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

文档序号:1343790 发布日期:2020-07-17 浏览:2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马达 (Motor with a stator having a stator core ) 是由 吉田雄策 梅田智之 藤原英雄 于 2018-07-1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沿着中心轴线配置的轴;定子,其与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并且具有多个线圈;金属制的轴承保持架,其配置于定子的轴向一侧,对轴承进行保持,该轴承对轴进行支承以使轴能够旋转;以及树脂制的支承部件,其配置在定子与轴承保持架的轴向之间,对从多个线圈中的至少一个线圈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第1导线进行支承。轴承保持架具有沿轴向贯通轴承保持架的保持架贯通孔,第1导线通过该保持架贯通孔。支承部件具有向径向一侧凹陷并且在径向另一侧开口的凹部。凹部的内部在轴向两侧开口。第1导线嵌入凹部内而被保持。凹部配置在沿轴向观察时与保持架贯通孔重叠、并且比保持架贯通孔的径向的中心靠径向一侧的位置。(A motor according to on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ncludes: a rotor having a shaft disposed along a central axis; a stator having a plurality of coils, the stator facing the rotor with a gap in a radial direction; a metal bearing holder which is disposed on one axial side of the stator and holds a bearing that supports the shaft so that the shaft can rotate; and a resin support member disposed between the stator and the bearing holder in the axial direction and supporting the 1 st conductive wire extending from at least one of the plurality of coils to one side in the axial direction. The bearing holder has a holder through-hole axially penetrating the bearing holder, and the 1 st conductive wire passes through the holder through-hole. The support member has a recess that is recessed toward one side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and is open to the other side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The interior of the recess is open on both axial sides. The 1 st wire is fitted into the recess and held. The recess is disposed at a position overlapping the holder through-hole when viewed in the axial direction and closer to the radial side than the center of the holder through-hole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公知有具有金属制的轴承保持架的马达。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有金属制的轴承保持架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的马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874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那样的马达中,有时使从线圈延伸的导线穿过沿轴向贯通轴承保持架的保持架贯通孔而与控制装置等连接。在该情况下,需要使导线相对于轴承保持架绝缘。作为使导线相对于轴承保持架绝缘的方法,例如,能够举出用绝缘性的部件来包覆插入于保持架贯通孔中的导线的部分整体的方法。但是,在采用该方法的情况下,需要包覆导线的成本,存在马达的成本增大的问题。

对于此,能够举出设置具有保持导线的凹部的支承部件的方法。根据该方法,能够通过将导线嵌入到凹部内而将导线定位在远离保持架贯通孔的内侧面的位置,能够容易地使导线相对于轴承保持架绝缘。但是,在采用该方法情况下,当导线脱离凹部时,导线有可能与保持架贯通孔的内侧面接触。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能够容易并且稳定地使从线圈延伸的导线相对于金属制的轴承保持架绝缘的构造的马达。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沿着中心轴线配置的轴;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并且具有多个线圈;金属制的轴承保持架,其配置于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对轴承进行保持,该轴承对所述轴进行支承以使所述轴能够旋转;以及树脂制的支承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定子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轴向之间,对从所述多个线圈中的至少一个线圈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第1导线进行支承。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沿轴向贯通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保持架贯通孔,所述第1导线通过该保持架贯通孔。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向径向一侧凹陷并且在径向另一侧开口的凹部。所述凹部的内部在轴向两侧开口。所述第1导线嵌入所述凹部内而被保持。所述凹部配置在沿轴向观察时与所述保持架贯通孔重叠、并且比所述保持架贯通孔的径向的中心靠径向一侧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了具有能够容易并且稳定地使从线圈延伸的导线相对于金属制的轴承保持架绝缘的构造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是从上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轴承保持架和支承部件的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上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和中性点汇流条的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的一部分和中性点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保持架的一部分、相用汇流条的一部分、轴承保持架的一部分以及支承部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Z轴方向是以正侧作为“上侧”、以负侧作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中心轴线J与Z轴方向平行,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心轴线J的轴向、即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相当于轴向一侧,下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另外,径向外侧相当于径向一侧,径向内侧相当于径向另一侧。

