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显示装置和车顶模块

文档序号:1396841 发布日期:2020-03-03 浏览:16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车辆用显示装置和车顶模块 (Display device for vehicle and roof module ) 是由 石桥秀一 松浦浩司 于 2019-07-2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能够使显示装置的视觉识别性提高的车辆用显示装置。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显示装置(3)具备:遮光性的框体(10),其固定在车辆的车顶(101)的车室侧的面(101a),并且具有向上方凹陷的凹部(80);开口部(86),其形成在凹部(80)的朝向车辆后方的位置;以及显示装置(6),其具有配置在开口部(86)的显示面(61)并且使显示面(61)朝向车辆后方。(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display device for a vehicle, which can improve the visual recognition of the display device. A display device (3) for a vehicle according to an embodiment includes: a light-shielding frame (10) that is fixed to a vehicle-compartment-side surface (101a) of a vehicle roof (101) and that has a recess (80) that is recessed upward; an opening (86) formed at a position of the recess (80) that faces the rear of the vehicle; and a display device (6) that has a display surface (61) disposed in the opening (86) and that faces the display surface (61) toward the rear of the vehicle.)

车辆用显示装置和车顶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显示装置和车顶模块。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车辆用显示装置。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配设在车内的仪表板的驾驶席与副驾驶席的中间附近的车辆用显示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374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车辆用显示装置中,在提高显示装置的视觉识别性方面尚存改良的余地。例如,在将显示装置配置于车辆的车顶的情况下,有时由于外部光线等而导致显示装置的视觉识别性下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显示装置的视觉识别性提高的车辆用显示装置以及车顶模块。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车辆用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遮光性的框体,其固定在车辆的车顶的车室侧的面并且具有向上方凹陷的凹部;开口部,其形成在所述凹部的朝向车辆后方的位置;以及显示装置,其具有配置在所述开口部的显示面并且使所述显示面朝向车辆后方。

发明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显示装置具备:遮光性的框体,其固定在车辆的车顶的车室侧的表面并且具有向上方凹陷的凹部;开口部,其形成在凹部的朝向车辆后方的位置;以及显示装置,其具有配置在开口部的显示面并且使显示面朝向车辆后方。根据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显示装置,显示面被配置在凹部的开口部,显示面被框体10包围,从而实现显示装置的视觉识别性提高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车顶模块的配置的图。

图2为实施方式涉及的车顶模块的立体图。

图3为实施方式涉及的车顶模块的主视图。

图4为实施方式涉及的车顶模块的侧视图。

图5为实施方式涉及的车顶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实施方式涉及的车顶模块的剖视图。

图7为实施方式涉及的车顶模块的另一剖视图。

图8为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室内照明装置的剖视图。

图9为说明说明利用下摆部进行的光的反射的剖视图。

图10为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室内照明装置的另一剖视图。

图11为实施方式涉及的车顶模块的仰视图。

图12为实施方式涉及的车顶模块的剖视图。

图13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涉及的车顶模块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4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涉及的车顶模块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5为示出导光部件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16为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涉及的导光部件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车顶模块

2:车辆用室内照明装置

3:车辆用显示装置

4:第一光源

5:导光部件

6:显示装置

7:主体部

8:罩部

8A:罩主体、8B:周壁

9:第二光源

9A:左侧第二光源、9B:右侧第二光源

10:框体

11:触摸传感器

12:左触摸传感器

13:右触摸传感器

15:聚光透镜

15A:左侧聚光透镜、15B:右侧聚光透镜

20:控制基板

21、22、23、24、25:基板

26:摄像机

41:左侧第一光源、42:右侧第一光源、43:后侧第一光源

50A:左侧板状部、50B:右侧板状部、50C:后侧板状部

51:第一导光部

51a、51b、51c、51d、51e:入光面

52:突出部

52A:第一突出部、52B:第二突出部、52C:第三突出部

53:漫射部

54、55:反射部

56:前端面

56A:第一前端面、56B:第二前端面、56C:第三前端面

57:入光面

58:卡合部

58a:第一片部、58b:第二片部、58c:突起

59:突出部

61:显示面

71:开口部

72:下摆部

72A:左侧下摆部、72B:右侧下摆部、72C:后侧下摆部

80:凹部

81:第一壁面、82:第二壁面、83:第三壁面、84:第四壁面、85:第五壁面

86:开口部

87:卡合部

100:车辆

101:车顶

101a:内表面

102:前排座席

103:后排座席

G1:间隙

L1、L2:假想线段

P1、P2:搭乘者

X:车辆前后方向

W:车宽方向

H:车辆上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显示装置和车顶模块。此外,该发明并没有被该实施方式所限定。另外,下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要素或者实质相同的要素。

