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

文档序号:975973 发布日期:2020-11-03 浏览:1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 (Door lock device of top-opening door ) 是由 吉川和弘 猪饲宏文 于 2018-03-2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具备:卡合部件,其固定于层站门板并上下运动;以及卡合装置,其在门全闭状态下能够与卡合部件卡合,卡合部件具有闩锁部,卡合装置具有:第一连杆,其通过与卡合部件抵接而摆动;以及第二连杆,其具有在门全闭状态下能够与卡合部件的闩锁部卡合的突出部,通过第二旋转轴旋转支承于第一连杆,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杆摆动,而且第二连杆隔着第二旋转轴在一侧设置有第一触点,在另一侧设置有突出部,第二连杆构成为,第一连杆的摆动运动与第二连杆的摆动运动合成的结果是,当突出部在门全闭状态下与卡合部件的闩锁部卡合时,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之间进行电触点的闭合动作。根据本结构,由于能够在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之间取得充分的分离距离,因此即使在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固着的情况下,也能更可靠地使其分离。(The disclosed device is provided with: an engaging member fixed to the landing door panel and moving up and down; and an engagement device that is engageable with an engagement member in a fully closed state of the door, the engagement member having a latch portion, the engagement device including: a first link that swings by coming into contact with the engagement member; and a second link having a protruding portion engageable with the latch portion of the engaging member in the fully closed state of the door, rotatably supported by the first link via a second rotation shaft so as to be swingable with respect to the first link, the second link being provided with a first contact on one side and a protruding portion on the other side with the second rotation shaft interposed therebetween, the second link being configured such that, as a result of a combination of a swing motion of the first link and a swing motion of the second link, when the protruding portion is engaged with the latch portion of the engaging member in the fully closed state of the door, a closing operation of the electrical contact is performed between the first contact and the second contact. According to this configuration, since a sufficient separation distance can be obtained between the first contact and the second contact, even when the first contact and the second contact are fixed, they can be separated more reliably.)

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用于货物搬入搬出作业的货物用电梯中,为了使出入口处的作业性良好,至今广泛采用能够确保与乘用轿厢的横宽大致相同的出入口宽度的上开式门。上开式门,顾名思义,是指门沿上下方向开闭的门装置。

不限于货物用电梯,也包括一般的乘用电梯,一直以来在层站门设置有门锁装置。门锁装置是以下这样的装置:在乘用轿厢未停靠于与成为对象的层站门对应的层站的情况下,进行锁定,使得不能利用外力打开成为对象的层站门。另外,门锁装置通过解除锁定功能,能够对成为对象的层站门进行开闭。

在以往的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中,公开了以下这样的结构:通过检测与构成门锁装置的机械要素的姿势对应的电触点的状态,来判断在乘用轿厢在对应的层站处停靠的状态下成为对象的层站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进而,通过将此时的触点的信号***安全电路,例如在乘用轿厢停止于中间楼层时的层站的开门状态下,切断安全电路,实现了避免轿厢的意外行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由于门锁装置相当于电梯安全装置之一,因此要求确保更高的安全性,例如,需要解决上述电触点固着的问题。

因此,在其他以往的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中,作为电触点固着时的对策,公开了利用锁定杆的旋转运动使固着的电触点分离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1-9987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630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以往的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中,由于仅是锁定杆的旋转运动的分离动作,因此不能说是在电触点固着的情况下的充分且可靠的对策。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其即使是在以往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电触点的固着这样的状态,也能够使固着的触点更可靠地进行分离运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具备:

卡合部件,其固定于层站门板,伴随着层站门板的开闭运动而上下运动;以及

卡合装置,其固定于层站门框架,在层站门板为门全闭状态下,能够与卡合部件卡合,

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

卡合部件在层站门板的开闭方向上具有第一长轴,

卡合部件具有闩锁部,闩锁部设置于第一长轴且能够与卡合装置卡合,

卡合装置具有:

第一连杆,其在上下方向上具有第二长轴,第二长轴的任意部位固定于层站门框架且由第一旋转轴旋转支承,第一连杆通过与卡合部件抵接而摆动;以及

第二连杆,其在上下方向上具有第三长轴,并具有突出部,突出部从第三长轴向水平方向突出且在门全闭状态下能够与卡合部件的闩锁部卡合,第二连杆通过第二旋转轴旋转支承于第一连杆,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杆摆动,

