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承载物减震放置方法

文档序号:1084885 发布日期:2020-10-20 浏览: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承载物减震放置方法 (Shock-absorbing placement method for bearing object ) 是由 郑炜 黄兴涛 陈岗火 于 2020-07-1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承载物减震放置方法,属于减震方法领域,包括步骤:根据待承托的物品的大小选择多向减震组件的数量;将所有多向减震组件的第二减震单元平行或同轴设置;将所有第二减震单元固定设置在水平放置面上;第一壳体固定设置于多向减震组件远离水平放置面的一面形成承载面;将待承托的物品放置于承载面上。能够使得承载在其上的被承托物品依靠自身惯性在各个方向上保持稳定,将震源与被承托物品被隔离开来。尤其是将减震放置台设置在水平放置面上时,被水平承托的物品依靠其惯性及其重力的作用,任意水平方向的地震力都可以被相对隔离而基本不会传递给被承托物品,最后又会因为自身重力自动返回到初始位置。(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hock absorption placing method for a bearing object, which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shock absorption methods and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selecting the number of the multidirectional damping components according to the size of an article to be supported; arranging the second damping units of all the multidirectional damping assemblies in parallel or coaxially; fixedly arranging all the second damping units on the horizontal placing surface; the first shell is fixedly arranged on one surface, far away from the horizontal placing surface, of the multidirectional shock absorption assembly to form a bearing surface; and placing an object to be supported on the bearing surface. The supported object carried on the supporting device can be kept stable in all directions by means of the inertia of the supported object, and the seismic source and the supported object are isolated. Especially when placing the platform with the shock attenuation and placing on the level plane of placing, the object that is supported by the level relies on its inertia and the effect of its gravity, and arbitrary horizontal direction&#39;s seismic force can all be kept apart relatively and can not be transmitted for the object that is supported basically, and the initial position is returned to because of self gravity automatically to the end again.)

一种承载物减震放置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震工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承载物减震放置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通常将展示发掘出的文物或佛像、雕刻品等的美术品的多个放置台设置在美术馆或博物馆或寺院等的建筑物内,部分精密设备也需要隔离后放置到单独的位置,避免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由于这些放置台是直接设置在室内的地面上,发生地震时,放置台倒塌,被承托的物品就容易破损或损伤,将受到难以复原的巨大损失。因此,将放置台的骨架制得很粗使其具有坚固的结构,但必须花费极高的费用,而且也很难制成在大地震中不会倒塌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承载物减震放置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承载物减震放置方法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承载物减震放置方法,使用减震放置台实现被承托的物品的防震安放;所述减震放置台包括第一壳体和多个多向减震组件;所述多向减震组件包括第一减震单元和第二减震单元;所述第一减震单元包括轴向为第一方向的第一固定框和第一浮动框,以及限制所述第一浮动框相对所述第一固定框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的第一减震辊;所述第二减震单元包括轴向为第二方向的第二固定框和第二浮动框,以及限制所述第二浮动框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框能够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的第二减震辊;所述第一固定框与所述第二浮动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所述第一壳体与多个所述第一浮动框固定连接,并在远离所述第一浮动框的一面形成承载面,包括步骤:

根据待承托的物品的大小选择所述多向减震组件的数量;

将所有所述多向减震组件的所述第二减震单元平行或同轴设置;

将所有所述第二减震单元固定设置在水平放置面上;

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设置于所述多向减震组件远离所述水平放置面的一面形成承载面;

将待承托的物品放置于所述承载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在将待承托的物品放置于所述承载面上的步骤后,还包括步骤:

在所述承载面上设置有水平仪,调整所述待承托物品的位置,使得所述水平仪显示所述承载面水平。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在将所有所述多向减震组件的所述第二减震单元平行或同轴设置的步骤前,还包括步骤:

将相邻的所述多向减震组件的所述第二固定框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容置空间至少能够容置两个所述第二减震单元;

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第二减震单元的一面具有固定孔。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框和所述第一浮动框配合形成限位所述第一减震辊的第一活动空间;

所述第一固定框远离所述第一浮动框的一端为第一固定端;

