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空调装置

文档序号:914312 发布日期:2021-02-26 浏览: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室外空调装置 (Outdoor air conditioner ) 是由 森本康介 上総拓也 堤健太 于 2019-06-2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提供一种室外空调装置,包括使热源侧热交换器与压缩机连通的热源侧连通配管以及使利用侧热交换器与压缩机连通的利用侧连通配管,能够提高维护性。室外空调装置(100)包括压缩机(1)、热源侧热交换器(6)、热源侧风扇(7)、利用侧热交换器(3)、利用侧风扇(4)、使热源侧热交换器(6)与压缩机(1)连通的热源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1)、使利用侧热交换器(3)与压缩机(1)连通的利用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3),其中,包括外壳(10),在外壳的内部收容热源侧热交换器(6)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3),外壳的俯视观察时的轮廓形状为具有多个角部(25a~25d)的多边形,俯视观察时,热源侧热交换器(6)之中的、供热源侧连通配管(51)连接的部分(63~67)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3)之中的、供利用侧连通配管(53)连接的部分(33~37)这两者配置于比外壳(10)的轮廓形状即多边形的中心靠近角部(25d(外壳(10)的俯视观察时的轮廓形状所具有的多个角部(25a~25d)中的一个))的位置。(Provided is an outdoor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which is provided with a heat source side communication pipe for communicating a heat source side heat exchanger with a compressor and a use side communication pipe for communicating a use side heat exchanger with the compressor, and which can improve the maintainability. An outdoor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100) is provided with a compressor (1), a heat source-side heat exchanger (6), a heat source-side fan (7), a use-side heat exchanger (3), a use-side fan (4), a heat source-side gas-side communication pipe (51) that connects the heat source-side heat exchanger (6) to the compressor (1), and a use-side gas-side communication pipe (53) that connects the use-side heat exchanger (3) to the compressor (1), and is provided with a casing (10) that houses the heat source-side heat exchanger (6) and the use-side heat exchanger (3) inside the casing, and the casing has a polygonal outline shape in plan view having a plurality of corner portions (25 a-25 d), and in plan view, portions (63-67) of the heat source-side heat exchanger (6) to which the heat source-side communication pipe (51) is connected, and portions of the use-side heat exchanger (3, Both of the portions (33-37) to be connected by the side communication pipe (53) are disposed at a position closer to a corner (25d) (one of a plurality of corners (25 a-25 d) of the outline shape of the housing (10) in a plan view) than the center of the polygon which is the outline shape of the housing (10).)

室外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室外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提出了一种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28186号公报)记载的能够安装于房间的角落部的一体式空调机。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述专利文献1中的空调机主体的外形具有能够安装于房间的角落部的外径,但关于其内部结构并未进行任何研究。

本公开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室外空调装置,该室外空调装置包括将热源侧热交换器与压缩机连通的热源侧连通配管以及将利用侧热交换器与压缩机连通的利用侧连通配管,并且该室外空调装置能够提高维护性。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观点的室外空调装置包括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第一风扇、利用侧热交换器、第二风扇、热源侧连通配管、利用侧连通配管、外壳。第一风扇产生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第二风扇产生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热源侧连通配管使热源侧热交换器与压缩机连通。利用侧连通配管使利用侧热交换器与压缩机连通。外壳在内部至少收容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外壳的俯视观察时的轮廓形状为具有多个角部的多边形。外壳的俯视观察时的轮廓形状所具有的多个角部之中的一个角部是第一角部。俯视观察时,热源侧热交换器之中的、供热源侧连通配管连接的热源侧配管连接部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之中的、供利用侧连通配管连接的利用侧配管连接部这两者配置于比外壳的轮廓形状即多边形的中心靠近第一角部的位置。

此处,优选,外壳在内部至少收纳热源侧热交换器和利用侧热交换器,该外壳具有支柱、底板、顶板。

在该室外空调装置中,由于热源侧热交换器之中的、供热源侧连通配管连接的热源侧配管连接部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之中的、供利用侧连通配管连接的利用侧配管连接部这两者均配置于靠近第一角部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维护性。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室外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二观点的室外空调装置中,俯视观察时,热源侧配管连接部和利用侧配管连接部这两者配置于比将构成第一角部的两条边各自的中心彼此相连的线靠近第一角部一侧的位置。

在该室外空调装置中,能够使热源侧配管连接部和利用侧配管连接部这两者集中地位于俯视观察时的第一角部附近。

在第一观点或第二观点所述的室外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三观点的室外空调装置中,热源侧配管连接部包括设置于热源侧热交换器的热源侧管板。利用侧配管连接部包括设置于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利用侧管板。

在该室外空调装置中,通过使热源侧管板和利用侧管板配置于俯视观察时比外壳的轮廓形状即多边形的中心靠近第一角部的位置,能够使俯视观察时的热源侧管板和利用侧管板的位置集中于相同的第一角部附近。

在第一观点至第三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室外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四观点的室外空调装置中,热源侧连通配管和利用侧连通配管沿着第一角部延伸。

此处,“热源侧连通管和利用侧连通配管沿着第一角部延伸”不仅包括热源侧连通配管整体以及利用侧连通配管整体沿着第一角部延伸的情况,还包括至少热源侧连通配管的一部分和利用侧连通配管的一部分沿着第一角部延伸的情况。

在该室外空调装置中,能够提高热源侧连通配管和利用侧连通配管的维护性。

在第一观点至第四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室外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五观点的室外空调装置中,外壳的俯视观察时的轮廓形状是四边形。另外,作为上述四边形,由俯视观察时的轮廓形状的主要边构成的多边形可以是四边形,也可以是各顶点部分被倒角后的四边形。

在第一观点至第五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室外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六观点的室外空调装置中,热源侧热交换器和利用侧热交换器具有下述部分:俯视观察时,以沿着构成外壳的多边形的轮廓形状的各边之中彼此相邻的两条以上的边的方式延伸的部分。

在该室外空调装置中,容易将热源侧热交换器和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有效长度确保得较长。另外,此处的有效长度是指沿着俯视观察时的热交换器的形状从一端到另一端的长度。

