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扎用带、捆扎方法、带卷缠体及卷筒

文档序号:913860 发布日期:2021-02-26 浏览:1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捆扎用带、捆扎方法、带卷缠体及卷筒 (Binding tape, binding method, tape wound body, and reel ) 是由 田口聪 片庭瑞姫 于 2019-07-1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捆扎用带(10)具有中间层(11)和将中间层(11)的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一表面层(16)。中间层(11)具有与捆扎用带(10)的长度方向(D1)成角度地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一线状材料(12)。(The binding tape (10) has an intermediate layer (11) and a first surface layer (16) that covers one surface of the intermediate layer (11). The intermediate layer (11) has a plurality of first linear materials (12) arranged in parallel at an angle to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D1) of the binding tape (10).)

捆扎用带、捆扎方法、带卷缠体及卷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捆扎用带、捆扎方法、带卷缠体及卷筒。例如,涉及在农作物栽培的诱导捆扎作业等中能够使用的捆扎用带、捆扎方法、带卷缠体及卷筒。

背景技术

以往,在栽培农作物时的诱导捆扎作业中使用园艺用捆扎机。具体而言,例如,在黄瓜、葡萄、西红柿等的农作物栽培中,为了将植物的蔓或茎捆扎于支柱或网等而使用园艺用捆扎机。

这种园艺用捆扎机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具备能够从前端部拉出带的主手柄、相对于主手柄能够转动的紧钳臂、用于使紧钳臂转动的操作手柄。并且,当轻轻地握入园艺用捆扎机的操作手柄时,紧钳臂相对于主手柄向关闭方向转动,紧钳臂前端的带把持装置把持从主手柄的前端部拉出的带。在该状态下如果解除手柄的握入,则紧钳臂相对于主手柄向打开方向转动,将带拉出。在拉出带而成为带在紧钳臂与主手柄之间张紧的状态时,将农作物及支柱向该拉出的带压紧,将农作物及支柱插入到紧钳臂与主手柄之间。在该状态下如果再次握入手柄,则紧钳臂相对于主手柄向关闭方向转动,形成带圈。如果进一步握入手柄,则带圈的两端部附近由U形钉装订,并且带圈的端部由切割器切断,捆扎完成。

这样的园艺用捆扎机中使用的捆扎用带通常为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等树脂制的材料。此外,专利文献2记载了使用无纺布作为捆扎用带的材料的情况。

另外,专利文献3记载有如下技术:为了防止由于在粘着带的拉出时产生的残留应力或以保存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为起因产生的变形应力而卷绕的粘着带沿卷绕轴方向侧滑而成为研钵状这样的所谓笋现象,以与粘着带的侧面相对的方式并列设置厚纸。该厚纸利用浆糊仅粘接于卷绕粘着带的芯体的端面,未粘接于粘着带的侧面,因此在拉出粘着带时不会成为阻力,另一方面,通过厚纸能够防止粘着带向卷绕轴的方向侧滑的情况。

此外,专利文献4记载了用于卷缠羊毛等的线的纸管。该纸管为了即使进行蒸纱并膨润也能容易地拉出线而形成为圆锥状。

另外,专利文献5记载了用于对粘贴有电子元件的电子元件带进行卷绕的卷筒。该卷筒使由塑料片构成的两片侧板相对,使以从各侧板的中心部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凸台部对接地接合,由此形成用于对电子元件带进行卷缠的外周面。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4-22441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昭54-15314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实公昭48-4068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国实开平02-80669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国实开昭59-338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记载那样的以往的捆扎用带当施加扩开带圈的力时容易裂开,因此存在无法使用于具有斥力高的枝或茎的农作物的诱导作业这样的问题点。

例如,在梨或洋李等的果树栽培中将枝固定于果树棚架的情况下,如果利用以往的捆扎机及捆扎用带进行捆扎,则由于枝的斥力而捆扎用带被拉拽,捆扎用带从在通过U形钉固定时形成的孔裂开,存在带圈脱落这样的问题点。

因此,在将斥力大的枝等固定的情况下,使用保持强度高的诱导绳(麻绳、纸绳、乙烯绳、橡胶管等)通过手工作业进行绑绳的作业。这样的手工作业花费时间,且劳力也大。而且,捆绑方法也特殊,因此也存在不习惯的作业者无法容易地进行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即使是斥力高的作物的诱导作业也能够实现使用了园艺用捆扎机的捆扎。

另外,捆扎用带与专利文献3记载的粘着带不同,具有卷绕的捆扎用带彼此容易散开这样的特征。因此,即使将专利文献3记载的技术适用于捆扎用带,捆扎用带也会沿着与卷绕轴垂直的方向,即外径方向散开。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用于对被捆扎物进行捆扎的捆扎用带,而且,即使是不具有粘着层的非粘着式的捆扎用带,也难以散开的带卷缠体。

另外,卷筒有时卡挂于各种大小的树枝或支柱(以下称为“芯棒”。)使用。专利文献4及专利文献5未示出能够适当地支承于各种直径的芯棒的卷筒。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支承于各种直径的芯棒的卷筒。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作出的发明,提供一种捆扎用带,具备中间层及将所述中间层的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一表面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具有相对于所述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成角度地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一线状材料。

本发明如上所述具备中间层和将中间层的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一表面层。并且,中间层具有相对于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成角度地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一线状材料。根据这样的结构,在要将捆扎用带沿长度方向伸长的力发挥作用时,要将捆扎用带伸长的力也作用于第一线状材料。由此,通过第一线状材料而捆扎用带的强度增加,因此即使在向捆扎用带打入U形钉进行了捆扎的情况下,也能够难以裂开。如果使用该捆扎用带,则即使是斥力高的作物的诱导作业,也能够使用园艺用捆扎机进行捆扎作业。

此外,也可以还具备将所述中间层的另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二表面层。即,也可以成为利用第一表面层和第二表面层将中间层夹入的结构。

另外,中间层也可以具有与第一线状材料交叉的第二线状材料。如果这样构成,则利用第二线状材料能抑制第一线状材料的间隔变宽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捆扎用带的伸长。由此,在向捆扎用带打入U形钉而进行了捆扎之后即使拉拽捆扎用带,U形钉扎刺的孔也难以变宽,因此能够提供难以裂开的捆扎用带。

另外,也可以是,第一线状材料与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正交地配置,第二线状材料沿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如果这样构成,则第一线状材料与第二线状材料成为格子状,因此能够增加捆扎用带的强度。

另外,中间层也可以通过织入第一线状材料和第二线状材料而形成。如果这样构成,则中间层的表面成为凹凸少的平坦的片状,因此即使在进行通过第一表面层及第二表面层夹入的加工之前也容易处理,捆扎用带的制造变得容易。而且,通过第一线状材料与第二线状材料相互缠绕而第一线状材料与第二线状材料难以相对移动,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捆扎用带的伸长。

另外,第一线状材料及第二线状材料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通过将纤维原料捆扎而形成。如果这样构成,则即使增粗第一线状材料或第二线状材料而提高了强度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中间层不厚。即,在通过第一表面层及第二表面层夹入中间层时将纤维原料捆扎的线状材料扁平地压扁,因此能够减薄捆扎用带的厚度。

另外,也可以是第一线状材料以5mm以下的间隔并列设置。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打入U形钉而进行了捆扎之后即使拉拽捆扎用带而伸长,在伸长至少5mm之前U形钉的腿部也会与第一线状材料抵接,因此能阻止U形钉的进一步的移动,能够进行抑制,以避免在利用U形钉进行了固定时形成的孔的进一步扩展。

另外,第一表面层及第二表面层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由光分解性或生物分解性的材料形成。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捆扎后的捆扎用带放置于野外时,能够自然地劣化。由于这样表面层劣化,在农作物的收获时捆扎用带变得容易拆下,而且,即使脱落的捆扎用带掉落于田地也能够难以显眼。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捆扎用带可以使用于通过将捆扎用带卷绕于被捆扎物之后使捆扎用带的两端部重合而打入U字形的U形钉,由此将所述两端部附近相互装订而进行捆扎的捆扎方法。在使用于这样的捆扎方法的情况下,U形钉的腿部由第一线状材料保持,由此抑制U形钉的移动,因此U形钉扎刺的孔难以变宽,捆扎用带难以裂开。

另外,本发明的捆扎用带能够使用于通过安装有该捆扎用带的捆扎机将捆扎用带卷绕于被捆扎物之后,使捆扎用带的两端部重合而打入U字形的U形钉,由此将所述两端部附近相互装订而进行捆扎的捆扎方法。在使用于这样的捆扎方法的情况下,U形钉的腿部由第一线状材料保持,由此能抑制U形钉的移动,因此扎刺U形钉的孔难以扩宽,捆扎用带难以裂开。

另外,也可以在捆扎用带的中间层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沿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分离的多个第一切口。而且,也可以在捆扎用带的中间层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形成沿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分离的多个第二切口。而且,也可以是至少一个第一切口将第二线状材料的至少一部分切断。而且,形成多个第一切口的长度方向的位置与形成多个第二切口的长度方向的位置也可以相对于通过捆扎用带的宽度方向中心的线为非对称。而且,也可以在第一表面层或第二表面层的与至少一个第一切口对应的位置形成将第一表面层或第二表面层的一部分切断的切口。而且,也可以在第一表面层或第二表面层的与至少一个第二切口对应的位置形成将第一表面层或第二表面层的一部分切断的切口。而且,也可以在第二表面层的与至少一个第一切口对应的位置形成将第二表面层的一部分切断的切口。而且,也可以在第二表面层的与至少一个第二切口对应的位置形成将第二表面层的一部分切断的切口。至少一个第一切口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相对于捆扎用带的宽度也可以为15%以下。第一切口也可以将第二线状材料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的60%以上切断。

另外,带卷缠体具备:筒状的管构件;卷绕于管构件的捆扎用带;位于卷绕的捆扎用带的侧面并粘接于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构件。但是,第一构件也可以设置成具有挠性而能够弹性变形。而且,第一构件也可以形成与由管构件的内壁包围的部位连通的孔。而且,管构件的内径也可以比孔的直径大。而且,管构件也可以形成为沿着通过由内壁包围的部位及孔的中心轴的方向延伸的圆筒状。而且,管构件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也可以比第一构件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

另外,关于第一构件,管构件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也可以比第一构件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1mm以上。而且,关于第一构件,管构件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比第一构件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的部位的沿中心轴的方向的厚度(T)也可以为0.05mm以上且2mm以下。而且,将第一构件与带的侧面粘接的粘接面积也可以从卷绕的带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减少。而且,也可以在第一构件设置有使将第一构件与带的侧面粘接的粘接层的粘接面积从卷绕的带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减少且粘接层不露出的区域。而且,第一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粘接于管构件。而且,也可以还具备第二构件,该第二构件使一方的表面与管构件的端面及带的侧面的一部分相对,使另一方的表面与第一构件相对地设置,并形成有与由管构件包围的部位及孔连通的第二孔。而且,也可以是,孔及第二孔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管构件的内径比孔及第二孔的直径大。而且,第一构件也可以形成有与由管构件的内壁包围的部位连通的部位。而且,也可以是,管构件形成为沿着通过由内壁包围的部位及连通的部位的中心轴的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管构件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比第一构件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而且,管构件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也可以比第一构件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1mm以上。而且,关于第一构件,管构件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设置得比第一构件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的部位的厚度(T)也可以为0.05mm以上且2mm以下。

捆扎用带与第一构件的粘接部也可以沿捆扎用带的周向延伸设置。捆扎用带与第一构件的粘接部也可以沿捆扎用带的径向延伸设置。捆扎用带与第一构件的粘接部也可以相互分离地设置多个。捆扎用带与第一构件的粘接部也可以延伸设置成沿捆扎用带的周向及径向行进的螺旋状。

另外,在带卷缠体中,第一构件也可以具备沿捆扎用带的径向延伸而未与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非粘接部。而且,第一构件也可以具备:包含与管构件粘接的部分的第一部;及与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多个部分。也可以是,第一构件具备包含与管构件粘接的部分的第一部,此外,在以管构件的轴为中心且内部包含第一部的假想圆上,具备与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第一圆弧部和不与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第二圆弧部。

而且,卷筒具备:筒状的管构件,能够供捆扎用带卷绕;及突出部,从管构件的内壁部或管构件的一端面侧朝向管构件的轴心突出且具有挠性。

突出部也可以设置在距内壁部的轴心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为±5.5mm以内的范围W内。也可以是,管构件的一端面侧与另一端面侧连通,突出部的突出量P为1mm以上。突出部的轴心方向上的最大厚度T也可以为0.05mm以上且2mm以下。突出部也可以是从管构件的一端面侧朝向管构件的轴心侧突出的膜。膜也可以为双层构造。而且,突出部也可以具有耐水性和延展性中的至少任一方。

此外,带卷缠体具备:捆扎用带;卷筒,具备卷绕有捆扎用带的筒状的管构件、从管构件的内壁部或管构件的一端面侧朝向管构件的轴心突出且具有挠性的突出部;及第一构件,位于卷绕的捆扎用带的侧面并与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粘接。

在此,捆扎用带与第一构件的粘接部也可以沿捆扎用带的周向延伸设置。而且,捆扎用带与第一构件的粘接部也可以沿捆扎用带的径向延伸设置。捆扎用带与第一构件的粘接部也可以相互分离地设置多个。而且,捆扎用带与第一构件的粘接部可以延伸设置成沿捆扎用带的周向及径向行进的螺旋状。

另外,在带卷缠体中,第一构件也可以具备沿捆扎用带的径向延伸而不与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非粘接部。而且,第一构件也可以具备:包含与管构件粘接的部分的第一部;及与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多个部分。也可以是,第一构件具备包含与管构件粘接的部分的第一部,进而,在以管构件的轴为中心且在内部包含第一部的假想圆上,具备与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第一圆弧部和不与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第二圆弧部。

另外,本公开涉及带卷缠体。该带卷缠体具备筒状的管构件、卷绕于管构件并能够捆扎被捆扎物的带、及位于卷绕的带的侧面的第一构件,将第一构件与带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粘接。在此,第一构件也可以设置为具有挠性而能够弹性变形。

另外,第一构件也可以形成有与由管构件的内壁包围的部位连通的孔。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第一构件仅形成切口。利用者等也可以顺着该切口将第一构件压开。此外,在第一构件也可以不形成孔或切口。利用者等也可以刺破第一构件的一部分。

另外,管构件的内径优选大于孔的直径。而且,管构件可以是以沿着通过由内壁包围的部位及孔的中心轴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圆筒状。而且,孔优选以管构件的内壁面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比第一构件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的方式形成。更优选形成为管构件的内壁面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比第一构件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1mm以上。

此外,关于第一构件,管构件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比第一构件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的部位的沿中心轴的方向的厚度(T)优选为0.05mm以上且2mm以下。

另外,将第一构件与带的侧面粘接的粘接面积也可以从卷绕的带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减少。此外,也可以还具备第二构件,该第二构件的一方的表面与管构件的表面及带的侧面的一部分相对,另一方的表面与第一构件相对地设置,并形成有与由管构件包围的空间及孔连通的第二孔。在此,也可以是,孔及第二孔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管构件的内径比孔及第二孔的直径大。

另外,本公开涉及具备能够将两个以上的被捆扎物捆扎的带的带卷缠体。该带卷缠体具备:筒状的管构件;带,卷绕于管构件并能够捆扎被捆扎物;及第一构件,与卷绕的带的侧面粘接设置,形成有与由管构件的内壁包围的部位连通的孔。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构件也可以形成使将第一构件与带的侧面粘接的粘接层的粘接面积从卷绕的带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减少且粘接层不露出的区域。

另外,本公开是具备能够捆扎被捆扎物的带的带卷缠体。该带卷缠体具备:筒状的管构件;带,卷绕于管构件;及第一构件,与卷绕的带的侧面粘接设置,形成有与由管构件的内壁包围的部位连通的孔。

在这样的带卷缠体中,也可以在捆扎用带的中间层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沿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分离的多个第一切口。而且,也可以在捆扎用带的中间层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形成沿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分离的多个第二切口。而且,至少一个第一切口也可以切断第二线状材料的至少一部分。而且,形成多个第一切口的长度方向的位置与形成多个第二切口的长度方向的位置也可以相对于通过捆扎用带的宽度方向中心的线为非对称。而且,也可以在第一表面层或第二表面层的与至少一个第一切口对应的位置形成将第一表面层或第二表面层的一部分切断的切口。而且,也可以在第一表面层或第二表面层的与至少一个第二切口对应的位置形成将第一表面层或第二表面层的一部分切断的切口。而且,也可以在第二表面层的与至少一个第一切口对应的位置形成将第二表面层的一部分切断的切口。而且,也可以在第二表面层的与至少一个第二切口对应的位置形成将第二表面层的一部分切断的切口。至少一个第一切口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相对于捆扎用带的宽度也可以为15%以下。第一切口也可以将第二线状材料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的60%以上切断。

