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堆叠装置、片材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文档序号:93144 发布日期:2021-10-12 浏览:3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片材堆叠装置、片材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Sheet stacking apparatus,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 是由 石桥春纪 青野和彦 于 2021-04-0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片材堆叠装置,其包括:排出单元;堆叠部,排出的片材堆叠在所述堆叠部上;提升单元;以及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提升单元提升和降低所述堆叠部。第一抵接部抵接堆叠片材的沿片材排出方向的后端。第一抵接部不沿上下方向移动。第二抵接部抵接堆叠片材的后端。第一抵接部支撑第二抵接部以使得第二抵接部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在堆叠部从第一位置降低到低于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二抵接部不跟随堆叠部移动。在堆叠部超过第二位置进一步降低的情况下,第二抵接部跟随堆叠部移动。本公开还涉及一种片材处理装置以及一种图像形成系统。(A sheet stack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a discharge unit; a stacking portion on which the discharged sheets are stacked; a lifting unit; and a first abutting portion and a second abutting portion. The lifting unit lifts and lowers the stack portion. The first abutting portion abuts against a rear end of the stacked sheets in the sheet discharging direction. The first contact portion does not move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e second abutting portion abuts against the rear end of the stacked sheets. The first abutting portion supports the second abutting portion so that the second abutting portion can move in the up-down direction. The second abutting portion does not move following the stacking portion in a case where the stacking portion is lowered from the first position to a second position lower than the first position. In a case where the stacking portion is further lowered beyond the second position, the second abutting portion moves following the stacking portion. The present disclosure also relates to 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an image forming system.)

片材堆叠装置、片材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排出片材的片材堆叠装置、处理片材的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在诸如复印机或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已经形成有图像的片材堆叠于其中的片材堆叠装置中使用了在承载有片材的状态下进行升降的堆叠部(例如托盘)。在沿片材排出方向位于堆叠部上游的构件(例如图像形成装置的壳体)中设有片材抵接部,该片材抵接部抵接被排出到堆叠部上的片材的后端以管控片材位置。

当承载片材的堆叠部上升或下降时,由于片材的后端摩擦片材抵接部,因此可能会出现诸如噪音和片材后端损坏的问题。日本专利特开第2002-308507号公开了提供能够抵接片材后端的带构件且所述带构件沿片材排出方向设置在排出托盘上游的配置。根据该文献,由于带构件和排出托盘上的片材之间的摩擦,因此带构件与排出托盘的升降联动地进行旋转。

在日本专利特开第2002-308507号所公开的配置中,带构件与排出托盘的升降联动地进行移动,带构件的移动与排出托盘的位置无关。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的片材堆叠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抑制由片材的摩擦引发的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片材堆叠装置包括:排出单元,所述排出单元配置成排出片材;堆叠部,由所述排出单元排出的片材堆叠在所述堆叠部上;提升单元,所述提升单元配置成提升和降低所述堆叠部;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配置成抵接堆叠在所述堆叠部上的片材的沿所述排出单元的片材排出方向的后端,其中所述第一抵接部配置成不沿上下方向移动;以及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配置成抵接堆叠在所述堆叠部上的片材的后端,其中所述第一抵接部支撑所述第二抵接部以使得所述第二抵接部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其中,在所述堆叠部从第一位置降低到所述第一位置下方的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抵接部配置成不跟随所述堆叠部移动,并且其中,在所述堆叠部超过所述第二位置进一步降低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抵接部配置成跟随所述堆叠部移动。

根据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公开的更多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示意图。

图2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排出部的透视图。

图2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排出部的示意图。

图3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排出部的截面图。

图3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排出部的侧视图。

图4A和4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排出部的动作的图。

图5A和5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排出部的动作的图。

图6A和6B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片材排出部的动作的图。

图7A和7B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片材排出部的动作的图。

图8A和8B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片材排出部的动作的图。

图9A和9B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片材排出部的一部分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

在下面的描述中,用作片材排出装置的片材堆叠装置排出片材的片材排出方向的水平分量将被称为Y方向,片材的与Y方向交叉的片材宽度方向将被称为X方向,并且竖直方向将被称为Z方向。X方向用作图像形成中的主扫描方向。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优选地彼此垂直。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1S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1S包括图像形成装置1、图像读取装置2、原稿进给装置3和后处理装置4。图像形成系统1S在用作记录材料的片材上形成图像,并且如有必要则在由后处理装置4处理片材之后输出片材。在下文中,将给出每个装置的操作的简要描述,然后将详细地描述后处理装置4。

原稿进给装置3将放置在原稿托盘18上的原稿输送到图像读取部16和19。图像读取部16和19是从相应的原稿表面读取图像信息的图像传感器,并且在输送原稿时一次性地读取原稿的两个表面。图像信息已经被读取的原稿被排出到原稿排出部20上。另外,图像读取装置2能够通过由驱动装置17使图像读取部16往复运动而从安置在稿台玻璃上的静止原稿读取图像信息。静止原稿的示例包括诸如书刊原稿之类的不能对其使用原稿进给装置3的原稿。

图像形成装置1是包括直接转印系统的图像形成部1B的电子照相装置。图像形成部1B包括盒8和激光扫描单元15,盒8包括感光鼓9,激光扫描单元15设置在盒8上方。在执行图像形成操作的情况下,旋转的感光鼓9的表面被充电,并且激光扫描单元15基于图像信息通过曝光感光鼓9在感光鼓9的表面上绘制静电潜像。感光鼓9上承载的静电潜像被带电的调色剂颗粒显影成调色剂图像,并且调色剂图像被输送到感光鼓9和转印辊10彼此面对的转印部。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器是稍后将描述的打印机控制器,其基于由图像读取部16和19读取的图像信息或者经由网络从外部计算机接收的图像信息而通过图像形成部1B执行图像形成操作。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多个进给装置6,所述多个进给装置6以预定间隔逐一地进给用作记录材料的片材。从进给装置6进给的片材在由校准辊7校正其歪斜之后被输送到转印部,并且在转印部中,承载于感光鼓9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片材。定影单元11沿片材输送方向设置在转印部的下游。定影单元11包括夹持并输送片材的旋转构件对、以及用于加热调色剂图像的发热构件(例如卤素灯),并且通过加热和加压调色剂图像而对片材上的调色剂图像执行图像定影处理。

