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文档序号:1180861 发布日期:2020-09-22 浏览:16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缝纫机 (Sewing machine ) 是由 安田俊介 冈村正美 于 2020-03-1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缝纫机,其减少废弃的下线的量。缝纫机(100)具备:移动机构(40),其使被缝制物相对于缝针(11)移动;以及控制装置(120),其基于用于按照缝制图案进行缝制的缝制图案数据(123a)控制移动机构,缝纫机具备更换釜装置(30)的线轴(34)的线轴更换装置(50),控制装置进行如下控制:每当进行以切线的执行为分界将基于缝制图案的一系列的缝制动作分割而得到的多个缝制要素(p1~p3)的缝制时,判定卷绕于线轴(34)的下线是否足够下一个缝制要素的缝制,并根据该判定结果利用线轴更换装置更换线轴。(A sewing machine which reduces the amount of waste thread. A sewing machine (100) is provided with: a moving mechanism (40) which moves the object to be sewn relative to the sewing needle (11); and a control device (120) for controlling the moving mechanism based on sewing pattern data (123a) for sewing according to the sewing pattern, wherein the sewing machine is provided with a bobbin replacing device (50) for replacing a bobbin (34) of the kettle device (30), and the control device controls the following steps: every time when sewing of a plurality of sewing elements (p 1-p 3) obtained by dividing a series of sewing actions based on a sewing pattern with execution of a tangent line as a boundary is performed, whether a lower thread wound on a bobbin (34) is enough for sewing of a next sewing element is judged, and the bobbin is replaced by a bobbin replacing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judgment result.)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

背景技术

有时,在按照规定的缝制图案数据自动地进行一系列的缝制图案的缝制的电子循环缝制缝纫机中装配有更换线轴的线轴更换装置。

这样的缝纫机进行如下控制:监视下线的剩余量,当卷绕于线轴的下线的剩余量不足一次的缝制图案所消耗的长度时,更换线轴(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1-1908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下线的剩余量不足一次的缝制图案所消耗的长度而被更换的线轴的下线被废弃,例如在略少于一次的缝制图案所消耗的长度的情况下等,因更换而废弃的下线的长度也会增加,产生了导致下线的不必要的消耗增加这种不良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减少被废弃的下线。

(二)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缝纫机,其具备:

移动机构,其使被缝制物相对于缝针移动;以及

控制装置,其基于用于按照缝制图案进行缝制的缝制图案数据控制所述移动机构,

其特征在于,

具备更换釜装置的线轴的线轴更换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进行如下控制:

每当进行以切线的执行为分界将基于所述缝制图案的一系列的缝制动作分割而得到的多个缝制要素的缝制时,判定卷绕于所述线轴的下线是否足够下一个缝制要素的缝制,并根据该判定结果利用所述线轴更换装置更换所述线轴。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缝制图案数据计算每当进行所述多个缝制要素的缝制时所消耗的下线长度。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纫机具备剩余线检测单元,所述剩余线检测单元对利用所述线轴更换装置从所述釜装置取出的线轴的下线的剩余线的长度进行检测,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通过所述剩余线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所述线轴的下线的剩余线的长度来修正基于所述缝制图案数据计算出的所述多个缝制要素的每一个所消耗的下线长度。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每当进行缝制要素的缝制时,判定卷绕于线轴的下线是否足够下一个缝制要素的缝制,因此能够根据缝制要素所消耗的下线长度,使为了进行更换而从釜装置取出的线轴的下线的剩余线的长度缩短。

因此,能够减少被废弃的下线。

附图说明

图1是缝纫机的立体图。

图2是缝纫机的针板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釜装置、线轴更换装置、下线卷绕装置、剩余线除去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利用线轴更换装置保持线轴盒及线轴的保持位置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6是表示线轴更换控制的控制内容的说明图,图6的(A)表示利用下线卷绕装置对线轴进行卷绕的目标卷绕长度,图6的(B)表示一次的缝制图案的缝制所消耗的下线长度,图6的(C)表示相对于线轴的可缝制长度而言的缝制图案的多个缝制要素的可缝制的范围,图6的(D)表示线轴的目标卷绕长度、线轴上剩余的剩余线的长度、实际的下线消耗长度的关系,图6的(E)表示修正后的一次的缝制图案的缝制所消耗的下线长度。

