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填充衬套组件

文档序号:1267598 发布日期:2020-08-25 浏览:2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液体填充衬套组件 (Liquid filled liner assembly ) 是由 伊藤优步 井上敏郎 于 2020-02-1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液体填充衬套组件。该液体填充衬套组件包括:内管状构件(11);外管状构件(12),其以与所述内管状构件同轴的关系设置;以及弹性构件(13),其插设在所述内管状构件和所述外管状构件之间,其中,不仅能够自由地选择所述液体填充衬套组件在横向方向上的刚度,而且能够自由地选择所述液体填充衬套组件在旋转方向和/或轴向方向上的刚度。(A liquid filled liner assembly. The liquid-filled liner assembly includes: an inner tubular member (11); an outer tubular member (12) disposed in coaxi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ner tubular member; and an elastic member (13) interposed between the inner and outer tubular members, wherein not only the rigidity of the liquid-filled liner assembly in the lateral direction but also the rigidity of the liquid-filled liner assembly in the rotational and/or axial direction can be freely selected.)

液体填充衬套组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构造成插设在振动源和支撑该振动源的支撑构件之间的液体填充衬套组件,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改变刚度的液体填充衬套组件。

背景技术

常规的液体填充衬套组件包括:内管状构件;外管状构件,其同轴地设置至内管状构件;以及多个弹性分隔壁构件,其在内管状构件和外管状构件之间径向延伸以限定多个液体室,这些液体室经由孔口通道彼此连通。液体室和孔口通道填充有液体。例如,参见JP2002-310219A。根据该现有技术,液体填充衬套组件设置有三对液体室,这三对液体室以规则间隔周向布置,并且在直径上相对的每对液体室经由孔口通道彼此连通。

当液体填充衬套受到沿彼此相对的一对液体室之一的振动时,由于液体在两个液体室之间的移动而产生了对抗该振动的阻尼力。通过适当地构造相应的孔口通道并选择各种其他参数,可以将阻尼动作适当地调谐到目标频率。由于存在三对液体室,能够对这种特定的液体填充衬套进行调谐,以阻尼三种不同频率的振动。

经常存在这样的情况,即,要求液体填充衬套组件不仅能够阻尼径向方向上的振动而且能够阻尼轴向方向和旋转方向上的振动。因此,期望液体填充衬套组件能够在期望的方向上阻尼振动,并且期望可以根据每个特定需要在各个方向上变化或选择液体填充衬套组件的刚度。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这种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液体填充衬套组件,该液体填充衬套组件包括内管状构件;外管状构件,其以与内管状构件同轴的关系设置;以及弹性构件,其插设在内管状构件和外管状构件之间,其中,不仅能够自由地选择液体填充衬套组件在横向方向上的刚度,而且能够自由地选择液体填充衬套组件在旋转方向和/或轴向方向上的刚度。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所述液体填充衬套组件包括:内管状构件(11),所述内管状构件具有中心轴线(X);外管状构件(12),所述外管状构件以同轴关系围绕所述内管状构件,并且在所述内管状构件和所述外管状构件之间限定有环形空间;以及管状弹性构件(13),所述管状弹性构件插设并连接在所述内管状构件和所述外管状构件之间,并限定了沿周向以规则间隔按顺序布置的第一至第四液体室(21),所述管状弹性构件限定了使所述第一液体室(21A)与所述第三液体室(21C)连通的第一连通通道(42A)、使所述第二液体室(21B)与所述第四液体室(21D)连通的第二连通通道(42B)、使所述第一液体室(21A)与所述第二液体室(21B)连通的第三连通通道(42C)以及使所述第三液体室(21C)和所述第四液体室(21D)连通的第四连通通道(42D),其中,所述第一液体室、所述第二液体室、所述第三液体室、所述第四液体室、所述第一连通通道、所述第二连通通道、所述第三连通通道和所述第四连通通道填充有粘性流体(70),其中,所述液体室构造成使得当所述内管状构件相对于所述外管状构件沿所述中心轴线移动时,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室的立方容积以相互互补的方式变化,并且所述第三液体室和所述第四液体室的立方容积以相互互补的方式变化;当所述内管状构件相对于所述外管状构件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时,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室的立方容积以相互互补的方式变化,并且所述第三液体室和所述第四液体室的立方容积以相互互补的方式变化;当所述内管状构件相对于所述外管状构件沿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第三液体室的布置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第三液体室的立方容积以相互互补的方式变化;并且当所述内管状构件相对于所述外管状构件沿所述第二液体室和所述第四液体室的布置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液体室和所述第四液体室的立方容积以相互互补的方式变化。

根据该构造,当在第一液体室和第三液体室的布置方向上相对于外管状构件向内管状构件施加载荷时,流动穿过使第一液体室和第三液体室彼此连通的第一连通通道的粘性流体遭遇一定的流动阻力。当在第二液体室和第四液体室的布置方向上相对于外管状构件向内管状构件施加载荷时,流动穿过使第二液体室和第四液体室彼此连通的第二连通通道的粘性流体遭遇一定的流动阻力。因此,通过改变第一连通通道和第二连通通道的横截面积和长度,能够改变液体填充衬套组件在与轴线正交的两个方向(第一液体室和第三液体室的布置方向以及第二液体室和第四液体室的布置方向)上的刚度。

此外,当在平行于轴线的方向上或使内管状构件相对于外管状构件绕轴线旋转的方向上相对于外管状构件向内管状构件施加载荷时,流动穿过使第一液体室和第二液体室彼此连通的第三连通通道的粘性流体遭遇一定的流动阻力,并且,流动穿过使第三液体室和第四液体室彼此连通的第四连通通道的粘性流体遭遇一定的流动阻力。因此,通过改变第三连通通道和第四连通通道的横截面积和长度,能够改变液体填充衬套组件在两个方向上(平行于轴线的方向和旋转内管状构件的方向)的刚度。

优选地,所述管状弹性构件设置有:第一径向壁(18)至第四径向壁(18),所述第一径向壁至所述第四径向壁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沿径向方向延伸并且绕所述中心轴线依次布置;四个第一端壁部(19),其附接至所述径向壁的相应的第一轴向端;以及四个第二端壁部(20),其附接至所述径向壁的相应的第二轴向端,使得所述第一液体室至所述第四液体室由所述第一径向壁至所述第四径向壁、所述四个第一端壁部以及所述四个第二端壁部限定。