第二连杆隔着旋转支承于第一连杆的第二旋转轴,在一侧设置有第一触点,在另一侧设置有突出部,

第二连杆构成为,第一连杆的摆动运动与第二连杆的摆动运动合成的结果是,当突出部在门全闭状态下与卡合部件的闩锁部卡合时,第一触点与固定于层站门框架的第二触点之间进行电触点的闭合动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第一触点的位移能够根据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几何结构来确定,从结论上来说以第一连杆的旋转位移与第二连杆的旋转位移合成的形式被赋予。因此,根据本发明提出的结构,由于能够在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之间取得充分的分离距离,因此起到了这样的效果:即使是在以往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的固着这样的状态,也能够使固着的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更可靠地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的上开式门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的结构图。

图3是示出卡合装置的第一、第二连杆和卡合部件的图。

图4是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的卡合装置及卡合部件的俯视图。

图5是针对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的卡合装置(也包括构成部件)及卡合部件,分阶段地在图5(1)~图5(4)中示出从开门状态到关门状态的动作(姿势的变化)的图。

图6是示出在关门状态下电磁阀被励磁而解除锁定的状态的图。

图7是示出从图6所示的状态起开始开门动作并且开门动作进行中的状态的图。

图8是构成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的卡合装置及卡合部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图1是用于说明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1的上开式门装置2的结构图。本图是从水平方向观察上开式门装置2的图。此外,卡合装置5是附带有表罩3的状态的图。此外,图1是表示关门动作处于中途状态的图,是示出卡合部件4与卡合装置5尚未卡合的状况的图。

首先,作为上开式门装置2的基本结构的一部分,有层站门和设置于乘客乘降的乘用轿厢的轿厢门(图1中未图示)。但是,在此,将层站门考虑为主要对象。以下,在以层站门为中心进行说明的过程中,在需要对轿厢门进行说明的情况下,随时追加说明。

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1被应用于层站门,具备卡合部件4和能够与该卡合部件4卡合的卡合装置5。

并且,层站门板6包括上部的层站门板6a和下部的层站门板6b。上部及下部的层站门板在门开闭时联动地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开闭运动。并且,由于门开闭时的速度的大小各不相同,因此将上部的层站门板6a称为低速门板,将下部的层站门板6b称为高速门板。

另外,轿厢门也与在此说明的层站门的情况相同,包括上部的轿厢门板和下部的轿厢门板。进而同样地,上部及下部的轿厢门板在门开闭时联动地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开闭运动。此外,在上开式门装置2的情况下,轿厢门及层站门的开闭运动不一定采用机械联动的结构,实际上也可采用分别独立地通过马达驱动来实现的结构。另外,在横开式门装置的情况下,以下这样的结构被广泛采用:轿厢门通过轿厢门马达的驱动而进行开闭动作,该轿厢门与层站门机械联动,由此层站门进行开闭运动。

在此,对具有上部及下部门板的两扇门的上开式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除此之外,在具有上部、中央部以及下部门板的三扇门的上开式门的情况下,也可以展开同样的说明。

在图1中,上述卡合部件4固定于层站门板6,随着层站门板6的开闭运动而上下运动。更准确地说,卡合部件4固定于高速门板。

此外,层站门板6的上下方向的开闭运动是这样实现的:相对于层站门装置的框架(层站门框架7)固定于层站门板6的侧方端面的带槽导辊8a滚动,同时层站门板6沿着层站门框架7被引导。层站门框架7沿着乘用轿厢进行升降运动的方向(铅垂方向)设置。

另外,在此,关于层站门板6相对于层站门框架7的引导动作的实现,说明了“由带槽导辊8a实现的滚动”,但可以替换为“由带槽导靴8b实现的滑动”。因此,可以将两者作为“由带槽引导件8实现的引导”进行上位概念化。

在此,由于强烈希望这样通过带槽引导件8的引导来实现层站门板6相对于层站门框架7的开闭运动,进而,减小层站门板6的开闭运动时的相对于层站门框架7的阻力,因此现实是不能充分减小带槽引导件8的槽与层站门框架7之间的间隙。