在第一观点至第六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室外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七观点的室外空调装置中,热源侧热交换器具有两个热源侧热交换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部具有热源侧弯折部,并且在俯视观察时呈L字状。多个热源侧热交换部配置成各热源侧热交换部的热源侧弯折部的内侧在俯视观察时彼此相向。利用侧热交换器具有两个利用侧热交换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部具有利用侧弯折部,并且在俯视观察时呈L字状。多个利用侧热交换部配置成各利用侧热交换部的利用侧弯折部的内侧在俯视观察时彼此相向。俯视观察时,多个热源侧热交换部所分别具有的热源侧配管连接部以及多个利用侧热交换部所分别具有的利用侧配管连接部这两者配置于比外壳的轮廓形状即多边形的中心靠近第一角部的位置。

在该室外空调装置中,即便在热源侧热交换器和利用侧热交换器具有多个热交换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第一角部的空间来配置各热源侧配管连接部和各利用侧配管连接部。

在第一观点至第七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室外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八观点的室外空调装置中,热源侧热交换器和利用侧热交换器相互分开地配置。

在该室外空调装置中,能够抑制热源侧热交换器与利用侧热交换器之间的热量的影响。

在第八观点所述的室外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九观点的室外空调装置中,第二风扇在外壳的内部收容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与利用侧热交换器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室外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图2是室外空调装置100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室外空调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室外空调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的侧视概略配置结构图。

图5是表示底板12上的各要素的配置关系的概略俯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分隔板17上的各要素的配置关系的概略俯视图。

图7是表示第二分隔板16上的各要素的配置关系的概略俯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三分隔板15上的各要素的配置关系的概略俯视图。

图9是表示第四分隔板14上的各要素的配置关系的概略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室外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图1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图2中示出了外观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是配置于室外且使用热泵进行室外的制热、制冷、除湿等的空调装置。此处,室外是指暴露于外部空气的空间。例如,可以是公园、露天体育场等没有屋顶的场所,也可以是具有屋顶的户外空间、亭子或阳台等场所。

室外空调装置100可以是进行制冷运转以及/或者除湿运转的制冷专用机。室外空调装置100也可以是仅进行制热运转或进行制热运转和除霜运转的制热专用机。室外空调装置100还可以是进行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中的至少一个、以及仅进行制热运转或进行制热运转和除霜运转这两者的空调装置。

室外空调装置100是将图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9整体收纳至一个外壳10的内部的空调装置。如图1所示,室外空调装置100包括压缩机1、储罐8、四通换向阀2、利用侧热交换器3、膨胀机构5、热源侧热交换器6。这些设备通过配管连接而构成为制冷剂回路9。

更具体而言,储罐8连接在四通换向阀2所具有的第一连接端口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之间。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四通换向阀2所具有的第二连接端口连接。四通换向阀2的第三连接端口通过热源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1而与热源侧热交换器6的气体制冷剂侧连接,四通换向阀2的第四连接端口通过利用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3而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气体制冷剂侧连接。膨胀机构5通过热源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2而与热源侧热交换器6的液体制冷剂侧连接,且通过利用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4而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液体制冷剂侧连接。另外,例如,作为在制冷专用机中未包括四通换向阀2的结构,也可以是,热源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1将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热源侧热交换器6的气体制冷剂侧连通,利用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3将压缩机1的吸入侧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气体制冷剂侧连通。

另外,包括上述四通换向阀2的制冷剂回路9用于进行制热运转和除霜运转的制热专用机,或者用于进行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中的至少一者以及仅进行制热运转或进行制热运转和除霜运转这两者的空调装置。此外,在进行制冷运转以及/或者除湿运转的制冷专用机中,能够使用省略了四通换向阀2的制冷剂回路。具体而言,能够采用这样一种制冷剂回路,在在该制冷剂回路中,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热源侧热交换器6连接,压缩机1的吸入侧(根据需要,通过储罐8)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连接。

在上述室外空调装置100中,通过使封入制冷剂回路9的制冷剂在各设备中循环,从而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冷冻循环。此处,在进行制冷运转、除湿运转和除霜运转的情况下,利用侧热交换器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热源侧热交换器6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在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通过切换制冷剂回路9中的四通换向阀2的切换状态,进行制冷运转、除湿运转以及除霜运转和制热运转的切换。

作为用于室外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例如,能够列举R32单体、包括R32的混合制冷剂等。作为包括R32的混合制冷剂的例子,能够列举R452B、R410A、R454B。在R452B中,R32占67.0重量%,R125占7.0重量%,R1234yf占26.0%。在R410A中,R32占50重量%,R125占50重量%。在R454B中,R32占72.5重量%,R1234yf占27.5重量%。

(2)室外空调装置100的各设备的配置

图2中示出了室外空调装置100的外观立体图,图3中示出了将各种装饰板和支柱等的一部分拆除后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4中示出了侧视概略配置结构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中,在外壳10中收纳有构成制冷剂回路9的全部设备、热源侧风扇7、利用侧风扇4。

外壳10具有水平截面为近似矩形的长方体形状,并以长边方向为铅垂方向的方式沿上下延伸。外壳10构成为俯视观察时具有对称性的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0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主要构成为近似正方形,具有四个侧面20a~20d、由侧面20a~20d中相互相邻的侧面彼此间的部分构成的四个角部25a~25d。另外,外壳10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的轮廓也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等多边形,俯视观察时构成多边形的各边不限于均是直线,也可具有曲线部分。

另外,各角部25a~25d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通过下述方式确定。首先,从构成俯视观察时的外壳10的轮廓形状的各线中去除曲线部分以及向内侧凹陷的部分,从而求出剩余的各线的平均长度。接着,作为主要轮廓线,从剩余的各线中确定将短于上述平均长度的线去除后的剩下的线,上述剩余的各线是从构成俯视观察时的外壳10的轮廓形状的各线中去除曲线部分和向内侧凹陷的部分而形成的。在俯视观察时,确定通过使这些主要轮廓线分别延长而得到的各交点。此外,能够将俯视观察时将外壳的轮廓形状的中心(重心)和上述交点相连的线与外壳的轮廓相交的部位设为角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角部25a~25d可以设为俯视观察时各支柱11a~11d的露出至外侧的部分的中心。

