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边模具回退组件及翻边模具总成

文档序号:1091874 发布日期:2020-09-25 浏览:2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翻边模具回退组件及翻边模具总成 (Flanging die backspacing component and flanging die assembly ) 是由 井广齐 于 2020-06-2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翻边模具回退组件及翻边模具总成,翻边模具回退组件具有驱动小车、以及设置于驱动小车周侧的第一回退部件和第二回退部件,当上模下压时,上模联动驱动小车的沿水平方向向固定部件移动,驱动小车推动第一回退部件和第二回退部件沿竖直方向朝向下模移动;当上模抬起时,驱动小车沿水平方向远离固定部件移动,并使得第一回退部件和第二回退部件沿着竖直方向远离下模移动,进而对零件进行避让。该方案将多组上模插刀与下模驱动小车简化为一组驱动小车,减少模具零件数量,进而能够简化翻边模具回退组件的结构,减小翻边模具回退组件的尺寸,降低翻边模具回退组件的成本,进而能够降低翻边模具总成的成本。(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flanging die backspacing component and a flanging die assembly, wherein the flanging die backspacing component is provided with a driving trolley, a first backspacing component and a second backspacing component which are arranged on the peripheral side of the driving trolley; when the upper die is lifted, the driving trolley moves away from the fixed part along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and the first returning part and the second returning part move away from the lower die along the vertical direction, so that the parts are avoided. This scheme is simplified into a set of drive dolly with mould slotting tool on the multiunit and lower mould drive dolly, reduces mould part quantity, and then can simplify the structure that the turn-ups mould backed down the subassembly, reduces the turn-ups mould and backs down the size of subassembly, reduces the cost that the turn-ups mould backed down the subassembly, and then can reduce the cost of turn-ups mould assembly.)

翻边模具回退组件及翻边模具总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发明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翻边模具回退组件及翻边模具总成。

背景技术

翻边操作是零部件加工过程中比较常用的加工方式,例如在汽车加工中,汽车的外覆盖件如翼子板、前盖外板、后盖外板和车顶等车身零件的翻边角度大多设计成负角,以达到增加冲压件的咬合力和提高车身强度的目的。翻边工序中,由于包边角度的要求,某些特定区域使用正翻边无法满足角度需求,因此需要特定的侧翻边结构,侧翻边机构导致翻边模具下模存在负角,使得冲压结束后无法直接取件,需要下模负角区域首先做出回退避让的动作,避免取件干涉。目前常用的下模回退接结构为每个回退区域均有单独的上模插刀,下模驱动小车,使得上模零件增多,下模结构复杂,模具整体长度与宽度增加,成本增高。

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翻边模具回退装置存在结构复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翻边模具回退装置存在结构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翻边模具回退组件及翻边模具总成,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翻边模具回退组件,包括:

驱动小车,所述驱动小车设置于下模与下模座之间,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下模在所述下模座上沿水平方向移动;

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模座上、位于所述下模的一端;

第一回退部件,所述第一回退部件位于所述固定部件、所述驱动小车与所述下模之间,并且与所述固定部件、以及所述驱动小车之间分别存在面接触;其中,

当上模下压时,所述上模联动所述驱动小车沿水平方向朝向所述固定部件移动,所述驱动小车推动所述第一回退部件沿着竖直方向朝向所述下模移动;并且,

当所述上模抬起时,所述驱动小车沿水平方向远离所述固定部件移动,所述第一回退部件沿着竖直方向远离所述下模移动,以恢复初始状态。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中的翻边模具回退组件只设置有一个驱动小车,以及在驱动小车上设置回退部件,在使用过程中,当上模下压时,上模联动驱动小车的沿水平方向向固定部件移动,驱动小车推动第一回退部件沿竖直方向朝向下模移动,以靠近下模上的零件,当上模抬起时,驱动小车沿水平方向远离固定部件移动,并使得第一回退部件沿着竖直方向远离下模移动,以恢复初始状态,进而对零件进行避让。通过这种方式,相比于现有技术将多个翻边区域所需的多组上模插刀与下模驱动小车简化为一组驱动小车,减少模具零件数量,进而能够简化翻边模具回退组件的结构,减小翻边模具回退组件的尺寸,降低翻边模具回退组件的成本。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翻边模具回退组件,

