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线端子及传输设备

文档序号:1089359 发布日期:2020-10-20 浏览:1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接线端子及传输设备 (Binding post and transmission equipment ) 是由 陈扬全 杨波 尹伟伟 于 2020-05-1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接线端子及传输设备,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该接线端子包括壳体、输入端和多个输出端,壳体具有相对的固定面和表面,以及连接于固定面和表面之间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以及第三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且位于第三侧面的两侧,且沿固定面至表面的方向,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输入端安装在第三侧面上;多个输出端设置在第一侧面上和第二侧面上,第一侧面上的输出端具有多个,第二侧面上的输出端具有多个,且第一侧面上的多个输出端和第二侧面上的多个输出端,均沿固定面至表面的方向布设。接线端子能够实现输出端高密度布设、且不会导致长度尺寸过长。(The embodiment of the application provides a wiring terminal and transmission equipment, and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The connecting terminal comprises a shell, an input end and a plurality of output ends, wherein the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 fixing surface and a surface which are opposite, and a first side surface, a second side surface and a third side surface which are connected between the fixing surface and the surface, the first side surface and the second side surface are opposite and positioned on two sides of the third side surface,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irst side surface and the second side surface is gradually reduced along the direction from the fixing surface to the surface; the input end is arranged on the third side surface; the plurality of output ends are arranged on the first side face and the second side face, the plurality of output ends are arranged on the first side face, the plurality of output ends are arranged on the second side face, and the plurality of output ends are arranged in the direction from the fixing face to the surface. The wiring terminal can realize high-density arrangement of the output end and cannot cause overlong length dimension.)

一种接线端子及传输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线端子及传输设备。

背景技术

接线端子作为光传输设备中的一个重要结构,一般挂在支撑杆上(称为抱杆安装)。图1为现有的一种接线端子,该接线端子01具有一个输入端03和多个输出端02,通常是将主光缆与接线端子01的输入端03连接,在接线端子01的每一个输出端02连接分光缆,分光缆与室内的光接口连接,最终将光信号连通至各用户。

如图1所示的接线端子是目前使用较多的,将多个输出端02设置在表面(该表面为背离支撑杆的一面),且多个输出端02分成多组,每组包括两个输出端,两个输出端沿图1中的Px方向布设,且分成的多组输出端02沿图1中的Py方向(即接线端子的长度方向)布设。通常,沿Px方向布设的输出端最多为三个,因为数量多的话,会相对应的增加接线端子沿Px方向的尺寸,这样将该接线端子抱杆安装时,部分接线端子不能与支撑杆紧贴,进而会增加迎风面积,降低安装在支撑杆上的接线端子的稳定性。

随着光网络的发展,需要分光缆的数量愈来愈多,这样的话,在一个接线端子上设置的输出端的数量也在增加,这样就形成了高密度输出端的接线端子。

为了实现输出端的高密度布设,采用如图1的接线端子时,通过增加接线端子的长度尺寸,以增加输出端的数量,这样就造成接线端子的长度尺寸较大,通常,支撑杆上给接线端子预留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当将接线端子的长度尺寸较大时,将接线端子安装在支撑杆上就会有一定的困难。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接线端子及传输设备,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在能够实现输出端高密度布设、且不会导致长度尺寸过长的接线端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接线端子,包括:

壳体,具有相对的固定面和表面,以及连接于固定面和表面之间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以及第三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且位于第三侧面的两侧,且沿固定面至表面的方向,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输入端,安装在第三侧面上;

多个输出端,设置在第一侧面上和第二侧面上,第一侧面上的输出端具有多个,第二侧面上的输出端具有多个,且第一侧面上的多个输出端和第二侧面上的多个输出端,均沿固定面至表面的方向布设。

本申请提供的接线端子,由于多个输出端是设置在壳体的相对的第一侧面上和第二侧面上(也就是说,本申请是采用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安装多个输出端),且第一侧面上的多个输出端,以及第二侧面上的多个输出端均沿固定面至表面的方向布设(也就是沿接线端子的厚度方向布设),与现有技术的将多个输出端仅设置在壳体的表面上(也就是说,现有的是采用一个面安装多个输出端),且沿长度方向布设相比,在接线端子的长度尺寸相等的情况下,本申请会明显的增加输出端的数量,例如,当本申请的接线端子的长度尺寸为150mm左右,具八个输出端,其现有技术的在长度尺寸为150mm左右时,具有最多四个输出端,所以,本申请的接线端子在实现输出端高密度布设时,会明显的减小长度尺寸。