外壳10具有四根支柱11a~11d、顶板13、底板12、第四分隔板14、第三分隔板15、第二分隔板16、第一分隔板17、四个上部装饰板21、四个中间装饰板22、四个下部装饰板23、四个风向调节构件24等。

外壳10的外形大致由四根支柱11a~11d、顶板13、底板12、四个上部装饰板21、四个中间装饰板22、四个下部装饰板23、四个风向调节构件24构成,并且构成为以长边方向为铅垂方向的方式沿上下延伸的结构。四根支柱11a~11d在俯视观察时位于顶板13和底板12的四角,构成外壳10的俯视观察时的四个角部25a~25d。上述四根支柱11a~11d均设置成长边方向构成为铅垂方向的姿势。顶板13是固定于四根支柱11a~11d的上端附近且水平扩展的板构件。底板12是固定于四根支柱11a~11d的下端附近且水平扩展的板构件。另外,在支柱11a~11d中相互相邻的支柱彼此之间配置有四个侧面,并且从上至下依次配置有上部装饰板21、风向调节构件24、中间装饰板22、下部装饰板23。上部装饰板21和下部装饰板23具有向侧方突出且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凸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形状,并且,在与后述的利用侧吸入口45和热源侧吸入口47相对的部分处具有以能够在周向上输送空气的方式开口的部分。另外,中间装饰板22沿周向覆盖于下部装饰板23之上,未形成供空气通过的开口等。风向调节构件24设置成能够对通过比中间装饰板22靠上且比上部装饰板21靠下的部分的空气流的供给目的地进行调节,并且能够将该部分封闭。

另外,在底板12之下安装有四个脚轮18,以用于使室外空调装置100移动来改变设置场所等。此外,底板12固定有两个固定板19a、19b,所述两个固定板19a、19b具有与地面平行地扩展的主面。利用这些固定板19a、19b,能够抑制室外空调装置100倾倒。另外,固定板19a、19b通过螺钉固定于底板12,能够拆除。

在外壳10的内部,从上至下依次配置有第四分隔板14、第三分隔板15、第二分隔板16以及第一分隔板17以将外壳10的内部分隔成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空间。上述第四分隔板14、第三分隔板15、第二分隔板16、第一分隔板17均固定于四根支柱11a~11d的内侧,还有助于加强外壳10的结构。另外,为了在外壳10的内部确保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空间,采用沿水平方向扩展且上下方向的厚度较薄的板状构件即第四分隔板14、第三分隔板15、第二分隔板16以及第一分隔板17,因此,能够抑制室外空调装置100在上下方向上大型化。

如图5所示,在俯视观察时,外壳10的内部之中由底板12和第一分隔板17上下围成的空间配置有压缩机1、膨胀机构5、储罐8、电气安装部件28、接水容器29。此处,压缩机1可以是容量可变型机器(变频器),也可以是以恒定速度驱动的容量固定型机器(非变频器)。膨胀机构5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能够控制阀开度的电动膨胀阀,也可以是与感温筒一起使用的机械式膨胀阀,还可以是毛细管。电气安装部件28作为进行室外空调装置100所具有的各要素的驱动控制的控制部起作用,构成为具有CPU、ROM、RAM等。另外,电气安装部件28通过通信线71而与压缩机1、利用侧风扇马达4a、热源侧风扇马达7a(在膨胀机构5是电动膨胀阀等能够控制的机构的情况下是该电动膨胀阀,在设置有四通换向阀2的情况下是四通换向阀2,在风向调节构件24的姿势能够控制的情况下是风向调节构件24)电连接。接水容器29捕捉并储存在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中产生的结露水。另外,接水容器29具有近似长方体形状,接水容器29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优选为接水容器29的俯视观察时的长边方向的长度的一半以上,更优选为该长边方向的长度以上。此处,底板12与第一分隔板17之间的四个侧面的、彼此相邻的两根支柱11a-11d之间的部分均被对应的下部装饰板23中未供空气通过的部分覆盖。

另外,热源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1和利用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3从四通换向阀2向俯视观察时的角部25d侧延伸出来。此外,热源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2和利用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4从膨胀机构5向俯视观察时的角部25d侧延伸出来。此外,如后文所述的那样,热源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1和热源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2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部分、这些连通配管与热源侧热交换器6的连接部位即热源侧管板63等、利用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3和利用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4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部分、这些连通配管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连接部位即利用侧管板33等均配置于比外壳10的俯视观察时的中心(重心)靠近角部25d的位置。此外,热源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1和热源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2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利用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3和利用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4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均以在上下方向上沿着角部25d的方式延伸。另外,也可不是热源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1整体和热源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2整体沿着角部25d延伸,只要这些连通配管中的、至少与热源侧热交换器6的热源侧配管连接部即热源侧管板63、第一热源侧气体支管64、第二热源侧气体支管65、第一热源侧液体支管66、第二热源侧液体支管67连接的部分沿着角部25d延伸即可。此外,同样地,也可不是利用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3整体和利用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4整体沿着角部25d延伸,只要这些连通配管中的、至少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利用侧配管连接部即利用侧管板33、第一利用侧气体支管34、第二利用侧气体支管35、第一利用侧液体支管36、第二利用侧液体支管37连接的部分沿着角部25d延伸即可。

