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部件

文档序号:831909 发布日期:2021-03-30 浏览:1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线圈部件 (Coil component ) 是由 荒木建一 石田启一 野口裕 于 2020-09-2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耐湿性高的线圈部件。上述线圈部件具有具备线圈导体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第一磁性体部、和配置于第一磁性体部的至少上表面的第二磁性体部,第一磁性体部包含由金属磁性体构成的第一磁性粒子,第二磁性体部包含第二磁性粒子以及树脂,第二磁性体部中的树脂的含量比第一磁性体部中的树脂的含量多。(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coil component with high moisture resistance. The coil component includes a first magnetic body portion having a substantially rectangular parallelepiped shape and including a coil conductor, and a second magnetic body portion disposed on at least an upper surface of the first magnetic body portion, the first magnetic body portion including first magnetic particles made of a metal magnetic body, the second magnetic body portion including second magnetic particles and a resin, a content of the resin in the second magnetic body portion being greater than a content of the resin in the first magnetic body portion.)

线圈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构成线圈部件等电子部件的磁性材料,使用金属磁性粒子的烧结体。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作为粒子状的金属或者合金的物质A的表面被与物质A相比高电阻的物质B的皮膜几乎覆盖,从而具有物质A的粒子彼此几乎不会接触的构造,并且物质A的各粒径相对于它们的平均粒径的比率实质上处于0.8~1.2的比例的范围内,并且相对密度为97%以上。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通过在此记载的复合材料的构成,能够以更薄的绝缘层得到高电阻的复合烧结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346204号公报

作为线圈部件所要求的特性,列举出耐湿性优异的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耐湿性高的线圈部件。

本发明人反复研究的结果发现,在具有包含金属磁性粒子的第一磁性体部、和配置于第一磁性体部的至少上表面且包含磁性粒子及树脂的第二磁性体部的线圈部件中,使第二磁性体部中的树脂的含量比第一磁性体部中的树脂的含量多,从而能够得到耐湿性高的线圈部件,完成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主旨,提供一种线圈部件,

上述线圈部件具有:

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第一磁性体部,具备线圈导体;以及

第二磁性体部,配置于第一磁性体部的至少上表面,

第一磁性体部包含由金属磁性体构成的第一磁性粒子,第二磁性体部包含第二磁性粒子和树脂,第二磁性体部中的树脂的含量比第一磁性体部中的树脂的含量多。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能够提高耐湿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简要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简要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一个变形例的简要剖视图。

图4是表示在线圈部件中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线圈部件;10…第一磁性体部;11、12、13、14、15、16、17…第一磁性体层;20…第二磁性体部;30…线圈导体;31、32、33、34、35…线圈导体层;36、37…导通孔层;40…绝缘膜;50…外部电极;50a…第一外部电极;50b…第二外部电极(镀覆层);60…绝缘层;100…磁性体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以例示为目的,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提到的各种数值范围也意在包括下限以及上限的数值本身。在标注“以上”以及“以下”的用语的情况下是当然的,即使在没有标注那些用语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的说明,也包括该数值本身。例如如果以1~10这样的数值范围为例,则应解释为包含下限值的“1”,并且也包含上限值的“10”。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的简要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具有具备线圈导体30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第一磁性体部10、和配置于第一磁性体部10的至少上表面的第二磁性体部20。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长方体”包括立方体。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大致长方体”也包括角部和棱线部的至少一处具有弧度的长方体。另外,不存在包含棱线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的形状也包含在“大致长方体”中。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第一磁性体部10以及第二磁性体部20统称为“磁性体部”(在图4中由附图标记100表示)。

第一磁性体部10包含由金属磁性体构成的第一磁性粒子。如后所述,第一磁性体部10还可以包含树脂。第二磁性体部20包含第二磁性粒子和树脂。如后所述,第二磁性体部20还可以包含第三磁性粒子,第一磁性体部10还可以包含第四磁性粒子。

第二磁性体部20中的树脂的含量比第一磁性体部10中的树脂的含量多。即,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中,树脂含量比较少的第一磁性体部10的至少一面被树脂含量比较多的第二磁性体部20覆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通过具有这样的结构,如以下详述那样,具有高的耐湿性。

首先,第二磁性体部20与第一磁性体部10相比树脂的含量较多,因此使可存在于第二磁性体部20的内部的空隙的量比可存在于第一磁性体部10的内部的空隙的量少。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中,存在较多空隙的第一磁性体部10的至少上表面被空隙的存在量较少的第二磁性体部20覆盖。即,磁性体部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上表面由空隙较少的第二磁性体部20构成。因此,能够减少磁性体部的外表面附近的空隙的量。其结果,能够抑制水分经由空隙侵入到磁性体部的内部,能够使线圈部件1的耐湿性提高。

与此相对,在仅由用高温烧制磁性粒子而得到的烧结体构成磁性体部的情况下,虽然能够提高磁性体部中的磁性粒子的填充率,但是在烧制时,在磁性粒子间形成空隙,结果有可能在磁性体部的外表面附近存在较多空隙。在磁性体部的外表面附近存在较多空隙的情况下,水分经由空隙能够侵入到磁性体部的内部。其结果,产生线圈部件的耐湿性降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来说,即使在第一磁性体部10包含较多空隙的情况下,在第一磁性体部10的至少上表面配置有第二磁性体部20,从而能够抑制水分经由空隙侵入到磁性体部的内部,其结果,能够使线圈部件1的耐湿性提高。

此外,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来说,如上述那样,磁性体部的外表面附近的空隙的量被减少,因此在后述的镀覆处理时,能够抑制镀覆液经由空隙侵入到磁性体部的内部。其结果,能够抑制由镀覆液的浸入而引起的耐电压性的降低以及短路不良的产生,能够使线圈部件1的耐电压性提高。进而,也能够防止镀覆渗透。