图7是表示线轴更换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缝针;12-针棒;14-下轴;15-缝纫机电动机;24-针板;30-釜装置;33-线轴盒;34-线轴;40-移动机构;50-线轴更换装置;60-下线卷绕装置;70-剩余线除去装置;100-电子循环缝纫机(缝纫机);120-控制装置;122a-缝制程序;122b-线轴更换控制程序;123-数据存储器;123a-缝制图案数据;123b-下线消耗量数据;721-编码器(剩余线检测单元);p1~p3-要素。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概要]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缝纫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缝纫机而以电子循环缝纫机为例进行说明。

图1是电子循环缝纫机100的立体图,图2是缝针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电子循环缝纫机100是一种具有保持被缝制物的保持框,并通过使该保持框相对于缝针进行相对移动,而在保持于保持框的被缝制物上形成基于规定的缝制图案数据的线迹的缝纫机。

在此,将后述的缝针11进行上下移动的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上下方向),将与其正交的一个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左右方向),将与Z轴方向和X轴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前后方向)。

如图1所示,电子循环缝纫机100(下面称为缝纫机100)具备:位于缝纫机台T的上表面的缝纫机主体101;位于缝纫机台T的下部,用于操作缝纫机主体101的踏板R;以及位于缝纫机台T的上部,供用户进行输入操作的操作面板300等。

另外,缝纫机主体101具备:缝纫机架20、针上下移动机构、移动机构40、釜装置30、线轴更换装置50、下线卷绕装置60、剩余线除去装置70。

[缝纫机架及主轴]

如图1、图2所示,缝纫机主体101具备缝纫机架20,所述缝纫机架20的外形在侧视视角下大致呈コ字状。该缝纫机架20具有:构成缝纫机主体101的上部,并沿Y轴方向延伸的缝纫机臂部21;构成缝纫机主体101的下部,并沿Y轴方向延伸的缝纫机底座22;以及连结缝纫机臂部21与缝纫机底座22的直立机体部23。

该缝纫机主体101在缝纫机架20内配置有动力传递机构,动力传递机构具有转动自如地沿Y轴方向延伸的主轴(省略图示)及下轴14(参照图3)。主轴在缝纫机臂部21的内部可旋转地被支撑,下轴14在缝纫机底座22的内部可旋转地被支撑。

主轴连接于缝纫机电动机15(参照图5),并由该缝纫机电动机15提供旋转力。另外,下轴(省略图示)经由同步带及链轮(省略图示)与主轴连结,当主轴旋转时,主轴的动力经由同步带及链轮而向下轴14侧传递,下轴14以主轴的两倍速旋转。

下轴14的前端部连接于釜装置30。当下轴14与主轴一起旋转时,则通过缝针11与釜装置30的外釜31的联动而形成线迹。

[针上下移动机构]

在缝纫机臂部21的前端部能够上下移动地支撑有针棒12,针棒12在下端部保持缝针11。在缝纫机臂部21的前端部内侧设置有:固定配备于主轴的前端的针棒曲柄、固定配备于针棒12的针棒抱持部、以及连结针棒曲柄与针棒抱持部的曲柄杆。

另外,在针棒12的下方配置有能够留有间隙地***缝针11的小框状的中压脚13。为了防止缝针11的上下移动造成的被缝制物的浮起,该中压脚13在缝纫机臂部21的前端部与针棒12的上下移动联动进行上下移动。

针棒曲柄与主轴一起旋转。曲柄杆的一端部能够绕Y轴旋转地连结于针棒曲柄的旋转圆周上,且另一端部绕Y轴连结于针棒抱持部。因而,当主轴通过缝纫机电动机15进行旋转时,曲柄杆的一端部进行环绕运动,向另一端部仅传递作为环绕运动的Z轴方向成分的上下移动,能够对针棒12赋予上下移动。

