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文档序号:914502 发布日期:2021-02-26 浏览:1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Operating pedal device for vehicle ) 是由 津隈智弘 于 2019-03-0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通过固定于在比操作踏板靠车辆前方侧配置的第1车辆构成部件来完成向车辆的安装,车辆碰撞时的操作踏板的踏部的后退防止所需的零件的个数少,车辆上下方向的搭载空间小。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10)具有设有踏部(84)的操作踏板(80)、固定于前围板(100)的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固定于前围板(100)且固定于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的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架设于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的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以及将从前围板(100)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操作杆(R)能转动地支承于操作踏板(80)的连结孔(86)。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具有滑动承受部(76)。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具有避让孔(30)。(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vehicle operating pedal device, which is fixed on a No. 1 vehicle component arranged at the front side of a vehicle relative to an operating pedal to complete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operating pedal device on the vehicle, the number of parts required for preventing the backward movement of a pedal part of the operating pedal during the vehicle collision is small, and the carrying space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is small. A vehicle operating pedal device (10) is provided with an operating pedal (80) provided with a step (84), a pair of upper support members (20) fixed to a dash panel (100), a pair of lower support members (40) fixed to the dash panel (100) and fixed to the pair of upper support members (20), an upper center support member (60) erected on the pair of upper support members (20), and a connecting hole (86) for rotatably supporting an operating rod (R) protruding from the dash panel (100) to the vehicle rear side on the operating pedal (80). The upper central support member (60) has a slide receiving portion (76). The pair of upper support members (20) have relief holes (30).)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伴随于车辆碰撞而车辆构成部件向车辆后方侧位移了的情况下抑制操作踏板的踏部向车辆后方侧后退(以下,称为“车辆碰撞时的操作踏板的踏部的后退防止”。)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关于进行车辆碰撞时的操作踏板的踏部的后退防止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提出有各种技术。

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踏板装置具有:踏板支架,固定于构成车辆的车架的一部分的前围板的后表面;踏板,能绕在车宽方向延伸且位于比上述踏板支架对于上述前围板的固定部靠后方的轴旋转地支承于上述踏板支架;杆支架,固定于上述前围板且与上述踏板支架分体形成;固定机构,以预定的固定保持力固定上述踏板支架和上述杆支架,并且,在上述踏板支架在相对于上述杆支架向下方相对移动的方向上受到超过上述固定保持力的力时解除上述踏板支架和上述杆支架的固定;旋转杆,能绕在上述车宽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旋转地支承于上述杆支架;仪表板加强件,固定于上述车架并支承仪表板;固定于上述仪表板加强件的杆旋转机构,在上述杆支架与上述前围板一起向后方移动了时该杆旋转机构从后方与上述旋转杆接触而使上述旋转杆;以及固定于上述仪表板加强件的支架变形机构,在上述踏板支架与上述前围板一起向后方移动时该支架变形构件从后方接触上述踏板支架而使上述踏板支架向下方变形;上述旋转杆具有按压部,在通过上述杆旋转构件而使上述旋转杆旋转了时能以超过上述固定保持力的力向下按压上述固定机构或上述踏板支架。

在该构成中,通过将踏板支架和以预定的固定保持力固定于踏板支架的杆支架均固定于前围板而将踏板支架固定于前围板。这样,由于在两个部位将踏板支架固定于前围板,能使踏板支架对于前围板的安装强度足够大。

另外,车辆所产生的力的成分的方向因实际的碰撞而多样。例如,在不仅包括后方成分还包括很多横向成分的情况下,前围板不仅向后方变形还向左右方向变形。但是,不管前围板向哪个方向变形,固定于前围板的踏板支架和杆支架(以及旋转杆)实质上都向相同的方向移动。换言之,在前围板变形了时,踏板支架的移动方向和杆支架以及旋转杆的移动方向没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即使在前围板因碰撞而向各个方向变形了的情况下,也会抑制在踏板支架与杆支架之间的固定部(固定机构)产生扭曲。因此,不管前围板向哪个方向变形,都能使踏板支架从杆支架分离。换言之,不管前围板的变形方向如何,都能够使踏板相对于前围板向前方相对移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411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为了使踏板支架从杆支架分离,所需的零件的个数多,而且,为了将这些零件配置于踏板支架的上方,需要在车辆上下方向确保大的搭载空间。