另外,这里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在图1的主视图中的水平方向(即,图1的纸面状的左右方向)上的层站门框架7与带槽引导件8之间的间隙。

因此,因该带槽引导件8的槽与层站门框架7之间的间隙,现实中,在全闭状态下层站门板6的位置一定会产生偏差,为了可靠地实现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1的卡合动作(锁定动作),需要下功夫。因此,关于该课题的解决,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1也是有效的,这一点会在后面说明。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卡合装置5相对于层站门框架7,在从铅垂方向观察时与层站门板6完全相反的方向的位置处,沿着层站门框架7借助基座18间接地固定。但是,在假设将此处的基座18作为卡合装置5的一部分考虑的情况下,卡合装置5直接固定于层站门框架7。因此,即使在这里关于基座18的处理存在差异,即,无论哪种情况下,卡合装置5都当然可以表达为固定于层站门框架7。

图1所示的卡合装置5是附带有表罩3的状态的图,因此是仅可以看到辊9和突出部10的状态。

图1是示出关门动作处于中途状态的图,示出了卡合部件4与卡合装置5尚未卡合的状况。从图1可知,在卡合部件4向下方延伸的方向上,在其周围存在卡合装置5的辊9和突出部10、以及固定于层站门框架7(或者基座18)的固定辊11。在此,作为固定辊11,示例了两个旋转的圆板部的情况。另外,该圆板部除此之外,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

接着,通过这样继续关门动作,固定于层站门板6的卡合部件4至少与卡合装置5的突出部10抵接。关于之后的详细动作,将在后面使用图5进行说明,在层站门板6为门全闭状态下,卡合部件4与卡合装置5卡合,由此能够使层站门成为锁定状态。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维持锁定状态,以使得不能通过外力打开层站门板6。

另外,除此以外,对于卡合装置5的辊9与卡合部件4的从井道铅垂方向观察时的位置关系、固定辊11与卡合部件4的关系,将随后进行详细说明。

因此,在此,首先简单地进行说明。

即,在层站门板6从开门状态向门全闭状态转移的过程中,当卡合部件4进行下降运动时,卡合部件4通过固定辊11与辊9之间。当该卡合部件4通过固定辊11与辊9之间时,卡合部件4的凸轮部12中的凸轮面12a被辊9引导,卡合部件4的凸轮部12中的不是凸轮面12a的面(背面12b)被固定辊11引导。

接下来,进一步使用图2和图3,以还包括构成部件的卡合装置5为中心,对其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1的结构图。图2的上图是从上方观察卡合装置5的图。图2的下图是从水平方向观察卡合装置5的图,是卡合装置5的没有表罩3的状态的图。另外,在图2的下图中,为了了解从水平方向观察时的、与卡合装置5的位置关系,一并示出了卡合部件4和固定辊11。另外,图2的下图是示出卡合装置5与卡合部件4未卡合的开门状态的图。此外,是示出电磁阀13未励磁的状态的图。根据这些状态,成为了示出第一触点14与第二触点15分离的断开状态的图。

进而,在图1中,由于电磁阀13未被励磁,因此第一连杆16及第二连杆17例如表现出与安装于基座18的止动件19抵接的状态。

图3是示出卡合装置5的第一、第二连杆17和卡合部件4的图。在图3中,图3(1)是示出第一连杆16的图,图3(2)是示出第二连杆17的图,图3(3)是示出卡合部件4的图。并且,其目的在于,关于卡合装置5的第一、第二连杆17和卡合部件4的形状,在图2中各自重叠地示出,立体形状不明,使用图3使这一点明确。

另外,根据图3,关于卡合部件4的单体,确实明确了立体形状,但例如卡合装置5(第一连杆16)的辊9与卡合部件4的从井道铅垂方向观察时的位置关系尚不明确。关于这一点,在后面进一步使用例如图4及图5进行说明。

从以上使用图1进行的说明可知,卡合部件4固定于层站门板6,伴随着层站门板6的开闭运动而上下运动。此外,卡合装置5固定于层站门框架7,在层站门板6为门全闭状态下,能够与卡合部件4卡合。并且,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1具备卡合部件4和卡合装置5。