在将已经经历了图像形成的片材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以外的情况下,已经通过定影单元11的片材经由水平输送部14被输送到后处理装置4。在双面打印中完成了片材的第一表面上的片材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已经通过定影单元11的片材被输送到反转输送辊12上,由反转输送辊12进行转向输送,并且经由再输送部13再次输送到校准辊7。随后,由于片材再次通过转印部和定影单元11而在片材的第二表面上形成图像,然后片材经由水平输送部14输送到后处理装置4。

上述的图像形成部1B是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示例,并且可以使用中间转印系统的电子照相单元以经由中间转印构件将形成在感光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此外,喷墨系统或胶印系统的打印单元可以用作图像形成单元。

后处理装置

后处理装置4包括装订处理部4A,所述装订处理部对从图像形成装置1接收的片材执行装订处理并将片材作为片材束排出。此外,后处理装置4也能够简单地排出从图像形成装置1接收的片材而不对片材执行装订处理。要注意的是,装订处理部4A是对片材执行处理的处理单元的示例,并且可以提供执行打孔处理的处理部、执行折叠处理的处理部等以作为装订处理部4A的替代或补充。

后处理装置4包括输入路径81、本体内排出路径82、第一排出路径83和第二排出路径84作为用于输送片材的输送路径,并且设置上排出部300A和下排出部300B作为排出片材的排出目的地。输入路径81用作从后处理装置4的外部接收并输送片材所遵循的输送路径。第一排出路径83用作第一输送路径,从图像形成装置1接收的片材通过该第一输送路径被排出到上排出部300A上。本体内排出路径82用作从第一输送路径分支的第二输送路径,并且在第一输送路径中被反转输送的片材通过该第二输送路径朝向装订处理部4A输送。第二排出路径84用作第三输送路径,输送到装订处理部4A的片材通过该第三输送路径被排出到下排出部300B上。

在输入路径81中设有入口辊21、预缓冲辊22、入口传感器27和横向位置检测传感器。在第一排出路径83中设有用作反转输送单元的排出/反转辊24。在本体内排出路径82中设有本体内排出辊26、中间输送辊28、踢出辊29和中间承载前传感器38。上述的每个辊用作输送片材的输送单元。在第二排出路径84中设有束排出辊36。入口传感器27和中间承载前传感器38均用作片材检测部的示例,所述片材检测部在片材处理装置内的输送路径中的预定检测位置处检测片材的通过。通过使用光来检测片材在检测位置处的存在与否的光学传感器可以用作入口传感器27和中间承载前传感器38,这将在下文描述。

以下将描述后处理装置4中的片材输送路径。要注意的是,下文将描述由包括排出/反转辊24的缓冲部4B进行的缓冲操作、以及装订处理部4A的详细配置和操作。

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水平输送部14排出的片材由入口辊21接收,并且通过输入路径81朝向预缓冲辊22输送。入口传感器27在入口辊21和预缓冲辊22之间的检测位置处检测片材。另外,横向位置检测传感器在入口传感器27的检测位置和预缓冲辊22之间的位置处检测片材在片材宽度方向(即X方向)上的位置。在下面的描述中,该位置将被称为片材的横向位置。预缓冲辊22将从入口辊21接收的片材朝向第一排出路径83输送。

要注意的是,在入口传感器27已经检测到片材后端通过之后的预定的定时,预缓冲辊22的片材输送速度增加到比水平输送部14中的输送速度更高的速度。此外,入口辊21的片材输送速度可以被设定为高于水平输送部14中的片材输送速度,并且可以通过预缓冲辊22上游的入口辊21来增加输送速度。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将单向离合器设置在水平输送部14的输送辊和驱动所述输送辊的马达之间,以使得输送辊在片材被入口辊21拉动时空转。

在片材的排出目的地是上排出部300A的情况下,排出/反转辊24将从预缓冲辊22接收的片材排出到用作第一排出单元的排出部300A上。在此情况下,在片材的后端已经通过预缓冲辊22之后,排出/反转辊24在预定的定时减速到预定的排出速度。

在片材的排出目的地是下排出部300B的情况下,排出/反转辊24将从预缓冲辊22接收的片材朝向本体内排出路径82进行转向输送。在排出/反转辊24的片材排出方向上,止回挡板23设在排出/反转辊24上游的分支部处,进入路径81和本体内排出路径82在该分支部处从第一排出路径83分支。止回挡板23具有阻止由排出/反转辊24转向的片材返回到进入路径81中的功能。

设置在本体内排出路径82中的本体内排出辊26、中间输送辊28和踢出辊29在依次接收片材的同时将从排出/反转辊24接收的片材朝向装订处理部4A输送。中间承载前传感器38在中间输送辊28和踢出辊29之间的位置处检测片材。

装订处理部4A包括用作本实施例的装订单元的装订器51,并且在对齐从本体内排出路径82接收的多张片材之后,通过装订器51装订片材束的预定位置。由装订处理部4A装订的片材束通过用作第三输送路径的第二排出路径84传送到束排出辊36上,并且通过用作第二排出单元的束排出辊36排出到排出部300B上。

上述的上排出部300A和下排出部300B均为排出并堆叠片材的片材堆叠装置的示例。要注意的是,排出部300A和300B均具有执行排出方法的功能,每当排出预定数量的片材时,所述排出方法使片材排出位置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之间改变。这样的排出方法也被称为点动式排出(jog discharge)。

排出部300A和300B均设有托盘302,所述托盘302用作配置成在其上支撑片材的堆叠部。托盘302均能够通过稍后将描述的提升机构330相对于后处理装置4的装置本体40上下移动,即,能够进行升降。在从图1中的图像形成系统1S的前侧观察时,本实施例的托盘302相对于装置本体40基本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要注意的是,装置本体40是包括后处理装置4的框架构件和外部构件、容纳装订处理部4A和输送路径、并且可移动地支撑托盘302的壳体。

