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

文档序号:957137 发布日期:2020-10-30 浏览:1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联合收割机 (Combine harvester ) 是由 森川裕 于 2019-02-1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具备:前柱(6c),其在驾驶座席(6a)的前方对转向方向盘(6b)进行支承;以及后方框架部(65),其在驾驶座席(6a)的后方从底盘框架(10)立起设置,前柱(6c)具有能够供驾驶室(7)安装的前柱框架(61),后方框架部(65)具有:从底盘框架(10)立起设置的多个纵框架(66L、66R);以及安装于纵框架(66L、66R)、且能够供驾驶室(7)安装的上部支承框架(69)。(The combine harvester of the invention comprises: a front pillar (6c) that supports the steering wheel (6b) in front of the driver seat (6 a); and a rear frame section (65) that stands up from the chassis frame (10) behind the driver seat (6a), wherein the front pillar (6c) has a front pillar frame (61) to which the driver&#39;s cabin (7) can be attached, and wherein the rear frame section (65) has: a plurality of vertical frames (66L, 66R) erected from the chassis frame (10); and an upper support frame (69) that is attached to the vertical frames (66L, 66R) and to which the cab (7) can be attached.)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特别是涉及联合收割机的驾驶室。

背景技术

关于联合收割机,存在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不具备驾驶室的规格、以及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的具备驾驶室的规格。然而,用户需要在购买时选择无驾驶室的规格或者具备驾驶室的规格,在购买时选择了无驾驶室的规格的情况下,若不重新购买具备驾驶室的规格,则无法使用具备驾驶室的规格的联合收割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782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平6-154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无驾驶室的规格随后变更为具备驾驶室的规格的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具备:前柱,其在驾驶座席的前方对操作部件进行支承;以及后方框架部,其在所述驾驶座席的后方从底盘框架立起设置,所述前柱具有能够供驾驶室安装的第1安装部,所述后方框架部具有:从所述底盘框架立起设置的多个纵框架;以及安装于所述纵框架、且能够供所述驾驶室安装的第2安装部。

在本发明中,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脱粒部,所述第2安装部与所述脱粒部连结。

在本发明中,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在所述驾驶座席的下方具备发动机,所述后方框架部具有: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后方的多个所述纵框架;将多个所述纵框架的上部彼此连结的连结部;以从所述连结部的后部朝向前方倾斜的姿势朝上方延伸的倾斜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倾斜部的上部的所述第2安装部,所述驾驶室在载置于所述第2安装部的上部的状态下安装于所述第2安装部。

在本发明中,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在所述后方框架部以及所述驾驶室设置有定位部,该定位部规定所述驾驶室相对于所述后方框架部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在所述第2安装部设置有对***的前方加以保护的保护罩。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无驾驶室的规格的联合收割机随后变更为具备驾驶室的规格。另外,能够利用前柱与多个纵框架而牢固地对驾驶室的前后左右侧进行支承,从而即便在随后安装驾驶室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驾驶室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立体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立体图。

图3是无驾驶室的规格的联合收割机的立体图。

图4A是驾驶室的立体图。

图4B是驾驶室的立体图。

图5是驾驶部框架的立体图。

图6是驾驶室框架的立体图。

图7A是表示左前部的安装部的详情的立体图。

图7B是表示右前部的安装部的详情的立体图。

图7C是表示左后部的安装部的详情的立体图。

图7D是表示右后部的安装部的详情的立体图。

图7E是表示右底部的安装部的详情的立体图。

图8是从后方观察驾驶部的图。

图9是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10是联合收割机的立体图。

图11是联合收割机的立体图。

图12是驾驶室拆下后的状态的联合收割机的立体图。

图13A是驾驶室的立体图。

图13B是驾驶室的立体图。

图14A是驾驶室内的主视图。

图14B是放大示出驾驶室内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5是从后方观察驾驶部的图。

图16是驾驶室框架的立体图。

图17是放大示出左窗的内部装配侧的下部的立体图。

图18是放大示出右窗的外部装配侧的上部的立体图。

图19是驾驶室的俯视图。

图20是车顶的剖视图。

图21是外车顶拆下后的状态的驾驶室的立体图。

图22是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冷凝器用外部空气导入部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构造]

图1及图2分别是从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100的左前方观察的立体图、以及从右前方观察的立体图。图中由箭头表示联合收割机100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

联合收割机100构成为主要包括行驶装置1、割取装置2、脱粒装置3、筛选装置4以及贮存装置5。

行驶装置1设置于底盘框架10的下方。行驶装置1具备变速器(未图示)、以及设置成左右一对的履带装置11。变速器将发动机90(参照图8)的动力传递至履带装置11。履带装置11使联合收割机100沿前后方向行驶、或使联合收割机100朝左右方向转弯。

割取装置2设置于行驶装置1的前方。割取装置2具备拔禾轮21、切割器(割刀)22、绞龙(横向进给螺杆)23以及供料部24。拔禾轮21旋转而将田地的穗秆朝切割器22引导。切割器22将利用拔禾轮21引导的穗秆切断。绞龙23使得利用切割器22切断的穗秆汇集于规定的位置。供料部24借助供料室25而将利用割取装置2割取的穗秆供给至脱粒装置3。将借助绞龙23而汇集的穗秆输送至转子的输送机内置于供料室25。