[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2说明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涉及车辆用显示装置和车顶模块。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车顶模块的配置的图;图2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车顶模块的立体图;图3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车顶模块的主视图;图4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车顶模块的侧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车顶模块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车顶模块的剖视图;图7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车顶模块的另一剖视图;图8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室内照明装置的剖视图;图9是说明利用下摆部进行的光的反射的剖视图;图10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室内照明装置的其他剖视图;图1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车顶模块的仰视图;图12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车顶模块的剖视图。

图6示出图4的VI-VI剖面。图7示出图3的VII-VII剖面。图8和图9示出与图7相同剖面位置的剖面。图10示出图6的X-X剖面。图12示出图11的XII-XII剖面。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顶模块1搭载于车辆100。车顶模块1固定在车辆100的车顶101的内表面101a。内表面101a为车顶101的车室侧的面,典型为朝向下方的面。车顶模块1例如固定在车顶面板的内表面101a。

车顶模块1包含车辆用室内照明装置2和车辆用显示装置3。车辆用室内照明装置2是对车辆100的车室内进行照明的装置。车辆用显示装置3配置在车辆100的车室内,是显示图像、影像的显示装置。本实施方式的车顶模块1是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一体化成的单元。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顶模块1的说明中,“前方”和“后方”分别设为表示车辆前后方向X的前方和后方的方向。另外,“上方”和“下方”分别设为表示车辆上下方向H的上方和下方的方向。

车顶模块1例如配置在前排座席102上方的位置、比前排座席102更靠前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车顶模块1位于就坐在前排座席102的搭乘者P1的上方且位于前方。车顶模块1构成为搭乘者P1能够视觉识别车辆用显示装置3的显示面61。另外,车顶模块1构成为就坐于后排座席103的搭乘者P2能够视觉识别显示面61。此外,车顶模块1优选构成为全部搭乘者P2能够视觉识别显示面61。例如,在车辆100搭载有三列以上座席的情况下,车顶模块1构成为就坐于第二列和第三列的全部搭乘者P2能够视觉识别显示面61。

如图2所示,框体10固定在车顶面板等的内表面101a。即,本实施方式的车顶模块1中,框体10从内表面101a向下方突出。车顶模块1经由布线在车顶101的线束而与车辆100的电源连接,从该电源接受电力的供给。

如图5所示,车顶模块1包含框体10、导光部件5、显示装置6以及第一光源4等。本实施方式的车顶模块1中,车辆用室内照明装置2和车辆用显示装置3共有一个框体10。

框体10具有主体部7和罩部8。框体10例如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本实施方式的框体10由遮光性的材料形成。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7和罩部8为不同部件。主体部7和罩部8组合而构成框体10。主体部7固定在车辆100的车顶101。主体部7形成为大致筒状,上方和下方开口。

罩部8以覆罩主体部7的下方的开口部71的方式固定在主体部7。本实施方式的框体10中,在罩部8固定在主体部7的状态下,罩部8与主体部7之间形成缝隙状的开口。更详细而言,主体部7的开口部71与罩部8的周壁8B之间设置有使导光部件5突出的间隙。

如图5至图7等所示,车辆用室内照明装置2包含框体10、第一光源4、第二光源9、导光部件5以及控制基板20。车辆用显示装置3包含框体10、显示装置6以及控制基板20。

说明车辆用室内照明装置2的详情。导光部件5为具有透光性的部件,将由第一光源4和第二光源9照射后的光向框体10的外部空间引导。导光部件5例如由有色或无色的透明的材料形成。导光部件5例如由丙烯酸树脂等树脂材料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导光部件5为板状的部件,形成为俯视时的形状成为大致U字形状。

如图5等所示,导光部件5具有左侧板状部50A、右侧板状部50B以及后侧板状部50C。左侧板状部50A和右侧板状部50B分别主要沿车辆前后方向X延伸。后侧板状部50C沿车宽方向W延伸,将左侧板状部50A的后端与右侧板状部50B的后端连结。左侧板状部50A相对于后侧板状部50C而位于车宽方向W的左侧。右侧板状部50B相对于后侧板状部50C而位于车宽方向W的右侧。此外,在车宽方向W上,“左侧”和“右侧”表示朝向车辆前方的情况下的左侧和右侧。

