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轨道车辆的风源系统和轨道车辆

文档序号:930827 发布日期:2021-03-05 浏览: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用于轨道车辆的风源系统和轨道车辆 (Wind source system for railway vehicle and railway vehicle ) 是由 汪彦达 谭志成 柴盈盈 周广玉 于 2019-08-3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风源系统和轨道车辆,风源系统包括:气体供应部件;主管路,主管路的两端各自连接有气体供应部件;第一支管路、第二支管路和至少一个第三支管路,第一支管路、第二支管路分别与主管路相连,第一支管路的入口端具有第一储气筒,第二支管路的入口端具有第二储气筒,第一储气筒和第二储气筒均可与主管路可选择性地连通或断开;分风管,至少一个第三支管路与分风管相连;其中第一支管路、第二支管路和第三支管路各自连接有第一空气弹簧和第二空气弹簧,第一空气弹簧和第二空气弹簧之间设有差压阀。本申请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风源系统,可在风源系统漏气故障时,快速地定位故障位置,且可防止轨道车辆倾斜角度过大。(The application discloses wind regime system and rail vehicle for rail vehicle, the wind regime system includes: a gas supply part; the gas supply device comprises a main pipeline, a gas supply component and a gas supply component, wherein two ends of the main pipeline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gas supply component; the first branch pipeline and the second branch pipeline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main pipeline, a first air storage cylinder is arranged at the inlet end of the first branch pipeline, a second air storage cylinder is arranged at the inlet end of the second branch pipeline, and the first air storage cylinder and the second air storage cylinder can be selectively communicated or disconnected with the main pipeline; the at least one third branch pipeline is connected with the air distributing pipe; the first branch pipeline, the second branch pipeline and the third branch pipeline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a first air spring and a second air spring, and a differential pressure valv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first air spring and the second air spring.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wind regime system for rail vehicle can be when wind regime system gas leakage trouble, fixes a position the fault location fast, and can prevent that rail vehicle inclination is too big.)

用于轨道车辆的风源系统和轨道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风源系统和具有该风源系统的车辆。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驾乘的舒适性,现有的高端车型上已经采用了空气悬架系统,空气悬架系统多采用空气弹簧结构,并利用控制阀来对空气弹簧进行充放气的操作,从而可以调节空气弹簧内部的空气量,由此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调整空气弹簧的刚度。相关技术中,空气悬架的各个气体供应部件同时控制,单个储气部件故障时影响其他空气弹簧的使用,操作人员也无法快速确定故障位置,且无法保证轨道车辆的两侧平衡,存在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风源系统,能够在风源系统故障时,快速确定风源系统的故障位置,且使得轨道车辆的两侧保持平衡。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风源系统,包括:气体供应部件;主管路,所述主管路的两端各自连接有所述气体供应部件;第一支管路、第二支管路和至少一个第三支管路,所述第一支管路、所述第二支管路分别与所述主管路相连,所述第一支管路的入口端具有第一储气筒,所述第二支管路的入口端具有第二储气筒,所述第一储气筒和所述第二储气筒均可与所述主管路可选择性地连通或断开;分风管,所述分风管连接在所述第一支管路与所述第二支管路之间,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支管路与所述分风管相连;其中所述第一支管路、所述第二支管路和所述第三支管路各自连接有第一空气弹簧和第二空气弹簧,所述第一空气弹簧和所述第二空气弹簧之间设有差压阀。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风源系统,既可以对车厢的各个空气弹簧进行气体补充,也可在风源系统的某个位置发生漏气故障时,快速地定位故障位置,便于实现快速检修。且位于轨道车辆两侧的第一空气弹簧和第二空气弹簧之间设有差压阀,以使第一空气弹簧和第二空气弹簧保持压力平衡,防止轨道车辆倾斜角度过大,使得轨道车辆的车身更平稳。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风源系统,所述第一支管路设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设于所述第一储气筒的入口端与所述主管路之间;所述第二支管路设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设于第二储气筒的入口端与所述主管路之间;所述第一支管路和与所述第一支管路相邻的所述第三支管路之间设有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二支管路和与所述第二支管路相邻的所述第三支管路之间设有第四控制阀。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风源系统,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均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储气筒、所述第二储气筒的气压值小于第一预设气压值时,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处于所述第一工作位置,所述主管路到所述第一储气筒、所述第二储气筒单向导通,在所述第一储气筒、所述第二储气筒的气压值大于第二预设气压值时,在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处于所述第二工作位置时,所述主管路与所述第一储气筒、所述第二储气筒断开连接;

