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松烷型二萜类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文档序号:1333090 发布日期:2020-07-17 浏览:2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海松烷型二萜类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imarane diterpenoid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 是由 贾景明 高晓旭 王安华 胡高升 于 2020-04-2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是从毛梗豨莶的干燥地上部分中提取、分离纯化得到一种新的海松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其化合物的结构如式Ⅰ所示。本发明的化合物经体外活性试验证明,它能抑制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中炎症介质NO的释放,有利于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药理和临床研究,开发其在抗炎药物中的应用。&lt;Image he="380" wi="503" file="DDA0002472512580000011.GIF" imgContent="drawing" imgFormat="GIF" orientation="portrait" inline="no"&gt;&lt;/Image&gt;(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edicines, and particularly relates to a novel pimarane diterpenoid compound which is obtained by extracting, separating and purifying the dry overground part of 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 wherein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ound is shown in a formula I.)

一种海松烷型二萜类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海松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涉及从毛梗豨莶的干燥地上部分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新的海松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抗炎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持续性、进行性、对称性和系统性为特征,以关节慢性滑膜炎和软骨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抗风湿药、甾体激素和一些免疫抑制剂等。这些药物虽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不良反应较大。近年来,由于中药良好的抗炎作用和毒副作用小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毛梗豨莶为菊科豨莶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地上部分入药。该药性辛、苦、寒,入肝、肾经。主要功效为祛风湿、利筋骨,治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毛梗豨莶的提取物具有消炎镇痛,舒张血管,抗癌,抑制免疫功能等活性。尤其对于风湿类风湿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为海松烷型和贝壳杉烷型二萜类化合物。本发明所涉及的海松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及其活性,迄今为止尚未见有专利或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从毛梗豨莶的干燥地上部分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新的海松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抗炎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所述化合物的结构如式Ⅰ所示,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步骤:

(1)以毛梗豨莶的干燥地上部分为原料,以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浓缩提取液挥散至无醇味。

(2)将步骤(1)提取物分散于水中,依次加入与混悬液体积相等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将各萃取溶液浓缩,得到浸膏。

(3)将步骤(2)乙酸乙酯萃取物经硅胶柱色谱,用体积配比为100:1-0:100的二氯甲烷-甲醇溶液进行梯度洗脱,其中二氯甲烷-甲醇体积比为40:1-20:1的洗脱物经MCI柱色谱,用体积比为10:90-100:0的甲醇-水溶剂梯度洗脱,将其中甲醇-水体积比为60:40-80:20的洗脱部分经半制备ODS高效液相色谱进行纯化,以体积比为58:42-62:38的甲醇-水溶液为流动相,得式Ⅰ化合物。

所述制备方法中,

步骤(1)中所述乙醇的浓度为:70%-75%的乙醇水溶液。

所述乙醇的体积为毛梗豨莶的干燥地上部分重量的8-10倍。

所述回流提取次数为2-3次,提取时间为每次2-3小时。

所述每种溶剂的萃取次数为3-4。

式Ⅰ化合物为白色无定型粉末(甲醇),-16.1(c 0.1,MeOH)。高分辨质谱给出其准分子离子峰367.2501[M+HCOO]-(calcd for C21H35O5,367.2484),确定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20H34O3,不饱和度为4。1H-NMR(600MHz,MeOD)谱中,在高场区显示了3个甲基质子信号,分别是δH 0.86(3H,s,Me-17)、0.94(3H,s,Me-18)、0.80(3H,s,Me-20);5个连氧碳上的质子信号δH3.51(1H,dd,J=2.4,9.0Hz,H-15)、3.67(1H,dd,J=2.4,11.4Hz,Ha-16)、3.40(1H,dd,J=8.4,10.8Hz,Hb-16)、3.78(1H,d,J=10.8Hz,Ha-19)、3.31(1H,m,Hb-19);1个烯烃质子信号δH 5.32(s,H-14),如表1所示。13C-NMR(151MHz,MeOD)谱中显示了20个碳信号,包括1对烯烃碳信号δC 138.2(C-8)、130.4(C-14);3个连氧碳信号δC 80.1(C-15)、64.4(C-16)、64.9(C-19),如表1所示。在HMBC谱中,Me-17(δH 0.86)与C-12(δC 32.3)、C-13(δC 38.3)、C-14(δC 130.4)和C-15(δC 80.1);Me-18(δH 0.94)与C-3(δC 36.5)、C-4(δC 39.8)和C-19(δC64.9);Me-20(δH 0.80)与C-1(δC 40.5)、C-5(δC 57.3)和C-9(δC 51.8);H-14(δH 5.32)与C-7(δC 37.8)和C-9(δC 51.8)存在远程相关,因此确定式Ⅰ化合物的平面结构。在NOESY谱中,H-5(δH 1.23)与H-9(δH 1.71)、Me-18(δH 0.94)存在NOE效应,H-15(δH 3.55)与Me-17(δH0.86)之间有NOE效应,因此提示H-5、H-9、Me-18位于同一侧,H-15与Me-17位于另一侧。因为该化合物中存在邻二醇的结构片段,因此C-15的绝对构型通过使用过渡金属试剂Mo2(OAc)4进行确定。在ECD谱中,根据文献报道,于310nm处表现为正Cotton效应,表明C-15位为S构型,因此该化合物的绝对构型为4R,5S,9R,10S,13S,15S。