排出部300A和300B均设有片材表面检测传感器305c,其用作检测部以用于检测片材堆叠高度,所述片材堆叠高度是堆叠在托盘302上的片材的上表面位置。片材表面检测传感器305c配置成使得其输出信号根据在预定检测高度处是否存在片材而改变。例如,利用在检测高度处沿X方向穿过托盘302上方空间的激光的透射型光电传感器可以用作片材表面检测传感器305c。此外,排出部300A和300B均设有片材有无传感器302f以用于检测托盘302上是否存在片材。片材有无传感器302f配置成使得其输出信号根据在托盘302上的检测位置处是否存在片材而改变。例如,作为片材有无传感器302f,可以使用图2所示的配置成从托盘302突出的标志构件以及检测因被片材按压而引起的标志构件摆动的光断续器。

后处理装置4的控制器基于片材表面检测传感器305c和片材有无传感器302f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提升机构330,这将在下文描述,并且因此控制排出部300A和300B的托盘302的高度。具体地,在片材有无传感器302f的检测结果指示托盘302上不存在片材的情况下,托盘302保持在预定的原始位置。当片材由排出/反转辊24或束排出辊36排出并堆叠在托盘302上时,托盘302上的片材的堆叠高度增加。然后,每当片材表面检测传感器305c的检测结果指示在预定的检测高度处存在片材时,提升机构330即被驱动以在A2方向或B2方向上将托盘302降低预定量。

在片材表面检测传感器305c的检测结果指示已经从托盘302移除了片材的情况下,提升机构330被驱动以沿A1方向或B1方向提升托盘302以返回到原始位置。另外,在确定托盘302已满的情况下,例如在片材表面检测传感器305c已经在托盘302处于其升降范围内的最低位置处的状态中检测到片材的情况下,控制器判定无法排出片材并且停止图像形成操作。

根据这样的升降控制,在排出部300A和300B中,通常从排出/反转辊24或束排出辊36排出的片材落到托盘302上的片材的上表面上的沿Z方向的距离落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就抑制了片材从托盘302掉落以及片材的过度不齐,因此即使在堆叠片材的量大的情况下也有助于保持稳定的堆叠状态。

将参照图2A至5B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用作片材堆叠装置的排出部300。例如,将在下面描述的排出部300的配置适合用作上述后处理装置4中的上排出部300A。另外,排出部300也可以用作后处理装置4中的下排出部300B。

图2A是排出部300的透视图,图2B是托盘302的提升机构330的示意图。图3A是在图2A的线A-A的位置处沿着Y-Z平面截取的排出部300的截面图,该图剖视了将在下文描述的滑动壁306中的一个。图3B是沿X方向观察的排出部300的侧视图。

如图2A和2B所示,排出部300包括排出辊对301、托盘302和提升机构330。另外,排出部300包括在Y方向的一侧(即,片材排出方向D的下游侧)设置在装置本体40的侧壁305上的堆叠壁305g、以及能够相对于堆叠壁305g移动的滑动壁306。排出辊对301是排出单元(其排出通过装置本体40中的输送路径输送的片材)的示例。片材的示例包括通过装订处理等形成的片材束。要注意的是,排出辊对301可以用作图1中的排出/反转辊24或束排出辊36。托盘302是由排出单元排出的片材堆叠于其上的堆叠部的示例。

在本实施例中,排出辊对301夹持片材并送出片材的方向被称作片材排出方向D。在本实施例中,片材排出方向D沿Z方向朝着Y方向的第一侧向上倾斜。另外,托盘302相对于装置本体40的升降方向是与水平面交叉的方向,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与Z方向基本相同。

托盘302具有用作支撑片材的支撑部的支撑表面302b。支撑表面302b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装置本体40沿Z方向朝着Y方向的远侧向上倾斜,即,在图2B中向左倾斜。由于支撑表面302b的倾斜,已经从排出辊对301排出并且已经落到托盘302上的片材朝向装置本体40的侧壁305移动,并且因此改善了托盘302上的片材对齐。另外,由于支撑表面302b的倾斜,堆叠在托盘302上的片材从支撑表面302b接收的法向力包括朝向侧壁305的Y方向分量。

托盘302经由撑杆303联接到提升机构330。提升机构330包括用作驱动源的提升马达331以及带传动部,所述带传动部包括驱动带轮333、从动带轮334和提升带336。提升带336在沿Z方向间隔开布置的驱动带轮333和从动带轮334上张紧。驱动带轮333和从动带轮334由装置本体40的框架构件可旋转地支撑。驱动带轮333由提升马达331驱动旋转,并且从动带轮334跟随提升带336的旋转而旋转。此外,撑杆303经由固定构件337固定到提升带336。

由于如上所述的提升机构330,托盘302跟随提升马达331的旋转而升降。托盘302的移动方向(即托盘302是被提升还是被降低)根据提升马达331的旋转方向来确定,托盘302的移动量根据提升马达331的旋转量来确定,并且托盘302的移动速度根据提升马达331的旋转速度来确定。因此,后处理装置4的控制器可以通过控制升降马达331来控制托盘302的升降操作。

要注意的是,尽管在本实施例中已将带式提升机构330作为提升单元的示例进行描述,但是可以使用不同的提升单元。例如,可以采用这样的配置,其中马达和由马达驱动的小齿轮设置在托盘302中,小齿轮与设置在装置本体40中的齿条接合,并且托盘302在齿条上移动以上升和下降。另外,提升单元对于托盘302的升降方向可以相对于Z方向倾斜。

装置本体40的侧壁305包括堆叠壁305g和框架部305f,堆叠壁305g能够抵接堆叠在托盘302上的片材的后端,即片材的沿片材排出方向D的上游端,框架部305f分别设置在堆叠壁305g的沿X方向的两侧。堆叠壁305g主要在托盘302的升降方向(即,Z方向)和片材宽度方向(即,X方向)上延伸。框架部305f优选地是具备足够刚性的构件,以便支撑提升机构330、托盘302、以及托盘302上的最大堆叠量的片材的重量,例如是从Z方向观察具有L形的构件。