在这样的带卷缠体中,捆扎用带也可以具备中间层和将中间层的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一表面层。特征在于,中间层具有与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成角度地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一线状材料。

本发明如上所述具备中间层和将中间层的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一表面层。并且,中间层具有与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成角度地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一线状材料。根据这样的结构,在要使捆扎用带沿长度方向伸长的力发挥作用时,要使捆扎用带伸长的力也作用于第一线状材料。由此,通过第一线状材料而捆扎用带的强度增加,因此即使在向捆扎用带打入U形钉而进行了捆扎的情况下,也能够难以裂开。如果使用该捆扎用带,则即使是斥力高的作物的诱导作业,也能够使用园艺用捆扎机进行捆扎作业。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还具备将所述中间层的另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二表面层。即,也可以成为利用第一表面层和第二表面层夹入中间层的结构。

另外,中间层也可以具有与第一线状材料交叉的第二线状材料。如果这样构成,则能抑制由于第二线状材料而第一线状材料的间隔变宽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捆扎用带的伸长。由此,在向捆扎用带打入U形钉而进行了捆扎之后即使拉拽捆扎用带,U形钉扎刺的孔也难以扩展,因此能够提供难以裂开的捆扎用带。

另外,也可以是,第一线状材料与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正交配置,第二线状材料沿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如果这样构成,则第一线状材料与第二线状材料成为格子状,因此能够增加捆扎用带的强度。

另外,中间层也可以通过织入第一线状材料和第二线状材料而形成。如果这样构成,则中间层的表面成为没有凹凸的平坦的片状,因此在进行通过第一表面层及第二表面层夹入的加工之前容易处理,捆扎用带的制造变得容易。而且,通过第一线状材料与第二线状材料相互缠绕而第一线状材料与第二线状材料难以相对移动,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捆扎用带的伸长。

另外,第一线状材料及第二线状材料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通过将纤维原料捆扎而形成。如果这样构成,则即使在增粗第一线状材料或第二线状材料而提高了强度的情况下,中间层也不会变厚。即,在通过第一表面层及第二表面层夹入中间层时将纤维原料捆扎的线状材料扁平地压扁,因此能够减薄捆扎用带的厚度。

另外,第一线状材料也可以是以5mm以下的间隔并列设置。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打入U形钉而进行了捆扎之后即使拉拽捆扎用带而伸长,在伸长至少5mm之前U形钉的腿部也与第一线状材料抵接,因此能阻止U形钉的进一步的移动,能够进行抑制,以避免在利用U形钉固定时形成的孔的进一步的扩展。

另外,第一表面层及第二表面层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由光分解性或生物分解性的材料形成。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捆扎后的捆扎用带放置于野外时,能够自然地劣化。由于这样表面层劣化,在农作物的收获时捆扎用带容易拆下,而且,拆下的捆扎用带即使掉落于田地也能够不显眼。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捆扎用带可以使用于通过将捆扎用带卷绕于被捆扎物之后使捆扎用带的两端部重合而打入U字形的U形钉,由此将所述两端部附近相互装订而进行捆扎的捆扎方法。在使用于这样的捆扎方法的情况下,U形钉的腿部由第一线状材料保持,由此抑制U形钉的移动,因此U形钉扎刺的孔难以变宽,捆扎用带难以裂开。

另外,本发明的捆扎用带能够使用于通过安装有该捆扎用带的捆扎机将捆扎用带卷绕于被捆扎物之后,使捆扎用带的两端部重合而打入U字形的U形钉,由此将所述两端部附近相互装订而进行捆扎的捆扎方法。在使用于这样的捆扎方法的情况下,U形钉的腿部由第一线状材料保持,由此能抑制U形钉的移动,因此扎刺U形钉的孔难以扩宽,捆扎用带难以裂开。

在此,捆扎用带与第一构件的粘接部也可以沿捆扎用带的周向延伸设置。而且,捆扎用带与第一构件的粘接部也可以沿捆扎用带的径向延伸设置。捆扎用带与第一构件的粘接部也可以相互分离地设置多个。而且,捆扎用带与第一构件的粘接部可以延伸设置成沿捆扎用带的周向及径向行进的螺旋状。

另外,在带卷缠体中,第一构件也可以具备沿捆扎用带的径向延伸而未与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非粘接部。而且,第一构件也可以具备:包含与管构件粘接的部分的第一部;及与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多个部分。也可以是,第一构件具备包含与管构件粘接的部分的第一部,进而,在以管构件的轴为中心且内部包含第一部的假想圆上,具备与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第一圆弧部和不与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第二圆弧部。

本公开涉及一种卷筒,具备:筒状的管构件,能够供可捆扎被捆扎物的带卷绕;及突出部,从管构件的内壁部或管构件的一端面侧朝向该管构件的轴心侧突出且具有挠性。在此,也可以具备卷绕于管构件而能够捆扎被捆扎物的带。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突出部具有挠性,因此在将树枝等棒状构件插入于管构件的情况下,突出部挠曲,能够得到棒状构件沿拔脱方向难以脱落的止回效果。

突出部优选设置在距内壁部的轴心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为±5.5mm以内的范围W内。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树枝等棒状构件插入于管构件的情况下,由于棒状构件与管构件的卡合而突出部适当地挠曲,卷筒未过度地倾斜而稳定地被支承。

另外,轴心方向上的最大厚度T优选为0.05mm以上且2mm以下。此外,突出部也可以是从管构件的一端面侧朝向管构件的轴心侧突出的膜。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设置突出部作为膜,因此能够容易地在管构件设置突出部。而且,通过调整膜的形状而能够容易地调整突出量P、最大厚度T。而且,也可以通过具有与管构件不同的物性(包含弹性率)的材质设置突出部。需要说明的是,膜也可以为双层构造。

通过将膜设为双层构造,根据用途而调整突出量P、最大厚度T的情况变得容易。而且,通过设为双层构造,在将第一构件向管构件的端面粘贴时,即使在粘接剂等在第一构件的成为突出部的部分露出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第二构件覆盖粘接剂、粘着剂。在将树枝等棒状构件向管构件插入而拉出带的情况下,能够防止露出的粘接剂或粘着剂成为阻力而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双层构造包括包含双层构造的三层以上的多层构造。

管构件优选一端面侧与另一端面侧连通,突出部的突出量P为1mm以上。

当将突出部设置成上述数值的范围时,在将树枝等棒状构件插入于管构件而拉出带的情况下,突出部挠曲,因此能得到适当的制动力。

此外,突出部也可以由第一构件构成,该第一构件的表面与管构件的一端面相对并朝向管构件的轴心侧延伸设置。此外,也可以还具备第二构件,该第二构件的一方的表面与管构件的一端面相对,另一方的表面与第一构件相对,朝向管构件的轴心侧延伸设置。在此,在第一构件也可以形成与由管构件的内壁包围的部位连通的孔。

此外,在包含轴心的截面中,在突出部的前端的第一接点处与突出部相接且在管构件的另一端面侧的第二接点处与管构件相接的接线能够以相对于包含轴心的直线倾斜的方式形成突出部。倾斜角优选为例如3度以上。

另外,本公开涉及具备能够捆扎被捆扎物的带的卷筒。该卷筒具备管构件、卷绕于管构件的带、在管构件的一端面侧朝向管构件的轴心侧延伸设置的突出部,在包含轴心的截面中,在突出部的前端的第一接点处与突出部相接、在管构件的另一端面侧的第二接点处与管构件相接的接线相对于包含轴心的直线倾斜地形成。倾斜的角度优选为3度以上。

另外,本公开涉及具备供能够捆扎被捆扎物的带卷绕的筒状的管构件的卷筒。在此,也可以是在管构件的轴心方向的至少一端部,在包含轴心的第一截面中,具备从管构件的内壁朝向轴心侧延伸设置的第一突出部,在相同的一端部,在与包含轴心的第一截面不同的第二截面中,具备从管构件的内壁朝向轴心侧延伸设置的第二突出部。但是,也可以是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一体地形成的环状的突出部。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在以轴心为中心的周向上相互分离地形成。在该情况下,在包含轴心的第三截面中,未形成从内壁突出的突出部。而且,上述突出部优选构成为,接近轴心的端部由自由端形成,向轴心方向的哪个方向(朝向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部的方向及其相反方向)都能够变形。优选变形为弹性变形,即,通过当引起变形的力的作用消失时返回原来的形状那样的大小及材料来形成突出部。

卷筒也可以还具备卷绕于管构件而能够捆扎被捆扎物的带。

在这样的管构件卷绕有能够捆扎的带的带卷缠体中,也可以在捆扎用带的中间层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沿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分离的多个第一切口。而且,在捆扎用带的中间层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也可以形成沿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分离的多个第二切口。而且,第二线状材料的至少一个第一切口也可以切断第二线状材料的至少一部分。而且,形成多个第一切口的长度方向的位置与形成多个第二切口的长度方向的位置也可以相对于通过捆扎用带的宽度方向中心的线为非对称。而且,在第一表面层或第二表面层的与至少一个第一切口对应的位置也可以形成将第一表面层或第二表面层的一部分切断的切口。而且,在第一表面层或第二表面层的与至少一个第二切口对应的位置也可以形成将第一表面层或第二表面层的一部分切断的切口。而且,在第二表面层的与至少一个第一切口对应的位置也可以形成将第二表面层的一部分切断的切口。而且,在第二表面层的与至少一个第二切口对应的位置也可以形成将第二表面层的一部分切断的切口。至少一个第一切口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相对于捆扎用带的宽度也可以为15%以下。第一切口也可以将第二线状材料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的60%以上切断。

这样的卷筒作为带卷缠体而具备筒状的管构件、卷绕于管构件并能够捆扎被捆扎物的带、位于卷绕的带的侧面的第一构件,将第一构件与带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粘接。在此,第一构件也可以设置成具有挠性而能够弹性变形。

另外,第一构件也可以形成与由管构件的内壁包围的部位连通的孔。另一方面,在第一构件也可以仅形成切口。利用者等也可以顺着该切口将第一构件压开。此外,在第一构件也可以不形成孔或切口。利用者等也可以刺破第一构件的一部分。

另外,管构件的内径优选比孔的直径大。而且,管构件也可以是以沿着通过由内壁包围的部位及孔的中心轴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圆筒状。而且,孔优选形成为管构件的内壁面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比第一构件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更优选形成为管构件的内壁面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比第一构件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1mm以上。

此外,第一构件优选管构件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比第一构件与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的部位的沿中心轴的方向的厚度(T)为0.05mm以上且2mm以下。

另外,将第一构件与带的侧面粘接的粘接面积也可以从卷绕的带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减少。此外,也可以还具备第二构件,该第二构件的一方的表面与管构件的表面及带的侧面的一部分相对,另一方的表面与第一构件相对地设置,形成有与由管构件包围的空间及孔连通的第二孔。在此,也可以是,孔及第二孔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管构件的内径比孔及第二孔的直径大。

另外,本公开涉及具备能够将两个以上的被捆扎物捆扎的带的带卷缠体。该带卷缠体具备:筒状的管构件;带,卷绕于管构件且能够捆扎被捆扎物;及第一构件,与卷绕的带的侧面粘接设置,并形成有与由管构件的内壁包围的部位连通的孔。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构件也可以形成使将第一构件与带的侧面粘接的粘接层的粘接面积从卷绕的带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减少且粘接层不露出的区域。

另外,本公开是具备能够将被捆扎物捆扎的带的带卷缠体。该带卷缠体具备:筒状的管构件;带,卷绕于管构件;及第一构件,与卷绕的带的侧面粘接设置,并形成有与由管构件的内壁包围的部位连通的孔。

在这样的卷筒或带卷缠体中,捆扎用带也可以具备中间层和将中间层的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一表面层。特征在于,中间层具有与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成角度地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一线状材料。

本发明如上所述具备中间层和将中间层的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一表面层。并且,中间层具有与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成角度地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一线状材料。根据这样的结构,在要使捆扎用带沿长度方向伸长的力发挥作用时,要使捆扎用带伸长的力也作用于第一线状材料。由此,通过第一线状材料而捆扎用带的强度增加,因此即使在向捆扎用带打入U形钉而进行了捆扎的情况下,也能够难以裂开。如果使用该捆扎用带,则即使是斥力高的作物的诱导作业,也能够使用园艺用捆扎机进行捆扎作业。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还具备将所述中间层的另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二表面层。即,也可以成为通过第一表面层和第二表面层夹入中间层的结构。

另外,中间层也可以具有与第一线状材料交叉的第二线状材料。如果这样构成,则能抑制由于第二线状材料而第一线状材料的间隔变宽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捆扎用带的伸长。由此,在向捆扎用带打入U形钉而进行了捆扎之后即使拉拽捆扎用带,U形钉扎刺的孔也难以扩展,因此能够提供难以裂开的捆扎用带。

另外,也可以是,第一线状材料与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正交地配置,第二线状材料沿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如果这样构成,则第一线状材料与第二线状材料成为格子状,因此能够增加捆扎用带的强度。

另外,中间层也可以通过织入第一线状材料和第二线状材料而形成。如果这样构成,则中间层的表面成为凹凸少的平坦的片状,因此在进行通过第一表面层及第二表面层夹入的加工之前也容易处理,捆扎用带的制造变得容易。而且,通过第一线状材料与第二线状材料相互缠绕而第一线状材料与第二线状材料难以相对地移动,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捆扎用带的伸长。

另外,第一线状材料及第二线状材料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通过将纤维原料捆扎而形成。如果这样构成,则即使在增粗第一线状材料或第二线状材料而提高了强度的情况下,中间层也不会变厚。即,在通过第一表面层及第二表面层夹入中间层时将纤维原料捆扎的线状材料扁平地压扁,因此能够减薄捆扎用带的厚度。

另外,第一线状材料也可以是以5mm以下的间隔并列设置。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打入U形钉而进行了捆扎之后即使拉拽捆扎用带而伸长,在伸长至少5mm之前U形钉的腿部也与第一线状材料抵接,因此能阻止U形钉的进一步的移动,能够进行抑制,以避免在利用U形钉固定时形成的孔的进一步的扩展。

另外,第一表面层及第二表面层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由光分解性或生物分解性的材料形成。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捆扎后的捆扎用带放置于野外时,能够自然地劣化。由于这样表面层劣化,在农作物的收获时捆扎用带容易拆下,而且,拆下的捆扎用带即使掉落于田地也能够不显眼。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捆扎用带可以使用于将捆扎用带卷绕于被捆扎物之后使捆扎用带的两端部重合而打入U字形的U形钉,由此将所述两端部附近相互装订而进行捆扎的捆扎方法。在使用于这样的捆扎方法的情况下,U形钉的腿部由第一线状材料保持,由此抑制U形钉的移动,因此U形钉扎刺的孔难以变宽,捆扎用带难以裂开。

另外,本发明的捆扎用带能够使用于通过安装有该捆扎用带的捆扎机将捆扎用带卷绕于被捆扎物之后,使捆扎用带的两端部重合而打入U字形的U形钉,由此将所述两端部附近相互装订而进行捆扎的捆扎方法。在使用于这样的捆扎方法的情况下,U形钉的腿部由第一线状材料保持,由此能抑制U形钉的移动,因此扎刺U形钉的孔难以扩宽,捆扎用带难以裂开。

(附记)

接下来,记载根据以下叙述的多个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够掌握的技术思想。

(附记A)

1.一种带卷缠体,具备:

筒状的管构件;

捆扎用带,卷绕于所述管构件;及

第一构件,位于所述卷绕的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并粘接于所述侧面的至少一部分。

2.在1.记载的带卷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构件设置成具有挠性而能够弹性变形。

3.在1.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构件形成有与由所述管构件的内壁包围的部位连通的孔。

4.在3.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构件的内径比所述孔的直径大。

5.在3.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构件形成为沿着通过由所述内壁包围的部位及所述孔的中心轴的方向延伸的圆筒状,所述管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比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

6.在5.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第一构件,所述管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比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1mm以上。

7.在5.或6.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第一构件,所述管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比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的部位的沿所述中心轴的方向的厚度(T)为0.05mm以上且2mm以下。

8.在1.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粘接面积从卷绕的所述捆扎用带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减少。

9.在1.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构件设置有使将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粘接层的粘接面积从卷绕的所述捆扎用带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减少且所述粘接层不露出的区域。