所述第一浮动框相对所述第一固定框具有第一初始位置和与所述第一初始位置异位的第一浮动位置,所述第一活动空间随着所述第一浮动框相对所述第一固定框的位置变化而连续变化;

在所述第一浮动位置时所述第一活动空间到所述第一固定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活动空间到所述第一固定端的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框和所述第二浮动框配合形成限位所述第二减震辊的第二活动空间;

所述第二固定框远离所述第二浮动框的一端为第二固定端;

所述第二浮动框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框具有第二初始位置和与所述第二初始位置异位的第二浮动位置,所述第二活动空间随着所述第二浮动框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框的位置变化而连续变化;

在所述第二浮动位置时所述第二活动空间到所述第二固定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二活动空间到所述第二固定端的距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承载物减震放置方法,能够使得承载在其上的被承托物品依靠自身惯性在各个方向上保持稳定,将震源与被承托物品被隔离开来。尤其是将承载物减震放置方法设置在水平放置面上时,被水平承托的物品依靠其惯性及其重力的作用,任意水平方向的振动力都可以被相对隔离而基本不会传递给被承托物品,最后又会因为自身重力自动返回到初始位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减震放置台中多向减震组件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减震放置台中多向减震组件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减震放置台的第三视角的***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减震放置台的第四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减震单元在第一减震辊处于第一初始位置时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减震单元在第一减震辊处于第一浮动位置时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减震单元在第一减震辊处于第一初始位置时的第五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和图7中第一浮动框浮动幅度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的减震放置台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的减震放置台的第六视角的***图;

图11是多个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的减震放置台组合时的第六视角的***图。

图标:100-第一减震单元;110-第一固定框;111-第一弧形槽;120-第一浮动框;121-第三弧形槽;130-第一减震辊;131-第一外辊;133-第一中心轴;140-第一壳体;200-第二减震单元;210-第二固定框;211-第二弧形槽;220-第二浮动框;221-第四弧形槽;230-第二减震辊;231-第二外辊;233-第二中心轴;240-第二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减震放置台,请参阅图1、图2和图3,这种减震放置台包括四个设置在矩形四角的多向减震组件;

每个多向减震组件包括第一减震单元100和第二减震单元200;第一减震单元100包括轴向为第一方向的第一固定框110和第一浮动框120,以及限制第一浮动框120相对第一固定框110能够沿第一方向滑动的第一减震辊130。第二减震单元200包括轴向为第二方向的第二固定框210和第二浮动框220,以及限制第二浮动框220相对第二固定框210能够沿第二方向滑动的第二减震辊230;

显而易见的,由于所有第一减震单元100的第一固定框110和第一浮动框120轴向均为第一方向,所以所有的第一减震单元100平行设置。相应的,由于所有第二减震单元200的第二固定框210和第二浮动框220轴向均为第二方向,所以所有的第二减震单元200平行设置。

第一固定框110与第二浮动框220固定连接;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

此处的交叉指将第一方向所在直线和第二方向所在直线平移到同一平面之后,第一方向所在直线和第二方向所在直线之间必然形成交叉点,而非平行存在。

通过第一减震单元100和第二减震单元200的设置,使得第一浮动框120与第二固定框210之间能够相对具有垂直的两个方向的***分量,当第二固定框210固定的时候,第一浮动框120可以向任意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位移,其位移量的限制由限制单个减震单元内固定框和浮动框位移的减震辊的运动空间决定。

具体的,如果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非垂直,那么容易导致在其中一个方向上的运动分量会传递到另一个运动分量上,使得减震效果不佳。

为了让两个方向的位移互不影响,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设置,此处的垂直指将第一方向所在直线和第二方向所在直线平移到同一平面之后,第一方向所在直线和第二方向所在直线之间交叉并形成直角。

请参阅图3和图4,由于减震放置台包括四个独立的多向减震组件,为了增加整体性,减震放置台还包括两个第一壳体140和两个第二壳体240;