与此相对,在仅由用高温烧制磁性粒子而得到的烧结体构成磁性体部的情况下,如上所述,有可能在磁性体部的外表面附近存在较多空隙。在磁性体部的外表面附近存在较多空隙的情况下,镀覆液经由空隙能够侵入到磁性体部的内部,其结果,有可能线圈部件的耐电压性降低。另一方面,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来说,即使在第一磁性体部10包含较多空隙的情况下,在第一磁性体部10的至少上表面配置有第二磁性体部20,从而也能够抑制镀覆液经由空隙侵入到磁性体部的内部,其结果,能够使线圈部件1的耐电压性提高。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能够具有优异的磁特性。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中,第一磁性体部10与第二磁性体部20相比树脂的含量较少,因此能够高密度地填充第一磁性粒子。由于具有这样的第一磁性体部10,能够提高第一磁性体部10以及磁性体部整体的导磁率。空隙的量能够通过后述的空隙率评价。优选第一磁性体部10实质上不包含树脂。在第一磁性体部10实质上不包含树脂的情况下,能够在第一磁性体部10中更进一步高密度地填充第一磁性粒子,其结果,能够使第一磁性体部10以及磁性体部整体的导磁率更进一步提高。

进而,磁性粒子根据其种类(组成),存在通过在高温(例如约600℃等高温)下进行热处理而使导磁率降低的粒子。在用高温对由这样的材料构成的磁性粒子进行热处理而形成磁性体部的情况下,能够使所得到的线圈部件1的直流叠加特性降低。与此相对,第二磁性体部20的树脂的含量比较多,因此能够不用进行高温下的热处理(烧制)而形成。例如,第二磁性体部20能够通过树脂的固化而形成。因此,作为第二磁性体部20所包含的第二磁性粒子,能够使用由于热而导磁率容易降低的材料,例如纯铁以及/或者纳米结晶材料等饱和磁通密度(Bs)高的材料的粒子。如上所述,第二磁性体部20能够在比一般的烧制温度低很多的温度下形成,因此即使在使用由于热而导磁率容易降低的材料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第二磁性粒子的导磁率的降低。这样,第二磁性体部20不需要能够引起导磁率的降低的高温烧制,因此作为第二磁性体部20所包含的第二磁性粒子,能够根据所希望的特性(磁特性等)适当地选择各种材料。因此,容易调整线圈部件1的特性,能够实现具有优异的特性(直流叠加特性)的线圈部件1。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来说,在相当于芯部的第一磁性体部10上模制树脂含量比较多的芯外周部(第二磁性体部20),从而使耐湿性以及耐电压性提高。这样的方法与例如通过使树脂含浸在芯部而使耐湿性以及耐电压性提高的方法相比,能够缩短制造所需要的时间,能够抑制成本。

(树脂的含量的测定方法)

第一磁性体部10以及第二磁性体部20中的树脂的含量能够通过以下说明的方法测定。首先,切断线圈部件1而形成截面。进行切断的位置以及方向适当地设定,以便第一磁性体部10以及第二磁性体部20的双方在截面露出。例如,如后所述,在线圈部件1在底面具备外部电极50的情况下,在与底面垂直的方向上切断线圈部件1,形成与底面垂直的截面。通过离子铣削来加工该截面。在加工后的截面中,对于第一磁性体部10以及第二磁性体部20分别实施飞行时间型二次离子质谱法(TOF-SIMS)、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或者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EDX)。若分析线圈部件1的截面,在存在树脂的区域由于树脂成分的组成而检测出碳(C),与此相对,在不存在树脂的区域几乎不包含C。因此,能够基于在线圈部件1的截面中检测出C的区域的面积的大小来计算树脂的含量。

以下,对于构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的各要素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一磁性体部10)

在线圈部件1中,第一磁性体部10配置于线圈导体30的磁芯部。第一磁性体部10包含由金属磁性体构成的第一磁性粒子。第一磁性体部10还可以包含树脂。在第一磁性体部10包含树脂的情况下,树脂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能够根据所希望的特性适当地选择。第一磁性体部10例如也可以包含选自环氧基系树脂、苯树脂、聚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烯烃树脂、Si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纤维素树脂以及醇酸树脂等中的1种以上的树脂。在第一磁性体部10含有树脂的情况下,优选第一磁性体部10所包含的树脂的分子量比第二磁性体部20所包含的树脂的分子量大。

(第一磁性粒子)

构成第一磁性粒子的金属磁性体例如也可以是Fe(纯铁)或者合金(FeSi、FeAl以及FeSiCr等)等。优选第一磁性粒子是由FeSi构成的粒子。使用FeSi作为构成第一磁性粒子的材料,从而能够使线圈部件1的磁特性更进一步提高。

第一磁性体部10也可以包含辅助第一磁性粒子的氧化膜形成的辅助剂。辅助剂例如也可以包含Zn(锌)以及/或者Li(锂)。在辅助剂包含锌的情况下,锌成为氧化膜形成的核,从而如后述那样,在烧制第一磁性粒子时,能够促进氧化膜向第一磁性粒子表面的形成以及氧化膜彼此的接合(经由氧化膜的第一磁性粒子彼此的接合)。在第一磁性粒子包含锌的情况下,第一磁性粒子的氧化膜也可以包含氧化锌。

第一磁性粒子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μm以上50μm以下,更优选为1μm以上3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μm以上20μm以下。第一磁性粒子的平均粒径能够通过以下说明的方法测定。首先,在树脂的含量的测定中通过与上述的方法同样的方法形成线圈部件1的截面,通过离子铣削来进行加工。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加工后的截面。优选SEM的放大倍率设定为500倍以上5000倍以下左右。能够根据所得到的SEM图像测量第一磁性粒子的粒径(相当于圆的直径),将100个以上的第一磁性粒子的平均值设为第一磁性粒子的平均粒径。此外,后述的第二磁性粒子、第三磁性粒子以及第四磁性粒子等的平均粒径也能够通过与上述的方法同样的方法测定。另外,可以认为作为成品的线圈部件1所包含的第一磁性粒子、第二磁性粒子、第三磁性粒子以及第四磁性粒子等的磁性粒子的平均粒径与原料的磁性粒子(即,制作后述的磁性糊剂或者磁性片所使用的磁性粒子)的平均粒径实质上相同。原料的磁性粒子的平均粒径能够通过由激光衍射、散射法测定体积基准的中值粒径D50而求出。