于是,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点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通过固定于在比操作踏板靠车辆前方侧配置的第1车辆构成部件来完成向车辆的安装,车辆碰撞时的操作踏板的踏部的后退防止所需的零件的个数少,车辆上下方向的搭载空间小。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具有:操作踏板,在上端部设有毂部且在下端部设有踏部,该踏部被向车辆前方侧踏入;一对上侧支持部件,固定于在比所述操作踏板靠车辆前方侧配置的第1车辆构成部件,并且,在操作踏板的车宽方向两侧承受通常时向车辆前方侧踏入操作踏板的踏部而作用于操作踏板的毂部的踏入操作时的载荷;一对下侧支持部件,固定于第1车辆构成部件,并且,在操作踏板的车宽方向两侧位于比操作踏板的毂部靠车辆下方侧的打点处通过点焊而固定于一对上侧支持部件,一边在操作踏板的车宽方向两侧承受踏入操作时的载荷一边能转动地支承操作踏板的该毂部;上侧中央支持部件,架设于一对上侧支持部件的上端部;以及支承部,在操作踏板的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将从第1车辆构成部件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操作杆的末端部能转动地支承于操作踏板;上侧中央支持部件具有与滑动面相向的滑动承受部,该滑动面在配置于比第1车辆构成部件靠车辆后方侧的第2车辆构成部件中随着去往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下方侧倾斜地设置;打点位于在第1车辆构成部件在车辆碰撞时向车辆后方侧位移了的情况下上侧中央支持部件的滑动承受部碰撞到第2车辆构成部件的滑动面时受到的反力的作用线上;一对下侧支持部件具有:第1脆弱部,设置于操作踏板的毂部与打点之间,在一对下侧支持部件中易于拉伸变形;以及第2脆弱部,在车辆前方侧与打点相邻地设置,在一对下侧支持部件中易于压曲变形;一对上侧支持部件具有避让孔,该避让孔使得能够相应于如下情况操作踏板的毂部向车辆后方侧移动,该情况为在第1车辆构成部件在车辆碰撞时向车辆后方侧位移了之际,若上侧中央支持部件的滑动承受部在第2车辆构成部件的滑动面上滑动而被引导,则该一对下侧支持部件的第2脆弱部压曲变形且一对下侧支持部件的第1脆弱部拉伸变形;在第1车辆构成部件在车辆碰撞时向车辆后方侧位移了的情况下,操作踏板的毂部一边向车辆后方侧移动一边以支承部为中心向车辆下方侧旋转。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操作踏板的毂部、一对下侧支持部件的第1脆弱部和打点位于以该一对下侧支持部件固定于第1车辆构成部件的位置为中心的圆弧上。

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侧中央支持部件具有作为弯曲变形的起点的变形起点部;一对上侧支持部件具有:第3脆弱部,设置于上侧中央支持部件的变形起点部与操作踏板的毂部之间,在一对上侧支持部件中易于弯曲变形;第4脆弱部,在车辆前方侧与操作踏板的毂部相邻地设置,在一对上侧支持部件中易于弯曲变形;以及第1刚性加强部,设置于比第3脆弱部和4脆弱部靠车辆后方侧,并加强了一对上侧支持部件的刚性。

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3中任一个所记载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上侧支持部件在比操作踏板的毂部靠车辆前方侧具有加强了一对上侧支持部件的刚性的第2刚性加强部;一对下侧支持部件在比操作踏板的毂部靠车辆前方侧具有加强了一对下侧支持部件的刚性的第3刚性加强部。

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中任一个所记载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下侧支持部件的第2脆弱部是细长的板形状,在从第2脆弱部的中央起靠车辆前方侧具有向一对下侧支持部件的外侧突出的弧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通过固定于在比操作踏板靠车辆前方侧配置的第1车辆构成部件来完成向车辆的安装,车辆碰撞时的操作踏板的踏部的后退防止所需的零件的个数少,车辆上下方向的搭载空间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构成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通常时的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通常时的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车辆碰撞时的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车辆碰撞时的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车辆碰撞时的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构成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基于将本发明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进行了具体化的本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采用的各附图中,省略基本构成的一部分地描述,描绘的各部分的尺寸比等未必准确。

