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收容装置、图像形成系统及延长单元

文档序号:931219 发布日期:2021-03-05 浏览: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片材收容装置、图像形成系统及延长单元 (Sheet storage device,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extension unit ) 是由 木村义规 渡边洁 前田祥一 池田将士 于 2020-05-0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片材收容装置、图像形成系统及延长单元,其具有:装载部,装载片材;升降部,使所述装载部升降;加高部,相对于所述装载部的最下降位置加高片材的装载面,并且在上方侧装载有所述片材的一部分;及延长部,俯视观察时从所述加高部侧向所述装载部的外侧延长,支撑所述片材的另一部分。(A sheet accommodating apparatus, an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an extension unit, including: a loading section for loading sheets; a lifting unit configured to lift and lower the loading unit; a raising portion that raises a loading surface of the sheet with respect to a lowermost position of the loading portion and on which a part of the sheet is loaded on an upper side; and an extension portion that extends from the raised portion side to an outer side of the loading portion in a plan view, and supports another portion of the sheet.)

片材收容装置、图像形成系统及延长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片材收容装置、图像形成系统及延长单元。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设置有长尺寸选件以延长供纸托盘的托盘底板来搭载长尺寸纸的供纸装置。该供纸装置中,设置有在安装长尺寸选件时将供纸托盘锁定为不能拉出的机构,防止延长板的破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006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与不加高片材的装载面而延长的结构相比,减轻升降部的负载的片材收容装置。

第1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具有:装载部,装载片材;升降部,使所述装载部升降;加高部,相对于所述装载部的最下降位置加高片材的装载面,并且在上方侧装载所述片材的一部分;及延长部,在俯视观察时从所述加高部侧向所述装载部的外侧延长,支撑所述片材的另一部分。

第2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在第1方式所述的片材收容装置中,通过所述装载部或所述加高部及所述延长部支撑所述片材。

第3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在第2方式所述的片材收容装置中,相对于所述装载部或所述加高部,在所述片材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设置有所述延长部。

第4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在第2或第3方式所述的片材收容装置中,所述加高部配置于所述装载部上。

第5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在第4方式所述的片材收容装置中,所述延长部固定于所述加高部的侧方,通过所述装载部的上升,所述延长部与所述加高部一体地上升。

第6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在第4方式所述的片材收容装置中,所述延长部配置于所述加高部的侧方并且固定于装置主体侧。

第7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在第4至第6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片材收容装置中,所述升降部具备使所述装载部升降的钢丝及卷取所述钢丝的马达,所述片材收容装置构成为如下,即,在安装所述加高部时,通过切断所述钢丝与所述马达的连接,所述装载部通过自重下降至所述最下降位置。

第8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在第2或第3方式所述的片材收容装置中,所述加高部配置于通过所述升降部上升至规定位置的所述装载部的下侧。

第9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在第8方式所述的片材收容装置中,所述加高部固定于装置主体。

第10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在第2至第9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片材收容装置中,从所述加高部侧的一端部至所述延长部侧的另一端部为止的长度比A3尺寸的片材的长边方向的长度长。

第11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在第10方式所述的片材收容装置中,从所述加高部侧的一端部至所述延长部侧的另一端部为止的长度设为864mm长度的所述片材的末端不会突出的长度。

第12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在第1至第11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片材收容装置中,具备:传送部,对装载于所述加高部的上侧的片材吹入空气,并吸附最上部的所述片材来传送。

第13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系统具有:第1至第12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片材收容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在从所述片材收容装置传送的所述片材形成图像。

第14方式所涉及的延长单元具有:加高部,安装于片材收容装置,相对于可上升的装载部的最下降位置加高片材的装载面,并且在上方侧装载所述片材的一部分;及延长部,俯视观察时从所述加高部侧向所述装载部的外侧延长,支撑所述片材的另一部分。

发明效果

根据第1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与不加高片材的装载面而延长的结构相比,减轻升降部的负载。

根据第2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与仅通过装载部或加高部支撑片材的情况相比,可装载比通常尺寸长的长尺寸的片材。

根据第3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与在片材的较短的方向的一端侧设置有延长部的情况相比,可装载比通常尺寸长的长尺寸的片材。

根据第4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与加高部配置于装载部的下侧的情况相比,加高部的安装工作较容易。

根据第5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与延长部在加高部的侧方固定于和加高部不同的部件的情况相比,延长部的安装较简单。

根据第6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与通过装载部的上升而整个延长部和加高部一体地上升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升降部的负载。