优选第一磁性粒子在表面具有氧化膜。在第一磁性粒子具有氧化膜的情况下,优选第一磁性粒子彼此经由氧化膜相互接合。在本说明书中,“氧化膜”是指由氧化物构成的膜,例如可以是金属氧化物或者玻璃(Si系玻璃等)等膜。氧化膜具有电绝缘性,因此在第一磁性粒子具有氧化膜的情况下,能够使磁性体部的绝缘性进一步提高,能够使线圈部件1的耐电压性进一步提高。氧化膜也可以是通过将第一磁性粒子所包含的金属元素的一部分氧化而形成的氧化膜。或者,氧化膜也可以通过对第一磁性粒子的表面进行玻璃涂层而形成。玻璃涂层能够通过公知的方法适当地实施。若氧化膜是磷酸玻璃系等玻璃膜,则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线圈部件1的耐电压性。因此,更优选第一磁性粒子具有玻璃膜作为氧化膜。氧化膜的厚度优选为3nm以上100nm以下,更优选为8nm以上5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nm以上20nm以下。

优选第一磁性体部10还包含平均粒径与第一磁性粒子不同的第四磁性粒子。在第一磁性体部10包含平均粒径不同的两种以上的磁性粒子的情况下,能够在第一磁性体部10中更进一步高密度地填充磁性粒子,其结果,能够使导磁率更进一步提高。构成第四磁性粒子的磁性材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根据所希望的特性适当地选择。其中,也优选由金属磁性体构成。优选第四磁性粒子的平均粒径比第一磁性粒子的平均粒径小,优选由Fe(纯铁)或者含有Fe合金(FeSi合金等)的任一种构成。在第一磁性体部10包含第四磁性粒子的情况下,优选第一磁性体部10中的第一磁性粒子的含量(体积换算)比第四磁性粒子的含量(体积换算)多。第四磁性粒子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1μm以上50μm以下,更优选为0.5μm以上3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μm以上10μm以下。

在第一磁性体部10的内部能够存在空隙。如后述那样,优选第二磁性体部20的空隙率比第一磁性体部10的空隙率低。

优选第一磁性体部10具有层叠构造。若第一磁性体部10具有层叠构造,线圈部件1的设计的自由度变高。例如,在制造在底面具备外部电极50的线圈部件1的情况下,若第一磁性体部10具有层叠构造,则存在线圈导体30向底面侧的引出容易进行的优点。

(第二磁性体部20)

第二磁性体部20配置于第一磁性体部10的至少上表面。第二磁性体部20具有独立的磁性粒子或者多个磁性粒子的结合体分散在树脂的基体中的构造。优选第二磁性体部20配置为覆盖第一磁性体部10的上表面整个面,但由于外部电极50等其他的部件的配置,也可以仅在第一磁性体部1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设置第二磁性体部20。优选第二磁性体部20除了第一磁性体部10的上表面之外,还配置在与上表面邻接的四个侧面。该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二磁性体部20仅配置在四个侧面各自的一部分,但优选配置在四个侧面各自的整个面。在第一磁性体部10的表面中,配置有第二磁性体部20的区域(即由第二磁性体部20覆盖的区域)的面积越大,能够使线圈部件1的耐湿性以及耐电压性越提高。另外,在线圈部件1具备后述的绝缘膜40的情况下,在第一磁性体部10的表面中,配置有第二磁性体部20或者绝缘膜40的任一个的区域(即由第二磁性体部20或者绝缘膜40的任一个覆盖的区域)的面积越大,能够使线圈部件1的耐湿性以及耐电压性越提高。但是,也可以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的表面中使第一磁性体部10的一部分露出。

(第二磁性粒子)

构成第二磁性粒子的磁性材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根据所希望的特性适当地选择。如上述那样,第二磁性体部20不需要高温下的热处理,因此第二磁性粒子也可以是由因热而导磁率容易降低的磁性材料构成的粒子。这样能够根据所希望的特性选择各种磁性材料作为第二磁性粒子,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线圈部件1的特性(直流叠加特性等)。其结果,能够实现具有优异的特性的线圈部件1。优选第二磁性粒子由Fe(纯铁)或者纳米结晶材料构成。在使用纯铁作为构成第二磁性粒子的磁性材料的情况下,由于纯铁的饱和磁通密度Bs高,因此能够使线圈部件1的直流叠加特性提高。在使用纳米结晶材料作为构成第二磁性粒子的磁性材料的情况下,能够使涡流损失减少,其结果,能够使线圈部件1的直流叠加特性提高。

更具体而言,第二磁性粒子可以由选自陶瓷磁性体(铁氧体等)以及金属磁性体(Fe(纯铁)以及FeSi、FeAl、FeSiCr等的合金等)中的1种以上的磁性材料构成。其中,也优选第二磁性粒子由金属磁性体构成。使用由金属磁性体构成的第二磁性粒子,从而能够使线圈部件1的直流叠加特性更进一步提高。第二磁性粒子更优选由纯铁构成,进一步优选由纯铁构成。另外,在第二磁性粒子由金属磁性体构成的情况下,第二磁性粒子也可以是金属非晶体、纳米结晶粒子或者结晶粒子中的任一种。

第二磁性粒子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μm以上50μm以下,更优选为1μm以上3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μm以上20μm以下。

优选第一磁性粒子和第二磁性粒子的平均粒径以及组成的至少一个不同。选择平均粒径以及/或者组成与第一磁性粒子不同的粒子作为第二磁性粒子,从而容易使磁性体部的导磁率提高,更容易使线圈部件1的直流叠加特性提高。