脱粒装置3设置于割取装置2的后方。脱粒装置3具备脱粒筒、承接网以及前转子。脱粒筒旋转而对穗秆进行脱粒。另外,脱粒筒旋转而对穗秆进行输送。承接网对由脱粒筒输送的穗秆进行支承,并且使脱粒物朝筛选装置4掉落。前转子将由供料部24输送来的穗秆朝脱粒装置3送入。另外,前转子不仅对穗秆进行输送,还具有进行预备脱粒(预脱粒)的功能。

筛选装置4设置于脱粒装置3的下方。筛选装置4具备摆动装置以及送风装置(扬谷机)。摆动装置对脱粒物实施过筛动作而筛选谷粒。利用谷粒输送装置对由摆动装置筛选的谷粒进行输送,并经由喂入口而将谷粒喂入至谷粒箱51。送风装置将脱粒物中含有的秸秆屑等夹杂物吹飞而辅助对于谷粒的筛选。秸秆屑等夹杂物从设置于筛选装置4的后方的秸秆排出口(未图示)朝外部排出。

贮存装置5设置于脱粒装置3以及筛选装置4的右侧。因而,脱粒装置3及筛选装置4、和贮存装置5在底盘框架10的上方以左右排列的方式配置。贮存装置5具备谷粒箱51。谷粒箱51供从筛选装置4输送来的谷粒贮存。在将谷粒箱51内的谷粒排出时使用排出绞龙52。排出绞龙52构成为:在进行谷粒的排出作业时在上下左右方向上转动,从而能够将谷粒朝任意场所排出。

驾驶部6设置于谷粒箱51的前方且设置于机体的右侧前部。驾驶部6具备:供操作员就坐的驾驶座席6a;配置于上述驾驶座席6a的前方的转向方向盘6b;以及配置于对转向方向盘6b的转向轴进行支承的方向盘支柱的前方的前柱6c等,在上述部件的周围配置有变速杆、离合器杆、开关类等各种操作件。驾驶部6的驾驶座席6a、转向方向盘6b、前柱6c等(参照图3)由驾驶室7覆盖。

驾驶部6具备如图5所示的驾驶部框架60。驾驶部框架60载置于底盘框架10上。驾驶部框架60具备:前柱框架61;从前柱框架61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侧的踏板框架62L、62R;从踏板框架62L、62R的后端立起设置的地板框架63;从地板框架63立起设置的背面板64;以及对背面板64的后端进行支承的后方框架部65。

前柱框架61形成前柱6c的骨架、且在主视观察时呈矩形框状。前柱框架61构成为包括上部前柱框架611、下部前柱框架612、左前柱框架613L以及右前柱框架613R。上部前柱框架611及下部前柱框架612沿左右方向延伸。左前柱框架613L及右前柱框架613R分别将上部前柱框架611和下部前柱框架612的两端连结。左前柱框架613L及右前柱框架613R是在侧视观察时呈近似梯形的板部件。前柱框架61相当于能够供驾驶室7安装的第1安装部。

左右侧的踏板框架62L、62R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左右侧的踏板框架62L、62R之间横向架设有未图示的地板。在右踏板框架62R安装有升降用踏板621。

地板框架63具备:从左右侧的踏板框架62L、62R及地板的后端朝上方延伸的第1立起面63a;从第1立起面63a的上端朝后方延伸的第1水平面63b;从第1水平面63b的后端朝上方延伸的第2立起面63c;以及从第2立起面63c的上端朝后方延伸的第2水平面63d。在地板框架63的上部,更具体而言,在第1水平面63b的上部载置有驾驶座席6a。另外,在地板框架63的下方配置有发动机90(参照图8)。

背面板64从地板框架63的第2立起面63c的上端立起设置。背面板64以随着趋向上方而朝后方倾斜的方式将后端连结于后方框架部65的上端。在由背面板64和地板框架63的第2水平面63d包围的空间收容有发动机90用的空气过滤器91(参照图8)。

还参照图8,后方框架部65具备:配置于发动机90的后方的左右侧的纵框架66L、66R;将左右侧的纵框架66L、66R的上部彼此连结的连结框架67(相当于连结部);以从连结框架67的后部朝向前方倾斜的姿势朝上方延伸的一对倾斜框架68、68(相当于倾斜部);以及设置于倾斜框架68的上部的上部支承框架69(相当于第2安装部)。对左右侧的纵框架66L、66R、连结框架67、一对倾斜框架68、68以及上部支承框架69进行焊接而使它们形成为一体。

左右侧的纵框架66L、66R以左右排列的方式配置,并从底盘框架10立起设置。连结框架67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板状,后端由纵框架66L、66R支承。连结框架67的前端与地板框架63的后端连结。倾斜框架68从连结框架67的后部朝向背面板64的后端倾斜地延伸。

上部支承框架69配置为横向架设于一对倾斜框架68、68的上部的状态。上部支承框架69位于比左右侧的纵框架66L、66R更靠前方的位置。上部支承框架69与背面板64的后端连结。在上部支承框架69的左端部,设置有对***92的前方加以保护的保护罩69a(参照图8)。另外,保护罩69a与脱粒装置3连结。将保护罩69a与脱粒装置3连结,从而驾驶部框架60得到加强。