在所述第三支管路的气压值小于第一预设气压值时,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或第四控制阀处于所述第一工作位置,所述第一支管路和/或所述第二支管路到所述第三支管路单向导通,在所述第三支管路的气压值大于第二预设气压值时,在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或第四控制阀处于所述第二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支管路和/或所述第二支管路到所述第三支管路断开连接。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风源系统,在所述第三支管路为至少两个时,相邻两个所述第三支管路之间设有第五控制阀。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风源系统,所述第五控制阀为差压阀。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风源系统,所述第一空气弹簧与所述储气筒之间设有第六控制阀,所述第二空气弹簧和所述储气筒之间设有第七控制阀,所述差压阀通过所述第六控制阀与所述第一空气弹簧连通且通过所述第七控制阀与所述第二空气弹簧连通。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风源系统,所述第六控制阀和所述第七控制阀均设有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所述第六控制阀的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一空气弹簧相连,所述第六控制阀的第一阀口与所述第六控制阀的第二阀口设置为常连通;所述第七控制阀的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二空气弹簧相连,所述第七控制阀的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七控制阀的第二阀口设置为常连通;所述第六控制阀的第二阀口、所述第七控制阀的第二阀口分别与所述差压阀的两个端口相连。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风源系统,所述第六控制阀和所述第七控制阀均还包括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三阀口用于与储气部件相连,所述第四阀口处于常封闭状态,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二阀口均设置为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中的一个连通。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风源系统,所述气体供应部件包括:空压机和后处理模块,所述空压机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空压机的出口端与所述后处理模块的入口端相连,所述后处理模块的出口端与所述主管路的端部相连。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轨道车辆。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轨道车辆,设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风源系统。

所述轨道车辆和上述的风源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风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的风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的风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风源系统的支管路与空气弹簧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风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含空气弹簧);

图6是根据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的风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含空气弹簧)。

附图标记:

风源系统100,

气体供应部件1,空压机11,后处理模块12,控制器13,

第一储气筒21,第二储气筒22,

主管路A,第一支管路B1,第二支管路B2,第三支管路B3,

第一控制阀31,第二控制阀32,第三控制阀33,第四控制阀34,第五控制阀35,第六控制阀36,第七控制阀37,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第三阀口c,第四阀口d,

第一空气弹簧41,第二空气弹簧42,差压阀5,

分风管C。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即Z向。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该风源系统100的储气部件和气体供应部件1可选择性地连通,且各个储气部件连接的气体供应部件1可单独进行控制,由此,在风源系统100故障时,操作人员可快速地确定故障位置,便于快速修复,且位于轨道车辆两侧的空气弹簧中对应的两个之间设有差压阀5,两侧对应的空气弹簧保持压力平衡,使得轨道车辆的车身平稳。

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风源系统100,包括:气体供应部件1、主管路A、分风管C、第一支管路B1、第二支管路B2和至少一个第三支管路B3。

气体供应部件1可产生压缩气体,且产生的压缩气体可流通至储气部件内进行暂时存储,其中,储气部件包括第一储气筒21和第二储气筒22,且气体供应部件1产生的压缩气体可流通至轨道车辆的空气弹簧内,以对轨道车辆的悬架进行有效地支撑,进而对轨道车辆起到缓冲、减振的作用。

如图1-图3所示,主管路A的两端各自连接有气体供应部件1,气体供应部件1的出口端与主管路A的端部相连。这样,气体供应部件1产生的压缩气体可由主管路A的端部流通至主管路A中,以用于向空气弹簧中充注。

由此,气体供应部件1为两个,且两个气体供应部件1分别与主管路A两端相连,且两个气体供应部件1可同时工作,以提高向主管路A中注入气体的效率,实现气体的快速补充,且两个气体供应部件1中的一个故障时,另一个可作为备用,提高风源系统100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第一支管路B1、第二支管路B2和第三支管路B3可分别安装连接至轨道车辆的各个车厢,以用于向各个车厢空气悬架的空气弹簧进行气体补充,进而保证空气悬架的刚度。

