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交换器

文档序号:1248998 发布日期:2020-08-21 浏览:2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热交换器 (Heat exchanger ) 是由 不公告发明人 于 2019-02-1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和换热芯,所述壳体包括壳主体部件、第一集流箱和第二集流箱,所述第一集流箱和第二集流箱中的至少其中一个包括第一箱体和连接板,所述第一箱体设置有阶梯凹槽,所述第一箱体包括与所述阶梯凹槽相对应的肩部和内周壁部,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阶梯凹槽侧与所述肩部焊接固定,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内周壁部焊接固定。通过第一箱体和连接板的焊接配合,能够满足热交换器的抗压要求,且加工装配工艺较为简单。(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heat exchanger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and a heat exchange core, wherein the shell comprises a shell body component, a first collecting tank and a second collecting tank, at least one of the first collecting tank and the second collecting tank comprises a first tank body and a connecting plate, the first tank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stepped groove, the first tank body comprises a shoulder part and an inner circumferential wall part, the shoulder part corresponds to the stepped groove, the connecting plate faces the stepped groove side and is fixedly welded with the shoulder part, and the connecting plate is fixedly welded with the inner circumferential wall part. Through the welding cooperation of first box and connecting plate, can satisfy heat exchanger&#39;s resistance to compression requirement, and processing assembly process is comparatively simple.)

一种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车用空调系统选用环保制冷剂成为行业内发展趋势,其中,CO2作为制冷剂,具有价格低廉和环保等优势,可以替代一般制冷剂。

采用CO2作为制冷剂的空调系统,其工作压力较高,一般需要较为复杂的加工装配工艺来实现热交换器的耐压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和换热芯,所述壳体包括壳主体部件、第一集流箱和第二集流箱,所述换热芯包括扁管部件,所述扁管部件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集流箱流,所述扁管部件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二集流箱,所述壳主体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箱密封固定,所述壳主体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箱密封固定,使得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容置腔,所述换热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腔;

所述第一集流箱和第二集流箱中的至少其中一个包括第一箱体和连接板,所述第一箱体设置有阶梯凹槽,所述第一箱体包括与所述阶梯凹槽相对应的肩部和内周壁部,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阶梯凹槽侧与所述肩部焊接固定,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内周壁部焊接固定。

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第一腔、第二腔和第三腔,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箱,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之间设置有阻隔部,所述阻隔部位于所述第一箱体的阶梯凹槽的底部,所述阻隔部相对于所述阶梯凹槽的底部凸起,所述第三腔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箱;

所述扁管部件包括第一扁管组和第二扁管组,所述第一扁管组和第二扁管组中设置有第一流体流道,所述第一扁管组通过所述第一流体流道连通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三腔,所述第二扁管组通过所述第一流体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腔和所述第三腔;

所述壳主体部件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箱体,并且所述壳主体部件与所述内周壁部焊接固定。

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阻挡机构,所述阻挡机构位于所述壳主体部件的内壁与所述换热芯之间,所述阻挡机构与所述换热芯相接触或者过渡配合,所述阻挡机构与所述壳主体部件的内壁相接触或者过渡配合;或者所述阻挡机构凸出于所述壳主体部件的内壁,所述阻挡机构与所述换热芯相接触或者过渡配合。

所述壳主体部件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阻挡机构包括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所述第一板片位于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换热芯之间,所述第一板片的一侧与所述换热芯相接触并焊接固定或者过渡配合,所述第一板片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内壁相接触并焊接固定或者过渡配合,所述第二板片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换热芯之间,所述第二板片的一侧与所述换热芯相接触并焊接固定或者过渡配合,所述第二板片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内壁相接触并焊接固定或者过渡配合。

所述壳主体部件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阻挡机构包括第一波形板和第二波形板,所述第一波形板和第二波形板呈波浪形,所述第一波形板位于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换热芯之间,所述第一波形板的一侧与所述换热芯相接触并焊接固定或者过渡配合,所述第一波形板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内壁相接触并焊接固定或者过渡配合,所述第二波形板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换热芯之间,所述第二波形板的一侧与所述换热芯相接触并焊接固定或者过渡配合,所述第二波形板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内壁相接触并焊接固定或者过渡配合。

所述壳主体部件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阻挡机构包括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位于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一凸部相对于所述第二侧板向内凸起,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侧板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凸部朝向所述换热芯的一侧与所述换热芯相接触并焊接固定或者过渡配合,所述第二凸部位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凸部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向内凸起,所述第二凸部与所述第一侧板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凸部朝向所述换热芯的一侧与所述换热芯相接触并焊接固定或者过渡配合。