根据第7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与在安装加高部时不切断钢丝与马达的连接的结构相比,加高部的安装工作变得容易。

根据第8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能够直接使用装载部装载片材的结构。

根据第9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与加高部固定于装载部的情况相比,减轻升降部的负载。

根据第10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能够装载长边方向的长度比A3尺寸长的片材(作为一例,长边方向的长度比488mm长的片材)。

根据第11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能够装载864mm长度的片材。

根据第12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与仅通过供纸辊传送装载于加高部上侧的片材中的最上部的片材的情况相比,可抑制片材的重叠传送。

根据第13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系统,与不加高片材的装载面而延长的结构相比,可抑制装载部的侧方的强度组件与片材的装载面的干扰。

根据第14方式所涉及的延长单元,与不加高片材的装载面而延长的结构相比,减轻升降部的负载。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叙述。

图1是表示具备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使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中使用的开闭部件旋转来开放装载部上的装载空间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中的装载片材的装载部、加高部及延长部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中的装载片材的装载部、加高部及安装于延长部的第2延长单元的剖视图;

图6是以关闭开/关盖的状态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中的装载片材的装载部、加高部及延长部的立体图;

图7是以开放开/关盖的状态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中的装载片材的装载部、加高部及延长部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加高部及延长部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加高部及延长部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加高部及延长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加高部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延长部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使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中的装载片材的装载部、加高部及延长部升降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使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中的装载片材的装载部、加高部及延长部升降的升降装置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一种用于升降装置的联接机构,且装载部和钢丝被联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一种用于升降装置的联接机构,且装载部和钢丝的联接被解除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使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中的装载片材的装载部、加高部及延长部升降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使第1比较例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中的装载片材的装载部及延长部升降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使第2比较例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中的装载片材的装载部及延长部升降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

图20是表示使第3比较例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中的装载片材的装载部及延长部升降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0-片材收容装置,12-主体部(装置主体的一例),13-框架(装置主体的一例),16-装载部,16A-装载面,40-供纸辊(传送部的一例),42-吸附部(传送部的一例),44-空气吹出部(传送部的一例),50-第1延长单元(延长单元的一例),52-加高部,54-延长部,100-升降装置(升降部的一例),102A、102B-钢丝,110-马达,140-片材收容装置,142-第1延长单元(延长单元的一例),144-加高部,146-延长部,150-升降装置(升降部的一例),152A、152B-钢丝,P-记录媒体(片材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附图中以箭头X表示的方向设为装置宽度方向,将以箭头Y表示的方向设为装置高度方向。并且,将分别与装置宽度方向及装置高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箭头Z方向)设为装置纵深方向。

〔第1实施方式〕

图1中,以主视图示出有具备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10的图像形成系统200的一例。

<图像形成系统的结构>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系统200具备:图像形成装置202,在作为片材的一例的记录媒体形成图像;及片材收容装置10,对图像形成装置202供给记录媒体。片材收容装置10配置成与图像形成装置202的侧部相邻。虽省略图示,但在图像形成装置202的内部设置有:图像形成部,在记录媒体形成图像;及传送装置,对该图像形成部传送记录媒体。图像形成部的记录方式能够采用各种方式,例如能够采用喷墨方式、电子照相方式、凸版印刷方式、平板印刷方式、凹版印刷方式等。图像形成部和传送装置的结构及配置并无特别限定。片材收容装置10可选择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202,可单独进行交易。

<片材收容装置的结构>

(整体结构)

图2中,以立体图示出有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材收容装置10。如图2所示,片材收容装置10具备:作为装置主体的一例的主体部12;及安装装置14,安装成从主体部12的侧部朝向主体部12的外侧突出。安装装置14构成为可选择地后安装于主体部12。

如图3所示,在主体部12的内部,在装载多个记录媒体P的装载部16(参考图4)的上方设置有装载空间S。通过在主体部12的侧部安装安装装置14,能够收容长边方向的长度比在只有主体部12的情况下可装载于装载部16(参考图4)上的记录媒体P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更长的记录媒体P。

如图2及图3所示,片材收容装置10具备:开闭部件20,设置于主体部12的上部并且打开或关闭装载记录媒体P的装载空间S;及挡板36,辅助基于开闭部件20的装载空间S的开放动作(参考图3)。并且,片材收容装置10具备配置成重叠于开闭部件20上的旋转部件22。旋转部件22能够随着开闭部件20的开闭而相对于主体部12旋转。在旋转部件22的上部配置手动插入用的记录媒体(省略图示)。在安装装置14中的从主体部12的侧部伸出的部分设置有打开或关闭装载后述的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的装载空间S的后述的开/关盖30。