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支管路B1、第二支管路B2分别与主管路A的两端相连,需要说明的是,主管路A沿轨道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即主管路A从轨道车辆的前端车厢延伸至后端车厢。其中,第一支管路B1和第二支管路B2中的一个可设于前端车厢,第一支管路B1和第二支管路B2中的另一个设于后端车厢,第三支管路B3的数量可根据实际轨道车辆的车厢数进行设置,以通过第三支管路B3将气体通入到每个车厢中。如图1所示,在三编组车型中,前端车厢设置第一支管路B1,后端车厢设置第二支管路B2,且一个中部车厢设置第三支管路B3。或者如图2所示,在四编组车型中,前端车厢设置第一支管路B1,后端车厢设置第二支管路B2,且两个中部车型设置第三支管路B3。

如图1所示,第一支管路B1的入口端具有第一储气筒21,第二支管路B2的入口端具有第二储气筒22,第一储气筒21和第二储气筒22均与主管路A可选择性地连通或断开。即可将主管路A与第一储气筒21、第二储气筒22连通,以向第一储气筒21和第二储气筒22内注入压缩气体进行暂时存储;也可将主管路A与第一储气筒21、第二储气筒22断开连接,以使第一储气筒21、第二储气筒22中的气压保持稳定,且在车厢内的空气弹簧需要补充气体时,向空气弹簧进行气体补充。

分风管C连接在第一支管路B1与第二支管路B2之间,且第一支管路B1中的气体、第二支管路B2中的气体均可流通至分风管C中。需要说明的是,分风管C沿轨道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即分风管C中的气体可通入到每个车厢中,这样,主管路A中的气体在第一储气筒21、第二储气筒22中进行存储后,可通过分风管C流向各个车厢中。

且至少一个第三支管路B3与分风管C可选择性地连通,即可将第三支管路B3与分风管C连通,以使第三支管路B3通过分风管C与第一储气筒21或第二储气筒22连通,从而将第一储气筒21或第二储气筒22中的气体注入到第三支管路B3中,满足位于中部车厢的空气弹簧的使用需求。也可将第三支管路B3与分风管C断开,以在轨道车辆运行过程中,第三支管路B3中的气压保持稳定。

其中,正常情况下的空气弹簧的工作气压为6.5bar到9bar之间。

由此,在正常工况下,由于轨道车辆的用风设备用气,第一储气筒21和第二储气筒22中的任意一个的气压下降至6.5bar时,两个气体供应部件1可同时开启,且主管路A和第一支管路B1或第二支管路B2连通,且第一支管路B1、第二支管路B2均与分风管C连通。这样,在第一储气筒21和第二储气筒22的气压均达到9bar时,将第一支管路B1、第二支管路B2均与主管路A断开,且第一支管路B1、第二支管路B2均与分风管C连通。以使轨道车辆的各个车厢内的空气弹簧的气压均保持在稳定的工作状态。

其中,在风源系统100发生故障时,两个气体供应部件1均工作。若两个气体供应部件1单次工作时间达到10min则将第一支管路B1、第二支管路B2均与支管路断开,且第一支管路B1、第二支管路B2均与分风管C断开,同时监测第一储气筒21、第二储气筒22,若有任一储气筒的气压在1min内下降至0.2bar,则判定该处储气筒漏气。

若漏气处是第一储气筒21,则将第一支管路B1与主管路A断开且第一支管路B1与分风管C断开,其他位置均连通,开启气体供应部件1将其他支管路打气至正常气压;若漏气处是第二储气筒22,则将第二支管路B2与主管路A断开且第二支管路B2与分风管C断开,其他位置均连通,开启气体供应部件1将其他支管路打气至正常气压。若储气筒未有压降,则将第一支管路B1、第二支管路B2均与分风管C断开,开启气体供应部件1将其他管路打气至正常气压。

由此,不仅可实现风源系统100快速补充气体的过程,且在风源系统100的某处发生故障时,能够通过风源系统100的各个管路的连接状态,以快速地定位故障位置,检测漏气点,从而快速做出相应的安全措施。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支管路B1、第二支管路B2和第三支管路B3各自连接有第一空气弹簧41和第二空气弹簧42。这样,可将第一空气弹簧41和第二空气弹簧42与第一储气筒21相连,也可将第一空气弹簧41和第二空气弹簧42与第二储气筒22相连。且如图4所示,每个支管路连接有两组空气弹簧,每组空气弹簧均包括一个第一空气弹簧41和一个第二空气弹簧42。