在各图中,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如各图所记载的那样。但是,在图4中,图纸的里侧为前方向,图纸的跟前侧为后方向。在图5至图9中,各图纸的里侧为右方向,各图纸的跟前侧为左方向。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前方向记载为“车辆前方侧”,将后方向记载为“车辆后方侧”,将上方向记载为“车辆上方侧”,将下方向记载为“车辆下方侧”。另外,有时将左右方向记载为“车宽方向两侧”。

(1)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概要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10为金属制,具有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和操作踏板80等。操作踏板80的上端部由螺栓B和螺母N等能转动地支承。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不区别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彼此而进行统称说明的情况下记载为上侧支持部件20。这一点对于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也是同样的。

如图2所示,操作踏板80具有踏板臂82。在踏板臂82的下端部设有踏部84。在踏板臂82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中间,以在左右方向贯通踏板臂82的状态设有连结孔86。在踏板臂82的上端部,毂部(boss)88以在左右方向贯通踏板臂82的状态、通过焊接而固定于踏板臂82。此外,踏板臂82是厚板结构,但也可以是薄板中空结构。另外,踏板臂82可以是树脂制。

在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在从其左右端嵌装有一对衬套(bush)BU的状态下嵌入套环(collar)CO。由此,各衬套BU的圆筒部装配于毂部88与套环CO之间。这样状态的毂部88如后述那样通过螺栓B和螺母N而能转动地支承于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和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由此,(设置于操作踏板80的上端部的)毂部88的转动以轴线AX为转动轴来进行。此外,如图3所示,轴线AX位于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下方向侧。

接下来,对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中,左方向侧的上侧支持部件20L配置于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左侧(即,外侧),右方向侧的上侧支持部件20R配置于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右侧(即,外侧)。而且,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具有在左右方向对称的外形。

于是,以下,对左方向侧的上侧支持部件20L进行说明;而对右方向侧的上侧支持部件20R,对与左方向侧的上侧支持部件20L实质上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来省略详细的说明。

上侧支持部件20L具有板状的本体22。本体22的后端部形成向左方向侧(即,外侧)伸出的第1凸缘部24。本体22的前端部形成向左方向侧(即,外侧)弯折的安装部26。在安装部26的大致中央,以在前后方向贯通安装部26的状态设有安装孔28。另外,在本体22的靠后方向侧,以在左右方向贯通本体22的状态设有避让孔30。在避让孔30的前侧周缘,形成有避让孔30的周缘的一部分向下方向进入的弯入部32。由此,从左右方向观察,避让孔30形成为大致L字状。而且,在本体22的后端部,形成有本体22的下侧边缘向下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4。另外,在安装部26与突出部34之间,形成有本体22的下侧边缘向上方向进入的第1弯曲部36。此外,突出部34在点焊点S1处点焊于左方向侧的下侧支持部件40L。

在本体22,从安装部26到第1弯曲部36的上方向侧,设有向左方向侧(即,外侧)突出的第1加强筋部27。在本体22的上端部,从安装部26到本体22的中央,形成有向左方向侧(即,外侧)伸出的第2凸缘部29。在第2凸缘部29与第1凸缘部24之间,形成有本体22的上侧边缘向下方向进入的第2弯曲部31。在第2弯曲部31与避让孔30之间,设有第1细部33。第1细部33由第2弯曲部31的下侧边缘和避让孔30的上侧周缘形成,具有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前后方向的长度短的形状。另外,在避让孔30与第1弯曲部36之间,形成有第2细部35。第2细部35由避让孔30的弯入部32的周缘和第1弯曲部36的边缘形成,具有前后方向的长度比上下方向的长度短的形状。另外,在本体22的下端部,在第1弯曲部36与第1凸缘部24之间形成有向左方向侧(即,外侧)伸出的第3凸缘部37。

接下来,对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进行说明。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中,左方向侧的下侧支持部件40L配置于上侧支持部件20L的右侧(即,内侧),右方向侧的下侧支持部件40R配置于上侧支持部件20R的左侧(即,内侧)。而且,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具有在左右方向对称的外形。