即,上述缝纫机电动机15、主轴、针棒曲柄、针棒抱持部、曲柄杆、针棒12构成了使缝针11上下移动的针上下移动机构。

此外,针上下移动机构与公知的结构相同,因此对各结构都省略了图示。

[移动机构]

如图1、图2所示,在缝纫机底座22上配设有沿着X-Y平面的针板24。

而且,移动机构40具备:保持框41,其由在针板24上保持被缝制物的布料压脚和下板构成;支撑基座42,其可升降地支撑保持框41的布料压脚;以及未图示的致动器,其作为布料压脚的升降动作的驱动源。

而且,移动机构40具备X轴电动机43及Y轴电动机44(参照图5),该X轴电动机43及Y轴电动机44经由内置于缝纫机底座22的未图示的带机构使保持框41及支撑基座42沿着X-Y平面任意地移动定位。

保持框41夹持被缝制物,并通过X轴电动机43及Y轴电动机44的驱动使所保持的被缝制物沿前后左右方向移动。而且,通过使保持框41的移动与缝针11、釜(省略图示)的动作联动,从而能够在被缝制物上在构成规定的缝制图案的多个落针位置形成线迹。

[踏板]

踏板R作为用于驱动缝纫机100来执行缝制动作的操作踏板而动作。

在踏板R上装入有用于检测踏板R被踩踏的该踩踏操作位置的传感器,并将来自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作为踏板R的操作信号向后述的控制装置120输入。

控制装置120利用与该操作位置对应的操作信号进行控制,来执行缝纫机100的驱动、其它的各动作。

[操作面板]

另外,在缝纫机100上设置有供用户进行操作输入的操作面板300,并且向操作面板300输入的各种数据、操作信号被输入后述的控制装置120。

此外,操作面板300构成为,具备由液晶显示面板构成的显示部300b和设置于该显示部300b的显示画面上的触控传感器300c,且通过对显示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各种操作键等进行触控操作,而能够使触控面板检测触控指示的位置,并将与检测的位置对应的操作信号向后述的控制装置120输出。

[釜装置]

图3是釜装置30、线轴更换装置50、下线卷绕装置60、剩余线除去装置70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利用线轴更换装置50保持线轴盒33及线轴34的保持位置的说明图。

如图3所示,釜装置30、线轴更换装置50、下线卷绕装置60以及剩余线除去装置70在缝纫机底座22的内部且配设于针板24的下侧。

釜装置30具备:外釜31,其固定配备于下轴14的前端部;内釜32,其配设于外釜的内侧;以及线轴盒33及线轴34,它们可取出地容纳于内釜32的内侧。

线轴34由圆筒状的轴部和设置于其两端部的凸缘部构成,从而能够在凸缘部与凸缘部之间,将下线卷绕存储于轴部的外周。

线轴盒33是一端封闭的圆筒状,从而能够以可旋转的状态容纳线轴34。

另外,线轴盒33配备有与内釜32的轴部卡合的未图示的卡合部件。如图4所示,在线轴盒33的封闭端面设置有对卡合部件进行操作的锁杆331。该锁杆331设置为能够从线轴盒33的封闭端面起伏转动,并且通过锁杆331的起伏转动,能够解除卡合部件与内釜32的轴部卡合的状态。由此,能够从内釜32取下线轴盒33及线轴34。

[线轴更换装置]

如图3所示,线轴更换装置50具备与Y轴方向平行的引导轴51、以及能够绕该引导轴51转动的转动臂52。

转动臂52向以引导轴51为中心的圆周的直径方向两侧伸出,并在该两侧的伸出端部保持线轴盒33及线轴34(即“线轴盒33等”)。

而且,如图4所示,在以引导轴51为中心的圆周上,间隔120°设定釜装卸位置A、剩余线除去位置B以及下线卷绕位置C。即,在釜装卸位置A配置有釜装置30,在剩余线除去位置B配置有剩余线除去装置70,在下线卷绕位置C配置有下线卷绕装置60。