所述固定部件靠近所述第一回退部件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引导面,所述第一回退部件相应地设置有第一被引导面;

所述驱动小车靠近所述第一回退部件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引导面,所述第一回退部件相应地设置有第二被引导面;其中

所述第一引导面与所述第一被引导面保持贴合,并且所述第一引导面与所述第一被引导面均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斜率相同;并且

所述第二引导面与所述第二被引导面保持贴合,并且所述第二引导面与所述第二被引导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斜率相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中的固定部件上设置有第一引导面,驱动小车上设置有第二引导面,以及第一回退部件上设置有与第一引导面和第二引导面相适配的第一被引导面和第二被引导面,第一回退部件分别与固定部件和驱动小车以面贴合的方式连接,通过这种方式的设置,可使得第一回退部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时更加平稳。

另外,第一引导面与第一被引导面均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斜率相同,第二引导面与第二被引导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斜率相同,通过这种方式的设置可使得第一回退部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时受到固定部件和驱动小车的阻力更小。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翻边模具回退组件,进一步包括:

成对设置的第二回退部件,每对所述第二回退部件分别位于所述下模的两侧,可相对于所述下模沿着竖直方向同步移动;其中

当所述上模压下时,所述上模联动所述驱动小车沿水平方向朝向所述固定部件移动,所述驱动小车推动每个所述第二回退部件沿着竖直方向朝向所述下模移动;并且

当所述上模抬起时,所述驱动小车沿水平方向远离所述固定部件移动,所述第二回退部件沿着竖直方向远离所述下模移动,以恢复初始状态。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中的翻边模具回退组件由于同时具有一个第一回退部件和两个第二回退部件,通过这种方式的设置可对下模上的零件在多个方向上翻边。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翻边模具回退组件相比于现有技术将多个翻边区域所需的多组上模插刀与下模驱动小车简化为一组驱动小车和3个回退部件就可实现,进而能够减少模具零件数量,进而能够简化翻边模具回退组件的结构,减小翻边模具回退组件的尺寸,降低翻边模具回退组件的成本。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翻边模具回退组件,

所述驱动小车靠近每个所述第二回退部件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引导面,所述第二回退部件相应地设置有第三被引导面;其中

所述第三引导面与所述第三被引导面保持贴合,并且所述第三引导面与所述第三被引导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斜率相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小车上设置有第三引导面,第二回退部件上设置有第三被引导面,第二回退部件与驱动小车通过面贴合的方式连接,进而能够使得第二回退部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时更加平稳。

另外,第三引导面与第三被引导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斜率相同,通过这种结构的设置可使得第二回退部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时受到驱动小车的阻力更小。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翻边模具回退组件,所述驱动小车与所述固定部件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其两端分别抵接所述驱动小车与所述固定部件的相对表面;其中

当所述上模下压时,所述上模联动所述驱动小车沿水平方向朝向所述固定部件移动以压缩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并且

当所述上模抬起时,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弹力使得所述驱动小车沿水平方向远离所述固定部件移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复位弹簧的设置可使得驱动小车在上模抬起时自动恢复至初始位置,进而能够使得本实施方式中的翻边模具回退组件的自动技术更高。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翻边模具回退组件,所述第一回退部件背离所述第一被引导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其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第一回退部件与所述下模的相对表面;其中

当上模下压时,所述驱动小车推动所述第一回退部件沿着竖直方向朝向所述下模移动以压缩所述第二复位弹簧;

当所述上模抬起时,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弹力使得所述第一回退部件沿着竖直方向远离所述下模移动,以恢复初始状态。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驱动小车回位时,第二复位弹簧产生的弹力能够使得第一回退部件在竖直方向上向下移动,进而能够使得本实施方式中的翻边模具回退组件的自动技术更高。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翻边模具回退组件,所述第二回退部件背离所述第三被引导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复位弹簧,所述第三复位弹簧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其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第二回退部件与所述下模的相对表面;其中