以上述方式构成驾驶部框架60,从而能够在将发动机90配置于驾驶部6的下方的同时牢固地对驾驶室7进行支承,并且能够使谷粒箱51实现大型化。

驾驶室7具备如图6所示的驾驶室框架70。驾驶室框架70具备左右侧的底部驾驶室框架71、72、左右侧的前部驾驶室框架73、74、左右侧的后部驾驶室框架75、75、车门支承框架76以及车顶框架77。

在驾驶室框架70的前表面设置有挡风玻璃7a(参照图4A)。另外,在驾驶室框架70的左侧面设置有包含左窗的侧面面板7b(参照图4B)。另外,在驾驶室框架70的右侧面设置有包含右窗的驾驶室门7c(参照图4A)。另外,在驾驶室框架70的上表面设置有车顶7d(参照图4A)。

另外,当相对于驾驶部6而对驾驶室7进行安装及拆卸时,从上方对驾驶室7进行悬吊。利用设置于驾驶室框架70的左后部的悬吊金属件7e(参照图4B)、以及设置于驾驶室框架70的右前部的乘降用的扶手7f(参照图4A)而对驾驶室7进行悬吊。悬吊金属件7e以朝左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于驾驶室框架70的左后部驾驶室框架75的上部。扶手7f设置于驾驶室框架70的右前部驾驶室框架74。

左底部驾驶室框架71构成驾驶室7的左侧底部。左底部驾驶室框架71从驾驶室7的前部朝后方水平地延伸,然后朝上方倾斜地延伸。左底部驾驶室框架71的前端与左前部驾驶室框架73的下端连结。左底部驾驶室框架71的后端与左后部驾驶室框架75的下部连结。

右底部驾驶室框架72构成驾驶室7的右侧底部。右底部驾驶室框架72呈沿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的板状。右底部驾驶室框架72的前端与右前部驾驶室框架74的下端连结。右底部驾驶室框架72的后端与车门支承框架76的下端连结。在驾驶室7安装于驾驶部6的状态下,右底部驾驶室框架72位于右踏板框架62R的上方。

左前部驾驶室框架73及右前部驾驶室框架74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分别配置于驾驶室7的前部左右侧。左前部驾驶室框架73及右前部驾驶室框架74的上端与车顶框架77连结。驾驶室7的右侧底部配置于比左侧底部更低的位置。因而,右前部驾驶室框架74与左前部驾驶室框架73相比在下方较长。左前部驾驶室框架73与右前部驾驶室框架74由前部连结框架78连结。前部连结框架78具备:与左前部驾驶室框架73及右前部驾驶室框架74相比更向前方突出的左右侧的突片部78a、78b;以及将左右侧的突片部78a、78b的前端连结、且朝前方弯曲的弯曲部78c。在驾驶室7安装于驾驶部6的状态下,前部连结框架78位于上部前柱框架611的前方。

左右侧的后部驾驶室框架75、75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分别配置于驾驶室7的后部左右侧。后部驾驶室框架75的上端与车顶框架77的后部连结。左右侧的后部驾驶室框架75的下端由后部连结框架79连结。在驾驶室7安装于驾驶部6的状态下,后部连结框架79位于上部支承框架69的上方。

车门支承框架76从驾驶室7的右侧底部朝上方延伸,然后一边朝后方倾斜一边延伸,然后再次向上方延伸。车门支承框架76的上端与车顶框架77的后部连结。驾驶室门7c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车门支承框架76。

车顶框架77构成驾驶室7的顶板部。车顶框架77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框状。车顶框架77的前部与左右侧的前部驾驶室框架73、74相比更向前方突出。车顶框架77由车顶7d覆盖。

接下来,对将驾驶室7安装于驾驶部6的安装构造的详情进行说明。利用位于左前部、右前部、左后部、右后部以及右底部的5个安装部81~85对驾驶室7进行安装。

左前部的安装部81位于驾驶室框架70的左前部、具体而言,位于前部连结框架78的左端部。安装部81具备:上部托架811,其设置于驾驶室框架70的前部连结框架78的下端;以及下部托架812,其设置于驾驶部框架60的左前柱框架613L的侧面。

上部托架811固定于前部连结框架78的左突片部78a的下部。上部托架811是如下部件:具备相互垂直的2个面(侧面811a与下表面811b),且形成为这2个面在主视观察时呈L字状。上部托架811的侧面811a的上端与左突片部78a的下部连结。在上部托架811的下表面811b形成有2个贯通孔。

下部托架812固定于左前柱框架613L的左侧面。下部托架812具备:利用螺栓而紧固连结于左前柱框架613L的左侧面的第1托架部件812a;以及焊接于第1托架部件812a的上部的第2托架部件812b。第1托架部件812a在俯视观察时呈L字状,并从下方支承第2托架部件812b。第2托架部件812b在侧视观察时呈L字状,且在上表面形成有2个贯通孔。将螺栓813***于该第2托架部件812b的2个贯通孔以及上部托架811的下表面811b的2个贯通孔并利用螺母814进行紧固连结,由此能够将上部托架811安装于下部托架812。据此,能够将驾驶室框架70的前部连结框架78安装于驾驶部框架60的左前柱框架613L。