10.在3.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粘接于所述管构件。

11.在3.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卷缠体还具备第二构件,该第二构件使一方的表面与所述管构件的端面及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的一部分相对,使另一方的表面与所述第一构件相对地设置,并形成有与由所述管构件包围的部位及所述孔连通的第二孔。

12.在11.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孔及所述第二孔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

所述管构件的内径比所述孔及所述第二孔的直径大。

13.在1.或2.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构件形成有与由所述管构件的内壁包围的部位连通的部位。

14.在13.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构件形成为沿着通过由所述内壁包围的部位及所述连通的部位的中心轴的方向延伸的圆筒状,所述管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比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

15.在14.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比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1mm以上。

16.在14.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第一构件,所述管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设置得比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的部位的厚度(T)为0.05mm以上且2mm以下。

17.在1.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构件具备:包含与所述管构件粘接的部分的第一部;及包含沿所述捆扎用带的径向延伸而与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部分的第二部。

18.在17.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构件具备沿所述捆扎用带的径向延伸而未与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非粘接部。

19.在1.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构件具备:包含与所述管构件粘接的部分的第一部;及与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多个部分。

20.在1.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构件具备包含与所述管构件粘接的部分的第一部,进而,在以所述管构件的轴为中心且内部包含所述第一部的假想圆上,具备与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第一圆弧部和不与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第二圆弧部。

21.在1.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捆扎用带具备:

中间层;及

第一表面层,将所述中间层的一方的表面覆盖,

所述中间层具有相对于所述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成角度地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一线状材料。

22.在21.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中间层具有与所述第一线状材料交叉的第二线状材料。

23.在22.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线状材料与所述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正交地配置,

所述第二线状材料沿所述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24.在22.或23.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线状材料与所述第二线状材料相互织入地形成。

25.在22.至24.中任一项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线状材料及所述第二线状材料中的至少一方通过将纤维原料捆扎而形成。

26.在21.至25.中任一项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线状材料以5mm以下的间隔并列设置。

27.在21.至26.中任一项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还具备将所述中间层的另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二表面层。

28.在27.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表面层及所述第二表面层中的至少一方由光分解性或生物分解性的材料形成。

29.在21.至28.中任一项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在所述中间层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有沿所述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分离的多个第一切口。

30.在29.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在所述中间层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形成有沿所述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分离的多个第二切口。

31.在22.或25.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在所述中间层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有沿所述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分离的多个第一切口,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切口将所述第二线状材料的至少一部分切断。

32.在30.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形成多个所述第一切口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位置与形成多个所述第二切口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位置相对于通过所述捆扎用带的宽度方向中心的线为非对称。

33.在30.或32.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在所述第一表面层的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切口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将所述第一表面层的一部分切断的切口。

34.在30.或32.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在所述第一表面层的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切口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将所述第一表面层的一部分切断的切口。

35.在29.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切口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相对于所述捆扎用带的宽度为15%以下。

36.在31.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切口将所述第二线状材料的宽度的60%以上切断。

37.一种捆扎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从1.至36.中任一项记载的带卷缠体将捆扎用带卷绕于被捆扎物;及

使所述卷绕的所述捆扎用带的两端部重合而打入U字形的U形钉,将所述两端部附近相互装订并捆扎。

38.一种捆扎方法,使用安装有1.至36.中任一项记载的带卷缠体的捆扎机将被捆扎物捆扎,其中,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捆扎用带卷绕于所述被捆扎物;及

使所述卷绕的所述捆扎用带的两端部重合而打入U字形的U形钉,将所述两端部附近相互装订并捆扎。

(附记B)

101.一种卷筒,具备:

筒状的管构件,能够供可捆扎被捆扎物的捆扎用带卷绕;及

突出部,从所述管构件的内壁部或所述管构件的一端面侧朝向所述管构件的轴心突出且具有挠性。

102.在101.记载的卷筒中,

所述突出部设置在距所述内壁部的所述轴心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为±5.5mm以内的范围W内。

103.在101.或102.记载的卷筒中,

所述管构件的所述一端面侧与另一端面侧连通,

所述突出部的突出量P为1mm以上。

104.在101.至103.中任一项记载的卷筒中,

所述突出部的所述轴心方向上的最大厚度T为0.05mm以上且2mm以下。

105.在101.至104.中任一项记载的卷筒中,

所述突出部是从所述管构件的一端面侧朝向所述管构件的轴心侧突出的膜。

106.在105.记载的卷筒中,

所述膜为双层构造。

107.在101.至106.中任一项记载的卷筒中,

所述突出部具有耐水性和延展性中的至少任一方。

108.一种带卷缠体,在101.记载的卷筒上卷绕有捆扎用带,具备:

捆扎用带;

卷筒,具备卷绕有所述捆扎用带的筒状的管构件、从所述管构件的内壁部或所述管构件的一端面侧朝向所述管构件的轴心突出且具有挠性的突出部;及

第一构件,位于所述卷绕的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与所述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粘接。

109.在108.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构件具备:包含与所述管构件粘接的部分的第一部;及包含沿所述捆扎用带的径向延伸而与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部分的第二部。

110.在108.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构件具备非粘接部,该非粘接部沿所述捆扎用带的径向延伸而不与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

111.在108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构件具备:包含与所述管构件粘接的部分的第一部;及与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多个部分。

112.在108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构件具备包含与所述管构件粘接的部分的第一部,进而,在以所述管构件的轴为中心且在内部包含所述第一部的假想圆上,具备与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第一圆弧部和不与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第二圆弧部。

113.在108.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带卷缠体具备:

中间层;及

第一表面层,将所述中间层的一方的表面覆盖,

所述中间层具有相对于所述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成角度地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一线状材料。

114.在113.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中间层具有与所述第一线状材料交叉的第二线状材料。

115.在114.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线状材料与所述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正交地配置,

所述第二线状材料沿所述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116.在114.或115.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线状材料与所述第二线状材料相互织入地形成。

117.在114.至116.中任一项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线状材料及所述第二线状材料中的至少一方通过将纤维原料捆扎而形成。

118.在113.至117.中任一项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线状材料以5mm以下的间隔并列设置。

119.在113.至118.中的任一项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还具备将所述中间层的另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二表面层。

120.在119.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表面层及所述第二表面层中的至少一方由光分解性或生物分解性的材料形成。

121.在113.至120.中任一项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在所述中间层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有沿所述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分离的多个第一切口。

122.在121.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在所述中间层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形成有沿所述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分离的多个第二切口。

123.在114.或117.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在所述中间层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有沿所述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分离的多个第一切口,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切口将所述第二线状材料的至少一部分切断。

124.在122.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形成多个所述第一切口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位置与形成多个所述第二切口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位置相对于通过所述捆扎用带的宽度方向中心的线为非对称。

125.在122.或124.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在所述第一表面层的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切口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将所述第一表面层的一部分切断的切口。

126.在122.或124.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在所述第一表面层的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切口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将所述第一表面层的一部分切断的切口。

127.在121.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切口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相对于所述捆扎用带的宽度为15%以下。

128.在123.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切口将所述第二线状材料的宽度的60%以上切断。

129.一种捆扎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113.至128.中任一项记载的带卷缠体的捆扎用带卷绕于被捆扎物;及

使所述卷绕的所述捆扎用带的两端部重合而打入U字形的U形钉,将所述两端部附近相互装订并捆扎。

130.一种捆扎方法,使用安装有113.至128.中任一项记载的带卷缠体的捆扎用带的捆扎机将被捆扎物捆扎,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捆扎用带卷绕于所述被捆扎物;及

使所述卷绕的所述捆扎用带的两端部重合而打入U字形的U形钉,将所述两端部附近相互装订并捆扎。

131.在108.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构件设置成具有挠性且能够弹性变形。

132.在108.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构件形成有与由所述管构件的内壁包围的部位连通的孔。

133.在132.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构件的内径比所述孔的直径大。

134.在132.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构件形成为沿着通过由所述内壁包围的部位及所述孔的中心轴的方向延伸的圆筒状,

所述管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比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

135.在134.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第一构件,所述管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比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1mm以上。

136.在134.或135.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第一构件,所述管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比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的部位的沿所述中心轴的方向的厚度(T)为0.05mm以上且2mm以下。

137.在108.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粘接面积从卷绕的所述捆扎用带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减少。

138.在108.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构件设置有使将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粘接层的粘接面积从卷绕的所述捆扎用带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减少且所述粘接层不露出的区域。

139.在132.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粘接于所述管构件。

140.在132.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卷缠体还具备第二构件,该第二构件的一方的表面与所述管构件的端面及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的一部分相对,另一方的表面与所述第一构件相对地设置,并形成有与由所述管构件包围的部位及所述孔连通的第二孔。

141.在140.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孔及所述第二孔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

所述管构件的内径比所述孔及所述第二孔的直径大。

142.在108.或109.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构件形成有与由所述管构件的内壁包围的部位连通的部位。

143.在142.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构件形成为沿着通过由所述内壁包围的部位及所述连通的部位的中心轴的方向延伸的圆筒状,所述管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比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

144.在143.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比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1mm以上。

145.在143.记载的带卷缠体中,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第一构件,所述管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2)设置得比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中心轴之间的最小距离(D1)大的部位的厚度(T)为0.05mm以上且2mm以下。

146.在108.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构件具备:第一部,包含与所述管构件粘接的部分;及第二部,包含沿所述捆扎用带的径向延伸而与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部分。

147.在146.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构件具备沿所述捆扎用带的径向延伸而未与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非粘接部。

148.在108.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构件具备:包含与所述管构件粘接的部分的第一部;及与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多个部分。

149.在108.记载的带卷缠体中,

所述第一构件具备包含与所述管构件粘接的部分的第一部,进而,在以所述管构件的轴为中心且内部包含所述第一部的假想圆上,具备与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第一圆弧部和不与所述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第二圆弧部。

与上述的附记A(附记1至附记38)及附记B(附记101至附记149)对应的课题如以下所述。

专利文献3记载有如下技术:为了防止由于在粘着带的拉出时产生的残留应力或以保存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为起因产生的变形应力而卷绕的粘着带沿卷绕轴方向侧滑成为研钵状这样的所谓笋现象,以与粘着带的侧面相对的方式并列设置厚纸。该厚纸利用浆糊仅粘接于卷绕粘着带的芯体的端面,未粘接于粘着带的侧面,因此在拉出粘着带时不会成为阻力,另一方面,通过厚纸能够防止粘着带向卷绕轴的方向侧滑的情况。

此外,专利文献4记载了用于卷缠羊毛等的线的纸管。该纸管为了即使进行蒸纱并膨润也能容易地拉出线而形成为圆锥状。

另外,专利文献5记载了用于对粘贴有电子元件的电子元件带进行卷绕的卷筒。该卷筒使由塑料片构成的两片侧板相对,使从各侧板的中心部突出地形成的凸台部对接地接合,由此形成用于对电子元件带进行卷缠的外周面。

然而,捆扎用带与专利文献3记载的粘着带不同,具有卷绕的捆扎用带彼此容易散开这样的特征。因此,即使将专利文献3记载的技术适用于捆扎用带,捆扎用带也会沿着与卷绕轴垂直的方向,即沿着外径方向散开。

因此,作为附记而记载的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带卷缠体,即使是用于对被捆扎物进行捆扎的捆扎用带,而且,即使是不具有粘着层的非粘着式的捆扎用带,也难以散开。

另外,卷筒有时卡挂于各种大小的树枝或支柱(以下称为“芯棒”。)而使用。专利文献4及专利文献5未示出能够适当地支承于各种直径的芯棒的卷筒。

因此,作为附记而记载的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支承于各种直径的芯棒的卷筒。

附图说明

图1是捆扎用带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捆扎用带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中间层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捆扎机的侧视图。

图5是将紧钳臂关闭后的状态的捆扎机的侧视图。

图6是U形钉的(a)立体图、(b)主视图。

图7是将被捆扎物捆扎后的状态的(a)立体图、(b)侧视图。

图8是表示通过U形钉将带圈装订的情形的图,(a)是将U形钉扭弯之前的图,(b)是将U形钉扭弯之后的图。

图9是表示通过U形钉将带圈装订的情形的图(省略了第一表面层的图),(a)是将U形钉扭弯之前的图,(b)是将U形钉扭弯之后的图。

图10(a)是通过U形钉装订了带圈时的剖视图,(b)是A部放大图。

图11是变形例1的图,(a)是将表面层分解之前的图,(b)是将表面层分解之后的图。

图12是变形例2的图,(a)是捆扎用带伸长之前的图,(b)是捆扎用带伸长之后的图。

图13是表示捆扎用带从扎刺U形钉的孔裂开的情形的(a)立体图,(b)主视图。

图14是捆扎用带10A的立体图。

图15A是示意性地表示捆扎用带10A的层构造的立体图。

图15B是示意性地表示捆扎用带10B的层构造的立体图。

图16A是示意性地表示为了使用捆扎用带10B将被捆扎物捆扎而打入U形钉30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16B是示意性地表示为了使用捆扎用带10B将被捆扎物捆扎而将U形钉30扭弯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17A是带卷缠体110的从左侧面侧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7B是带卷缠体110的包含中心轴AX的剖视图。

图17C是带卷缠体110的从右侧面侧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7D是图1B的中心轴AX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17E是膜114的大小与外周面112A相比为小径的实施例。

图18是表示带卷缠体110的使用方法的示意图。

图19是膜124的俯视图。

图20A是表示将捆扎用带112拉出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20B是表示将捆扎用带112拉出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21A是带卷缠体130的左侧视图。

图21B是带卷缠体130的包含中心轴AX的剖视图。

图21C是表示带卷缠体130的制造工序的示意图。

图22A是表示使带卷缠体140由圆棒B1支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2B是表示使带卷缠体140由圆棒B1支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2C是表示使带卷缠体140由圆棒B2支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3是捆扎机100的主视图。

图24A是表示保持有带卷缠体110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24B是表示保持有带卷缠体110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24C是表示保持有带卷缠体110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25是膜134的俯视图。

图26A是膜134的内周区域134B13部分的示意图。

图26B是膜134的外周区域134B11部分的示意图。

图26C是膜134的中间区域134B12部分的示意图。

图27是膜144的俯视图。

图28A是卷筒310的立体图。

图28B是卷筒310的剖视图。

图29A是卷筒400的立体图。

图29B是卷筒400的剖视图。

图29C是卷筒400的局部放大图。

图30是表示卷筒400的使用形态的示意图。

图31A是表示支承卷筒400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31B是表示支承卷筒400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32A是卷筒400的第一变形例。

图32B是卷筒400的第二变形例。

图32C是卷筒400的第三变形例。

图32D是卷筒400的第四变形例。

图32E是表示卷筒的一形态和各尺寸的示意图。

图32F是表示卷筒的一形态和各尺寸的示意图。

图32G是表示卷筒的一形态和各尺寸的示意图。

图33A是表示变形例的支承卷筒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33B是表示变形例的支承卷筒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34是变形例的卷筒70的立体图。

图35是捆扎机800的主视图。

图36A是表示保持有卷筒400B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36B是表示保持有卷筒400B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36C是表示保持有卷筒400B的情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捆扎用带10是在被捆扎物40的捆扎中使用的结构,例如,在栽培农作物时的诱导捆扎作业中使用。具体而言,为了将植物的蔓、茎、枝等捆扎于支柱或网、棚架等而使用。该捆扎用带10通常安装于捆扎机20(后述)使用,如图1所示以卷绕于卷芯19的状态装填于捆扎机20的带盒26而使用。

如图2所示,该捆扎用带10具备中间层11、将中间层11的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一表面层16、及将中间层11的另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二表面层17。

本实施方式的中间层11由多个线状材料构成。具体而言,由第一线状材料12和第二线状材料13构成。

第一线状材料12相对于捆扎用带10的长度方向呈角度地并列设置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状材料12与捆扎用带10的长度方向D1正交地配置。换言之,第一线状材料12沿捆扎用带10的宽度方向D2延伸设置。

这多个第一线状材料12分别以规定的间隔并列设置。此时的第一线状材料12的间隔W1优选设为5mm以下(捆扎使用的U形钉30的冠部32的长度以下),更优选设为3mm以下(捆扎使用的U形钉30的腿部31的长度以下)。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打入U形钉30而捆扎之后即使拉拽捆扎用带10而伸长,在伸长至少5mm(或3mm)之前U形钉30的腿部31也会与第一线状材料12抵接,因此能阻止U形钉30的进一步的移动,能够以避免利用U形钉30固定时形成的孔进一步扩展的方式进行抑制。扩展的孔的大小被抑制成不会超过捆扎使用的U形钉30的冠部32的长度(或腿部31的长度)的范围,由此能够使U形钉30难以脱落。