如图6所示,外壳10的内部中的、由第一分隔板17和第二分隔板16上下围成的空间配置有利用侧热交换器3。另外,在第一分隔板17处,在角部25d的附近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缺口17a。由于形成有该缺口17a,因此,能够使通信线71、制冷剂回路9的一部分即热源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1、利用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3、热源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2以及利用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4通过由利用侧管板33和支柱11d围成的区域而延伸至更上方的位置,其中,所述利用侧管板33设置成缺口17a的边缘附近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另外,利用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3和利用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4向上方延伸至第一分隔板17与第二分隔板16之间的高度位置,从热源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1、热源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2以及电气安装部件28延伸的通信线71进一步延伸至上方。利用侧热交换器3是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通过外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热交换器。利用侧热交换器3由俯视观察时呈近似L字形的两个热交换部(第一利用侧热交换部31和第二利用侧热交换部32)构成,各热交换部31、32配置成L字形状的角部部分的内侧彼此相向。利用侧热交换器3所具有的各热交换部31、32分别构成为具有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多根传热管以及各传热管所贯穿的多个传热翅片。此外,利用侧热交换器3所具有的各热交换部31、32在支柱11d侧的端部处通过共用的利用侧管板33而一体化。该利用侧管板33设置成沿着第一分隔板17的缺口17a的边缘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利用侧热交换器3所具有的各热交换部31、32均具有朝向处于相互垂直的关系的周向的两个热交换面。此处,第一利用侧热交换部31所具有的两个热交换面设置成分别沿着彼此相邻的侧面20a和侧面20b。此外,第二利用侧热交换部32所具有的两个热交换面设置成分别沿着彼此相邻的侧面20c和侧面20d。供给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制冷剂向两个热交换部31、32分流,制冷剂在各热交换部31、32中折返地流动后合流,从而向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外部流动。

具体而言,第一利用侧热交换部31在气体侧部分具有连接利用侧管板33与利用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3的第一利用侧气体支管34,在液体侧部分具有连接利用侧管板33与利用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4的第一利用侧液体支管36。此外,第二利用侧热交换部32在气体侧部分具有连接利用侧管板33与利用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3的第二利用侧气体支管35,在液体侧部分具有连接利用侧管板33与利用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4的第二利用侧液体支管37。由此,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在利用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4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分岔成通过第一利用侧液体支管36向第一利用侧热交换部31侧流动的制冷剂以及通过第二利用侧液体支管37向第二利用侧热交换部32侧流动的制冷剂而流动,在各第一利用侧热交换部31和第二利用侧热交换部32中蒸发后,从第一利用侧热交换部31通过第一利用侧气体支管34流出的制冷剂以及从第二利用侧热交换部32通过第二利用侧气体支管35流出的制冷剂在利用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3中合流并继续流动。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情况下,将形成与此相反的制冷剂流动。

此外,上述利用侧管板33、第一利用侧气体支管34、第二利用侧气体支管35、第一利用侧液体支管36、第二利用侧液体支管37均集中在比第一分隔板17的俯视观察时的中心(重心)17c靠近角部25d的位置。特别地,利用侧管板33、第一利用侧气体支管34、第二利用侧气体支管35、第一利用侧液体支管36、第二利用侧液体支管37均集中于比基准线17x更靠近角部25d侧处,其中,基准线17x是将相对于角部25d构成外壳10的两侧的侧面20a和侧面20d的、俯视观察时的各侧面20a、20d的中心彼此相连而成的。另外,例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具有未图示的利用侧集管的情况下,优选,该利用侧集管也配置于靠近角部25d的位置。

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3载置在第一分隔板17上。此处,第一分隔板17与第二分隔板16之间的高度位置处的四个侧面的、位于相互相邻的两根支柱11a-11d之间的部分均被对应的下部装饰板23中的、包括供空气通过的利用侧吸入口45的部分覆盖。

此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中会产生结露水,不过,该结露水将被配置于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下方而作为接水盘起作用的第一分隔板17捕获,然后,该结露水通过设置于第一分隔板17的未图示的开口被送至配置于下方的接水容器29。通过将下部装饰板23中的一部分拆除,能够将接水容器29取出至外壳10的外部,从而能够适当排水。

如图7所示,外壳10的内部中的、由第二分隔板16和第三分隔板15上下围成的空间配置有利用侧喇叭口41、利用侧风扇4等。另外,在第二分隔板16处,在支柱11d的附近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缺口16a。由于在第二分隔板16形成有缺口16a,因此,能够使通信线71、制冷剂回路9的一部分即热源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1、热源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2通过由划分构件16c和支柱11d围成的区域而延伸至更上方,其中,所述划分构件16c设置成在缺口16a的边缘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划分构件16c设置成:在第二分隔板16与第三分隔板15之间,该划分构件16c的沿着第二分隔板16的缺口16a的边缘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由此,能够防止下述情况:在第二分隔板16与第三分隔板15之间的空间中从利用侧风扇4吹出的空气流向第二分隔板16的缺口16a以及后述的第三分隔板15的缺口15a。此外,第二分隔板16具有上表面、下表面以及开口16b,其中,上表面朝向配置有利用侧风扇4的空间侧即上方,下表面朝向配置有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空间侧即下方,开口16b在中央附近较大且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利用侧喇叭口41安装于上述开口16b,将利用侧喇叭口41的下方的空气引导至利用侧喇叭口41的上方。利用侧风扇4以将转轴方向设为上下方向的姿势配置于利用侧喇叭口41的上端附近的上侧。利用侧风扇4没有特别限定,优选是涡轮风扇等离心送风机。利用侧风扇4具有叶轮以及利用侧风扇马达4a,其中,利用侧风扇马达4a配置于叶轮的上方,并且驱动叶轮旋转。另外,上述利用侧风扇马达4a配置于以在第三分隔板15的中央处向上方隆起的方式形成的利用侧风扇马达收纳部15b的内部,并且固定于该第三分隔板15。由此,能够使外壳100在上下方向上小型化。另外,利用侧风扇马达4a是与热源侧风扇7所具有的热源侧风扇马达7a不同的马达,能够彼此独立地控制驱动。此处,第二分隔板16与第三分隔板15之间的高度位置处的四个侧面中的下方部分(风向调节构件24的下方部分)的、相互相邻的两根支柱11a-11d之间的部分均被对应的中间装饰板22覆盖。另外,中间装置板22构成为不使空气通过的结构。此外,第二分隔板16与第三分隔板15之间的高度位置处的四个侧面中的、比中间装饰板22靠上方的部分均被相互相邻的两根支柱11a-11d围住,从而构成为利用侧吹出口46。在上述四个利用侧吹出口46分别设置有风向调节构件24,能够单独地改变从利用侧吹出口46吹出的调节空气流的朝向。另外,可以通过控制进行用于使吹出方向改变的风向调节构件24的姿势改变,也可由用户手动进行上述改变。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中,构成为从利用侧吹出口46吹出的调节空气全部形成为通过了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空气。