另外,“上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对各部分的配置关系等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具有壳体11、转子20、定子30、轴承保持架50、支承部件40、中性点汇流条(第2汇流条)70、汇流条保持架60、相用汇流条(第1汇流条)80以及轴承90。在本实施方式中,相用汇流条80相当于第1汇流条。中性点汇流条70相当于第2汇流条。

壳体11在内部收纳马达10的各部分。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2以及磁铁23。轴21沿着中心轴线J配置。轴2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柱状。轴21被轴承90支承为能够绕着中心轴线J旋转。转子铁芯22固定于轴21的外周面。磁铁23固定于转子铁芯22的外周面。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更详细而言,定子30与转子20的径向外侧隔着间隙而对置。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绝缘件34以及多个线圈35。定子铁芯31呈在磁铁23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的环状。定子铁芯31具有铁芯背部32和多个齿33。铁芯背部32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齿33从铁芯背部32向径向内侧突出。多个齿33沿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齿33的数量例如是12个。

绝缘件34是具有绝缘性的部件。绝缘件34安装于多个齿33的每个。多个线圈35是将导线隔着绝缘件34卷绕于多个齿33的每个而构成的。线圈35的数量例如是12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线圈35构成电力系统互不相同的多个线圈组。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构成了电力系统互不相同的2个线圈组。即,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例如具有2个电力系统。在各线圈组中例如包含有6个线圈35。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线圈组所包含的线圈35在周向上相邻地集中配置。

在本说明书中,“某个对象彼此的电力系统不同”包含针对某个对象按照每个电力系统独立地提供电力的情况。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独立地向电力系统不同的线圈组的线圈35提供三相交流电力。

轴承保持架50配置于定子30的上侧。轴承保持架50是金属制的。轴承保持架50保持轴承90,该轴承90对轴21进行支承使得该轴21能够旋转。轴承保持架50具有圆环部51、固定筒部52以及轴承保持部53。如图1和图2所示,圆环部5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板面与轴向垂直的圆环板状。圆环部51的径向内缘部向下侧屈曲。

如图1所示,固定筒部52呈从圆环部51的径向外缘部向下侧延伸的圆筒状。圆环部51的外周面和固定筒部52的外周面固定于壳体11的内周面。轴承保持部53与圆环部51的径向内缘部相连。轴承保持部53具有筒部53a和盖部53b。筒部53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轴承90的外周面固定于筒部53a的内周面。由此,轴承保持部53对轴承90进行保持。盖部53b呈从筒部53a的上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圆环状。盖部53b覆盖轴承90的外圈的上侧。

轴承保持架50具有沿轴向贯通轴承保持架50的保持架贯通孔51a。保持架贯通孔51a沿轴向贯通圆环部51。如图2所示,保持架贯通孔51a为从上侧观察时在径向上较长的圆角的四边形状。保持架贯通孔51a的周向上的尺寸随着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而变小。保持架贯通孔51a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贯通孔51a例如设置6个。6个保持架贯通孔51a各3个地在周向上相邻地集中配置,构成了2个保持架贯通孔组。2个保持架贯通孔组彼此隔着中心轴线J配置于径向的相反侧。

如图1所示,线圈引出线36穿过保持架贯通孔51a。线圈引出线36从多个线圈35中的至少一个线圈35向上侧延伸。线圈引出线36是构成线圈35的导线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引出线36分别从6个线圈35向上侧延伸。如图2所示,线圈引出线36通过保持架贯通孔51a的比径向的中心靠径向外侧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引出线36相当于第1导线。

如图1所示,支承部件40配置于定子30的上侧。更详细而言,支承部件40配置在定子30与轴承保持架50的轴向之间。支承部件40是树脂制的。如图3和图4所示,支承部件40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支承部件40具有线圈支承部41、汇流条保持部42以及多个腿部49。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支承部41和汇流条保持部42各设置有2个。2个线圈支承部41在径向上隔着中心轴线J而配置。2个汇流条保持部42在径向上隔着中心轴线J而配置。2个线圈支承部41和2个汇流条保持部42沿周向交替配置。

线圈支承部41呈沿周向延伸的圆弧状。如图3所示,线圈支承部41具有导线保持部43、第1外壁部41a、顶壁部41b以及一对侧壁部41c。即,支承部件40具有导线保持部43。