另一方面,第二线状材料13以与第一线状材料12交叉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线状材料13沿捆扎用带10的长度方向D1延伸设置。换言之,第二线状材料13与捆扎用带10的宽度方向D2正交地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线状材料13以规定的间隔并列设置多个。这些第二线状材料13的配置间隔设定为与第一线状材料12的配置间隔相同的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线状材料13并列设置多个,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仅设置一个。但是,在想要增加捆扎用带10的强度的情况下,优选使用多个第二线状材料13。而且,在打入了U形钉30时,使至少一根第二线状材料13穿过U形钉30的一对腿部31之间,由此能够使捆扎用带10难以裂开。

上述的第一线状材料12及第二线状材料13通过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类的树脂制的纤维原料捆扎(绞合)而形成。通过这样捆扎纤维原料,即使在增粗第一线状材料12或第二线状材料13而提高了强度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中间层11的厚度增加。即,在利用第一表面层16及第二表面层17夹入中间层11时,第一线状材料12、第二线状材料13被扁平地压扁,因此能够减薄捆扎用带10的厚度。

另外,第一线状材料12及第二线状材料13如图3所示呈格子状地交错地织入,由此形成片状的中间层11。通过这样将中间层11形成为片状,即使在进行利用第一表面层16及第二表面层17夹入的加工之前也容易处理中间层11,对于捆扎用带10的制造有利。而且,通过第一线状材料12与第二线状材料13相互缠绕从而难以因摩擦移动,因此格子的间隙难以变宽,能够有效地抑制捆扎用带10的伸长。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线状材料12及第二线状材料13也可以不必交错地织入。例如,可以将第一线状材料12与第二线状材料13层叠成井字状,不是交替而是每多根地织入第一线状材料12和第二线状材料13。而且,也可以取代织入第一线状材料12和第二线状材料13的情况而编入第一线状材料12和第二线状材料13。这样的话,第一线状材料12与第二线状材料13难以散开。

第一表面层16及第二表面层17为了能够发挥耐候性而由膜状的树脂原料(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等)形成。利用该第一表面层16及第二表面层17将中间层11夹入,并使第一表面层16及第二表面层17贴合,从而构成捆扎用带10。

该捆扎用带10在例如图4及图5所示那样的捆扎机20中使用。该捆扎机20与公知的捆扎机同样。即,该捆扎机20具备:直线地形成的细长的主手柄21;安装成相对于主手柄21能够转动的紧钳臂23;安装成相对于紧钳臂23能够转动的操作手柄25。紧钳臂23由弹簧始终施力,在通常时如图4所示成为相对于主手柄21打开的状态。从该状态开始握入操作手柄25和主手柄21,由此如图5所示,紧钳臂23相对于主手柄21向关闭方向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主手柄21的后部设有用于收容捆扎用带10的带盒26。收容于该带盒26的捆扎用带10通过主手柄21的内部,被拉出至主手柄21的前端部21a。在主手柄21的前端部21a,以保持捆扎用带10的前端的状态安设。

另外,在主手柄21设有用于收容U形钉30的U形钉盒22。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U形钉30为图6所示那样的大致U字形,具备一对腿部31和将一对腿部31连接的冠部32。收容于U形钉盒22的U形钉30使用将多个U形钉30通过粘接剂等接合的结构。收容于U形钉盒22的U形钉30被向前端方向顺次传送,为了装订捆扎用带10而使用。

在该U形钉盒22的前端附近设有用于打出U形钉30的U形钉打入工具(未图示)。当紧钳臂23转动到相对于主手柄21完全关闭的状态时,U形钉打入工具进入U形钉盒22内,将U形钉盒22内的最前头的U形钉30打出。被打出的U形钉30的腿部31被压紧于在紧钳臂23的前端部23a设置的紧钳(未图示)而向内侧弯折。

另外,在主手柄21的前端部21a设有用于将捆扎后的捆扎用带10切断的切断刀(未图示)。

另外,在紧钳臂23的前端部23a设有带把持部24,该带把持部24用于对被拉出至主手柄21的前端部21a的捆扎用带10进行抓握。

在利用该捆扎机20将被捆扎物40捆扎时,首先握入操作手柄25而使紧钳臂23相对于主手柄21向关闭方向转动。由此,在紧钳臂23的前端部23a设置的带把持部24抓握被拉出至主手柄21的前端部21a的捆扎用带10。然后,当解除操作手柄25的握入而使紧钳臂23相对于主手柄21向打开方向转动时,在把持有捆扎用带10的状态下紧钳臂23的前端部23a与主手柄21的前端部21a相互分离,成为捆扎用带10在紧钳臂23与主手柄21之间张紧的状态。从以该状态张紧的捆扎用带10的外侧放入被捆扎物40,再次握入操作手柄25而使紧钳臂23相对于主手柄21向关闭方向转动。当通过该动作而紧钳臂23的前端部23a与主手柄21的前端部21a相互被压紧时,卷绕于被捆扎物40的捆扎用带10的两端部重合,形成将被捆扎物40捆扎的带圈。并且,利用U形钉打入工具将U形钉30打出,打出的U形钉30的腿部31被打入重合的带圈的两端附近并贯通。贯通了带圈的U形钉30的腿部31被压紧于紧钳而被装订。然后,以将被装订后的带圈切离的方式切断捆扎用带10。这样,在第一次的握入动作中拉出捆扎用带10,在第二次的握入动作中执行捆扎。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捆扎机20通过将U字形的U形钉30向卷绕于被捆扎物40的捆扎用带10的两端部打入而能够进行图7所示那样的捆扎。

在此,在上述的捆扎动作中向捆扎用带10打入U形钉30时,首先如图8(a)所示将U形钉30的腿部31在重合的捆扎用带10的两端部附近贯通并扎刺。然后,如图8(b)所示,将U形钉30的腿部31扭弯而向内侧折弯。由此,如图10(a)所示,重合的捆扎用带10由U形钉30的腿部31和冠部32夹入保持。

在这样利用U形钉30将捆扎用带10固定的捆扎方法中,由于U形钉30的腿部31扎刺于捆扎用带10,因此在捆扎用带10不可避免地开孔。当拉拽这样的捆扎用带10时,在利用U形钉30固定时形成的孔处集中有应力。因此,在使用了以往的捆扎用带10’的捆扎方法中,如图13所示,存在捆扎用带10’从利用U形钉30固定时形成的孔裂开的情况。

关于这一点,如果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捆扎用带10,则在将U形钉30的腿部31扎刺于捆扎用带10时,如图9(a)所示,U形钉30的腿部31贯通多个第一线状材料12之间。而且,至少一根以上的第二线状材料13穿过U形钉30的腿部31之间。在该状态下如图9(b)所示将U形钉30的腿部31扭弯时,成为U形钉30的腿部31被保持于呈格子状地织入的第一线状材料12及第二线状材料13的间隙的状态。

在这样的捆扎状态下,即使拉拽捆扎用带10,通过利用第一线状材料12保持U形钉30的腿部31也能抑制U形钉30的移动,因此U形钉30扎刺的孔难以扩展,捆扎用带10难以裂开。

此外,由于利用第一线状材料12及第二线状材料13抑制捆扎用带10的伸长,因此利用U形钉30固定时形成的孔难以扩展。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捆扎用带10从利用U形钉30固定时形成的孔裂开的情况。

如以上说明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中间层11、将中间层11的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一表面层16、及将中间层11的另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二表面层17,即,成为利用第一表面层16和第二表面层17夹入中间层11的结构。并且,中间层11具有相对于捆扎用带10的长度方向D1成角度地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一线状材料12。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第一线状材料12而捆扎用带10的强度增加,因此即使在向捆扎用带10打入U形钉30进行了捆扎的情况下,也能够难以裂开。由此,如果使用该捆扎用带10,则即使是斥力高的作物的诱导作业,也能够使用捆扎机20进行捆扎作业。

另外,中间层11具有与第一线状材料12交叉的第二线状材料13。利用该第二线状材料13抑制第一线状材料12的间隔扩展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捆扎用带10的伸长。由此,在向捆扎用带10打入U形钉30而进行了捆扎之后即使拉拽捆扎用带10,U形钉30扎刺的孔也难以扩展,因此能够提供难以裂开的捆扎用带10。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层16及第二表面层17由具有耐候性的原料形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第一表面层16及第二表面层17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由光分解性或生物分解性的材料形成。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捆扎的最初如图11(a)所示表面层未劣化,因此能够确保捆扎强度。另一方面,当捆扎后的捆扎用带10超过一定期间地放置于野外时,如图11(b)所示,表面层自然劣化。当表面层劣化而仅中间层11残留时,构成中间层11的第一线状材料12及第二线状材料13的间隙容易打开,U形钉30容易从捆扎用带10脱落。因此,在农作物的收获时能够容易地拆下捆扎用带10。而且,即使脱落的捆扎用带10掉落于田地,由于仅是中间层11的纤维残留,因此也难以显眼。此外,通过将第一线状材料12或第二线状材料13的颜色设为黑色系或茶色系,在中间层11的纤维掉落于田地或农地时成为保护色,因此能够更加不显眼。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中间层11由第一线状材料12和第二线状材料13构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仅通过第一线状材料12构成中间层11。此时,第一线状材料12优选如图12(a)所示相对于捆扎用带10的长度方向D1及捆扎用带10的宽度方向D2倾斜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a)中,第一线状材料12露出,但这是为了便于说明。即,实际的第一线状材料12(中间层11)的表背面由第一表面层16及第二表面层17覆盖,未露出。

在这样倾斜地设置第一线状材料12的情况下,如图12(b)所示,能够使捆扎用带10沿长度方向D1在一定范围内伸长。即,能够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提高捆扎用带10的强度且适度地具有伸缩性的捆扎用带10。这样的捆扎用带10能够使用于例如在农作物栽培中对应于枝的成长而要使捆扎用带10伸长的情况,即,想要避免过度的限制从而不阻碍树的成长的情况等。

另外,捆扎用带10可以由中间层11和设置在中间层11的一方的表面上的第一表面层16构成。此时,也可以在中间层11的另一方的表面上不设置第二表面层17,而使中间层11的另一方的表面露出。即使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中间层11也具备相对于捆扎用带10的长度方向D1成角度的多个第一线状材料12。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第一线状材料12而捆扎用带10的强度增加,因此即使在向捆扎用带10打入U形钉30而进行了捆扎的情况下,也难以裂开。由此,如果使用该捆扎用带10,则即使是斥力高的作物的诱导作业,也能够使用捆扎机20进行捆扎作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表面层16也可以不覆盖中间层11的一方的表面的整体。例如,也可以在中间层11的宽度方向D2的一端或两端使中间层11的一方的表面露出。

[变形例1]

以下,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捆扎用带10的变形例的捆扎用带10A,使用附图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能够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要素相同或同样的结构或功能的构成要素,省略或简化说明。

图14是捆扎用带10A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捆扎用带10A卷绕于卷芯19。在卷绕的捆扎用带10A的一方的侧面10A1,即捆扎用带10A的宽度方向D2一端部或缘部形成有第一切口14A1。如该图所示,在侧面10A1形成有从卷芯19的大致中心沿径向分别延伸的例如以30度的旋转对称形成的12个第一切口14A1。切口也可以表现为狭缝。

在同样卷绕的捆扎用带10A的另一方的侧面10A2,即捆扎用带10A的宽度方向D2另一端部或另一方的缘部形成有第二切口14A2。在侧面10A2形成有从卷芯19的大致中心沿径向分别延伸的例如以30度的旋转对称形成的12个第二切口14A2。

如该图所示,第一切口14A1与第二切口14A2在捆扎用带10A的长度方向D1上形成于互不相同的位置。具体而言,在沿捆扎用带10A的长度方向D1分离形成的两个相邻的第一切口14A1的中间的长度方向D1位置形成有第二切口14A2。而且,在沿捆扎用带10A的长度方向D1分离形成的两个相邻的第二切口14A2的中间的长度方向D1位置形成有第一切口14A1。

图15A是示意性地表示捆扎用带10A由中间层11A、将中间层11A的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一表面层16、及将中间层11的另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二表面层17构成的情形的立体图。第一表面层16、中间层11及第二表面层17的宽度方向D2上的长度大致相同。但是,第一表面层16及第二表面层17的宽度方向D2上的长度也可以比中间层11的宽度方向D2上的长度大。另一方面,第一表面层16及第二表面层17的宽度方向D2上的长度也可以比中间层11的宽度方向D2上的长度小。在该情况下,中间层11的宽度方向D2端部的表面未由第一表面层16及第二表面层17覆盖而露出。

在图15A的中间层11A的宽度方向D2的一方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切口14A1。而且,在中间层11A的宽度方向D2的另一方的端部形成有第二切口14A2。而且,第一切口14A1和第二切口14A2在长度方向D1上形成于不同的位置。

也可以取代图15A所示的捆扎用带10A,如图15B所示的捆扎用带10B那样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捆扎用带10进行变形。

如图15B所示,捆扎用带10B由中间层11A、将中间层11A的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一表面层16B、及将中间层11的另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二表面层17B构成。在中间层11B的宽度方向D2的一方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切口14B1。而且,在第一表面层16B中的与第一切口14B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切口16B1,在第二表面层17B中的与第一切口14B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切口17B1。而且,在第一表面层16B中的与第二切口14B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切口16B2,在第二表面层17B中的与第二切口14B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切口17B2。但是,也可以在第一表面层16B或第二表面层17B的一方完全不形成切口。

捆扎用带10A及捆扎用带10B例如可以搭载于图4及图5所示那样的捆扎机20,为了将被捆扎物捆扎而使用。

图16A及图16B是表示将捆扎用带10B搭载于捆扎机20,为了将被捆扎物(未图示)捆扎而打入U形钉30的情形的示意性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U形钉30具有与图6所示的构造相同的构造,具体而言,具备朝向第一方向延伸的冠部32、在冠部32的第一方向一端部处与冠部32连接并朝向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腿部31、在冠部32的第一方向另一端部处与冠部32连接并朝向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但是也可以与第二方向相同)延伸的第二腿部31。两个腿部31的一端也可以为自由端。冠部32与腿部31的连接部也可以如图6所示带有圆角。U形钉30也可以表现为长方形的U字形。

当向捆扎用带10B打入U形钉30时,如图16A所示,U形钉30的腿部31将重合的捆扎用带10B分别贯通。然后,如图16B所示,将U形钉30的腿部31扭弯而向内侧折弯。由此,重合的捆扎用带10B由U形钉30的腿部31和冠部32夹入保持。此时,在腿部31与冠部32之间夹入至少一束的第一线状材料12及第二线状材料13。而且,在捆扎用带10B的宽度方向D2的一方的侧面形成有第一切口14A1,在另一方的侧面形成有第二切口14A2。因此,如该图所示,在通过利用U形钉30装订而形成的捆扎用带10B的带圈的一方的宽度方向D2端部形成有第一切口14A1,在另一方的宽度方向D2端部形成有第二切口14A2。

在这样的状态下,即使拉拽捆扎用带10B,U形钉30的腿部31也会卡挂于第一线状材料12和第二线状材料13中的至少一方,能抑制U形钉30的移动。因此,由于U形钉30贯通了捆扎用带10B而形成的贯通孔难以扩展,能够抑制捆扎用带10裂开的情况。

以下,说明第一切口14A1或第二切口14A2的技术意义。

如上所述,在捆扎机20的主手柄21的前端部21a设有用于将捆扎后的捆扎用带10B切断的切断刀(未图示)。并且,在形成了将被捆扎物40捆扎的带圈之后,通过U形钉打入工具将U形钉30打出,在装订了捆扎用带10B之后,使用设置在主手柄21的前端部21a的切断刀,以将装订的带圈切离的方式切断捆扎用带10。

本申请的发明者们发现了沿宽度方向D2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二线状材料13中的在宽度方向D2端部设置的第二线状材料13未被切断的情况。例如,在用于将捆扎用带10B切断的切断刀如锯刀那样由周期性地形成的多个刀形成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发明者们发现了从刀向存在于比宽度方向D2端部的刀靠宽度方向D2外侧处的第二线状材料13未施加充分的力,其结果是,有时无法切断宽度方向D2端部的第二线状材料13。第二线状材料13与搭载于捆扎机20的捆扎用带10B连结,因此本来的话,捆扎机20的使用者必须将未能切断的第二线状材料13另行切断。