堆叠壁305g固定到装置本体40的框架构件,并且即使在托盘302被提升或降低的情况下也不移动。也就是说,堆叠壁305g用作本实施例的第一抵接部或第一抵接构件,其能够抵接或接触到堆叠在堆叠部上的片材的后端。然而,例如通过使堆叠壁305g能够打开和关闭或者使堆叠壁305g能够附接到框架部305f且能够从框架部305f拆卸即可进入装置本体40的内部,因此堆叠壁305g完全可以不跟随托盘302的升降而移动。

堆叠壁305g包括从沿X方向和Z方向延伸的基部表面朝着沿Y方向的第一侧(即片材排出方向D的下游侧)突出的多个肋305b。各个肋305b沿着托盘302的升降方向大致在Z方向上延伸。肋305b的脊部用作与堆叠在托盘302上的片材的后端相接触的接触部或第一接触表面。

滑动壁

如图2A、3A和3B所示,用作能够相对于堆叠壁305g移动的第二抵接部或第二抵接构件的滑动壁306设置在排出部300中。多个滑动壁306可以沿X方向布置。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滑动壁306设置在相对于排出部300在X方向上的中心位置沿X方向彼此对称的位置处。排出部300在X方向上的中心位置是用作与片材相接触的排出单元的排出辊对301的外周表面在X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位置之间的中心位置。

两个滑动壁306具有基本相同的配置,区别在于其在X方向上的位置不同。也就是说,滑动壁306均包括用作第二接触表面的接触部306b(即,与堆叠在托盘302上的片材的后端相接触的部分)以及与滑动壁306的位置控制相关的被按压部306a和抵接表面306c。

接触部306b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用作第一接触表面的堆叠壁305g的肋305b朝向Y方向的第一侧(即,朝向片材排出方向D的下游侧)突出。具体地,如图3A的放大部分所示,接触部306b包括主表面306b1和倾斜表面306b2,主表面306b1从X方向观察沿着托盘302的升降方向大致在Z方向上延伸,倾斜表面306b2在主表面306b1上方并与其邻接。倾斜表面306b2从主表面306b1的上端沿着在Z方向上向上倾斜的方向朝向Y方向的第二侧(即,朝向片材排出方向D的上游侧)延伸。相对于肋305b在Y方向上的末端位置,倾斜表面306b2的上端优选地朝向Y方向的第二侧(即,朝向片材排出方向D的上游侧)缩回。通过提供倾斜表面306b2,能够消除肋305b和滑动壁306之间的台阶,从而抑制片材的后端被台阶卡住。

每个滑动壁306的与接触部306b相反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图2A和3A所示的引导槽305s(其具有在堆叠壁305g上沿Z方向限定的狭缝形状)接合。滑动壁306能够沿着托盘302的升降方向在引导槽305s的范围内遵循由引导槽305s的形状确定的预定轨迹大致在Z方向上移动。从片材排出方向D的下游侧观察,引导槽305s沿着托盘302的升降方向线性延伸,并且用作沿着滑动方向引导滑动壁306的第一引导部。

正如图3A示意性地示出的那样,滑动壁306被用作推压部的弹簧构件307沿着滑动方向向上推压。例如,可以使用拉伸弹簧作为弹簧构件307,所述拉伸弹簧设置成使其轴向方向大致在Z方向上并且将设置在滑动壁306上的第二连接部306d与设置在第二连接部306d上方的堆叠壁305g的第一连接部305h互连。此外,弹簧构件307相对于堆叠壁305g设置在装置本体40的内部,也就是说,弹簧构件307与装置本体40的堆叠壁305g相比在图3A中处于更右侧。要注意的是,尽管已经描述了推压部是弹簧构件307(即,在堆叠壁305g和滑动壁306之间拉伸的扭转螺旋弹簧)的示例,但是例如也可以使用从下方向上按压滑动壁306的不同的推压部(例如压缩弹簧)。

堆叠壁305g包括由滑动壁306的抵接表面306c抵接的被抵接部305a。被抵接部305a用作定位部,其通过抵接滑动壁306的抵接表面306c以抵抗弹簧构件307的推力来定位滑动壁306。在下面的描述中,由被抵接部305a定位的滑动壁306的位置将被称为滑动壁306的初始位置或预定位置。

另外,如图3A所示,托盘302包括按压部302a,其按压滑动壁306的被按压部306a以与托盘302联动地移动滑动壁306。按压部302a用作本实施例的接合部,被按压部306a用作本实施例的被接合部。本实施例的被按压部306a是在与Z方向(即,托盘302的升降方向)交叉的Y方向上突出的突起,并且按压部302a能够抵接突起的上表面以向下按压突起。

在下面的描述中,在托盘302从原始位置下降的情况下,当托盘302的按压部302a首先抵接滑动壁306的被按压部306a时,托盘302的位置将被称为托盘302的联动开始位置。换句话说,联动开始位置是托盘302在升降方向上的位置,该位置用作滑动壁306跟随托盘302的升降而移动的状态(即,滑动壁306伴随或追随托盘302移动的状态)与滑动壁306不跟随托盘302的升降而移动的状态之间的边界。托盘302的原始位置用作本实施例的第一位置,托盘302的联动开始位置用作本实施例的第二位置。

要注意的是,托盘302的升降范围的下限位置在Z方向上低于联动开始位置。限定滑动壁306的移动范围的引导槽305s等的长度优选地设定成使得当托盘302在联动开始位置和下限位置之间升降时滑动壁306跟随托盘302移动。也就是说,通过为限定于侧壁305中的引导槽305s设定足够的长度,即可促使滑动壁306在托盘302的升降范围的期望部分中跟随托盘302移动。另外,托盘302的升降范围的上限位置可以与原始位置一致,例如也可以在原始位置上方。

接下来,将参照图4A到5B描述滑动壁306的运动。图4A的左侧示出了图3A中被虚线包围的区域,图4A的右侧是该区域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图4B至5B分别在其左侧和右侧示出了相同的范围。

图4A示出了当托盘302处于原始位置并且片材已经开始由排出辊对301逐一排出并堆叠在托盘302上时的状态。此时,托盘302的按压部302a从滑动壁306的被按压部306a向上分离。当片材落到已经堆叠在托盘302上的片材束的上表面上时,由于托盘302的倾斜,片材沿片材排出方向D向上游移动,并且由于其后端抵接堆叠壁305g的肋305b而停止。因此,片材以其后端位置由肋305b管控的状态堆叠在托盘302上。

