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器

文档序号:1045989 发布日期:2020-10-09 浏览:16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致动器 (Actuator ) 是由 土桥将生 北原裕士 于 2020-03-2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致动器,容易确保可动体的移动距离。该致动器(1)具备支承体(2)、可动体(6)及使可动体(6)沿第二方向(X)振动的磁驱动回路(1a)。磁驱动回路(1a)具备设置于支承体(2)上的线圈(5)和在第一方向(Z)上与线圈(5)对置的磁体(7)。可动体(6)具备磁体(7)和保持磁体(7)的磁轭(8)。磁轭(8)由磁性材料构成,具备隔着线圈(5)及磁体(7)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第一板部(811)及第二板部(821)和隔着线圈(5)及磁体(7)在第三方向(Y)上对置的一对连接部(88)。因为一对连接部(88)没有设置在可动体(6)的第二方向(X)的两端,所以能够确保可动体(6)的移动距离。(An actuator easily ensures the moving distance of a movable body. The actuator (1) is provided with a support body (2), a movable body (6), and a magnetic drive circuit (1a) that vibrates the movable body (6) in a second direction (X). The magnetic drive circuit (1a) is provided with a coil (5) provided on a support body (2), and a magnet (7) that faces the coil (5) in a first direction (Z). The movable body (6) is provided with a magnet (7) and a yoke (8) that holds the magnet (7). The yoke (8) is made of a magnetic material, and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plate section (811) and a second plate section (821) that face each other in the first direction (Z) with a coil (5) and a magnet (7) therebetween, and a pair of connecting sections (88) that face each other in the third direction (Y) with a coil (5) and a magnet (7) therebetween. Since the pair of connecting portions (88) are not provided at both ends of the movable body (6) in the second direction (X), the moving distance of the movable body (6) can be secured.)

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可动体振动的致动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用作通过振动报知信息的设备的致动器。专利文献1的致动器具有具备永磁体的可动体和具备线圈的支承体。可动体具备在与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对置的第一磁轭及第二磁轭,永磁体和线圈配置在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之间。永磁体具备固定于第一磁轭的第一磁体及固定于第二磁轭的第二磁体。第一磁体及第二磁体在与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线圈对置。

在专利文献1的致动器中,第一磁轭具备保持第一磁体的第一板部和从第一板部的振动方向的两端分别向第二磁轭侧弯曲并延伸的一对连接部。第二磁轭的振动方向的两端固定于一对连接部的前端。各连接部是与振动方向垂直的壁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30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可动体具备垂直于振动方向的两端的壁状部分(一对连接部)的情况下,存在可动体的移动距离被限制且缩短两片壁状部分的厚度的问题。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致动器,其容易确保可动体的移动距离。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承体;可动体;连接体,所述连接体与所述可动体及所述支承体连接;以及磁驱动回路,所述磁驱动回路使所述可动体移动,所述磁驱动回路具备:线圈,其设置于所述支承体及所述可动体中的一侧部件上;以及磁体,其设置于所述支承体及所述可动体中的另一侧部件上,且与所述线圈对置,所述连接体具备弹性及粘弹性中的至少一方,在将所述线圈和所述磁体对置的对置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将所述可动体的移动方向设为第二方向,将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第三方向时,所述可动体具备隔着所述线圈及所述磁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置的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和隔着所述线圈及所述磁体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对置并连接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的一对连接部。

根据本发明,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由在与可动体的移动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设置的连接部连接。由此,因为可动体不需要具备垂直于移动方向的两端的壁状部分,所以能够确保将可动体的移动距离延长相应的量。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第一板部及所述第二板部由磁性材料构成。如果将隔着线圈及磁体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设为磁性材料,则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作为磁轭发挥作用。由此,能够抑制漏磁通的产生,所以容易确保磁驱动回路的驱动力。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一对所述连接部分别具备与所述第一板部一体形成的第一连接部分及与所述第二板部一体的第二连接部分,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是以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面为基准对称的形状。另外,能够将从第一方向的一侧围绕磁体和线圈的部件(由第一板部及第一连接部分构成的部件)和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围绕磁体和线圈的部件(由第二板部及第二连接部分构成的部件)设为相同的形状。因此,可以共享零件,能够减少零件数量。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一对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板部或所述第二板部一体形成。如果连接部与第一板部或第二板部形成成为一体,则与连接部与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分开形成的情况比较,能够减少零件数量。