于是,以下,对左方向侧的下侧支持部件40L进行说明;而对右方向侧的下侧支持部件40R,对与左方向侧的下侧支持部件40L实质上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来省略详细的说明。

下侧支持部件40L具有板状的本体42。在本体42,从本体42的上端部中央到前端部,形成有本体42的端部向左方向侧(即,外侧)弯折的安装部44。在安装部44的大致中央,以在前后方向贯通安装部44的状态设有安装孔46。在本体42的后端部,以在左右方向贯通本体42的状态设有转动孔48。在本体42的大致中央,以在左右方向贯通本体42的状态设有开口部50。而且,在本体42,在开口部50的上方向侧设有向左方向侧(即,外侧)突出的第2加强筋部52。另外,在本体42,设有由开口部50的下侧周缘和本体42的下侧边缘形成的细长部54。细长部54具有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前后方向的长度短的形状。

在本体42的上端部,从安装部44到后端部,形成有台阶状的架部47。另外,在本体42,在转动孔48的下方向侧设有第3细部53。第3细部53由开口部50的后侧周缘和本体42的后侧边缘形成。另外,第3细部53具有前后方向的长度比上下方向的长度短且在开口部50的后侧周缘的上部附近前后方向的长度最短的中间变细的形状。

此外,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的本体42的板厚比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的本体22的板厚薄。

接下来,对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进行说明。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具有板状的本体62。在本体62的左右侧,形成有本体62的前端64侧的端部向下方向弯折的第1弯折部67、67,并形成有本体62的后端66侧的端部向下方向弯折的第2弯折部68、68。在左方向侧的第1弯折部67,形成有第1弯折部67的下侧边缘向下方向突出的2个突出部70、72。而且,在左方向侧的第2弯折部68,形成有第2弯折部68的下侧边缘向下方向突出的1个突出部74。各突出部70、72、74在各点焊点S2、S3、S4处点焊于左方向侧的上侧支持部件20L的上端部。这一点对于右方向侧的第1弯折部67和第2弯折部68也是同样的,点焊于右方向侧的上侧支持部件20R的上端部。由此,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架设于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的上端部。而且,在本体62,从本体62的大致中央到后端66,形成有滑动承受部76。滑动承受部76是随着去往后方向而向下方向弯曲的倾斜面。

在本体62的左右侧,在第1弯折部67与第2弯折部68之间,形成有本体62的端部的下侧边缘向上方向进入的弯曲部77。在本体62的左右侧的角部,在弯曲部77的前侧边缘的上方向侧附近(即,第1弯折部67的后侧边缘的上方向侧附近),形成有三角加强筋部78、78。在本体62,在三角加强筋部78、78之间,以在上下方向贯通本体62的状态设有上部开口部79。

这样,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和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通过在各点焊点S1、S2、S3、S4点焊而被一体化。

此时,点焊点S1位于操作踏板80的左右方向侧。由此,各下侧支持部件40L、40R在操作踏板80的左右方向侧固定于各上侧支持部件20L、20R。此外,点焊点S1在各下侧支持部件40L、40R位于从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一侧(即,上方向侧)与细长部54相邻的位置。

另外,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本体62的上表面(包括滑动承受部76。)配置于比各上侧支持部件20L、20R的上端靠上方向侧。另外,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前端64在比各上侧支持部件20L、20R的安装部26靠后方向侧处以接近安装部26的状态配置。

而且,各上侧支持部件20L、20R的避让孔30的弯入部32在它们的内侧与各下侧支持部件40L、40R的转动孔48相邻。因此,若在各下侧支持部件40L、40R的转动孔48之间介有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则各上侧支持部件20L、20R的避让孔30的弯入部32和各下侧支持部件40L、40R的转动孔48成为经由毂部88内的套环CO而在左右方向连通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螺栓B从右方向侧的上侧支持部件20R的弯入部32经由右方向侧的下侧支持部件40R的转动孔48、毂部88内的套环CO、左方向侧的下侧支持部件40L的转动孔48而通到左方向侧的上侧支持部件20L的弯入部32。