图4B示出了在图4A的状态之后,在堆叠于托盘302上的片材的上表面已经超过片材表面检测传感器305c的检测高度且因此托盘302的下降运动已经被执行之后的状态。由于托盘302已经下降,因此片材的上表面已经移动到片材表面检测传感器305c的检测位置下方的位置。此时,托盘302位于原始位置和联动开始位置之间,并且托盘302的按压部302a仍然与滑动壁306的被按压部306a分离。

这里,当托盘302从图4A的原始位置下降到图4B的位置时,堆叠在托盘302上的片材的后端摩擦滑动壁306的接触部306b和堆叠壁305g的肋305b。然而,在该阶段,堆叠在托盘302上的片材的量相对较小,并且由于托盘302的倾斜而作用在片材上的沿片材排出方向D的上游力相对较小。因此,即使片材的后端由于托盘302的下降而摩擦滑动壁306和肋305b,产生噪音或者片材后端出现损坏的可能性也很低。

图5A示出了当托盘302已经从图4B的位置进一步降低并到达联动开始位置时的状态。也就是说,此时,托盘302的按压部302a抵接滑动壁306的被按压部306a。结果,滑动壁306跟随托盘302的下降而开始沿着Z方向向下滑动。

这里,在托盘302处于图4B的联动开始位置的状态下,滑动壁306的接触部306b相对于托盘302的支撑表面302b向上突出的高度将被称为滑动壁306的壁面高度M1。更具体地,壁面高度M1是在托盘302处于联动开始位置的状态下支撑表面302b在片材排出方向D的上游端的高度h1与滑动壁306的接触部306b的上端高度h2之间在升降方向上的距离。滑动壁306的壁面高度M1表示堆叠在托盘302上的片材束中的后端能够被滑动壁306保持的片材的最大数量。

当托盘下降到联动开始位置下方的位置时,滑动壁306跟随托盘302向下滑动。因此,在支撑于托盘302上的片材束中,在滑动壁306的壁面高度M1以下的片材的后端由滑动壁306的接触部306b保持,并且在不摩擦堆叠壁305g的肋305b的情况下移动。因此,对于达到滑动壁306的壁面高度M1的片材,能够抑制由摩擦肋305b导致的噪音的出现以及对片材后端的损坏。

图5B示出了托盘302已经从图5A的状态进一步降低且位于联动开始位置下方的状态。此时,堆叠在托盘302上的片材的高度高于滑动壁306的壁面高度M1。对于达到滑动壁306的壁面高度M1的片材,片材的后端在由滑动壁306保持的状态下主要以不摩擦堆叠壁305g的方式移动。

顺便提及,当托盘302下降时,位置高于滑动壁306的壁面高度M1的片材后端有可能会摩擦堆叠壁305g的肋305b。然而,片材后端抵接堆叠壁305g或滑动壁306的力(例如,图5B中的F1和F2)的大小对于堆叠在托盘302上的片材束中位置较高的片材而言要小于片材束中位置较低的片材。也就是说,F1>F2在图5B的情况下成立。

对此可以给出如下的解释。

·由重力产生的沿Z方向的向下力G1或G2和法向力N1或N2作用于片材束的每张片材上,所述法向力N1或N2接收自低于该片材的片材,或者在该片材是最下面片材的情况下接收自支撑表面302b。

·由于支撑表面302b的倾斜,力N1或N2的方向在Z方向上朝向Y方向的第二侧倾斜,即,朝向片材排出方向D的上游侧倾斜。

·当托盘302不移动时,由于Z方向上的力的平衡,力N1或N2的Z方向分量等于力G1或G2。

·此处,重力产生的力G1或G2是不仅来自与所关注的片材本身的重量、而且还来自于堆叠在其上的其他片材的重量的力。因此,作用在较低片材上的力G1大于作用在较高片材上的力G2。也就是说,G1>G2成立。

·因此,作用在较低片材上的力N1大于作用在较高片材上的力N2。也就是说,N1>N2成立。

·结果,关于将片材的后端推抵到堆叠壁305g或滑动壁306上的力(即,力N1或N2的Y方向分量),作用在较低片材上的力F1较大,作用在较高片材上的力F2较小。即F1>F2成立。

·要注意的是,尽管片材之间的摩擦力实际上也作用在每张片材上,但事实上在片材后端抵接堆叠壁305g或滑动壁306的力之间仍然存在差异。

如上所述,可以看出,堆叠到高于滑动壁306的壁面高度M1的位置的片材通过比堆叠到等于或低于壁面高度M1的位置的片材抵接滑动壁306的力更小的力与堆叠壁305g相接触。堆叠到高于滑动壁306的壁面高度M1的位置的片材与堆叠壁305g相接触的力对应于力F2,堆叠到等于或低于壁面高度M1的位置的片材抵接滑动壁306的力对应于力F1。也就是说,可以看到堆叠在托盘302上的相对大量片材的片材束的下层在托盘302降低时强烈摩擦片材、堆叠壁305g等且成为噪音的主要原因。因此,即使堆叠到高于滑动壁306的壁面高度M1的位置的片材的后端随着托盘302的下降而摩擦堆叠壁305g的肋305b,也不太可能发生由片材振动引起的噪音以及对片材后端的损坏。

本实施例的优点

根据本实施例,在托盘302下降通过联动开始位置的情况下,当托盘302位于联动开始位置下方时,滑动壁306跟随托盘302移动。换句话说,在堆叠部从第一位置下降通过第一位置下方的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当堆叠部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下降时(即,在堆叠部经过第二位置之前),本实施例的第二抵接部或第二抵接构件位于预定位置并且不跟随堆叠部移动,而当堆叠部下降超过第二位置时,本实施例的第二抵接部或第二抵接构件跟随堆叠部而从预定位置向下移动。

其结果是,在相对大量的片材束堆叠在托盘302上的状态下,出现由摩擦引起的噪音等,其中诸如噪音和片材损坏的问题很可能是由片材的后端摩擦诸如堆叠壁305g的固定抵接部而引起的。因此,通过滑动壁306配置成在托盘302的升降范围的一部分中跟随托盘302移动的配置,能够有效地抑制由片材摩擦抵接部引起的噪音等的出现。