如图8所示,外壳10的内部中的、由第三分隔板15和第四分隔板14上下围成的空间配置有热源侧热交换器6。另外,在第三分隔板15处,在支柱11d附近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缺口15a。由于形成有该缺口15a,因此,能够使通信线71、制冷剂回路9的一部分即热源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1、热源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2通过由热源侧管板63和支柱11d围成的区域而延伸至更上方,其中,热源侧管板63设置成缺口15a的边缘附近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另外,通信线71、热源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1、热源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2向上方延伸至第三分隔板15与第四分隔板14之间的高度位置。热源侧热交换器6是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通过外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热交换器。热源侧热交换器6由俯视观察时呈近似L字形的两个热交换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部61和第二热源侧热交换部62)构成,各热交换部61、62配置成L字形状的角部部分的内侧彼此相向。热源侧热交换器6所具有的各热交换部61、62构成为具有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多根传热管以及各传热管所贯穿的多个传热翅片。此外,热源侧热交换器6所具有的各热交换部61、62在角部25d侧的端部处通过共用的热源侧管板63一体化。热源侧热交换器6所具有的各热交换部61、62均构成为具有朝向处于相互垂直的关系的周向的两个热交换面。此处,第一热源侧热交换部61所具有的两个热交换面设置成分别沿着相互相邻的侧面20a和侧面20b。此外,第二热源侧热交换部62所具有的两个热交换面设置成分别沿着相互相邻的侧面20c和侧面20d。供给至热源侧热交换器6的制冷剂向两个热交换部61、62分流,制冷剂在各热交换部61、62中折返地流动后合流,从而流向热源侧热交换器6的外部。

具体而言,第一热源侧热交换部61在气体侧部分具有连接热源侧管板63与热源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1的第一热源侧气体支管64,在液体侧部分具有连接热源侧管板63与热源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2的第一热源侧液体支管66。此外,第二热源侧热交换部62在气体侧部分具有连接热源侧管板63与热源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1的第二热源侧气体支管65,在液体侧部分具有连接热源侧管板63与热源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2的第二热源侧液体支管67。由此,在热源侧热交换器6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情况下,在热源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1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分岔成通过第一热源侧气体支管64流动至第一热源侧热交换部61侧的制冷剂以及通过第二热源侧气体支管65流动至第二热源侧热交换部62侧的制冷剂,在各第一热源侧热交换部61和第二热源侧热交换部62中冷凝后,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部61通过第一热源侧液体支管66流出的制冷剂以及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部62通过第二热源侧液体支管67流出的制冷剂在热源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2中合流并继续流动。另外,在热源侧热交换器6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将形成与此相反的制冷剂流动。

此外,上述热源侧管板63、第一热源侧气体支管64、第二热源侧气体支管65、第一热源侧液体支管66、第二热源侧液体支管67均集中于比第三分隔板15的俯视观察时的中心(重心)15c靠近角部25d的位置。特别地,热源侧管板63、第一热源侧气体支管64、第二热源侧气体支管65、第一热源侧液体支管66、第二热源侧液体支管67均集中于比基准线15x更靠近角部25d侧,其中,基准线15x是将相对于角部25d构成外壳10的两侧的侧面20a和侧面20d的俯视观察时的中心彼此相连而成的。另外,例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6具有未图示的热源侧集管的情况下,优选,该热源侧集管也配置于靠近角部25d的位置。

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6载置并固定于第三分隔板15之上。此处,第三分隔板15与第四分隔板14之间的高度位置处的四个侧面的、位于相互相邻的两根支柱11a-11d之间的部分均被对应的上部装饰板21中的、包括以供空气通过的方式构成的热源侧吸入口47的部分覆盖。此外,第三分隔板15构成为具有作为接收热源侧热交换器6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结露水的接水盘的功能。作为接水盘的第三分隔板15所捕获到的结露水通过设置于第三分隔板15的未图示的开口以及沿着支柱11a~11c的排水路而被送至配置于下方的接水容器29。

如图9所示,外壳10的内部中的、由第四分隔板14和顶板13上下围成的空间配置有热源侧喇叭口42、热源侧风扇7等。另外,在第四分隔板14形成有开口14a,该开口14a在中央附近形成得较大,且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热源侧风扇7以将转轴方向设为上下方向的姿势配置。热源侧风扇7没有特别限定,优选是螺旋桨风扇等轴流送风机。热源侧风扇7具有叶轮以及热源侧风扇马达7a,其中,热源侧风扇马达7a配置于叶轮的下方,并且驱动叶轮旋转。另外,该热源侧风扇马达7a位于第四分隔板14的中央下方,并且固定于固定至第四分隔板14的风扇马达座(未图示)。热源侧喇叭口42在热源侧风扇7的上方设置成直径随着朝向上侧而变大,将热源侧喇叭口42的下方的空气引导至热源侧喇叭口42的上方。此处,第四分隔板14与顶板13之间的高度位置处的四个侧面的、位于相互相邻的两根支柱11a-11d之间的部分均被对应的上部装饰板21中的、不供空气通过的部分覆盖。

在顶板13形成有在俯视观察时的中央附近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热源侧吹出口48。热源侧吹出口48具有与热源侧喇叭口42的上端部分对应的形状,其位于热源侧喇叭口42的上端部分的正上方。热源侧吹出口48的上方被网格状的风扇罩43覆盖。