通过以上解析,最终确定式Ⅰ化合物即为本发明的具有邻二醇基团的海松烷型二萜类化合物。

表1:式Ⅰ化合物的1H-NMR(600MHz,MeOD)和13C-NMR(150MHz,MeOD)数据

对所得到的式Ⅰ化合物进行体外活性研究,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式Ⅰ化合物在体外对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中NO的释放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42.37μM(阳性对照药米诺环素IC50值为32.84μM)。因此,本发明所述的海松烷型二萜具有制备临床炎症治疗药物的前景。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所得到的化合物结构新颖,提取分离方法简易,且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可能作为一种潜在的抗炎药物而被广泛开发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式I化合物的HRESIMS(负离子模式)谱

图2为式I化合物的1H NMR谱

图3为式I化合物的13C NMR谱

图4为式I化合物的HSQC谱

图5为式I化合物的HMBC谱

图6为式I化合物的NOESY谱

图7为式I化合物的ECD谱。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式I化合物的制备:

以毛梗豨莶的干燥地上部分为原料,以7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2小时,浓缩提取液挥散至无醇味,将乙醇提取物混悬于水中,依次加入与混悬物体积相等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将各个萃取溶液浓缩,得到浸膏。将乙酸乙酯萃取物经硅胶柱色谱,用体积配比为100:1-0:100的二氯甲烷-甲醇溶液进行梯度洗脱,其中二氯甲烷-甲醇体积比为30:1的洗脱物经MCI柱色谱,用体积比为10:90-100:0的甲醇-水溶剂梯度洗脱,将其中甲醇-水体积比为70:30的洗脱部分经半制备ODS高效液相色谱进行纯化,以体积比为60:40的甲醇-水溶液为流动相,得式Ⅰ化合物。

实施例2:式I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试验方法和结果

1、MTT法检测式I化合物对BV2细胞成活率的影响

BV2细胞(小鼠小胶质细胞)在含10%热灭活的胎牛血清及100U/mL青霉素、100ug/mL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培养箱培养条件设定为5%CO,37℃。

取对数生长期培养的BV2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新鲜DMEM培养基将细胞密度调至5×104个/mL接种于96孔板中,待其过夜生长后加不同浓度待测药物(式I化合物和米诺环素,DMSO<0.5%),药物预处理1h后加LPS(100ng/mL)继续培养24h,最后检测细胞活性。每孔加入20μL的MTT(5mg/mL)后于培养箱中继续培养4h。小心吸弃上层培养基,每孔加入100μL的DMSO。放置10min,震荡40s左右,使甲瓒晶体完全溶解。将96孔板置于酶标仪中,检测490nm(570nm)处的OD值。利用酶标仪及相应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利用平均值按如下公式计算细胞成活率:细胞成活率%=样品组OD平均值/空白对照组OD平均值×100%

2、Griess法检测式I化合物对LPS刺激BV2细胞的NO抑制作用

取对数生长期培养的BV2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新鲜DMEM培养基将细胞密度调至8×104个/mL接种于96孔板中,待其过夜生长后加不同浓度待测药物(式I化合物和米诺环素,DMSO<0.5%),药物预处理1h后加LPS(100ng/mL)继续培养24h,然后吸取上清培养液50μL,加入50μL的Griess试剂Ⅰ和Griess试剂Ⅱ,室温下反应15min,在540nm处测定其OD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上清培养液的NO浓度。

3、式I化合物抗炎活性结果

LPS(100ng/mL)可明显诱导BV2细胞产生NO,达到比较理想的细胞炎症状态。式I化合物对BV2细胞中LPS诱导产生的NO显示了较好的抑制作用,如表2所示。同时当式I化合物的浓度达到100μM时细胞仍保持能较好的活性,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

表2:式I化合物和阳性药米诺环素对LPS诱导的BV2细胞产生NO的抑制作用

1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工业化生产五氟苯酚的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