所述换热芯还包括多个翅片,所述壳主体部件的内壁包括相对的第一内壁部和第二内壁部、以及相对的第三内壁部和第四内壁部;

所述第一扁管组包括多个第一扁管,所述第二扁管组包括多个第二扁管,相邻所述第一扁管或第二扁管之间设置有所述翅片,所述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与所述第三内壁部之间设置有所述翅片,所述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与所述第四内壁部之间设置有所述翅片,所述阻挡机构位于所述第二扁管组与所述第一内壁部之间、所述第一扁管组与所述第二内壁部之间,或者部分所述阻挡机构相对于所述第一内壁部向内凸起,部分所述阻挡机构相对于所述第二内壁部向内凸起。

所述连接板设置有多个连接孔部,所述第一扁管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集流箱的连接板的连接孔部,并与所述连接孔部密封固定,所述第一扁管的另一端伸入相对应的所述第二集流箱的连接板的连接孔部,并与所述连接孔部密封固定;

在长度方向上,所述连接孔部到所述连接板的端面的距离等于所述壳主体部件的厚度与所述第一板片的厚度之和;

所述阶梯凹槽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凸台,所述凸台的端面部与每两个相邻的所述连接孔部之间的部分连接板相焊接固定。

所述壳体内形成第二流体流动空间,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所述第一扁管组和第二扁管组之间,所述隔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箱的连接板密封固定,所述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箱的连接板保持一定的距离,所述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箱的连接板之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为:10mm~20mm,所述隔板的上侧和下侧分别与所对应的所述壳主体部件的内壁密封固定,以将所述第二流体流动空间分隔为两个相互并列且连通的第二流体流道;

所述壳主体部件伸入所述第一箱体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焊接固定,所述壳主体部件包括第一壳主体部件分部和第二壳主体部件分部,所述第一壳主体部件分部和所述第二壳主体部件分部密封固定。

所述第一板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箱体的连接板焊接固定,所述第一板片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箱的连接板焊接固定,所述第一板片还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流体出口部相对应设置;

所述壳主体部件还包括两个盖板,所述两个盖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主体部件分部和第二壳主体部件分部的固定连接处,所述盖板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壳主体部件分部焊接固定,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壳主体部件分部焊接固定;

所述第一壳主体部件分部包括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在靠近所述第一集流箱的一端附近开设有第二流体进口部,所述第二壳主体部件分部包括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在靠近所述第一集流箱的一端附近开设有第二流体出口部,所述第二流体进口部和第二流体出口部都与所述第二流体流道连通,所述第一箱体还设置有第一流体进口部和第一流体出口部,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部连通,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部连通。

该热交换器通过第一箱体和连接板的焊接配合,能够满足热交换器的抗压要求,且加工装配工艺较为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热交换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热交换器的另一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第一集流箱(不含连接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连接板的主视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热交换器的剖面示意图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二集流箱(不含连接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热交换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一波形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第二壳体分部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0包括壳体和换热芯,壳体包括壳主体部件101、第一集流箱102和第二集流箱103,换热芯包括扁管部件,扁管部件包括第一扁管组104和第二扁管组105,第一扁管组104包括多个第一扁管1041,多个第一扁管1041以大致平行的方式堆叠,第二扁管组105包括多个第二扁管1051,多个第二扁管1051以大致平行的方式堆叠,第一扁管1041和第二扁管1051中设置有第一流体流道,壳体内形成第二流体流动空间。

应当清楚,这里将第一扁管组的扁管称为第一扁管,第二扁管组的扁管称为第二扁管,但对于单个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两者结构可以相同或者不相同。

如图1所示,壳主体部件101的一端伸入第一集流箱102,并焊接固定且密封设置,壳主体部件101的另一端伸入第二集流箱103,并焊接固定且密封设置。如图2所示,壳主体部件101包括容置腔10,换热芯至少部分位于容置腔10,且第一扁管组104和第二扁管组105基本平行的放置。