并且,如图4所示,在右方向侧的上侧支持部件20R,螺栓B的头部抵接。而与之相对地,在左方向侧的上侧支持部件20L,螺栓B的末端部向左方向突出,螺母N拧入该突出部分。由此,套环CO的左右端由各下侧支持部件40L、40R夹着,所以,各下侧支持部件40L、40R(的转动孔48)的左右方向的距离保持为一定。而且,在毂部88的左右端,各衬套BU的圆形凸缘部装配于毂部88与各下侧支持部件40L、40R之间。

这样,在各下侧支持部件40L、40R(的转动孔48),位于踏板臂82的上端部的毂部88能转动地被支承,若向前方向踏入位于踏板臂82的下端部的踏部84,则操作踏板80以套环CO和螺栓B等为中心转动。此时,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处于经由螺栓B和螺母N而保持于各上侧支持部件20L、20R的避让孔30的弯入部32的状态。

此外,下侧支持部件40L的细长部54形成有作为向左方向侧(即,外侧)突出那样的曲面的弧部56。同样地,下侧支持部件40R的细长部54形成有作为向右方向侧(即,外侧)突出那样的曲面的弧部56。弧部56、56在细长部54、54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上位于从细长部54、54的中央起靠前方向侧。

(2)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固定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10固定于前围板(dashpanel)100。为此,在上侧支持部件20的安装部26抵接于前围板100的状态下,将未图示的固定螺栓插入安装部26的安装孔28。以下,将该插入位置记载为上侧固定点38。而且,在下侧支持部件40的安装部44抵接于前围板100的状态下,将未图示的固定螺栓插入安装部44的安装孔46。以下,将该插入位置记载为下侧固定点58。此外,在图6中,省略表示第1加强筋部27、第2加强筋部52和三角加强筋部78的线等。这一点在后述的图7至图9中也是同样的。

这样,上侧支持部件20和下侧支持部件40螺栓紧固于前围板100。此时,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前端64以接近前围板100的状态配置于比前围板100靠后方向侧。此外,上侧支持部件20和下侧支持部件40也可以经由用于吸收振动音等的套环而螺栓紧固于前围板100。

前围板100相当于车辆的一部分,位于比操作踏板80靠前方向侧。车辆除了该前围板100之外,还由仪表板加强部件102和碰撞用支架104等构成。仪表板加强部件102配置于比前围板100靠车辆后方侧。碰撞用支架104从仪表板加强部件102的前端部到下端部地固定设置。在碰撞用支架104的前端形成有滑动面106。滑动面106随着去往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下方向侧倾斜,并与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滑动承受部76相对向。

在操作踏板80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中间,操作杆R的末端部经由连结销P和U形夹(clevis)C而能转动地支承于操作踏板80。操作杆R从位于前围板100侧的未图示的主缸向后方向突出。此外,连结销P装入踏板臂82的连结孔86和U形夹C。

若向车辆前方侧踏入操作踏板80的踏部84,则载荷F1经由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图6参照)而作用于螺栓B(参照图5)。并且,上侧固定点38位于从表示载荷F1的矢量的起点(即,螺栓B和螺母N上的转动中心点110)向与该矢量的朝向相反侧延长的第1直线L1上。也就是说,从与图5和图6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即,左右方向)观察,第1直线L1是连接螺栓B上的转动中心点110和上侧固定点38的线。

此外,螺栓B(和螺母N)上的转动中心点110与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等的转动中心点相同。于是,以下,有时将螺栓B(和螺母N)上的转动中心点110记载为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等的转动中心点110。

而与之相对地,若由于前围板100向车辆后方侧位移,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滑动承受部76碰撞到仪表板加强部件102的滑动面106,则来自仪表板加强部件102的滑动面106的反力F2作用于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滑动承受部76。并且,从与图5和图6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即,左右方向)观察,点焊点S1位于向表示反力F2的矢量的朝向延长的第2直线L2上。

此外,表示反力F2的矢量的朝向,在上侧支持部件20、下侧支持部件40和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一体化时,能根据从各上侧支持部件20L、20R的上端到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本体62的上表面(包括滑动承受部76。)为止的距离来调整。

另外,在位于从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滑动承受部76受到反力F2侧与细长部54相邻的位置的点焊点S1处,下侧支持部件40固定于上侧支持部件20。点焊点S1位于比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等的转动中心点110靠下方向侧。