在本发明中,一对所述连接部也可以与所述第一板部及所述第二板部分开形成。如果将连接部设为与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不同的部件,则连接部的零件形状的自由度高。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支承体具备所述线圈,所述可动体具备所述磁体。如果线圈设置于支承体上,则与线圈设置于可动体上的情况比较,向线圈配线变得容易。另外,不会产生由于在可动体移动时向线圈的配线变形引起的负载。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支承体具备保持所述线圈的线圈支架,所述第一板部及所述第二板部从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将所述线圈支架夹在中间,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线圈支架在与一对所述连接部重叠的位置具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一对长孔,各连接部以能够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状态贯穿各长孔。据此,通过连接部与长孔的内壁面的抵接,能够规定可动体的第二方向的可动范围。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具有供电基板,所述供电基板配置于所述可动体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从所述线圈引出的线圈线经由一对所述长孔中位于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的长孔的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供电基板连接。据此,因为供电基板配置在与可动体的移动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所以可动体的移动距离不会被供电基板限制。另外,据此,能够避免从线圈引出并连接至供电基板的线圈线与可动体发生干涉。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具有供电基板,所述供电基板配置于所述支承体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可动体的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通过在与移动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设置的连接部连接。由此,可动体不必具备与移动方向的两端垂直的壁状部分,所以可以确保将可动体的移动距离延长相应的量。另外,因为可动体不需要具备垂直于移动方向的两端的壁状部分,所以能够缩小在可动体振动时挤压空气的部分的面积。因此,能够减小可动体移动时挤压空气引起的动作声音。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致动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致动器的A-A剖视图。

图3是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卸下壳体后的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观察支承体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第一方向的一侧观察支承体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1的致动器的B-B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致动器;1a…磁驱动回路;2…支承体;3…壳体;4…线圈支架;5…线圈;6…可动体;7…磁体;8…磁轭;9…粘接剂层;10…供电基板;31…第一壳体部件;32…第二壳体部件;41…板部;42、43…缺口部;47…第一板;48…第二板;50…空芯部;51…长边部;52…短边部;61…支架贯通孔;62…第一板侧贯通孔;63…第二板侧贯通孔;71…第一永磁体;72…第二永磁体;81…第一磁轭;82…第二磁轭;88…连接部;88a…第一连接部分;88b…第二连接部分;91、92…连接体;311、321、413、414、415、417、418、419…侧板部;410…线圈配置孔;411c…引导槽;811…第一板部;812…伸出部;821…第二板部;822…伸出部;X…第二方向(移动方向);Y…第三方向;Z…第一方向(对置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致动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致动器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致动器1的剖视图(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致动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卸下壳体3后的致动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观察支承体2时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观察支承体2时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致动器的剖视立体图(图1的B-B剖视图)。

(整体结构)

如图1、图2所示,致动器1是长方体形状。致动器1具有支承体2及可动体6,该支承体2包括规定致动器1的外形的方形的壳体3等,该可动体6在壳体3的内部被支承体为相对于支承体2可相对移动。支承体2具备壳体3、线圈支架4、线圈5及供电基板10。可动体6具备磁体7及磁轭8。线圈5与磁体7对置,构成使可动体6移动的磁驱动回路1a。线圈5和磁体7对置的对置方向与可动体6移动的移动方向正交。另外,致动器1具备配置于可动体6和支承体2之间的连接体91、92。可动体6经由连接体91、92支承于支承体2。连接体91、92支承可动体6,使其能够在移动方向上位移。连接体91、92具备弹性及粘弹性中的至少一方。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互交叉的三个方向分别设为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及第三方向Y。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及第三方向Y是相互正交的方向。第一方向Z是线圈5和磁体7对置的对置方向。第二方向X是可动体6的移动方向。致动器1使长边方向朝向第三方向Y。另外,以下,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标注Z1,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标注Z2,在第二方向X的一侧标注X1,在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标注X2,在第三方向Y的一侧标注Y1,在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标注Y2进行说明。