由此,能够通过使用简单的结构在弹性构件中形成沿周向布置的四个液体室。

优选地,在限定所述第一液体室的第一轴向端的所述第一端壁部的径向内部和限定所述第二液体室的第二轴向端的所述第二端壁部的径向内部设置有高弯曲刚度部分(22A、22B),并且在限定所述第一液体室的第二轴向端的所述第二端壁部的径向外部和限定所述第二液体室的第一轴向端的所述第一端壁部的径向外部设置有另一高弯曲刚度部分(32A、32B)。

从而,当内管状构件相对于外管状构件在向上方向上移动时,第一液体室的立方容积能够增大,而第二液体室的立方容积减小。相反,当内管状构件相对于外管状构件在向下方向上移动时,第一液体室的立方容积能够减小,而第二液体室的立方容积增大。因此,能够响应于内管状构件相对于外管状构件的竖直移动以相互互补的方式改变第一液体室和第二液体室的立方容积。

所述高弯曲刚度部分可以包括设置在每个相应端壁部中的加强板(16B、16C、27、28),从而可以通过使用简单的结构来形成高弯曲刚度部分。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径向壁和所述第三径向壁的径向内部中设置有高弯曲刚度部分(22C),并且在所述第二径向壁和所述第四径向壁的径向外部中设置有另一高弯曲刚度部分(32C)。

因此,当内管状构件相对于外管状构件旋转时,对角相对的一对液体室中的一者的立方容积增大,而对角相对的这一对液体室中的另一者的立方容积减小。换句话说,对角相对的一对液体室中的一者的立方容积相对于对角相对的该对液体室中的另一者的立方容积以相互互补的方式变化。

所述高弯曲刚度部分可以包括设置在每个相应径向壁中的加强板(16A、26E)。

优选地,所述外管状构件包括:线圈(40),其与所述内管状构件同轴地设置;以及磁轭(45、47),其具有位于所述线圈内部的轴向间隙(60);并且,所述粘性流体由磁性流体组成,该磁性流体的粘度在磁场作用下增加,所述连通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连通通道延伸穿过所述轴向间隙。

通过激励线圈,能够增加流动穿过限定在轴向间隙中的连通通道的粘性流体的粘度。由此,能够增加对流动穿过连通通道的粘性流体的流动阻力,从而能够根据需要增加液体填充衬套组件的刚度。

优选地,所述外管状构件还包括通道形成构件(46),所述通道形成构件由具有低磁导率的材料制成并且从其径向内侧包围所述轴向间隙以与所述线圈和所述磁轭协作限定延伸穿过所述轴向间隙的所述连通通道中的所述至少一个连通通道。

因此,能够以良好的方式形成连通通道,而不会干扰或扰乱由磁轭形成的磁路。

优选地,所述线圈包括沿所述中心轴线以相互间隔开的关系布置的第一线圈(40A)、第二线圈(40B)和第三线圈(40C),并且所述磁轭限定分别与所述第一至所述第三线圈相对应的用作磁隙的第一轴向间隙至第三轴向间隙,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连通通道穿过所述第一轴向间隙(60A),所述第二连通通道穿过所述第二轴向间隙(60B),并且所述第三连通通道穿过所述第三轴向间隙(60C)。

根据该构造,通过激励第一线圈,能够增加第一连通通道中的粘性流体的粘度。这阻碍了粘性流体在第一液体室和第三液体室之间的移动,并且增加了对内管状构件在第一液体室和第三液体室的布置方向上的移动的阻力。类似地,通过激励第二线圈,能够增加对内管状构件在第二液体室和第四液体室的布置方向上的移动的阻力。

此外,通过激励第三线圈,能够增加第三连通通道和第四连通通道中的穿过第三间隙的粘性流体的粘度。因此,增加了对在第一液体室和第二液体室之间流动的粘性流体的移动的阻力以及对在第三液体室和第四液体室之间流动的粘性流体的移动的阻力。这增加了使内管状构件在平行于轴线的方向上移动所需的力,并且增大了使内管状构件绕轴线旋转所需的力或扭矩。因此,通过分别激励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能够改变对抗用于在沿与轴线正交的两个方向上、平行于轴线的方向上以及绕轴线的旋转方向上使内管状构件相对于外管状构件移动的载荷的刚度。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体填充衬套组件,所述液体填充衬套组件包括内管状构件;外管状构件,其以与内管状构件同轴的关系设置;以及弹性构件,其插设在内管状构件和外管状构件之间,其中,不仅能够自由地选择液体填充衬套组件在横向方向上的刚度,而且能够自由地选择液体填充衬套组件在旋转方向和/或轴向方向上的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体填充衬套组件在安装至车轮悬架装置的下臂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液体填充衬套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沿图1的线IIIA-IIIA剖切的剖视图;

图3B是沿图1的线IIIB-IIIB剖切的剖视图;

图3C是沿图1的线IIIC-IIIC剖切的剖视图;

图4A是沿图3A的线IVA-IVA剖切的剖视图;

图4B是沿图3A的线IVB-IVB剖切的剖视图;

图4C是沿图3A的线IVC-IVC剖切的剖视图;

图5是类似于图4A的视图,其示出了当内管状构件相对于外管状构件沿前后方向移动时粘性流体的移动;

图6是类似于图4C的视图,其示出了当内管状构件相对于外管状构件沿横向方向移动时粘性流体的移动;

图7A是当内管状构件相对于外管状构件向上移动时前液体室的剖视图;

图7B是当内管状构件相对于外管状构件向上移动时右液体室的剖视图;

图7C是当内管状构件相对于外管状构件向下移动时前液体室的剖视图;

图7D是当内管状构件相对于外管状构件向下移动时右液体室的剖视图;

图8A是在俯视图中内管状构件相对于外管状构件逆时针转动时类似于图4B的视图;

图8B是在俯视图中内管状构件相对于外管状构件顺时针转动时类似于图4B的视图;

图9是示出了当向线圈供应电流时线圈产生的磁场的竖直剖视图;以及

图10是类似于图9的视图,其示出了本发明的变型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设置在例如双叉骨式车轮悬挂装置的下臂2中,该双叉骨式车轮悬挂装置用于将支撑后轮的转向节(图中未示出)连接至车身。