第一空气弹簧41和第二空气弹簧42分别安装于轨道车辆的两侧,以分别对轨道车辆两侧的悬架进行有效地支撑,进而对轨道车辆起到缓冲、减振的作用。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空气弹簧41和第二空气弹簧42均可选择性地与第一储气筒21或者第二储气筒22相连。这样,第一储气筒21或者第二储气筒22中的气体可注入到第一空气弹簧41、第二空气弹簧42中,以提高第一空气弹簧41、第二空气弹簧42的结构强度,保证空气弹簧能够对轨道车辆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

这样,可通过切换管路的工作状态,以使储气筒(第一储气筒21或者第二储气筒22)与第一空气弹簧41、第二空气弹簧42选择性地连通。如在储气筒与第一空气弹簧41连通时,储气筒能够向第一空气弹簧41中补充气体,进而提高第一空气弹簧41的结构强度;在储气筒与第一空气弹簧41断开时,第一空气弹簧41中的气压保持稳定,以使第一空气弹簧41对轨道车辆进行稳定地支撑。如在储气筒与第二空气弹簧42连通时,储气筒能够向第二空气弹簧42中补充气体,进而提高第二空气弹簧42的结构强度;在储气筒与第二空气弹簧42断开时,第二空气弹簧42中的气压保持稳定,以使第一空气弹簧41对轨道车辆进行稳定地支撑。

第一空气弹簧41和第二空气弹簧42之间设有差压阀5,且差压阀5用于平衡第一空气弹簧41和第二空气弹簧42的气压,即差压阀5可使得第一空气弹簧41和第二空气弹簧42始终处于连通状态。

其中,第一空气弹簧41和第二空气弹簧42可为设为轨道车辆两侧的空气弹簧,以通过调整第一空气弹簧41和第二空气弹簧42的气压,进而调节轨道车辆两侧的悬架刚度、强度。

这样,第一空气弹簧41内的气压和第二空气弹簧42内的气压保持相近,第一空气弹簧41和第二空气弹簧42的结构强度、刚度相同,使得第一空气弹簧41和第二空气弹簧42对轨道车辆的两侧的支撑效果相近,进而保证轨道车辆两侧处于平衡的状态,不会出现轨道车辆一侧高、一侧低的情况,防止轨道车辆的倾斜角度过大致车身侧翻,提高轨道车辆运行的安全性。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风源系统100,既可以对车厢的各个空气弹簧进行气体补充,也可在风源系统100的某个位置发生漏气故障时,快速地定位故障位置,便于实现快速检修。且位于轨道车辆两侧的第一空气弹簧41和第二空气弹簧42之间设有差压阀5,以使第一空气弹簧41和第二空气弹簧42保持压力平衡,防止轨道车辆倾斜角度过大,使得轨道车辆的车身更平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5-图6所示,第一支管路B1设有第一控制阀31,第一控制阀31设于第一储气筒21的入口端与主管路A之间。这样,可通过切换第一控制阀31的工作状态,以调整第一支管路B1与主管路A的连接状态,进而在需要向第一储气筒21中补充气体时,通过第一控制阀31将第一支管路B1与主管路A连通,使得气体供应部件1产生的气体能够通过主管路A进入到第一储气筒21中。且在第一储气筒21充气完成后,关闭第一控制阀31,使得第一储气筒21中的气压保持稳定。

如图1-图3、图5-图6所示,第二支管路B2设有第二控制阀32,第二控制阀32设于第二储气筒22的入口端与主管路A之间。这样,可通过切换第二控制阀32的工作状态,以调整第二支管路B2与主管路A的连接状态,进而在需要向第二储气筒22中补充气体时,通过第二控制阀32将第二支管路B2与主管路A连通,使得气体供应部件1产生的气体能够通过主管路A进入到第二储气筒22中。且在第二储气筒22充气完成后,关闭第二控制阀32,使得第二储气筒22中的气压保持稳定。

由此,通过设置第一控制阀31和第二控制阀32可灵活地切换第一支管路B1、第二支管路B2与主管路A的连接状态,以使风源系统100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的工作需求,提高风源系统100的适应性和结构灵活性。

如图2、图6所示,第一控制阀31和第二控制阀32均为二位三通阀。

第一控制阀31构造为可从主管路A到第一储气筒21单向导通。这样,在向第一储气筒21中进行气体充注时,主管路A中的气流可通过第一控制阀31流向第一支管路B1中,并进入第一储气筒21中,实现气体充注,且第一储气筒21中的气体不能逆流至主管路A,由此,可保证第一储气筒21中的气压稳定,且使得气体充注的过程具有单向性。