第一磁性粒子以及第二磁性粒子的组成能够通过以下说明的方法测定。首先,在树脂的含量的测定中,通过与上述的方法同样的方法形成线圈部件1的截面,通过离子铣削来进行加工。在所得到的截面中,分别对第一磁性粒子以及第二磁性粒子进行基于XPS、EDX或者TOF-SIMS的分析,从而能够求出第一磁性粒子以及第二磁性粒子各自所包含的成分。此外,后述的第三磁性粒子以及第四磁性粒子等的组成也能够通过与上述的方法同样的方法测定。

优选第二磁性粒子是纳米结晶粒子。在本说明书中,“纳米结晶粒子”是指由纳米结晶材料构成的粒子。“纳米结晶材料”是指平均粒径为几nm以上几十nm以下的结晶粒分散在非晶体相中的材料、或者由平均粒径为几nm以上几十nm以下的结晶粒构成的多晶体。若第二磁性粒子为纳米结晶粒子,则能够减少涡流损失,其结果,能够提高线圈部件1的直流叠加特性。优选纳米结晶粒子例如是由纯铁以及/或者FeSi的纳米结晶材料构成的粒子。

作为另外的方法,优选第二磁性粒子是非晶态的磁性粒子。若第二磁性粒子为非晶态的磁性粒子,则铁损变小,效率变高。

优选第二磁性粒子在表面具有氧化膜。在第二磁性粒子具有氧化膜的情况下,能够使磁性体部的绝缘性更进一步提高,能够使线圈部件1的耐电压性更进一步提高。第二磁性粒子的氧化膜例如可以是金属氧化物或者玻璃(Si系玻璃等)等膜。优选第二磁性粒子的氧化膜是玻璃膜(Si系玻璃、P系玻璃(磷酸玻璃系等)或者Bi系玻璃等膜)。氧化膜的厚度优选为3nm以上100nm以下,更优选为8nm以上5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nm以上20nm以下。

(树脂)

第二磁性体部20所包含的树脂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能够根据所希望的特性适当地选择。第二磁性体部20例如可以包含选自环氧基系树脂、苯树脂、聚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烯烃树脂、Si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纤维素树脂以及醇酸树脂等中的1种以上的树脂。第二磁性体部20中的树脂的含量比第一磁性体部10中的树脂的含量多。第二磁性体部20中的树脂的含量与第一磁性体部10相比较多,从而如上述那样,能够实现具有高的耐湿性以及高的耐电压性,且具有优异的磁特性的线圈部件1。

优选第二磁性体部还包含平均粒径与第二磁性粒子不同的第三磁性粒子。在第二磁性体部20包含平均粒径不同的两种以上的磁性粒子的情况下,能够在第二磁性体部20中更进一步高密度地填充磁性粒子,其结果,能够使导磁率更进一步提高。构成第三磁性粒子的磁性材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根据所希望的特性适当地选择。其中,也能够由金属磁性体构成。优选第三磁性粒子的平均粒径比第二磁性粒子的平均粒径小,优选由Fe(纯铁)或者含有Fe合金(FeSi合金等)的任一种构成。在第二磁性体部20包含第三磁性粒子的情况下,优选第二磁性体部20中的第二磁性粒子的含量(体积换算)比第三磁性粒子的含量(体积换算)多。第三磁性粒子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1μm以上50μm以下,更优选为0.5μm以上3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μm以上10μm以下。

优选第一磁性体部10以及第二磁性体部20的至少一方包含扁平形状的磁性粒子。在本说明书中,“扁平形状”是指由磁性粒子的长径a与短径b之比定义的纵横比(a/b)为10以上150以下的形状。在第一磁性体部10以及/或者第二磁性体部20包含扁平形状的磁性粒子的情况下,优选使扁平形状的磁性粒子定向为磁性粒子的扁平的面沿着在线圈部件1的内部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作为一个例子,在图4中用箭头表示线圈部件1的磁性体部100中的磁场的方向。在扁平形状的磁性粒子定向为其扁平的面沿着磁场的方向的情况下,能够使磁性体部的导磁率大幅度提高,能够得到具有非常优异的磁特性的线圈部件1。

在第一磁性体部10包含扁平形状的磁性粒子的情况下,第一磁性粒子以及/或者第四磁性粒子可以是扁平形状,或者除了第一磁性粒子以及存在的情况下第四磁性粒子之外,还可以包含扁平形状的磁性粒子。同样地,在第二磁性体部20包含扁平形状的磁性粒子的情况下,第二磁性粒子以及/或者第三磁性粒子可以是扁平形状,或者除了第二磁性粒子以及存在的情况下第三磁性粒子之外,还可以包含扁平形状的磁性粒子。另外,扁平形状的磁性粒子可以仅包含在第一磁性体部10或者第二磁性体部20的任一方,也可以包含在第一磁性体部10以及第二磁性体部20的双方。

在第一磁性体部10以及第二磁性体部20的内部能够存在空隙。存在于磁性体部的内部的空隙的量能够通过由以下的方法求出的空隙率来评价。首先,在树脂的含量的测定中通过与上述的方法同样的方法形成线圈部件1的截面,通过离子铣削来进行加工。用SEM观察加工后的截面。优选SEM的放大倍率设定为500倍以上5000倍以下左右。使用图像解析软件等,求出在所得到的SEM图像中存在于磁性粒子间的空隙(均不存在磁性粒子以及树脂的区域)的面积。将空隙的面积相对于SEM图像整体的面积的比例定义为空隙率。优选第二磁性体部20的空隙率比第一磁性体部10的空隙率低。在覆盖第一磁性体部10的至少上表面的第二磁性体部20中的空隙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水分向线圈部件1的内部的浸入以及镀覆液的浸入。第二磁性体部20的空隙率优选为5%以下,更优选为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以下,最优选实质上不包含空隙(即空隙率为0%)。