第一壳体140具有第一容置空间,同轴设置的两个第一减震单元100容置在第一容置空间内并与第一壳体140固定连接。

两个第一壳体140也就正好容置了四个第一减震单元100。

第二壳体240具有第二容置空间,同轴设置的两个第二减震单元200容置在第二容置空间内并与第二壳体240固定连接。

两个第二壳体240也就正好容置了四个第二减震单元200。

第一壳体140上用于承载物品,第二壳体240远离第一壳体140一面用于将整个减震放置台安装到固定面上,固定面可以是地面,也可以是楼层面,其根据具体放置位置的不同而会有区别。

请参阅图5、图6和图7,具体的,第一减震单元100包括第一固定框110、第一浮动框120和第一减震辊130;

第一固定框110和第一浮动框120均为U型框,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浮动框120的外宽度小于第一固定框110的内槽宽度,第一浮动框120和第一固定框110的槽口相对设置,使得第一浮动框120容置在第一固定框110内。通过第一浮动框120的两外侧与第一固定框110内槽壁面作用,进行第一浮动框120运动的导向,实现第一固定框110和第一浮动框120可轴向相对滑动地连接。

第一固定框110的两个侧板上均设置有第一弧形槽111,第一弧形槽111整体沿第一固定框110的轴向延伸,第一弧形槽111的中间部分向远离第一浮动框120的方向弯曲。

第一浮动框120的两个侧板上均设置有第三弧形槽121形成的第一配合槽,第三弧形槽121整体沿第一浮动框120的轴向延伸,第三弧形槽121的中间部分向远离第一固定框110的方向弯曲。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固定框110的两个侧板均设置第一弧形槽111,第一浮动框120的两个侧板均设置第三弧形槽121,而第一减震辊130也设置为一根第一中心轴133对应两个第一外辊131,两个第一外辊131对应了两个第一弧形槽111形成的两个第一活动空间。

请参阅图5、图6和图7,由于第一弧形槽111和第三弧形槽121在第一固定框110与第一浮动框120配合连接时,处于部分重叠的状态,其重叠部分形成用于限位第一减震辊130的第一活动空间。也即第一减震辊130在第一活动空间内被限制移动,而随着第一固定框110和第一浮动框120相对轴向位移,其第一弧形槽111和第三弧形槽121的重叠部分也会发生改变,第一活动空间的改变会带动第一减震辊130沿第一固定框110和第一浮动框120的轴向方向位移。

需要注意的是,将第一减震单元100放在水平面上水平使用时,第一固定框110和第一浮动框120处于第一初始位置时,第一弧形槽111最靠近第一浮动框120的中部底点,与第三弧形槽121最靠近第一固定框110的中部顶点重合。因为此时第一固定框110固定位于第一浮动框120的下方,而第一减震辊130卡在第一活动空间内,使得第一活动空间必然存在。此时只有第一活动空间位于第一弧形槽111的中部底点时,第一浮动框120具有最小的重力势能,从而稳定存在。第一浮动框120相对第一固定框110还与第一初始位置异位的第一浮动位置,第一活动空间随着第一浮动框120相对第一固定框110的位置变化而连续变化,使得第一浮动框120处于第一浮动位置时由于重力势能而具有向第一初始位置运动的趋势。

请参阅图8,相应的,将第一减震单元100放在水平面上水平使用时,由于水平振动导致第一浮动框120相对第一固定框110轴向位移时,第一活动空间便脱离第一弧形槽111的中部底点,此时,第一减震辊130随第一活动空间的上升而上升,与此对应,第一浮动框120由于第一减震辊130的抬升而上升。此时的第一浮动框120会具有比第一初始位置更大的重力势能而自身会有向更低的地方运动的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振动源为第一固定框110,而第一浮动框120本身会自动匹配第一固定框110的水平振动而升高到一定的高度,此时第一浮动框120自身由于惯性而不具有较大的振动,反而是第一固定框110更加自由地在第一浮动框120的下方进行水平振动(但是相应的,第一浮动框120会有一定的高度浮动,但是在第一弧形槽111和第三弧形槽121的弧度不大的情况下,其上下浮动的幅度相对第一固定框110的水平活动的幅度可以忽略不计)。