致动器1通过可动体6沿第二方向X振动,穿过使用致动器1或安装了致动器1的设备等的人的身体,向使用者报知信息。因此,致动器1能够用作通过可动体6的第二方向X的振动给予使用者触觉的触觉设备,例如,能够组装并用于游戏机的操作部件、操作面板、汽车的方向盘或座椅等。在将致动器1用作触觉设备时,例如,调整施加于线圈5的交流电波形,使可动体6移动到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的加速度与可动体6移动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X2的加速度不同,使用者能够感觉到在第二方向X上具有方向性的振动。

在此,应用了本发明的致动器1的磁驱动回路1a可以采用线圈5设置于支承体2(一侧部件)侧、磁体设置于可动体6(另一侧部件)侧的形式及磁体7设置于支承体2(另一侧部件)侧、线圈5设置于可动体6(一侧部件)侧的形式。在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中,保持线圈5的一侧部件是支承体2,保持磁体7的另一侧部件是可动体6。

(可动体)

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例具备第一永磁体71及第二永磁体作为磁体7。第一永磁体71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线圈5对置,第二永磁体72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线圈5对置。第一永磁体71及第二永磁体72分别被磁化为第二方向X的一侧X1和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成为不同的极。

磁轭8由磁性材料构成。磁轭8保持磁体7。如图3所示,磁轭8具备第一磁轭81及第二磁轭82两个部件。第一磁轭81具备平板状的第一板部811。第二磁轭82具备在第一方向Z上与第一板部811对置的第二板部821。第一板部811及第二板部821是将第三方向Y作为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形。第一永磁体71固定于第一板部811。第二永磁体72固定于第二板部821。

如图4所示,第一磁轭81具备从第一板部811的第三方向Y的中间部分向第二方向X的一侧X1及另一侧X2伸出的一对伸出部812。第二磁轭82具备从第二板部821的第三方向Y的中间部分向第二方向X的一侧X1及另一侧X2伸出的一对伸出部822。如图2所示,第一永磁体71保持于第一板部811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面上。另外,第二永磁体72保持于第二板部821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面上。

另外,磁轭8具备一对连接部88,该一对连接部88在沿第三方向Y分开的两个部位连接第一板部811和第二板部821。一对连接部88隔着线圈5及磁体7在第三方向Y上对置。各连接部88具备从第一板部811的第三方向Y的一侧Y1及另一侧Y2的端部分别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的第一连接部分88a和从第二板部821的第三方向Y的一侧Y1及另一侧Y2的端部分别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延伸的第二连接部分88b。即,第一连接部分88a与第一板部811一体形成。第二连接部分88b与第二板部821一体形成。第一连接部分88a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通过焊接固定于第二连接部分88b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部。

(支承体)

如图1~图3所示,在支承体2中,规定致动器1的外形的壳体3具备第一壳体部件31和与第一壳体部件31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重叠的第二壳体部件32。在第一壳体部件31与第二壳体部件32之间容纳有线圈支架4、线圈5及可动体6。壳体3被组装成设置于第二壳体部件32的第二方向X的两侧的一对侧板部321盖在设置于第一壳体部件31的第二方向X的两侧的一对侧板部311上的状态。壳体3的第三方向Y的两端为开口部,供电基板10配置在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开口部。