下臂2是在车身的横向方向上延伸的金属构件,并且在其外侧端处连接至转向节,在其内侧端处连接至车身。如图1中所示,下臂2的内侧端设置有沿竖直方向穿过的通孔,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配合在该通孔中。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具有圆柱形状,并且以其轴线X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附接至下壁2。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设置有沿轴线X在中央延伸的螺栓孔5,并且穿过螺栓孔5的螺栓紧固至车身,从而下臂2的内侧端连接至车身。下面的公开中提到的各种方向基于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设置在下臂的内侧端处的假设,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实施方式,并且还可以根据每个特定应用自由选择轴线X的取向。

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包括:圆柱形的内管状构件11;圆柱形的外管状构件12,其同轴地围绕内管状构件11,并且在它们之间限定有一定的环形空间;以及弹性构件13,其插设并连接在内管状构件11与外管状构件12之间。

内管状构件11是金属构件,更具体而言,是导磁率低的金属(例如铝)构件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管状构件11沿着轴线X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并且包括:圆柱形内管状主体15,其沿着轴线X延伸并且限定螺栓孔5;以及内加强部16,其由从内管状主体15径向向外伸出的弯曲板构件制成。

如图2中所示,内加强部16包括:一对中间内加强板16A,其在径向相对的位置处径向向外突出并从内管状主体15的外周表面的上部到下部竖直延伸;一对上内加强板16B,其径向向外伸出并在周向上延伸;以及一对下内加强板16C,其径向向外伸出并在周向上延伸。

中间内加强板16A关于轴线X在径向相对的方向上彼此远离地突出。更具体地,中间内加强板16A中的一者在右前方向上突出,而另一中间内加强板16A在左后方向上突出。

每个上内加强板16B均面向竖直方向,并且在俯视图中具有扇形形状,该扇形形状跨过稍微小于90度的角度,并且上内加强板16B中的一者在向前方向上延伸,而另一上内加强板16B沿向左方向延伸。两个上内加强板16B以相同的高度延伸,并且由它们之间限定的间隙或凹口在周向上彼此间隔开。

向前突出的上内加强板16B的右边缘可以连接至向右并向前突出的中间内加强板16A的上边缘,并且向左突出的上内加强板16B的后边缘可以连接至向左并向后突出的中间内加强板16A的上边缘。

每个下内加强板16C均面向竖直方向,并且在俯视图中具有扇形形状,该扇形形状跨过稍微小于90度的角度,并且下内加强板16C中的一者在向后方向上延伸,而另一下内加强板16C沿向右方向延伸。两个下内加强板16C以相同的高度延伸,并且由它们之间限定的间隙或凹口在周向上彼此间隔开。

向后延伸的下内加强板16C的左边缘可以连接至在向左后方向上突出的中间内加强板16A的下边缘,并且向右延伸的下内加强板16C的前边缘可以连接至向右前方向突出的中间内加强板16A的下边缘。

弹性构件13由诸如橡胶或弹性体之类的弹性材料制成。弹性构件13包括:圆柱形中心体17,其以同轴关系绕内管状构件11的外周表面设置;以及第一至第四径向壁18,其从中心体17的外周表面径向向外延伸。弹性构件13还包括:上端壁19(第一端壁),其从中心体17的上端径向向外延伸;以及下端壁20(第二端壁20),其从中心体17的下端径向向外延伸。

每个径向壁18从中心体17的上端竖直延伸至下端,并且具有面向周向的板形状。每个径向壁18均在其径向外端处连接至外管状构件12的内周表面。在俯视图中,第一至第四径向壁18根据布置这些径向壁的顺时针周向顺序以后缀A至D表示。第一径向壁18(右前壁18A)从中心体17的外周表面向右并向前突出,并且第二径向壁18(右后壁18B)从中心体17的外周表面向右并向后突出。第三径向壁18(左后壁18C)从中心体17的外周表面向左并向后突出,并且第四径向壁18(左前壁18D)从中心体17的外周表面向左并向前突出。

上端壁19具有圆盘形状并且面向竖直方向。上端壁19连接至中心体17的外周表面、径向壁18的上边缘和外管状构件12的内周表面。

更具体地,上端壁19可以被认为是由四个扇形部分19A至19D组成,每个扇形部分均跨越大约90度的角度,并且连接至对应的相邻径向壁18的上边缘。更具体地,上端壁19的前扇形部分19A连接至中心体17的外周表面、左前壁18D的上端、右前壁18A的上端以及外管状构件12的内周表面。上端壁19的右扇形部分19B连接至中心体17的外周表面、右前壁18A的上端、右后壁18B的上端以及外管状构件12的内周表面。上端壁19的后扇形部分19C连接至中心体17的外周表面、右后壁18B的上端、左后壁18C的上端和外管状构件12的内周表面。上端壁19的左扇形部分19D连接至中心体17的外周表面、左后壁18C的上端、左前壁18D的上端和外管状构件12的内周表面。

下端壁20也具有圆盘形状并且面向竖直方向。下端壁20连接至中心体17的外周表面、径向壁18的下边缘和外管状构件12的内周表面。

更具体地,下端壁20也可以被认为是由四个扇形部分20A至20D组成,每个扇形部分均跨越大约90度的角度,并且连接至对应的相邻径向壁18的下边缘。下端壁20的前扇形部分20A连接至中心体17的外周表面、左前壁18D的下端、右前壁18A的下端以及外管状构件12的内周表面。下端壁20的右扇形部分20B连接至中心体17的外周表面、右前壁18A的下端、右后壁18B的下端以及外管状构件12的内周表面。下端壁20的后扇形部分20C连接至中心体17的外周表面、右后壁18B的下端、左后壁18C的下端和外管状构件12的内周表面。下端壁20的左扇形部分20D连接至中心体17的外周表面、左后壁18C的下端、左前壁18D的下端和外管状构件12的内周表面。

因此,如图4A中所示,由中心体17的外周表面、外管状构件12的内周表面、上端壁19和下端壁20限定的环形空间分成四个液体室21。在俯视图中,这些液体室按顺时针顺序可以称为第一至第四液体室21。因此,能够以非常简单的方式在周向上布置四个液体室21。