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滑动壁306是由堆叠壁305g可滑动地支撑的构件,因此例如与使用在多个带轮上张紧的带构件的情况相比,可以通过更简单的配置来抑制由片材摩擦引起的噪音的出现。

变型例

尽管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具有在Z方向上延伸的细长板形状的两个滑动壁306,但是第二抵接部或第二抵接构件的形状和数量可以适当地改变。例如,本实施例的滑动壁306可以在X方向上连接并且被集成为具有单一宽板的形状。此外,能够自由旋转的辊构件可以附接到滑动壁306以使得滑动壁306经由所述辊构件与引导槽305s的壁面相接触。

第二实施例

将参照图6A到8B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用作片材堆叠装置的排出部300。稍后将描述的排出部300的配置适合用于例如上述的后处理装置4的下排出部300B。也就是说,第一实施例的排出部300可以用作图1的后处理装置4的上排出部300A,并且本实施例的排出部300可以适当地用作后处理装置4的下排出部300B。然而,本实施例的排出部300也可以用作后处理装置4的上排出部300A。在下面的描述中,假设由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的元件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基本相同的配置和效果。

图6A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排出部300的透视图,图6B是沿着图6A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该图剖视了将在下文描述的滑动壁306中的一个。

如图6A和6B所示,排出部300包括排出辊对311和托盘302。此外,排出部300包括沿Y方向上设置在装置本体40的侧表面上的堆叠壁305g和滑动壁316。排出辊对311是排出单元的另一个示例。类似于第一实施例,托盘302能够通过提升机构330相对于堆叠壁305g大致沿Z方向提升和降低。

如图6A所示,本实施例的排出部300设有用作能够相对于堆叠壁305g移动的第二抵接部或第二抵接构件的第一滑动壁316、以及用作能够独立于第二抵接部或第二抵接构件而相对于堆叠壁305g移动的第三抵接部或第三抵接构件的第二滑动壁317。两个第一滑动壁316设置在相对于排出部300的沿X方向的中心位置在X方向上彼此对称的位置处。另外,两个第二滑动壁317设置在比滑动壁316更靠外侧并且相对于排出部300的沿X方向的中心位置在X方向上彼此对称的位置处。

第一滑动壁316的配置与第一实施例的滑动壁306基本相同。也就是说,第一滑动壁316能够沿着设置在堆叠壁305g中的引导槽305s大致在Z方向上滑动。当托盘302位于联动开始位置上方时,如图6B所示,通过图3A所示的弹簧构件307的推力促使第一滑动壁316的抵接表面316c抵接堆叠壁305g的被抵接部305a,并因此定位在初始位置。另外,当托盘302位于联动开始位置下方时,托盘302的按压部302a按压第一滑动壁316的被按压部316a,因此第一滑动壁316跟随托盘302而升降。

第二滑动壁317的配置与第一滑动壁316的配置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联动开始位置的设置与第一滑动壁316有所不同。也就是说,第二滑动壁317均包括与堆叠在托盘302上的片材的后端相接触的接触部317b、作为由托盘302的按压部302a按压的突起的被按压部317a、以及抵接堆叠壁305g的被抵接部305a的抵接表面。第二滑动壁317能够沿着设置在堆叠壁305g中的引导槽305s大致在Z方向上滑动。

当托盘302位于低于原始位置的第二滑动壁317的联动开始位置上方时,第二滑动壁317位于图6A和6B所示的初始位置处,其中第一滑动壁316的联动开始位置是第一联动开始位置,并且第二滑动壁317的联动开始位置是第二联动开始位置。此时,通过弹簧构件(其类似于图2A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弹簧构件307)的推力,促使第二滑动壁317抵接堆叠壁305g的被抵接部305a,并因此被定位在初始位置。另外,当托盘302位于第二联动开始位置下方时,托盘302的按压部302a按压第二滑动壁317的被按压部317a,因此第二滑动壁317跟随托盘302而升降。

要注意的是,接触部316b是第一滑动壁316的用作第二抵接部的部分(第一滑动壁316在所述第二抵接部处与片材的后端接触并且所述第二抵接部用作第二接触表面),接触部316b比接触部317b更朝向Y方向的第一侧(即,朝向片材排出方向D的下游侧)突出,接触部317b是第二滑动壁317的用作第三抵接部的部分(第二滑动壁317在所述第三抵接部处与片材的后端接触并且所述第三抵接部用作第三接触表面)。此外,用作第三接触表面的第二滑动壁317的接触部317b在Y方向上比堆叠壁305g的肋305b更朝向第一侧突出。

托盘302的原始位置用作本实施例的第一位置,第一滑动壁316的第一联动开始位置用作本实施例的第二位置,第二滑动壁317的第二联动开始位置用作本实施例的第三位置。

这里,在托盘302从原始位置下降的情况下,第二滑动壁317开始与托盘302联动时的托盘302的位置(即第二联动开始位置)被设定为低于第一滑动壁316开始与托盘302联动时的托盘302的位置(即第一联动开始位置)。具体地,在第一滑动壁316和第二滑动壁317分别处于其初始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滑动壁317的被按压部317a配置成位于第一滑动壁316的被按压部316a的下方。作为这种配置的结果,在托盘302下降时,按压部302a抵接第二滑动壁317的被按压部317a的定时晚于按压部302a抵接第一滑动壁316的被按压部316a的定时,这将在下文描述。

将参照图7A到8B进行描述第一滑动壁316和第二滑动壁317的动作。图7A的左侧示出了由图6B中的虚线包围的区域,图7A的右侧是该区域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图7B至8B分别在其左侧和右侧示出了相同的范围。

图7A示出了当托盘302处于原始位置并且片材已经开始由排出辊对301逐一排出并堆叠在托盘302上时的状态。此时,托盘302的按压部302a从第一滑动壁316和第二滑动壁317的被按压部316a和317a向上分离。当片材落到已经堆叠在托盘302上的片材束的上表面上时,由于托盘302的倾斜,片材沿片材排出方向D向上游移动,并且由于其后端抵接堆叠壁305g的肋305b而停止。因此,片材以其后端位置由肋305b管控的状态堆叠在托盘302上。

