,其中,换热组件包括:储能壳,所述储能壳具有用于储存载能剂的储能腔;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储能壳,所述第一换热器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储能腔内,以用于与所述储能腔内的载能剂进行热交换,以向所述储能腔内的载能剂储能;以及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载能剂入口和载能剂出口均与所述储能腔连通,以在空气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时,释放所述载能剂的能量,以改变空气温度。本发明换热组件,可降低能量损耗,使载能剂中的能量可得到充分利用,并提高制冷/制热效果等。(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heat exchange assembly and a mobile air conditioner, wherein the heat exchange assembly comprises: an energy storage housing having an energy storage cavity for storing an energy carrying agent; the first heat exchanger is arranged in the energy storage shell, at least part of the first heat exchanger is arranged in the energy storage cavity and is used for exchanging heat with an energy carrying agent in the energy storage cavity so as to store energy for the energy carrying agent in the energy storage cavity; and the energy carrier inlet and the energy carrier outlet of the second heat exchanger are communicated with the energy storage cavity, so that the energy of the energy carrier is released when the air passes through the second heat exchanger, and the temperature of the air is changed. The heat exchange assembly can reduce energy loss, fully utilize energy in the energy carrying agent, improve the refrigeration/heating effect and the like.)

换热组件和移动空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组件和移动空调。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提出一种蓄能移动空调,若其为单冷空调时,也称之为蓄冰移动空调。该蓄能移动空调通常包括蓄能系统和释能系统,所述蓄能系统包括蓄能壳、压缩机、第一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所述蓄能壳内设有载能(载冷/载热)剂,所述压缩机、第一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等形成蓄能流路,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蓄能壳内,以通过热交换用于对载能剂进行蓄能;所述释能系统包括释能风机、第二换热器和第四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和第四换热器形成释能流路,所述第四换热器设于所述蓄能壳内,以通过热交换将蓄能剂中的能量传递给第二换热器,以在空气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时改变空气温度。

但是,在该技术中还存在以下技术问题:释能系统的换热管路较长、换热环节较多,能量损耗大,从而容易增大该蓄能移动空调的能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换热组件,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蓄能移动空调的能耗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换热组件,包括:

储能壳,所述储能壳具有用于储存载能剂的储能腔;

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储能壳,所述第一换热器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储能腔内,以用于与所述储能腔内的载能剂进行热交换,以向所述储能腔内的载能剂储能;以及

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载能剂入口和载能剂出口均与所述储能腔连通,以在空气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时,释放所述载能剂的能量,以改变空气温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储能壳上。

可选地,所述储能壳上形成有通风孔,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在所述通风孔处,以使空气在通过所述通风孔时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

可选地,所述储能腔为环形腔,所述通风孔设于所述储能腔的内侧;或者,

所述储能腔半包围所述通风孔,以使所述通风孔具有侧向缺口。

可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通风孔内;或者,

所述第二换热器部分设置于所述通风孔内,所述第二换热器部分设于所述储能腔内;或者,

所述第二换热器部分设置于所述通风孔内,所述第二换热器部分侧向伸出于所述通风孔的侧向缺口。

可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储能壳在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或者,所述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储能壳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储能腔内;或者,

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设于所述储能壳内,所述第二换热部的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换热管至少部分交替间隔排布。

可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多个所述载能剂入口和多个所述载能剂出口,多个所述载能剂入口和多个所述载能剂出口均与储能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储能腔的内壁面设有第一绝热层;和/或,所述储能壳的外表面设有第二绝热层。

可选地,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用于驱动所述储能腔内的载能剂在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储能腔之间循环;和/或,

所述第二换热器为翅片换热器;和/或,

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压缩机和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压缩机和所述第三换热器依次连接。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移动空调,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换热进风口、换热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换热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出风口的换热风道;以及

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组件的第二换热器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所述换热组件包括:

储能壳,所述储能壳具有用于储存载能剂的储能腔;

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储能壳,所述第一换热器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储能腔内,以用于与所述储能腔内的载能剂进行热交换,以向所述储能腔内的载能剂储能;以及

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载能剂入口和载能剂出口均与所述储能腔连通,以在空气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时,释放所述载能剂的能量,以改变空气温度。

