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文档序号:813559 发布日期:2021-03-26 浏览:1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Connector and connecting method ) 是由 古本哲也 松永章宏 于 2020-07-2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和连接方法,能够容易地将多个触头与多个柔性导体片电连接。在以跨越相互相邻的一对触头(13)的方式将柔性导体配置在基座部件(14)和壳体(12)之间的状态下,如果将一对突起(15)分别与柔性导体一起插入一对触头(13)的突起收容部(13C)中,则通过切断用突状部(17)和切断用槽部(18)切断柔性导体而分成一对柔性导体片(21),被分成的一对柔性导体片(21)被夹在一对突起(15)的侧面和一对触头(13)的突起收容部(13C)的内表面之间而与一对触头(13)的突起收容部(13C)的内表面接触,由此一对触头(13)与一对柔性导体片(21)电连接。(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connector and a connecting method, which can easily electrically connect a plurality of contacts with a plurality of flexible conductor sheets. When a pair of projections (15) are inserted into projection receiving portions (13C) of a pair of contacts (13) together with the flexible conductor in a state where the flexible conductor is arranged between a base member (14) and a housing (12) so as to straddle a pair of contacts (13) adjacent to each other, the flexible conductor is cut by a cutting projection portion (17) and a cutting groove portion (18) to be divided into a pair of flexible conductor pieces (21), and the divided pair of flexible conductor pieces (21) are sandwiched between side surfaces of the pair of projections (15) and inner surfaces of the projection receiving portions (13C) of the pair of contacts (13) and come into contact with the inner surfaces of the projection receiving portions (13C) of the pair of contacts (13), whereby the pair of contacts (13) and the pair of flexible conductor pieces (21) ar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和连接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与柔性导体连接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与柔性导体连接的连接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图18所示的连接器1。连接器1安装于柔性扁平电缆2,具备具有刺穿片3的金属板4和形成有接收槽5的金属制的接收槽板6。

在使金属板4与接收槽板6对位以使刺穿片3沿接收槽5的一端插入的状态下,如果将金属板4的刺穿片3刺穿扁平电缆2,则扁平电缆2内的柔性导体7被刺穿片3剪断,伴随刺穿片3的插入,柔性导体7的被剪断的部分被卷入形成在接收槽5的另一端和刺穿片3之间的间隙而成为延伸切断部7A,并且与刺穿片3接触。由此,金属板4与柔性导体7电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22901号公报

如图18所示,通过刺穿片3刺穿扁平电缆2,柔性导体7被剪断而分割为位于刺穿片3的两侧的两个导体部分。但是,分割的两个导体部分中的仅具有延伸切断部7A的一个导体部分与金属板4电连接而形成电路,不具有延伸切断部7A的另一个导体部分无助于电路而成为不起作用的存在。

因此,在将多个金属板4连接于多个柔性导体7的情况下,必须对各柔性导体7配置一个金属板4,存在形成多个系统的电路而花费时间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现有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将多个触头与多个柔性导体片电连接的连接器。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容易地将多个触头与多个柔性导体片电连接的连接方法。

本发明的连接器是与柔性导体连接的连接器,其具备:基座部件,具有两个以上的突起;两个以上的触头,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并且具有分别供两个以上的突起插入的凹状的突起收容部;壳体,保持两个以上的触头且配置成与基座部件相对;以及切断部,在柔性导体以跨越两个以上的触头中的相互相邻的一对触头的方式配置在基座部件和壳体之间的状态下,在两个以上的突起中的与一对触头对应的一对突起分别与柔性导体一起插入一对触头的突起收容部中的情况下,用于在一对触头之间切断柔性导体而分成一对柔性导体片;通过被切断部分成的一对柔性导体片分别被夹在一对突起的侧面和一对触头的突起收容部的内表面之间而与一对触头的突起收容部的内表面接触,一对触头与一对柔性导体片电连接。

优选的是,切断部包括:切断用突状部,突出形成于基座部件和壳体中的一方;以及切断用槽部,形成于基座部件和壳体中的另一方,并且在一对突起插入一对触头的突起收容部中的情况下供切断用突状部插入;切断用突状部和切断用槽部分别在与沿着连接一对突起的直线或连接一对触头的直线的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具有比柔性导体的宽度宽的宽度。