在第一壳体部件31的一对侧板部311,在第三方向Y的两端部形成有缺口311a、311b。在第二壳体部件32的一对侧板部321,在第三方向Y的两端部形成有缺口321a、321b。另外,在第二壳体部件32的侧板部321中,在第三方向Y上分开的两个部位形成有卡合孔321d。

如图5所示,从第一方向Z观察,线圈支架4是在第三方向Y上长的长方形。如图3所示,在线圈支架4的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的侧面,在第三方向Y的两端的两个部位形成有凸部414e、418e,并且在第三方向Y上分开的两个部位形成有卡合凸部414d、418d。

如图1所示,壳体3被组装成线圈支架4的凸部414e、418e嵌入第一壳体部件31的缺口311a及第二壳体部件32的缺口321a中,并且线圈支架4的卡合凸部414d、418d卡合到第二壳体部件32的卡合孔321d中。同样地,在线圈支架4的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的侧面也形成有与第一壳体部件31的缺口311a及第二壳体部件32的缺口321a嵌合的凸部,并且形成有与第二壳体部件32的卡合孔321d卡合的卡合突部。

如图5、图6所示,线圈5是具有卷绕成长圆形的环状的平面形状的空芯线圈。线圈5被线圈支架4保持。线圈5具备在第二方向X上并列并沿第三方向Y延伸的两个长边部51和连接两个长边部51的第三方向Y的两端的圆弧状的两个短边部52。当组装可动体6和支承体2时,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第一永磁体71与线圈5的长边部51对置,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第二永磁体72与线圈5的长边部51对置。

从第一方向Z观察时,线圈支架4是在第三方向Y上长的长方形。线圈支架4在第二方向X的中央具备沿第三方向Y延伸的板部41。在板部41的第三方向Y的中央部分,在第一方向Z上开设有线圈配置孔410。线圈配置孔410是在内侧配置线圈5的长圆形的贯通孔。另外,在板部41,在第三方向Y上的线圈配置孔410的两侧设置有一对支架贯通孔61。支架贯通孔61沿第一方向Z贯通线圈支架4。即,支架贯通孔61在第一方向Z上开口。一对支架贯通孔61分别是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长孔。

第一板47及第二板48以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及另一侧Z2重叠到板部41的方式安装至线圈支架4。第一板47及第二板48由非磁性材料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47及第二板48由非磁性的不锈钢板构成。在第一板47上设置有一对第一板侧贯通孔62,在重叠到线圈支架4上时,该一对第一板侧贯通孔62分别与一对支架贯通孔61重叠。在第二板48上设置有一对第二板侧贯通孔63,在重叠到线圈支架4上时,该一对第二板侧贯通孔63分别与一对支架贯通孔61重叠。第一板侧贯通孔62及第二板侧贯通孔63分别是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长孔。

线圈支架4具备将板部41的第二方向X的两侧的边缘向内侧切口的缺口部42、43。缺口部42、43设置于板部41的第三方向Y的中间部分。

线圈支架4在缺口部42、43的第三方向Y的一侧Y1,具备从板部41的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边缘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突出的侧板部413。另外,线圈支架4在缺口部42、43的第三方向Y的一侧Y1,具备从板部41的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的边缘及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的边缘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及另一侧Z2突出的侧板部414、415。而且,线圈支架4在缺口部42、43的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具备从板部41的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边缘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及另一侧Z2突出的侧板部417。另外,线圈支架4在缺口部42、43的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具备从板部41的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的边缘及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的边缘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及另一侧Z2突出的侧板部418、419。

第一板47具有从第二方向X的两侧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倾斜突出的爪部472。另外,第二板48具有从第二方向X的两侧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倾斜突出的爪部482。爪部482与形成于侧板部414、415、418、419的内表面414s、415s、418s、419s的槽状的凹部内部以弹性抵接,保持于线圈支架4上。