此外,螺栓B上的转动中心点110(即,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等的转动中心点)相当于平行于与图5和图6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即,左右方向)的轴线AX(参照图2)与螺栓B的左右侧端面相交的点。

如以上详细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10中,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和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固定于前围板100,该前围板100配置于比操作踏板80靠车辆前方侧。在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的上端部,架设有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在操作踏板80的车宽方向两侧,通过位于比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等的转动中心点110靠下方向侧的点焊点S1,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固定于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而且,在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设置于操作踏板80的踏板臂82的上端部的毂部88能转动地被支承,从而设置于操作踏板80的踏板臂82的下端部的踏部84被悬挂设置。这样,在构成车辆的部件中,仅用前围板100支承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10。

因此,通过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10固定于配置于比操作踏板80靠车辆前方侧的前围板100,从而完成向车辆的安装。

这样,若完成向车辆的安装,则在上侧支持部件20,第1细部33配置于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三角加强筋部78与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之间。而且,第2细部35在车辆前方侧,与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相邻地配置。第1细部33和第2细部35与上侧支持部件20的其它部分相比,刚性低,易于(弯曲)变形。

而与之相对地,在下侧支持部件40,第3细部53配置于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与点焊点S1之间。第3细部53、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详细地说,螺栓B上的转动中心点110)和点焊点S1位于以下侧固定点58为中心的圆弧CA(参照图6)上。此外,第3细部53和点焊点S1位于比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靠下方向侧。而且,细长部54在车辆前方侧,与点焊点S1相邻地配置。第3细部53和细长部54与下侧支持部件40的其它部分相比,刚性低,易于(弯曲或压曲)变形。

另外,在上侧支持部件20,第1凸缘部24配置于比第1细部33和第2细部35靠车辆后方侧。另一方面,在比第1细部33和第2细部35靠车辆前方侧,配置有第1加强筋部27、第2凸缘部29和点焊点S2。而且,第1加强筋部27、第2凸缘部29和点焊点S2配置于比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靠车辆前方侧。

由此,第1凸缘部24与第3凸缘部37相辅相成地,从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滑动承受部76(受到反力F2的部位)到点焊点S1,加强反力F2作用的上侧支持部件20的后端部的刚性。而且,第1加强筋部27、第2凸缘部29和点焊点S2加强载荷F1作用的上侧支持部件20的前端部(即,比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靠车辆前方侧部)的刚性。因此,点焊点S2位于接近上侧支持部件20的安装部26(即,前围板100)的位置。此外,第1加强筋部27、第2凸缘部29和点焊点S2也是在上侧支持部件20加强比第1细部33和第2细部35靠车辆前方侧的刚性。

而与之相对地,在下侧支持部件40,架部47和第2加强筋部52配置于比第3细部53靠车辆前方侧。而且,架部47和第2加强筋部52配置于比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靠车辆前方侧。由此,架部47和第2加强筋部52加强载荷F1作用的下侧支持部件40的前端部(即,比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靠车辆前方侧部)的刚性。此外,架部47和第2加强筋部52也是在下侧支持部件40加强比第3细部53靠车辆前方侧的刚性。

(3)踏入操作时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10中,在通常时向车辆前方侧踏入操作踏板80的踏部84的踏入操作时,操作踏板80以转动中心点110(即,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的转动中心点)为中心向车辆前方侧进行圆运动。而与之相对地,若解除对操作踏板80的踏入操作,则操作踏板80在未图示的施力部件的施力的作用下以转动中心点110(即,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的转动中心点)为中心向车辆后方侧进行圆运动。

此时,作用于螺栓B(即,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的载荷F1由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和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在操作踏板80的车宽方向两侧承受。具体地说,由上侧支持部件20的避让孔30的弯入部32辅助性地承受载荷F1。另外,主要由下侧支持部件40的转动孔48承受载荷F1。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10中,如上述那样,连接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固定于前围板100的位置(即,上侧固定点38)和螺栓B上的转动中心点110(即,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等的转动中心点)的第1直线L1的方向与踏入操作时的载荷F1的方向相同。因此,在踏入操作时,作用于螺栓B(即,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的载荷F1不作用转矩地由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和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承受,所以,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能高效转动地被支承。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10中,通过使用于承受踏入操作时的载荷F1的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和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的各截面为最小,能实现轻量化和低成本化。