上述引导轴51被支撑为能够通过线轴装卸螺线管53沿Y轴方向往复移动。另外,引导轴51支撑转动臂52,并且被支撑为能够与该转动臂52一体地绕Y轴转动。

另外,引导轴51的轴截面形状为正齿轮形状,该引导轴51与在釜输送电动机54(参照图5)的输出轴设置的齿轮啮合。而且,利用该釜输送电动机54,使引导轴51以60°为单位向正反双向转动,能够使转动臂52的两端部所保持的线轴盒33分别单独地定位于釜装卸位置A、剩余线除去位置B以及下线卷绕位置C各位置。

另外,可利用线轴装卸螺线管53,使转动臂52与引导轴51一起沿着Y轴方向在前后切换位置。由此,在釜装卸位置A、剩余线除去位置B以及下线卷绕位置C各位置,在转动臂52前进移动时将保持的线轴盒33等安装于釜装置30、剩余线除去装置70或者下线卷绕装置60,并在后退移动时使保持的线轴盒33等从釜装置30、剩余线除去装置70或者下线卷绕装置60脱离。

在转动臂52的两侧的转动端部分别具备未图示的线轴盒保持机构,能够装卸线轴盒33等。

该线轴盒保持机构能够采用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平成5-192476号公报中记载的下线自动供给装置的电磁铁(附图标记40A)、日本专利公开平成6-304369号公报中记载的线轴把持单元(附图标记8)的转动式的杠杆爪(附图标记8c)等公知的结构。

[下线卷绕装置]

下线卷绕装置60具备:与转动臂52所保持的线轴盒33内的线轴34抵接的联轴器61、经由该联轴器61使线轴34旋转的卷绕电动机62、以及对从线卷送出的下线的端部进行保持和切断的下线切断装置63等。

该下线卷绕装置60利用编码器621(参照图5)检测卷绕电动机62的转数,并利用该转数控制卷绕于线轴34的线长。

下线卷绕装置60能够采用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平成5-192476号公报所记载的下线卷绕机构(附图标记50)、线夹持臂(附图标记62)以及其驱动部、线保持台(附图标记70)、下线切断机构(附图标记80)等公知的结构。

[剩余线除去装置]

剩余线除去装置70具备:抽吸从线轴盒33等下垂的下线的端部的未图示的抽吸喷嘴、在被拉近抽吸喷嘴的下线的端部附近设置的下线卷收轴71、作为该下线卷收轴71的旋转驱动源的卷收电动机72(参照图5)、使下线卷收轴71及卷收电动机72沿轴向进退移动的致动器、以及未图示的拦挡板等,该拦挡板在下线卷收轴71的外周滑动而将利用致动器后退移动的下线卷收轴71所卷绕的下线除去。

该剩余线除去装置70利用编码器721(参照图5)检测卷收电动机72的转数,并由控制装置120利用该转数获取线轴34上剩余的剩余线的长度。因而,编码器721作为剩余线检测单元发挥功能,即检测从釜装置30取出的线轴34的下线的剩余线的长度。

该剩余线除去装置70能够采用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平成7-80177号公报中记载的剩余线除去装置(附图标记6)等公知的结构。

[缝纫机的控制系统:控制装置]

图5是表示缝纫机100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缝纫机100具备控制装置120,该控制装置120作为动作控制单元,用于控制上述各部的动作。而且,控制装置120具备:程序存储器122,其存储有缝制程序122a、线轴更换控制程序122b以及其它各种程序;数据存储器123,其作为存储单元存储有缝制图案数据123a、下线消耗量数据123b以及各种设定信息(省略图示);以及CPU121,其执行程序存储器122内的各程序122a、122b等。