(3)室外空调装置100的供空气流动的结构以及空气流动的说明

(3-1)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空气的流动

将参照以箭头的方式表示主要的空气流动的图3,对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室外空调装置100运转时,若利用侧风扇4驱动,那么,室外空调装置100的下方周围的空气通过与四个侧面20a~20d对应地设置的各利用侧吸入口45被引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各热交换部。被引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各热交换部的空气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被调节。接着,调节后的空气集中至第一分隔板17与第二分隔板16之间的空间的中央上方,在利用侧喇叭口41的内侧向上方受到引导,从而通过利用侧风扇4。如此一来,通过了利用侧风扇4的调节空气通过与四个侧面20a~20d对应地设置的各利用侧吹出口46被送出至周向外侧。另外,调节空气在通过利用侧吹出口46时,通过风向调节构件24来调节其风向。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通过利用侧吹出口46的风向可以是水平方向±30°,该风向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通过风向调节构件24在更大的范围调节。此外,在利用侧吹出口46中的被风向调节构件24封闭的部位处,调节空气不通过。

(3-2)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6的空气的流动

将参照以箭头的方式示出主要的空气流动的图3,对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6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室外空调装置100运转时,若热源侧风扇7驱动,则室外空调装置100的上方周围的空气通过与四个侧面20a~20d对应地设置的各热源侧吸入口47被引入热源侧热交换器6的各热交换部。被引入热源侧热交换器6的各热交换部的空气与在热源侧热交换器6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接着,热交换后的空气集中至第三分隔板15与第四分隔板14之间的空间的中央上方,在热源侧喇叭口42的内侧向上方受到引导,从而通过热源侧风扇7。如此一来,通过了热源侧风扇7的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形成于顶板13的热源侧吹出口48而主要向铅垂方向上方送出。

(4)实施方式的特征

(4-1)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中,将内部收纳制冷剂回路9的构成要素的外壳10的俯视观察时的轮廓形状设为具有多个角部25a~25d的多边形。因此,与圆筒形状的外壳相比,能够提高结构强度。此外,与圆筒形状的外壳比较,容易抑制倾倒。

此外,在外壳10的角部25a~25中的至少任意一个角部(本实施方式中是角部25d)的附近集中配置热源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1、热源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2、利用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3、利用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4、与上述各连通配管连接的第一热源侧气体支管64、第二热源侧气体支管65、第一热源侧液体支管66、第二热源侧液体支管67、第一利用侧气体支管34、第二利用侧气体支管35、第一利用侧液体支管36、第二利用侧液体支管37以及热源侧管板63和利用侧管板33。因此,当对上述这些构成部件中的任意一者进行维护时,也容易对集中地配置于该构成部件附近的其它构成部件进行维护。此外,也能够集中进行通过焊接等将上述这些构成部件彼此连接在一起的作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中,在相同的角部25d的内侧的空间还集中地配置有从电气安装部件28延伸出来的通信线71。因此,也容易进行与通信电71相关的维护和连接作业。

此外,热源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1、热源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2、利用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3、利用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4、与上述各连通配管连接的第一热源侧气体支管64、第二热源侧气体支管65、第一热源侧液体支管66、第二热源侧液体支管67、第一利用侧气体支管34、第二利用侧气体支管35、第一利用侧液体支管36、第二利用侧液体支管37、热源侧管板63以及利用侧管板33、通信线71均集中地配置于比基准线15x、17x靠角部25d侧。因此,在外壳10的内部中,容易将相对于基准线15x、17x与角部25d侧位于相反一侧的区域确保得较大,因此,能够用作其它构成部件的配置空间。

(4-2)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中,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第一利用侧热交换部31所具有的两个热交换面以及第二利用侧热交换部32所具有的两个热交换面合计四个热交换面均设置成与俯视观察时的轮廓形状为多边形的外壳10的侧面20a~20d平行。因此,在收纳至相同大小的外壳10的情况下,与热交换面在俯视观察时为圆形的热交换器相比,在本实施方式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中,能够将对热交换有效的面积确保得较大。

此外,关于热源侧热交换器6也同样如此,第一热源侧热交换部61所具有的两个热交换面以及第二热源侧热交换部62所具有的两个热交换面合计四个热交换面均设置成与俯视观察时的轮廓形状为多边形的外壳10的侧面20a~20d平行,因此,能够将对热交换有效的面积确保得较大。

(4-3)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中,能够使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制冷剂分开流动至第一利用侧热交换部31和第二利用侧热交换部32。因此,与制冷剂流路不分岔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制冷剂流路的长度抑制得较短,因此,能够将制冷剂的压力损失抑制得较小。

此外,如此一来,尽管利用侧热交换器3被分割成第一利用侧热交换部31和第二利用侧热交换部32,但是,能够将角部25d内侧的空间有效地活用为第一利用侧热交换部31与利用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3和利用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4的连接部分、第二利用侧热交换部32与利用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3和利用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4的连接部分这两个部分的配置空间。

此外,关于热源侧热交换器6也同样如此,能够使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6的制冷剂分开流动至第一热源侧热交换部61和第二热源侧热交换部62。因此,与制冷剂流路不分岔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制冷剂流路的长度抑制得较短,因此,能够将制冷剂的压力损失抑制得较小。

此外,如此一来,虽然热源侧热交换器6被分割成第一热源侧热交换部61和第二热源侧热交换部62,但是,能够将角部25d内侧的空间有效活用为第一热源侧热交换部61与热源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1和热源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2的连接部分、第二热源侧热交换部62与热源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1和热源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2的连接部分这两个部分的配置空间。

(4-4)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中,热源侧热交换器6和利用侧热交换器3以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式配置于不同的空间。此外,热源侧热交换器6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隔着利用侧风扇4分离地配置。换言之,热源侧热交换器6的传热翅片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传热翅片未相连。由此,能够将热源侧热交换器6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之间的热量的影响抑制得非常小。

此外,通过将热源侧热交换器6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以隔着利用侧风扇4的方式分离地配置,也能够将需要以沿上下跨越利用侧风扇4的方式设置的连通配管(本实施方式中是热源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1和热源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2)收纳至角部25d附近的空间。