此外,在上部托架811的下表面811b的上方配置有矩形的板部件815。在板部件815与上部托架811的下表面811b之间配置有防振用的板状橡胶。据此,能够防止下部托架812的振动顺着螺栓813而传递至上部托架811。同样地,在上部托架811的下表面811b与第2托架部件812b的上表面之间也配置有防振用的板状橡胶。据此,能够防止下部托架812的振动直接传递至上部托架811。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但是,对于右前部、左后部、右后部以及右底部的安装部82~85也能够采用这样的防振支承构造。

另外,在下部托架812的第2托架部件812b的左前部设置的螺栓816用于安装对朝向供料部24的取入口进行照射的作业灯。

右前部的安装部82位于驾驶室框架70的右前部,具体而言,位于前部连结框架78的右端部。安装部82具备安装支板821。安装支板821是在俯视观察时大致呈Z字状的板。Z字状的安装支板821的前表面821a借助2根螺栓822而固定于驾驶部框架60的右前柱框架613R的左侧面。更具体而言,安装支板821的前表面821a固定于以从右前柱框架613R的左侧面朝左侧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安装板824。另一方面,Z字状的安装支板821的后表面821b借助2根螺栓823而固定于驾驶室框架70的右前部驾驶室框架74的左侧面。更具体而言,安装支板821的后表面821b固定于以从右前部驾驶室框架74的左侧面朝左侧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安装板825。能够利用安装支板821而将驾驶室框架70的右前部驾驶室框架74安装于驾驶部框架60的右前柱框架613R。

左后部的安装部83位于驾驶室框架70的左后部,具体而言,位于后部连结框架79的左端部。安装部83具备左托架831(参照图5),该左托架831设置于驾驶部框架60的上部支承框架69的左端部。左托架831设置为从上部支承框架69朝后方突出、且在左托架831的上表面形成有2个螺栓孔。另一方面,在后部连结框架79的左端部形成有2个贯通孔。将螺栓832***于该后部连结框架79的2个贯通孔、且在左托架831的螺栓孔对螺栓832进行紧固连结,由此能够将后部连结框架79安装于左托架831。据此,能够将驾驶室框架70的后部连结框架79安装于驾驶部框架60的上部支承框架69。

右后部的安装部84位于驾驶室框架70的右后部,具体而言,位于后部连结框架79的右端部。安装部84具备右托架841(参照图5),该右托架841设置于驾驶部框架60的上部支承框架69的右端部。右托架841设置为从上部支承框架69朝后方突出、且在右托架841的上表面形成有2个螺栓孔。另一方面,在后部连结框架79的右端部设置有2个贯通孔。将螺栓842***于该后部连结框架79的2个贯通孔、且在右托架841的螺栓孔对螺栓842进行紧固连结,由此能够将后部连结框架79安装于右托架841。据此,能够将驾驶室框架70的后部连结框架79安装于驾驶部框架60的上部支承框架69。

另外,如图5所示,在右托架841的上表面设置有朝上方突出的定位销843。定位销843设置于如下位置,该位置处于在上述右托架841形成的2个螺栓孔的后方、且在后视观察时位于2个螺栓孔之间。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在后部连结框架79的右端部形成有与定位销843对应的定位孔844。通过设置构成为包括定位销843以及定位孔844的定位部,能够在初始定位之后进行各安装部的正式固定,从而使得驾驶室7不会相对于驾驶部6偏移。另外,通过使定位销843位于2个螺栓孔之间,能够容易地进行2个螺栓孔与形成于后部连结框架79的2个贯通孔之间的对位。

右底部的安装部85位于驾驶室框架70的右底部驾驶室框架72。在右底部驾驶室框架72沿前后方向形成有2个贯通孔。另一方面,在驾驶部框架60的右踏板框架62R沿前后方向形成有2个螺栓孔。将螺栓851***于右底部驾驶室框架72的2个贯通孔、且在右踏板框架62R的螺栓孔对螺栓851进行紧固连结,由此能够将驾驶室框架70的右底部驾驶室框架72安装于驾驶部框架60的右踏板框架62R。

能够利用上述安装部81~85而可靠地将驾驶室框架70安装于驾驶部框架60。能够利用前柱框架61及后方框架部65而牢固地支承驾驶室7的前后左右部,从而,即便在将驾驶室7随后安装于驾驶部6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驾驶室7的振动。

如图9所示,在驾驶室7安装于驾驶部6的状态下,在驾驶部6的前柱6c与驾驶室框架70的前部连结框架78之间夹设有海绵6d。海绵6d连续地配置于前柱6c的前表面及两侧面。海绵6d的一部分由前部连结框架78从上方压扁。通过配置海绵6d而能够将在前柱6c的外表面与前部连结框架78的内表面之间产生的间隙填满。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例子,但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也可以是自脱型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对于上述实施方式并未进行任何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良变更。