左侧板状部50A的延伸方向和右侧板状部50B的延伸方向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X倾斜。具体而言,左侧板状部50A的延伸方向以越朝向车辆前方越朝向车宽方向W左侧的方式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X倾斜。右侧板状部50B的延伸方向以越朝向车辆前方越朝向车宽方向W右侧的方式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X倾斜。即,车宽方向W上的左侧板状部50A与右侧板状部50B的间隔随着向车辆前方而扩大。

导光部件5具有第一导光部51和突出部52。第一导光部51和突出部52一体形成。第一导光部51为收纳在框体10内部的部分。突出部52为从主体部7与罩部8的间隙向框体10的外部空间突出的部分。突出部52为导光部件5的外缘部。

突出部52具有第一突出部52A、第二突出部52B以及第三突出部52C。第一突出部52A为左侧板状部50A的一部分,为朝向车宽方向W的左侧突出的部分。第二突出部52B为右侧板状部50B的一部分,为朝向车宽方向W的右侧突出的部分。第三突出部52C为后侧板状部50C的一部分,为朝向车辆后方突出的部分。利用第一突出部52A、第二突出部52B以及第三突出部52C构成连续的大致U字形状的突出部52。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突出部52具有山脊状的前端面56。前端面56为朝向突出部52的突出方向的面。例如,第一突出部52A的前端面52即第一前端面56A朝向车宽方向W的左侧。第二突出部52B的前端面52即第二前端面56B朝向车宽方向W的右侧。第三突出部52C的前端面52即第三前端面56C朝向车辆后方。第三前端面56C将第一前端面56A与第二前端面56B连结。第一前端面56A、第二前端面56B以及第三前端面56C平滑地连续。例如,第一前端面56A的后端部和第三前端面56C的左端部分别弯曲并彼此连结。第二前端面56B的后端部和第三前端面56C的右端部分别弯曲并彼此连结。

突出部52的前端面56配置有触摸传感器11。触摸传感器11例如为电容式传感器。触摸传感器11的电极形成为细长的板状或棒状。

触摸传感器11配置为从第一前端面56A经由第三前端面56C连接至第二前端面56B。更详细而言,触摸传感器11具有第一传感器部11A、第二传感器部11B以及第三传感器部11C。第一传感器部11A、第二传感器部11B以及第三传感器部11C为一体。第一传感器部11A为触摸传感器11中的配置在第一前端面56A的部分。第二传感器部11B为触摸传感器11中的配置在第二前端面56B的部分。第三传感器部11C为触摸传感器11中的配置在第三前端面56C的部分,与第一传感器部11A和第二传感器部11B分别连续。

用户不论与触摸传感器11中的第一前端面56A、第二前端面56B及第三前端面56C中的哪一处接触,都能够同样地操作室内灯。触摸传感器11的电极与配置在框体10内部的控制电路电连接。控制电路例如配置在控制基板20。控制电路根据对触摸传感器11的操作输出来控制第一光源4。例如每当检测出对触摸传感器11的触摸输入时,控制电路便切换第一光源4的点亮和熄灭。

导光部件5以突出部52向框体10的外部突出的方式收纳在框体10中。即,导光部件5的第一导光部51收纳在框体10的内部,被框体10保持。导光部件5的突出部52从框体10向外部突出。更详细而言,如图2等所示,突出部52从主体部7与罩部8的间隙朝向沿着车顶101的内表面101a的方向突出。如后所述,突出部52利用由第一光源4和第二光源9照射的光而发光,照亮车室内。

第一光源4为室内灯用的光源。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光源4收纳在框体10的主体部7。如图6等所示,第一光源4具有左侧第一光源41、右侧第一光源42以及后侧第一光源43。左侧第一光源41在框体10的内部空间中配置在车宽方向W的左侧。右侧第一光源42在框体10的内部空间中配置在车宽方向W的右侧。后侧第一光源43在框体10的内部空间中配置在车辆后方。