而且,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在主体部12的纵深方向(即,Z方向)的前侧的下部具备存放与记录媒体P不同种类的记录媒体(省略图示)的拉出托盘26。拉出托盘26通过从主体部12拉出,存放与记录媒体P不同种类的记录媒体(省略图示)。

(主体部)

如图2及图3所示,主体部12具有作为片材收容装置10的安装装置14以外的部分的框体的功能。主体部12具备:前壁12A,配置于装置纵深方向(即,Z方向)的正前方侧;及后壁12B,配置于装置纵深方向的里侧。并且,主体部12具备:侧壁12C,配置于装置宽度方向(即,X方向)的一侧;及侧壁(图2中未图示),配置于装置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前壁12A由多个板构成。拉出托盘26设置于除了前壁12A的上部侧及前壁12A的装置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以外的范围。

并且,主体部12具备配置于前壁12A、后壁12B、侧壁12C和另一侧壁(图2中未图示)的上部的上壁12D。上壁12D仅配置于装置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前壁12A和后壁12B的上端与上壁12D相连,装载空间S的一部分被上壁12D覆盖。

前壁12A和后壁12B构成为从与记录媒体P的传送方向的交叉方向即箭头Z所示的装置纵深方向的两侧夹着记录媒体P的装载空间S。并且,在前壁12A设置有使与上壁12D相反的一侧的部分的高度比与上壁12D连结的一侧的部分的高度低的缺口部32。

如图4所示,在主体部12的内部具备装载记录媒体P的装载部16。虽省略图示,但在主体部12不安装安装装置14时,在主体部12内部的装载部16上直接装载通常尺寸的记录媒体P。作为通常尺寸的记录媒体P,例如使用长边方向的长度最大为488mm的记录媒体P。作为这种尺寸的记录媒体P的一例,A3尺寸以下的记录媒体符合该例。

在主体部12设置有作为使装载部16沿上下方向升降的升降部的一例的升降装置100(参考图14)。升降装置100构成为使装载部16上升,以使装载于装载部16上侧的记录媒体P的最上部的记录媒体P的位置成为规定的高度。对于升降装置100的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在主体部12的内部设置有传送部38,该传送部38配置于上壁12D侧并且逐一传送装载于装载部16上侧的记录媒体P。传送部38具备:供纸辊40,送出装载部16上侧的最上部的记录媒体P;及吸附部42,配置于比供纸辊40更靠装置宽度方向内侧并吸附最上部的记录媒体P。传送部38还具备配置于主体部12内部的侧壁48的多个空气吹出部44。多个空气吹出部44配置于与装载于装载部16上侧的多个记录媒体P的上部对置的位置,并构成为向多个记录媒体P之间吹入空气。

供纸辊40由一对辊构成,向图像形成装置202(参考图1)侧即箭头A方向送出记录媒体P。吸附部42被支撑为能够沿着记录媒体P的传送方向移动,在吸附有记录媒体P的状态下向记录媒体P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移动,由此向供纸辊40的接触部供给记录媒体P。空气吹出部44通过向多个记录媒体P之间吹入空气,抑制基于供纸辊40的记录媒体P的重叠传送。

(开闭部件)

开闭部件20为了在装载部16配置多个记录媒体P,与开/关盖30分担而开放记录媒体P的装载空间S。如图2及图3所示,开闭部件20设置于前壁12A与后壁12B的上部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开闭部件20设置于与主体部12的上壁12D相邻的位置。

开闭部件20构成为绕设置于记录媒体P的传送方向(即,图3所示的箭头A方向)的下游侧的铰链(省略图示)旋转而打开或关闭记录媒体P的装载空间S(参考图3)。铰链设置于作为前壁12A和后壁12B的装置宽度方向的一端侧的上壁12D(参考图2)的端缘侧。开闭部件20在关闭装载空间S的状态下,覆盖从上壁12D至记录媒体P的传送方向(即,图3所示的箭头A方向)的上游侧的前壁12A和后壁12B的端部。

在开闭部件20设置有突出部34,该突出部34在装载空间S的关闭状态下从开闭部件20的缘部突出并填充缺口部32与开闭部件20的缘部之间的间隙(参考图2)。突出部34设置于开闭部件20的前端部20A侧。