第1外壁部41a呈沿周向延伸的板状。第1外壁部41a的板面与径向垂直。顶壁部41b呈从第1外壁部41a的上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板状。顶壁部41b的板面与轴向垂直。顶壁部41b从第1外壁部41a的周向一侧的端部沿周向延伸至第1外壁部41a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一对侧壁部41c呈从第1外壁部41a的周向的两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板状。侧壁部41c的板面与周向垂直。侧壁部41c的上侧的端部与顶壁部41b的周向的端部相连。

导线保持部43沿轴向延伸。详细而言,导线保持部43从顶壁部41b向上侧延伸。导线保持部43呈在径向内侧开口的大致半圆筒状。导线保持部43具有向径向外侧凹陷并在径向内侧开口凹部43a。即,支承部件40具有凹部43a。凹部43a的内侧面是大致半圆筒状的导线保持部43的内周面。凹部43a的内部、即导线保持部43的内部在轴向两侧开口。凹部43a的内部沿轴向贯通顶壁部41b,在顶壁部41b的下表面上开口。

线圈引出线36嵌入凹部43a中而被保持。由此,支承部件40对线圈引出线36进行支承。凹部43a的径向内侧的开口部的周向上的开口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变大。由此,易于从径向内侧将线圈引出线36嵌入到凹部43a内。

如图2所示,沿轴向观察时,导线保持部43与保持架贯通孔51a重叠。更详细而言,沿轴向观察时,导线保持部43与保持架贯通孔51a的比径向中心靠径向外侧的部分重叠。沿轴向观察时,凹部43a与保持架贯通孔51a重叠,并且配置在比保持架贯通孔51a的径向中心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凹部配置在比保持架贯通孔的径向中心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只要凹部的径向中心比保持架贯通孔的径向中心靠径向外侧即可。即,关于“凹部配置在比保持架贯通孔的径向中心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只要凹部的径向中心比保持架贯通孔的径向中心靠径向外侧,则也包含如下结构:凹部的一部分位于比保持架贯通孔的径向中心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线圈引出线36保持于与保持架贯通孔51a在轴向上重叠的凹部43a内,线圈引出线36被定位在沿轴向观察时与保持架贯通孔51a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使保持架贯通孔51a中的供线圈引出线36通过的位置远离保持架贯通孔51a的内侧面。由此,通过将线圈引出线36嵌入于凹部43a,能够使线圈引出线36相对于轴承保持架50绝缘并且容易地通过保持架贯通孔51a。

凹部43a配置在比保持架贯通孔51a的径向中心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保持架贯通孔51a中的供线圈引出线36通过的部分成为保持架贯通孔51a的比径向中心靠径向外侧的部分。由此,能够使得在线圈引出线36被保持于凹部43a内的状态下,保持架贯通孔51a中的比线圈引出线36靠径向内侧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大于保持架贯通孔51a中的比线圈引出线36靠径向外侧的部分的径向尺寸。

这里,由于凹部43a在径向内侧开口,因此假使在线圈引出线36脱离了凹部43a的情况下,线圈引出线36会从凹部43a向径向内侧移动。即,在线圈引出线36脱离了凹部43a的情况下,线圈引出线36会向保持架贯通孔51a中的径向尺寸大的径向内侧的部分移动。由此,即使在线圈引出线36脱离了凹部43a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线圈引出线36与保持架贯通孔51a的内侧面接触。因此,能够稳定地使线圈引出线36相对于轴承保持架50绝缘。

综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了具有能够容易并且稳定地使从线圈35延伸的线圈引出线36相对于金属制的轴承保持架50绝缘的构造的马达10。

如图1所示,导线保持部43的至少一部分插入于保持架贯通孔51a中。因此,能够更稳定地将线圈引出线36引导到保持架贯通孔51a中,能够使线圈引出线36相对于轴承保持架50更稳定地绝缘。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保持部43的上侧的部分插入于保持架贯通孔51a中。导线保持部43的上侧的端部经由保持架贯通孔51a而突出到比轴承保持架50靠上侧的位置。由此,即使在线圈引出线36中的突出到比导线保持部43靠上侧的位置的部分发生了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线圈引出线36与保持架贯通孔51a的内侧面接触。