第一固定框110的振动最终是会平缓减弱的,而此时第一浮动框120也会由于其重力势能而自动向相对更低的地方运动,去自动匹配第一固定框110更弱的水平振动。

也即通过第一弧形槽111和第三弧形槽121的弧度设置,其第一浮动框120通过自身重力作用可以匹配第一固定框110的振动幅度变化,从而始终以其惯性为基础保持最小的振动幅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浮动框120上的第一配合槽和第一固定框110上的第一弧形槽111均为弧形槽,经过实验选取一定的弧度可以使得对应振动强度的减震效果极佳。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选取V型槽,波浪形槽等。当然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为弧形槽、V型槽、波浪形槽,而另一个设置为平直的长槽等形式,也即第一固定框110和第一浮动框120上两个槽的形式可以不同。但是如果将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弧形槽111和第一配合槽均替换为平直长槽,则可能会失去第一浮动框120通过自身重力自动匹配第一固定框110振动幅度变化的功能。

请参阅图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减震辊130包括可转动连接的第一外辊131和第一中心轴133,第一外辊131与第一活动空间的内壁配合,第一外辊131和第一中心轴133间设置有用于消耗振动能的消能件。

因为整个过程中,第一浮动框120和第一固定框110始终具有相对位移(第一浮动框120及其上面的负载相对其第一初始位置稳定,而第一固定框110相对其第一初始位置具有反复位移),因此第一减震辊130也始终具有运动,通过消能件能够将振动能尽量转化为热能,从而减少振动对第一浮动框120的影响,尽量使得第一浮动框120基于其惯性保持稳定。

具体的,消能件包括阻尼摩擦层,阻尼摩擦层设置于第一外辊131和/或第一中心轴133上,使得第一外辊131与第一中心轴133相对转动时将振动能转化为热能。

更重要的是,在第一固定框110的振动停止后,第一浮动框120归位过程中,会因为运动惯性而过度运动,从而反复摇摆,如果没有消能件的设置,其反复摇摆的次数会大大增加,造成第一固定框110停止后,第一浮动框120振动反而增加的负面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辊131包括第一限位凸环,第一限位凸环用于抵接第一固定框110的第一弧形槽111的内侧壁,或抵接第一浮动框120的第三弧形槽121的内侧壁。

通过第一限位凸环可以限制第一减震辊130轴向位移。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框110的第一固定端通过铆钉与第二减震单元200的第二浮动框220远离第二固定框210的一端连接,实现第一减震单元100与第二减震单元200形成整体结构。

而第一浮动框120远离第一固定框110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40连接。

而第二浮动框220远离第二固定框210的一端通过铆钉与第一固定框110固定连接,使得第一减震单元100与第二减震单元200形成整体。

请参阅图5和图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框110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第一弧形槽111,第一浮动框120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第三弧形槽121。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第一固定框110和第一浮动框120长度的增加,还可以将第一固定框110两侧第一弧形槽111的数量增加为两个、三个或其他,相应的,第一浮动框120两侧第三弧形槽121的数量也可以增加为两个、三个或其他。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减震单元200的结构与第一减震单元100相同,也即,第二减震单元200包括第二固定框210、第二浮动框220和第二减震辊230。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减震单元200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减震单元100不同。

具体的,第二固定框210和第二浮动框220均为U型框,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浮动框220的外宽度小于第二固定框210的内槽宽度,第二浮动框220和第二固定框210的槽口相对设置,使得第二浮动框220容置在第二固定框210内。通过第二浮动框220的两外侧与第二固定框210内槽壁面作用,进行第二浮动框220运动的导向,实现第二固定框210和第二浮动框220可轴向相对滑动地连接。

第二固定框210的两个侧板上均设置有第二弧形槽211,第二弧形槽211整体沿第二固定框210的轴向延伸,第二弧形槽211的中间部分向远离第二浮动框220的方向弯曲。