更具体地,第一液体室21A(前液体室21A)由上端壁19的前扇形部分19A、左前壁18D、右前壁18A、下端壁20的前扇形部分20A和外管状构件12的内周表面限定。第二液体室21B(右液体室21B)由上端壁19的右扇形部分19B、右前壁18A、右后壁18B、下端壁20的右扇形部分20B和外管状构件12的内周表面限定。第三液体室21C(后液体室21C)由上端壁19的后扇形部分19C、右后壁18B、左后壁18C、下端壁的后扇形部分19C以及外管状构件12的内周表面限定。第四液体室21D(左液体室21D)由上端壁19的左扇形部分19D、左后壁18C、左前壁18D、下端壁20的左扇形部分20D以及外管状构件12的内周表面。

前液体室21A和后液体室21C经由轴线X彼此径向相对,因此在前后方向上成一对。左液体室21D和右液体室21B经由轴线X彼此径向相对,因此在横向方向上成一对。当没有载荷施加至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时,四个液体室21的立方容积基本上彼此相等。

如图2中所示,上内加强板16B分别抵靠上端壁19(第一端壁)的前扇形部分19A和左扇形部分19D的上侧。上内加强板16B的外直径略小于上端壁19的外直径,使得上端壁19的前扇形部分19A和左扇形部分19D的径向内部分别被上内加强板16B加强。左前壁18D的上边缘紧密地配合在两个上内加强板16B之间形成的间隙或凹口中。因此,上端壁19的前扇形部分19A和左扇形部分19D的径向内部上设置有具有相对高弯曲刚度的第一内高弯曲刚度部分22A(参见图3C)。

此外,下内加强板16C分别抵靠下端壁20(第二端壁)的右扇形部分20B和后扇形部分20C的下侧。下内加强板16C的外直径略小于下端壁20的外直径,使得下端壁20的右扇形部分20B和后扇形部分20C的径向内部分别被下内加强板16C加强。右后壁18B的下边缘紧密地配合在两个下内加强板16C之间形成的间隙或凹口中。因此,下端壁20的右扇形部分20B和后扇形部分20C的径向内部上设置有具有相对高弯曲刚度的第二内高弯曲刚度部分22B(参见图3C)。

如图2和图4A中所示,内管状构件11的中间内加强板16A分别位于对应于右前壁18A和左后壁18C的位置,并且嵌入右前壁18A和左后壁18C中。结果,右前壁18A和左后壁18C的径向内部被相应的中间内加强板16A加强,从而在右前壁18A和左后壁18C的径向内部中设置有具有相对高弯曲刚度的第三内高弯曲刚度部分22C。

如图2中所示,具有圆柱笼形形状的加强构件23嵌入弹性构件13中,以增加弹性构件13的规定部分的弯曲刚度。

加强构件23包括:环形上环部分24,其沿上端壁19的外周边缘设置在上端壁19的外周边缘内侧;环形下环部分25,其沿下端壁20的外周边缘设置在下端壁20的外周边缘内侧;以及四个竖直杆26(第一竖直杆26A至第四竖直杆26D),其在上环部分24和下环部分25之间延伸成分别沿四个径向壁18的径向外边缘并在四个径向壁18的径向外边缘内部延伸。竖直杆26竖直地延伸,并且沿着周向以规则的角度间隔布置。加强构件23由诸如铝之类的具有低磁导率的材料制成。

下环部分25设置有下外部加强板27,该下外部加强板27在大约180度的角度范围上从下端壁20的外周部分向下端壁20的径向中间部分径向向内延伸以对应于下端壁20的前扇形部分20A和左扇形部分20D。下外部加强板27形成为面向竖直方向的板构件,并且附接至下端壁20的相应部分的下表面。结果,下端壁20的分别限定第一液体室21A和第四液体室21D的底端的前扇形部分20A和左扇形部分20D形成为具有相对高弯曲刚度的第一外高弯曲刚度部分32A(参见图3C)。

上环部分24设置有上外部加强板28,该上外部加强板28在大约180度的角度范围上从上端壁19的外周部分向上端壁20的径向中间部分径向向内延伸以对应于上端壁19的右扇形部分19B和后扇形部分19C。上外部加强板28形成为面向竖直方向的板构件,并且附接至上端壁19的相应部分的上表面。结果,上端壁19的分别限定第二液体室21B和第三液体室21C的顶端的右扇形部分19B和后扇形部分19C形成为具有相对高弯曲刚度的第二外高弯曲刚度部分32B(参见图3C)

如图3A中所示,第一至第四竖直杆26均略微穿过相应的径向壁18的外边缘内部,并且嵌入相应的径向壁18中。更具体地,第一竖直杆26(右前竖直杆26A)沿右前壁18A的径向外边缘在右前壁18A的径向外边缘内部延伸。第二竖直杆26(右后竖直杆26B)沿右后壁18B的径向外边缘在右后壁18B的径向外边缘内部延伸。第三竖直杆26(左后竖直杆26C)沿左后壁18C的径向外边缘在左后壁18C的径向外边缘内部延伸。第四竖直杆26(左前竖直杆26D)沿左前壁18D的径向外边缘在左前壁18D的径向外边缘内部竖直地延伸。

如图2中所示,右后竖直杆26B和左前竖直杆26D均设置有径向加强板26E,该径向加强板26E从竖直杆26的竖直中间部分朝向中心轴线X径向向内突出。每个径向加强板26E均面向周向,并具有竖直延伸的板状。设置在右后竖直杆26B上的径向加强板26E放置在右后壁18B内,并且设置在左前竖直杆26D上的径向加强板26E放置在左前壁18D内。如图4A中所示,每个径向加强板26E的径向内边缘在俯视图中均基本到达径向上的中点。因此,每个径向加强板26E均嵌入相应的径向壁18中,从而右后壁18B和左前壁18D分别被径向加强板26E加强。因此,右后壁18B(第二径向壁18B)和左前壁18D(第四径向壁18D)形成为具有相对高弯曲刚度的第三外高弯曲刚度部分32C。如上所讨论的,上环部分24、下环部分25和竖直杆26分别结合在上端壁19、下端壁20和相应的径向壁18中,以局部增加弹性构件13的弯曲刚度。因此,如将在下文中讨论的,弹性构件13被局部地且策略性地加强,以使其具有良好的功能。