优选第二磁性体部20的平均厚度在配置有第二磁性体部20的第一磁性体部10的各表面中为10μm以上200μm以下。第二磁性体部20比第一磁性体部10树脂的含量多,因此第二磁性体部20具有比第一磁性体部10更难以破裂的倾向。以覆盖第一磁性体部10的至少上表面的方式配置第二磁性体部20,进而将第二磁性体部20的平均厚度设为10μm以上,从而能够防止在线圈部件1产生破裂(裂纹)。该效果例如如图9所示在第一磁性体部10存在于线圈导体30的卷绕部的外侧的情况下特别显著。第一磁性体部10具有在比线圈导体30靠外侧的部位容易产生破裂的倾向。该情况下,若第二磁性体部20的平均厚度为10μm以上,则能够有效地防止存在于线圈导体30的外侧的第一磁性体部10中的破裂的产生。进而,若第二磁性体部20的平均厚度为10μm以上,则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水分向线圈部件1的内部的浸入以及镀覆液的浸入,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线圈部件1的耐湿性以及耐电压性。另外,若第二磁性体部20的平均厚度为200μm以下,则能够使线圈部件1整体中的第一磁性体部10的体积相对地变大。第一磁性体部10的树脂含量相对较少(或者实质上不含有树脂),高密度地填充有磁性粒子,因此若第一磁性体部10的体积相对较大,则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线圈部件1的磁特性。第二磁性体部20的平均厚度在配置有第二磁性体部20的第一磁性体部10的各表面中,更优选为10μm以上100μm以下。

在第二磁性体部20配置于第一磁性体部10的上表面和上表面以外的面(例如与上表面邻接的四个侧面)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体部10的各面中的第二磁性体部20的平均厚度可以相同,或者也可以相互不同。在第二磁性体部20配置于第一磁性体部10的上表面和上表面以外的面(例如与上表面邻接的四个侧面)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体部10的上表面中的第二磁性体部20的平均厚度比上表面以外的面中的第二磁性体部20的平均厚度大。

第二磁性体部20的平均厚度能够通过以下说明的步骤测定。首先,在与配置有测定对象的第二磁性体部20的第一磁性体部10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切断线圈部件1形成截面。线圈部件1的截面通过与在树脂的含量的测定中用到的上述方法同样的方法形成,通过离子铣削来进行加工。用SEM观察加工后的截面,在多处测量第二磁性体部20的厚度,能够将其平均值设为第二磁性体部20的平均厚度。

优选构成第二磁性体部20的成分的一部分浸入第一磁性体部10的内部。由于第一磁性体部10的空隙率、后述的线圈部件1的制造工序中的加压条件、以及第二磁性体部20所包含的树脂的粘度等,有时构成第二磁性体部20的成分(树脂成分等)的一部分浸入第一磁性体部10的内部。该情况下,第一磁性体部10和第二磁性体部20的密接性能够提高,其结果,能够使线圈部件1的耐湿性以及耐电压性更进一步提高。

(线圈导体30)

线圈导体30设置于第一磁性体部10的内部。线圈导体30可以包括沿线圈导体30的卷绕轴方向层叠的多个线圈导体层。线圈导体30的两端被向磁性体部的外表面引出并与外部电极50电连接。

优选线圈导体30的两端被引出到磁性体部的下表面。例如,如图1所示,在第二磁性体部20配置于第一磁性体部10的上表面和与上表面邻接的四个侧面的情况下,优选线圈导体30的两端被引出到第一磁性体部10的下表面。这样,在线圈导体30的两端被引出到磁性体部的下表面的情况下,能够仅在磁性体部的底面配置外部电极50。在线圈部件1的外部电极50是这样的底面电极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相邻的线圈部件1间的短路。另外,若外部电极50为底面电极,则能够减小外部电极的尺寸。其结果,能够使线圈部件1整体的磁性体部的体积相对变大,因此能够使线圈部件1的磁特性更进一步提高。另外,存在线圈部件1被要求在底面进行安装的情况。该情况下,若外部电极50是底面电极则可能有利。

线圈导体30除了与外部电极50连接的引出部,完全埋设于第一磁性体部10的内部,但如图1所示,线圈导体30的一部分也可以在第一磁性体部10的表面(第一磁性体部10与第二磁性体部20的界面)露出。例如,如图1所示,在第一磁性体部10具有与线圈导体30的卷绕轴平行的四个侧面的情况下,优选线圈导体30在第一磁性体部10的四个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面露出。该情况下,能够使线圈导体30的卷绕部的内径变大,其结果,能够使线圈部件1的磁特性(电感值以及直流叠加特性等)更进一步提高。另外,与第一磁性体部10相比存在不易破裂的倾向的第二磁性体部20和线圈导体30直接接触,从而能够防止由冲击引起的破裂(裂纹)的产生。在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中,线圈导体30分别在第一磁性体部10的四个侧面露出。另外,优选线圈导体30如图1所示在第一磁性体部10的上表面露出。优选线圈导体30由Ag或者Cu等金属导体构成。线圈导体30还可以包含玻璃。在如后述那样通过同时烧制而形成线圈导体30和外部电极50的情况下,若在线圈导体30以及外部电极50中包含玻璃,则能够使线圈导体30与外部电极50的接合强度提高。

(绝缘膜40)

线圈部件1如图1所示也可以具备绝缘膜40。在线圈部件1中,优选在第一磁性体部10的下表面配置有绝缘膜40。在本说明书中,“绝缘膜”广义上是指绝缘性比第一磁性体部10高的层(即电阻高的层),狭义上是指体积电阻率为106Ωcm以上的层。通过存在绝缘膜40,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水分向线圈部件1的内部的浸入以及镀覆液的浸入。其结果,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线圈部件1的耐湿性以及耐电压性。另外,如图1所示,在外部电极50配置于底面的情况下,有可能在外部电极50之间产生短路。该情况下,在第一磁性体部10的下表面(底面)配置有绝缘膜40,从而能够提高外部电极50之间的绝缘性,能够进一步提高耐电压性。线圈部件1如图1所示,优选第一磁性体部10的表面整体被第二磁性体部20、绝缘膜40或者外部电极50的任一个覆盖。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最有效地抑制水分向线圈部件1的内部的浸入以及镀覆液的浸入。但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中,绝缘膜40不是必须的结构,即使在不具备绝缘膜40的情况下也能起到本发明的效果。