(4-5)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中,由于在一个外壳10中收纳有构成制冷剂回路9的各构成设备、利用侧风扇4以及热源侧风扇7,因此,能够使外观变得简洁。如此一来,室外空调装置100的外观富有设计性,因此,即便在配置于用户附近且易于目视观察的位置而利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户对室外空调装置100的印象变得良好。

(4-6)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中,在热源侧热交换器6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情况下,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6而被加热后的空气向室外空调装置100的上方被排出。因此,对于期待通过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冷却空气的用户而言,能够抑制供给的却是在热源侧热交换器6中加热后的空气这一情况。

并且,由于在热源侧热交换器6中加热后的空气的比重小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中冷却后的空气的比重,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热源侧热交换器6中加热后的空气到达用户。

此外,在热源侧热交换器6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6而冷却后的空气通过热源侧吹出口48朝向室外空调装置100的上方被排出。因此,对于期待通过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加热空气的用户而言,能够抑制供给的却是在热源侧热交换器6中冷却后的空气这一情况。

(4-7)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中,由于电气安装部件28配置于比底板12靠上方处,因此,来自地面的灰尘等不容易到达电气安装部件28。

此外,该电气安装部件28配置于比利用侧风扇4靠下且在下方远离热源侧热交换器6的位置,并且配置于比热源侧热交换器6靠近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位置。因此,在使热源侧热交换器6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且使利用侧热交换器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时期这样周围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电气安装部件28的温度上升,容易确保电气安装部件28的可靠性。

此外,如此一来,通过将电气安装部件28配置于外壳10内的比较靠下方的区域,即使在需要通过通信线71与在外壳10内配置于靠上方的区域的控制对象部件(利用侧风扇马达4a、热源侧风扇马达7a、风向调节构件24等)连接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角部25d内侧的空间有效活用为通信线71的配置空间。

(4-8)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设置有多个向周向开口的利用侧吹出口46。因此,能够将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3中的热交换而得到的调节空气向室外空调装置100周围的多个方向供给。具体而言,能够向除去支柱11a~11d部分的周围180°以上、具体而言是270°以上、更具体而言是360°这样的更大区域供给调节空气。

此外,由于在各利用侧吹出口46设置有对通过的调节空气的朝向进行独立调节的风向调节构件24,因此,能够针对室外空调装置100周围的每一方向调节输送调节空气的位置。

此外,由于能够通过风向调节构件24将利用侧吹出口46中的任意一者封闭,因此,能够避免向室外空调装置100周围的不需要供给调节空气的方向供给调节空气。

此外,在运转停止时等不使用的情况下,通过风向调节构件24将利用侧吹出口46封闭,从而能够抑制灰尘以及虫等进入设备内。

(4-9)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中,利用侧热交换器3和热源侧热交换器6均具有朝向相互不同的方向的多个热交换面,并且在外壳10处也以对应的方式设置有朝向多个方向开口的利用侧吸入口45和热源侧吸入口47,因此,利用侧热交换器3和热源侧热交换器6均能够利用从周向的各方向引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5)变形例

(5-1)变形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中,以下述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膨胀机构5配置于由底板12和第一分隔板17上下围成的空间,从膨胀机构5延伸的利用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4设置成沿上下通过第一分隔板17的缺口17a,从膨胀机构5延伸的热源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2设置成沿上下通过第一分隔板17、第二分隔板16、第三分隔板15的各缺口17a、16a、15a。

与之相对地,例如,膨胀机构5也可配置于例如利用侧热交换器3与热源侧热交换器6之间的高度位置,而非由底板12和第一分隔板17上下围成的空间。在该情况下,不需要将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延伸的利用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4和从热源侧热交换器6延伸的热源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2拉拽至第一分隔板17之下的空间。作为上述这样的配置于利用侧热交换器3与热源侧热交换器6之间的高度位置的膨胀机构5,能够设置成以长度方向为大致上下方向的姿势配置且收容于角部25d内侧的空间的毛细管。

(5-2)变形例B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中,以相对四根支柱11a~11d固定有顶板13、底板12、第四分隔板14、第三分隔板15、第二分隔板16以及第一分隔板17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之相对地,不需要将支柱11a~11d全部固定于顶板13、底板12、第四分隔板14、第三分隔板15、第二分隔板16以及第一分隔板17,例如,相比其它支柱11a~11c,也可将设置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角部25d对应的位置的支柱11d设置成减少固定部位等易于装卸的结构。由此,能够提高集中配置于角部25d的部件等的维护性。

(5-3)变形例C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中,以热源侧热交换器6配置于比利用侧热交换器3靠上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之相对地,热源侧热交换器6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配置关系不限于此,热源侧热交换器6也可配置于比利用侧热交换器3靠下处。不过,在热源侧热交换器6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且利用侧热交换器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容易使热源侧热交换器6中产生的废热以及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6中不需要的冷热向更上方排出。此外,在使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中温度被调节后的空气抑制了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6的空气所具有的热量的影响的状态下,从易于向用户供给这一观点来看,优选,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将热源侧热交换器6配置于比利用侧热交换器3靠上处。

(5-4)变形例D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中,以在外壳10具有的多个侧面均对应地形成有利用侧吹出口46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之相对地,作为室外空调装置100,例如,也可具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未形成吹出口的侧面。在该情况下,能够确保不供给吹出空气的方向,能够抑制向不需要调节空气的方向供给调节空气,能够向需要调节空气的方向更充分地供给调节空气。

(5-5)变形例E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中,以设置四个热交换面而面向整个周向存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和热源侧热交换器6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之相对地,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3和热源侧热交换器6具有的热交换面,也可朝向三个周向,还可朝向两个周向,亦可仅朝向一个周向。

另外,利用侧热交换器3和热源侧热交换器6具有的热交换面的个数、热源侧吸入口47的个数、利用侧吸入口45的个数、利用侧吹出口46的个数未必需要相同,例如,也可以是,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和热源侧热交换器6具有的热交换面的个数为三个的情况下,热源侧吸入口47、利用侧吸入口45、利用侧吹出口46的个数为四个。