此外,优选的是,形成有切断用槽部的基座部件和壳体中的另一方具有分别突出形成于第一方向上的切断用槽部的两侧的导向部,导向部具有凹部,该凹部配置在连接一对突起的直线上或连接一对触头的直线上,并且用于收容柔性导体。

可以是凹部用于临时保持所收容的柔性导体,在第二方向上具有比柔性导体的宽度窄的宽度。

优选的是,切断用突状部具有比一对突起的突出高度低的突出高度。

切断用突状部可以具有用于切断柔性导体的切断刃。

可以构成为,两个以上的触头分别具有筒状部和形成在筒状部的一端的触头侧凸缘,壳体具有供两个以上的触头的筒状部贯通且比触头侧凸缘小的两个以上的触头用贯通孔,通过以使两个以上的触头的筒状部贯通两个以上的触头用贯通孔并将触头侧凸缘向基座部件按压的方式将壳体固定于基座部件,两个以上的触头固定于基座部件。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基座部件具有比突起更高地突出的壳体固定用柱,壳体具有凹状的柱收容部,通过将壳体固定用柱收容于柱收容部,壳体固定于基座部件。

优选的是,壳体由绝缘性材料形成。

优选的是,壳体具有收容对方侧连接器的一部分的对方侧连接器收容部。

优选的是,基座部件由绝缘性材料构成。

可以构成为,柔性导体独立地配置在基座部件和壳体之间。

或者可以是,柔性导体配置成在绝缘性的基板主体的表面上露出,以柔性导体与壳体相对、基板主体的背面与基座部件相对的方式,柔性导体配置在基座部件和壳体之间。

另外,触头可以是插头型触头,或者也可以是插座型触头。

本发明的连接方法是将保持于壳体的一对触头分别连接于一对柔性导体片的连接方法,将形成于基座部件的一对突起与一对触头的凹状的突起收容部相对配置,以跨越一对触头的方式将柔性导体配置在壳体和基座部件之间,通过以将柔性导体夹在中间的方式相互按压壳体和基座部件,将一对突起分别与柔性导体一起插入一对触头的突起收容部中,并且通过配置在壳体和基座部件中的至少一方的切断部在一对触头之间切断柔性导体而分成一对柔性导体片,通过一对柔性导体片分别被夹在一对突起的侧面和一对触头的突起收容部的内表面之间而与一对触头的突起收容部的内表面接触,一对触头与一对柔性导体片电连接。

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具备切断部,该切断部在柔性导体以跨越相互相邻的一对触头的方式配置在基座部件和壳体之间的状态下,在与一对触头对应的一对突起分别与柔性导体一起插入一对触头的突起收容部中的情况下,用于在一对触头之间切断柔性导体而分成一对柔性导体片,被切断部分成的一对柔性导体片分别被夹在一对突起的侧面和一对触头的突起收容部的内表面之间而与一对触头的突起收容部的内表面接触,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多个触头与多个柔性导体片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组装图。

图4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组装图。

图5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所使用的基座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形成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所使用的基座部件的切断用突状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所使用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形成于壳体的切断用槽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所使用的触头的立体剖视图。

图10是示出使柔性导体与壳体对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将柔性导体保持于壳体的切断用槽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所使用的基座部件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形成于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所使用的基座部件的切断用突状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6的局部放大图。

图18是示出安装于扁平电缆的现有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连接器 2扁平电缆 3刺穿片 4金属板 5接收槽 6接收槽板

7柔性导体 7A延伸切断部 11连接器 12、32壳体 12A凹部

12B触头用贯通孔 12C面 12D柱收容部 13触头 13A筒状部

13B凸缘 13C突起收容部 14、34基座部件 14A平板部 14B面

15突起 16壳体固定用柱 17、37切断用突状部 17A前端部

17B收容槽 18切断用槽部 18A导向部 18B导向片 19凹部

21柔性导体片 22柔性导体 37A突状部主体 37B切断刃

R1第一列 R2第二列 L11、L12、L21、L22直线

W1、W2、W3、W4宽度 H1、H2突出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和图2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1。连接器11例如用作用于嵌合可穿戴设备的衣服侧连接器部,与多个柔性导体片21连接。