挡板36具备筒状的挡板主体36A及设置成能够从挡板主体36A进退的杆36B。挡板主体36A中的与杆36B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可旋转地支撑于开闭部件20。杆36B的前端部(即,与挡板主体36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可旋转地支撑于后壁12B。挡板36构成为向杆36B相对于挡板主体36A进退的方向被按压,若向开放装载空间S的方向将开闭部件20抬起至中途,则通过挡板36的作用,开闭部件20被抬起。

如图2所示,在开闭部件20的前端部20A设置有手柄46,该手柄46在基于开闭部件20的装载空间S的关闭状态下解除开闭部件20对主体部12的锁定。手柄46例如构成为向上下方向旋转,构成为通过向上方抬起手柄46,解除开闭部件20的对主体部12的基于锁紧机构(省略图示)的锁定,开闭部件20能够向开放装载空间S的方向旋转。

(安装装置)

安装装置14通过安装于主体部12的侧部,具有收容长边方向的长度比通常尺寸长的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的功能。如图2及图3所示,安装装置14从主体部12的侧壁12C的上方朝向主体部12的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装置14横跨前壁12A与后壁12B之间、侧壁12C的外侧而配置。安装装置14具备作为安装于主体部12的侧壁12C的框体的主体部14A及设置于主体部14A的上侧的开/关盖30。

开/关盖30构成为通过设置于主体部14A的装置纵深方向(即,Z方向)的里侧的铰链(省略图示),沿着装置纵深方向旋转(参考图3)。通过使开/关盖30从装置纵深方向(Z方向)的正前方侧朝向里侧向上方旋转,开放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的装载空间S的一部分。并且,开/关盖30覆盖从安装装置14的前壁12A和后壁12B突出的部分。

如图4~图7所示,安装装置14具备第1延长单元50,该第1延长单元50在俯视观察时向装载部16中的装置宽度方向(即,箭头X方向)的外侧延长记录媒体P的装载面。在此,第1延长单元50为延长单元的一例。第1延长单元50具备:加高部52,相对于主体部12内部的装载部16的最下降位置,加高记录媒体P的装载面;及延长部54,在俯视观察时从加高部52侧向装载部16的外侧延长。

加高部52配置于主体部12内部的装载部16上(参考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加高部52配置于装载部16的记录媒体P的装载面16A上。在加高部52的上表面形成有装载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的装载面52A。

延长部54安装于加高部52的侧部,从主体部12的内部横跨安装装置14的主体部14A的内部而配置(参考图4)。换言之,延长部54从前壁12A与后壁12B之间向记录媒体P的传送方向(即,箭头A方向)的上游侧突出。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前壁12A与后壁12B之间的侧壁12C的上方朝向记录媒体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开放,横跨该开放的部分而配置有延长部54。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材收容装置10的装置宽度方向(即,X方向)和记录媒体P的传送方向(即,箭头A方向)相同。在延长部54的上表面形成有装载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的装载面54A。延长部54相对于加高部52设置于记录媒体P的长边方向(即,长度方向)的一端侧。

在加高部52的装载面52A及延长部54的装载面54A上装载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即,在加高部52上支撑作为记录媒体P的一部分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侧,在延长部54上支撑作为记录媒体P的另一部分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在延长部54中的记录媒体P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即记录媒体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设置有限制记录媒体P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的端面的端部引导件58。端部引导件58例如形成为L字状,一端部被支撑于延长部54的装载面54A上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端部引导件58和延长部54设为金属制,构成为端部引导件58通过磁力可装卸地吸附于延长部54。

从加高部52侧的一端部至延长部54侧的另一端部为止的长度(沿着装置宽度方向的长度)比A3尺寸的记录媒体P的长边方向长度长。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加高部52侧的一端部至延长部54侧的另一端部为止的长度(沿着装置宽度方向的长度)设为长度864mm的记录媒体P的末端不会突出的长度。关于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作为一例,能够装载长边方向的长度比488mm长且864mm以下的尺寸的记录媒体P。

在安装装置14的装置纵深方向(即,箭头Z方向)两侧的侧壁56设置有向装载于延长部54上的记录媒体P的上部吹入空气的多个空气吹出部44。

如图6~图12所示,加高部52具备:主体部70,安装于装载部16的装载面16A上;及上壁部72,配置于主体部70的上侧而成为记录媒体P的装载面。作为一例,主体部70具备:纵壁部70A,配置于记录媒体P的传送方向下游侧;及一对中间部70B,与纵壁部70A连结。纵壁部70A沿着装置纵深方向(箭头Z方向)而配置。一对中间部70B从纵壁部70A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向与纵壁部70A交叉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中间部70B沿着装置宽度方向(箭头X方向)而配置。而且,主体部70具备与中间部70B中的记录媒体P的传送方向上游侧连结并且向装置纵深方向两侧延伸的2个壁部70C、70D(参考图11)。