第二控制阀32构造为可从主管路A到第二储气筒22单向导通。这样,在向第二储气筒22中进行气体充注时,主管路A中的气流可通过第二控制阀32流向第二支管路B2中,并进入第二储气筒22中,实现气体充注,且第二储气筒22中的气体不能逆流至主管路A,由此,可保证第二储气筒22中的气压稳定,且使得气体充注的过程具有单向性。

其中,第一控制阀31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其中,在第一储气筒21中的气压小于第一预设气压值时,第一控制阀31处于第一工作位置,主管路A与第一储气筒21单向导通,气体供应部件向第一储气筒21内补充气体;在第一储气筒21中的气压大于第二预设气压值时,第一控制阀31处于第二工作位置,主管路A与第一储气筒21断开连接,气体供应部件与第一储气筒21之间无气体流通。其中,第一预设气压值可设为在6.0bar~7.0bar,第二预设气压值可设为在8bar~10bar,第一预设气压值可设为6.5bar,第二预设气压值可设为9bar。

其中,第二控制阀32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其中,在第二储气筒22中的气压小于第一预设气压值时,第二控制阀32处于第一工作位置,主管路A与第二储气筒22单向导通,气体供应部件向第二储气筒22内补充气体;在第二储气筒22中的气压大于第二预设气压值时,第二控制阀32处于第二工作位置,主管路A与第二储气筒22断开连接,气体供应部件与第二储气筒22之间无气体流通。

如图2、图5-图6所示,分风管C设有第三控制阀33、第四控制阀34和第五控制阀35。

其中,第一支管路B1和与第一支管路B1相邻的第三支管路B3之间设有第三控制阀33,即第三控制阀33设于分风管C的位于第一支管路B1和第三支管路B3之间的部分,由此,可通过切换第三控制阀33的工作状态,以使第一支管路B1、第一储气筒21中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三控制阀33进入到第三支管路B3中,以向轨道车辆中部的车厢进行气体补充,保证该车厢内空气弹簧的结构刚度。

第二支管路B2和与第二支管路B2相邻的第三支管路B3之间设有第四控制阀34,即第四控制阀34设于分风管C的位于第二支管路B2和第三支管路B3之间的部分,由此,可通过切换第四控制阀34的工作状态,以使第二支管路B2、第二储气筒22中的气体能够通过第四控制阀34进入到第三支管路B3中,以向轨道车辆中部的车厢进行气体补充,保证该车厢内空气弹簧的结构刚度。

这样,通过切换第三控制阀33或第四控制阀34的工作状态,以使第一储气筒21中或第二储气筒22中的至少一个能够向第三支管路B3中进行气体补充。其中,第一储气筒21可与第二储气筒22单独对第三支管路B3进行气体充注,或者同时与第三支管路B3连通,以提高气体充注效率。且在第一储气筒21和第二储气筒22中的一个发生故障时,另一个可作为备用的气源,以提高风源系统100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利于适应故障工作状态。

其中,如图2和图6所示,第三控制阀33和第四控制阀34均为二位三通阀。

第三控制阀33构造为可从第一支管路B1到第三支管路B3单向导通。这样,在向第三支管路B3进行气体充注时,第一储气筒21中的气流可通过第三控制阀33流向第三支管路B3中,并进入各个车厢的空气弹簧中,实现气体充注,且第三支管路B3中的气体不能逆流至第一储气筒21,由此,可保证第三支管路B3中的气压稳定,且使得气体充注的过程具有单向性。

第四控制阀34构造为可从第二支管路B2到第三支管路B3单向导通。这样,在向第三支管路B3进行气体充注时,第二储气筒22中的气流可通过第四控制阀34流向第三支管路B3中,并进入各个车厢的空气弹簧中,实现气体充注,且第三支管路B3中的气体不能逆流至第二储气筒22,由此,可保证第三支管路B3中的气压稳定,且使得气体充注的过程具有单向性。

其中,第三控制阀33、第四控制阀34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其中,在第三支管路B3中的气压小于第一预设气压值时,第三控制阀33和/或第四控制阀34处于第一工作位置,第一支管路B1和/或第二支管路B2与第三支管路B3单向导通,气体供应部件向第三支管路B3内补充气体;在第三支管路B3中的气压大于第二预设气压值时,第三控制阀33和/或第四控制阀34处于第二工作位置,第一支管路B1和/或第二支管路B2与第二储气筒22断开连接,第一支管路B1、第二支管路B2均与第二储气筒22之间无气体流通。