然而,在捆扎用带10B的中间层11B的宽度方向D2端部形成有多个第一切口14B1。因此,在宽度方向D2一端部设置的第二线状材料13的至少一部分由第一切口14B1预先切断。因此,本来的话能够容易地切断由捆扎机20的切断刀未切断的第二线状材料13。需要说明的是,在宽度方向D2一端部设置的第二线状材料13也可以未由第一切口14B1完全切断。例如,在宽度方向D2一端部设置的第二线状材料13的至少一部分由第一切口14B1切断,由此与以往相比,通过基于捆扎机20的切断产生的拉拽或者轻轻地用手拉拽等其他的方法,能够容易地进行切断。优选至少一个第二线状材料13的宽度方向D2的长度的60%以上由第一切口14B1切断。

需要说明的是,在单一的第二线状材料13通过将多个纤维原料(例如,多个聚酯纤维)捆扎而形成的情况下,优选第二线状材料13的宽度方向D2的长度(例如,0.5mm)的一半以上由第一切口14B1切断。更优选第二线状材料13的宽度方向D2的长度的60%以上由第一切口14B1切断。但是,在卷绕的捆扎用带10B的侧面存在不均的情况下,将刀压抵于捆扎用带10B的侧面而成为第一切口14B1的狭缝的深度有时也存在不均。但是,如果增大第一切口14B1的宽度方向D2的长度,则捆扎用带10B沿长度方向D1伸长,因此有时会阻碍捆扎用带10B的切断。因此,相对于捆扎用带10B的宽度的至少一个第一切口14B1的宽度方向D1上的长度优选为15%以下。

同样,在宽度方向D2另一端部设置的第二线状材料13的至少一部分由第二切口14B2预先切断。因此,同样能够容易地切断在宽度方向D2另一端部设置的第二线状材料13。

如以上所述,由于在捆扎用带的中间层的宽度方向一端设有沿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分离的多个切口,因此能够减轻未切断第二线状材料引起的不良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捆扎用带也可以不必形成第一切口及第二切口这双方。例如,也可以仅在捆扎用带的宽度方向一端侧形成第一切口。

另外,在捆扎用带的中间层的宽度方向两端设置沿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分离的多个切口的情况下,在一方的端部形成多个的切口的长度方向位置与在另一方的端部形成多个的切口的长度方向位置优选相对于通过捆扎用带的宽度方向中心的线而为非对称。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抑制捆扎用带的抗拉强度的下降。

另外,切口的个数、形状、长度可以适当变更。在本变形例中,切口在侧视观察下形成为放射状。然而,并不局限于本变形例。例如,也可以在侧视观察下成为格子状地卷绕的捆扎用带的侧面形成切口。

[第二实施方式]

图17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带卷缠体110的从左侧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而且,图17B、图17C及图17D分别是带卷缠体110的包含中心轴AX的剖视图、从右侧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及中心轴AX附近的局部放大图。但是,图17A示出将捆扎用带112稍拉出而捆扎用带112的外周侧的端部散开的情形。

如这些附图所示,带卷缠体110具备:圆筒状的管构件120;在管构件120的外周面卷绕的捆扎用带112;与卷绕的捆扎用带112的侧面112C及侧面112D中的一方的侧面112D相对设置的膜114(“第一构件”的一例);为了将膜114和侧面112D粘接而设置在膜114与侧面112D之间的粘接层116。

管构件120形成为以中心轴AX为中心的中空的圆筒状,具备:在至少一部分包含以中心轴AX为中心的半径D2(图17D)的圆筒面的作为内壁的一例的内壁面120B;在至少一部分包含以中心轴AX为中心而比半径D2大的半径的圆筒面的外周面120A;将内壁面120B和外周面120A连接,朝向中心轴AX方向的一方的端面120D及朝向与端面120D相反的方向的端面120C。管构件120是用于卷绕捆扎用带112的卷芯,例如,可以是以厚纸为原料而形成为管状的纸管,也可以由树脂等塑料形成。

捆扎用带112是例如用于将两个以上的被捆扎物捆扎的带。为了避免在要通过手打结来进行捆扎时带牢固地粘着于被捆扎物并阻碍捆扎的情况,在卷绕时朝向内侧的内周面112B(图17A)和在卷绕时朝向外侧而与该内周面112B相对的外周面112A未粘着。例如,外周面112A及内周面112B这各表面由未涂布粘着剂的非粘着性的材质构成,由此能够形成这样的捆扎用带112。

捆扎用带112具有成为外周面112A的一方的表面、成为内周面112B的另一方的表面、及将这些表面彼此连接的侧面。捆扎用带112具备在以管构件120的中心轴AX为卷绕轴而卷绕于管构件120的外周面120A上时朝向中心轴AX方向的一方的侧面112D及朝向与侧面112D相反的方向的侧面112C。在本实施方式中,捆扎用带112的宽度与管构件120的中心轴AX方向的长度形成为大致相同。因此,在卷绕有捆扎用带112时,管构件120的端面120D与捆扎用带112的侧面112D存在于大致齐平的同一平面上,端面120C与侧面112C存在于大致齐平的同一平面上。

膜114是其表面与管构件120的端面120D及捆扎用带112的侧面112D相对并以与中心轴AX成为大致同心的方式配置的大致圆形的膜体。在膜114的中心部形成有与中心轴AX大致同心的圆形的孔H1。因此,孔H1与由管构件120的内壁面120B包围的区域S连通。膜114例如可以由纸等纤维或塑料构成。而且,也可以是将它们层叠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与由管构件120的内壁面120B包围的区域S连通的部位没有限定为形成于膜114的圆形的孔H1。例如,也可以将膜114形成为大致C字形状,将连通的部位形成为具备开口的部分的切口形状。当使用树脂或橡胶等原料或将树脂原料与纸浆原料混合而成的合成纸等那样具备耐水性、延展性的原料构成膜114时,即使在屋外使用等那样带卷缠体110在曝露于风雨那样的环境中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使用。

如图17B所示,膜114的半径形成得比未使用状态下的卷绕的捆扎用带112的半径大。而且,如图17D所示,孔H1的半径D1形成得比内壁面120B的半径D2小。因此,在包含中心轴AX的截面中,作为中心轴AX与内壁面120B的最小距离的半径D2比作为中心轴AX与膜114的最小距离的半径D1大。而且,在膜114的另一方的表面114A印字有与带卷缠体110相关的信息(图17C)。

如图17D所示,膜114的表面通过粘接层116与相对的捆扎用带112的侧面112D粘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粘接层116由层叠在膜114的表面上的粘接层构成。因此,膜114的表面与捆扎用带112的侧面112D的大致整面及管构件120的端面120D的大致整面粘接。需要说明的是,粘接层116也可以将粘接剂向捆扎用带112的侧面112D涂布或喷雾来设置。

以上那样的带卷缠体110的各构成元件的尺寸可以根据用途适当设计。例如,可以将管构件120的中心轴AX方向的长度设为5~15mm,将内壁面120B的直径设为10~30mm,将外周面120A的直径设为15~40mm。而且,将捆扎用带112的宽度设为5~15mm,将厚度设为0.05~0.4mm,将长度设为10~40m,在卷绕时,能够构成为具有例如100~120mm的外径。而且,可以将膜114的厚度设为0.5~3mm,将外径设为100~130mm,将内径设为10~20mm,将从内壁面120B的突出量,即,半径D2与半径D1之差设为1~5mm。

图18示出使用带卷缠体110将被捆扎物用手打结时的使用形态。如图18所示,以贯通由管构件120的内壁面120B包围的区域S及孔H1的方式通过树枝WD或支柱等支承带卷缠体110,由此能够使带卷缠体110旋转并拉出捆扎用带112。此时,捆扎用带112的侧面112D通过粘接层116而与作为膜体的膜114粘接。因此,在拉出时即使捆扎用带112旋转,也能够抑制因惯性力而捆扎用带112散开的情况。同样,也能够抑制搬运捆扎用带112时的散开。而且,即使在使用后保管捆扎用带112时,由于使捆扎用带112的外周侧的端部的侧面112D与膜114粘接,因此也难以散开。

另外,与膜114粘接的不是捆扎用带112的外周面112A及内周面112B而是单位长度的面积与这些外周面112A等相比极小的侧面112D。因此,能够抑制散开并容易拉出捆扎用带112。而且,通过在膜114的表面114A上印字有与带卷缠体110相关的信息,由此,即使在将带卷缠体110从箱取出之后,也能够辨别该带卷缠体110与其他的带卷缠体等。需要说明的是,印字的信息并不局限于带卷缠体的辨别信息。而且,也可以通过印刷以外的方法,在膜114的表面114A显示信息。但是,信息的显示并非必须,也可以不进行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假设在使用后捆扎用带112的外周侧的端部散开,也可以将该外周面112A或内周面112B的一部分以与由于捆扎用带112被使用并减少而露出的膜114的表面粘接并固定的状态保管。

另外,膜不仅为圆形,可以设为矩形或多边形等各种形状。而且,可以不必粘接于捆扎用带的侧面的整面,也可以仅粘接于侧面的一部分。但是,通过以与处于最外周的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方式较大地形成膜,能够消除利用带等将捆扎用带的外周端部进行固定的必要。因此,能够省去每当更换捆扎用带时,脱下作业用手套而剥下外周端部的带的劳力和时间。例如,将膜设为矩形,并以其顶点附近与处于最外周的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方式构成,由此能够实现膜的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膜的外径也可以形成为比捆扎用带的使用开始时的外周面小。图17E示出膜114的外径形成为比使用开始时的捆扎用带112的外周面112A小径的圆形的实施例。

另外,膜不需要与管构件的端面的整面粘接,可以是仅其一部分粘接,也可以完全不粘接。例如,也可以通过将管构件的中心轴方向的长度形成得比捆扎用带的宽度小而使管构件的端面与膜分离,设置间隙。但是,通过使膜也与管构件的端面粘接,即使在使用捆扎用带而捆扎用带的侧面与膜的粘接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支承膜。

另外,膜的孔可以不是以膜从管构件的内壁向中心轴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也可以由比管构件的内壁大的圆形或多边形的孔形成。但是,通过以膜从管构件的内壁突出的方式形成小的孔,能够越过由管构件的内壁面包围的区域而看见膜的孔地将膜和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因此在卷绕于管构件的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膜而制造带卷缠体110时,膜的位置对合变得容易。而且,即使在将膜向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时发生位置偏离,也能够使膜的一部分粘接于管构件的端面。例如,将膜的孔的内径交叉设为±0.3mm,将管构件的内径交叉设为±0.3mm,将使膜粘接于捆扎用带的侧面时的定位交叉设为±0.3mm时,最大产生0.9mm的误差。因此,通过使膜的孔的半径比管构件的内壁面的半径小1mm以上,即使发生位置偏离也能够使管构件的端面与膜的一部分可靠地粘接。膜也可以与捆扎用带同心地粘接于捆扎用带的侧面,但也可以不为同心。而且,如上所述形成于膜的孔也可以不是圆形。例如,也可以为矩形或六边形等多边形,也可以为切口或狭缝的孔。而且,例如,也可以为星形那样与中心的距离变化的旋转对称形状的孔。

此外,也可以在膜不形成孔。例如,膜可以构成作为未形成孔的圆形或多边形等的膜体。即使是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带卷缠体,在利用时,通过刺破膜,也能够形成利用芯棒等能够贯通膜的中央部分的孔。

另外,也可以在膜的中央部形成切口。即使是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带卷缠体,在利用时,通过利用切口将膜压开,也能够形成利用芯棒等能够贯通膜的中央部分的孔。

此外,管构件120的外周面120A也可以形成不是圆筒面的面。而且,内壁面120B可以不是圆筒面,例如也可以在表面形成凹凸。

另外,膜的沿中心轴AX的方向的厚度(T)优选设为例如0.05mm以上且2mm以下。通过将膜的厚度(T)设为0.05mm以上且2mm以下,即使在卷绕的捆扎用带的侧面具有凹凸的情况下,也容易仿形于该凹凸地与膜粘接。而且,在层叠了带卷缠体时,也能够抑制高度增加的情况。

另外,粘接层除了形成于膜表面的情况之外,也可以使用与膜分体的双面带。而且,也可以将喷雾式的粘接剂等向膜涂布或喷雾而与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此外,也可以将粘接剂等向带的侧面或管构件的端面涂布或喷雾。

以上,介绍了膜作为膜体的一例,但只要是具有一定的厚度的构件即可,也可以取代膜而使用。

[变形例2]

以下,说明膜114的变形例。其他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因此使用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而省略或简化说明。

图19示出膜114的变形例的膜124(“第一构件”的一例)。在该膜124的与捆扎用带112的侧面相对的表面形成被涂布粘接剂而具备粘接层116的区域124B1和未被涂布粘接剂的六个区域124B2。如图所示,六个区域124B2形成为以膜124的中心C1为中心的60度的旋转对称。相邻的两个区域124B2的周向距离具有从膜124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减少的部分。例如,区域124B2的接近外周侧的位置处的相邻的区域124B2之间的周向距离由距离D3表示,比该地点靠内周侧的位置处的相邻的区域124B2之间的周向距离由比距离D3小的距离D4表示,此外,内周侧的位置处的相邻的区域124B2之间的周向距离由比距离D4小的距离D5表示。捆扎用带112的侧面112D与膜124的粘接面积成为将从中心C1分离了规定距离的位置处的相邻的区域124B2间的周向距离的总计对于距中心C1的距离进行了积分的值。因此,图19所示的捆扎用带112的侧面112D与膜124的粘接面积在膜124的半径的一半以上的区域上从外周侧朝向内周侧而减少。

以下,使用图20A及图20B,说明这样的膜124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中,使用直径比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管构件120大的管构件,但是由于具备同样的功能,因此使用相同标号。

图20A示出在还残留有大部分的捆扎用带112的状态下拉出捆扎用带112的情形。图20B示出在大部分的捆扎用带112被使用而残留少量的状态下拉出捆扎用带112的情形。

在捆扎用带112的残留量多的图20A所示的情况下,捆扎用带112的中心轴AX与被拉出的位置的距离D10大。因此,即使以相同的力拉拽捆扎用带112也会产生大的力矩。

另一方面,在捆扎用带112的残留量少的图20B所示的情况下,捆扎用带112的中心轴AX与卷绕的位置的距离D11比距离D10小。因此,即使以相同的力拉拽捆扎用带112,也仅产生更小的力矩。换言之,用于拉出捆扎用带112的拉出阻力增大。因此,无法如设想那样拉出捆扎用带112。而且,如果过度地施加力则有时也会过度拉出捆扎用带112。

通过使本变形例所示的膜124与捆扎用带112的侧面112D粘接,能够使与捆扎用带112的侧面112D粘接的粘接面积从外周侧朝向内周侧减少。因此,与使用了膜114的情况相比,能够缓和内周侧的拉出阻力的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未涂布粘接剂的区域124B2也可以形成作为贯通膜124的孔。而且,区域124B2的形状只要是使与捆扎带的侧面的粘接面积从外周侧朝向内周侧减少的形状即可,可以适用圆形、多边形等各种形状。

[变形例3]

以下,说明带卷缠体110的变形例的带卷缠体130。同样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而省略或简化说明。

带卷缠体130在取代膜114而使用两张膜134(“第一构件”的一例)及膜136(“第二构件”的一例)的点上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带卷缠体110不同。

图21A是带卷缠体130的左侧视图,图21B是带卷缠体130的通过中心轴AX的剖视图。膜134是大致圆形的膜体,具备在一方的表面涂布有未图示的粘接剂的粘接层116B。膜134的与捆扎用带112的侧面112D相对的表面134B的一部分利用粘接层116B与和表面134B相对的捆扎用带112的侧面112D粘接,另一部分利用粘接层116C与和表面134B相对的膜136的表面粘接。而且,如图21B所示,在膜134的中心部形成有比管构件120的内径小的直径的圆形的孔H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中,膜134的外径形成得比卷绕的状态下的捆扎用带112的外径稍小。

在膜134与捆扎用带112的侧面112D之间夹有膜136。在本变形例中,膜136是大致圆形的膜体,在包含中心的中央部形成有大致圆形的孔H3(图21B)。膜136的外径形成得比管构件120的外径大,内径形成为与膜134的内径大致同径。因此,如图21B所示,在通过中心轴AX的截面中,孔H2及孔H3与由管构件120的内壁面120B包围的区域S连通。而且,膜134的内径侧的端部及膜136的内径侧端部从管构件120的内壁面120B突出。膜136是由纸等纤维或塑料等树脂形成的膜体,在本变形例中,在与膜134相对的表面涂布粘接剂,在与捆扎用带112的侧面112D及管构件120的端面120D相对的表面未涂布粘接剂。因此,膜136与膜134粘接,与捆扎用带112及管构件120未粘接。需要说明的是,与由管构件120的内壁面20B包围的区域S连通的部位没有限定为形成于膜134的孔H2或形成于膜136的孔H3。