左侧第一光源41、右侧第一光源42以及后侧第一光源43分别具有多个发光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光源4具有LED(Light 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作为发光部。左侧第一光源41具有多个LED 41a。多个LED 41a固定在基板21。LED 41a朝向车宽方向W的左侧而配置。多个LED 41a沿着车辆前后方向X按照预定间隔排列配置。

右侧第一光源42具有多个LED 42a。多个LED 42a固定在基板22。LED 42a朝向车宽方向W的右侧而配置。多个LED 42a沿着车辆前后方向X按照预定间隔排列配置。左侧第一光源41和右侧第一光源42的排列方向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X倾斜。左侧第一光源41的LED 41a的排列方向以越朝向车辆前方越朝向车宽方向W左侧的方式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X倾斜。右侧第二光源的LED 42a的排列方向以越朝向车辆前方越朝向车宽方向W右侧的方式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X倾斜。因此,车宽方向W上的左侧第一光源41与右侧第一光源42的间隔随着向车辆前方去而扩大。

后侧第一光源43具有多个LED 43a。多个LED 43a固定在基板23。LED 43a朝向车辆后方而配置。多个LED 43a沿着车宽方向W按照预定间隔排列配置。后侧第一光源43配置在左侧第一光源41的后端部与右侧第一光源42的后端部之间。换言之,左侧第一光源41、后侧第一光源43以及右侧第一光源42配置为呈大致U字形状。

第二光源9为地图灯用的光源。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光源9收纳在框体10的主体部7。如图6等所示,第二光源9具有左侧第二光源9A和右侧第二光源9B。左侧第二光源9A配置在左侧第一光源41与后侧第一光源43交叉的角部。即,左侧第二光源9A配置在左侧第一光源41的后端与后侧第一光源43的左端的间隙。左侧第二光源9A固定在基板24。本实施方式的左侧第二光源9A由一个LED构成。左侧第二光源9A朝向左斜后方而配置。

右侧第二光源9B配置在右侧第一光源42与后侧第一光源43交叉的角部。即,右侧第二光源9B配置在右侧第一光源42的后端与后侧第一光源43的右端的间隙。右侧第二光源9B固定在基板25。本实施方式的右侧第二光源9B由一个LED构成。右侧第二光源9B朝向右斜后方配置。

在第二光源9的光轴上配置有聚光透镜15。聚光透镜15使由第二光源9照射的光汇聚并入射到导光部件5。本实施方式的聚光透镜15为入射面和出射面分别为凸形状曲面的凸透镜。聚光透镜15的形状例如为球形状或椭球形状。聚光透镜15配置在第二光源9与导光部件5之间。聚光透镜15具有配置在左侧第二光源9A与导光部件5之间的左侧聚光透镜15A以及配置在右侧第二光源9B与导光部件5之间的右侧聚光透镜15B。

导光部件5具有入光面51a、51b、51c、51d、51e。入光面51a、51b、51c、51d、51e例如实施了镜面加工。入光面51a是与第一导光部51的左侧第一光源41对置的面。由左侧第一光源41照射的光从入光面51a入射到第一导光部51。入光面51b是与第一导光部51的右侧第一光源42对置的面。由右侧第一光源42照射的光从入光面51b入射到第一导光部51。入光面51c是与第一导光部51的后侧第一光源43对置的面。由后侧第一光源43照射的光从入光面51c入射到第一导光部51。

入光面51d是与第一导光部51的左侧第二光源9A对置的面。由左侧第二光源9A照射的光经由左侧聚光透镜15A从入光面51d入射到第一导光部51。入光面51e是与第一导光部51的右侧第二光源9B对置的面。由右侧第二光源9B照射的光经由右侧聚光透镜15B从入光面51e入射到第一导光部51。

如以下说明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框体10中,与导光部件5邻接的部分的平面形状与导光部件5的形状对应。例如,如图5等所示,主体部7俯视时的形状为大致六边形状。主体部7具有弯曲形状的下摆部72。下摆部72为在车辆上下方向H上与导光部件5的突出部52对置的壁部。下摆部72与突出部52相比位于上方。下摆部72以越朝向上方越朝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倾斜。另外,下摆部72以外侧的面成为凹面的方式弯曲。由于下摆部72成为外扩的形状,因此下摆部72的边缘与车顶101的内表面101a平滑地连续。由此,下摆部72与车顶101的一体感提高。