此外,若操作杆R伴随于对操作踏板80的踏入操作而向车辆前方侧位移,则该踏入操作时的操作力通过液压回路或电路等而传递到用于控制车辆的运转状态的制动装置或控制装置。

(4)车辆碰撞时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动作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10中,在车辆碰撞时,若前围板100向车辆后方侧位移,则有时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滑动承受部76会碰撞到配置于比前围板100靠车辆后方侧的仪表板加强部件102的滑动面106。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图7和图8所示,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滑动承受部76在仪表板加强部件102的滑动面106上滑动而被引导成随着去往车辆后方侧而朝向车辆下方侧。上述碰撞时的反力F2(参照图5、图6)在表示反力F2的矢量的朝向作用于第2直线L2(参照图5、图6)上的点焊点S1。因此,在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和上侧支持部件20,三角加强筋部78、第1细部33和第2细部35弯折。同时,在下侧支持部件40,细长部54被点焊点S1压缩而产生压曲变形,并且,第3细部53被点焊点S1拉伸而产生拉伸变形。与之相应地,能转动地支承于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的转动孔48的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在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的避让孔30内被从弯入部32导向车辆后方侧。

此外,第3细部53和点焊点S1位于比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靠下方向侧。因此,从上述的碰撞一开始,与第3细部53的拉伸变形相应地,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在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的避让孔30内被从弯入部32导向车辆后方侧。

如上所述,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一边向车辆后方侧移动,一边在以将操作杆R的末端部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操作踏板80的连结销P为中心的转矩的作用下向车辆下方侧旋转。由此,操作踏板80的踏部84向车辆前方侧移动。因此,操作踏板80的踏部84例如从解除了踏入操作的状态(即,由双点划线所示的操作踏板80的踏部84的状态)移动到向车辆前方侧离开了前进距离112的位置。由此,进行车辆碰撞时的操作踏板80的踏部84的后退防止。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10中,通过简单的构成,就能稳定地进行车辆碰撞时的操作踏板80的踏部84的后退防止,而且,如上述那样,能切实地进行踏入操作时的操作踏板80的转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10中,车辆碰撞时的操作踏板80的踏部84的后退防止所需的零件的个数少,而且,车辆上下方向的搭载空间小,所以,实现了省空间。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10能实现进一步的轻量化和低成本化,搭载空间因车辆的设计而不足的情况变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10中,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第3细部53和点焊点S1位于以下侧固定点58为中心的圆弧CA上。因此,想要使第3细部53拉伸变形的力由于在圆弧CA的切线方向进行作用,所以,高效地从点焊点S1通过第3细部53传递到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由此,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在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的避让孔30内被从弯入部32顺畅地导向车辆后方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10中,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的后端部,由于其刚性由位于比第1细部33和第2细部35靠车辆后方侧的第1凸缘部24等来加强,从而具有在车辆碰撞时在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滑动承受部76承受的反力F2下不变形的程度的强度。而与之相对地,在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中,第1细部33和第2细部35的刚性低。由此,在车辆碰撞时,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滑动承受部76承受的反力F2经由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的后端部而高效地传递到点焊点S1,而且,在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以三角加强筋部78为起点弯折的同时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在第1细部33和第2细部35弯折顺畅地进行。