当上模下压时,所述驱动小车推动所述第二回退部件沿着竖直方向朝向所述下模移动以压缩所述第三复位弹簧;

当所述上模抬起时,所述第三复位弹簧的弹力使得所述第二回退部件沿着竖直方向远离所述下模移动,以恢复初始状态。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驱动小车回位时,第三复位弹簧产生的弹力能够使得第二回退部件在竖直方向上向下移动,进而能够使得本实施方式中的翻边模具回退组件的自动技术更高。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翻边模具回退组件,所述驱动小车远离所述第一回退部件的另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引导面,每个所述第四引导面与所述上模上的第四被引导面相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四引导面能够对上模进行引导,进而能够提高翻边模具的使用可靠性。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翻边模具总成,包括上模、上模座、下模、下模座,所述翻边模具总成还包括上述结构的翻边模具回退组件;其中

所述上模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模座上,所述驱动小车滑动连接于所述下模座与所述下模之间,所述固定部件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模座上并位于所述下模的所述一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翻边模具总成包括上述结构的翻边模具回退组件,翻边模具回退组件只设置有一个驱动小车,以及在驱动小车上设置回退部件,在使用过程中,当上模下压时,上模联动驱动小车的沿水平方向向固定部件移动,,驱动小车推动第一回退部件沿竖直方向朝向下模移动,以靠近下模上的零件,当上模抬起时,驱动小车沿水平方向远离固定部件移动,并使得沿着竖直方向远离下模移动,以恢复初始状态,进而对零件进行避让。通过这种方式,相比于现有技术将多个翻边区域所需的多组上模插刀与下模驱动小车简化为一组驱动小车,减少模具零件数量,进而能够简化翻边模具回退组件的结构,减小翻边模具回退组件的尺寸,降低翻边模具回退组件的成本,进而能够降低翻边模具总成的成本。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翻边模具总成,所述驱动小车远离所述第一回退部件的另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引导面,所述上模相应地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被引导面,所述第四引导面与所述第四被引导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斜率相同;其中

当所述上模下压时,所述第四引导面与所述第四被引导面贴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驱动小车上设置有第四引导面,上模上设置有第四被引导面,能够使得上模下压时,与驱动小车以面贴合的方式连接,进而能够提高翻边模具总成在工作时的稳定性。

本发明其他特征和相应的有益效果在说明书的后面部分进行阐述说明,且应当理解,至少部分有益效果从本发明说明书中的记载变的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翻边模具回退组件与下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翻边模具回退组件与下模和下模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翻边模具总成中的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翻边模具回退组件中的驱动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翻边模具回退组件中的固定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A、6B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翻边模具回退组件中的第一回退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A、7B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翻边模具回退组件中的第二回退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1:下模;11A:导滑面;12:下模座;

100:驱动小车;

101:第二引导面;102:第三引导面;103:第一复位弹簧;104:第四引导面;

105、106:导板;

110:固定部件;

111:第一引导面;

120:第一回退部件;

121:第一被引导面;122:第二被引导面;123:第二复位弹簧;124:导板;

130:第二回退部件;

131:第三被引导面;132:第三复位弹簧;133、134、135: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发明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发明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发明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发明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发明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包括:驱动小车100、固定部件110和第一回退部件120。

具体的,驱动小车100设置于下模11与下模座12之间,并且能够相对于下模11在下模座12上沿水平方向移动;固定部件110固定连接于下模座12上、位于下模11的一端(图3中11A所在的一端);第一回退部件120位于固定部件110、驱动小车100与下模11之间(如图1和图2中120所示的位置),并且与固定部件110、以及驱动小车100之间分别存在面接触(如图2中M和N所示的位置)。

更为具体的,在工作过程中,当上模(图中未示出)下压时,上模联动驱动小车100沿水平方向朝向固定部件110移动,例如,在图2中,上模联动驱动小车100向右移动,驱动小车100推动第一回退部件120沿着竖直方向朝向下模11移动,例如,在图2中,驱动小车100推动第一回退部件120朝右上方移动;