第二浮动框220的两个侧板上均设置有第四弧形槽221形成的第二配合槽,第四弧形槽221整体沿第二浮动框220的轴向延伸,第四弧形槽221的中间部分向远离第二固定框210的方向弯曲。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固定框210的两个侧板均设置第二弧形槽211,第二浮动框220的两个侧板均设置第四弧形槽221,而第二减震辊230也设置为一根第二中心轴233对应两个第二外辊231,两个第二外辊231对应了两个第二弧形槽211形成的两个第二活动空间。

如同图5、图6和图7中的第一减震单元100的结构,请参阅图1和图2,由于第二弧形槽211和第四弧形槽221在第二固定框210与第二浮动框220配合连接时,处于部分重叠的状态,其重叠部分形成用于限位第二减震辊230的第二活动空间。也即第二减震辊230在第二活动空间内被限制移动,而随着第二固定框210和第二浮动框220相对轴向位移,其第二弧形槽211和第四弧形槽221的重叠部分也会发生改变,第二活动空间的改变会带动第二减震辊230沿第二固定框210和第二浮动框220的轴向方向位移。

需要注意的是,将第二减震单元200放在水平面上水平使用时,第二固定框210和第二浮动框220处于第二初始位置时,第二弧形槽211最靠近第二浮动框220的中部底点,与第四弧形槽221最靠近第二固定框210的中部顶点重合。因为此时第二固定框210固定位于第二浮动框220的下方,而第二减震辊230卡在第二活动空间内,使得第二活动空间必然存在。此时只有第二活动空间位于第二弧形槽211的中部底点时,第二浮动框220具有最小的重力势能,从而稳定存在。第二浮动框220相对第二固定框210还与第二初始位置异位的第二浮动位置,第二活动空间随着第二浮动框220相对第二固定框210的位置变化而连续变化,使得第二浮动框220处于第二浮动位置时由于重力势能而具有向第二初始位置运动的趋势。

相应的,将第二减震单元200放在水平面上水平使用时,由于水平振动导致第二浮动框220相对第二固定框210轴向位移时,第二活动空间便脱离第二弧形槽211的中部底点,此时,第二减震辊230随第二活动空间的上升而上升,与此对应,第二浮动框220由于第二减震辊230的抬升而上升。此时的第二浮动框220会具有比第二初始位置更大的重力势能而自身会有向更低的地方运动的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振动源为第二固定框210,而第二浮动框220本身会自动匹配第二固定框210的水平振动而升高到一定的高度,此时第二浮动框220自身由于惯性而不具有较大的振动,反而是第二固定框210更加自由地在第二浮动框220的下方进行水平振动(但是相应的,第二浮动框220会有一定的高度浮动,但是在第二弧形槽211和第四弧形槽221的弧度不大的情况下,其上下浮动的幅度相对第二固定框210的水平活动的幅度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固定框210的振动最终是会平缓减弱的,而此时第二浮动框220也会由于其重力势能而自动向相对更低的地方运动,去自动匹配第二固定框210更弱的水平振动。

也即通过第二弧形槽211和第四弧形槽221的弧度设置,其第二浮动框220通过自身重力作用可以匹配第二固定框210的振动幅度变化,从而始终以其惯性为基础保持最小的振动幅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浮动框220上的第二配合槽和第二固定框210上的第二弧形槽211均为弧形槽,经过实验选取一定的弧度可以使得对应振动强度的减震效果极佳。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选取V型槽,波浪形槽等。当然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为弧形槽、V型槽、波浪形槽,而另一个设置为平直的长槽等形式,也即第二固定框210和第二浮动框220上两个槽的形式可以不同。但是如果将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弧形槽211和第二配合槽均替换为平直长槽,则可能会失去第二浮动框220通过自身重力自动匹配第二固定框210振动幅度变化的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减震辊230包括可转动连接的第二外辊231和第二中心轴233,第二外辊231与第二活动空间的内壁配合,第二外辊231和第二中心轴233间设置有用于消耗振动能的消能件。

因为整个过程中,第二浮动框220和第二固定框210始终具有相对位移(第二浮动框220及其上面的负载相对其第二初始位置稳定,而第二固定框210相对其第二初始位置具有反复位移),因此第二减震辊230也始终具有运动,通过消能件能够将振动能尽量转化为热能,从而减少振动对第二浮动框220的影响,尽量使得第二浮动框220基于其惯性保持稳定。