另外,CPU121经由接口131与操作面板300连接。该操作面板300具有:显示各种画面、输入按钮的显示部300b;和设置于显示部300b的表面并检测其接触位置的触控传感器300c,该操作面板300作为各种信息的输入输出单元发挥功能。在操作面板300中使用的输入按钮、输入开关都在显示部300b中显示,并通过利用触控传感器300c检测输入,而与按压式的按钮、开关同样地发挥功能。

另外,操作面板300也具有任意地设定缝制图案数据123a的设定参数的功能、从多个缝制图案数据123a中选择期望的数据的功能。

另外,CPU121经由接口124与驱动缝纫机电动机15的缝纫机电动机驱动电路15b连接,对缝纫机电动机15的旋转进行控制。此外,在缝纫机电动机15附设有检测其转数的编码器151。

上述缝纫机电动机15例如可应用伺服电动机。

另外,CPU121经由接口125及接口126与X轴电动机驱动电路43b及Y轴电动机驱动电路44b连接,对被缝制物的移动动作进行控制,所述X轴电动机驱动电路43b及Y轴电动机驱动电路44b分别对使被缝制物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移动的X轴电动机43及Y轴电动机44进行驱动。

另外,CPU121经由接口127及接口128分别地与线轴装卸螺线管驱动电路53b及釜输送电动机驱动电路54b连接,对线轴更换装置50的动作进行控制,所述线轴装卸螺线管驱动电路53b及釜输送电动机驱动电路54b分别对线轴更换装置50的线轴装卸螺线管53、釜输送电动机54进行驱动。

另外,CPU121经由接口129与卷绕电动机驱动电路62b连接,对下线卷绕装置60的动作进行控制,所述卷绕电动机驱动电路62b对驱动下线卷绕装置60的卷绕电动机62进行驱动。此外,在卷绕电动机62附设有检测其转数的编码器621。

另外,CPU121经由接口130与卷收电动机驱动电路72b连接,对剩余线除去装置70的动作进行控制,所述卷收电动机驱动电路72b对剩余线除去装置70的卷收电动机72进行驱动。此外,在卷收电动机72附设有检测其转数的编码器721。

另外,CPU121经由接口131与操作面板300连接。

[缝制图案数据]

缝制图案数据123a为了进行按照一个缝制图案的运针,而包含用于形成该缝制图案的全部落针位置的落针顺序和表示其位置坐标的数据以及各种动作指令。

具体而言,一个缝制图案由多个(在此为三个)更小图案的缝制要素p1~p3构成,并且在各缝制要素p1~p3的每个最终针时由未图示的切线装置执行切线。此外,在此所谓的“切线装置”不是前述的下线切断装置63,而是用于在缝制的分界从被缝制物切断上线及下线的切线装置。

此外,缝制图案数据123a的缝制要素的数量是示例,并不限于三个,只要是多个即可。

[缝纫机整体的动作控制概要]

概要地对缝纫机100的动作控制进行说明。

进行缝制时,预先利用操作面板300从数据存储器123内所存储的多个的缝制图案数据123a中选择作为目标的缝制图案数据123a。

然后,当通过操作踏板R而输入缝制开始时,控制装置120的CPU121使缝纫机电动机15起动,并且读入缝制图案数据123a,以从起始的缝制要素p1的第一针开始按顺序定位保持框41的方式控制X轴电动机43及Y轴电动机44。

然后,CPU121当按顺序进行落针直至缝制要素p1的最终针时则执行切线,并对后续的缝制要素p2、p3也同样地执行缝制动作。

另外,CPU121对线轴更换装置50执行线轴输送动作控制。

即,CPU121在利用线轴装卸螺线管53使引导轴51向前方移动的状态下,以将引导轴51的一端部定位于各位置A~C的任意一个的方式控制釜输送电动机54,并在定位后利用线轴装卸螺线管53使引导轴51向后方移动。

然后,使线轴盒保持机构动作,对釜装置30、下线卷绕装置60或者剩余线除去装置70执行线轴盒33等的装卸。

另外,CPU121对下线卷绕装置60执行下线卷绕动作控制。

即,下线卷绕装置60在预先将从下线的线卷送出的下线以缠绕于线轴34的轴部的方式进行张设的状态下待机,当引导轴51通过线轴更换装置50向后方移动时,则联轴器61与引导轴51所保持的线轴盒33内的线轴34抵接。