本发明换热组件,通过将第二换热器直接与储能腔连通,可实现载能剂能够在储能腔和第二换热器内流动,以在空气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时,可释放储能腔内的载能剂的能量,以改变空气温度;如此可降低能量损耗,使载能剂中的能量可得到充分利用,并提高制冷/制热效果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移动空调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带箭头的细虚线表示空气的流动方向,带箭头的粗虚线表示蓄能系统的冷媒流动方向;

图2为图1中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换热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二换热部与第二换热器的交错分布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二换热部与第二换热器的交错分布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移动空调 32 载能剂出口
10 储能壳 33 换热管
11 储能腔 331a 第二换热管
12 通风孔 331b 第四换热管
20 第一换热器 34 翅片
21 第一换热部 40 压缩机
22 第二换热部 50 第三换热器
221a 第一换热管 60 水泵
221b 第三换热管 70 节流件
30 第二换热器 1 换热组件
31 载能剂入口 200 载能剂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发明提出一种换热组件和移动空调。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换热组件1包括储能壳10、第一换热器20和第二换热器30,下文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所述储能壳10具有用于储存载能剂200的储能腔11。通常情况下,储能腔11内储存有载能剂200;其中,载能剂200即为载热/载冷剂,以实现储能和热传递。具体的,所述载能剂200可采用相变材料制成,其包括但不限于水,下面以载能剂200为水为例。

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换热器20设置于储能壳10,所述第一换热器20至少部分设置于储能腔11内,以用于与所述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进行热交换,以向所述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储能。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换热器20具有冷媒流道、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冷媒适于从冷媒入口流入冷媒流道并从冷媒出口流出,以通过冷媒在第一换热器20的冷媒流道内流动时,与所述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进行热交换,以向所述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储能。

如图1-3所示,所述第二换热器30至少部分设于移动空调100的换热风道内,以使空气可以经过第二换热器30,以与空气进行换热,以改变空气温度。

具体的,所述第二换热器30具有载能剂200流道、载能剂入口31和载能剂出口32,第二换热器30的载能剂入口31和载能剂出口32均与储能腔11连通,以使第二换热器30的载能剂200流道与储能腔11连通,以使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可进入第二换热器30的载能剂200流道,以使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储存的能量可传递给第二换热器30,以在空气经过第二换热器30时,释放载能剂200的能量与空气进行换热,以改变空气温度。

以下结合移动空调100的具体结构,对换热组件1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所述移动空调100包括壳体、及设于壳体内的蓄能系统和释能系统,所述壳体具有换热进风口、换热出风口以及连通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的换热风道。

所述储能系统包括储能壳10、第一换热器20、压缩机40、第三换热器50和节流件70等,所述第一换热器20、压缩机40、第三换热器50和节流件70等依次连接,以形成蓄能流路,其中,所述节流件70可以为但不限于毛细管,所述蓄能流路中循环流动有冷媒;所述第一换热器2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蓄能壳内,以通过热交换用于对载能剂200进行蓄能。

所述释能系统包括第二换热器30和换热风机(图未示),所述第二换热器30的载能剂200流道与蓄能壳的蓄能腔连通,以形成释能流路;所述第二换热器30至少部分设于换热风道内,所述换热风机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所述换热风机用于驱动(室内)空气从换热进风口进入换热风道内,并在空气与第二换热器30换热后,驱动换热后空气从换热出风口送出。

其中,储能壳10、第一换热器20和第二换热器30等形成换热组件1。

可以理解,所述移动空调100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中的至少一种,以下分别进行说明:

1、制冷模式

1)蓄能过程:蓄能系统工作,压缩机40压缩冷媒产生高温高压的冷媒,该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第三换热器50等形成低温低压的冷媒,该低温低压的冷媒进入第一换热器20内;由于第一换热器20至少部分设在储能腔11内,使得第一换热器20能与储能腔11和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换热,从而可将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水)降温为0℃或0℃以下的冰块或冰水混合物;在以上过程中,又由于第二换热器30的载能剂200流道与储能腔11连通,可实现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与第二换热器30内载能剂200能量传递和/或流动互换,最终可将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水)也降温为0℃或0℃以下的冰块或冰水混合物;即实现对载能剂200进行蓄能。