另外,且沿固定面至表面的方向,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相比且沿固定面至表面的方向,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不变的方案,在接线端子的厚度尺寸相等的情况下,本申请也会增加输出端的数量,实现输出端的高密度布设。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与第三侧面相垂直、且由远离第三侧面至靠近第三侧面的方向,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该接线端子的应用场景一般为抱杆设置,将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设置为:沿与第三侧面相垂直、且由远离第三侧面至靠近第三侧面的方向,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这样便于操作者在输出端上连接线缆,提高该接线端子的可操作性。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位于第三侧面的第一侧,输入端位于第三侧面的第二侧,第一侧与第二侧相对。也就是说,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输入端位于第三侧面的两侧,相比位于第三侧面的同一侧,尽管便于操作者连接线缆,但是会相对应的浪费壳体内的空间,以使整个接线端子的结构不够紧凑。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均具有多个,且多个第一侧面沿与第三侧面相垂直的方向平行布设,多个第二侧面沿与第三侧面相垂直的方向平行布设;壳体还具有:多个第一连接面和多个第二连接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均具有相对的第一边和第二边,以及相对的第三边和第四边,第一边和表面连接,第二边和固定面连接,第一连接面连接相邻两个第一侧面中的一个第一侧面的第三边和另一个第一侧面的第四边,第二连接面连接相邻两个第二侧面中的一个第二侧面的第三边和另一个第二侧面的第四边。通过设置多个第一侧面和多个侧面,且使得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沿与第三侧面相垂直的方向平行布设(即接线端子的长度方向布设),这样会增加输出端的数量,相比现有的将多个输出端仅设置在壳体的表面上,在实现输出端高密度布设的前提下,会大大减小接线端子沿长度方向的尺寸。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所述第一侧面和与其相对的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均相等。由于任一第一侧面和与其相对的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均相等,通过使第一连接面连接相邻两个第一侧面中的一个第一侧面的第三边和另一个第一侧面的第四边,第二连接面连接相邻两个第二侧面中的一个第二侧面的第三边和另一个第二侧面的第四边,多个第一侧面和多个第一连接面呈折弯结构,多个第二侧面和多个第二连接面呈折弯结构,结构更加紧凑,相比其他结构,会减小接线端子的宽度尺寸,进而使整个接线端子的体积小型化。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于相邻两个第一侧面之间的第一连接面为多个,且多个第一连接面之间呈阶梯状结构,连接于相邻两个第二侧面之间的第二连接面为多个,且多个第二连接面之间呈阶梯状结构;相邻两个第一侧面中的靠近第三侧面的为第一前侧面,另一个为第一后侧面,第一后侧面上的输出端延伸至位于第一前侧面和第一后侧面之间的第一连接面的台阶面上;相邻两个第二侧面中的靠近第三侧面的为第二前侧面,另一个为第二后侧面,第二后侧面上的输出端延伸至位于第二前侧面和第二后侧面之间的第二连接面的台阶面上。通过将多个第一连接面之间和多个第二连接面之间均设置成阶梯状结构,并使相邻的第一前侧面和第一后侧面中第一后侧面上的输出端延伸至处于第一前侧面和第一后侧面之间的第一连接面的台阶面上,同样的,相邻的第二前侧面和第二后侧面中第二后侧面上的输出端延伸至处于第二前侧面和第二后侧面之间的第二连接面的台阶面上,也就是说,台阶面为操作者预留了操作空间,便于操作者在第一后侧面和第二后侧面的输出端上连接线缆,提高整个接线端子的可操作性。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侧面上的多个输出端沿同一条直线间隔布设,第二侧面上的多个输出端沿同一条直线间隔布设。将第一侧面上的所有输出端设置在一条直线上,以及第二侧面上的所有输出端也设置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在任一个输出端的上下左右方向均具有空间,便于在输出端上安装线缆,以提高接线端子的可操作性。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面上的多个所述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侧面上的多个所述输出端相对称布设。通过将输出端对称设置在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一是可以提高接线端子的外形美观度,二是也会相对应的降低制造工艺难度。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与第三侧面相垂直的方向,壳体的表面呈阶梯状结构。当沿接线端子的长度方向布设的且靠近表面的输出端分别为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和第三输出端,第二输出端位于第一输出端和第三输出端之间,通过将壳体的表面设置为阶梯状结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和第三输出端至表面的间距是逐渐减小或逐渐增大的(也就是不相等),这样操作者在输出端上安装线缆,就会具有较大的施展空间,以便于操作,进而提高整个接线端子的可操作性。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输入端包括:凸出部,形成在第三侧面上,且凸出部内形成有供输入线缆穿过的通道;缓冲套管,设置在凸出部的远离第三侧面的端部,缓冲套管内的通道与凸出部内的通道相连通,缓冲套管由弹性材料制得,沿靠近凸出部至远离凸出部的方向,缓冲套管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压紧套管,部分套设在凸出部的外部和缓冲套管的外部,其余部分伸至缓冲套管的远离凸出部的端部。由于安装在输入端上的线缆强度较小,所以,通过具有通道的凸出部,以将线缆穿过通道对线缆进行保护,另外,线缆在折弯时,通过弹性材料制得的缓冲套管可以对线缆进行保护,防止折断,通过压紧套管的热缩性能能够增加线缆的连接可靠性。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凸出部与压紧套管相配合的位置处设置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用于阻止压紧套管从凸出部上脱出。通过设置限位结构,以阻止压紧套管从凸出部上滑出,进一步提高输入线缆与接线端子的连接强度。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凸出部的外壁面上形成有多个沿凸出部的轴向布设的限位槽,限位槽沿凸出部的周向布设,压紧套管的部分位于多个限位槽内,以形成限位结构。通过在凸出部上设置多个限位槽,以进一步增加压紧套管与凸出部的摩擦力,提高连接强度。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凸出部上开设有灌胶孔,灌胶孔与凸出部内的通道连通,灌胶孔用于向通道内注入凝固胶,以将输入线缆固定在凸出部内的通道内。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耳座,耳座上开设有用于安装连接件的安装孔。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传输设备,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实现方式中的接线端子,以及输入线缆,输入线缆与接线端子的输入端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传输设备,由于接线端子采用了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实现方式中的接线端子,多个输出端是设置在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即相比现有技术,是通过两个面安装输出端,以实现在接线端子的长度尺寸相等的情况下,本申请会明显的增加输出端的数量,实现高密度布设。