作为一例,上壁部72具备:中央壁部72A,固定于一对中间部70B上;及复数个滑板72B,支撑为能够从中央壁部72A向装置纵深方向滑动。

延长部54通过未图示的紧固件固定于加高部52的侧方,通过装载部16的上升,延长部54与加高部52一体地上升。

延长部54具备固定板74,该固定板74与主体部70的中间部70B及壁部70D连结(参考图10)。固定板74具备在记录媒体P的传送方向上游侧向装置纵深方向延伸的延伸部74A。延长部54还具备能够相对于固定板74向装置纵深方向滑动的复数个滑板76(参考图8)。复数个滑板76的装置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支撑于主体部70的壁部70C和延伸部74A。

如图4所示,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从空气吹出部44向装载于加高部52及延长部54上的复数个记录媒体P之间吹入空气。而且,最上部的记录媒体P被吸附部42吸附,吸附部42向记录媒体P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移动,由此吸附于吸附部42的记录媒体P通过供纸辊40向箭头A方向送出。

如图5所示,在延长部54中的与加高部5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进一步延长延长部54的第2延长单元60。第2延长单元60具备:第1支撑部62,安装于延长部54中的与加高部5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及第2支撑部64,在延长部54与第1支撑部62之间沿倾斜方向架设。

第1支撑部62具备:纵壁部62A,固定于延长部54中的与加高部5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倾斜部62B,从纵壁部62A的上端向倾斜方向延伸;及水平部62C,从倾斜部62B的上端向水平方向延伸。水平部62C的高度比延长部54的高度高。

第2支撑部64的倾斜方向的下端部侧支撑于延长部54,倾斜方向的上端部侧与倾斜部62B接触。第2支撑部64能够随着延长部54的上升而与倾斜部62B滑动。在加高部52、延长部54及第2延长单元60上例如装载长边方向的长度比864mm长且1200mm以下的尺寸的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此时,记录媒体P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侧配置于加高部52上,记录媒体P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侧从延长部54经过倾斜部62B而配置于水平部62C上。

(升降装置)

图13中,以侧视图示出有升降装置100的结构。并且,图14中,以立体图示出有升降装置100的结构。图13中,为了便于理解升降装置100的结构,图示了示意性结构。

如图13及图14所示,升降装置100具备:2根钢丝102A、102B,与装载部16的纵深方向的一侧(图14中为箭头Z方向的正前方侧)的下部连结;及带轮104A、104B,配置于主体部12的上部侧并且分别卷绕有钢丝102A、102B。并且,升降装置100具备卷扬来自带轮104A、104B的2根钢丝102A、102B的卷扬带轮106(参考图13)。

虽省略图示,但升降装置100在装载部16的纵深方向的另一侧(图14中为箭头Z方向的里侧)也具备2根钢丝102A、102B、带轮104A、104B及卷扬带轮106(图14中图示)。如图14所示,装置纵深方向两侧的卷扬带轮106通过带轮轴108连接。在卷扬带轮106经由后述的联接机构120(参考图15)连接有马达110。

如图14所示,在装载部16的下部沿着装置纵深方向(箭头Z方向)安装有2个框架112,2根钢丝102A、102B分别与框架112连结。钢丝102A配置于装载部16的记录媒体P的传送方向下游侧。钢丝102B配置于装载部16的记录媒体P的传送方向上游侧。

如图13所示,在主体部12的内部设置有框架13,该框架13沿水平方向而配置,并且在装载部16下降至最下降位置时装载部16的下部与该框架13接触。在装载部16下降至与框架13接触的最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在装载部16上配置加高部52,并且在加高部52的记录媒体P的传送方向上游侧的侧部安装有延长部54。

如图13所示,在升降装置100设置有传感器114,该传感器114检测装载于装载部16的上侧(图13中为加高部52及延长部54上)的记录媒体P的最上部的记录媒体P的位置。在升降装置100中,根据基于传感器114的检测信号使马达110旋转,由此使装载部16上升,以使记录媒体P的最上部的记录媒体P的位置成为规定高度。