在绝缘膜40配置于第一磁性体部10的下表面(即,与配置有第二磁性体部20的第一磁性体部10的上表面对置的面)的情况下,优选绝缘膜40不在第二磁性体部20的上表面延伸。

优选绝缘膜40包含树脂。在绝缘膜40含有树脂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丝网印刷或者浸涂等方法容易地形成绝缘膜40。绝缘膜40所包含的树脂的组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含有选自环氧基系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酯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Si系树脂以及丙烯酸系树脂中的1种以上的树脂。

(外部电极50)

外部电极50的形状以及位置没有特别限定,能够根据用途等来选择外部电极50的形状以及位置。优选外部电极50如图1所示是配置于磁性体部的底面(下表面)的底面电极。在外部电极50仅配置于磁性体部的底面的情况下,能够使外部电极50的尺寸变小。其结果,能够使线圈部件1整体的磁性体部的体积相对变大,因此能够使线圈部件1的磁特性更进一步提高。另外,也存在线圈部件1被要求在底面进行安装的情况。该情况下,若外部电极50是底面电极则可能有利。外部电极50如图1所示,可以具备作为基底电极的第一外部电极50a被作为镀覆层的第二外部电极50b覆盖的构造。另外,如后述那样,外部电极50可以通过由与线圈导体30相同的材料构成的层(在图1中作为第一外部电极用附图标记50a表示)和作为镀覆层的第二外部电极50b构成,但外部电极50也可以仅由1层以上的作为镀覆层的第二外部电极50b构成。该情况下,以被引出到磁性体部的表面的线圈导体30的端部与外部电极50电连接的方式形成外部电极50。另外,也可以通过溅射或者浸涂来形成外部电极50的层而代替作为镀覆层的第二外部电极50b。

在外部电极50具有由与线圈导体30相同的材料构成的层、例如第一外部电极50a的情况下,优选第一外部电极50a例如由Ag、Cu、Ni或者Sn等金属导体构成。第一外部电极50a还可以包含玻璃。在通过同时烧制来形成线圈导体30和第一外部电极50a的情况下,若在线圈导体30以及第一外部电极50a中包含玻璃,则能够提高线圈导体30和第一外部电极50a的接合强度,能够提高第一外部电极50a的机械强度。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进行以下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除了还具备绝缘层60以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同样的结构。因此,主要对绝缘层60的详细情况进行以下说明,省略其他的结构的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同样,能够提高耐湿性。并且,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能够具有高的耐湿性以及优异的磁特性。

(绝缘层60)

在图2所示的线圈部件1中,线圈导体30包括在线圈导体30的卷绕轴方向上层叠的多个线圈导体层,在多个线圈导体层彼此之间配置有绝缘层60。在本说明书中,“绝缘层”广义上是指绝缘性比线圈导体30高的层(即电阻高的层),狭义上是指体积电阻率为106Ωcm以上的层。在线圈导体层彼此之间配置有绝缘层60,从而能够防止在线圈导体层之间产生短路的情况,能够提高线圈部件1的可靠性。在图2所示的线圈部件1中,绝缘层60仅配置在俯视时与线圈导体层重叠的位置。但是,绝缘层60的配置不限定于图2所示的情况,绝缘层60也可以配置在俯视时不与线圈导体层重叠的位置。优选绝缘层60如图2所示配置在相邻的各个线圈导体层之间,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防短路的效果。但是,绝缘层60也可以仅配置在相邻的线圈导体层之间的区域中的一处。通过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得到防止线圈导体层之间的短路的效果。另外,在图2所示的线圈部件1中,在线圈导体30的引出部的侧面也配置有绝缘层60。通过在引出部的侧面配置绝缘层60,能够更进一步提高防短路的效果。

绝缘层60可以由磁性材料构成,或者也可以由非磁性材料构成。优选绝缘层60的体积电阻率比第一磁性体部10的体积电阻率高。因此,优选绝缘层60由体积电阻率比构成第一磁性体部10的材料高的材料构成。绝缘层60例如可以包含小粒径(平均粒径为大约0.1μm以上5μm以下)的金属磁性粒子。金属磁性粒子的粒径越小绝缘性越高。因此,能够使用小粒径的金属磁性粒子来形成绝缘层60。优选金属磁性粒子在其表面具有绝缘性被膜。

优选绝缘层60的相对导磁率比第一磁性体部10的相对导磁率低。该情况下,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线圈部件1的直流叠加特性。更优选,绝缘层60是非磁性陶瓷层。在绝缘层60为非磁性陶瓷层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线圈部件1的直流叠加特性。非磁性陶瓷层例如也可以包含非磁性铁氧体。

图3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的一个变形例。在图3所示的线圈部件1中,绝缘层60还设置于俯视时不与线圈导体30重叠的位置。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在线圈导体层之间产生短路的情况。

[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为例,参照图5~图9在以下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但是,以下进行说明的方法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以下的方法。

(磁性糊剂的调制)

准备用于形成第一磁性体部10的磁性糊剂。混炼第一磁性粒子、树脂、溶剂来调制磁性糊剂。第一磁性粒子的详细如上所述。作为第一磁性粒子,例如,能够使用D50为10μm的磁性粒子。另外,作为第一磁性粒子,也可以使用预先形成有磷酸玻璃系氧化膜等氧化膜的磁性粒子。作为磁性糊剂所使用的树脂,例如能够使用选自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环氧基系树脂、纤维素树脂以及醇酸树脂等中的1种以上的树脂。作为磁性糊剂所使用的溶剂,例如,能够使用乙醇、甲苯、二甲苯、松油醇、二氢松油醇、丁基卡必醇、二甘醇丁醚醋酸酯以及/或者酯醇等。优选磁性糊剂中的磁性粒子(包含第一磁性粒子以及根据情况第四磁性粒子等)、树脂以及溶剂的含量分别以磁性糊剂整体的重量为基准为50重量%以上95重量%以下、1重量%以上20重量%以下以及5重量%以上30重量%以下。

(磁性片的制作)