然后,当CPU121使卷绕电动机62驱动时,则从线卷送出的下线的端部卷绕于线轴34的轴部而开始下线的卷绕。此时,CPU121对编码器621检测的卷绕电动机62的转数进行计数。

控制装置120在数据存储器123内存有表示卷绕电动机62的转数与下线的卷绕长度的关系的表数据。而且,CPU121使卷绕电动机62旋转直至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卷绕长度的转数之后停止,并利用下线切断装置63执行下线的切断。

由此,能够对线轴34进行与目标卷绕长度对应的下线的卷绕。

另外,CPU121对剩余线除去装置70执行剩余线除去动作控制。

即,当利用线轴更换装置50使引导轴51向后方移动时,则CPU121开始利用抽吸喷嘴进行抽吸动作,执行对从线轴盒33垂下的下线的剩余线的端部的吸引。然后,CPU121使卷收电动机72开始驱动,利用下线卷收轴71执行对下线的剩余线的卷收。

此时,CPU121对编码器721检测的卷收电动机72的转数进行计数。

控制装置120在数据存储器123内存有表示卷收电动机72的转数与下线的卷收长度的关系的表数据。

而且,CPU121当根据在下线卷收轴71的附近配置的检测下线的剩余线的通过的传感器、或者向卷收电动机72的通电电流值的变化而检测出卷收完成时,则根据直至卷收完成为止的卷收电动机72的转数来检测线轴34上剩余的剩余线的长度。

[线轴更换控制]

控制装置120的CPU121基于线轴更换控制程序122b来执行线轴更换控制。下面基于图6来说明该线轴更换控制的控制内容。

如图6的(A)所示,利用前述的下线卷绕装置60对线轴34进行卷绕的目标卷绕长度l0是预定在实际缝制中消耗的可缝制长度l1与预留的剩余线富余长度l2的合计。

另一方面,如图6的(B)所示,一次的缝制图案的缝制所消耗的下线长度Y0是各缝制要素p1~p3分别消耗的下线长度Y1、Y2、Y3的合计长度。此外,图中的附图标记i表示切线的执行。

CPU121根据缝制图案数据中记录的各缝制要素p1~p3的各落针位置的位置坐标计算各个落针时的保持框的移动量,并根据各个缝制要素p1~p3的移动量的合计值计算各缝制要素p1~p3分别消耗的下线长度Y1、Y2、Y3的值。

上述计算出的下线长度Y1、Y2、Y3作为下线消耗量数据123b的一部分被记录于数据存储器123。

在此,例如以如下情况为例来说明线轴更换控制,所述情况是:两次的缝制图案的缝制所消耗的下线长度Y0×2比线轴34的可缝制长度l1短,三次的缝制图案的缝制所消耗的下线长度Y0×3比线轴34的可缝制长度l1长。

CPU121以各缝制图案的缝制要素p1~p3为单位按顺序累积计算从开始使用线轴34起的下线的消耗长度,并与线轴34的可缝制长度l1进行比较。

例如,即使在三次的缝制图案的缝制所消耗的下线长度Y0×3比线轴34的可缝制长度l1长的情况下,也会在到第三次的缝制图案的缝制要素p1或者缝制要素p2为止的合计长度比可缝制长度l1短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执行缝制直到可缝制的缝制要素为止。在此,例示了到第三次的缝制图案的缝制要素p2为止的累积的合计长度lc为最接近可缝制长度l1的值的情况。

因而,CPU121进行如下控制:执行缝制直到第三次的缝制图案的缝制要素p2为止,并在切线后进行线轴34的更换动作。

另外,下线的消耗长度有时会由于例如被缝制物的厚度、材质、所设定的线张力、使用的下线的伸缩性等的不同而使得根据缝制图案数据计算出的计算值与实际的消耗长度不完全一致。