当托盘302从图7A的原始位置下降到第一联动开始位置时,堆叠在托盘302上的片材的后端摩擦第一滑动壁316的接触部316b和堆叠壁305g的肋305b。然而,由于在该阶段堆叠在托盘302上的片材量相对较小,因此出现诸如噪音的问题的可能性较低。

图7B示出了托盘302已经下降到第一联动开始位置的状态。此时,托盘302的按压部302a抵接第一滑动壁316的被按压部316a,并且处于第一滑动壁316跟随托盘302的下降而下降的状态。图8A示出了当托盘302已经从图7B的位置下降到介于第一联动开始位置和第二联动开始位置之间的位置时的状态。通过比较图8A与图7B,可以看出,第一滑动壁316已经通过跟随托盘302的下降而向下移动。相比之下,托盘302的按压部302a仍然从第二滑动壁317的被按压部317a向上分离,并且第二滑动壁317仍然处于初始位置。

这里,在托盘302处于图7B的第一联动开始位置的状态下,第一滑动壁316的接触部316b相对于托盘302的支撑表面302b向上突出的高度将被称为第一滑动壁316的壁面高度M2。在承载于托盘302上的片材束中,在第一滑动壁316的壁面高度M2以下的片材的后端由第一滑动壁316保持,因此主要以不与堆叠壁305g的肋305b接触的方式移动。因此,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情形,在托盘302在低于第一联动开始位置的范围内升降的情况下,直至第一滑动壁316的壁面高度M2的片材基本上不摩擦堆叠壁305g。

要注意的是,在托盘302在第一联动开始位置与第二联动开始位置之间的区域中升降的情况下,堆叠得高于第一滑动壁316的壁面高度M2的片材的后端会摩擦堆叠壁305g的肋305b。然而,如上所述,堆叠在托盘302上的片材束中的较高的片材抵接堆叠壁305g的力小于较低的片材抵接第一滑动壁316的力,如图5B所示。因此,即使在堆叠得高于第一滑动壁316的壁面高度M2的片材的后端由于托盘302的升降而摩擦堆叠壁305g的肋305b的情况下,也不太可能出现诸如噪音的问题。

此外,由于第一滑动壁316比第二滑动壁317突出得更多,因此当托盘302在第一联动开始位置和第二联动开始位置之间进行升降时,直至第一滑动壁316的壁面高度M2的片材基本上不摩擦第二滑动壁317。

图8B示出了托盘302已经进一步降低到第二联动开始位置的状态。此时,托盘302的按压部302a抵接第二滑动壁317的被按压部317a,并且处于第一滑动壁316和第二滑动壁317跟随托盘302的下降而下降的状态。

这里,在托盘302处于图8B的第二联动开始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滑动壁317的接触部317b相对于托盘302的支撑表面302b向上突出的高度将被称为第二滑动壁317的壁面高度M3。在托盘302上承载的片材束中,从第一滑动壁316的壁面高度M2到第二滑动壁317的壁面高度M3的区域M3-M2内的片材的后端由第二滑动壁317保持,因此基本不接触堆叠壁305g的肋305b。也就是说,用作第三抵接部或第三抵接构件的第二滑动壁317的接触部317b能够在比用作第二抵接部或第二抵接构件的第一滑动壁316的接触部316b更高的M3-M2区域中与片材的后端接触。因此,在托盘302在第二联动开始位置下方的区域中进行升降的情况下,直至第二滑动壁317的壁面高度M3的片材基本不摩擦堆叠壁305g。

要注意的是,在托盘302在第二联动开始位置下方的区域中进行升降的情况下,堆叠得高于第二滑动壁317的壁面高度M3的片材的后端会摩擦堆叠壁305g的肋305b。然而,在堆叠于托盘302上的片材束中堆叠得较高的片材抵接堆叠壁305g的力小于堆叠得较低的片材抵接第一滑动壁316或第二滑动壁317的力。因此,即使在堆叠得高于第二滑动壁317的壁面高度M3的片材的后端由于托盘302的升降而摩擦堆叠壁305g的肋305b的情况下,也不太可能出现诸如噪音的问题。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除了用作第二抵接部或第二抵接构件的第一滑动壁316之外,还设有能够跟随堆叠部的降低而移动的、用作第三抵接部或第三抵接构件的第二滑动壁317。结果,类似于第一实施例,能够抑制由片材摩擦引起的噪音等的出现。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在堆叠于托盘302上的片材的量较小和较大的这两种情况下,都可以改善性能以抑制由片材摩擦引起的噪音等的出现。例如,如果试图通过在第一实施例的配置中增加滑动壁306的壁面高度M1来增加不与堆叠壁305g接触的片材量,则在托盘302到达滑动壁306的联动开始位置之前堆叠的片材量增加。可以认为其结果是,在滑动壁306开始跟随托盘302移动之前会出现诸如由片材和滑动壁306之间的摩擦引起噪音的问题。相比之下,如果滑动壁306的壁面高度M1减小,可以认为堆叠得高于壁面高度M1的片材的比例增加,并且会出现诸如由片材和堆叠壁305g之间的摩擦引起的噪音的问题。

相比之下,根据本实施例,通过组合使用两种滑动壁316和317(这两种滑动壁316和317在跟随托盘302的联动开始时对于托盘302上的片材堆叠量具有不同的标准),即可避免这样的不便。也就是说,由于在第一滑动壁316上方的区域中设置了抵接片材后端的第二滑动壁317,因此即使在大量片材堆叠于托盘302上的状态下,也可以比仅设置第一滑动壁316的情况更好地抑制由片材摩擦引起的噪音等的出现。此外,在堆叠在托盘302上的片材量相对较少的情况下,第一滑动壁316开始跟随托盘302移动,同时第二滑动壁317仍处于初始位置,因此可以抑制由片材摩擦引起的噪音等的出现。

变型例

要注意的是,改变托盘302的第一联动开始位置和第二联动开始位置的配置不限于如上所述的改变被按压部316a和317a在Z方向上的位置的配置。例如,可以考虑将托盘302的按压部302a形成为这样的形状,所述形状在Z方向上的高度在用于按压第一滑动壁316的被按压部316a的区域和用于按压第二滑动壁317的被按压部317a的区域之间有所不同。