在第二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传输设备还包括多个输出线缆,多个输出线缆与多个输出端一对一连接。

在第二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输入线缆和输出线缆为光缆。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图2a的另一个视角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位置关系图;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位置关系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个第一侧面、多个第二侧面的位置关系图;

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个第一侧面、多个第二侧面的位置关系图;

图7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个第一侧面、多个第二侧面的位置关系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个第一侧面和多个第一连接面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9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9b为图9a的N处放大图;

图9c为图9a的另一个视角图;

图9d为图9a的另一个视角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输入端与输入线缆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

01-接线端子;02-输出端;03-输入端;1-壳体;D-固定面;B-表面;A1-第一侧面;A11-第一前侧面;A12-第一后侧面;A2-第二侧面;A3-第三侧面;Q1-第一连接面;Q2-第二连接面;M1-第一边;M2-第二边;M3-第三边;M4-第四边;11-凸出部;12-限位槽;2-输入端;3-输出端;4-压紧套管;5-缓冲套管;6-输入线缆。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接线端子及传输设备,下面结合附图对接线端子及传输设备进行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接线端子也可以称为接线盒、连接终端盒(ConnectionTerminal Box,CBT)、末端接头盒(Splitting and Splicing Closure,SSC)、光缆分纤箱(Fiber Access Terminal,FAT)等。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线端子,参照图2a,该接线端子包括:壳体1、输入端2和多个输出端3,参照图2b,壳体1具有相对的固定面D和表面B,以及连接于固定面D和表面B之间的第一侧面A1、第二侧面A2以及第三侧面A3,参照3a和图3b,第一侧面A1和第二侧面A2相对且位于第三侧面A3的两侧,沿固定面D至表面B的方向,第一侧面A1与第二侧面A2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如图2b所示,输入端2安装在第三侧面A3上,多个输出端3设置在第一侧面A1上和第二侧面A2上,第一侧面A1上的输出端具有多个,第二侧面A2上的输出端具有多个,且第一侧面A1上的多个输出端3和第二侧面A2上的多个输出端3,均沿固定面D至表面B的方向布设(如图2b中的P1方向,也就是接线端子的厚度方向)。

也就是说,本申请提供的多个输出端是设置在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相比现有的仅设置在一个面(表面),可达到的技术效果为:在接线端子的长度尺寸(如图2a所示的P2方向)相等的情况下,本申请会明显的增加输出端的数量,进而实现在接线端子的长度尺寸不会增加较多的情况下,实现输出端的高密度布设。