如图15及图16所示,联接机构120具备:驱动侧联接器122,与马达110连接;及非驱动侧联接器124,与带轮轴108(参考图14)连接。并且,联接机构120具备:间隔件126,配置于驱动侧联接器122与非驱动侧联接器124之间;凸轮128,使间隔件126沿轴向移动;及马达130,使凸轮128旋转。

非驱动侧联接器124在与间隔件126对置的一侧具备凹部124A。间隔件126具备:突起部126A,向非驱动侧联接器124侧突出并且与凹部124A卡合;及轴部126B(参考图16),与非驱动侧联接器124连结。通过间隔件126沿着轴向向非驱动侧联接器124侧移动,突起部126A与非驱动侧联接器124的凹部124A卡合,并且间隔件126的轴部126B(参考图16)和非驱动侧联接器124连结。

间隔件126具备向驱动侧联接器122侧突出的复数个突起部126C(参考图15)。驱动侧联接器122具备孔部122A,在间隔件126向驱动侧联接器122侧移动时,复数个突起部126C分别插入到该孔部122A中(参考图15)。在间隔件126向驱动侧联接器122侧移动时,通过复数个突起部126C分别插入到孔部122A,间隔件126和非驱动侧联接器124分开而成为非连结状态。

凸轮128具备与间隔件126的凸缘126D接触并且轴向厚度逐渐发生变化的接触面128A。通过凸轮128的接触面128A一边和间隔件126的凸缘126D接触一边旋转,间隔件126向非驱动侧联接器124侧的连结位置和驱动侧联接器122侧的非连结位置移动。

<作用及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使用长边方向的尺寸比通常尺长的长尺寸记录媒体P(例如,长度最大为864mm的记录媒体P)时,在主体部12安装安装装置14。在安装安装装置14的第1延长单元50时,使联接机构120的凸轮128旋转,将联接机构120设为非连结状态(参考图16)。由此,通过切断升降装置100的钢丝102A、102B与马达110的连接,装载部16通过自重下降至与框架13接触的最下降位置(参考图13)。

在该状态下,在装载部16上通过未图示的紧固件安装加高部52,而且在加高部52的上下方向上侧的侧部通过未图示的紧固件安装延长部54。而且,在加高部52及延长部54的上部装载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例如,最大长度为864mm的记录媒体P)。并且,通过使联接机构120的凸轮128旋转,将联接机构120设为连结状态(参考图15)。

在升降装置100中,在连结了联接机构120的状态下,马达110的旋转力经由联接机构120传递至卷扬带轮106,卷扬带轮106旋转。由此,钢丝102A、102B被卷扬,经由带轮104A、104B连结有钢丝102A、102B的装载部16上升。此时,装载部16上的加高部52和安装于加高部52的上下方向上侧的侧部的延长部54与装载部16一体地上升。升降装置100使装载部16上升,以使装载于加高部52及延长部54的上侧的记录媒体P的最上部的记录媒体P的位置成为规定的高度(参考图4)。在该状态下,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通过传送部38将记录媒体P逐一供给至图像形成装置202。

在此,利用图18~图20对第1比较例~第3比较例的片材收容装置进行说明。

图18中示出有第1比较例的片材收容装置300。如图18所示,片材收容装置300具备装载部16及安装于装载部16的记录媒体P的传送方向上游侧的侧部的延长部302。延长部302通过未图示的紧固件固定于装载部16。并且,片材收容装置300具备使装载部16升降的升降装置310。

升降装置310具备:2根钢丝102A、102B,与装载部16连结;及带轮104A、104B,配置于主体部12的上部侧并且分别卷绕有钢丝102A、102B。并且,升降装置310具备卷扬来自带轮104A、104B的2根钢丝102A、102B的卷扬带轮106。在卷扬带轮106连接有马达312。

在片材收容装置300中,在装载部16及延长部302上装载有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在升降装置310,通过传感器114检测最上部的记录媒体P的位置,装载部16以最上部的记录媒体P的位置成为规定的高度的方式上升。

但是,在片材收容装置300中,在装载部16及延长部302上装载有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因此记录媒体P的质量大。因此,在片材收容装置300中,需要变更为与本实施方式的片材收容装置10的马达110相比,具有使更重的记录媒体P上升的性能的马达312。并且,通过装载部16及延长部302提升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时的装置宽度方向的平衡差,有可能难以提升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