如图3A至图3C中所示,外管状构件12包括:线圈支撑构件44,其具有基本圆筒形构造;以及三个基本相同的螺旋线圈40,其由线圈支撑构件44支撑成与内管状构件11同轴地沿轴线X布置。

如图4A、图4B和图4C中所示,三个线圈40围绕四个液体室21。在下文中,最上面的线圈40(第一线圈40)可以称为上线圈40A,最下面的线圈40(第二线圈)可以称为下线圈40B,并且中间线圈40C(第三线圈40C)可以称为中间线圈40C。

如图2中所示,线圈支撑构件44包括:均具有圆筒状的一对内磁轭45;圆筒状的通道形成构件46,其配合到两个内磁轭45的内孔中;以及外磁轭47,其以同轴关系围绕通道形成构件46、内磁轭45以及三个线圈40。

每个内磁轭45是由诸如软铁之类的具有高导磁率的材料制成的构件。每个内磁轭45均包括圆筒形管体49和环形大直径部分50,该环形大直径部分50从圆筒形管体49的轴向中间部分径向向外伸出并且绕圆筒形管体49周向延伸。圆筒形管体49的外直径基本等于线圈40的内直径,并且环形大直径部分50的外直径基本等于线圈40的外直径。在下文中,上内磁轭45称为上内磁轭45A,并且下内磁轭45可以称为下内磁轭45B。

如图3A中所示,上内磁轭45A的圆筒形管体49在其轴向上部处插入上线圈40A的内孔中,并在其轴向下部处插入中间线圈40C的内孔中。上内磁轭45A的圆筒形管体49在其外周表面处与上线圈40A和中间线圈40C的内周表面接触,使得上内磁轭45A的外表面与上线圈40A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以及上内磁轭45A的外表面与中间线圈40C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被封闭。上线圈40A的下端表面和中间线圈40C的上端表面与环形大直径部分50的相应的环形肩表面接触。

下内磁轭45B的圆筒形管体49在其轴向上部处插入中间线圈40C的内孔中,并在其轴向下部处插入下线圈40C的内孔中。下内磁轭45B的圆筒形管体49在其外周表面处与中间线圈40C和下线圈40B的内周表面接触,使得下内磁轭45B的外表面与中间线圈40C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以及下内磁轭45B的外表面与下线圈40B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被封闭。中间线圈40C的下端表面和下线圈40B的上端表面与环形大直径部分50的相应的环形肩表面接触。

上内磁轭45A的下边缘和下内磁轭45B的上边缘位于中间线圈40C的内孔的内部。上内磁轭45A的下边缘与下内磁轭45B的上边缘之间限定有环形间隙,使得上内磁轭45A和下内磁轭45B经由中间线圈40C内部的环形间隙彼此相对。

通道形成构件46是金属构件或由诸如铝之类的具有低磁导率的材料制成的其他构件。如图3A中所示,通道形成构件46竖直地穿入上内磁轭45A和下内磁轭45B的内孔中。通道形成构件46和弹性构件13具有基本相同的轴向长度,并且彼此竖直对准。通道形成构件46的上端略高于上线圈40A的上端,并且通道形成构件46的下端略低于下线圈40B的下端。

外磁轭47是由诸如软铁之类的具有高导磁率的材料制成的构件。如图2中所示,外磁轭47包括:圆筒形外磁轭管体54;上环形突出部分55A,其从外磁轭管体54的内周的上端径向向内突出;以及下环形突出部分55B,其从外磁轭管体54的内周的下端径向向内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环形突出部分55A与外磁轭管体54一体地形成,而下环形突出部分55B由分离的环构件组成,该环构件压配合到外磁轭管体54的内孔中。外磁轭管体54的内直径基本上等于线圈40的外直径,并且外磁轭管体54的轴向长度基本等于通道形成构件46的轴向长度。三个线圈40、内磁轭45和通道形成构件46插入外磁轭47的内孔中。外磁轭47的上边缘与通道形成构件46的上边缘位于同一高度,并且外磁轭47的下边缘与通道形成构件46的下边缘位于同一高度。

如图3A、图3B和图3C中所示,上环形突出部分55A具有与外磁轭管体54同轴的圆筒形形状。上环形突出部分55A的内圆周表面抵靠通道形成构件46的上端的外周表面,使得上环形突出部分55A的内圆周表面与通道形成构件46的外周表面的上端之间的间隙被封闭。

上环形突出部分55A的下表面抵靠上线圈40A的上端表面,使得上环形突出部分55A的下表面与上线圈40A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被封闭。上环形突出部分55A的下表面与上内磁轭45A的上端竖直隔开。结果,由上环形突出部分55A的下表面、通道形成构件46的上端部的外周表面、上线圈40A的上端部的内周表面以及上内磁轭45A的上端表面限定环形间隙。因此,上环形突出部分55A的下表面经由间隙与上内磁轭45A的上端表面相对。

下环形突出部分55B的内圆周表面抵靠通道形成构件46的下端的外周表面,使得下环形突出部分55B的内圆周表面与通道形成构件46的外周表面的下端之间的间隙被封闭。

如图4A中所示,下环形突出部分55B的上表面抵靠下线圈40B的下端表面,使得下环形突出部分55B的上表面与下线圈40B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被封闭。下环形突出部分55B的上表面与下内磁轭45B的下端竖直隔开。结果,由下环形突出部分55B的上表面、通道形成构件46的下端部的外周表面、下线圈40B的下端部的内周表面以及下内磁轭45B的下端表面限定环形间隙。因此,下环形突出部分55B的上表面经由间隙与下内磁轭45B的下端表面相对。

换句话说,在外磁轭47的上环形突出部分55A与上内磁轭45A的上端之间、在上内磁轭45A的下端与下内磁轭45B的上端之间以及在外磁轭47的下环形突出部分55B与下内磁轭45B的下端之间产生有环形间隙。

如图2中所示,第一至第四肋58在通道形成构件46的外周表面上形成为径向向外突出并沿周向延伸。

如图4A中所示,第一肋58A配合在外磁轭47的上环形突出部分55A与上内磁轭45A的上端之间的环形间隙(环形上间隙60A)中。第一肋58A与外磁轭47的上环形突出部分55A的上表面以及上内磁轭45A的上端接触。第一肋58A的外圆周表面与上线圈40A的内圆周表面接触。