另外,由于沿固定面至表面的方向,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相比且沿固定面至表面的方向,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不变的方案,在接线端子的厚度尺寸(如图2b所示的P1方向)相等的情况下,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具有较大的面积,这样就会相对应的增加输出端布设的数量,以实现高密度布设。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的“第一侧面A1和第二侧面A2相对且位于第三侧面A3的两侧”中的“第一侧面A1和第二侧面A2相对”指:第一侧面A1在第二侧面A2上的垂直投影占第二侧面A2的至少部分。

在具体实施时,一般是将接线端子固定在支撑杆或者墙面或者其他结构后,再在输出端上安装输出线缆,且由于一个接线端子上的输出端是比较多的,进而连接的输出线缆也是较多的,这样,操作者安装输出线缆的方便性,也是决定该接线端子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

为了提高该接线端子的使用性能,参照图3b和图7a,沿与第三侧面A3相垂直(如图3b和图7a所示的P2方向)、且由远离第三侧面A3至靠近第三侧面A3的方向,第一侧面A1与第二侧面A2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这样的话,相比如图3a,第一侧面A1和第二侧面A2朝输入端的方向倾斜,进而操作者在安装输入线缆时,站在一个位置附近,就可以完成所有输入线缆的安装,提高该接线端子的可操作性。

沿如图3b和图7a所示的P2方向,第一侧面A1与第二侧面A2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具有两种不同的实施例,下面对两种实施例分别解释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7a,第一侧面A1和第二侧面A2位于第三侧面A2的第一侧,输出端位于第三侧面的第二侧,第一侧与第二侧相对。也就是说,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输入端位于第三侧面的两侧。

实施例二

参照图7c,第一侧面A1和第二侧面A2位于第三侧面A2的第二侧,输出端位于第三侧面的第二侧。也就是说,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输入端位于第三侧面的同一侧。

图7a所示的结构与图7c所示的结构相比,虽然都能方便操作者安装输出线缆,但是,由图7c可以看出,第一侧面A1和第一连接面Q1之间形成有死角区,该区域在具体实施时,很难被有效的利用,这样就造成了空间的浪费,所以,本申请优先于图7a所示的结构。

为了进一步增加输出端的数量,参照图4、图5、图6和图7a,第一侧面A1和第二侧面A2均具有多个,且多个第一侧面A1沿与第三侧面A3相垂直的方向平行布设(如图4中的P2方向),多个第二侧面A2沿与第三侧面A3相垂直的方向平行布设(如图4中的P2方向),另外,该壳体还具有:多个第一连接面Q1和多个第二连接面Q2,第一连接面Q1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侧面A1,第二连接面Q2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二侧面A2。

第一连接面Q1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侧面A1的具体结构为:参照图8,第一侧面A1具有相对的第一边M1和第二边M2,以及相对的第三边M3和第四边M4,第一边M1和表面连接,第二边M1和固定面连接,第一连接面Q1连接相邻两个第一侧面中的一个第一侧面的第三边M3和另一个第一侧面的第四边M4。这样,多个第一侧面和多个第一连接面相连接,形成如图7a和图7b所示的折弯结构。

同样的,第二连接面Q2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二侧面A2的具体结构为:第二侧面A2具有相对的第一边M1和第二边M2,以及相对的第三边M3和第四边M4,第一边M1和表面连接,第二边M1和固定面连接,第二连接面Q2连接相邻两个第二侧面中的一个第二侧面的第三边M3和另一个第二侧面的第四边M4。这样,多个第二侧面和多个第二连接面相连接,形成如图7a和图7b所示的折弯结构。

通过设置沿P2方向(即接线端子的长度方向)的多个第一侧面、多个第二侧面,以增加输出端的布设面积,这样就可增加输出端的数量,相比现有的仅在壳体的表面,且沿长度方向布设的输出端,在保障长度尺寸相等的前提下,会大大增加输出端的数量,例如,本申请的接线端子的长度尺寸为275mm时,输出端的数量为12个,但是,现有的接线端子的长度尺寸为275mm左右时,输出端的数量为6个左右;本申请的接线端子的长度尺寸为340mm时,输出端的数量为16个,但是,现有的接线端子的长度尺寸为340mm左右时,输出端的数量为10个左右;本申请的接线端子的长度尺寸为360mm时,输出端的数量就可达到32个,但是,现有的接线端子的长度尺寸为360mm左右时,输出端的数量为12个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在实现输出端高密度布设的情况下,长度尺寸可大大缩短,满足小型化设计要求。