图19中示出有第2比较例的片材收容装置320。如图19所示,片材收容装置320具备装载部16及安装于装载部16的记录媒体P的传送方向上游侧的侧部的延长部302。并且,片材收容装置320具备使装载部16升降的升降装置330。

升降装置330具备:2根钢丝102A、102B,与装载部16连结;带轮104A、104B,分别卷绕有2根钢丝102A、102B;及卷扬带轮106,卷扬2根钢丝102A、102B。升降装置330还具备:马达332,与卷扬带轮106连接;及传感器334,检测安装有延长部302时的装载部16的高度。

在片材收容装置320中,利用传感器334检测装载部16的高度,由此避免装载部16下降至与框架13接触的最下降位置,从而限制装载于装载部16及延长部302上的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的装载张数。

但是,在片材收容装置320中,需要传感器334并且需要变更检测电路(省略图示)。并且,在使装载部16及延长部302悬空的状态下装载记录媒体P时,由于装载部16或延长部302的碰撞,会对钢丝102A、104B和马达332的驱动传递系统施加较大的负载。

图20中示出有第3比较例的片材收容装置340。如图20所示,片材收容装置340具备装载部16及安装于装载部16的记录媒体P的传送方向上游侧的侧部的延长部302。并且,片材收容装置340具备使装载部16升降的升降装置350。

升降装置350具备:2根钢丝352A、352B,与装载部16连结;带轮104A、104B,分别卷绕有2根钢丝352A、352B;及卷扬带轮106,卷扬2根钢丝352A、352B。升降装置350还具备与卷扬带轮106连接的马达352。钢丝352A的长度比第2比较例的片材收容装置320的钢丝102A的长度短,钢丝352B的长度比第2比较例的片材收容装置320的钢丝102B的长度短。在该片材收容装置340中,未设置检测装载部16的高度的传感器(图19所示的传感器334)。

片材收容装置340中设为不设置检测装载部16的高度的传感器,因此使钢丝352A、352B的长度比第2比较例的片材收容装置320的钢丝102A、102B的长度短。但是,在片材收容装置340中,为了收容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需更换钢丝352A、352B。并且,在使装载部16及延长部302悬空的状态下装载记录媒体P时,会对钢丝352A、352B施加较大的负载。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片材收容装置10中,在使装载部16通过自重下降至与框架13接触的最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在装载部16上配置加高部52,并在加高部52的侧部安装延长部54。因此,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通过在加高部52及延长部54上装载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的质量变小。并且,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无需在使装载部16悬空的状态下搭载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并且,也无需更换钢丝102A、102B。而且,加高部52及延长部54上的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的重心靠近钢丝352A、352B之间的中心部。

因此,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与不加高片材的装载面而延长的结构相比,升降装置100的负载减轻。

并且,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在加高部52及延长部54上向长度方向装载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因此,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与仅通过装载部或加高部支撑片材的情况相比,可装载比通常尺寸长的长尺寸的片材。并且,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与在片材的较短的方向的一端侧设置有延长部的情况相比,可装载比通常尺寸长的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

并且,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加高部52配置于装载部16的装载面16A上。因此,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与加高部配置于装载部的下侧的情况相比,加高部52的安装工作较容易。

并且,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延长部54固定于加高部52的侧方,通过装载部16的上升,延长部54与加高部52一体地上升。因此,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与延长部在加高部的侧方固定于和加高部不同的部件的情况相比,延长部54的安装较简单。

并且,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升降装置100具备:钢丝102A、102B,使装载部16升降;及马达110,卷取钢丝102A、102B。并且,在安装加高部52时,通过切断钢丝102A、102B与马达110的连接,装载部16通过自重下降至最下降位置。因此,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与在安装加高部时不切断装载部与钢丝的连接的结构相比,加高部52的安装工作变得容易。

并且,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从加高部52侧的一端部至延长部54侧的另一端部为止的长度比A3尺寸的记录媒体P的长边方向的长度长。因此,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能够装载长边方向的长度比A3尺寸长的记录媒体P(作为一例,比488mm长的记录媒体P)。

并且,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从加高部52侧的一端部至延长部54侧的另一端部为止的长度设为864mm的长度的记录媒体P的末端不会突出的长度。因此,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能够装载864mm的长度的记录媒体P。

并且,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从空气吹出部44对装载于加高部52的上侧的记录媒体P吹入空气,并通过吸附部42吸附最上部的记录媒体P来传送。因此,在片材收容装置10中,与仅通过供纸辊传送装载于加高部的上侧的片材中的最上部的片材的情况相比,可抑制记录媒体P的重叠传送。