2)释能过程:释能系统工作,换热风机驱动(室内)空气流动进入换热风道内,(室内)空气与第二换热器30的位于换热风道内的部分接触,以实现与第二换热器30换热,从而可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度,以形成冷风并送出,以实现对室内环境降温,即实现释放载能剂200的能量;需要指出的是,在以上过程中,由于第二换热器30的载能剂200流道与储能腔11连通,可实现第二换热器30内载能剂200与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能量传递和/或流动互换,从而可实现储能腔11的载能剂200持续地向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释能,以实现长时间对室内环境进行降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蓄能过程和释能过程可分别进行,也可同时进行。

2、制热模式

1)蓄能过程:蓄能系统工作,压缩机40压缩冷媒产生高温高压的冷媒,该高温高压的冷媒进入第一换热器20内;由于第一换热器20至少部分设在储能腔11内,使得第一换热器20能与储能腔11和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换热,从而可将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水)升温为高温液体;在以上过程中,又由于第二换热器30的载能剂200流道与储能腔11连通,可实现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与第二换热器30内载能剂200能量传递和/或流动互换,最终可将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水)也升温为高温液体;即实现对载能剂200进行蓄能。经过第一换热器20后的冷媒在经过第三换热器50等后可回到压缩机40。

2)释能过程:释能系统工作,换热风机驱动(室内)空气流动进入换热风道内,(室内)空气与第二换热器30的位于换热风道内的部分接触,以实现与第二换热器30换热,从而可增大(室内)空气的温度,以形成热风并送出,以实现对室内环境增温,即实现释放载能剂200的能量;需要指出的是,在以上过程中,由于第二换热器30的载能剂200流道与储能腔11连通,可实现第二换热器30内载能剂200与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能量传递和/或流动互换,从而可实现储能腔11的载能剂200持续地向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释能,以实现长时间对室内环境进行增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蓄能过程和释能过程可分别进行,也可同时进行。

本发明换热组件1,通过将第二换热器30直接与储能腔11连通,可实现载能剂200能够在储能腔11和第二换热器30内流动,以在空气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30时,可释放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的能量,以改变空气温度;如此可降低能量损耗,使载能剂200中的能量可得到充分利用,并提高制冷/制热效果等。

具体来说,本发明换热组件1,可减少一个换热器及相应的换热路径,从而不仅可减少能量互换过程,还便于减短载能剂200的能量的运输路径,简化能量搬运环节,从而可降低能量损耗,以使载能剂200中的能量可得到充分利用;进而可降低换热组件1和移动空调100的能耗;而且由于减短了载能剂200的运输路径,可减少管路输送,减短载能剂200运输管路,从而可减少管路冷凝水的产生。此外,还可以简化结构,便于使得移动空调100设计紧凑,降低成本,并有利于减小移动空调100的整体体积,以实现移动空调100的小型化设计。

以下主要对第二换热器30的设置形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30可具有至少一个载能剂入口31和至少一个载能剂出口32,至少一个载能剂入口31和至少一个载能剂出口32均与储能腔11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30具有多个载能剂入口31和多个载能剂出口32,如此可有利于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与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流通,从而可实现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与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快速换热。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器30的换热管的管口即可设为载能剂入口31或载能剂出口32。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30既可以设置在储能壳10上,也可以直接设置移动空调100的壳体上。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第二换热器30设置在储能壳10上,以不仅进一步地减短管路输送,减短载能剂200的能量的运输路径,从而降低能量损耗;还可便于增加换热组件1的独立性,提高安装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所述储能壳10上形成有通风孔12,所述第二换热器30设置在通风孔12处,以使空气在通过通风孔12时经过第二换热器30,以实现换热。如此,可对空气的流动方向进行约束,从而可有利于空气通过第二换热器30。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孔12的形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以下结合第二换热器30与储能腔11的位置关系举例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易于根据以下实施例想到更多的通风孔12的结构形式。

在所述通风孔12的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储能腔11为环形腔,所述通风孔12设于储能腔11的内侧。如此,可使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呈包围状的分布于通风孔12的外侧,从而有利于使储能腔11内载能剂200的液位与第二换热器30内载能剂200的液位分布在同一层次,从而可有利于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与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流通,从而可实现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与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快速换热。

在所述通风孔12的第一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通风孔12的孔壁可用于构成换热风道的风道壁。