如图3所示,热交换器100还包括第一腔1027、第二腔1028和第三腔1034,第一腔1027和第二腔1028位于第一集流箱102,第一腔1027和第二腔1028不直接连通,第三腔1034位于第二集流箱103。第一扁管1041的第一流体流道的一端与第一腔1027连通,另一端与第三腔1034连通,第二扁管1051的第一流体流道的一端与第二腔1028连通,另一端与第三腔1034连通。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集流箱102包括第一箱体1021和连接板1022。第一箱体1021设置有阶梯凹槽1023,第一箱体1021包括与阶梯凹槽1023相对应的肩部1024和内周壁部1025,第一箱体1021还包括设置在阶梯凹槽1023底部的阻隔部1026,阻隔部1026相对于阶梯凹槽1023的底部凸起,阻隔部1026位于第一腔1027和第二腔1028之间,连接板1022朝向阶梯凹槽1023底部的一侧的一部分与肩部1024和阻隔部1026的端面部焊接固定且密封设置,同时,如图6所示,连接板1022的侧壁与所对应的内周壁部1025的一部分焊接连接,并形成第一焊缝1。通过连接板1022朝向阶梯凹槽1023底部的一侧的一部分与肩部1024焊接固定,连接板1022的侧壁与所对应的内周壁部1025的一部分焊接固定,能够满足热交换器的抗压要求,且加工装配工艺较为简单。

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集流箱103包括第二箱体1032和连接板1022,第二箱体1032不包括上述阻隔部1026,其他结构与第一箱体1021相同或者相似,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第一扁管组104的一端与第一集流箱102焊接固定且密封设置,第一扁管组104的另一端与第二集流箱103焊接固定且密封设置,第一扁管组104分别与第一集流箱102和第二集流箱103流体连通,第二扁管组105的一端与第一集流箱102焊接固定且密封设置,第二扁管组105的另一端与第二集流箱103焊接固定且密封设置,第二扁管组105分别与第一集流箱102和第二集流箱103流体连通。

如图3和图6所示,壳主体部件101伸入阶梯凹槽1023的一端的端面部与连接板1022焊接固定,并形成第二焊缝2,部分内周壁部1025与所对应的部分壳主体部件101的外壁部焊接固定,并形成第三焊缝3。第一焊缝1、第二焊缝2和第三焊缝3相交于同一位置,这里同一位置也包括近似同一位置。壳主体部件101的另一端与第二集流箱103以相同或者相似的方式焊接固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箱体1021、连接板1022和壳主体部件101的焊接配合,第一焊缝1、第二焊缝2和第三焊缝3相交于同一位置,密封性能较好,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的抗压能力,且加工装配工艺较为简单。

如图4所示,阶梯凹槽1023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凸台1035,能够提高扰流能力,也能够使得流体均匀分布。凸台1035的端面部与连接板1022焊接固定,这样能够相对增加第一箱体1021与连接板1022的焊接面,从而相对提高第一集流箱102的抗压能力。这里应当说明,第二集流箱103也同样设置有凸台。

如图7所示,第一腔1027对应的连接板1022的部分设置有多个连接孔部1031,同样,第二腔1028对应的连接板1022的部分也设置有多个连接孔部1031,这里应当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板1022包括两列连接孔部1031,且每列中的多个连接孔部1031平行或者近似平行排列。这里应当说明,凸台1035的端面部与每两个相邻的连接孔部1031之间的部分连接板1022相焊接固定。

如图4和图8所示,第一箱体1021还设置有第一流体进口部1029和第一流体出口部1030,第一腔1027可以与第一流体进口部1029连通,第二腔1028可以与第一流体出口部1030连通。第一集流箱102还包括第一接口连接块11和第二接口连接块12,第一接口连接块11与第一流体进口部1029固定连接,第二接口连接块12与第一流体出口部1030固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口连接块11和第二接口连接块12与第一箱体1021为一体结构,能够提高连接处的抗压能力,且省去了焊接工艺,减少了泄露风险。这里应当说明,第一接口连接块11和第二接口连接块12也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与第一箱体1021固定连接。

第一流体在热交换器100内的流动路径为:第一流体从第一流体进口部1029进入第一腔1027,经第一腔1027进入第一扁管组104,从第一扁管组104流出到第三腔1034,经第三腔1034进入第二扁管组105,从第二扁管组105流出到第二腔1028,然后从第一流体出口部1030流出。这里应当说明,第一流体可以是制冷剂。

这里应当说明,第一集流箱102也可以不设置阻隔部1026,第二集流箱103与第一集流箱102相同或相似设置,可以理解,此时,第一集流箱102设置有第一流体进口部,第二集流箱103设置有第一流体出口部。第一流体从第一流体进口部进入第一集流箱102,然后经扁管部件进入第二集流箱103,再经第一流体出口部流出。