当上模抬起时,驱动小车100沿水平方向远离固定部件110移动,例如,在图2中,上模联动驱动小车100向左移动,第一回退部件120沿着竖直方向远离下模11移动,以恢复初始状态,例如,在图2中,驱动小车100推动第一回退部件120朝左下方移动。

更为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的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只设置有一个驱动小车100,以及在驱动小车100上设置回退部件(即第一回退部件120),在使用过程中,当上模下压时,上模联动驱动小车100沿水平方向朝向固定部件110移动,驱动小车100推动第一回退部件120沿竖直方向朝向下模11移动,以靠近下模11上的零件,当上模抬起时,驱动小车100沿水平方向远离固定部件110移动,并使得第一回退部件120沿着竖直方向远离下模11移动,以恢复初始状态,进而对零件进行避让。通过这种方式,相比于现有技术将多个翻边区域所需的多组上模插刀与下模驱动小车简化为一组驱动小车100,减少了模具零件数量,进而能够简化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的结构,减小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的尺寸,降低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的成本。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如图4、图5、图6A、图6B所示,固定部件110靠近第一回退部件120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引导面111,第一回退部件120相应地设置有第一被引导面121;驱动小车100靠近第一回退部件120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引导面101,第一回退部件120相应地设置有第二被引导面122。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面111与第一被引导面121保持贴合,并且第一引导面111与第一被引导面121均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斜率相同;第二引导面101与第二被引导面122保持贴合,并且第二引导面101与第二被引导面122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斜率相同。

更为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的固定部件110上设置有第一引导面111,驱动小车100上设置有第二引导面101,以及第一回退部件120上设置有与第一引导面111和第二引导面101相适配的第一被引导面121和第二被引导面122,第一回退部件120分别与固定部件110和驱动小车100以面贴合的方式连接(如图2中N和M所示的位置),通过这种方式的设置,可使得第一回退部件120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时更加平稳。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面111与第一被引导面121均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斜率相同,第二引导面101与第二被引导面122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斜率相同,通过这种方式的设置可使得第一回退部件120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时受到固定部件110和驱动小车100的阻力更小。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面111和第二引导面101均可以是设置1个,也可以是设置2个,还可以是设置3个,还可以是设置更多数量,第一被引导面121和第二被引导面122的设置数量与第一引导面111和第二引导面101的设置数量相等即可,其具体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设定,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做限定。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面111与第一被引导面121均相对于水平方向的斜率,和第二引导面101与第二被引导面122相对于水平方向的斜率均可以是设置为30°、45°、60°等,本实施方式优选地设置为45°。需要理解的是,其具体也可以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设定,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如图1和图2所示,还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二回退部件130。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每对第二回退部件130分别位于下模11的两侧,可相对于下模11沿着竖直方向同步移动。

更为具体的,在工作过程中,当上模压下时,上模联动驱动小车100沿水平方向朝向固定部件110移动,驱动小车100推动每个第二回退部件130沿着竖直方向朝向下模11移动(在图2中,驱动小车100推动每个第二回退部件130向上移动);

当上模抬起时,驱动小车100沿水平方向远离固定部件110移动,第二回退部件130沿着竖直方向远离下模11移动(在图2中,驱动小车100推动每个第二回退部件130向下移动),以恢复初始状态。

更为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的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由于同时具有一个第一回退部件120和两个第二回退部件130,通过这种方式的设置可对下模11上的零件在多个方向上翻边。

更为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的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相比于现有技术将多个翻边区域所需的多组上模插刀与下模11驱动小车100简化为一组驱动小车100和3个回退部件就可实现,进而能够减少模具零件数量,进而能够简化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的结构,减小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的尺寸,降低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的成本。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如图4、7A、7B所示,驱动小车100靠近每个第二回退部件130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引导面102,第二回退部件130相应地设置有第三被引导面131。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引导面102与第三被引导面131保持贴合,并且第三引导面102与第三被引导面131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斜率相同。