在所述通风孔12的第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所述第二换热器30设置于所述通风孔12内。如此,可使得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呈包围状的分布于第二换热器30的周围,从而可使得储能腔11内载能剂200的液位部分与第二换热器30内载能剂200的液位持平,部分高于第二换热器30内载能剂200的液位,部分低于第二换热器30内载能剂200的液位,从而可有利于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与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流通,从而可实现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与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快速换热。此外,还可进一步地减短管路输送,减短载能剂200的能量的运输路径,从而降低能量损耗。

在所述通风孔12的第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和2所示,所述第二换热器30具有多个载能剂入口31和多个载能剂出口32,多个载能剂入口31和多个载能剂出口32均与储能腔11连通。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器30具有多个换热管,该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通风孔12的相对的两内壁面,且该换热管的两端的管口均与储能腔11连通,可以理解,该换热管的两端的管口即分别为一载能剂入口31和一载能剂出口32。

当然,在所述通风孔12的第一实施例的变形实施例中,也可使第二换热器30部分设置于所述通风孔12内,部分设于储能腔11内,以增加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与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的换热速度,以提高移动空调100的制冷/制热效果。

在所述通风孔12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储能腔11半包围通风孔12,以使通风孔12具有侧向缺口,从而既有利于使储能腔11内载能剂200的液位与第二换热器30内载能剂200的液位分布在同一层次,从而可有利于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与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流通,从而可实现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与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快速换热;又有利于安装第二换热器30。需要说明的是,侧向开口指的是位于通风孔12的中心线一侧的开口,侧向可以是指远离通风孔12的中心线的方向。

在所述通风孔12的第二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通风孔12的孔壁可用于构成换热风道的风道壁。

在所述通风孔12的第二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第二换热器30设置于通风孔12内,从而至少可便于安装第二换热器30,并可使得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呈半包围状的分布于第二换热器30的周围。在使用时,可使所述通风孔12的侧向缺口朝左或朝右设置,如此可使得储能腔11内载能剂200的液位部分与第二换热器30内载能剂200的液位持平,部分高于第二换热器30内载能剂200的液位,部分低于第二换热器30内载能剂200的液位,从而可有利于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与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流通,从而可实现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与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快速换热。

当然,在所述通风孔12的第二实施例的一变形实施例中,也可使第二换热器30部分设置于所述通风孔12内,部分设于(即伸入)储能腔11内,以增加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与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的换热速度,以提高移动空调100的制冷/制热效果。

当然,在所述通风孔12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中,也可使第二换热器30部分设置于所述通风孔12内,部分侧向伸出于通风孔12的侧向缺口。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通风孔12而直接将第二换热器30设于储能壳10的一侧,比如可使所述第二换热器30与储能壳10在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从而可使储能腔11内载能剂200的液位与第二换热器30内载能剂200的液位分布在同一层次,从而可有利于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与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流通,从而可实现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与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快速换热;又比如可使所述第二换热器30设于储能壳10的下方,从而可使储能腔11内载能剂200的液位高于第二换热器30内载能剂200的液位,从而可有利于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与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流通,从而可实现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与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快速换热。此时,可将第二换热器30设于换热风道内。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以下主要对第一换热器20的设置形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所述第一换热器20的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换热器20设于储能腔11内,即是说,所述第一换热器20全部设于储能腔11内。如此,可使第一换热器20设于储能腔11内载能剂200内,可简化换热组件1的结构。

在所述第一换热器20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2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换热部21和第二换热部22,所述第一换热部21设于储能壳10内,所述第二换热部22的换热管与第二换热器30的换热管至少部分交替间隔排布。如此,在储能时,第一换热部21可与储能壳10内的载能剂200进行换热,以对储能壳10内的载能剂200储能;由于第二换热部22的换热管与第二换热器30的换热管至少部分交替间隔排布,第二换热部22可直接与第二换热器30进行换热,以直接对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储能;即是说,可使得第一换热器20不仅可以直接对储能壳10内的载能剂200进行储能,还可以直接对第二换热器30内的载能剂200进行储能;从而可有效提升蓄能速度,降低蓄能所需时长,通过用于使用舒适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释能时,由于第二换热部22的换热管与第二换热器30的换热管至少部分交替间隔排布,空气在经过第二换热器30时,也会经过第二换热部22,这样第二换热部22也会与空气换热,以改变空气的温度。特别地,当载能剂200内的能量较低时,即当第二换热器30无法有效改变空气的温度时,第二换热部22可以与空气充分换热,以有效改变空气的温度,从而可提高移动空调100的使用灵活性。