第一肋58A以大致小于180度的角度范围周向延伸成从上方观察时到达前液体室21A和后液体室21C的一部分。因此,弧形的第一周向通道62A形成为沿左液体室21D的整个圆周以及前液体室21A和后液体室21C的一部分延伸。

第一肋58A的一端位于前液体室21A的径向外部,并且第一肋58A的另一端位于后液体室21C的径向外部。通道形成构件46在其与第一肋58A的周向端部相邻的部分处分别设置有沿径向方向穿过的第一开口64A,使得前液体室21A经由第一开口64A中的一者与第一周向通道62A连通,并且后液体室21C经由另一个第一开口64A与第一周向通道62A连通。因此,外管状构件12形成有包括第一开口64A和第一周向通道62A的第一连通通道42(前后连通通道42A)。换句话说,第一连通通道42由环形上间隙60A的跨越大致大于180度的角的部分限定,以使前液体室21A(第一液体室21A)与后液体室21C(第三液体室21C)沿着右液体室21B(第二液体室21B)的外周连通。

如图4C中所示,第二肋58B配合在外磁轭47的下环形突出部分55B与下内磁轭45B的下端之间的环形间隙(环形下间隙60B)中。第二肋58B与外磁轭47的下环形突出部分55B的上表面以及下内磁轭45B的下端接触。第二肋58B的外圆周表面与下线圈40B的内圆周表面接触。

第二肋58B以大致小于180度的角度范围周向延伸成从上方观察时到达左液体室21D和右液体室21B的一部分。因此,弧形的第二周向通道62B形成为沿前液体室21A的整个圆周以及左液体室21D和右液体室21B的一部分延伸。

第二肋58B的一端位于右液体室21B的径向外部,并且第二肋58B的另一端位于左液体室21D的径向外部。通道形成构件46在其与第二肋58B的周向端部相邻的部分处分别设置有沿径向方向穿过的第二开口64B,使得左液体室21D经由第二开口64B中的一者与第二周向通道62B连通,并且右液体室21B经由另一个第二开口64B与第二周向通道62B连通。因此,外管状构件12形成有包括第二开口64B和第二周向通道62B的第二连通通道42(横向连通通道42B)。换句话说,连通通道42由环形下间隙60B的跨越大致大于180度的角的部分限定,以使左液体室21D(第四液体室21D)与右液体室21B(第二液体室21B)沿着后液体室21C(第三液体室21C)的外周连通。

如图4B中所示,第三肋58C和第四肋58D配合在上内磁轭45A的下端与下内磁轭45B的上端之间的环形间隙(中间间隙60C)中。第三肋58C和第四肋58D的下表面与上内磁轭45A的下端接触,并且第三肋58C和第四肋58D的上表面与下内磁轭45B的上端接触。第三肋58C抵靠中间线圈40C的内周表面,并且通道形成构件46的内周表面与左前壁18D的径向外端接触,从而中间间隙60C的存在第三肋58C的部分从径向和轴向方向被封闭。第四肋58D抵靠中间线圈40C的内周表面,并且通道形成构件46的内周表面与右后壁18B的径向外端接触,从而中间间隙60C的存在第四肋58D的部分从径向和轴向方向被封闭。因此,下间隙60B的开口部分限定第四周向通道62D,该第四周向通道62D从前液体室21A的径向外部延伸到右液体室21B的径向外部,并且从后液体室21C的径向外部延伸到左液体室21D的径向外部,第四周向通道62D的两个区段分别跨越大致小于90度的角。

通道形成构件46在其与第三肋58C的周向端部相邻的部分(不存在第三肋58C的部分)以及在其与第四肋58D的周向端部相邻的部分(不存在第四肋58D的部分)处设置有沿径向方向穿过的第三开口66。更具体地,第三开口66包括:前第三开口66A,其使前液体室21A与中间间隙60C连通;右第三开口66B,其使右液体室21B与中间间隙60C连通;后第三开口66C,其使后液体室21C与中间间隙60C连通;以及左第三开口66D,其使左液体室21D与中间间隙60C连通。

前液体室21A经由前第三开口66A与第三周向通道62C连通,并且右液体室21B经由右第三开口66B也与第三周向通道62C连通。换句话说,外管状构件12设置有第三连通通道42(右前连通通道42C),该第三连通通道42由前第三开口66A、右第三开口66B和第三周向通道62C共同形成,从而使前液体室21A(第一液体室21)经由中间间隙60C与右液体室21B(第二液体室21)连通。

后液体室21C经由后第三开口66C与第四周向通道62D连通,并且左液体室21D经由左第三开口66D也与第四周向通道62D连通。换句话说,外管状构件12设置有第四连通通道42(左后连通通道42D),该第四连通通道42由后第三开口66C、左第三开口66D和第四周向通道62D共同形成,从而使后液体室21C(第三液体室21)经由中间间隙60C与左液体室21D(第四液体室21)连通。

换句话说,通道形成构件46从径向内侧包围上间隙60A、中间隙60C和下间隙60B,并且与内磁轭45以及外磁轭47协作限定第一至第四连通通道42。

前液体室21A、右液体室21B、后液体室21C、左液体室21D以及第一至第四连通通道42填充有粘性流体70。在本实施方式中,粘性流体70由粘度通过磁场增加的磁性流体组成。磁性流体可以是包含分散在诸如油之类的溶剂中的磁性颗粒的细颗粒的不可压缩流体,并且可以称为MRF(磁流变流体)或MRC(磁流变化合物)。当磁场施加至磁性流体上时,磁性材料的细颗粒沿着磁场的方向呈链状排列以形成链簇。结果,链簇阻碍了溶剂在垂直于磁场的方向上的流动,从而磁性流体的粘度增加,并且磁性流体甚至可能大致变成固态。