而且,从图2及图3可知以下情况。

即,卡合部件4在层站门板6的开闭方向上例如具有第一长轴,具有设置于第一长轴并形成为能够与卡合装置5卡合的闩锁部20。卡合部件4的闩锁部20只要在层站门板6为门全闭状态下能够与卡合部件4卡合即可。因此,闩锁部20例如也可以设置于第一长轴的下部。进而,如图2及图3所示,闩锁部20也可以设置于第一长轴的下部末端部。此外,卡合部件4还可以具有沿着第一长轴形成有凸轮面12a的凸轮部12。

而且,卡合装置5具有第一连杆16和第二连杆17。并且,第一连杆16在上下方向上例如具有第二长轴,第二长轴的任意部位(例如下部)固定于层站门框架7且由第一旋转轴21旋转支承。

另外,更准确地说,第一连杆16直接固定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直接支承于层站门框架7,或者,借助基座18固定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层站门框架7。

此外,从图2可知,在第一连杆16连接有第一弹簧23。更准确地说,在第一连杆16与层站门框架7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23。当然,也可以在第一连杆16与基座18之间设置第一弹簧23。

另外,该第一弹簧23赋予用于使第一连杆16的上部以第一旋转轴21为中心旋转而向卡合部件4侧的方向移动的作用力。因此,在图2和图3中,第一连杆16的上部被第一弹簧23向卡合部件4侧的方向施力而被按压。图2所示的第一连杆16因该按压而产生的位移量被安装于基座18的止动件19限制。第一弹簧23在使后面说明的第一触点14与第二触点15的电触点成为断开状态的方向上产生弹簧力。

另外,在此预先叙述,第一连杆16通过与卡合部件4抵接而摆动。第一连杆16也可以在第二长轴的例如上部具有向水平方向的卡合部件4侧突出的形状,通过卡合部件4的凸轮部12与该突出的形状的部分抵接而摆动。

具体而言,在突出的形状的部分设置有通过与卡合部件4的凸轮部12的凸轮面12a抵接而滚动的辊9,卡合部件4的凸轮部12的凸轮面12a与该辊9抵接,由此卡合装置5的第一连杆16摆动。

关于与在此叙述的动作相关的内容,将在后面使用图5具体地进行说明。

并且,从图2及图3可知以下情况。

第二连杆17在上下方向上例如具有第三长轴,具有从第三长轴向水平方向突出的突出部10。

第二连杆17通过第二旋转轴22旋转支承于第一连杆16,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杆16摆动。具体而言,第二连杆17在第三长轴的上部末端部与下部末端部之间,通过第二旋转轴22旋转支承于第一连杆16(例如上部)。

而且,在第二连杆17的下部末端部具有突出部10,该突出部10具有向水平方向的卡合部件4侧突出的形状。当然,突出部10的位置不限于下部末端部。即,第二连杆17的突出部10只要形成在能够在门全闭状态下与所述卡合部件4的闩锁部20卡合的位置即可。关于该内容,后面使用图5进行说明。

进而,关于第二连杆17,从图2及图3可知以下情况。

即,作为图2及图3所示的第二连杆17的例子,相对于旋转支承于所述第一连杆16的旋转轴,在与设置突出部10的下部末端部相反的方向即上部末端部设置第一触点14。

在此,由于第一触点14与突出部10的相对位置关系为要点,因此能够如下将与第二连杆17相关的定义一般化。

即,第二连杆17能够确定为,隔着旋转支承于第一连杆16的第二旋转轴22,在一侧设置有第一触点14,在另一侧设置有突出部10。

如上所述,第二连杆17旋转支承于第一连杆16,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杆16摆动,因此,该突出部10构成为,合成第一连杆16的摆动运动与所述第二连杆17的摆动运动而移动,结果,当在门全闭状态下与卡合部件4的闩锁部20卡合时,第一触点14与固定于所述层站门框架7的第二触点15之间进行电触点的闭合动作。

另外,在此,第二触点15直接固定于层站门框架7,或者经由基座18固定于层站门框架7。

此外,从图2可知,在第二连杆17连接有第二弹簧23。更准确地说,在第二连杆17与层站门框架7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23。当然,也可以在第二连杆17与基座18之间设置第二弹簧23。