进而,与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弯折相应地,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的第3细部53被点焊点S1拉伸变形顺畅地进行。而且,在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滑动承受部76受到的反力F2不变大,所以,能抑制在车辆碰撞时作用于仪表板加强部件102的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10中,在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比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靠车辆前方侧的刚性由第1加强筋部27、第2凸缘部29和点焊点S2来加强。而且,在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比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靠车辆前方侧的刚性由架部47和第2加强筋部52来加强。由此,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和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具有在作用于螺栓B的载荷F1下不变形的程度的强度,所以,即使设有在车辆碰撞时变形的第1细部33、第2细部35、第3细部53和细长部54,也不会对通常时操作踏板80的踏部84向车辆前方侧被踏入的踏入操作带来不良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10中,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的比第1细部33和第2细部35靠车辆前方侧,由于其刚性由第1加强筋部27、第2凸缘部29和点焊点S2来加强,从而具有在车辆碰撞时在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滑动承受部76承受的反力F2下不变形的程度的强度。由此,即使在车辆碰撞时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滑动承受部76受到反力F2,在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中,比其第1细部33和第2细部35靠车辆前方侧也难以变形。因此,在车辆碰撞时,在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以三角加强筋部78为起点弯折的同时一对上侧支持部件20L、20R在第1细部33和第2细部35弯折更顺畅地进行。而且,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的比第3细部53靠车辆前方侧,由于其刚性由架部47和第2加强筋部52来加强,从而具有在车辆碰撞时在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滑动承受部76承受的反力F2下不变形的程度的强度。由此,即使在车辆碰撞时上侧中央支持部件60的滑动承受部76受到反力F2,在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中,比其第3细部53靠车辆前方侧也难以变形。因此,在车辆碰撞时,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在第3细部53处弯折顺畅地进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10中,在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的细长部54形成有作为向其外侧突出那样的曲面的弧部56。而且,弧部56在细长部54的长度方向(即,图5至图9中的前后方向)上位于从细长部54的中央起靠前方向侧。因此,在细长部54被位于细长部54的后方向侧的点焊点S1压曲变形时,通过弧部56,细长部54向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的外侧打开地压曲。由此,细长部54即使产生压曲变形,也不会碰撞到位于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的内侧的操作杆R等。

此外,如图9所示,在车辆碰撞时,若前围板100向车辆后方侧进一步位移,则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的细长部54进一步压曲变形,所以,操作踏板80的踏部84的前进距离112变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10中,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的第3细部53位于比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靠下方向侧并成为中间变细的形状。因此,在车辆碰撞时,即使前围板100向车辆后方侧进一步位移,一对下侧支持部件40L、40R的第3细部53被点焊点S1拉伸变形也会继续。

(5)其它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点焊点S1如图6所示配置于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的下方向侧的正下附近,但只要是在操作踏板80的毂部88的下方向侧,也可以配置于靠车辆前方侧,还可以配置于靠车辆后方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操作踏板80做成制动踏板来应用了本发明,但也可以作为在车辆中使用的各踏板(例如加速踏板或离合踏板等)来应用本发明。

附带一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凸缘部24是“第1刚性加强部”的一个例子。第1加强筋部27、第2凸缘部29和点焊点S2是“第2刚性加强部”的一个例子。第1细部33是“第3脆弱部”的一个例子。第2细部35是“第4脆弱部”的一个例子。架部47和第2加强筋部52是“第3刚性加强部”的一个例子。第3细部53是“第1脆弱部”的一个例子。细长部54是“第2脆弱部”的一个例子。下侧固定点58是“一对下侧支持部件固定于第1车辆构成部件的位置”的一个例子。三角加强筋部78是“变形起点部”的一个例子。前围板100是“第1车辆构成部件”的一个例子。仪表板加强部件102和碰撞用支架104是“第2车辆构成部件”的一个例子。连结销P的连结孔86是“支承部”的一个例子。点焊点S1是“打点”的一个例子。

标号说明

10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20L、20R 一对上侧支持部件

24 第1凸缘部(第1刚性加强部)

27 第1加强筋部(第2刚性加强部)

29 第2凸缘部(第2刚性加强部)

30 避让孔

33 第1细部(第3脆弱部)

35 第2细部(第4脆弱部)

40L、40R 一对下侧支持部件

47 架部(第3刚性加强部)

52 第2加强筋部(第3刚性加强部)

53 第3细部(第1脆弱部)

54 细长部(第2脆弱部)

56 弧部

58 下侧固定点(一对下侧支持部件固定于第1车辆构成部件的位置)

60 上侧中央支持部件

76 滑动承受部

78 三角加强筋部(变形起点部)

80 操作踏板

84 踏部

86 连结孔(支承部)

88 毂部

100 前围板(第1车辆构成部件)

102 仪表板加强部件(第2车辆构成部件)

104 碰撞用支架(第2车辆构成部件)

106 滑动面

CA 圆弧

F2 反力

L2 第2直线

P 连结销(支承部)

R 操作杆

S1 点焊点(打点)

S2 点焊点(第2刚性加强部)

2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用于主动电力管理的装置和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