如图8所示,壳主体部件101包括第一壳主体部件分部1011和第二壳主体部件分部101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主体部件分部1011和第二壳主体部件分部1012的横截面大致为“匚”形,使得热交换器的装配较为简单,第一壳主体部件分部1011和第二壳主体部件分部1012焊接固定且密封设置。

图8所示,壳主体部件101还包括两个盖板1017,两个盖板1017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主体部件分部1011和第二壳主体部件分部1012的连接处,盖板1017的一部分与第一壳主体部件分部1011焊接固定,一部分与第二壳主体部件分部1012焊接固定,能够相对提高壳主体部件101的耐压强度。

如图8所示,热交换器100还包括隔板106,隔板106位于第一扁管组104和第二扁管组105之间,隔板106的一端与第一集流箱102的连接板1022焊接固定且密封设置,另一端与第二集流箱103的连接板保持一定的距离,该距离的取值范围为:10mm~20mm,隔板106的左侧与第二扁管1051相抵接,右侧与第一扁管1041相抵接,隔板106的上侧和下侧分别与所对应的壳主体部件101的内壁焊接固定且密封设置,以将第二流体流动空间分隔为两个相互并列且连通的第二流体流道,第二流体流动空间形成大致为“U”形的流动空间,如图3所示,且第二流体与第一流体反方向流动,相对提高了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

图8所示,第一壳主体部件分部1011包括第一侧板1013,第一侧板1013在靠近第一集流箱102的一端附近开设有第二流体进口部1015。第二壳主体部件分部1012包括第二侧板1014,第二侧板1014在靠近第一集流箱102的一端附近开设有第二流体出口部1016。应当理解,第二流体进口部1015和第二流体出口部1016与第一流体进口部1029和第一流体出口部1030位于热交换器的同一端,如此设置,使得第二流体与第一流体基本上全程反方向流动,进一步提高了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

第二流体进口部1015和第二流体出口部1016都与第二流体流道连通。这里应当说明,第二流体也可以从第二流体出口部1016进入热交换器,从第二流体进口部1015流出热交换器。这里还应当说明,第二流体可以是冷却剂。

如图2和图8所示,壳主体部件101的内壁包括相对的第一内壁部1061和第二内壁部1062、以及相对的第三内壁部1063和第四内壁部1064,应当理解,壳主体部件101的内壁形成于第一壳主体部件分部1011和第二壳主体部件分部1012朝向换热芯的一侧,第一内壁部1061位于第一侧板1013,第二内壁部1062位于第二侧板1014,可以理解,第三内壁部1063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壳主体部件分部1011,一部分位于第二壳主体部件分部1012,第四内壁部1064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壳主体部件分部1011,一部分位于第二壳主体部件分部1012。

换热芯还包括翅片部件,翅片部件包括多个翅片,多个翅片包括多个第一翅片1018和多个第二翅片1019,相邻第一扁管1041之间设置有翅片,相邻第二扁管1051之间设置有翅片。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第一扁管1041和第二扁管1051与第三内壁部1063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翅片1018、两个第二翅片1019,第一翅片1018的上侧与所对应的部分第三内壁部1063焊接固定,第一翅片1018的下侧的一部分与第一扁管1041焊接固定,一部分与第二扁管1051焊接固定,第二翅片1019的上侧与所对应的部分第三内壁部1063焊接固定,第二翅片1019的下侧与所对应的扁管焊接固定,第一扁管1041和第二扁管1051与第四内壁部1064之间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设置有一个第一翅片1018、两个第二翅片1019,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第一翅片1018的一侧与隔板106相抵接,第一翅片1018的另一侧与第二集流箱103的连接板1022相抵接,第一翅片1018对隔板106起到限位的作用,有利于焊接时对隔板106的定位。第二翅片1019分别与第一扁管1041和第二扁管1051间隔设置并焊接固定,通过设置第一翅片1018和第二翅片1019,能够相对提高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

如图8所示,热交换器100还包括阻挡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阻挡机构包括第一板片107和第二板片108,第一板片107和第二板片108呈四方形,第一板片107位于第一扁管组104和第二侧板1014之间,第一板片107的长度和宽度与第二侧板1014的近似相等,且具有一定的厚度M,第一板片107的一侧与第二内壁部1062相接触并焊接固定,第一板片107的另一侧与第一扁管组104的侧壁部相接触并焊接固定。