例如,也可以将膜134或膜136形成为大致C字形状,将连通的部位形成为具备开口的部分的切口形状。当使用树脂或橡胶等原料、或者将树脂原料与纸浆原料混合而成的合成纸等那样具备耐水性、延展性的原料构成膜134或膜136时,即使在屋外使用等那样带卷缠体110曝露于风雨那样的环境中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使用。

图21C是表示用于制造这样的带卷缠体130的一工序的剖视图。如该图所示,为了制造带卷缠体130而可以使用直径不同的圆筒相连形成的夹具150。具体而言,作为夹具150而同心地形成外径D51的圆筒部150B和在该圆筒部150B的前端比外径D51小的外径D50的圆筒部150A。外径D51与管构件120的内径大致相等,因此圆筒部150B能够对卷绕有捆扎用带112的管构件120进行保持。外径D50与膜134及膜136的各内径大致相等,因此圆筒部150A能够保持膜134及膜136。在利用圆筒部150B对卷绕有捆扎用带112的管构件120进行保持的状态下,圆筒部150A以贯通膜136的孔H3的方式进行保持,由此能够将膜136同心地并列设置于捆扎用带112的侧面112D。接下来,圆筒部150A以贯通孔H2的方式保持膜134,并将膜134的表面134B向膜136的表面及捆扎用带112的侧面112D压紧。

通过以上的工艺,能够将膜134、膜136、管构件120及卷绕于管构件120的捆扎用带112同心地进行一体化。当使捆扎用带112为树脂制时,根据气温的不同而存在捆扎用带112膨胀或收缩的可能性或在卷绕时的应力下伸长的可能性,因此与以捆扎用带112的外径为基准进行位置对合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位置对合的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阻碍管构件120向图21A等中的纸面左方向移动,也可以在夹具150还设置与管构件120的端面120C接触的大径的圆筒部。而且,膜为一张的结构的带卷缠体110等带卷缠体也能够同样地以膜与管构件成为同心的方式定位并一体化。

根据这样的带卷缠体130,通过调整膜136的外径而能够调整膜134与捆扎用带112的侧面112D的粘接面积,因此在捆扎用带112的残留量减少时,能够减少膜134与捆扎用带112的粘接面积,或者消除粘接而降低捆扎用带112的拉出载荷。而且,利用膜136能够抑制膜134的表面上的粘接剂的露出。而且,利用膜136能够覆盖从在图21A的左侧视观察下能够目视的管构件120向中心方向突出的区域,因此能够抑制在该区域附着有灰尘等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膜136形成为在任意的表面都未涂布粘接剂。此时,也可以在外周部分相连设置区域124B2(图19)那样的形状。在该情况下,膜136具有将在中央形成有孔的大致圆形的中心部和在该中心部的外周相连设置并以越向外径方向前进则面积越减小的方式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沿周向分离地设置多个的形状。而且,也可以不设置膜136而通过在与膜136相对的膜134的表面上的区域涂布剥离剂等来设置非接触性的表面。

在以上所述那样的带卷缠体中,由于设有粘接于捆扎用带的侧面的膜,因此能够抑制捆扎用带的散开。以下,说明使膜比管构件向内侧突出时的效果。

图22A是表示在使带卷缠体140由圆棒B1支承的状态下使用的使用形态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满足与第二实施方式等同样的功能的构成要素,即使在尺寸不同的情况下,也标注同样的记号而省略或简化说明。图22A是带卷缠体140的通过中心轴AX的剖视图。为了简便起见,将膜114中的从内壁面120B朝向中心轴AX突出的部分称为肋部114F。带卷缠体140的肋部114F形成为环状。在通过中心轴AX的剖视图中,肋部114F的从内壁面120B突出的突出量由突出量P表示。而且,管构件120的中心轴AX方向的宽度由宽度W2表示。

如该图所示,通过设置肋部114F,在由圆棒B1支承时,带卷缠体140在中心轴AX方向的两端的两处支承于圆棒B1。具体而言,在向孔H1露出的膜114的前端且与中心轴AX的距离成为最小的位置114F1和管构件120的内壁面120B中的成为中心轴AX方向上的与膜114相反侧的另一端部的位置120F处与圆棒B1接触。通过设置这样的两点的支承点,不用设置肋部114F,因此,相比较于与圆棒B1的接触部位不固定的情况,能够稳定地支承带卷缠体140。特别是由于图22A的下侧的捆扎用带112而在膜114的位置114F1作用有大的力矩,因此能够提高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宽度W2为5~15mm的情况下,突出量P优选为1mm以上,即,宽度W2的6.6%以上。此时,在包含中心轴AX的截面中,在中心轴AX方向的一端侧与膜14相接且在中心轴AX方向的另一端侧与管构件120相接的接线T1(图22A)和中心轴AX所成的角度θ成为3.8度以上。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截面中将管构件120的内壁面20B与中心轴AX平行地设置的情况下,接线T1和内壁面20B所成的角度θ1与角度θ相同。如果突出量P比之小,则在圆棒B1的表面具有1mm左右的凹凸的情况或表面的凹凸的倾斜具有3度左右的倾斜的情况下,有时难以使位置114F1和位置20F作为支承点进行接触。例如,在宽度W2为15mm时突出量P为0.8mm的情况下,角度θ成为约3度。

另外,在宽度W2为5~15mm的情况下,突出量P优选为7.5mm以下,即,宽度W2的50%以下。此时,角度θ成为26.5度以下。当突出量P比之增大时,在位置120F侧作用有大的载荷,根据不同的情况,由于捆扎用带112的重量而膜114在附图中向顺时针的相反方向旋转,带卷缠体140可能会倒下。

需要说明的是,肋部114F也可以不为环状。例如,也可以是在肋部114F设置切口,朝向中心轴AX突出那样的突出部沿周向相互分离地设置多个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作为第一构件的一例的膜114具有挠性而设置成能够弹性变形且肋部114F设置成能挠曲的情况、肋部114F的从内壁面120B突出的突出量P为1mm以上的情况、肋部114F的中心轴AX方向的厚度(T)为0.05mm以上且2mm以下的情况下,如果利用圆棒B1支承带卷缠体140,则如图22B所示,肋部114F向圆棒B1的插入方向挠曲变形。通过该肋部114F的挠曲,发挥使圆棒B1难以拔脱的止回效果,带卷缠体140难以从圆棒B1脱落。

另外,图22C示出圆棒B2的外形为膜114的孔H1的半径D1的2倍以上的情况。即使在该情况下,在作为第一构件的一例的膜114具有挠性而设置成能够弹性变形且肋部114F设置成能挠曲的情况、肋部114F的从内壁面120B突出的突出量P为1mm以上的情况、肋部114F的厚度(T)为0.05mm以上且2mm以下的情况下,如果利用圆棒B2支承带卷缠体140,则肋部114F向圆棒B2的插入方向挠曲变形。通过该肋部114F的挠曲,能发挥使圆棒B2难以拔脱的止回效果,带卷缠体140难以从圆棒B2脱落。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说明将带卷缠体装填于捆扎机使用的形态。使用捆扎机,能够将果树或蔬菜等的枝或蔓捆扎于支柱,或者将蔬菜彼此或袋彼此捆扎。

图23是这样的捆扎机200的主视图。作为手持工具的捆扎机200具备紧钳臂210、捆扎机主体240、手柄212、带拉出部220、带传送部242、U形钉盒部260、带盒部280。在带盒部280装填带卷缠体。而且,带卷缠体的捆扎用带的端部以从带传送部242的带引导器246向图中的上方侧拉出的状态被保持。

当使用者握住手柄212而接近捆扎机主体240时,根据杠杆原理而紧钳臂210接近捆扎机主体240,通过带拉出部220的带捕捉器224和带板226夹持捆扎用带。当使用者减弱手柄212的抓握时,在夹持捆扎用带的状态下,紧钳臂210从捆扎机主体240分离,因此捆扎用带从带引导器246向上方被拉出。在该状态下,如果以蔬菜的枝和支柱等多个被捆扎物存在于紧钳臂210与带传送部242之间的空间的方式,使用者将捆扎机200向纸面右方向压出,则被捆扎物与捆扎用带接触,因此进一步将捆扎用带从带引导器246拉出。此外,当使用者再次抓握手柄212时,紧钳臂210再次接近捆扎机主体240,在被捆扎物卷挂捆扎用带。而且,伴随着紧钳臂210的下降,带引导器246沿着带捕捉器224的相对的倾斜面移动,当到达移动受到限制的位置时,带捕捉器224向从带板226分离的方向(前部侧)转动。伴随于此,带引导器246也向前部侧转动。伴随着带引导器246的转动,在带引导器246的前端设置的切断刀将捆扎用带切断。而且,装填于U形钉盒主体262的U形钉被打出,将捆扎用带重叠的部分装订。通过这样的一连串的工序,将被捆扎物捆扎。

为了适当地使用于这样的捆扎机200,带卷缠体需要在带盒部280内保持为能够旋转。在使用仅由管构件和卷绕于该管构件的捆扎用带构成的带卷缠体的情况下,将贯通由管构件的内壁包围的区域的轴部设置于带盒部280,由此能够将带卷缠体保持为能够旋转。然而,在要保持管构件的内径大的带卷缠体时,由于与轴部的间隙增大,因此难以稳定地将带卷缠体保持为能够旋转。

本申请的发明者们想到了通过使用带卷缠体110能够稳定地将带卷缠体110保持为能够旋转的情况。

图24A至图24C是示出了用于保持带卷缠体110的方法的示意图。带盒部280具备具有中心轴AX2的轴部282。轴部282具备:形成为圆筒状的圆筒部282A;在圆筒部282A的前端形成的形成为圆锥台状的圆锥台部282B。圆锥台部282B的底面的半径形成得比圆筒部282A的半径大。因此,轴部282具备:从圆筒部282A突出形成的环状的底面部282A1;作为圆锥面的倾斜面282A2。在此,圆筒部282A的半径D20形成为与孔H1的半径D1大致同径。而且,圆锥台部282B的半径D22形成得比管构件120的内壁面120B的半径D2小且比孔H1的半径D1大。

这样的轴部282构成为在带盒部280内能够沿中心轴AX2方向移动,并构成为能够以中心轴AX2为中心旋转。例如,轴部282可以构成为,以由未图示的螺旋弹簧向图24A等的中心轴AX2方向下方施力的状态保持在带盒部280内,通过按压底面282D而能够手动地向中心轴AX2方向上方移动。而且,能够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轴承等可绕中心轴AX2旋转。

图24A至图24C是将搭载于带盒部280内的带卷缠体110和带盒部280的轴部282以包含轴部282的中心轴AX2的平面剖切的剖视图。图24A示出安装带卷缠体110之前的状态。带卷缠体110的中心轴AX不需要与轴部282的中心轴AX2一致。但是,优选以中心轴AX与中心轴AX2以比膜114的突出量小的距离接近且大致平行的方式,将带卷缠体110设置在带盒部280内。

接下来,如图24B所示,使轴部282向中心轴AX2方向上方移动。圆锥台部282B的半径D22形成得比孔H1的半径D1大,因此倾斜面282A2与膜114的端部接触。但是,膜114的端部为自由端,因此如该图所示,能够仿形于倾斜面282A2地变形。此外,当使轴部282上升移动时,圆锥台部282B的底面部182A1通过膜114。因此,圆锥台部282B收纳于由膜14及管构件120的内壁面120B包围的区域。

然后,当停止轴部282的向中心轴AX2方向上方的按压时,在螺旋弹簧的作用力下,轴部282移动。但是,圆锥台部282B的底面部282A1接触于膜114的与孔H1的缘部而成为限动件。因此,如图24C所示,圆锥台部282B在仍维持收纳于由膜114及管构件120的内壁面120B包围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够保持带卷缠体110。此时,膜114的端部向从管构件120分离的方向即中心轴AX2方向下方变形。

如以上所述,能够提供一种通过以膜朝向中心轴AX突出的方式形成孔而可进行基于捆扎机的稳定的保持的带卷缠体。而且,即使是管构件的内径不同的带卷缠体,通过使孔为大致同径也能够保持。

需要说明的是,孔H1也可以不是圆形。例如也可以将孔H1形成为两个短边分别存在于捆扎用带112的侧面112D上且两个长边分别横切由管构件120的端面120D及管构件120的内壁面120B包围的区域S的上方。即使是这样的结构,由于膜114的一部分比管构件120的内壁面120B突出,因此也能够使用轴部282保持带卷缠体。

另外,轴部282也可以不必设置成能够旋转。即使在轴部282不旋转的情况下,由于轴部282在膜114的表面上滑动,因此也能够使带卷缠体110旋转。

[变形例4]

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捆扎用带112,或者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变形例等所示的捆扎用带,也可以使用具备与捆扎用带10或其变形例的捆扎用带同样的构造的捆扎用带。

在该情况下,带卷缠体具备筒状的管构件、作为卷绕于管构件且能够捆扎被捆扎物的带的与捆扎用带10等同样的构造的带,并且具备位于卷绕的该带的侧面的第一构件,将第一构件与该带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粘接。如上所述,第一构件例如也可以设置成具有挠性而能够弹性变形。并且,卷绕于管构件的捆扎用带具备中间层和将中间层的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一表面层。并且,中间层具有相对于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成角度地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一线状材料。

这样的带卷缠体具备中间层和将中间层的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一表面层。并且,中间层具有相对于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成角度地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一线状材料。因此,能够使捆扎用带难以裂开。如果使用这样的捆扎用带,则即使是斥力高的作物的诱导作业,也能够使用园艺用捆扎机进行捆扎作业。

[变形例5]

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捆扎用带112,或者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变形例等所示的捆扎用带,也可以使用具备与图14等所示的捆扎用带10A同样的构造的捆扎用带。在该情况下,在捆扎用带的中间层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有沿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分离的多个第一切口。而且,也可以在捆扎用带的中间层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形成沿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分离的多个第二切口。而且,至少一个第一切口也可以切断第二线状材料的至少一部分。

[变形例6]

以下,说明膜114的变形例。其他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因此使用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而省略或简化说明。

图25示出膜114的变形例的膜134(“第一构件”的一例)。在该膜134的与捆扎用带112的侧面相对的表面形成有被涂布例如包含丙烯酸系的粘着剂的粘接剂等而设置粘接层116的区域134B1、未被涂布粘接剂等的区域134B2。

图26A至图26C是将图25所示的区域134B1分离成外周区域134B11、中间区域134B12、内周区域134B13的示意图。

如这些附图所示,外周区域134B11形成在具备粘接层116的区域134B1中的从膜134的中心C2最分离的包含膜134的外缘或外周的外周侧的区域。设置外周区域134B11,将其至少一部分粘贴于被卷绕的捆扎用带112的侧面,由此能够抑制膜134的翘曲。这样的外周区域可以不用在外缘或外周的整周上形成,例如,也可以仅包含外缘的一部分地形成。外周区域134B11的宽度基于捆扎用带112的材质、表面状态、涂布等的粘接剂的粘接强度、粘合强度、密封粘贴时的压接载荷等来确定。

内周区域134B13形成在具备粘接层116的区域134B1中的与膜134的内缘或内周接近的区域。但是,如图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包含内缘或内周的区域形成有未涂布粘接剂的区域134B2。内周区域134B13的至少一部分粘贴于管构件120的端面120D的外径侧的区域,由此,即使捆扎用带112被使用而其侧面积减少,也能够抑制膜134从捆扎用带112分离的情况。而且,在废弃时,抑制纸管等管构件与膜分离落下而不得不拾取的劳力和时间,能够将膜134和管构件120一起废弃。由内周区域134B13包围的未涂布粘接层等的区域134B2也可以不必设置。但是,在由于膜134的内周比管构件120的内周小而膜134比管构件120的内壁面突出的情况下,通过形成如区域134B2那样未涂布粘接剂等的区域,能够抑制垃圾的附着等、装配于捆扎机时的粘接剂向装配部的附着、堆积。

内周区域优选在图25所示的俯视观察下,以包围中心C2的方式在整周上形成。

中间区域134B12形成为以将内周区域134B13的外周与外周区域134B11的内周连接的方式从中心C2向外径方向行进且沿周向行进的螺旋状。中间区域134B12与内周区域134B13的外周及外周区域134B11的内周连接。因此,以中心C2为中心,比内周区域134B13大且比外周区域134B11小的假想圆无论直径如何,都必然通过被涂布粘接剂的区域134B1和未被涂布粘接剂的区域134B2。因此,能够使捆扎用带112的一周量的一部分在理论上与被涂布粘接剂的区域134B1粘接。因此,能够抑制捆扎用带112的散开。但是,并不妨碍以捆扎用带112的侧面未齐平等为起因而捆扎用带112的一周量与区域134B1未粘接的情况的存在。而且,能够抑制由于在捆扎用带112过度附着有粘接剂而妨碍被捆扎物的捆扎的情况。