如图3所示,导线保持部43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保持部43按照每个线圈支承部41各设置有3个。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40总共具有6个导线保持部43。3个导线保持部43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汇流条保持部42具有第2外壁部42a、下壁部44、上壁部47、肋48、周向壁部46以及一对突出部45a、45b。即,支承部件40具有第2外壁部42a、下壁部44、上壁部47、肋48、周向壁部46以及一对突出部45a、45b。

第2外壁部42a呈沿周向延伸的板状。第2外壁部42a的板面与径向垂直。第2外壁部42a配置于中性点汇流条70的径向外侧。第2外壁部42a的周向两侧的端部将与汇流条保持部42的周向两侧相邻的线圈支承部41的第1外壁部41a的周向端部彼此连起来。2个线圈支承部41的第1外壁部41a和2个汇流条保持部42的第2外壁部42a在周向上交替连结,构成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的部分。

下壁部44呈从第2外壁部42a的下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板状。下壁部44的板面与轴向垂直。下壁部44从第2外壁部42a的周向一侧的端部沿周向延伸至第2外壁部42a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下壁部44的周向两侧的端部与在周向上相邻的线圈支承部41的侧壁部41c相连。下壁部44具有第1下壁部44a和第2下壁部44b。

第1下壁部44a是下壁部44的径向外侧的部分。第2下壁部44b是下壁部44的径向内侧的部分,与第1下壁部44a的径向内缘部相连。第1下壁部44a的上表面配置在比第2下壁部44b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由此,在下壁部44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而向下侧凹陷的台阶。

下壁部44具有沿轴向贯通下壁部44的壁部贯通孔44c。在本实施方式中,壁部贯通孔44c沿轴向贯通第1下壁部44a。沿轴向观察时,壁部贯通孔44c为圆角的大致矩形状。壁部贯通孔44c按照每个汇流条保持部42沿周向设置有2个。

上壁部47呈从第2外壁部42a的上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矩形板状。上壁部47的板面与轴向垂直。如图4所示,上壁部47的径向内侧的端部配置在比第2下壁部44b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上壁部47按照每个汇流条保持部42沿周向设置有2个。如图3所示,沿轴向观察时,2个上壁部47分别与2个壁部贯通孔44c重叠。即,下壁部44在沿轴向观察时与上壁部47重叠的位置具有壁部贯通孔44c。因此,例如在通过使用了模具的树脂成型来制作支承部件40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在轴向上分离的2个模具容易地成型出上壁部47。

如图5所示,肋48设置于各个上壁部47。肋48从上壁部47向下侧突出。肋48沿径向延伸。肋48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第2外壁部42a相连。肋48与中性点汇流条70接触。更详细而言,肋48的下侧的端部与中性点汇流条70的后述的主体部71的上表面接触。

一对周向壁部46的各自分别设置于第1下壁部44a中的周向两侧的端部。一对周向壁部46呈从第1下壁部44a向上侧突出的板状。一对周向壁部46分别具有第1周向壁部46a和第2周向壁部46b。即,支承部件40具有一对第1周向壁部46a。一对第1周向壁部46a在周向上夹着中性点汇流条70的后述的主体部71。

第1周向壁部46a从第2外壁部42a的径向内侧面延伸至第1下壁部44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一对第1周向壁部46a是按照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而彼此在周向上接近的朝向延伸的倾斜壁部。一对第1周向壁部46a彼此的周向上的距离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而变小。

第2周向壁部46b从第1周向壁部46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远离另一方的周向壁部46的一侧沿周向延伸而与侧壁部41c相连。第2周向壁部46b的径向内侧的面配置在与第1下壁部44a的径向内侧面在径向上相同的位置,与第1下壁部44a的径向内侧面的上侧连续地相连。

一对突出部45a、45b从下壁部44向径向内侧突出。更详细而言,一对突出部45a、45b从第2下壁部44b向径向内侧突出。突出部45a在径向内侧的端部具有向周向中的突出部45b侧突出的凸部45c。突出部45b在径向内侧的端部具有向周向中的突出部45a侧突出的凸部45d。