更为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小车100上设置有第三引导面102,第二回退部件130上设置有第三被引导面131,第二回退部件130与驱动小车100通过面贴合的方式连接,进而能够使得第二回退部件130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时更加平稳。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引导面102与第三被引导面131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斜率相同,通过这种结构的设置可使得第二回退部件130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时受到驱动小车100的阻力更小。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引导面102可以是设置1个,也可以是设置2个,还可以是设置3个,还可以是设置更多数量,第三被引导面131的设置数量与第三引导面102的设置数量相等即可,其具体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设定,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做限定。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引导面102与第三被引导面131均相对于水平方向的斜率,可以是设置为30°、45°、60°等,本实施方式优选地设置为45°。需要理解的是,其具体也可以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设定,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如图4所示,驱动小车100与固定部件110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103,第一复位弹簧103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其两端分别抵接驱动小车100与固定部件110的相对表面。

具体的,在工作过程中,当上模下压时,上模联动驱动小车100沿水平方向朝向固定部件110移动以压缩第一复位弹簧103;并且

当上模抬起时,第一复位弹簧103的弹力使得驱动小车100沿水平方向远离固定部件110移动(如图2中,第一复位弹簧103处于拉伸状态)。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复位弹簧103的设置可使得驱动小车100在上模抬起时自动恢复至初始位置,进而能够使得本实施方式中的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的自动技术更高。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复位弹簧103可以是设置为2个,也可以是设置为3个,还可以是设置更多数量,本实施方式优选地设置为3个(如图4所示)。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如图6A、6B所示,第一回退部件120背离第一被引导面121的一侧(图6A的左侧)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123,第二复位弹簧123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其两端分别抵接第一回退部件120与下模11的相对表面。

具体的,在工作过程中,当上模下压时,驱动小车100推动第一回退部件120沿着竖直方向朝向下模11移动以压缩第二复位弹簧123;

当上模抬起时,第二复位弹簧123的弹力使得第一回退部件120沿着竖直方向远离下模11移动,以恢复初始状态。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驱动小车100回位时,第二复位弹簧123产生的弹力能够使得第一回退部件120在竖直方向上向下移动,进而能够使得本实施方式中的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的自动技术更高。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复位弹簧123可以是设置为2个,也可以是设置为3个,还可以是设置更多数量,本实施方式优选地设置为2个(如图6B所示)。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如图7A、7B所示,第二回退部件130背离第三被引导面131的一侧(如图7A的上部)设置有第三复位弹簧132,第三复位弹簧132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其两端分别抵接第二回退部件130与下模11的相对表面。

具体的,在工作过程中,当上模下压时,驱动小车100推动第二回退部件130沿着竖直方向朝向下模11移动以压缩第三复位弹簧132;

当上模抬起时,第三复位弹簧132的弹力使得第二回退部件130沿着竖直方向远离下模11移动,以恢复初始状态。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驱动小车100回位时,第三复位弹簧132产生的弹力能够使得第二回退部件130在竖直方向上向下移动,进而能够使得本实施方式中的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的自动技术更高。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复位弹簧132可以是设置为2个,也可以是设置为3个,还可以是设置更多数量,本实施方式优选地设置为2个(如图7A所示)。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如图4所示,驱动小车100远离第一回退部件120的另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引导面104,每个第四引导面104与上模上的第四被引导面(图中未示出)相对。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引导面104能够对上模进行引导,进而能够提高翻边模具的使用可靠性。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该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具有驱动小车100、以及设置于驱动小车100周侧的第一回退部件120和第二回退部件130,其中,当上模下压时,上模联动驱动小车100的沿水平方向向固定部件110的位置移动,驱动小车100推动第一回退部件120和第二回退部件130沿竖直方向朝向下模11移动,以靠近下模11上的零件,当上模抬起时,驱动小车100沿水平方向远离固定部件110移动,并使得第一回退部件120和第二回退部件130沿着竖直方向远离下模11移动,以恢复初始状态,进而对零件进行避让。通过这种方式,相比于现有技术将多个翻边区域所需的多组上模插刀与下模驱动小车简化为一组驱动小车100,减少模具零件数量,进而能够简化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的结构,减小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的尺寸,降低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的成本。