连接器11具备:壳体12、多个触头13和以将多个柔性导体片21夹在中间的方式与壳体12相对的基座部件14,多个触头13与多个柔性导体片21相互电连接。壳体12具有凹部12A,多个触头13分别在壳体12的凹部12A内与凹部12A的平面状的底面垂直地突出。

作为柔性导体片21,使用通过捻合多个导电纤维而制作的导电丝。

在此,为了便于说明,壳体12的凹部12A的底面沿XY面延伸,将各触头13突出的方向称为+Z方向。

在壳体12的-Z方向侧配置有多个柔性导体片21,在多个柔性导体片21的-Z方向侧配置有基座部件14。

作为多个触头13,配置有排列成第一列R1和第二列R2的两列的合计四个触头13。第一列R1和第二列R2分别由沿Y方向延伸且相互相邻的一对触头13形成。此外,第一列R1和第二列R2在X方向上相互分离,第二列R2配置在第一列R1的+X方向侧。

图3和图4示出连接器11的组装图。壳体12由绝缘性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构成,在朝向+Z方向敞开的凹部12A内形成有四个触头用贯通孔12B。凹部12A构成收容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一部分的对方侧连接器收容部。四个触头用贯通孔12B分别与四个触头13对应。此外,在XY方向上,在凹部12A的外侧的部位且在壳体12的朝向-Z方向的面12C形成有两个凹状的柱收容部12D。

四个触头13分别是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形成的插头型触头,在壳体12的凹部12A收容有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一部分的情况下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对应的触头连接。触头13具有在Z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状的筒状部13A和从简状部13A的-Z方向端部沿XY面延伸的凸缘13B。

基座部件14由绝缘性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构成,具有平板部14A。在平板部14A的朝向+Z方向的面14B突出形成有分别与四个触头13对应的四个突起15。此外,在平板部14A的面14B分别突出形成有具有比突起15高的突出高度的两个壳体固定用柱16。这些两个壳体固定用柱16与壳体12的两个凹状的柱收容部12D对应。

壳体12的四个触头用贯通孔12B、四个触头13和基座部件14的四个突起15配置在相互对应的位置。

同样,壳体12的两个柱收容部12D和基座部件14的两个壳体固定用柱16配置在相互对应的位置。

此外,如图3所示,在基座部件14的平板部14A的朝向+Z方向的面14B配置有两个切断用突状部17,如图4所示,在壳体12的朝向-Z方向的面12C配置有两个切断用槽部18。这些基座部件14的两个切断用突状部17和壳体12的两个切断用槽部18配置在相互对应的位置。此外,相互对应的切断用突状部17和切断用槽部18构成本发明中的切断部。

在四个触头13和基座部件14之间配置有两根柔性导体22。各柔性导体22由通过捻合多个导电纤维而制作的导电丝构成,如果组装连接器11,则通过基座部件14的切断用突状部17和壳体12的切断用槽部18的作用,切断成两个柔性导体片21并分别与对应的两个触头13连接。

如图5所示,基座部件14的四个突起15与四个触头13对应,由在沿Y方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直线L11上相互在Y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突起15、以及在与直线L11相比位于+X方向侧且沿Y方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直线L12上相互在Y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突起15构成。

配置在直线L11上的一对突起15与形成第一列R1的一对触头13对应,在直线L11上的一对突起15之间配置有一个切断用突状部17。同样,配置在直线L12上的一对突起15与形成第二列R2的一对触头13对应,在直线L12上的一对突起15之间配置有另一个切断用突状部17。

如图6所示,切断用突状部17具有沿X方向延伸且从基座部件14的平板部14A的朝向+Z方向的面14B向+Z方向突出的平板形状,在切断用突状部17的+Z方向端部形成有沿X方向延伸的前端部17A。前端部17A沿与直线L11、L12正交的X方向(第二方向)具有比柔性导体22的宽度(直径)宽的宽度W1。从平板部14A的面14B到前端部17A的切断用突状部17的突出高度H1低于突起15从平板部14A的面14B的突出高度。