进而,关于第二弹簧23,在图2中示出了按压弹簧,但也可以是旋转类的扭转弹簧。

在此,第二弹簧23赋予用于使第二连杆17的突出部10以第二旋转轴22(轴2)为中心旋转而向卡合部件4侧的方向移动的作用力。

因此,在图2及图3中,第二连杆17的突出部10被第二弹簧23向卡合部件4侧的方向施力而被按压。另外,第二连杆17因该按压而产生的位移量被安装于基座18的止动件19限制。

这样,第二弹簧23将第二连杆17推出到卡合位置,第一弹簧23在使安装于第一连杆16的第一触点14与第二触点15的电触点成为闭合状态的方向上产生弹簧力。

进而,在第二连杆17,经由接头连结有电磁阀13的柱塞末端部。由此,构成为电磁阀13的柱塞末端部的前进、后退运动的位移被传递到第二连杆17。

另外,在包含这些内容的动作的说明中,后面使用图5进行叙述。

另外,这里的、第一触点14与第二触点15之间的电触点的开闭动作意味着根据闭合动作状态而检测出门全闭状态。

接着,使用图4,对至此尚不清楚的卡合装置5(第一连杆16)的辊9与卡合部件4的从井道铅垂方向观察时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图4是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1的卡合装置5及卡合部件4的俯视图。图4的上图是卡合装置5的俯视图,图4的下图是卡合部件4的俯视图。

通过将图4的上图与图4的下图组合(更准确而言,假想地重合),卡合装置5和卡合部件4各自的朝向及其关系变得明确。而且,作为结果,能够容易地理解卡合装置5(第一连杆16)的辊9与卡合部件4的从井道铅垂方向观察时的位置关系。

在图3(3)中,示出了卡合部件4的单体的立体形状。并且,通过使用图4的上图和图4的下图,可知以下情况。

卡合部件4在层站门板6的开闭方向上具有长轴,在该长轴的下部末端部,以能够与卡合装置5的突出部10卡合的方式形成有闩锁部20。进而,卡合部件4沿着该长轴形成有凸轮部12。并且,在卡合部件4中,闩锁部20与凸轮部12一体地形成。在图4的下图中,在纸面上是闩锁部20配置在下方、凸轮部12配置在上方的位置关系。这在图3(3)的右下图即主视图中,对应于在卡合部件4的表侧具有闩锁部20,在背侧具有凸轮部12。

另一方面,关于能够与卡合部件4卡合的卡合装置5,在图4的上图中,是第二连杆17的突出部10配置在纸面上的下方、第一连杆16的辊9配置在纸面上的上方的位置关系。

因此,通过将图4的上图与图4的下图组合(更准确而言,假想地重合),卡合装置5(第一连杆16)的辊9与卡合部件4的从井道铅垂方向观察时的位置关系变得明确。即,可知卡合部件4的凸轮部12存在与设置于卡合装置5的第一连杆16的辊9抵接的可能性。而且,可知卡合部件4的闩锁部20存在与设置于卡合装置5的第二连杆17的突出部10卡合的可能性。

另外,在此预先叙述,更准确而言,如下所述。

设置有滚动的能够旋转的辊9的卡合装置5的第一连杆16通过与卡合部件4的凸轮部12抵接,第一连杆16的下部末端部旋转支承于层站门框架7,因此设置于第一连杆16的能够旋转的辊9与卡合部件4的凸轮部12抵接而滚动并且被引导,由此第一连杆16摆动(逆时针旋转)。关于该内容,后面使用图5进行说明(确认)。

此外,更准确而言,如下所述。在门全闭状态下,卡合部件4的闩锁部20与设置于卡合装置5的第二连杆17的突出部10卡合。另外,第二连杆17以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杆16摆动的方式,在上部末端部与下部末端部之间旋转支承于第一连杆16的上部末端部,这一点已经在前面叙述了,第二连杆17通过柱塞的励磁而顺时针旋转。