线圈5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线圈支架4上。粘接剂填充到线圈5的空芯部50,流入线圈5和线圈支架4之间并固化。另外,粘接剂流入线圈5和第一板47之间、第一板47和线圈支架4之间、线圈5和第二板48之间及第二板48和线圈支架4之间并固化。因此,线圈5、第一板47、第二板48及线圈支架4由粘接剂流入并固化而成的粘接剂层9(参照图2)固定。

(连接体)

可动体6由设置于可动体6和支承体2之间的连接体91、92支承为能够沿第二方向X移动。如图2、图4所示,连接体91设置于第一磁轭81和第一板47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部分。另外,连接体92设置于第二磁轭82和第二板48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部分。更具体地说,连接体91、92在第三方向Y上配置于线圈配置孔410的两侧。即,连接体91、92配置于线圈配置孔410和位于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支架贯通孔61之间及线圈配置孔410和位于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支架贯通孔6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体91、92的第一方向Z的两面分别通过粘接等方法连接到可动体6及支承体2。另外,连接体91、92处于在支承体2和可动体6之间沿第一方向Z被压缩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体91、92是粘弹性部件。例如,连接体91、92(粘弹性部件)是由硅凝胶等构成的凝胶状部件。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体91、92由针入度为10度~110度的硅凝胶构成。针入度由JIS-K-2207或JIS-K-2220规定,该值越小意味着越硬。另外,也可以使用天然橡胶、二烯系橡胶(例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氯丁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等)、非二烯系橡胶(例如,丁基橡胶、乙烯·丙烯橡胶、乙烯·丙烯·二烯橡胶、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氟橡胶等)、热塑性弹性体等各种橡胶材料及它们的改性材料作为具备粘弹性的连接体91、92。

连接体91、92根据其伸缩方向具备线性或非线性的伸缩特性。例如,连接体91、92在沿其厚度方向(轴向)被按压而压缩变形时,具备非线性的成分大于线性的成分(弹簧系数)的伸缩特性,另一方面,在沿厚度方向(轴向)被拉伸而伸长的情况下,具备线性的成分(弹簧系数)大于非线性的成分(弹簧系数)的伸缩特性。另外,连接体91、92在沿与厚度方向(轴向)交叉的方向(剪切方向)变形的情况下,无论向哪个方向移动,因为均是被拉伸而伸长的方向的变形,所以具有线性的成分(弹簧系数)大于非线性的成分(弹簧系数)的变形特性。

在此,如图3所示,在可动体6经由连接体91、92支承于支承体2的状态下,磁轭8的伸出部812及伸出部822分别配置在线圈支架4的缺口部42、43中。由此,线圈支架4的侧板部414和侧板部418及侧板部415和侧板部419作为规定可动体6沿第三方向Y移动时的可动范围的限位部发挥作用。

另外,在可动体6经由连接体91、92支承于支承体2的状态下,在线圈支架4的板部41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第一磁轭81和内表面414s、415s、418s、419s在第二方向X上对置。另外,在板部41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第二磁轭82和内表面414s、415s、418s、419s在第二方向X上对置。因此,侧板部414、415的内表面414s、415s及侧板部418、419的内表面418s、419s作为规定可动体6沿第二方向X移动时的可动范围的限位部发挥作用。

而且,在可动体6经由连接体91、92支承于支承体2的状态下,磁轭8的一对连接部88中的每一个以能够沿第二方向X移动的状态沿第一方向Z贯通第一板侧贯通孔62、支架贯通孔61及第二板侧贯通孔63。因此,第一板侧贯通孔62、支架贯通孔61及第二板侧贯通孔63的内壁面作为规定可动体6沿第三方向Y移动时的可动范围的限位部发挥作用。

在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可动体6沿第二方向X振动时,连接体91、92沿剪切方向变形。因此,在连接体91、92中,在可动体6沿第二方向X振动时,通过使用剪切方向的弹簧要素,能够提高振动加速度相对于输入信号的再现性,因此能够以细微的差别实现振动。