下摆部72具有第一下摆部72A、第二下摆部72B以及第三下摆部72C。第一下摆部72A是与导光部件5的第一突出部52A对置的壁部。第二下摆部72B是与导光部件5的第二突出部52B对置的壁部。第三下摆部72C是与导光部件5的第三突出部52C对置的壁部。第一下摆部72A、第二下摆部72B以及第三下摆部72C构成连续的一个壁部。即,第一下摆部72A的外侧面73A弯曲且与第三下摆部72C的外侧面73C连续。第二下摆部72B的外侧面73B弯曲且与第三下摆部72C的外侧面73C连续。

第一下摆部72A和第二下摆部72B的延伸方向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X倾斜。即,第一下摆部72A的延伸方向以越朝向车辆前方越朝向车宽方向W左侧的方式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X倾斜。第二下摆部72B的延伸方向以越朝向车辆前方越朝向车宽方向W右侧的方式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X倾斜。第一下摆部72A沿着导光部件5的第一突出部52A延伸,第二下摆部72B沿着导光部件5的第二突出部52B延伸。第三下摆部72C沿着车宽方向W延伸。换言之,第三下摆部72C沿着导光部件5的第三突出部52C延伸。

俯视时的罩部8的形状为大致六边形状。罩部8具有罩主体8A和周壁8B。罩主体8A和周壁8B是一体的。罩主体8A为板状的结构部,从下方覆盖被收容在主体部7中的结构部件。罩主体8具有向上方凹陷的凹部80。本实施方式的罩部8中,罩主体8A的大致整体成为凹部80。

罩主体8A具有第一壁面81、第二壁面82、第三壁面83、第四壁面84以及第五壁面85。第一壁面81是凹部80的左侧下方的侧壁部。第二壁面82是凹部80的右侧下方的侧壁部。第三壁面83是凹部80的顶壁部。第四壁面84是凹部80的左侧上方的侧壁部。第五壁面85是凹部80的右侧上方的侧壁部。

罩主体8A具有开口部86。开口部86形成在凹部80的前端部。开口部86的形状为矩形。显示装置6的显示面61配置在开口部86。开口部86以沿着车辆上下方向H越朝向上方越朝向车辆后方的方式倾斜。

如图5和图11所示,第一壁面81从开口部86的左端向后方延伸。第二壁面82从开口部86的右端向后方延伸。第三壁面83从开口部86的上端向后方延伸。即,开口部86被第一壁面81、第二壁面82以及第三壁面83从三方包围。第一壁面81与第二壁面82在车宽方向W上彼此相对。第四壁面84将第一壁面81的上端与第三壁面83的左端连结。第四壁面84是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H倾斜的倾斜面。第五壁面85将第二壁面82的上端与第三壁面83的右端连结。第五壁面85是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H倾斜的倾斜面。

周壁8B是包围罩主体8A的壁部。周壁8B从罩主体8A的缘部向上方竖立设置。周壁8B的上端与主体部7之间设置有供导光部件5的突出部52突出的间隙。

如图5等所示,周壁8B配置有左触摸传感器12和右触摸传感器13。左触摸传感器12和右触摸传感器13例如为电容式的传感器。左触摸传感器12和右触摸传感器13的电极形成为细长板状或棒状。

左触摸传感器12是用于用户操作左侧的地图灯的传感器。左触摸传感器12配置在周壁8B的左后方的角部。左触摸传感器12在周壁8B的左侧面8c和后方的面8e的两面延伸。右触摸传感器13是用于用户操作右侧的地图灯的传感器。右触摸传感器13配置在周壁8B的右后方的角部。右触摸传感器13在周壁8B的右侧面8d和后方的面8e的两面延伸。

左触摸传感器12和右触摸传感器13的电极与配置在框体10内部的控制电路电连接。控制电路例如配置在控制基板20。控制电路根据对左触摸传感器12的操作输出来控制左侧第二光源9A,根据对右触摸传感器13的操作输出来控制右侧第二光源9B。控制电路例如每当检测出对左触摸传感器12的触摸输入时,便切换左侧第二光源9A的点亮和熄灭。同样地,每当检测出对右触摸传感器13的触摸输入时,便控制电路切换右侧第二光源9B的点亮和熄灭。

如图7所示,导光部件5在使突出部52从主体部7与罩部8的间隙G1突出的状态下被框体10保持。突出部52中的朝向下方的面成为平坦面。如图8所示,突出部52具有反射部54。反射部54是突出部52的内侧的面,将由第一光源4照射的光向下方反射。