准备用于形成第二磁性体部20的磁性片。将混炼了第二磁性粒子、树脂、溶剂的用于制作磁性片的糊剂成型为片状,并使其干燥来制作磁性片。第二磁性粒子的详细如上所述。作为第二磁性粒子,例如,能够使用D50为20μm的磁性粒子。作为第二磁性粒子,也可以使用预先形成有磷酸玻璃系氧化膜等氧化膜的磁性粒子。作为一个例子,能够采用没有预先形成玻璃系氧化膜的第一磁性粒子和预先形成玻璃系氧化膜(磷酸玻璃系氧化膜等)的第二磁性粒子的组合。该情况下,第二磁性粒子的氧化膜的厚度例如可以是10nm。作为用于制作磁性片的糊剂所使用的树脂,例如能够使用选自环氧基系树脂、苯树脂、聚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烯烃树脂、Si系树脂以及丙烯酸系树脂中的1种以上的树脂。作为用于制作磁性片的糊剂所使用的溶剂,例如,能够使用MEK(丁酮)、N,N-二甲基甲酰胺(DMF)、PGM(丙二醇单甲醚)、PMA(丙二醇单甲醚醋酸酯)、DPM(二丙二醇单甲醚)以及/或者DPMA(二丙二醇单甲醚醋酸酯)等。上述的磁性糊剂所使用的树脂和用于制作磁性片的糊剂所使用的树脂可以具有相同的组成,也可以具有不同的组成。另外,磁性糊剂所使用的溶剂和用于制作磁性片的糊剂所使用的溶剂可以具有相同的组成,也可以具有不同的组成。优选磁性粒子、树脂以及溶剂的含量分别以用于制作磁性片的糊剂整体的重量为基准为50重量%以上90重量%以下、1重量%以上20重量%以下以及5重量%以上30重量%以下。此外,作为磁性片,也可以使用市售的磁性片。

(导体糊剂的调制)

准备用于形成线圈导体30以及根据情况第一外部电极50a的导体糊剂。混炼Ag或者Cu等金属导体的粒子、粘合剂、溶剂来调制导体糊剂。导体糊剂还可以包含玻璃。在如后述那样使用相同的导体糊剂通过同时烧制而形成线圈导体30以及第一外部电极50a的情况下,若在导体糊剂中包含玻璃,则能够提高线圈导体30和第一外部电极50a的接合强度。

(绝缘性糊剂的调制)

准备用于形成绝缘膜40的绝缘性糊剂。优选绝缘性糊剂含有选自环氧基系树脂、Si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聚酰胺-酰亚胺系树脂、氟系树脂以及丙烯酸系树脂中的1种以上的树脂。

(第一磁性体部10的形成)

如图5所示,将第一磁性体层11、12、13、14、15、16、17、线圈导体层31、32、33、34、35以及导通孔层36、37层叠而形成层叠体。首先,准备层叠第一磁性体层以及线圈导体层的基材。基材例如可以是实施了脱模处理的PET膜或者平的金属模具等。在该基材上通过丝网印刷等涂覆磁性糊剂形成第一磁性体层11,在约150℃的烤炉中使其干燥(图5的(a))。

在干燥后的第一磁性体层11上通过丝网印刷等涂覆导体糊剂,形成线圈导体层31,在约150℃的烤炉中使其干燥。接着,在未形成有线圈导体层31的部位涂覆磁性糊剂来形成第一磁性体层12,在约150℃的烤炉中使其干燥(图5的(b))。

接下来,在第一磁性体层12以及线圈导体层31上涂覆导体糊剂,形成线圈导体层32以及导通孔层36,在烤炉中使其干燥。在未形成有线圈导体层32以及导通孔层36的部位涂覆磁性糊剂来形成第一磁性体层13,在烤炉中使其干燥(图5的(c))。

通过与上述的步骤同样的步骤,如图5的(d)~图5的(g)所示依次形成线圈导体层33、34、35、导通孔层36、37、以及第一磁性体层14、15、16、17,在烤炉中使其干燥。最后,如图5的(h)所示,在第一磁性体层17以及导通孔层36、37上涂覆导体糊剂来形成第一外部电极50a,在烤炉中使其干燥。这样得到层叠体。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分别将第一磁性体层合计层叠7层,将线圈导体层合计层叠5层,但第一磁性体层以及线圈导体层的层叠数以及线圈图案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5所示的结构,能够根据所希望的特性等适当地设计直线形状等。线圈导体层的层叠数例如可以是1层以上50层以下左右。此外,在图5中,示出了形成与一个第一磁性体部10对应的第一磁性体层、线圈导体层以及导通孔层的步骤,但实际上,同时形成与多个第一磁性体部10对应的第一磁性体层、线圈导体层以及导通孔层。另外,作为另外的方法,线圈导体层也可以通过光刻或者加成法形成。

对这样得到的层叠体进行加压,切断成与第一磁性体部10对应的尺寸。此时,线圈导体层可以在由于切断而形成的层叠体的表面露出,也可以不露出。

对切断的层叠体进行滚磨,在层叠体的角部形成弧度。

在约400℃左右的温度下加热滚磨后的层叠体,对层叠体所包含的粘合剂进行脱脂。

在大气气氛下约700℃左右的温度下烧制脱脂后的层叠体,得到具备线圈导体30的第一磁性体部10(图6)。在烧制时,能够在第一磁性粒子的表面形成氧化膜,能够使该氧化膜彼此接合。所形成的氧化膜的厚度例如可以是10nm。另外,在图5~图9所示的例子中,同时烧制线圈导体30和第一外部电极50a。

所得到的第一磁性体部10的尺寸例如可以是L(长度):1.4mm×W(宽度):0.6mm×T(厚度):0.7mm。在图5~图9所示的例子中,线圈导体30的两端被引出到第一磁性体部10的底面(图6)。

第一磁性体部10也可以包含树脂。第一磁性体部10所包含的树脂也可以出自磁性糊剂所包含的树脂。磁性糊剂所包含的树脂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在烧制时由于分解等而丢失,但也可以磁性糊剂所包含的树脂的一部分残存在第一磁性体部10中。但是,优选第一磁性体部10实质上不包含树脂。