这里应当说明,第一板片107的一侧可以与第二内壁部1062过渡配合,第一板片107的另一侧可以与第一扁管组104的侧壁部过渡配合。

第一板片107的一端与第一箱体1021的连接板1022焊接固定,第一板片107的另一端与第二集流箱103的连接板1022焊接固定,第一板片107还开设有通孔1071,通孔1071与第二流体出口部1016相对应设置。第二板片108与第一板片107的结构和尺寸相同或者相似,第二板片108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设置于第二扁管组105和第一内壁部1061之间。

为了便于说明,参考图5,定义图中X方向为连接板1022的长度方向,Y方向为连接板1022的宽度方向。

为了满足抗压强度的要求,保证焊接面积,在长度方向上,连接板1022的连接孔部1031到连接板1022的端面具有一定的距离L,设壳主体部件101的厚度为N,一般情况下,壳主体部件101的厚度N小于距离L,例如,N等于L的一半,因此壳主体部件101和第一箱体1021、连接板1022焊接固定后,第一内壁部1061与第二扁管组105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第二内壁部1062与第一扁管组104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这里应当说明,在宽度方向上,连接板1022的连接孔部1031到连接板1022的端面也具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由于第一翅片1018和第二翅片1019的设置,使得第三内壁部1063、第四内壁部1064和换热芯之间不存在间隙。

因此,第二流体在热交换器中流动时,由于上述空间的流动阻力较小,第二流体在上述空间中流动速率较大,大部分第二流体在上述空间中流动,使得第二流体与第一流体之间的换热不充分,影响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

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板片107和第二板片108设置于上述空间,且M+N的大小与距离L相等,如图6所示,这里应当知晓,在实际设置中,M+N的大小可能大于距离L,也可能小于距离L。如此设置,使得第二流体在进入容置腔10后,大部分在第一板片107和隔板106之间以及第二板片108和隔板106之间流动,第二流体的分配较为均匀,使得第二流体与第一流体之间换热比较充分,从而相对提高了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另外,通过设置第一板片107和第二板片108,也能相对提高壳主体部件101的耐压强度。

这里应当说明,第一板片107的长度也可以小于第二侧板1014的长度,例如,第一板片107的长度为第二集流箱103的连接板1022到第二流体出口部1016的距离,此时,设置第一板片107的一端与第二集流箱103的连接板1022相接触,也能实现行对提高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

这里还应当说明,也可以通过增加壳主体部件101厚度的方式实现减小上述间隙。

如图9所示,阻挡机构可以设置为第一波形板107'和第二波形板108'(未示出),第一波形板107'呈波浪形,第一波形板107'的厚度小于第一板片107,第一波形板107'的设置方式与第一板片107相同或者相似。第二波形板108'与第一波形板107'的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第二波形板108'的设置方式与第二板片108相同或者相似。

如此设置,一方面,能够使得第二流体与第一流体之间换热比较充分,另一方面,能够相对减少热交换器的重量,而且波浪结构能够对第二流体产生扰流作用,使得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之间换热更加充分,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

如图10所示,阻挡机构还可以设置为第一凸部107”和第二凸部108”(未示出),第一凸部107”位于第二侧板1014,第一凸部107”相对于第二内壁部1062向内凸起,第一凸部107”可以与第二侧板1014为一体结构,第一凸部107”朝向第一扁管组104的一侧与第一扁管组104的侧壁部相接触并焊接固定,或者第一凸部107”朝向第一扁管组104的一侧与第一扁管组104的侧壁部过渡配合。第二凸部108”以相同或者相似的形式设置于第一侧板1013。

如此设置,一方面,能够使得第二流体与第一流体之间换热比较充分,相对提高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另一方面,减少了热交换器的零部件数量,装配工艺较为简单。

如图3和图6所示,多个第一扁管1041的一端伸入第一集流箱102的连接板1022的连接孔部1031,并与连接孔部1031焊接固定且密封设置,多个第一扁管1041的另一端伸入相对应的第二集流箱103的连接板1022的连接孔部1031,并与连接孔部1031焊接固定且密封设置。第一扁管1041的一端的一部分与第一箱体1021的肩部1024相抵接,另一端的一部分与第二箱体1032的肩部1024相抵接,有利于焊接时对第一扁管1041的定位。多个第二扁管1051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与第一集流箱102和第二集流箱103相连接。

如图7所示,热交换器还包括第三接口连接块1036、第四接口连接块1037、第一接口部1038和第二接口部1039,第三接口连接块1036与第二流体进口部1015焊接固定,第一接口部1038与第三接口连接块1036焊接固定,第四接口连接块1037与第二流体出口部1016焊接固定,第二接口部1039与第四接口连接块1037焊接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1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车载空调装置及车载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