具体的,消能件包括阻尼摩擦层,阻尼摩擦层设置于第二外辊231和/或第二中心轴233上,使得第二外辊231与第二中心轴233相对转动时将振动能转化为热能。

更重要的是,在第二固定框210的振动停止后,第二浮动框220归位过程中,会因为运动惯性而过度运动,从而反复摇摆,如果没有消能件的设置,其反复摇摆的次数会大大增加,造成第二固定框210停止后,第二浮动框220振动反而增加的负面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外辊231包括第二限位凸环,第二限位凸环用于抵接第二固定框210的第二弧形槽211的内侧壁,或抵接第二浮动框220的第四弧形槽221的内侧壁。

通过第二限位凸环可以限制第二减震辊230轴向位移。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端通过铆钉与第二壳体240固定连接。

而第二浮动框220远离第二固定框210的一端通过铆钉与第一固定框110固定连接,使得第一减震单元100与第二减震单元200形成整体。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框210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第二弧形槽211,第二浮动框220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第四弧形槽221。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第二固定框210和第二浮动框220长度的增加,还可以将第二固定框210两侧第二弧形槽211的数量增加为两个、三个或其他,相应的,第二浮动框220两侧第四弧形槽221的数量也可以增加为两个、三个或其他。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提供场景为将第一减震单元100和第二减震单元200水平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被承托物品靠墙设置的时候,将多向减震组件放置在侧面墙壁上,减少墙壁对被承托物品的影响,或者匹配为其他放置方式。使得多向减震组件起到应有的减震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有四个多向减震组件单独设置通过第一壳体140和第二壳体240形成整体。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为两个多向减震组件本身进行组合,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两个多向减震组件收尾相连形成方框,也即,一个多向减震组件的第一固定框110的一端与自身的第二浮动框220固定连接的同时,又与另一个减震单元的第二浮动框220连接形成收尾相连的形式。使得两个多向减震组件即可形成一个矩形结构,然后在其上部设置第一壳体140与两个第一减震单元100固定,在底部设置第二壳体240与两个第二减震单元200固定,从而使得第一壳体140形成相对平整的承载面用于承载被承托物品,相应的,第二壳体240形成相对平整的安装面安装到固定面上。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减震放置台,能够使得承载在其上的被承托物品依靠自身惯性在各个方向上保持稳定,将震源与被承托物品被隔离开来。尤其是将减震放置台设置在水平放置面上时,被水平承托的物品依靠其惯性及其重力的作用,任意水平方向的地震力都可以被相对隔离而基本不会传递给被承托物品,最后又会因为自身重力自动返回到初始位置。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承载物减震放置方法,使用了实施例一提供的减震放置台,这种承载物减震放置方法包括步骤:

根据待承托的物品的大小选择多向减震组件的数量;

进一步的,为了加强减震放置台的整体性,将相邻的多向减震组件的第二固定框210与第二壳体240固定连接;

第二壳体240远离第二减震单元200的一面具有固定孔,固定孔内穿过螺栓或者锚杆等固定结构使得第二壳体240稳定地固定在水平放置面上。

将所有多向减震组件的第二减震单元200平行或同轴设置;

将所有第二减震单元200固定设置在水平放置面上;

第一壳体140固定设置于多向减震组件远离水平放置面的一面形成承载面;

将待承托的物品放置于承载面上;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被承托物品的稳定,在将待承托的物品防止的承载面上后,在承载面上设置水平仪,调整待承托物品的位置,使得水平仪显示承载面水平。水平仪可以是外置的,也可以是集成在减震放置台上的。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承载物减震放置方法,能够使得承载在其上的被承托物品依靠自身惯性在各个方向上保持稳定,将震源与被承托物品被隔离开来。尤其是将减震放置台设置在水平放置面上时,被水平承托的物品依靠其惯性及其重力的作用,任意水平方向的地震力都可以被相对隔离而基本不会传递给被承托物品,最后又会因为自身重力自动返回到初始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避震器组件及车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