(供电基板)

致动器1经由供电基板10从外部(上位设备)向线圈5供电。如图1、图3所示,供电基板10被保持于线圈支架4中在第三方向Y的一侧被侧板部413、414、415围绕的开口部。从线圈5引出的线圈线56经由线圈支架4的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支架贯通孔61的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穿过形成于线圈支架4的板部41的引导槽411c(参照图5)被引出到供电基板10侧,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弯曲,连接到供电基板10。另外,从线圈5引出的线圈线57经由线圈支架4的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支架贯通孔61的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穿过形成于线圈支架4的板部41的引导槽411c引出到供电基板10侧,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弯曲,连接到供电基板10。

在线圈支架4上,在第二方向X上对置的侧板部414、415的端部形成有一对狭缝414t、415t,供电基板10的第二方向X的两侧的端部分别嵌入狭缝414t、415t的内侧。在本实施例中,将供电基板10的端部嵌入狭缝414t、415t之后,进一步通过粘接剂将线圈支架4与供电基板10固定,形成抑制供电基板10的振动的构造。

(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隔着线圈5及磁体7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第一板部811及第二板部821由隔着线圈5及磁体7在第三方向Y上对置的一对连接部88连接。根据该结构,因为可动体6不需要具备垂直于其移动方向即第二方向X的两端的壁状部分,所以可以确保使可动体6的移动距离延长相应的量。另外,因为可动体6不需要具备垂直于第二方向X的两端的壁状部分,所以能够减小可动体6移动时挤压空气的部分的面积。因此,能够减小可动体6移动时挤压空气引起的动作声音。

另外,隔着线圈5及磁体7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可动体6的第一板部811及第二板部821由磁性材料构成,作为磁轭8发挥作用。另外,第一板部811及第二板部821由隔着线圈5及磁体7在第三方向Y上对置的一对连接部88连接,这一对连接部88也由磁性材料构成。由此,因为能够抑制漏磁通的产生,所以容易确保磁驱动回路1a的驱动力。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一对连接部88分别具备与第一板部811一体形成的第一连接部分88a及与第二板部821一体形成的第二连接部分88b,第一连接部分88a和第二连接部分88b是以与第一方向Z垂直的假想面S为基准对称的形状。由此,因为具备第一板部811及第一连接部分88a的部件和具备第二板部821及第二连接部分88b的部件为相同形状,所以能够实现零件形状的共同化。由此,能够降低零件的制造成本及管理成本。

(变形例)

各连接部88也可以与第一板部811一体地设置。即,可以设为第一磁轭81具有一对连接部88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将一对连接部88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焊接到第二磁轭82。或者,各连接部88也可以与第二板部821一体地设置。即,可以设为第二磁轭82具备一对连接部88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将一对连接部88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部焊接到第二磁轭82。

据此,因为一对连接部88与第一磁轭81或者第二磁轭82一体形成,所以与将一对连接部88与第一磁轭81及第二磁轭82分开设置的情况比较,能够减少零件数量,且能够确保可动体6的强度。

此外,一对连接部88也可以与第一板部811及第二板部821分开形成。据此,对于一对连接部88,提高了零件形状的自由度。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凝胶状部件(粘弹性部件)作为连接体91、92,但也可以使用橡胶或弹簧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相对于线圈5的第一方向Z的两侧配置有磁体7,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仅在相对于线圈5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或另一侧Z2配置磁体7的致动器。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具备两组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线圈5和磁体7的组,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具备1组或3组以上的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线圈5和磁体7的组的致动器。

另外,连接体91、92也可以配置于可动体6和壳体3之间。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连接体91、92将可动体6支承为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方向)位移。

在此,供电基板10可配置于支承体2的第二方向X的一侧的侧面。

另外,也可以省略第一板部811的一对伸出部812及第二磁轭82的一对伸出部822。

1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利用轴向线圈调节转子磁场的混合式步进马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