<第2实施方式>

如专利文献3所示,公知具备驾驶室的联合收割机等作业车辆。然而,有时在驾驶室的后壁设置有车窗,但是,在如专利文献3那样空调单元配置于驾驶室内的后方的情况下,后方的目视确认性因车窗与空调单元的位置关系而变差。

第2实施方式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窗以及空调单元配置于驾驶室的后部而不会使目视确认性变差的联合收割机。

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具备:驾驶部;后窗,其设置于将驾驶部覆盖的驾驶室的后壁,以及空调单元,其配置于内车顶的后部,在侧视观察时,所述后窗的上端位置设定于比所述内车顶的后部的下端位置更高的位置。

根据第2实施方式,由于后窗的上端位置较高,因此,虽然将空调单元配置于驾驶室的后部但却不会使目视确认性变差。

在第2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所述空调单元的空调风扇、以及朝所述空调风扇导入外部空气的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口设置于所述驾驶室的左右方向的一侧。

能够将从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口导入的空气立即供给至空调风扇以及空调。

在第2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所述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口的侧方设置预清洁器。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预清洁器将含有较大的尘埃的外部空气吸入并将不含有较大的尘埃的外部空气取入至空调。

在第2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朝空调的冷凝器风扇导入外部空气的冷凝器用外部空气导入口设置于所述驾驶室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

根据该结构,能够从驾驶室的一侧朝空调导入足够的外部空气,并且能够从驾驶室的另一侧朝冷凝器风扇导入足够的外部空气。

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构造]

图10及图11分别是从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1100的左前方观察的立体图、以及从右前方观察的立体图。图中由箭头表示联合收割机1100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

联合收割机1100构成为主要包括行驶装置1001、割取装置1002、脱粒装置1003、筛选装置1004以及贮存装置1005。

行驶装置1001设置于底盘框架1010的下方。行驶装置1001具备:变速器(未图示);以及设置成左右一对的履带装置1011。变速器将发动机1090(参照图23)的动力传递至履带装置1011。履带装置1011使联合收割机1100沿前后方向行驶、或使联合收割机1100朝左右方向转弯。

割取装置1002设置于行驶装置1001的前方。割取装置1002具备拔禾轮1021、切割器(割刀)1022、绞龙(横向进给螺杆)1023以及供料部1024。拔禾轮1021旋转而将田地的穗秆朝切割器1022引导。切割器1022将由拔禾轮1021引导的穗秆切断。绞龙1023使得由切割器1022切断的穗秆汇集于规定的位置。供料部1024借助供料室1025而将由割取装置1002割取的穗秆供给至脱粒装置1003。将借助绞龙1023而汇集的穗秆输送至转子的输送机内置于供料室1025。

脱粒装置1003设置于割取装置1002的后方。脱粒装置1003具备脱粒筒、承接网以及前转子。脱粒筒旋转而对穗秆进行脱粒。另外,脱粒筒旋转而对穗秆进行输送。承接网对由脱粒筒输送的穗秆进行支承,并且使得脱粒物朝筛选装置1004掉落。前转子将由供料部1024输送来的穗秆朝脱粒装置1003送入。另外,前转子不仅对穗秆进行输送,还具有进行预备脱粒(预脱粒)的功能。

筛选装置1004设置于脱粒装置1003的下方。筛选装置1004具备摆动装置以及送风装置(扬谷机)。摆动装置对脱粒物实施过筛动作而筛选谷粒。利用谷粒输送装置对由摆动装置筛选的谷粒进行输送,并经由喂入口而将该谷粒喂入至谷粒箱1051。送风装置通过将脱粒物中含有的秸秆屑等夹杂物吹飞而辅助对于谷粒的筛选。秸秆屑等夹杂物从设置于筛选装置1004的后方的秸秆排出口(未图示)朝外部排出。

贮存装置1005设置于脱粒装置1003及筛选装置1004的右侧。因而,脱粒装置1003及筛选装置1004、和贮存装置1005在底盘框架1010的上方以左右排列的方式配置。贮存装置1005具备谷粒箱1051。谷粒箱1051供从筛选装置1004输送来的谷粒贮存。在将谷粒箱1051内的谷粒排出时使用排出绞龙1052。排出绞龙1052构成为:在进行谷粒的排出作业时在上下左右方向上转动,从而能够将谷粒朝任意场所排出。

驾驶部1006设置于谷粒箱1051的前方且设置于机体的右侧前部。驾驶部1006具备:供操作员就坐的驾驶座席1061;配置于上述驾驶座席1061的前方的转向方向盘1062;配置于对转向方向盘1062的转向轴进行支承的方向盘支柱的前方的前柱1063;以及配置于驾驶座席1061的后方的支架1064等,在上述部件的周围配置有变速杆、离合器杆、开关类等各种操作件。驾驶部1006的驾驶座席1061、转向方向盘1062、前柱1063、支架1064等(参照图12)由驾驶室1007覆盖。