线圈引出线37穿过一对突出部45a、45b彼此的周向之间。线圈引出线37从多个线圈35中的至少一个线圈35向上侧延伸。线圈引出线37是构成线圈35的导线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引出线37分别从6个线圈35向上侧延伸。延伸出线圈引出线37的线圈35与延伸出线圈引出线36的线圈35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引出线37相当于第2导线。

一对突出部45a、45b在周向上夹着线圈引出线37。一对突出部45a、45b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位于比线圈引出线37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凸部45c、45d位于比线圈引出线37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一对突出部45a、45b的凸部45c、45d彼此的周向上的距离小于线圈引出线37的线径。即,一对突出部45a、45b彼此的周向上的间隙在比线圈引出线37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具有周向上的尺寸小于线圈引出线37的线径的部分。由此,能够抑制线圈引出线37从一对突出部45a、45b彼此的周向上的间隙向径向内侧脱出。一对突出部45a、45b沿周向设置有多组。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突出部45a、45b例如设置有3组。

如图3所示,多个腿部49呈从线圈支承部41的第1外壁部41a或汇流条保持部42的第2外壁部42a向下侧延伸的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腿部49例如设置有3个。如图1所示,腿部49的下侧的端部与铁芯背部32的上表面接触。由此,由定子铁芯31从下侧对支承部件40进行支承。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中性点汇流条70设置有2个。2个中性点汇流条70被支承部件40支承。更详细而言,2个中性点汇流条70分别被2个汇流条保持部42保持。如图5所示,中性点汇流条70具有主体部71和把持部72。主体部71沿周向延伸。主体部71呈板面与轴向垂直的板状。主体部71配置于第1下壁部44a的上表面。即,第1下壁部44a从下侧支承中性点汇流条70。

主体部71的径向外缘部与第2外壁部42a的径向内侧面接触。由此,第2外壁部42a从径向外侧支承中性点汇流条70。主体部71的一部分配置在第1下壁部44a与上壁部47的轴向之间。即,在中性点汇流条70的上侧配置有上壁部47。主体部327a的径向尺寸小于第1下壁部44a的径向尺寸。肋48与主体部71的上表面接触。主体部71的周向两侧的端部是按照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而彼此接近的朝向配置的倾斜部,并且与一对第1周向壁部46a接触。

把持部72从主体部71向径向内侧突出。即,中性点汇流条70在中性点汇流条70的径向内缘部具有把持部72。把持部72具有突出壁部72d、基部72a、以及一对臂部72b、72c。基部72a从主体部71的径向内缘部向径向内侧突出。一对臂部72b、72c从基部72a向径向内侧延伸。臂部72b和臂部72c在周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臂部72b配置于突出部45a的上侧。臂部72c配置于突出部45b的上侧。沿轴向观察时,臂部72b与臂部72c的周向上的间隙与一对突出部45a、45b彼此的周向上的间隙重叠。

如图4所示,沿轴向观察时,臂部72c呈波状。线圈引出线37的上侧的端部插入于把持部72的内侧、即臂部72b与臂部72c的径向之间。基部72a和一对臂部72b、72c呈板面与轴向垂直的板状,并且连续地相连。突出壁部72d跨越基部72a和一对臂部72b、72c而设置。突出壁部72d从基部72a和一对臂部72b、72c向上侧突出。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一对臂部72b、72c的前端部从周向两侧被凿紧而从周向两侧夹持线圈引出线37。由此,把持部72对线圈引出线37进行把持。把持部72和线圈引出线37例如通过熔接等而彼此固定起来。由此,中性点汇流条70与线圈引出线37连接,中性点汇流条70与线圈35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持部72按照每个中性点汇流条70各设置有3个。即,各中性点汇流条70与3个线圈35连接。由此,中性点汇流条70将多个线圈35中的2个以上的线圈35作为中性点连起来。

中性点汇流条70的径向内缘部在支承部件40的径向内侧露出。因此,能够使中性点汇流条70从支承部件40的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移动而将中性点汇流条70插入到下壁部44与上壁部47的轴向之间。插入后的中性点汇流条70的轴向上的移动被下壁部44和上壁部47抑制。因此,能够抑制中性点汇流条70在轴向上移动而脱离支承部件40。