在本变形例中,以比内周区域134B13大且比外周区域134B11小的假想圆中的通过被涂布的区域134B1的圆弧长度小于通过未被涂布粘接剂的区域134B2的圆弧长度的方式形成中间区域134B12。因此,能够抑制捆扎用带112的拉出阻力过度增大的情况。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以如下方式形成中间区域134B12:比内周区域134B13大且比外周区域134B11小的假想圆的直径越大则通过未被涂布粘接剂的区域134B2的圆弧长度相对于通过被涂布的区域134B1的圆弧长度的比率越大。因此,能够抑制随着捆扎用带112的使用的进展,伴随着与中心C2的距离减小的情况的拉出阻力的增加。

另外,也可以将中间区域134B12形成为,在图25所示的俯视观察下,在通过中心C2的直线上,将外周区域134B11与内周区域134B13连结的线段无论角度如何都包含设置粘接剂的区域即中间区域134B12。根据这样的结构,膜134与捆扎用带112能够在全部方向上粘接,因此捆扎机能够稳定地把持膜134。而且,能够抑制捆扎用带112的散开。

需要说明的是,中间区域134B12优选形成于从膜134的内周至外周的范围中的三分之一的区域,更优选形成于二分之一的区域。而且,内周区域134B13、外周区域134B11、中间区域134B12也可以相互分离。而且,中间区域134B12也可以由多个相互分离的区域形成。例如,中间区域134B12也可以由相互分离的多个圆形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中,内周区域134B13是第一构件的第一部的一例。外周区域134B11及中间区域134B12是第一构件的第二部的一例。而且,未被涂布粘接剂的区域134B2是第一构件的非粘接部的一例。

此外,中间区域134B12包含第一圆弧部的一例。未被涂布粘接剂的区域134B2是第二圆弧部的一例。中间区域134B12由于使内部包含第一部的假想圆上的圆弧包含于直径不同的多个假想圆,因此包含多个第一圆弧部。而且,未被涂布粘接剂的区域134B2由于使内部包含第一部的假想圆上的圆弧包含于直径不同的多个假想圆,因此包含多个第二圆弧部。

图27是膜114的变形例的膜144(“第一构件”的一例)的俯视图。在该膜144的与捆扎用带112的侧面相对的表面形成有被涂布粘接剂等而设置粘接层116的区域144B1和未被涂布粘接剂等的区域144B2。

如该图所示,区域144B1的外周区域144B11与外周区域134B11同样地形成,内周区域144B13与内周区域134B13同样地形成。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中间区域144B12形成为,以将内周区域144B13的外周与外周区域144B11的内周连接的方式从中心C3向外径方向行进且沿周向行进。而且,中间区域144B12由相对于中心C3成为旋转对称的七个分离的小区域构成。

在这样的结构中,以中心C3为中心,比内周区域144B13大且比外周区域144B11小的假想圆无论直径如何,都必然通过被涂布粘接剂的区域144B1和未被涂布粘接剂的区域144B2。因此,能够抑制捆扎用带112的散开。

另外,以如下方式形成中间区域144B12:比内周区域144B13大且比外周区域144B11小的假想圆中的通过被涂布的区域144B1的圆弧长度小于通过未被涂布粘接剂的区域144B2的圆弧长度。因此,能够抑制捆扎用带112的拉出阻力变得过大的情况。优选假想圆的圆周的60%至70%通过未被涂布粘接剂的区域144B2,30%至40%通过被涂布粘接剂等的中间区域144B12。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比内周区域144B13大且比外周区域144B11小的假想圆的直径越大,则通过被涂布的区域144B1的圆弧长度越大。因此,随着捆扎用带112的使用的进展,能够抑制伴随着与中心C3的距离减小的情况的拉出阻力的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中,中间区域144B12是与第一构件的捆扎用带的侧面粘接的多个部分的一例。而且,未被涂布粘接剂的区域144B2是第一构件的非粘接部的一例。

[第四实施方式]

图28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卷筒310的立体图,图28B是卷筒310的以包含轴心AX的平面剖切后的剖视图。

如这些附图所示,卷筒310具备圆筒状的管构件312和在管构件312的一端面侧朝向管构件312的轴心AX侧延伸设置的突出部314。在本实施方式中,管构件312与突出部314一体地设置。

管构件312的外周面312A形成作为以轴心AX为中心的半径R1的圆筒面。而且,管构件312的内壁面312B形成作为以轴心AX为中心的半径R2的圆筒面。将外周面312A与内壁面312B连接的端面312C形成于轴心AX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在轴心AX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形成有突出部314。空间S是由管构件312的内壁面312B包围的中空的空间。管构件312是用于卷绕捆扎用带420的卷芯,例如,可以是由厚纸等纸形成的纸管,也可以由树脂等塑料形成。

突出部314在管构件312的一方的端面侧朝向管构件312的轴心AX延伸设置。突出部314形成为圆环状,该圆环状具有以轴心AX为中心的半径R1的外周部314A、以轴心AX为中心的半径R3的内周部314B、朝向管构件312侧的端面314C、朝向与端面312C相反的方向的轴心AX方向的端面314D。外周部314A形成为与管构件312的外周面312A齐平。另一方面,内周部314B的半径R3比管构件312的内壁面312B的半径R2小。因此,突出部314具有从管构件312的内壁面312B朝向轴心AX突出的肋部314E。肋部314E的从内壁面312B突出的突出量由半径R2与半径R3之差表示。如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肋部314E形成为以轴心AX为中心的圆环状。而且,在轴心AX通过的中央部形成有由肋部314E包围并与空间S连通的圆形的孔H1。

图29A是在这样的卷筒310卷缠有捆扎用带420的卷筒400的从突出部314的端面314D侧观察到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卷缠有捆扎带的状态的卷筒称为卷筒400、卷筒400A等,将未卷缠捆扎带的状态的卷筒称为卷筒310、卷筒310A等,对两者进行区分。

图29B是将卷筒400以包含轴心AX的平面剖切后的剖视图。图29C是将图29B的肋部314E附近放大的局部放大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9A等所示的卷筒310虽然使肋部314E的尺寸等形成得与图28A等所示的卷筒310不同,但是由于具有相同的功能,因此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其他的图中也同样,即使是尺寸等不同的构成要素,但是对于具有相同功能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省略其说明。

捆扎用带420以其表面420B朝向轴心AX侧且相反侧的表面420A朝向外径方向的方式卷绕于管构件312的外周面312A。卷绕了捆扎用带420的结果是形成朝向轴心AX方向的一方的侧面420C和朝向相反侧的轴心AX方向的另一方的侧面420D。如图29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筒310的轴心AX方向的长度与捆扎用带420的宽度大致相同,因此侧面420C与端面312C大致齐平。同样,侧面420D与突出部314的端面314D大致齐平。

以上那样的卷筒400的各构成元件的尺寸根据用途可以适当设计。例如,可以将管构件312的轴心AX方向的长度设为5~15mm,将内壁面312B的半径R2设为5~15mm,将外周面312A的半径设为7.5~20mm。而且,将捆扎用带420的宽度设为5~15mm,将厚度设为0.05~0.4mm,将长度设为10~40m,在卷绕时,能够构成为具有例如50~60mm的半径。突出部314的轴心AX方向的厚度可以设为例如1mm以下。而且,肋部314E的从内壁面312B朝向轴心AX突出的突出量,即半径R2与半径R3之差可以设为例如1mm以上。而且,突出部314优选具有挠性。

图30示出使用卷筒400将被捆扎物用手来打结时的使用形态。如图30所示,通过作为芯棒的树枝WO或支柱等贯通由管构件312的内壁面312B包围的区域S及孔H1而支承卷筒400,由此能够使卷筒400绕轴心AX旋转并拉出捆扎用带420。

图31A及图31B是说明以贯通由管构件312的内壁面312B包围的区域S及孔H1的方式利用圆柱的芯棒B1支承卷筒400时的使用形态的示意图。图31A是为了使芯棒B1贯通区域S及孔H1而使卷筒400相对于芯棒B1向纸面右方向相对移动的中途的、以包含轴心AX的平面剖切后的剖视图。图31B是贯通了区域S及孔H1的芯棒B1支承卷筒400的状态的利用包含轴心AX的平面剖切后的剖视图。

如图31A所示,在芯棒B1的半径R4大于内周部314B的半径R3的情况下,芯棒B1与肋部314E的前端接触。而且,即使在芯棒B1的半径R4等于或小于内周部314B的半径R3的情况下,在以避免芯棒B1的轴心与轴心AX成为同心的方式相对移动时,芯棒B1也可能会与肋部314E的前端接触。然而,由于肋部314E的前端为自由端,因此能够如该图所示进行变形。因此,芯棒B1能够贯通区域S及孔H1。在贯通了区域S及孔H1的芯棒B1支承卷筒400的状态下,如图31B所示,由于捆扎用带420及管构件312的自重而管构件312倾斜。因此,在利用包含轴心AX的平面剖切后的截面中,贯通区域S及孔H1并在轴心AX方向的两端部与卷筒310相接的接线T1(图31B)相对于轴心AX倾斜。具体而言,接线T1在一方的前端即肋部314E的前端点314E1、端面312C侧的端部即内壁面312B的端点312E这两点处与卷筒310相接。卷筒400能够这样以沿轴心AX方向分离的两点支承于芯棒B1,因此不用设置肋部314E,因此,相比较于与芯棒B1的接触部位不固定的情况,能够稳定地支承。特别是由于卷筒400相对于芯棒B1倾斜而由图31B中的下侧的捆扎用带420的重量作用有从前端点314E1朝向芯棒B1的大的力矩,因此能够抑制卷筒400沿芯棒B1的轴心方向移动的情况。此外,具有自由端的肋部314E稍挠曲而按压芯棒B1的情况也能抑制卷筒400沿轴心AX方向移动的情况。肋部314E向芯棒B1的插入方向挠曲,因此能发挥使芯棒B1难以拔脱的止回效果,卷筒400难以从芯棒B1脱落。

需要说明的是,在管构件312的轴心AX方向的宽度为5~15mm的情况下,肋部314E的突出量优选为1mm以上,即宽度的6.6%以上。此时,在包含轴心AX的截面中,接线T1与包含轴心AX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θ成为3.8度以上。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截面中平行地设置管构件312的内壁面312B和轴心AX的情况下,接线T1和内壁面312B所成的角度θ1与角度θ相同。当肋部314E的突出量比之减小时,在芯棒B1的表面具有1mm左右的凹凸的情况下或表面的凹凸具有3度左右的倾斜的情况下,以沿轴心AX方向分离的两点的支承点进行支承的情况有时变得困难。而且,在管构件312的轴心AX方向的宽度为5~15mm的情况下,肋部314E的突出量优选为宽度的50%以下。此时,角度θ成为26.5度以下。当突出量比之大时,根据不同的情况,由于捆扎用带420的重量而卷筒400可能会倒下。

肋部314E挠曲的方向因芯棒B1的贯通方式而有时不同。例如,在使芯棒B1从端面312C侧插入而贯通的情况下,肋部314E朝向外方挠曲的可能性高。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稳定地支承卷筒400。在肋部314E朝向外方挠曲的情况下,能发挥使芯棒B1难以从端面312C侧拔脱的止回效果,卷筒400难以从芯棒B1脱落。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卷筒310,在轴心AX方向的一端侧形成的肋部314E和在另一端侧形成的管构件312这两点处,能够通过各种直径的芯棒支承,因此不用设置肋部314E,因此相比较于与芯棒的接触部位不固定的情况,能够稳定地支承。

需要说明的是,在芯棒B1的半径R4大于内周部314B(图28B)的半径R3的情况下,内周部314B的整周与芯棒B1接触,因此能够更稳定地支承卷筒400。为了这样更稳定地支承,优选将肋部314E的突出量设为1mm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外周面312A只要具备能够卷缠捆扎带的面即可,也可以不必为圆筒面。而且,内壁面312B可以不为圆筒面,例如,也可以在表面形成凹凸。因此,管构件312只要形成为筒状即可。

[变形例7]

图32A至图32D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卷筒400的变形例,都是包含管构件312的轴心AX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起到同样的功能的构成要素,即使尺寸等不同,也标注相同标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32A示出第一变形例的卷筒400A。该卷筒400A具备管构件312、在管构件312的一端面侧朝向管构件312的轴心AX侧延伸设置的作为突出部的膜354A(“第一构件”的一例)。

膜354A形成为内周为半径R5且外周为半径R6的圆环状,与管构件312的轴心AX同心地配置。膜354A的内周的半径R5小于管构件312的内周的半径R2。因此,膜354A的内周部分具有从管构件312的内壁面312B朝向轴心AX侧突出的部分。而且,膜354A的外周的半径R6大于管构件312的外周的半径R1。而且,膜354A的表面利用以粘接剂为主成分的粘接层而与管构件312的圆环状的端面312D及捆扎用带420的侧面420D的一部分粘接。

即使是这样的卷筒310A,由于膜354A具有从管构件312的内壁面312B朝向轴心AX侧突出的部分,因此在轴心AX方向上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这两点,也能够以倾斜的状态支承于各种直径的芯棒。此外,膜354A的表面也粘接于捆扎用带420的侧面420D,因此能够抑制在拉出捆扎用带420时散开的情况。而且,能够由不同的材质形成管构件312和膜354A。例如,利用塑料形成膜354A,利用纸形成管构件312,由此能够利用塑料构成要求耐久性的突出部分。

此外,使用图33A,说明在膜354A的突出的肋部354A1中的朝向管构件312侧的表面354A2涂布有粘接剂时的效果。在将芯棒B2从端面312C侧插入的情况下,膜354A的肋部354A1向外方挠曲。在此,肋部354A1中的管构件312侧的表面354A2由于挠曲而与芯棒B2相对。因此,能够稳定地支承卷筒400A。伴随着捆扎用带420被拉出而管构件312旋转,因此在肋部354A1的朝向空间S侧的表面354A2上涂布的粘接剂逐渐磨损,因此能够更稳定地支承卷筒400A。需要说明的是,粘接剂也可以层叠地形成于膜354A,还可以通过喷雾器等向膜354A的表面354A2吹附。

图32B示出第二变形例的卷筒400B。与第一变形例的卷筒400A相比,膜354B(“第一构件”的一例)以与捆扎用带420的侧面420D整面相对的方式形成为外周的半径R7比捆扎用带420的外周的半径R8大的环状,在这一点上不同。

即使在这样的卷筒400B中,由于形成有朝向轴心AX突出的肋部354E,因此在轴心AX方向上分离的两点处,也能够以倾斜的状态支承于芯棒。此外,膜354B的表面也粘接于捆扎用带420的侧面420D整面,因此能够抑制捆扎用带420在被拉出时散开的情况。而且,在使用中途保管卷筒400B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捆扎用带420的外周端部粘接并固定于露出的膜354B的表面。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膜354B不形成为环状而形成为矩形等多边形。但是,多边形的顶点与轴心AX之间的距离优选为半径R8的至少一半以上,更优选为半径R8以上。

图32C示出第三变形例的卷筒400C。与第一变形例的卷筒400A相比,两张膜354C1(“第一构件”的一例)及膜354C2(“第二构件”的一例)从管构件312的内壁面312B突出,在这一点上不同。膜354C1是环状的膜体,在一方的表面涂布有未图示的粘接剂。与捆扎用带420的侧面420D相对的表面的一部分利用该粘接剂与捆扎用带420的侧面420D粘接,另一部分与膜354C2的相对的表面粘接。而且,在膜354C1的中心部形成有比管构件312的内壁面312B的半径小的半径的圆形的孔H3。

在膜354C1与捆扎用带420的侧面420D之间夹有膜354C2。在本变形例中,膜354C2为大致环状的膜体,其外径形成得比管构件312的外径大。在膜354C2的包含中心的中央部形成有大致圆形的孔H4。膜354C2的孔H4的半径形成得比管构件312的内壁面312B的半径小,形成为与膜354C1的孔H3的半径大致同径。因此,在包含轴心AX的截面中,孔H3及孔H4与由管构件312的内壁面包围的区域S连通。而且,膜354C1的内径侧的端部及膜354C2的内径侧端部成为从管构件312的内壁面312B突出的突出部。需要说明的是,膜354C2由例如非粘着性的纸材或塑料形成,与在表面被涂布粘接剂的膜354C1粘接,但是与捆扎用带420及管构件312未粘接。