具体的,如图1-图7B所示,当上模下压时,上模插刀上的第四被引导面(图中未示出)与驱动小车100上的第四引导面104接触并向下运动;驱动小车100的导板105与下模11导向,驱动小车100通过与下模座之间的导板以及导板106与下模座相互导向,向零件靠近,此时第一复位弹簧103开始被压缩;在驱动小车100运动的过程中,第一回退部件120的第一被引导面121与固定部件110的第一引导面111相互导向,第二被引导面122与驱动小车100的第二引导面101、下模11的导滑面11A相互导向,导板124与下模座相互导向,向零件靠近,同时第二复位弹簧123开始压缩;第二回退组件130上的第三被引导面131与驱动小车100上的第三引导面102相互导向、导板133、134与下模座相互导向、导板135、136与下模11相互导向,向零件靠近,同时第三复位弹簧132开始压缩;上下模合模,以完成翻边工序。

当上模抬起时,上模插刀上的第四被引导面(未体现)与驱动小车100上的第四引导面104接触并向上运动,驱动小车100在第一复位弹簧103的作用下由导板106以及驱动小车下侧导板远离固定部件110,驱动小车100的导板105与下模11导向,在第三复位弹簧132的作用下,在第二复位弹簧123的作用下,第一回退部件120的第一被引导面121与固定部件110的第一引导面111相互导向,第二被引导面122与驱动小车100的第二引导面101、下模11的导滑面11A相互导向,导板124与下模座相互导向,远离产品,避让零件负角部位,第二回退组件130上的第三被引导面131与驱动小车100上的第三引导面102相互导向,导板133、1340与下模座相互导向、导板135、136与固定下模A相互导向,远离零件,避让开零件上因侧翻边形成的负角区域,以保证顺利取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翻边模具总成,请参见实施例1中的图1-图7B所示,包括上模(图中未示出)、上模座(图中未示出)、下模11、下模座12,翻边模具总成还包括实施例1中的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模固定连接于上模座上,驱动小车100滑动连接于下模座12与下模11之间,固定部件110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下模座12上并位于下模11的一端。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模、上模座、下模11和下模座12的具体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类似,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做过多解释。

更为具体的,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翻边模具总成包括实施例1中的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只设置有一个驱动小车100,以及在驱动小车100上设置回退部件,在使用过程中,当上模下压时,上模联动驱动小车100的沿水平方向向固定部件110的位置移动,驱动小车100推动第一回退部件120沿竖直方向朝向下模11移动,以靠近下模11上的零件,当上模抬起时,驱动小车100沿水平方向远离固定部件110移动,并使得沿着竖直方向远离下模11移动,以恢复初始状态,进而对零件进行避让。通过这种方式,相比于现有技术将多个翻边区域所需的多组上模插刀与下模驱动小车简化为一组驱动小车100,减少模具零件数量,进而能够简化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的结构,减小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的尺寸,降低翻边模具回退组件10的成本,进而能够降低翻边模具总成的成本。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翻边模具总成,驱动小车100远离第一回退部件120的另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引导面104,上模相应地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被引导面,第四引导面104与第四被引导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斜率相同;其中,当上模下压时,第四引导面104与第四被引导面贴合。

具体的,由于驱动小车100上设置有第四引导面104,上模上设置有第四被引导面,能够使得上模下压时,与驱动小车100以面贴合的方式连接,进而能够提高翻边模具总成在工作时的稳定性。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引导面104可以是设置1个,也可以是设置2个,还可以是设置3个,还可以是设置更多数量,第四被引导面的设置数量与第四引导面104的设置数量相等即可,其具体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设定,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做限定。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引导面104与第四被引导面均相对于水平方向的斜率,可以是设置为30°、45°、60°等,本实施方式优选地设置为45°。需要理解的是,其具体也可以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设定,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做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1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螺纹罐罐体的成型设备及其成型工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