在该实施方式中,三个线圈40连接至电压源,使得能够变更施加到线圈40的电压,并且由线圈40产生的磁场指向相同的方向。

下面讨论如上所述构造的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的操作模式和各种特征。

如图5中所示,当在前后方向上对内管状构件11施加载荷时,前液体室21A和后液体室21C的立方容积以彼此互补的方式改变(一个液体室21的立方容积增大,而另一个液体室21的立方容积减小相应的量)。结果,粘性流体70经由前后连通通道42A在前液体室21A和后液体室21C之间移动。当粘性流体70穿过前后连通通道42A时,粘性阻力施加至粘性流体70,从而对抗前后移动的阻力施加至内管状构件11。通过改变前后连通通道42A的横截面积和长度,能够改变在前后方向上对抗施加至内管状构件11的载荷的阻力的大小或者改变前后方向上的刚度(弹性系数)。在以下公开中,关于使内管状构件1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载荷的刚度可以称为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在前后方向上的刚度。

如图6中所示,当在横向方向上向内管状构件11施加载荷时,右液体室21B和左液体室21D的立方容积以彼此互补的方式改变(一个液体室21的立方容积增大,而另一个液体室21的立方容积减小相应的量)。结果,粘性流体70经由横向连通通道42B在右液体室21B和左液体室21D之间移动。当粘性流体70穿过横向连通通道42B时,粘性阻力施加至粘性流体70,从而对抗横向移动的阻力施加至内管状构件11。通过改变横向连通通道42B的横截面积和长度,能够改变在横向方向上对抗施加至内管状构件11的载荷的阻力的大小或者改变横向方向上的刚度(弹性系数)。在以下公开中,关于使内管状构件11在横向方向上移动的载荷的刚度可以称为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在横向方向上的刚度。

如图7A中所示,因为第一内高弯曲刚度部分22A设置在前扇形部分19A的径向内部,所以当内管状构件11相对于外管状构件12向上移动时,前扇形部分19A的径向外部比其径向内部更明显地弯曲和变形,并且前扇形部分19A的径向内部与内管状构件11一起向上移动而没有经历任何大的变形。此时,因为第一外高弯曲刚度部分32A设置在前扇形部分20A的径向外部中,所以前扇形部分20A的径向内部比其径向外部更明显地弯曲和变形,并且前扇形部分20A的径向外部没有经历明显的变形或移动。因此,由于内管状构件11的向上移动,前扇形部分19A和前扇形部分20A以彼此不同的方式变形,使得前液体室21A的立方容积增大(如图7A中的阴影区域所示)。

如图7B中所示,因为第二外高弯曲刚度部分32B设置在右扇形部分19B的径向外部中,所以当内管状构件11相对于外管状构件12向上移动时,右扇形部分19B的径向内部比其径向外部更明显地弯曲和变形,并且右扇形部分19B的径向外部不经历任何明显的变形或移动。此时,因为第二内高弯曲刚度部分22B设置在右扇形部分20B中,所以右扇形部分20B的径向外部比右扇形部分20B的径向内部更明显地弯曲和变形,并且右扇形部分20B的径向内部与内管状构件11一起向上移动而基本上不经历任何变形或移动。因此,由于内管状构件11的向上移动,右扇形部分19B和右扇形部分20B以不同方式变形,使得右液体室21B的立方容积减小(如图7B中的阴影区域所示)。

当内管状构件11相对于外管状构件12向下移动时,由于第一内高弯曲刚度部分22A和第一外高弯曲刚度部分32A的存在,前液体室21A的立方容积减小(如图7C中所示)。当内管状构件11相对于外管状构件12向下移动时,由于第二内高弯曲刚度部分22B和第二外高弯曲刚度部分32B的存在,右液体室21B的立方容积增大(如图7D中所示)。换句话说,当内管状部件11相对于外部管状部件12竖直(沿轴线X)移动时,前液体室21A(第一液体室21)和右液体室21B(第二液体室)的立方容积以相互互补的方式变化。

类似地,当内管状构件11相对于外管状构件12向上移动时,左液体室21D的立方容积增大并且后液体室21C的立方容积减小。当内管状构件11相对于外管状构件12向下移动时,左液体室21D的立方容积减小并且后液体室21C的立方容积增大。因此,当内管状构件11相对于外管状构件12竖直移动时,后液体室21C(第三液体室21)和左液体室21D(第四液体室21)的立方容积也以互补的方式变化。

结果,当在竖直方向上向内管状构件11施加载荷,并且内管状构件11相对于外管状构件12竖直移动时,粘性流体70经由右前连通通道42C在前液体室21A和右液体室21B之间流动,并且经由左后连通通道42D在后液体室21C和左液体室21D之间流动。因为在流经连通通道42时粘性阻力施加至粘性流体70,所以对抗竖直方向上的载荷的阻力施加至内管状构件11,从而对内管状构件11的移动施加阻尼作用。通过改变右前连通通道42C的横截面积和长度以及左后连通通道42D的横截面积和长度,能够改变对抗施加至内管状构件11的竖直载荷的阻力的大小,因此能够改变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对抗竖直移动的刚度(弹性系数)。在以下公开中,关于施加至内管状构件11的竖直载荷的刚度可以称为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在竖直方向上的刚度。

如图8A中所示,当在俯视图中内管状构件11相对于外管状构件12绕轴线X逆时针旋转时,左前壁18D和右后壁18B由于存在第三外高弯曲刚度部分32C均在其径向内部中比在其径向外部中经历相对大的变形。同时,右前壁18A和左后壁18C均在其径向外部中比在其径向内部中经历相对大的变形,并且右前壁18A和左后壁18C随着内管状构件11旋转分别朝向前液体室21A和后液体室21C移动。因此,当内管状构件1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沿周向方向将液体室21彼此分离的径向壁18变形,使得前液体室21A的立方容积减小,右液体室21B的立方容积增大,后液体室21C的立方容积减小,并且左液体室21D的立方容积增大。

如图8B中所示,当在俯视图中内管状构件11相对于外管状构件12绕轴线X顺时针旋转时,前液体室21A的立方容积增大,右液体室21B的立方容积减小,后液体室21C的立方容积增大,并且左液体室21D的立方容积减小。因此,当内管状构件11相对于外管状构件12沿任一方向旋转时,前液体室21A(第一液体室21)和右液体室21B(第二液体室21)的立方容积以相互互补的方式变化,并且后液体室21C(第三液体室21)和左液体室21D(第四液体室21)的立方容积以相互互补的方式变化。