如图14A所示,支架1064在驾驶部1006的后部沿左右方向延伸。支架1064能够作为物品放置部位而使用。在支架1064的右端部配置有:具备谷粒离合器杆1065a以及横杆1065b的操作箱1065。谷粒离合器杆1065a是对排出绞龙105的离合器进行接合断开操作的操作部件。横杆1065b是使排出绞龙1052在上下左右方向上转动的操作部件。横杆1065b配置于:与谷粒离合器杆1065a相比更接近驾驶座席1061的位置。通过这样在驾驶部1006的右后部设置排出绞龙用的操作箱1065而容易对以联合收割机1100的右后端部为支点转动的排出绞龙1052进行操作。此外,如图12所示,在驾驶座席1061的左侧配置有用于对割取装置1002以及脱粒装置1003进行操作的离合器杆1066。

如图15所示,在驾驶部1006的下部,具体而言,在驾驶座席1061的下方配置有发动机1090。另外,在驾驶座席1061的后方配置有对朝发动机1090供给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过滤器1091。另外,在驾驶座席1061的后上方设置有预先对朝发动机1090供给的空气进行净化的预清洁器1092。

驾驶室1007具备如图16所示的驾驶室框架1070。驾驶室框架1070具备左右侧的底部驾驶室框架1070a、1070b、左右侧的前部驾驶室框架1070c、1070d、左右侧的后部驾驶室框架1070e、1070e、车门支承框架1070f以及车顶框架1070g。

在驾驶室框架1070的前表面设置有挡风玻璃1071(参照图13A)。另外,在驾驶室框架1070的左侧面设置有包含左窗1076的侧面面板1072(参照图13B)。另外,在驾驶室框架1070的右侧面设置有包含右窗1077的驾驶室门1073(参照图13A)。另外,在驾驶室框架1070的上表面设置有车顶1074(参照图13A)。另外,在驾驶室框架1070的后表面设置有包含后窗1078的背面面板1075(参照图13B)。背面面板1075构成驾驶室1007的后壁。

左底部驾驶室框架1070a构成驾驶室1007的左侧底部。左底部驾驶室框架1070a从驾驶室1007的前部朝后方水平地延伸,然后朝上方倾斜地延伸。左底部驾驶室框架1070a的前端与左前部驾驶室框架1070c的下端连结。左底部驾驶室框架1070a的后端与左后部驾驶室框架1070e的下部连结。

右底部驾驶室框架1070b构成驾驶室1007的右侧底部。右底部驾驶室框架1070b呈沿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的板状。右底部驾驶室框架1070b的前端与右前部驾驶室框架1070d的下端连结。右底部驾驶室框架1070b的后端与车门支承框架1070f的下端连结。

左前部驾驶室框架1070c及右前部驾驶室框架1070d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分别配置于驾驶室1007的前部左右侧。左前部驾驶室框架1070c及右前部驾驶室框架1070d的上端与车顶框架1070g连结。驾驶室1007的右侧底部配置于比左侧底部更低的位置。因而,右前部驾驶室框架1070d与左前部驾驶室框架1070c相比在下方较长。左前部驾驶室框架1070c与右前部驾驶室框架1070d由前部连结框架1070h连结。在驾驶室1007安装于驾驶部1006的状态下,前部连结框架1070h位于前柱1063的上方。

左右侧的后部驾驶室框架1070e、1070e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分别配置于驾驶室1007的后部左右侧。后部驾驶室框架1070e的上端与车顶框架1070g的后部连结。左右侧的后部驾驶室框架1070e的下端由后部连结框架1070i连结。

车门支承框架1070f从驾驶室1007的右侧底部朝上方延伸,然后一边朝后方倾斜一边延伸,然后再次向上方延伸。车门支承框架1070f的上端与车顶框架1070g的后部连结。驾驶室门107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车门支承框架1070f。

车顶框架1070g构成驾驶室1007的顶板部。车顶框架1070g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框状。车顶框架1070g的前部与左右侧的前部驾驶室框架1070c、1070d相比更向前方突出。车顶框架1070g由车顶1074覆盖。车顶框架1070g的后部设置有:随着趋向后方而朝驾驶室1007的宽度方向中心倾斜的倾斜部1070j、1070k。为了如后述那样增大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41的开口面积而将左侧倾斜部1070j设为倾斜形状。另外,为了增大后述的冷凝器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51的开口面积而将右侧倾斜部1070k设为倾斜形状。此外,从冷凝器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51取入的空气量多于从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41取入的空气量,从而需要更大的开口面积,因此,与左侧倾斜部1070j的前端相比,右侧倾斜部1070k的前端形成为进一步延伸至驾驶室1007的前方。

接下来,对左窗1076进行说明。图17示出了左窗1076的内部装配侧的下部。左窗1076具备铰链1076a(参照图13B)、锁定杆1076b以及卡合支承片1076c。

铰链1076a将左窗1076支承为转动自如。铰链1076a的基端侧固定于比左窗1076更靠上方的侧面面板1072,铰链1076a的末端侧固定于左窗1076。铰链1076a在左窗1076的上部、且在前后方向上设置有2个。据此,左窗1076以下端侧将上端侧作为转动支点而转动的方式相对于侧面面板1072向上打开。左窗1076可以具备朝使得左窗1076打开的方向施力的气压弹簧(未图示)。

锁定杆1076b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左窗1076的下端。锁定杆1076b的转动轴朝向左右方向。据此,锁定杆1076b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在锁定杆1076b设置有与卡合支承片1076c卡合的卡合爪1076d。