由此,通过设置第三控制阀33和第四控制阀34,可保证风源系统100在进行气体充注时,实现第一储气筒21或第二储气筒22到第三支管路B3的单向充注,防止气体逆流,提高风源系统100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如图2、图3和图6所示,在第三支管路B3为至少两个时,相邻两个第三支管路B3之间设有第五控制阀35。这样,各个第三支管路B3之间的连接状态可通过第五控制阀35进行控制,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各个第三支管路B3之间的气压,使得各个车厢内的第三支管路B3的气压均能够满足使用需求。

如图2和图6所示,第五控制阀35为差压阀,即相邻两个第三支管路B3之间设有差压阀,这样,通过设置差压阀可使得各个第三支管路B3的气压均保持均衡。使得轨道车辆的各个车厢的空气弹簧的气压相差较小,进而使得各个车厢的悬架性能更加均衡,从而使得轨道车辆的各个车厢安全、稳定。

如图4所示,第一空气弹簧41与储气筒之间设有第六控制阀36,第二空气弹簧42和储气筒之间设有第七控制阀37。

如图4所示,第六控制阀36与第一空气弹簧41相连,第六控制阀36构造成可对第一空气弹簧41进行充放气,且第六控制阀36连接在储气筒与第一空气弹簧41之间。这样,可通过切换第六控制阀36的工作状态,以使储气筒与第一空气弹簧41选择性地连通。如在第六控制阀36开启时,储气筒与第一空气弹簧41连通,使得储气筒能够向第一空气弹簧41中补充气体,进而提高第一空气弹簧41的结构强度;在第六控制阀36关闭时,第一空气弹簧41中的气压保持稳定,以使第一空气弹簧41对轨道车辆进行稳定地支撑。

如图4所示,第七控制阀37与第二空气弹簧42相连,第七控制阀37构造成可对第二空气弹簧42进行充放气,且第七控制阀37连接在储气筒与第二空气弹簧42之间。这样,可通过切换第七控制阀37的工作状态,以使储气筒与第二空气弹簧42选择性地连通。如在第七控制阀37开启时,储气筒与第二空气弹簧42连通,使得储气筒能够向第二空气弹簧42中补充气体,进而提高第二空气弹簧42的结构强度;在第七控制阀37关闭时,第二空气弹簧42中的气压保持稳定,以使第二空气弹簧42对轨道车辆进行稳定地支撑。

差压阀5通过第六控制阀36与第一空气弹簧41连通且通过第七控制阀37与第二空气弹簧42连通。这样,差压阀5利用第一控制阀31、第六控制阀36本身的阀口设计将第一空气弹簧41和第二空气弹簧42相连,不需要为差压阀5单独设置与第一空气弹簧41、第二空气弹簧42连接的管路,也不需要在第一空气弹簧41、第二空气弹簧42设置用于与差压阀5连接的接口,安装方便,且利于降低整体的设计成本。

其中,如图4所示,第六控制阀36设有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第六控制阀36的第一阀口a与第一空气弹簧41相连,第六控制阀36的第一阀口a与第六控制阀36的第二阀口b设置为常连通,即第一空气弹簧41与第六控制阀36的第二阀口b常连通。第七控制阀37设有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第七控制阀37的第一阀口a与第二空气弹簧42相连,第七控制阀37的第一阀口a与第七控制阀37的第二阀口b设置为常连通,即第二空气弹簧42与第七控制阀37的第二阀口b常连通。

如图3所示,第六控制阀36的第二阀口b、第七控制阀37的第二阀口b分别与差压阀5的两个阀口相连,即差压阀5包括两个阀口,第六控制阀36的第二阀口b与差压阀5的一个阀口相连,第七控制阀37的第二阀口b与差压阀5的另一个相连,且差压阀5的两个阀口连通,由此,第一空气弹簧41通过第六控制阀36的第一阀口a、第六控制阀36的第二阀口b、差压阀5、第七控制阀37的第一阀口a、第七控制阀37的第二阀口b与第二空气弹簧42连通,实现第一空气弹簧41与第二空气弹簧42的连接,进而可有效地均衡第一空气弹簧41和第二空气弹簧42的压力,减少二者的压力差。