如图8所示,第一光源4朝向突出部52的突出方向配置。由第一光源4出射后的光从入光面51c入射到导光部件5内部。入射到导光部件5的光被第一导光部51引导向突出部52。反射部54是相对于第一光源4的光轴C1倾斜的倾斜面。反射部54以沿着第一光源4的光轴C1越远离第一光源4越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另外,反射部54是朝向导光部件5内部凸起的弯曲面。反射部54的形状设计成将从第一光源4侧向反射部54入射的光朝向下方反射。反射部54例如构成为将沿光轴C1入射的光全反射。反射部54例如通过镜面加工形成。

突出部52中,朝向下方的面形成有使光漫射的漫射部53。本实施方式的漫射部53利用对突出部52表面进行的表面加工而形成。对突出部52的表面加工例如为所谓压花加工。漫射部53中,突出部52的表面形成有多数微小的凹凸。利用该凹凸,由漫射部53出射的光被漫射。本实施方式的漫射部53形成在突出部52的整个下表面。

反射部54构成为使从第一光源4侧入射的光朝向漫射部53反射。因此,由第一光源4照射的光经由第一导光部51而被反射部54反射,从漫射部53出射到外部。光在漫射部53中漫射,从而搭乘者P1、P2感觉到如同漫射部53在发光。

左侧第一光源41的光使形成在第一突出部52A的漫射部53整体发光。右侧第一光源42的光使形成在第二突出部52B的漫射部53整体发光。后侧第一光源43的光使形成在第三突出部52C的漫射部53整体发光。因此,左侧第一光源41、右侧第一光源42和后侧第一光源43点亮,从而使漫射部53整体发光。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室内照明装置2中,由于从框体10突出的突出部52发光,因此看起来像车内照明的样子,在外观上能够对用户赋予新颖的感觉。由于穿过导光部件5后的光以包围导光部件5的方式发光,因此导光部件5看起来如同漂浮,很新颖。

特别地,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室内照明装置2构成为搭乘者P1、P2无法视觉识别第一光源4。具体而言,罩部8的周壁8B构成为相对于搭乘者P1、P2的目视位置EP而遮蔽第一光源4。即,周壁8B配置成与将搭乘者P1、P2的目视位置EP和第一光源4连结的假想线段L1交叉。由于从搭乘者P1、P2无法目视到第一光源4,因此搭乘者P1、P2感觉如同漫射部53作为面光源而发光。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室内照明装置2能够实现使搭乘者P1、P2感觉到漂浮感的新颖的照明。从框体10向侧方突出的突出部52进行面发光,由此从搭乘者P1、P2观察到发光体如同在空中漂浮。在使罩部8的颜色为黑色等暗色的情况下,在罩部8与突出部52之间明暗对比明显,漂浮感提高。

如图9所示,主体部7的下摆部72反射从突出部52漏出的光。更详细而言,下摆部72的外侧面73A、73B、73C作为反射面发挥功能,其将从反射部54向上方漏出的光向下方反射。在外侧面73A、73B、73C实施了以高反射率反射光的表面处理。外侧面73A、73B、73C通过对从突出部52漏出后的光进行反射,从而模糊地照亮车顶模块1的周围。由第一光源4照射后的光的一部分从反射部54向上方漏出,从而光到达比突出部52更上方的空间。由此,外侧面73A、73B、73C作为间接照明而发挥功能,表现出高级感。导光部件5中,对漫射部53以外的部分的表面进行镜面加工,从而能够使水晶感、透明感提高。

参照图10,说明包含右侧第二光源9B的地图灯结构。此外,包含左侧第二光源9A的地图灯结构与包含右侧第二光源9B的地图灯结构同样。如图10所示,右侧第二光源9B与入光面51e对置配置。右侧聚光透镜15B配置在入光面51e与右侧第二光源9B之间。由右侧第二光源9B照射的光被右侧聚光透镜15B向入光面51e引导。