此外,在平板部14A的面14B中,隔着切断用突状部17在切断用突状部17的+Y方向侧和-Y方向侧、以及隔着直线L11、L12在直线L11、L12的+X方向侧和-X方向侧形成有合计四个矩形的收容槽17B。

如图7所示,壳体12的四个触头用贯通孔12B与四个触头13对应,由在沿Y方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直线L21上相互在Y方向上相邻的一对触头用贯通孔12B、和在与直线L21相比位于+X方向侧且沿Y方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直线L22上相互在Y方向上相邻的一对触头用贯通孔12B构成。

配置在直线L21上的一对触头用贯通孔12B与形成第一列R1的一对触头13对应,在直线L21上的一对触头用贯通孔12B之间配置有一个切断用槽部18。同样,配置在直线L22上的一对触头用贯通孔12B与形成第二列R2的一对触头13对应,在直线L22上的一对触头用贯通孔12B之间配置有另一个切断用槽部18。

如图8所示,切断用槽部18是沿X方向延伸的槽。在壳体12的朝向-Z方向的面12C中,隔着切断用槽部18在切断用槽部18的+Y方向侧和-Y方向侧分别形成有向-Z方向突出的一对导向部18A,在这些一对导向部18A之间形成有切断用槽部18。切断用槽部18的底面比壳体12的朝向-Z方向的面12C向-Z方向凹陷。

此外,一对导向部18A分别分割为配置在直线L21、L22的+X方向侧和-X方向侧的一对导向片18B,在切断用槽部18的周边形成有合计四个导向片18B。在四个导向片18B中的隔着直线L21、L22相互在X方向上相对的两对导向片18B之间分别形成有配置在直线L21、L22上的凹部19。切断用槽部18具有沿X方向比柔性导体22的宽度(直径)宽的宽度W2。凹部19用于临时保持所收容的柔性导体22,具有比柔性导体22的宽度(直径)窄的宽度W3。

另外,当组装连接器11时,形成在切断用槽部18的周边的四个导向片18B分别收容于形成在图6所示的切断用突状部17的周边的四个矩形的收容槽17B。

如图9所示,触头13的筒状部13A具有+Z方向端部封闭的圆筒形状,凸缘13B与筒状部13A的-Z方向端部一体形成,在筒状部13A的内部形成有凹状的突起收容部13C。即,以包围突起收容部13C的开口端部的方式形成有凸缘13B。

这种触头13例如能够通过冲压加工、切削、拉深加工等来制作。

将连接器11连接于多个柔性导体片21时,首先,如图4所示,以+Z方向朝向下方、-Z方向朝向上方的方式,使面12C朝向上方将壳体12配置在未图示的工作台等的表面上,将四个触头13的筒状部13A从上方插入壳体12的四个触头用贯通孔12B中。

由此,如图10所示,四个触头13分别以突起收容部13C朝向-Z方向露出的状态配置于壳体12。

接着,使两根柔性导体22从-Z方向朝向壳体12的面12C移动,如图11所示,各柔性导体22的中间部压入并收容于形成在对应的切断用槽部18的周边的导向部18A的凹部19。

此时,如图8所示,凹部19具有比柔性导体22的宽度(直径)窄的宽度W3,因此柔性导体22的中间部通过收容于凹部19而弹性变形,被临时保持于凹部19。

此外,凹部19配置在直线L21、L22上,因此柔性导体22的中间部收容于凹部19,由此如图11所示,柔性导体22配置成跨越配置在切断用槽部18的Y方向的两侧的一对触头13,位于一对触头13的突起收容部13C的正上方。

在该状态下,将图5所示的基座部件14上下颠倒并从-Z方向朝向壳体12移动。此时,首先,基座部件14的两个壳体固定用柱16的前端插入壳体12的两个柱收容部12D中,由此进行壳体12与基座部件14的XY方向上的对位。