卡合支承片1076c安装于比左窗1076更靠下方的侧面面板1072。卡合支承片1076c设置有供锁定杆1076b的卡合爪1076d卡合的卡合凹部1076e。

因而,若使得锁定杆1076b朝下方(从驾驶室1007内观察为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形成为卡合爪1076d与卡合支承片1076c的卡合凹部1076e卡合的锁定状态(图17所示的状态),若使得锁定杆1076b朝上方(从驾驶室1007内观察为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形成为卡合爪1076d从卡合支承片1076c的卡合凹部1076e脱离的锁定解除状态。

与左窗1076相同,右窗1077具备铰链1077a(参照图13A)、锁定杆以及卡合支承片。铰链1077a将右窗1077支承为转动自如。铰链1077a的基端侧固定于比右窗1077更靠上方的驾驶室门1073,铰链1077a的末端侧固定于右窗1077。铰链1077a在右窗1077的上部、且在前后方向上设置有2个。据此,右窗1077以下端侧将上端侧作为转动支点而转动的方式相对于驾驶室门1073向上打开。

右窗1077的锁定杆及卡合支承片的形状与图17所示的左窗1076的锁定杆1076b及卡合支承片1076c的形状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不过,也可以将右窗1077的锁定杆的形状设为相对于左窗1076的锁定杆1076b的形状而面对称。此时,若使得锁定杆朝下方(从驾驶室1007内观察为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右窗1077形成为锁定状态,若使得锁定杆朝上方(从驾驶室1007内观察为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右窗1077形成为锁定解除状态。

图18示出了右窗1077的外部装配侧的上部。右窗1077在上端具备防水滴檐1077f。防水滴檐1077f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将右窗1077的整体覆盖。如图18所示,防水滴檐1077f是使得长条板以截面大致呈L字状的方式弯曲而成的部件。防水滴檐1077f的下表面配置为大致水平,防水滴檐1077f的侧面配置为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防水滴檐1077f固定于驾驶室门1073,铰链1077a固定于防水滴檐1077f的侧面。

同样地,左窗1076在上端具备防水滴檐1076f。防水滴檐1076f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将左窗1076的整体覆盖(参照图19)。不过,如图19所示,防水滴檐1076f越过左窗1076的后端而延伸至侧面面板1072的后端。因而,防水滴檐1076f比右窗1077的防水滴檐1077f更长。防水滴檐1076f的截面形状及安装方法与右窗1077的防水滴檐1077f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对驾驶室门1073进行说明。驾驶室门1073具备车门铰链1073a(参照图13A)。车门铰链1073a将驾驶室门1073支承为转动自如。车门铰链1073a的基端侧固定于驾驶室框架1070,车门铰链1073a的末端侧固定于驾驶室门1073。车门铰链1073a在驾驶室框架1070的车门支承框架1070f的上部、且在上下方向上设置有2个。据此,驾驶室门1073的前端侧相对于驾驶室1007以后端侧为转动支点而转动。根据该结构,当操作员打开驾驶室门1073而乘降时,驾驶室门1073能够朝后方打开,因此,能够扩大门口的范围而容易乘降。

接下来,对车顶1074进行说明。图19示出了从上方观察的车顶1074。图20是车顶1074的后部的剖视图。车顶1074具备内车顶1741以及外车顶1742。内车顶1741将驾驶室框架1070的上方覆盖,外车顶1742将该内车顶1741覆盖。在内车顶1741与外车顶1742之间配置有后述的空调单元1008、用于从空调单元1008送风的送风管道,用于将由送风管道输送来的空气朝驾驶室1007内输送的送风口形成于内车顶1741。

如图19所示,外车顶1742具备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排水孔1074a。排水孔1074a配置于安装螺栓的附近,该安装螺栓用于将外车顶1742安装于驾驶室框架1070。排水孔1074a在前部的左右侧各设置有一个,并且在比前后方向中央部略微靠后方的左右侧各设置有一个。此外,为了不使水从后述的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41以及冷凝器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51浸入内部,在后部不设置排水孔1074c。

后侧的排水孔1074a配置于左窗1076的防水滴檐1076f以及右窗1077的防水滴檐1077f的上方。据此,下雨时从排水孔1074a通过的水因防水滴檐1076f、1077f而不会直接滴落至左窗1076及右窗1077,因此,能够防止左窗1076及右窗1077被弄脏。

如图20所示,在内车顶1741的上方配置有空调单元1008,内车顶1741的后部朝下方伸出。因而,如图14A所示,有可能因内车顶1741而导致后方的目视确认性变差。因而,在第2实施方式中,使得内车顶1741的后部朝上方倾斜地延伸,由此将内车顶1741的后端设为与后窗1078的上端位置1078a大致相同的高度。即,在侧视观察时,后窗1078的上端位置1078a高于内车顶1741的后部的下端位置1741a。据此,能够将空调单元1008布置于驾驶室1007的后部,并且能够提高从驾驶室1007内进行谷粒的排出作业时的排出绞龙1052的目视确认性。