另外,第2外壁部42a配置于中性点汇流条70的径向外侧。因此,能够抑制中性点汇流条70向径向外侧移动。另外,中性点汇流条70在径向内缘部具有把持线圈引出线37的把持部72。因此,能够利用线圈引出线37来抑制中性点汇流条70向径向内侧移动。由此,能够抑制中性点汇流条70在径向上移动而脱离支承部件40。通过以上内容,能够抑制中性点汇流条70在轴向或径向上移动而脱离支承部件40,能够将中性点汇流条70稳定地保持于支承部件40。

例如,当在支承部件上设置有在上侧开口的槽、并将中性点汇流条从上侧嵌入并保持于该槽中的情况下,如果不将中性点汇流条的尺寸与槽的尺寸高精度地匹配,则会存在中性点汇流条容易从槽向上侧脱出的问题。因此,需要高精度地制作支承部件和中性点汇流条,存在马达的制造成本增大的问题。另外,即使在将中性点汇流条的尺寸与槽的尺寸高精度地匹配了的情况下,中性点汇流条也有可能从槽向上侧脱出。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只要使中性点汇流条70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移动而将中性点汇流条70插入到上壁部47与下壁部44之间就能够抑制中性点汇流条70在轴向上脱出。另外,能够利用与中性点汇流条70连接的线圈引出线37来抑制中性点汇流条70向径向内侧的移动。因此,即使不将上壁部47和下壁部44之间的间隙的尺寸与中性点汇流条70的轴向上的尺寸高精度地匹配,也能够抑制中性点汇流条70从上壁部47与下壁部44之间的间隙向径向内侧移动而脱出。由此,得到了具有能够通过支承部件40来稳定地支承中性点汇流条70、并且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增大的构造的马达10。

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支承部件具有在径向内侧开口的凹部的情况下,考虑将中性点汇流条从径向外侧插入到支承部件的结构。在该情况下,需要使各部分分别从径向的不同侧对嵌入于凹部内的线圈引出线和由中性点汇流条的把持部把持的线圈引出线进行保持。因此,有时组装马达会花费工夫。在该情况下,难以将支承部件制作成简单的圆环状,支承部件的形状容易复杂化。因此,有时支承部件的制造成本增大。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是将中性点汇流条70从径向内侧插入到支承部件40的结构,因此能够使凹部43a和把持部72分别从径向的同一侧对线圈引出线36和线圈引出线37进行保持。由此,能够容易地组装马达10。另外,支承部件40的形状易于采用简单的圆环状,能够抑制支承部件40的制造成本增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把持部72具有从基部72a向径向内侧延伸的一对臂部72b、72c。因此,易于通过从径向内侧将线圈引出线37插入到一对臂部72b、72c彼此的周向之间而使把持部72把持线圈引出线37。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承部件40具有在周向上夹着主体部71的一对第1周向壁部46a。因此,能够将中性点汇流条70在周向上定位,能够抑制中性点汇流条70在周向上移动而从支承部件40脱出。因此,能够将中性点汇流条70更稳定地保持于支承部件4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一对第1周向壁部46a是按照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而彼此在周向上接近的朝向延伸的倾斜壁部。另外,主体部71的周向两侧的端部是按照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而彼此接近的朝向配置的倾斜部。因此,即使在一对第1周向壁部46a彼此之间的周向上的距离与主体部71的周向上的尺寸产生了误差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主体部71的径向位置,也能够吸收误差,能够使主体部71的周向两侧的端部与一对第1周向壁部46a接触。由此,能够抑制主体部71的周向位置发生偏移,能够使支承部件40更稳定地保持中性点汇流条7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能够抑制线圈引出线37从一对突出部45a、45b彼此的周向之间向径向内侧脱出。因此,能够利用一对突出部45a、45b使线圈引出线37的径向位置稳定。由此,在连接线圈引出线37和把持部72时,能够抑制线圈引出线37向径向内侧移动,能够抑制线圈引出线37从一对臂部72b、72c彼此之间脱出。因此,能够将线圈引出线37和把持部72稳定地连接起来。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承部件40具有从上壁部47向下侧突出而与中性点汇流条70接触的肋48。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中性点汇流条70在轴向上移动,能够更稳定地使支承部件40保持中性点汇流条70。