(5-6)变形例F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中,以电气安装部件28配置于比利用侧风扇4和利用侧热交换器3靠下方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之相对地,室外空调装置100所包括的电气安装部件不需要全部配置于比利用侧风扇4和利用侧热交换器3靠下方处,电气安装部件的一部分也可配置于其它位置(例如,利用侧喇叭口41与外壳10之间的空间等)。

(5-7)变形例G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中,以分别独立地设置热源侧风扇7所具有的热源侧风扇马达7a以及利用侧风扇4所具有的利用侧风扇马达4a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之相对地,热源侧风扇7和利用侧风扇4也可具有配置于两者的转轴上的共用的风扇马达。

(5-8)变形例H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中,以在相对于利用侧风扇4靠空气流的上游侧设置利用侧热交换器3以及在相对于热源侧风扇7靠空气流的上游侧设置热源侧热交换器6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之相对地,利用侧热交换器3也可配置于相对利用侧风扇4靠空气流的下游侧,并且,在外壳10内,利用侧热交换器3也可配置于利用侧风扇4之上。不过,从将利用侧热交换器3中得到的调节空气从更高的位置吹出这一观点来看,优选上述实施方式的配置。

此外,热源侧热交换器6也可配置于相对热源侧风扇7靠空气流的下游侧,并且,在外壳10内,热源侧热交换器6也可配置于热源侧风扇7之上。不过,从容易向更上方输送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6中的废热这一观点来看,优选上述实施方式的配置。

(5-9)变形例I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0中,以热源侧热交换器6具有两个俯视观察时呈L字状的热源侧热交换部并且利用侧热交换器3也具有两个俯视观察时呈L字状的利用侧热交换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之相对地,热源侧热交换器6具有的热源侧热交换部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不限于两条边通过弯折部相连而成的L字状,也可是在俯视观察时彼此相交的方向上延伸的三个以上的部分通过弯折部相连而成的形状。此处,优选,上述三个以上的部分均以俯视观察时沿着相对的外壳10的侧面20a~20d的方式延伸。

同样地,利用侧热交换器3具有的利用交换部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也可以是在俯视观察时彼此相交的方向上延伸的三个以上的部分通过弯折部相连而成的形状。此处,上述三个以上的部分也优选均以俯视观察时沿着相对的外壳10的侧面20a~20d的方式延伸。

(5-10)变形例J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外空调装置10中,以设置有储存在热交换器中产生的结露水的接水容器29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之相对地,作为室外空调装置100,未必需要包括接水容器。

例如,也可设置成:将配置于利用侧热交换器3的下方的作为接水盘起作用的第一分隔板17中捕获的结露水通过未图示的排水软管等排出至外壳10的外部。例如,也可以是,通过设置成排水软管的一端与以在第一分隔板17的角部附近沿上下贯穿的方式形成的未图示的开口的下侧连接且排水软管的另一端与以在底板12处沿上下贯穿的方式形成的未图示的开口连接这一结构,向室外空调装置100之下排水。

此外,也可设置成:将配置于热源侧热交换器6的下方的作为接水盘起作用的第三分隔板15中捕获的结露水通过排水软管等排出至外壳10的外部。

此处,利用侧热交换器3中产生的结露水的排水路径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6中产生的结露水的排水路径可分别设置,也可以从中途起合流的方式设置。

另外,通过将热源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1、热源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2、利用侧气体侧连通配管53、利用侧液体侧连通配管54、与上述各连通配管连接的第一热源侧气体支管64、第二热源侧气体支管65、第一热源侧液体支管66、第二热源侧液体支管67、第一利用侧气体支管34、第二利用侧气体支管35、第一利用侧液体支管36、第二利用侧液体支管37、热源侧管板63和利用侧管板33、通信线71均集中配置于角部25d的空间,从而将角部25d以外的角部25a~25c的空间确保得较大。因此,能够将角部25a~25c的空间活用为其它构成部件的配置空间,也能够活用为用于如上所述那样供利用侧热交换器3中产生的结露水排出的排水软管以及/或者用于供热源侧热交换器6中产生的结露水排出的排水软管的配置空间。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公开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形式和细节的各种变更。

符号说明

1:压缩机;

2四通换向阀

3:利用侧热交换器;

4:利用侧风扇(第二风扇);

5:膨胀机构;

6热源侧热交换器

7:热源侧风扇(第一风扇);

8:储罐;

9:制冷剂回路;

10:外壳;

11a、11b、11c、11d:支柱;

12:底板;

13:顶板;

14:第四分隔板;

15:第三分隔板;

16:第二分隔板;

17:第一分隔板;

18:脚轮;

19a、19b:固定板;

20a、20b、20c、20d:侧面;

21:上部装饰板;

22:中间装饰板;

23:下部装饰板;

24:风向调节构件;

25a、25b、25c、25d:角部(第一角部);

28:电气安装部件;

29:接水容器;

31:第一利用侧热交换部(利用侧热交换部);

32:第二利用侧热交换部(利用侧热交换部);

33:利用侧管板(利用侧配管连接部);

34:第一利用侧气体支管(利用侧配管连接部);

35:第二利用侧气体支管(利用侧配管连接部);

36:第一利用侧液体支管(利用侧配管连接部);

37:第二利用侧液体支管(利用侧配管连接部);

41:利用侧喇叭口;

42:热源侧喇叭口;

45:利用侧吸入口;

46:利用侧吹出口;

47:热源侧吸入口;

48:热源侧吹出口;

51:热源侧气体侧连通配管(热源侧连通配管);

52:热源侧液体侧连通配管;

53:利用侧气体侧连通配管(利用侧连通配管);

54:利用侧液体侧连通配管;

61:第一热源侧热交换部(热源侧热交换部);

62:第二热源侧热交换部(热源侧热交换部);

63:热源侧管板(热源侧配管连接部);

64:第一热源侧气体支管(热源侧配管连接部);

65:第二热源侧气体支管(热源侧配管连接部);

66:第一热源侧液体支管(热源侧配管连接部);

67:第二热源侧液体支管(热源侧配管连接部);

71:通信线;

100:室外空调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28186号公报。

2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辐射面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