在所述第一换热器20的第二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第二换热部22的换热管与第二换热器30的换热管至少部分交替间隔排布”的形式有多种,以下举例进行说明。

在所述第二换热部22的第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换热部22包括至少一层第一换热管221a,所述第二换热器30包括多层第二换热管331a。具体的,当所述第一换热管221a的数量设置为一层时,该层所述第一换热管221a设置在任意相邻的两层第二换热管331a之间,或者,该层所述第一换热管221a设置在最外层的第二换热管331a的外侧面。当所述第一换热管221a的数量设置为多层(大于或等于两层)时,任意相邻的两层所述第一换热管221a之间至少设有一层第二换热管331a。

在所述第二换热部22的第一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当储能过程完成后,通常会关闭储能系统,即第一换热器20会处于闲置状态,如此第二换热部22不仅不能改变空气的温度,还会增大风阻。基于此,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管221a的数量设置为多层,任意相邻的两层所述第一换热管221a之间设有两层、三层或四层第二换热管331a;如此,既可以保留所述第二换热部22在释能时的改变空气温度的能力,又可减小风阻。

在所述第二换热部22的第一实施例中,具体的,如图4所示,任意相邻的两层所述第一换热管221a之间相互连通。

在所述第二换热部22的第二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换热部22包括多个第三换热管221b,所述第二换热器30包括多个第四换热管331b,至少一所述第三换热管221b与至少一所述第四换热管331b位于同一层换热管中。

在所述第二换热部22的第二实施例中,具体的,如图5所示,在同一层换热管中,任意相邻的两第三换热管221b之间设有至少一第四换热管331b。

基于与第二换热部22的第一实施例中基本相同的理由,可选地,在同一层换热管中,任意相邻的两第三换热管221b之间设有两个、三个、或四个第四换热管331b。

在所述第二换热部22的第二实施例中,具体的,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换热部22的换热管与第二换热器30的换热管形成多层换热管,其中一层换热管中的第三换热管221b与相邻层换热管中的第三换热管221b交错设置。可选地,任意一层换热管中的第三换热管221b与相邻层换热管中的第三换热管221b交错设置。如此,可提高第二换热部22与第二换热器30的换热效率。

在所述第二换热部22的第二实施例中,具体的,如图5所示,在同一层换热管中,任意相邻的两第三换热管221b之间相互连通。在相邻的两层换热管中,位于同一侧的两第三换热管221b之间相互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第一换热器20和第二换热器30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所述第二换热器30可选为翅片换热器。如此,可增大换热面积。具体的,所述第二换热器30包括换热管33和设于换热管外的翅片34,所述换热管可设置为铜管。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30与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交换既可以通过液位差和温度变化等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动力系统来实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30与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交换通过液位差和温度变化等来实现。

进一步地,所述储能腔11的内壁面设有第一绝热层(图未示);和/或,所述储能壳10的外表面设有第二绝热层(图未示)。如此,可提高储能腔11的绝热性能,可降低甚至避免能量泄露和损耗,从而可降低能耗。

在本发明换热组件1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换热器30与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交换通过动力系统来实现;具体来说,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1还包括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用于驱动储能腔11内的载能剂200在第二换热器30与储能腔11之间循环,以用于不仅提高第一换热器20与载能剂200之间的换热效果,还可提高第二换热器30与空气之间的换热效果。在该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可选地,所述动力系统包括水泵60,所述水泵60设于第二换热器30与蓄能壳之间的释能流路中,即所述水泵60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器30的载能剂出口32或载能剂入口31,以驱动载能剂200在第二换热器30与储能腔11之间循环(可以理解,当具有多个载能剂出口32和多个载能剂入口31时,可将水泵60设于其中一载能剂出口32或其中一载能剂入口31)。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移动空调100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换热进风口、换热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换热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出风口的换热风道;以及

换热组件1,所述换热组件1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组件1的第二换热器3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

所述换热组件1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发明移动空调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1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空调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