多个第一侧面和多个第二侧面的布设方式还具有下述两种情况。

实施例一

参照图7a,任一第一侧面A1和与其相对的第二侧A2面之间的距离均相等。

也就是说,如图7a所示,任一第一侧面A1和与其相对的第二侧A2面之间的距离均等于L。这样设计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为:不会因为多个第一侧面和多个第二侧面,增加接线端子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如图7a中的P3方向)。

实施例二

参照图7b,由靠近第三侧面A3至远离第三侧面A3的方向,第一侧面A1和与其相对的第二侧A2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

也就是说,如图7b所示,其中一个第一侧面A1和与其相对的第二侧A2面之间的距离等于L,但是,与之相邻的另一个第一侧面A1和与其相对的第二侧A2面之间的距离等于L1,L1大于L。

从图7a和图7b可以看出,图7b所示的接线端子的宽度尺寸明显的大于图7a所示的接线端子的宽度尺寸,为了实现接线端子的小型化,优选于图7a所示的结构。

另外,图7a所示的结构还可达到下述技术效果:一般,该接线端子为抱杆设置,图7b所示的结构中部分可能不会与支撑杆接触,这样就会增加该接线端子的迎风面积,进而降低该接线端子的稳定性,但是,图7a所示的结构相比图7b所示的结构,迎风面积会有效减小,稳定性也会相对应的提高。

当第一连接面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侧面时,第一连接面的结构具有多种情况,下面通过两个实施例解释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9a和图9b,连接于相邻两个第一侧面之间的第一连接面具有多个,且多个第一连接面之间呈阶梯状结构。

这样设计的好处为:如图9b所示,相邻两个第一侧面中的靠近第三侧面的为第一前侧面A11,另一个为第一后侧面A12,第一后侧面A12上的输出端延伸至位于第一前侧面A11和第一后侧面A12之间的第一连接面的台阶面上。操作者在输出端上安装输入线缆时,就可利用台阶面上下方向的空间,方便的进行操作,以提高该接线端子的可操作性。

实施例二

连接于相邻两个第一侧面之间的第一连接面为一个,且该第一连接面为平面。

两种实施例相比,本申请优选于图9b所示的结构,当然,连接于相邻两个第一侧面之间的第一连接面还可以为其他结构。

当第二连接面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二侧面时,第二连接面的结构具有多种情况,下面通过两个实施例解释说明。

实施例一

连接于相邻两个第二侧面之间的第二连接面具有多个,且多个第二连接面之间呈阶梯状结构。

这样设计的好处为:相邻两个第二侧面中的靠近第三侧面的为第二前侧面,另一个为第二后侧面,第二后侧面上的输出端延伸至位于第二前侧面和第二后侧面之间的第二连接面的台阶面上。操作者在输出端上安装输入线缆时,就可利用台阶面上下方向的空间,方便的进行操作,以提高该接线端子的可操作性。

实施例二

连接于相邻两个第二侧面之间的第二连接面为一个,且该第二连接面为平面。

两种实施例相比,本申请优选于实施例二的结构,当然,连接于相邻两个第二侧面之间的第二连接面还可以为其他结构。

为了进一步提高该接线端子的可操作性,参照图9a和图9d,沿与第三侧面相垂直的方向,壳体的表面B呈阶梯状结构。也就是说,相邻两个第一侧面上的靠近表面的输出端与表面之间的距离是不相等的,与相邻两个第一侧面上的靠近表面的输出端与表面之间的距离相等的方案相比,人手或者工具在操作时,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间,以提高输出线路的安装效率。

例如,当沿接线端子的长度方向布设的且靠近表面的输出端分别为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和第三输出端,第二输出端位于第一输出端和第三输出端之间,通过将壳体的表面设置为阶梯状结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和第三输出端至表面的间距是逐渐减小或逐渐增大的(也就是不相等),第一输出端***的空间大小、第二输出端***的空间大小和第三输出端***的空间大小是不一样的,进而人手便于操作,进而提高整个接线端子的可操作性。

壳体的表面B呈阶梯状结构,可以是:沿靠近第三侧面至远离第三侧面的方向,壳体的表面与固定面之间的间距是逐渐增大的;或者,也可以是:沿靠近第三侧面至远离第三侧面的方向,壳体的表面与固定面之间的间距是逐渐减小的。

第一侧面上的多个输出端具有多种布设方式,示例的,如图9c所示,第一侧面上的多个输出端沿同一条直线间隔布设;再示例的,第一侧面上的多个输出端沿曲线布设,例如,折弯线、弧线等。