因此,控制装置120的CPU121对从釜装置30取出并向剩余线除去装置70输送的线轴34根据从开始剩余线的卷收起到完成为止的卷收电动机72的转数检测线轴34上剩余的剩余线的长度。

而且,如图6的(D)所示,通过从线轴34的目标卷绕长度l0减去线轴34上剩余的剩余线的长度l21,来计算实际的下线消耗长度l11。

实际的下线消耗长度l11与直到第三次的缝制图案的缝制要素p2为止的累积的合计长度lc在理论上应该一致,但是在它们不一致的情况下,CPU121计算下线消耗长度l11与合计长度lc的误差比(l11/lc)。上述计算出的误差比(l11/lc)作为下线消耗量数据123b的一部分被存储于数据存储器123。

而且,如图6的(E)所示,CPU121在进行下一次的缝制时,在计算各缝制要素p1~p3分别消耗的下线长度Y1、Y2、Y3以及下线长度Y0时,乘以上述误差比(l11/lc)来计算修正的下线长度Y11、Y21、Y31、Y01,并基于这些修正的下线长度来确定线轴34的更换时机。

[线轴更换控制动作的说明]

基于图7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控制装置120的CPU121基于线轴更换控制程序122b执行的线轴更换控制的流程。

此外,作为前提,在卷绕有目标卷绕长度l0的下线的线轴34(设定为“新的线轴34”)安装于内釜32内的状态下开始缝制(参照图6的(A))。

首先,当从操作面板300选择缝制图案数据123a时(步骤S1),则CPU121进行该缝制图案数据123a的读入,并根据该缝制图案数据123a计算各缝制要素p1~p3分别消耗的下线长度Y1、Y2、Y3以及缝制图案的缝制所消耗的下线长度Y0(步骤S3:参照图6的(B))。

接着,CPU121通过启动缝纫机电动机15开始缝制(步骤S5)。

而且,CPU121每当进行缝制图案数据123a中的一个缝制要素p1、p2或p3的缝制以及切线时,基于前述的下线长度Y1、Y2、Y3(或者Y11、Y21、Y31)计算从新的线轴34的开始使用到当前为止累积的合计长度lc(步骤S7:参照图6的(C))。

而且,CPU121使从新的线轴34开始使用起累积的合计长度lc与预定后续进行缝制的缝制要素p1、p2或p3预定消耗的下线长度Y1、Y2或Y3相加,并根据该计算出的值是否超过线轴34的可缝制长度l1来判定能否对预定后续进行缝制的缝制要素p1、p2或p3进行缝制(步骤S9)。

而且,在计算出的值未超过线轴34的可缝制长度l1而判定为能够对预定后续进行缝制的缝制要素p1、p2或p3进行缝制的情况下,则进入步骤S17的处理。

另外,在计算出的值超过线轴34的可缝制长度l1而判定为无法对预备后续进行缝制的缝制要素p1、p2或p3进行缝制的情况下,CPU121基于针对前述的线轴更换装置50的线轴输送动作控制,从釜装置30的内釜32取出线轴盒33等,并供给容纳有通过下线卷绕装置60卷绕了目标卷绕长度l0的下线的线轴34的线轴盒33(步骤S11)。

另外,CPU121将从釜装置30的内釜32取出的线轴盒33等向剩余线除去装置70输送,并通过剩余线除去动作控制对线轴34上剩余的下线进行卷收,并且根据编码器721的检测转数获取线轴34上剩余的剩余线的长度l21(步骤S13)。

而且,CPU121根据剩余线的长度l21计算实际的下线消耗长度l11(参照图6的(D)),并计算下线消耗长度l11与合计长度lc的误差比(l11/lc)(步骤S15)。该误差比(l11/lc)的值被录入数据存储器123。

而且,进入步骤S17的处理。

在步骤S17中,CPU121判定预定后续进行缝制的缝制要素p1、p2或p3是否为缝制图案数据123a中的最后的缝制要素p3(步骤S17)。

其结果为,在判定为预定后续进行缝制的缝制要素不是缝制图案数据123a中的最后的缝制要素p3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7的处理,并对该缝制要素执行缝制。