如果将以上述方式进行了相对于壳体12的对位的基座部件14向壳体12压入,则以将柔性导体22夹在中间的方式基座部件14的各突起15开始插入对应的触头13的突起收容部13C中。柔性导体22配置成跨越配置在切断用槽部18的Y方向的两侧的一对触头13,因此如果对应的一对突起15插入这些一对触头13的突起收容部13C中,则柔性导体22被一对突起15引入一对触头13的突起收容部13C内,在位于一对触头13之间的部分的柔性导体22产生张力。

此外,如果将基座部件14向壳体12压入,则配置在基座部件14的一对突起15之间且具有比突起15的突出高度低的突出高度H1的切断用突状部17插入壳体12的对应的切断用槽部18中,切断用突状部17的前端部17A与临时保持于与切断用槽部18对应形成的凹部19的柔性导体22的中间部接触。

在此,持续进行基座部件14向壳体12的压入,直到切断用突状部17的前端部17A到达切断用槽部18的底面为止,由此柔性导体22的中间部被切断用突状部17的前端部17A切断,配置成跨越一对触头13的柔性导体22被分成分别与一对触头13对应的一对柔性导体片21。另外,切断用突状部17的前端部17A具有比柔性导体22的宽度(直径)宽的宽度W1,因此可靠地切断柔性导体22。

此外,一对突起15插入对应的一对触头13的突起收容部13C中,由此在位于一对触头13之间的部分的柔性导体22产生张力,因此能够容易地通过切断用突状部17的前端部17A切断柔性导体22的中间部。

将基座部件14向壳体12压入,直到切断用突状部17的前端部17A到达切断用槽部18的底面为止,由此基座部件14的四个突起15分别与对应的柔性导体片21一起充分地插入对应的触头13的突起收容部13C中。此外,通过将基座部件14的两个壳体固定用柱16压入壳体12的两个柱收容部12D,如图12所示,壳体12和基座部件14相互固定,完成连接器11相对于四根柔性导体片21的连接。

此时,如图13所示,被基座部件14的切断用突状部17分成的一对柔性导体片21由于被夹在中间的切断用突状部17的存在而处于相互隔开的状态,防止相互电短路。

被分成的一对柔性导体片21分别与对应的突起15一起插入对应的触头13的突起收容部13C中,被夹在对应的突起15的侧面和对应的触头13的突起收容部13C的内表面之间。由此,一对柔性导体片21与一对触头13的突起收容部13C的内表面接触,一对触头13与一对柔性导体片21电连接。

由此,仅通过将基座部件14向壳体12压入,就能够通过基座部件14的切断用突状部17切断配置成跨越一对触头13的柔性导体22,并且能够使一对触头13分别与被分成的一对柔性导体片21电连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基座部件14具有两个切断用突状部17,壳体12具有两个切断用槽部18,两根柔性导体22分别配置成跨越对应的一对触头13,因此通过将基座部件14向壳体12压入,两根柔性导体22分别被分成一对柔性导体片21,四个触头13分别同时与四根柔性导体片21电连接。

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多个触头13与多个柔性导体片21电连接。

此外,将一个柔性导体22分断成一对柔性导体片21,使一对柔性导体片21分别与不同的触头13电连接,由此与在每个触头配置单独的柔性导体片并进行连接的情况相比,组装变得容易。

在实施方式1中,切断用突状部17配置于基座部件14,切断用槽部18配置于壳体12,但是相反,也可以是在基座部件14配置切断用槽部18、在壳体12配置切断用突状部17的结构。由此,同样也能够将柔性导体22分成一对柔性导体片21,并且使一对触头13与一对柔性导体片21电连接。

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1具有排列为第一列R1的一对触头13和排列为第二列R2的一对触头13的合计两组触头对,但是并不限于此,可以仅具有一组触头对,或者也可以具有三组以上的触头对。在仅具有一组触头对的情况下,一对触头13与从一根柔性导体22分成的一对柔性导体片21电连接。此外,在具有三组以上的触头对的情况下,三根以上的柔性导体22分别被分成柔性导体片21并与对应的触头13电连接。

实施方式2

图14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所使用的基座部件34。该基座部件34在实施方式1所使用的基座部件14中代替两个切断用突状部17而使用两个切断用突状部37,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中的基座部件14相同。即,在平板部14A的朝向+Z方向的面14B突出形成有四个突起15和两个壳体固定用柱16。两个切断用突状部37分别配置在对应的一对突起15之间。