图21是从斜后上方观察外车顶1742拆下后的状态的驾驶室1007的图。在驾驶座席1061的后部的上方配置有空调单元1008。空调单元1008具备空调主体1081以及空调风扇1082。另外,在空调单元1008的下方,具体而言,在驾驶室1007的背面面板1075的下方配置有冷凝器(未图示)以及冷凝器风扇1083。

空调主体1081和空调风扇1082固定于空调安装板1081a的上方,该空调安装板1081a横向架设于驾驶室框架1070的左右侧的后部驾驶室框架1070e、1070e之间。空调主体1081配置于驾驶室1007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空调风扇1082配置于空调主体1081的左侧。在空调主体1081连接有在车顶1074内朝前方延伸的送风管道1081b。

在背面面板1075的左侧的左倾斜面1075a设置有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部1084。左倾斜面1075a配置于背面面板1075与侧面面板1072之间、且相对于背面面板1075朝前方倾斜。在该左倾斜面1075a的上部设置有如图22所示的矩形的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41。使得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41形成于左倾斜面1075a,从而,与形成于沿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延伸的面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41的面积。将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41与空调风扇1082一起设置于驾驶室1007的左侧,由此能够将从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41导入的空气立即供给至空调风扇1082及空调主体1081。

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41由除尘网1841a覆盖。除尘网1841a由冲裁金属件构成。另外,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41由如图22所示的导入量控制板1842覆盖。导入量控制板1842构成为:当安装于左倾斜面1075a时在其与左倾斜面1075a之间产生间隙,外部空气从导入量控制板1842与左倾斜面1075a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隙1842a(参照图21)导入至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41。据此,能够增大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41的面积而防止除尘网1841a堵塞,并且能够减少朝向空调单元1008的外部空气的导入量。

另外,在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部1084的侧方以与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部1084对置的方式配置有预清洁器1092(参照15及图21)。据此,较大的尘埃由预清洁器1092处理,因此,从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部1084导入较大的尘埃除去后的空气。预清洁器1092借助支板而支承于左倾斜面1075a。另外,预清洁器1092配置于左窗1076的后方,因此,将左窗1076打开还能够容易地从驾驶室1007内对预清洁器1092进行维护。

冷凝器风扇1083朝与冷凝器风扇1083相邻的冷凝器供给热交换用的空气。在冷凝器风扇1083的右侧配置有接收器(receiver)1086(参照图15及图23)。另外,在接收器1086的上方设置有视镜(sight glass)1087,以便能够从侧方及后方目视确认内部,当谷粒箱1051打开时,能够容易地从侧方及后方确认视镜1087。

冷凝器用的空气从在背面面板1075的右侧的右倾斜面1075b设置的冷凝器用外部空气导入部1085导入。右倾斜面1075b配置于背面面板1075与驾驶室门1073之间、且相对于背面面板1075朝前方倾斜。在该右倾斜面1075b的大致整个面,形成有如图23所示的矩形的冷凝器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51。使得冷凝器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51形成于右倾斜面1075b,从而,与形成于沿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延伸的面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冷凝器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51的面积。另外,右倾斜面1075b与左倾斜面1075a相比更朝前方大幅地倾斜,形成于右倾斜面1075b的冷凝器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51大于形成于左倾斜面1075a的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41。

冷凝器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51由如图23所示的除尘板1852覆盖。除尘板1852的中央部由冲裁金属件构成。

在冷凝器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51的上部的内侧配置有第1内部装配面板1006a。另外,在后窗1078的下方形成有比背面面板1075更朝前方凹陷的凹部。该凹部由第2内部装配面板1006b形成,冷凝器收容于凹部。此外,如图16所示,第2内部装配面板1006b的上表面构成支架1064。

冷凝器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51形成于右倾斜面1075b的大致整个面,但是,向冷凝器供给的空气的供给路仅处于由第1内部装配面板1006a的外表面与第2内部装配面板1006b的外表面区划的冷凝器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51的左下部分。据此,能够增大冷凝器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51的面积而防止除尘板1852堵塞,或者即便除尘板1852的下部堵塞也能够导入外部空气,另一方面,能够减少朝向冷凝器的外部空气的导入量。

从空调主体1081延伸的排水软管(未图示)从空调主体1081通过空调风扇1082的前方及左侧并在后方朝下方改变朝向,并且通过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口1841的内侧朝下方延伸,最终延伸至机体后方。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例子,但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也可以是自脱型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对于上述实施方式并未进行任何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良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3 脱粒装置

6 驾驶部

6b 转向方向盘

6c 前柱

7 驾驶室

10 底盘框架

60 驾驶部框架

65 后方框架部

66L 左纵框架

66R 右纵框架

67 连结框架

68 倾斜框架

69 上部支承框架

69a 保护罩

70 驾驶室框架

90 发动机

92 ***

100 联合收割机

843 定位销

844 定位孔

1006 驾驶部

1007 驾驶室

1070 驾驶室框架

1074 车顶

1741 内车顶

1741a 内车顶的后部的下端位置

1078 后窗

1078a 后窗的上端位置

1008 空调单元

1841 空调用外部空气导入口

1851 冷凝器用外部空气导入口

1100 联合收割机

4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切向进料到脱粒转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