此时,在已经在步骤S15中将误差比(l11/lc)的值录入数据存储器123的情况下,将在步骤S7中计算累积的合计长度lc时的下线长度Y1、Y2、Y3的值与误差比(l11/lc)相乘进行修正。

另外,在判定为预定后续进行缝制的缝制要素是缝制图案数据123a中的最后的缝制要素p3的情况下,CPU121判定预定后续进行缝制的缝制图案数据123a是否变更为其它的缝制图案数据123a(步骤S19)。

其结果为,在判定为缝制图案数据123a没有变更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5的处理,再次成为能够基于当前的缝制图案数据123a开始缝制的状态。

另外,在判定为变更了缝制图案数据123a的情况下,CPU121返回步骤S3的处理,进行新选择的缝制图案数据123a的读入,并根据该缝制图案数据123a计算各缝制要素p1~p3分别消耗的下线长度Y1、Y2、Y3以及缝制图案的缝制所消耗的下线长度Y0。此外,当缝制图案数据123a变更时,则对数据存储器123内的误差比(l11/lc)进行重置。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

缝纫机100的控制装置120的CPU121进行如下控制:每当进行将基于缝制图案的一系列的缝制分割成多个而构成的缝制要素p1~p3的缝制时,判定卷绕于线轴34的下线是否足够下一个缝制要素的缝制,并根据其判定结果利用线轴更换装置50更换线轴34。

以往,每当进行基于缝制图案的一系列的缝制时,判定卷绕于线轴34的下线是否足够后续的缝制图案整体的缝制,因此即使为了进行更换而从釜装置30取出的线轴34的下线的剩余线的长度略少于一个缝制图案所消耗的下线长度,也会废弃下线的剩余线。

但是,在上述缝纫机100的情况下,每当进行缝制要素p1~p3的缝制时,判定卷绕于线轴34的下线是否足够下一个缝制要素的缝制,因此能够使为了进行更换而从釜装置30取出的线轴34的下线的剩余线的长度比缝制要素p1~p3所消耗的下线长度Y1、Y2或Y3短。

另外,控制装置120的CPU121基于缝制图案数据123a计算多个缝制要素p1~p3的每一缝制所消耗的下线长度Y1、Y2、Y3。

因此,不需要预先在缝制图案数据123a内包含表示缝制要素p1~p3的每一缝制所消耗的下线长度Y1、Y2、Y3的数据,能够利用已有的缝制图案数据获取下线长度Y1、Y2、Y3。

另外,缝纫机100具备对利用线轴更换装置50从釜装置30取出的线轴34的下线的剩余线的长度l21进行检测的编码器721,控制装置120的CPU121利用误差比(l11/lc)来修正基于缝制图案数据123a计算出的多个缝制要素p1~p3的每一缝制所消耗的下线长度Y1、Y2、Y3,该误差比(l11/lc)是基于通过编码器721检测出的线轴34的下线的剩余线的长度l21的误差比。

因此,能够提高判定卷绕于线轴34的下线是否足够下一个缝制要素的缝制时的判定精度,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少下线的浪费。

[其它]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细节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例如,釜装置30、移动机构40、线轴更换装置50、下线卷绕装置60或者剩余线除去装置70的各结构仅为示例,也可以利用不同的机构实现同等的功能。

另外,在上述控制装置120中,根据缝制图案数据123a的设定内容计算缝制要素p1~p3的每一缝制所消耗的下线长度Y1、Y2、Y3,但是也可以构成为,预先在缝制图案数据123a中准备缝制要素p1~p3的每一缝制所消耗的下线长度Y1、Y2、Y3的数据。

另外,也可以设置使下线通过的辊等,并根据其转数来检测卷绕于线轴34的下线长度或者线轴34的下线的剩余线的长度l21。在该情况下,能够检测与转数成比例的下线的长度,因此有时能够获得更高的检测精度。

1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感应器切换控制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