另外,尽管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二滑动壁317被托盘302直接按压并因此跟随托盘302移动的配置,但是也可以采用第二滑动壁317经由第一滑动壁316跟随托盘302的下降而移动的配置。例如,第二滑动壁317的被按压部317a可以形成为沿X方向突出的形状,以便被第一滑动壁316的被按压部316a的下表面按压。另外,尽管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具有不同壁面高度的两种滑动壁,但是也可以使用具有不同壁面高度的三种或更多种滑动壁。

第三实施例

将参照图9A和9B描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用作片材堆叠装置的排出部300。例如,下面将描述的排出部300的配置适合用作上述后处理装置4中的上排出部300A或下排出部300B。在下面的描述中,假设由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的元件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基本相同的配置和效果。

图9A和9B均示出了在从Y方向的一侧(即从片材排出方向D的下游侧)观察时拆卸了托盘302的排出部300。排出部300包括侧壁305和滑动壁326,侧壁305包括用作第一抵接部或第一抵接构件的堆叠壁305g,滑动壁326用作第二抵接部或第二抵接构件。

两个滑动壁326设置在相对于排出部300在X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彼此对称的位置处。滑动壁326均包括与堆叠在托盘302上的片材的后端接触的接触部326b、由图3A所示的托盘302的按压部302a按压的被按压部326a、以及抵接图3A所示的堆叠壁305的被抵接部305a的抵接表面。接触部326b比堆叠壁305g的肋305b更加朝向Y方向的第一侧(即,朝向片材排出方向D的下游侧)突出。此外,滑动壁326均能够沿着设在堆叠壁305g中的引导槽325沿预定轨迹滑动。

这里,当从片材排出方向D的下游侧观察时,用作第二引导部的引导槽325s均以弯曲形状延伸。在图示的示例中,引导槽325s被限定为从片材排出方向D的下游侧观察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弧形。滑动壁326均在引导槽325的纵向方向的至少两个位置中与引导槽325接合。因此,滑动壁326以能够沿着以弯曲形状延伸的引导槽325的纵向方向在滑动方向上滑动的状态由堆叠壁305g支撑。此外,滑动壁326均被与图2A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弹簧构件307基本相同的弹簧力的推力向上推压。

图9A示出了滑动壁326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图9B示出了滑动壁326已经跟随托盘302的下降而从初始位置向下移动的状态。下面将描述在托盘302从原始位置向下移动超过滑动壁326的联动开始位置的情况下的操作。

当托盘302位于原始位置时,滑动壁326通过弹簧构件的推力而位于其初始位置。此时,托盘302的按压部302a处于从滑动壁326的被按压部326a向上分离的位置。当托盘302从原始位置下降到滑动壁326的联动开始位置时,滑动壁326仍处于初始位置。此时,托盘302上的片材摩擦滑动壁326的接触部326b和堆叠壁305g的肋305b。然而,在该阶段,堆叠于托盘302上的片材的量相对较小,因此,由于托盘302的倾斜而作用在片材上的沿片材排出方向D的上游力也相对较小,因此不太可能发生诸如由片材摩擦引起的噪音等问题。

当托盘302到达滑动壁326的联动开始位置时,托盘302的按压部302a抵接滑动壁326的被按压部326a,从而处于滑动壁326跟随托盘302的下降而移动的状态。然后,如图9B所示,滑动壁326跟随托盘302的下降而从初始位置向下移动。

这里,在托盘302处于滑动壁326的联动开始位置的状态下,滑动壁326的接触部326b相对于托盘302的支撑表面302b向上突出的高度将被称为滑动壁326的壁面高度M4。当托盘302在联动开始位置下方的区域内下降时,滑动壁326跟随托盘302向下滑动。因此,在支撑于托盘302上的片材束中,在滑动壁326的壁面高度M4以下的片材的后端由滑动壁326的接触部326b保持,并且以不摩擦堆叠壁305g的肋305b的方式移动。因此,对于高达滑动壁326的壁面高度M4的片材,能够抑制由摩擦堆叠壁305g的肋305b引起的噪音的出现和对片材后端的损坏。此外,尽管堆叠得高于壁面高度M4的片材会跟随托盘302的升降而摩擦肋305b,但是由于这些片材抵接肋305b的力相对较小,因此不太可能出现诸如摩擦引起的噪音等问题。

如上所述,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在采用滑动壁326的运动轨迹为弯曲的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诸如由托盘302的升降造成的片材摩擦所引起的噪音等问题的出现。

其他实施例

上述的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描述的配置仅仅是示例。例如,用作第二抵接部、第二抵接构件、第三抵接部和第三抵接构件的滑动壁306、316、317和326在托盘302的升降方向上的长度以及滑动壁跟随托盘302移动的范围可以改变。

另外,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托盘302的一部分抵接并向下按压滑动壁且因此滑动壁根据托盘302的升降而移动的配置,但是托盘302和滑动壁的联动可以通过不同的接合方法来实现。例如,可以考虑提供这样的机构,在所述机构中,当托盘302抵接滑动壁时,托盘302和滑动壁在托盘302的升降方向上不能相对移动地彼此锁定。这样的锁定机构的示例包括肘节机构和卡扣配合。

此外,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相对于堆叠壁305g滑动的滑动壁作为第二抵接部或第二抵接构件的示例,但是,例如围绕枢轴枢转或摆动的构件也可以用作第二抵接部或第二抵接构件。在此情况下,采用接触部设置在远离枢轴的外周部上并且接触部跟随托盘302的升降而上下移动的配置。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在构成图像形成系统的一部分的片材处理装置中设置的片材堆叠装置或片材排出装置,但是本技术能够应用于处置片材的不同装置中的片材堆叠装置或片材排出装置。其示例包括这样的片材堆叠装置或片材排出装置,在不包括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中,经历了图像形成的片材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排出并堆叠到所述的片材堆叠装置或片材排出装置上。

尽管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公开,但是应当理解,本公开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符合最广泛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这样的变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3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瓦楞纸板的码垛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