如图3所示,第六控制阀36和第七控制阀37均还包括第三阀口c、第四阀口d,第一三阀口用于与储气筒相连,第四阀口d处于常封闭状态,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均设置为可选择地与第三阀口c和第四阀口d中的一个连通。

其中,第六控制阀36和第七控制阀37均具有三个工作位置,即第六控制阀36和第七控制阀37均具有第一工作位置、第二工作位置和第三工作位置。

第六控制阀36、第七控制阀37在第一工作位置时,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均与第三阀口c连通,即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均通过第三阀口c与储气筒连通。

这样,在第六控制阀36的第三阀口c与第六控制阀36的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连通时,储气筒中的气体可通过第六控制阀36的第三阀口c进入第一空气弹簧41、差压阀5及第二空气弹簧42中;在第七控制阀37的第三阀口c与第七控制阀37的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连通时,储气筒中的气体也可通过第七控制阀37的第三阀口c进入第二空气弹簧42、差压阀5及第一空气弹簧41中。

由此,在第六控制阀36或第七控制阀37中的一个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储气筒均可向第一空气弹簧41、第二空气弹簧42中注入气体,实现气体的补充,不用将第六控制阀36和第七控制阀37均切换至第一工作位置,操作简单,易于实现。

第六控制阀36、第七控制阀37在第二工作位置时,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均与第四阀口d连通。此时,第一空气弹簧41、第二空气弹簧42中的气体不能通过第六控制阀36或第七控制阀37与外部进行气体流通。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阀口d的封闭结构设置为可开启,以在第一空气弹簧41和第二空气弹簧42中的气压过大时,将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与第四阀口d连通且将第四阀口d上的封闭结构开启,以使第一空气弹簧41、第二空气弹簧42中的气体可实现部分排出,由此,使得第一空气弹簧41、第二空气弹簧42的结构强度不会过大,使得轨道车辆的振动可有效减缓。

第六控制阀36、第七控制阀37在第三工作位置时,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均与第三阀口c断开且均与第四阀口d断开,即第六控制阀36的各个阀口中仅第一阀口a与第二阀口b连通,第七控制阀37的各个阀口中仅第一阀口a与第二阀口b连通,以将第一空气弹簧41、第二空气弹簧42通过差压阀5连通。

这样,用户可根据第一空气弹簧41和第二空气弹簧42的实际状况灵活切换第六控制阀36或第七控制阀37的工作位置,进而使得第一空气弹簧41和第二空气弹簧42能够满足当前的使用需求,提高空气弹簧组件使用的灵活性。

如图1-图3所示,气体供应部件1包括空压机11和后处理模块12,后处理模块12连接在空压机11下游,即空压机11的出口端与后处理模块12的入口端相连,后处理模块12的出口端与主管路A的端部相连。这样,空压机11产生的压缩气体流向后处理模块12,并通过后处理模块12流至主管路A中在分配各个支管路中的储气筒暂时存储,结构合理,控制方便。

空压机11与控制器13电连接,控制器13用于对空压机11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以在储气部件中需要气体补充时控制空压机11开启。

后处理模块12可以包括空气过滤器、减压阀、油雾器中的一种或多种。空气过滤器用于对气源的清洁,可过滤压缩空气中的水分,避免水分随气体进入下游的部件或装置。减压阀可对气源进行稳压,使气源处于恒定状态,可减小因气源气压突变时对阀门或执行器等硬件的损伤。油雾器可对机体运动部件进行润滑,可以对不方便加润滑油的部件进行润滑,大大延长机体的使用寿命。

其中,两个气体供应部件1的空压机11分别通过各自的控制器13单独控制,因此,在一个空压机11及对应的控制器13故障时,不影响另一个空压机11和控制器13的使用,仍可向风源系统100的各个支管路中输出气体。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轨道车辆。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轨道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风源系统100,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风源系统100,在前端车厢和后端车厢中分别设置第一储气筒21、第二储气筒22,且第一储气筒21、第二储气筒22可选择性地与连接在各个车厢之间的分风管C连通,既可以对轨道车辆各个车厢的空气弹簧进行气体补充,也可在风源系统100的某个位置发生漏气故障时,快速地定位故障位置,便于实现快速检修。

且轨道车辆的两侧的第一空气弹簧41和第二空气弹簧42通过差压阀5相连,能够使得轨道车辆的两侧悬架的刚度、强度更加均衡,保证车体不会发生大角度侧倾影响运行安全性,提高轨道车辆运行的安全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1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用于轨道车辆的转向架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