即使在这样的卷筒400C中,也能够在分离的两点处支承于各种直径的芯棒。而且,由于膜354C2而膜354C1的粘接剂未露出,因此即使在以高速卷绕捆扎用带420的用途下使用时等,也能够不使粘接剂附着于芯棒而顺畅地使卷筒400C旋转。而且,通过将膜354C2设为高价但硬的塑料、将膜354C1设为在廉价的纸上涂布有粘接剂而成的结构,由此能够实现突出部的耐久性的提高和成本降低。

图32D示出第四变形例的卷筒400D。与变形例的卷筒400C相比,膜354D1(“第一构件”的一例)以与捆扎用带420的侧面420D的整面相对的方式形成为环状,在这一点上不同。即使是这样的卷筒400D,在轴心AX方向上分离的两点处,也能够以倾斜的状态支承于芯棒。此外,膜354D1的表面也粘接于捆扎用带420的侧面420D的外周侧,因此能够抑制捆扎用带420在被拉出时散开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膜354D1或膜354D2(“第二构件”的一例)的至少一方由矩形等多边形构成。关于其他重复的效果省略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由两层以上的膜形成突出部时,如图33B所示,也可以向膜354A的朝向管构件312侧的表面354A2涂布粘接剂而粘接于管构件312的端面,并粘贴不同的膜354A3。在这样的形态中,也是容易磨损的膜354A3由塑料等高耐久性的材质构成,能够对突出部进行加强。而且,膜354A3设置于由管构件312的内壁面312B包围的空间S内,因此能够减少卷筒的轴心AX方向上的尺寸。

图32E至图32G是表示卷筒400的又一形态的图,都是包含管构件312的轴心AX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起到同样的功能的构成要素,即使尺寸等不同也标注相同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32E示出在一体地形成了管构件312和肋部314E的情况下,使肋部314E的形成位置与上述的形态不同的卷筒的形态。卷筒及管构件312的轴心AX方向上的长度,即端面312C与端面12D之间的距离为例如15mm。

在该剖视图中,中心线C是通过管构件312的轴心AX方向上的轴心AX上的中心位置CP且与轴心AX垂直的直线。厚度T是轴心AX方向上的肋部314E的最大的厚度。肋部314E例如以轴心AX方向的厚度无论距轴心AX的距离如何都恒定的方式形成。区域W是以中心位置CP为原点О、以朝向端面312D的方向为正方向、以朝向端面312C的方向为负方向的、将轴心AX表示为轴的区域。厚度T例如为2mm。肋部314E的从内壁面312B突出的突出量P例如为1mm。

肋部314E的轴心AX方向的中心位置形成在±5.5mm的区域内。在该图所示的肋部314E的情况下,其轴心AX方向的中心位置形成在+5mm的区域W,即沿着轴心AX方向且朝向端面312D的方向从中心位置CP分离了5mm的区域W。肋部314E的厚度T为2mm,因此肋部314E的朝向中心位置CP的面与中心位置CP分离4mm(=W-(T/2))。而且,肋部314E的朝向相反侧即外侧的面与端面312D分离1.5mm(=7.5-(W+T/2)),形成在比端面312D靠近中心线C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参考,该图也示出轴心AX方向的中心位置为-5mm的区域W的情况。例如,也可以在该区域设置肋部。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在将树枝等棒状构件插入于管构件312的情况下,由于棒状构件与管构件312的卡合而作为突出部的肋部314E适当地挠曲,卷筒未过度倾斜而被稳定地支承。

另外,为了使肋部314E适当地挠曲,优选厚度T设为0.05mm以上且2mm以下,肋部314E的从内壁面312B突出的突出量P为1mm以上。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在将树枝等棒状构件插入于管构件而拉出带的情况下,突出部挠曲,能得到适当的制动力。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各尺寸及构造(突出量P、厚度T、将作为突出部的肋部314E形成于区域W的情况)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适用于图28B所示的卷筒310等本公开所示的其他的卷筒。

图32F示出在一体地形成了管构件和突出部的情况下在卷筒的端部设有突出部的构造。卷筒的轴心AX方向的长度,即端面312C与端面314D之间的距离为例如9mm。

肋部314E的轴心AX方向的中心位置形成在±5.5mm的区域内。在该图所示的肋部314E的情况下,其轴心AX方向的中心位置形成在+4mm的区域W,即沿着轴心AX方向且朝向端面314D的方向从中心位置CP分离了4mm的区域W。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在将树枝等棒状构件插入于管构件312的情况下,由于棒状构件与管构件312的卡合而作为突出部的肋部314E适当地挠曲,卷筒未过度地倾斜而被稳定地支承。

另外,为了使肋部314E适当地挠曲,优选厚度T设为0.05mm以上且2mm以下,肋部314E的从内壁面312B突出的突出量P为1mm以上。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在将树枝等棒状构件插入于管构件而拉出带的情况下,突出部挠曲,能得到适当的制动力。

图32G示出与第四变形例的卷筒400D同样,由两层的膜354C1及膜354C2形成突出部的形态。管构件312的轴心AX方向的长度,即端面312C与端面312D的距离为例如9mm。而且,膜354C1及膜354C2的轴心AX方向的厚度T1及厚度T2例如分别为0.5mm。因此,由膜354C1及膜354C2的二层构造构成的突出部的轴心AX方向上的厚度T例如为1.0mm。

肋部314E的轴心AX方向的中心位置形成在±5.5mm的区域内。在该图所示的肋部314E的情况下,其轴心AX方向的中心位置形成在+5mm的区域W,即,沿着轴心AX方向且朝向端面314D的方向从中心位置CP分离了5mm的区域W。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在将树枝等棒状构件插入于管构件312的情况下,由于棒状构件与管构件312的卡合而作为突出部的肋部314E适当地挠曲,卷筒未过度倾斜而被稳定地支承。

另外,为了使肋部314E适当地挠曲,优选厚度T为0.05mm以上且2mm以下,肋部314E的从内壁面312B突出的突出量P为1mm以上。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在将树枝等棒状构件插入于管构件而拉出带的情况下,突出部挠曲,能得到适当的制动力。需要说明的是,孔H1乃至孔H4的形状可以适用圆形以外的各种形状。例如,可以为矩形或六边形等多边形,也可以为切口或狭缝的孔。而且,例如,也可以是形成星形那样与轴心AX的距离变化的旋转对称形状的突出部的孔。图34示出形成设有多个狭缝H5A的孔H5的卷筒370。多个狭缝H5A与孔H5的中央的圆形部分连通,从轴心AX向外径方向延伸设置。因此,卷筒370具备朝向轴心AX突出且相互沿周向分离地形成的旋转对称的多个突出部314F。

由于在这样的卷筒370设置狭缝H5A,因此能够使芯棒容易贯通。而且,接近轴心AX的突出部314F的前端与芯棒接触而能够支承卷筒370及卷绕于卷筒370的捆扎用带420。此时,由于设有狭缝H5A,因此突出部314F容易挠曲。其结果是,与芯棒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能够提高稳定性。

此外,也可以在膜不形成孔。例如,膜可以构成为未形成孔的圆形或多边形等的膜体。即使是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带卷缠体,在使用时,通过刺破膜,也能够形成利用芯棒等能够贯通膜的中央部分的孔。

另外,也可以在膜的中央部形成切口。即使是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带卷缠体,在使用时,通过利用切口将膜扩宽,也能够形成利用芯棒等能够贯通膜的中央部分的孔。

需要说明的是,膜只要在轴心方向的一端部具备朝向轴心突出的部分即可,也可以置换为沿轴心方向具有厚度的其他的构件。

[第五实施方式]

第五实施方式说明将卷筒装填于捆扎机使用的形态。使用捆扎机,能够将果树或蔬菜等的枝或蔓捆扎于支柱,或者将蔬菜彼此或袋彼此捆扎。

图35是这样的捆扎机800的主视图。作为手持工具的捆扎机800具备紧钳臂810、捆扎机主体840、手柄812、带拉出部820、带传送部842、U形钉盒部860、带盒部880。在带盒部880装填卷筒。而且,卷筒的捆扎带的端部以从带传送部842的带引导器846向图中的上方侧拉出的状态被保持。

当使用者握住手柄812而接近捆扎机主体840时,根据杠杆原理而紧钳臂810靠近捆扎机主体840,利用带拉出部820的带捕捉器824和带板826夹持捆扎带。当使用者减弱手柄812的抓握时,在捆扎带被夹持的状态下,紧钳臂810从捆扎机主体840分离,因此捆扎带从带引导器846向上方拉出。在该状态下,以蔬菜的枝和支柱等多个被捆扎物存在于紧钳臂810与带传送部842之间的空间的方式,使用者将捆扎机800向纸面右方向压出时,被捆扎物与捆扎带接触,因此进一步将捆扎带从带引导器846拉出。进而,当使用者再次抓握手柄812时,紧钳臂810再次靠近捆扎机主体840,向被捆扎物卷挂捆扎带。而且,伴随着紧钳臂810的下降,带引导器846沿着带捕捉器824的相对的倾斜面移动,当到达移动受到限制的位置时,带捕捉器824向远离带板826的方向(前部侧)转动。伴随于此,带引导器846也向前部侧转动。伴随着带引导器846的转动,在带引导器846的前端设置的切断刀将捆扎带切断。而且,装填于U形钉盒主体862的U形钉被打出,对捆扎带重叠的部分进行装订。通过这样的一连串的工序,将被捆扎物捆扎。

为了适当地使用于这样的捆扎机800,卷筒需要在带盒部880内保持为能够旋转。在使用仅由管构件和卷绕于该管构件的捆扎带构成的卷筒的情况下,通过将贯通由管构件的内壁包围的区域的轴部设置于带盒部880,能够将卷筒保持为能够旋转。然而,在要保持管构件的内径大的卷筒时,与轴部之间的间隙增大,因此难以稳定地将卷筒保持为能够旋转。

本申请的发明者们想到了通过使用本公开的卷筒而能够稳定地保持于捆扎机800的情况。

图36A至图36C是示出了用于保持卷筒400B的方法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具备其他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的卷筒的卷筒,也能够同样地保持。

带盒部880具备具有中心轴AX2的轴部882。轴部882具备:形成为圆筒状的圆筒部882A;在圆筒部882A的前端形成的形成为圆锥台状的圆锥台部882B。圆锥台部882B的底面的半径形成得比圆筒部882A的半径大。因此,轴部882具备从圆筒部882A突出形成的环状的底面部882B1和作为圆锥面的倾斜面882B2。在此,圆筒部882A的半径R20形成为与孔H1的半径R3大致同径。而且,圆锥台部882B的半径R22形成得比管构件312的内壁面312B的半径R2小,比孔H1的半径R3大。

这样的轴部882在带盒部880内构成为能够沿中心轴AX2方向移动,并构成为能够以中心轴AX2为中心旋转。例如,轴部882可以构成为,以由未图示的螺旋弹簧向图36A等的中心轴AX2方向下方施力的状态保持于带盒部880内,通过被按压底面882D而能够手动地向中心轴AX2方向上方移动。而且,可以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轴承等能够绕中心轴AX2旋转。

图36A至图36C是将搭载于带盒部880内的卷筒400B和带盒部880的轴部882以包含轴部882的中心轴AX2的平面剖切后的剖视图。图36A示出安装卷筒400B之前的状态。卷筒400B的轴心AX不必与轴部882的中心轴AX2一致。但是,优选以如下方式将卷筒400B设置在带盒部880内:轴心AX与中心轴AX2以比肋部354E的突出量小的距离接近且大致平行。

接下来,如图36B所示,使轴部882向中心轴AX2方向上方移动。圆锥台部882B的半径R22形成得比孔H1的半径R3大,因此倾斜面882A2与肋部354E的端部接触。但是,肋部354E的端部为自由端,因此如该图所示能够仿形于倾斜面882A2进行变形。当进一步使轴部882上升移动时,圆锥台部882B的底面部882A1通过肋部354E。因此,圆锥台部882B收纳于由肋部354E及管构件312的内壁面312B包围的区域S。

然后,当停止轴部882的向中心轴AX2方向上方的按压时,在螺旋弹簧的作用力下,轴部882移动。但是,圆锥台部882B的底面部882A1接触于肋部354E的与孔H1的缘部而成为限动件。因此,如图36C所示,在仍维持圆锥台部882B收纳于由肋部354E及管构件312的内壁面312B包围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够保持卷筒400B。此时,肋部354E的端部向远离管构件312的方向即中心轴AX2方向下方变形。

如以上所述,通过以肋部354E朝向轴心AX突出的方式形成孔,从而能够提供一种能够进行基于捆扎机的稳定的保持的卷筒。而且,即使是管构件的内径不同的卷筒,通过使孔为大致同径也能够保持。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如上所述,设为在使用时未形成这样的孔的膜体,在使用时刺破膜体的中心部而开设孔来使用。而且,可以将切口形成于端部,在利用时,利用切口由轴部882将膜压开,由此能够形成贯通膜的中央部分的孔。

以上的实施方式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例示,不是将本发明仅限定为该实施方式的意思。如果使用树脂或橡胶等原料、将树脂原料与纸浆原料混合而成的合成纸等那样具备耐水性、延展性的原料来构成管构件312、突出部314、肋部314E、膜354A、肋部354A1、膜354B、肋部354E、膜354C1、膜354C2、膜354D1、膜354D2、突出部314F,则即使在屋外使用等那样在卷筒310、卷筒310A-310D、卷筒370、卷筒400、卷筒400A-400D曝露于风雨那样的环境下使用时,也能够适当地使用。

另外,本发明只要不脱离其主旨,就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通常的创作能力的范围内,可以将某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的一部分的构成要素向其他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追加。而且,可以将某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的一部分的构成要素与其他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的对应的构成要素置换。

[变形例8]

作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捆扎用带420,或者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变形例等所示的捆扎用带,也可以使用具备与捆扎用带10或其变形例的捆扎用带同样的构造的捆扎用带。

在该情况下,卷筒(以下,有时将“卷筒”也称为“带卷缠体”。)具备能够捆扎被捆扎物的捆扎用带。该卷筒具备管构件、卷绕于管构件的捆扎用带、在管构件的一端面侧朝向管构件的轴心侧延伸设置的突出部,在包含轴心的截面中,在突出部的前端的第一接点处与突出部相接并在管构件的另一端面侧的第二接点处与管构件相接的接线相对于包含轴心的直线倾斜地形成。倾斜的角优选为3度以上。并且,卷绕于管构件的捆扎用带具备中间层和将中间层的一方的表面覆盖的第一表面层。并且,中间层具有相对于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成角度地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一线状材料。根据这样的带卷缠体,能够使捆扎用带更难以裂开。如果使用这样的捆扎用带,则即使是斥力高的作物的诱导作业,也能够使用园艺用捆扎机进行捆扎作业。

[变形例9]

作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捆扎用带420,或者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变形例等所示的捆扎用带,也可以使用具备与图14等所示的捆扎用带10A或其变形的捆扎用带同样的构造的捆扎用带。在该情况下,在捆扎用带的中间层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沿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分离的多个第一切口。而且,也可以在捆扎用带的中间层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形成沿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分离的多个第二切口。而且,至少一个第一切口也可以切断第二线状材料的至少一部分。根据这样的带卷缠体,能够使捆扎用带更难以裂开。如果使用这样的捆扎用带,则即使是斥力高的作物的诱导作业,也能够使用园艺用捆扎机进行捆扎作业。

[变形例10]

作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卷筒400A具备的膜354A、卷筒400B具备的膜354B、或其他实施方式、变形例等所示的膜,也可以使用膜134、膜144或其变形例等所示的膜。

根据具备这样的膜的卷筒以及带卷缠体,能够进一步实现捆扎用带的散开的抑制等。而且,本发明只要不脱离其主旨,就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通常的创作能力的范围内,可以将某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的构成要素向其他的实施方式追加。而且,可以将某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的构成要素与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对应的构成要素置换。例如,作为向变形例10的带卷缠体卷缠的捆扎用带,可以使用捆扎用带10A。

本申请基于在2018年7月18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8-134750、在2019年3月1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9-37192、在2019年3月1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9-37411及在2019年6月18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9-112599,并将其内容作为参照而援引于此。

标号说明

10 捆扎用带

10’ 以往的捆扎用带

11 中间层

12 第一线状材料

13 第二线状材料

16 第一表面层

17 第二表面层

19 卷芯

20 捆扎机

21 主手柄

21a 前端部

22 U形钉盒

23 紧钳臂

23a 前端部

24 带把持部

25 操作手柄

26 带盒

30 U形钉

31 腿部

32 冠部

40 被捆扎物

D1 捆扎用带的长度方向

D2 捆扎用带的宽度方向

W1 第一线状材料的间隔。

10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柔性容器承载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