如图15所示,切断用突状部37具有沿X方向延伸且向+Z方向突出的平板形状的突状部主体37A和保持于突状部主体37A的切断刃37B。突状部主体37A与基座部件34一体形成,由绝缘性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构成。切断刃37B沿X方向延伸且从突状部主体37A的+Z方向端部向+Z方向突出,由金属或树脂等形成。

切断刃37B沿X方向具有比柔性导体22的宽度(直径)宽的宽度W4,从基座部件34的平板部14A的面14B到切断刃37B的切断用突状部37的突出高度H2低于突起15从平板部14A的面14B的突出高度。

这种切断刃37B分别配置于两个切断用突状部37。

在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中,如图16所示,基座部件34安装于壳体32。壳体32在实施方式1所使用的壳体12中在两个切断用槽部18的底面分别形成有沿着X方向的凹状的切断刃收容部33,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中的壳体12相同。切断刃收容部33在基座部件34被压入壳体32时用于收容基座部件34的切断用突状部37的切断刃37B,具有能够充分收容切断刃37B的X方向的宽度和Z方向的深度。

与实施方式1同样,如果在柔性导体22配置成跨越一对触头13的状态下将基座部件34向壳体32压入,则基座部件34的各突起15开始插入对应的触头13的突起收容部13C中,基座部件34的切断用突状部37插入壳体32的对应的切断用槽部18中,切断用突状部37的切断刃37B与柔性导体22的中间部接触。

此外,通过将基座部件34向壳体32压入,柔性导体22的中间部被切断用突状部37的切断刃37B切断,配置成跨越一对触头13的柔性导体22被分成分别与一对触头13对应的一对柔性导体片21。另外,切断刃37B具有比柔性导体22的宽度(直径)宽的宽度W4,因此可靠地切断柔性导体22。

此时,由于切断刃37B的存在,能够容易地切断柔性导体22的中间部。

并且,如图17所示,基座部件34的切断用突状部37的切断刃37B收容于形成在壳体32的切断用槽部18的底面的凹状的切断刃收容部33,绝缘性的突状部主体37A位于被切断刃37B分成的一对柔性导体片21之间。因此,即使切断刃37B由金属形成,一对柔性导体片21也由于被夹在中间的突状部主体37A的存在而处于相互隔开的状态,防止相互电短路。

被分成的一对柔性导体片21分别与对应的突起15一起插入对应的触头13的突起收容部13C中,被夹在对应的突起15的侧面和对应的触头13的突起收容部13C的内表面之间。由此,一对柔性导体片21与一对触头13的突起收容部13C的内表面接触,一对触头13与一对柔性导体片21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2中,不限于具有两组触头对的连接器,也能够应用于仅具有一组触头对的连接器、或具有三组以上的触头对的连接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2中,触头13连接于由导电丝构成的柔性导体片21,但是并不限于此,也能够以同样方式将触头13连接于带状的柔性导体片。只要切断配置成跨越一对触头13的带状的柔性导体而分成一对带状的柔性导体片,并且将这些柔性导体片连接对应的触头13即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柔性导体片21例如未被绝缘性的基板主体支承,独立地配置在壳体12、32和基座部件14、34之间,但是并不限于此,也能够将本发明的连接器连接于以柔性导体在由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基板主体的表面上露出的状态配置的带状的柔性基板。

由于这种柔性基板具有基板主体,所以与如上述实施方式1、2那样仅切断柔性导体的情况相比被设想为难以切断的情况,但是通过使用例如实施方式2中的切断刃37B,能够切断柔性基板。另外,为了使在基板主体的表面上露出的柔性导体与触头13的突起收容部13C的内表面接触而电连接,需要以柔性导体与壳体12、32相对、柔性基板的基板主体的背面与基座部件14、34相对的方式,将柔性基板配置在基座部件14、34和壳体12、32之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使用插头型触头13,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构成将插座型触头连接于柔性导体片21的连接器。

2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免焊接鱼眼插针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