并且,在图像形成系统200中,具有片材收容装置10及在从片材收容装置10传送的记录媒体P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202。因此,在图像形成系统200中,与不加高片材的装载面而延长的结构相比,可抑制装载部16的侧方的主体部12的强度组件与记录媒体P的装载面52A的干扰。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17对第2实施方式的片材收容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对与前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7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片材收容装置140具备作为延长装载部16的延长单元的一例的第1延长单元142。第1延长单元142具备:加高部144,相对于可上升的装载部16的最下降位置,加高记录媒体P的装载面;及延长部146,在俯视观察时从加高部144侧向装载部16的外侧延长。片材收容装置140还具备作为使装载部16升降的升降部的一例的升降装置150。

加高部144配置于通过升降装置150上升至规定的位置的装载部16的下侧。加高部144固定于作为装置主体的一例的框架13。加高部144未固定于装载部16,即使装载部16通过升降装置150上升,加高部144也不上升。

延长部146通过未图示的紧固件固定于装载部16的侧部。延长部146通过升降装置150与装载部16一体地升降。在延长部146的上表面形成有装载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的装载面146A。

在装载部16及延长部146上装载有长边方向的长度比通常尺寸长的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换言之,在加高部144的上方侧装载有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侧。延长部146支撑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侧。

升降装置150具备:2根钢丝152A、152B,与装载部16连结;及带轮104A、104B,配置于主体部12的上部侧并且分别卷绕有钢丝152A、152B。并且,升降装置150具备卷扬来自带轮104A、104B的2根钢丝152A、152B的卷扬带轮106。卷扬带轮106经由联接机构120与马达110连接。

在片材收容装置140中,通过升降装置150使装载部16上升至规定的高度(即,加高部144可设置的高度)以上,并将加高部144设置于框架13上。加高部144可以通过未图示的紧固件固定于框架13。并且,使装载部16下降至与加高部144接触的位置,在装载部16的侧部通过未图示的紧固件安装延长部146。在该状态下,在装载部16的装载面16A及延长部146的装载面146A上装载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

在片材收容装置140中,除了基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片材收容装置10相同的结构的作用及效果以外,还具有如以下的作用及效果。

在片材收容装置140中,加高部144配置于通过升降装置150上升至规定的位置的装载部16的下侧。因此,在片材收容装置140中,能够直接使用装载部16装载记录媒体P的结构。

并且,在片材收容装置140中,加高部144固定于框架13。由此,装载部16、延长部146及装载于这些上的长尺寸的记录媒体P整体的质量变轻。因此,在片材收容装置140中,与加高部固定于装载部的情况相比,减轻升降装置150的负载。

〔补充说明〕

在第1实施方式的片材收容装置10中,延长部54固定于加高部52的侧部,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如下,即,延长部配置于加高部的侧方并且固定于装置主体,延长部不会通过装载部的上升而上升,只有加高部上升。由此,在片材收容装置中,与延长部通过装载部的上升而和加高部一体地上升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升降部的负载。

在第2实施方式的片材收容装置140中,延长部146固定于装载部16的侧部,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如下,即,延长部配置于装载部的侧方并且固定于装置主体,延长部不会通过装载部的上升而上升,只有装载部上升。由此,在片材收容装置中,与延长部通过装载部的上升而和装载部一体地上升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升降部的负载。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能够变更加高部52及延长部54的构成组件或形状。

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片材收容装置10设置于比图像形成装置202更靠记录媒体P的传送方向上游侧,从片材收容装置10向图像形成装置202传送记录媒体P,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如下,即,将片材收容装置设置于比图像形成装置更靠记录媒体的传送方向下游侧,将通过图像形成装置形成有图像的记录媒体回收至片材收容装置。

在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了记录媒体P,但本发明的片材收容装置并不限于记录媒体。在本发明的片材收容装置中,例如能够适用记录媒体以外的片材状媒体(例如,金属制片材、树脂制片材、布制片材等)。

另外,对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取其他各种实施方式是显而易见的。

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以例示及说明为目的而提供的。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全面详尽地包括本发明,并且并不将本发明限定于所公开的方式。很显然,对本发明所属的领域中的技术人员而言,各种变形及变更是自知之明的。本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应用而选择并说明的。由此,本技术领域中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通过对假定为各种实施方式的特定使用最优化的各种变形例来理解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由以上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定义。

3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片材收容装置、图像形成系统及延长单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