图5是分阶段地在图5(1)~图5(4)中示出门锁装置1的各构成部件从开门状态到关门状态(门全闭状态)的动作(姿势的变化)的图。图5(1)示出卡合部件下降从而卡合部件4的凸轮部与辊9抵接的状态。图5(2)示出卡合部件的闩锁部与第二连杆的突出部抵接的状态。图5(3)示出从图2(2)所示状态进一步进行了关门动作的状态。图5(4)示出门全闭的锁定状态。

另外,图5是示出电磁阀13未励磁的状态的图。

图5(1)示出卡合部件4下降从而卡合部件4的凸轮部12与辊9抵接的状态。从图5(1)的状态起,卡合部件4进一步下降,由此转移到图5(2)的状态。即,第一连杆16的辊9被卡合部件4按压,第一连杆16以轴1为支点逆时针旋转。在该图5(2)的状态下,第二连杆17利用第二弹簧23和止动件19保持在突出部10与卡合部件4抵接的位置。此时,卡合部件4的凸轮部12的背面12b侧(图2的主视图中的右侧)被固定辊11引导,卡合部件4下降。

并且,在层站门板6从开门状态向门全闭状态转移的过程中,当卡合部件4进行下降运动时,卡合部件4通过固定辊11与辊9之间。当该卡合部件4通过固定辊11与辊9之间时,卡合部件4的凸轮部12中的凸轮面12a被辊9引导,卡合部件4的凸轮部12中的不是凸轮面12a的面(背面12b)被固定辊11引导。

在此,如上所述,强烈希望减小层站门板6开闭运动时的相对于层站门框架7的阻力。

因此,在上开式门的门装置中,一般通过具有间隙的带槽引导件8(辊及靴)进行引导。因此,在全闭位置处的门的位置(图1的主视图中的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一定会有相当于间隙量的偏差。

另外,这里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图1的主视图中的水平方向(即,图1的纸面状的左右方向)上的层站门框架7与带槽引导件8之间的间隙。

因此,在本发明中,在层站门板6从开门状态向门全闭状态转移的过程中,当卡合部件4进行下降运动时,卡合部件4通过固定辊11与辊9之间。构成为当该卡合部件4通过固定辊11与辊9之间时,卡合部件4的凸轮部12中的凸轮面12a被辊9引导,卡合部件4的凸轮部12中的不是凸轮面12a的面(背面12b)被固定辊11引导。

根据该结构,具有凸轮部12的卡合部件4被辊9和固定辊11引导,由此,通过将门修正到既定的位置,能够减少闩锁部20的卡合位置(图1的主视图中的水平方向上的位置)的偏差,实现可靠的触点动作。

进而,图5(2)示出了卡合部件4的闩锁部20与第二连杆17的突出部10抵接的状态。

从图5(2)的状态起,卡合部件4进一步下降,由此转移到图5(3)的状态。即,第二连杆17的突出部10被卡合部件4的闩锁部20按压,第二连杆17以轴2为支点顺时针旋转。

从图5(3)的状态起,卡合部件4进一步下降,由此转移到图5(4)的状态。即,卡合部件4的闩锁部20通过第二连杆17的突出部10,第二连杆17的突出部10被第二弹簧23按压而逆时针旋转直到碰到止动件19为止,卡合部件4的闩锁部20与第二连杆17的突出部10成为卡合状态(锁定状态)。此外,此时,第一触点14与第二触点15接触,成为电闭合状态而通电,由此检测出锁定状态。

另外,图5(4)示出了门全闭状态。

在该图5中,如图5的说明的开头所述,是在电磁阀13未励磁的状态下,分阶段地示出门锁装置1的各构成部件的从开门状态到关门状态(门全闭状态)的动作(姿势的变化)。即,是针对使卡合部件4从开门状态下降运动到关门状态(门全闭状态)的情况,在电磁阀13未励磁的状态下,分阶段地示出卡合装置5的各构成部件的动作(姿势的变化)。

因此,如果是图6所示的对电磁阀13进行着励磁的状态,则在使卡合部件4从开门状态进行下降运动的情况下,卡合部件4例如能够不与卡合装置5的第一连杆16或第二连杆17抵接地进行下降运动至关门状态(门全闭状态)。

因此,在使卡合部件4从开门状态下降运动到关门状态(门全闭状态)的情况下,与电磁阀13的励磁、非励磁无关,只要在使卡合部件4下降运动到关门状态(门全闭状态)的时刻,使电磁阀13非励磁,则能够实现门锁装置1。