第二侧面上的多个输出端具有多种布设方式,示例的,如图9c所示,第二侧面上的多个输出端沿同一条直线间隔布设;再示例的,第二侧面上的多个输出端沿曲线布设,例如,折弯线、弧线等。

当多个输出端采用图9c所示的结构布设时,在任一输出端的上下左右方向均具有空间,便于在输出端上安装输出线缆,进一步提高该接线端子的可操作性。

为了提高该接线端子的外形美观度,第一侧面上的多个输出端和第二侧面上的多个输出端相对称布设。另外,这样还可降低制造工艺难度。

第一侧面上的输出端的数量、第二侧面上的输出端的数量可以根据设计要求确定,例如,参照图2b,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的输出端的数量均为两个,再例如,参照图9c,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的输出端的数量均为四个,当然,也可以是其他数量。本申请对第一侧面上和第二侧面上的输出端的数量不做限定,任何数量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第一侧面上的相邻两个输出端的间距也是不限定的,同样的,第二侧面上的相邻两个输出端的间距也是不限定的。

为了提高输入线缆与接线端子的连接强度,参照图10,输入端包括:凸出部11、缓冲套管5和压紧套管4,凸出部11形成在第三侧面上,且凸出部11内形成有供输入线缆穿过的通道,缓冲套管5设置在凸出部11的远离第三侧面的端部,缓冲套管5内的通道与凸出部11内的通道相连通,缓冲套管5由弹性材料制得,沿靠近凸出部11至远离凸出部11的方向,缓冲套管5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压紧套管4部分套设在凸出部11的外部和缓冲套管5的外部,其余部分伸至缓冲套管5的远离凸出部11的端部。

也就是说,在第三侧面上形成有具有通道的凸出部,以增加与输入线缆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输入线缆与接线端子的连接强度;另外,通过设置压紧套管,在具体实施时,压紧套管的部分套设在凸出部和缓冲套管的外部,部分会套设在输入线缆的外部,这样也会增加输入线缆与接线端子的连接强度。

由于采用了由弹性材料制得的缓冲套管,当输入线缆折弯时,缓冲套管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保护被折弯的输入线缆,尤其是强度较小的光缆。

压紧套管4可以是热缩套管,也可以是冷缩套管。

为了进一步增加压紧套管与接线端子的连接强度,该接线端子还包括限位结构,限位结构设置在凸出部与压紧套管相配合的位置处,限位结构用于阻止压紧套管从凸出部上脱出。

限位结构的结构具有多种情况,下述通过两种实施例解释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0,凸出部11的外壁面上开设有多个沿凸出部11的轴向布设的限位槽12,限位槽12沿凸出部11的周向布设,压紧套管4的部分位于多个限位槽12内,以形成限位结构。

通过设置多个限位槽,会使压紧套管4具有较多的面积镶嵌在限位槽内,进一步增加压紧套管与凸出部的摩擦力,提高连接强度。

实施例二

压紧套管4的与凸出部相配合的表面上形成有凹槽,凸出部上形成有可镶嵌在凹槽内的凸块。凹槽与凸块相配合形成限位结构。

当然,限位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结构,任何限位结构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凸出部11上开设有灌胶孔,灌胶孔与凸出部11内的通道连通,灌胶孔用于向通道内注入凝固胶,通过凝固胶以将输入线缆固定在凸出部内的通道内,提高输入线缆与凸出部的连接强度。

一般,该接线端子安装在支撑杆上,或者安装在墙面上,也就是说,将固定面与支撑杆或墙面接触。

该接线端子还包括耳座,耳座上设置有安装孔,通过在安装孔内安装连接件,以将该接线端子固定。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传输设备,该传输设备包括接线端子和输入线缆,该接线端子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端子,且输入线缆安装在接线端子的输入端上。

由于传输设备中的接线端子中,安装输出端的面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通过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安装多个输出端,相比现有的仅在一个面上安装多个输出端,在接线端子的长度尺寸相等的情况下,本申请会明显的增加输出端的数量,实现输出端的高密度布设。

另外,因为沿固定面至表面的方向,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是逐渐减小的,相比且沿固定面至表面的方向,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不变的方案,在接线端子的厚度尺寸相等的情况下,本申请也会增加输出端的数量,实现输出端的高密度布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传输设备还包括多个输出线缆,多个输出线缆与多个输出端一对一连接。

在该传输设备中,输入线缆和输出线缆可以是光缆,也可以是电缆。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2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插头连接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