因此,当将引起绕轴线X旋转的载荷施加至内管状构件11,并且内管状构件11相对于外管状构件12旋转时,经由轴线X沿直径线的其中两个液体室21的立方容积增大,而剩余的液体室21的立方容积减小。更具体地,前液体室21A和右液体室21B的立方容积以相互互补的关系变化(使得右液体室21B的立方容积减小,而前液体室21A的立方容积增大相应的量),并且后液体室21C和左液体室21D的立方容积以相互互补的关系变化。结果,粘性流体70经由右前连通通道42C在前液体室21A与右液体室21B之间移动,并且经由左后连通通道42D在后液体室21C与左液体室21D之间移动,从而对内管状构件11的移动施加阻尼作用。通过改变右前连通通道42C的横截面面积和长度以及左后连通通道42D的横截面面积和长度,能够改变对抗使内管状构件11旋转的载荷的阻力的大小或改变对抗旋转的刚度(扭转刚度)。在以下公开中,相对于使内管状构件11旋转的载荷的刚度可以称为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的扭转刚度。

以这种方式,通过改变前后连通通道42A、横向连通通道42B、右前连通通道42C和左后连通通道42D的横截面积和长度,能够根据期望分别改变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刚度、在横向方向上的刚度、在竖直方向上的刚度和在旋转方向上的刚度。

因此,可以通过减弱规定的振动模式来防止声音和振动向车厢传递,并且能够沿期望的方向增加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的刚度,从而改善车辆的操纵性。

如图9中所示,分别由上线圈40A、下线圈40B和中间线圈40C形成的磁路41产生相应的磁场。

更具体地,对应于上线圈40A的磁路41A产生磁通,该磁通形成环,并且穿过上环形突出部分55A、外磁轭管体54、上内磁轭45A的环形大直径部分50以及上内磁轭45A的上部。由上线圈40A产生的磁通基本穿过上环形突出部分55A与上内磁轭45A的上端之间的上间隙60A。因此,与上线圈40A相对应的磁路41A执行将由上线圈40A产生的磁场集中在上间隙60A(第一间隙)中的功能,从而将与上线圈40A相对应的磁场施加至穿过上间隙60A的第一周向通道62A。

当磁场施加至第一周向通道62A时,穿过第一周向通道62A的粘性流体70的粘度增加,使得粘性流体70在前液体室21A和后液体室21C之间的流动受阻。结果,增加了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在前后方向上的刚度。

对应于下线圈40B的磁路41B产生磁通,该磁通形成环,并且穿过下环形突出部分55B、外磁轭管体54、下内磁轭45B的环形大直径部分50以及下内磁轭45B的下部。由下线圈40B产生的磁通大致穿过下环形突出部分55B与下内磁轭45B的下端之间的下间隙60B。因此,与下线圈40B相对应的磁路41B执行将由下线圈40B产生的磁场集中在下间隙60B(第二间隙)中的功能,从而将与下线圈40B相对应的磁场施加至穿过下间隙60B的第二周向通道62B。

当磁场施加至第二周向通道62B时,穿过第二周向通道62B的粘性流体70的粘度增加,使得粘性流体70在右液体室21B和左液体室21D之间的流动受阻。结果,增加了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在横向方向上的刚度。

对应于中间线圈40C的磁路41C产生磁通,该磁通形成环,并且穿过上内磁轭45A的下部、上内磁轭45A的环形大直径部分50、外磁轭管体54、下内磁轭45B的环形大直径部分50和下内磁轭45B的上部。由中间线圈40C产生的磁通大致穿过上内磁轭45A的下端与下内磁轭45B的上端之间的中间间隙60C。因此,与中间线圈40C相对应的磁路41C执行将由中间线圈40C产生的磁场集中在中间间隙60C(第三间隙)中的功能,从而将与中间线圈40C相对应的磁场施加至穿过中间间隙60C的第三周向通道62C。

当磁场施加至第三周向通道62C和第四周向通道62D时,流动穿过连通通道42的粘性流体70的穿过第三周向通道62C和第四周向通道62D(换句话说,右前连通通道42C和左后连通通道42D)的粘度增加。因此,粘性流体70在前液体室21A和右液体室21B之间的移动以及粘性流体70在后液体室21C和左液体室21D之间的移动分别受到阻碍。因此,内管状构件11的竖直方向上的刚度和旋转方向上的刚度增加。

因此,能够通过改变流动穿过上线圈40A的电流而改变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的前后方向上的刚度,并且能够通过改变流动穿过下线圈40B的电流而改变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的横向方向上的刚度。通过改变流动穿过中间线圈40C的电流,能够改变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的竖直刚度和扭转刚度两者。以这种方式,例如通过根据转向角增加电流的大小,能够增加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的刚度并且能够改善操纵性能。另外,当在高速公路等上行驶时,能够通过减小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的刚度使得能够减小传递至车厢的噪音和振动来提高乘坐舒适性。此外,通过将具有低导磁率的材料用于通道形成构件46,可以在不干扰磁路41的情况下形成连通通道42。

已经根据特定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实施方式,并且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以各种方式进行变型。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设置有三个线圈40,但是也可以在由前述实施方式的上线圈40A、中间线圈40C和下线圈40B占据的部分中设置单个线圈40,同时省略上内磁轭45A和下内磁轭45B的环形大直径部分50。在这种情况下,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在前后方向、横向方向、竖直方向和旋转方向上的刚度根据供应至线圈40的电流强度而同时改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内磁轭45A和下内磁轭45B被描述为由单个构件的不同部分组成,但是它们也可以由多个部件组成,使得可以便于将上内磁轭45A和下内磁轭45B组装至通道形成构件46。另外,关于外磁轭47,外磁轭管主体54和上环形突出部分55A可以由两个分开的构件组成,这两个分开的构件通过压配合、焊接或任何其他方式彼此结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填充衬套组件1设置有线圈40,并且磁性流体用作粘性流体70以允许其刚度可变,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广义概念,当不需要其刚度可变时,粘性流体70可以不是磁性流体。

本发明应用于汽车或任何其他公路车辆,但是也可以应用于铁路车和飞行器。实施方式的各种部件对于本发明不是完全必要的,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省略和变型。

2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无人机拍摄装置和无人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