图6是示出在关门状态下电磁阀13被励磁而解除锁定的状态的图。另外,在图6中,此时的第一触点14与第二触点15的分离距离(触点间距离)设为L3。

在此,假设电磁阀13被励磁,柱塞向上方进行直线运动。并且,通过该柱塞的向上方的直线运动,轴4向上方移动,轴3经由接头移动,第二连杆17克服第二弹簧23的弹簧力而顺时针旋转,结果能够解除第二连杆17的突出部10与卡合部件4的闩锁部20的卡合,并且能够使第一触点14与第二触点15分离。

另外,如上所述,第二弹簧23对第二连杆17向使第一触点14与第二触点15的电触点成为闭合状态的方向赋予移动力,第一弹簧23对第一连杆16向使第一触点14与第二触点15的电触点成为断开状态的方向赋予移动力。

因此,电磁阀13只要产生克服作用于第二连杆17的重心的旋转力和第二弹簧23的力的吸引力即可,作为分离力,能够在电磁阀13的吸引力上增加第一弹簧23产生的力,因此,如果将第一弹簧23产生的力设定得较大,则能够将电磁阀13的产生力(此时为吸引力)抑制得较低,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电磁阀13的小型化。

因此,能够实现一种上开式门用门锁装置1,其不使用吸引力高的电磁阀13而能够可靠地使触点固着分离。

此外,作为在第一触点14与第二触点15之间作用的分离力,能够加上第一弹簧23的弹簧力,因此,即使是在以往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第一触点14与第二触点15的固着这样的状态,也能够通过第一弹簧23的弹簧力的适当设计,可靠地使其分离。

之后,从关门状态向开门动作转移,随着层站门板6向上方打开,卡合部件4上升。

图7是示出从图6所示的状态起开始开门动作并且开门动作进行中的状态的图。

图7中,伴随着卡合部件4的上升运动,第一连杆16的辊9离开此前被引导的卡合部件4的凸轮部12,由此,第一触点14与第二触点15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扩大。即,第一触点14与第二触点15的分离距离(触点间距离)在图6中为L3,但在图7中变为L4(>L3)。

这一点可以从以下方面明确:第一触点14的位移能够根据第一连杆16和第二连杆17的几何结构来确定,从结论上来说以第一连杆16的旋转位移和第二连杆17的旋转位移合成的形式被赋予。

因此,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在第一触点14与第二触点15之间取得充分的分离距离,因此起到了这样的效果:即使是在以往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第一触点14与第二触点15的固着这样的状态,也难以发生固着。

另外,作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1的一部分结构,有图8所示的结构。图8是示出卡合装置5及卡合部件4的俯视图的图。图8的上图是卡合装置5的俯视图,图8的下图是卡合部件4的俯视图。

图8是与图4(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1)所示的、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1的卡合装置5及卡合部件4的俯视图对应的图。图8和图4是使构成门锁装置1的、卡合装置5和卡合部件4各自的朝向(从井道铅垂方向观察时)旋转了90度的关系。

图8所示的结构与图4所示的结构相比,区别仅在于卡合装置5及卡合部件4各自的朝向(从井道铅垂方向观察时)不同。

因此,除了该差异,本质上,明显与之前针对包括图4所示的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1所说明的内容相同。

因此,根据包括图8所示的结构的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1,能够得到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上开式门的门锁装置1中所说明的效果。

标号说明

1:门锁装置;2:上开式门装置;3:表罩;4:卡合部件;5:卡合装置;6:层站门板;6a:上部的层站门板;6b:下部的层站门板;7:层站门框架;8:带槽引导件;8a:带槽导辊;8b:带槽导靴;9:辊;10:(第二连杆17的)突出部;11:固定辊;12:(卡合部件4的)凸轮部;12a:(凸轮部12的)凸轮面;12b:(凸轮部12的)背面;13:电磁阀;14:第一触点;15:第二触点;16:第一连杆;17:第二连杆;18:基座;19:止动件;20:闩锁部;21:第一旋转轴;22:第二旋转轴;23:第一弹簧;24:第二弹簧。

2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作业车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