如图1所示,汇流条保持架60配置于轴承保持架50的上侧。汇流条保持架60是树脂制的。汇流条保持架60具有环状部61、筒部62、延伸部63以及连接器部64。环状部61呈在比轴承保持架50靠上侧的位置包围轴21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筒部62呈从环状部61的径向内缘部向下侧延伸的筒状。筒部62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筒部62的下端部嵌合于盖部53b的径向内侧。

延伸部63从环状部61向径向外侧延伸。延伸部63例如沿着周向设置有多个。连接器部64呈从环状部61向上侧突出的筒状。连接器部64在上侧开口。相用汇流条80的一部分在连接器部64的内部露出。连接器部64与向定子30提供电力的外部电源连接。

相用汇流条80埋入汇流条保持架60而被保持。如图6所示,相用汇流条80具有延伸部81和把持部82。延伸部81呈沿着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的板状。延伸部81的板面与轴向Y垂直。延伸部81中的一端被延伸部63保持。被延伸部63保持的延伸部81的上表面在汇流条保持架60的外部露出。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延伸部81的另一端在连接器部64的内部露出。

把持部82与延伸部81的一端相连。把持部82配置在沿轴向观察时与保持架贯通孔51a和导线保持部43重叠的位置。把持部82呈沿轴向观察时弯折成在径向外侧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的板状。把持部82的板面与轴向平行。

把持部82具有基部82a和一对臂部82b、82c。一对臂部82b、82c从基部82a向径向外侧延伸。臂部82b与延伸部81相连。臂部82b和臂部82c在周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沿轴向观察时,臂部82b与臂部82c的周向上的间隙与凹部43a的内部重叠。线圈引出线36的上侧的端部插入于把持部82的内侧、即臂部82b与臂部82c的径向之间。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一对臂部82b、82c的前端部从周向两侧被凿紧而从周向两侧夹持线圈引出线36。由此,把持部82对线圈引出线36进行把持。把持部82和线圈引出线36例如通过熔接等而彼此固定起来。由此,相用汇流条80与线圈引出线36连接,相用汇流条80与线圈35电连接。

这样,由于一对臂部82b、82c从基部82a向径向外侧延伸,因此基部82a配置于被一对臂部82b、82c夹持的线圈引出线36的径向内侧。由此,通过基部82a抑制了线圈引出线36向径向内侧的移动。由此,即使在线圈引出线36脱离了凹部43a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基部82a来抑制线圈引出线36向径向内侧移动。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线圈引出线36与保持架贯通孔51a的内侧面接触,能够使线圈引出线36更稳定地相对于轴承保持架50绝缘。

另外,例如,在一对臂部82b、82c从基部82a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情况下,基部82a配置于线圈引出线36的径向外侧,相用汇流条80容易在径向上大型化。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一对臂部82b、82c从基部82a向径向外侧延伸。因此,能够抑制相用汇流条80在径向上大型化。由此,能够通过基部82a来抑制线圈引出线36向凹部43a开口的一侧移动,并且能够使马达10在径向上小型化。

相用汇流条80经由连接器部64与向定子30提供电力的外部电源连接。更详细而言,在连接器部64的内部露出的延伸部81的另一端与外部电源连接。由此,从外部电源经由相用汇流条80向定子30提供电源。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保持线圈引出线36的支承部件40来保持中性点汇流条70。因此,无需使配置于轴承保持架50的上侧的汇流条保持架60保持中性点汇流条70,易于使汇流条保持架60在径向上小型化。因此,易于使马达10在径向上小型化。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以下的其他结构。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径向一侧为径向外侧、径向另一侧为径向内侧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径向一侧为径向内侧,径向另一侧为径向外侧。即,凹部也可以在径向外侧开口,配置在比保持架贯通孔的径向中心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导线保持部也可以不插入于保持架贯通孔。由支承部件实现的第2汇流条的保持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肋也可以从下壁部向上侧突出而与第2汇流条接触。支承部件也可以不保持第2汇流条。第1汇流条也可以不是相汇流条。第2汇流条也可以不是中性点汇流条。在第1汇流条的把持部中,一对臂部也可以从基部向径向另一侧延伸。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并且,以上所说明的各结构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1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紧凑型齿轮马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