也可以使树脂含浸在烧制后的第一磁性体部10。通过使树脂含浸在第一磁性体部10,从而在存在于第一磁性体部10中的空隙的至少一部分埋有树脂。其结果,存在于第一磁性体部10中的空隙进一步变少,能够更进一步抑制水分以及镀覆液侵入第一磁性体部10的内部。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抑制线圈部件1中的镀覆附着以及可靠性不良。含浸在第一磁性体部10的树脂例如可以是选自环氧基系树脂、苯树脂、聚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烯烃树脂、Si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纤维素树脂以及醇酸树脂中的1种以上的树脂。

在粘着片等上,排列固定多个第一磁性体部10。在该排列的多个第一磁性体部10的上表面配置磁性片,进行挤压(冲压)形成第二磁性体部20。作为另外的方法,也可以涂覆其他途径制作的磁性糊剂并使其干燥来进行冲压从而形成第二磁性体部20来代替磁性片。另外,进而作为其他的方法,也可以在比第一磁性体部10大一圈的金属模具中配置第一磁性体部10,在第一磁性体部10的上表面配置磁性片并进行冲压从而形成第二磁性体部20。进而作为其他的方法,也可以混合磁性粒子(第二磁性粒子等)和树脂来制作造粒粉,向配置有第一磁性体部10的金属模具中投入造粒粉,通过进行成型从而形成第二磁性体部20。在使用金属模具形成第二磁性体部20的情况下,不需要后述的切断工序。

在约200℃左右的温度下对在表面配置有第二磁性体部20的第一磁性体部10进行加热使树脂固化。接着,切断成与个别线圈部件1的尺寸对应的尺寸,得到在第一磁性体部10的上表面和与上表面邻接的四个侧面配置有第二磁性体部20的线圈部件1(图7)。在图7中,配置于第一磁性体部10的上表面的第二磁性体部20横跨与上表面邻接的四个侧面而形成。

接下来,在线圈部件1的下表面通过丝网印刷等涂覆绝缘性糊剂来形成绝缘膜40(图8)。绝缘膜40也可以通过电沉积涂装或者浸渍涂料等形成。

接下来,在第一外部电极50a之上形成作为镀覆层的第二外部电极50b(图9)。此时,在第一磁性体部10的上表面以及与上表面邻接的四个侧面配置有第二磁性体部20,进而在第一磁性体部10的下表面配置有绝缘膜40(即,第一磁性体部10的表面整体被第二磁性体部20或者绝缘膜40的任一个覆盖),从而抑制镀覆液侵入磁性体部的内部。也可以通过溅射或者浸渍涂料等形成外部电极50的层来代替作为镀覆层的第二外部电极50b。通过以上的步骤,能够制造线圈部件1。

这样得到的线圈部件1的耐湿性以及耐电压性优异,并且具有优异的磁特性。线圈部件1的尺寸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L(长度):1.6mm×W(宽度):0.8mm×T(厚度):0.8mm。

上述的制造方法关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的制造方法,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也能够根据上述制造方法来制造。例如,能够在图5所示的线圈导体层31、32、33、34以及35的各个之间层叠绝缘层60,从而制造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

本发明包括以下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这些方式。

(方式1)一种线圈部件,具有:

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第一磁性体部,具备线圈导体;以及

第二磁性体部,配置于第一磁性体部的至少上表面,

第一磁性体部包含由金属磁性体构成的第一磁性粒子,第二磁性体部包含第二磁性粒子以及树脂,第二磁性体部中的树脂的含量比第一磁性体部中的树脂的含量多。

(方式2)根据方式1所记载的线圈部件,

第一磁性粒子在表面具有氧化膜,第一磁性粒子彼此经由氧化膜相互接合。

(方式3)根据方式1或2所记载的线圈部件,

第一磁性体部具有层叠构造。

(方式4)根据方式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线圈部件,

第二磁性粒子由金属磁性体构成。

(方式5)根据方式1~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线圈部件,

线圈导体包括在线圈导体的卷绕轴方向层叠的多个线圈导体层,在多个线圈导体层彼此之间配置有绝缘层。

(方式6)根据方式5所记载的线圈部件,

绝缘层的相对导磁率比第一磁性体部的相对导磁率低。

(方式7)根据方式1~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线圈部件,

第二磁性体部配置于第一磁性体部的上表面以及与上表面邻接的四个侧面,

线圈导体的两端被引出到第一磁性体部的下表面。

(方式8)根据方式7所记载的线圈部件,

在第一磁性体部的下表面配置有绝缘膜。

(方式9)根据方式8所记载的线圈部件,

绝缘膜包含树脂。

(方式10)根据方式1~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线圈部件,

第一磁性体部具有相对于线圈导体的卷绕轴平行的四个侧面,

线圈导体在四个侧面的至少一面露出。

(方式11)根据方式1~1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线圈部件,

对于第一磁性粒子和第二磁性粒子而言,它们的平均粒径以及组成至少一个是不同的。

(方式12)根据方式1~11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线圈部件,

第二磁性体部的空隙率比第一磁性体部的空隙率低。

(方式13)根据方式1~12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线圈部件,

第二磁性体部的平均厚度在第一磁性体部的配置有第二磁性体部的各表面中为10μm以上200μm以下。

(方式14)根据方式1~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线圈部件,

第二磁性粒子是纳米结晶粒子。

(方式15)根据方式1~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线圈部件,

第二磁性粒子是非晶态的磁性粒子。

(方式16)根据方式1~1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线圈部件,

第二磁性体部还包含平均粒径与第二磁性粒子的平均粒径不同的第三磁性粒子。

(方式17)根据方式1~1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线圈部件,

第一磁性体部还包含平均粒径与第一磁性粒子的平均粒径不同的第四磁性粒子。

(方式18)根据方式1~1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线圈部件,

第一磁性体部以及第二磁性体部至少一个包含扁平形状的磁性粒子。

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耐湿性高,因此能够用于要求高可靠性的电子设备等。

2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线圈部件和鼓状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