右侧聚光透镜15B汇聚由右侧第二光源9B照射的光,使沿着右侧第二光源9B的光轴C2的光出射。由右侧聚光透镜15B出射的光从入光面51e入射到第一导光部51。第一导光部51将光向突出部52引导。在突出部52设置有与光轴C2交叉的反射部55。反射部55是相对于光轴C2倾斜的倾斜面,例如为平面。反射部55以沿着光轴C2越远离右侧第二光源9B越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反射部55设计成将从右侧第二光源9B侧入射的光向下方反射。反射部55例如构成为对沿着光轴C2入射的光进行全反射。反射部55例如通过镜面加工形成。

反射部55构成为将从右侧第二光源9B侧入射的光向漫射部53反射。因此,由右侧第二光源9B照射的光经由右侧聚光透镜15B和第一导光部51而被反射部55反射,从漫射部53出射到外部。光被右侧聚光透镜15B汇聚到反射部55,由此对于地图灯的照射范围的发光效率提高。

右侧聚光透镜15B通过对光进行汇聚,从而使漫射部53的一部分区域发光。右侧第二光源9B的光例如使图2所示的区域53b发光。区域53b的形状例如为圆形。区域53b为第二突出部52B与第三突出部52C交叉的交叉部。即,导光部件5利用由右侧第二光源9B照射出的光使漫射部53中的第二突出部52B与第三突出部52C交叉的交叉部发光。

左侧第二光源9A的光使图2所示的区域53a发光。区域53a是第一突出部52A与第三突出部52C交叉的交叉部。即,导光部件5利用由左侧第二光源9A照射的光使漫射部53中的第一突出部52A与第三突出部52C交叉的交叉部发光。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室内照明装置2构成为搭乘者P1、P2无法视觉识别第二光源9。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罩部8的周壁8B构成为相对于搭乘者P1、P2的目视位置EP而遮蔽第二光源9。周壁8B配置成与将搭乘者P1、P2的目视位置EP和第二光源9连结的假想线段L2交叉。因此,搭乘者P1、P2不会注意到第二光源9的存在而感觉到如同区域53a、53b作为点光源发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室内照明装置2能够不注意到地图灯的光路的存在而使区域53a、53b发光,能够以新颖的照明表现出车室内空间。第二光源9的存在不被注意,由此实现与车辆100内的任意设计均能够配合的照明装置。由于与任意设计均可配合,因此车辆用室内照明装置2对车辆100的搭载性提高。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室内照明装置2中,在导光部件5的前端面56配置有触摸传感器11。触摸传感器11抑制从前端面56的漏光,使搭乘者P1、P2不易感觉目眩。触摸传感器11例如构成为对光进行遮挡。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室内照明装置2中,触摸传感器11在前端面56连续配置。由于触摸传感器11的设置范围很大,因此搭乘者P1、P2大多能够容易地操作室内灯。另外,由于触摸传感器11的设置范围很大,因此即使不直视触摸传感器11也能够容易地操作触摸传感器11。在导光部件5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配置有触摸传感器11,由此搭乘者P1、P2即使是摸索也能够容易地操作触摸传感器11。例如,即使在注视前方时也能够容易地操作触摸传感器11。进而,本实施方式的触摸传感器11不易与其他开关混淆,不易发生误操作。

另外,在导光部件5的前端面56配置有触摸传感器11,并且触摸传感器11与内表面101a相比位于下方,由此搭乘者P1、P2至触摸传感器11的距离很近,开关操作容易。在朝向侧方的前端面56配置有触摸传感器11,从而搭乘者P1、P2不是用指尖而是用指肚触摸触摸传感器11。由此,指尖触碰内表面101a等的可能性很小。通过利用导光部件5的外周的边框部,从而能够确保设计性并配置触摸传感器11。

此外,触摸传感器11可以分割成多个。例如,触摸传感器11可以分割成三个部分:配置在第一前端面56A的部分、配置在第二前端面56B的部分以及配置在第三前端面56C的部分。在该情况下,车辆用室内照明装置2可以根据触摸传感器11的被触摸的部分来控制第一光源4的一部分。例如可以是,触摸传感器11中,在配置在第一前端面56A的部分被触摸的情况下,左侧第一光源41点亮和熄灭。同样也可以是,在配置在第二前端面56B的部分被触摸的情况下,右侧第一光源42点亮和熄灭。也可以是,在配置在第三前端面56C的部分被触摸的情况下,全部第一光源4点亮和熄灭。

车辆用室内照明装置2根据对触摸传感器11的触摸方法的方式使第一光源4的点亮和熄灭的动作不同。例如,在第一光源4熄灭时,在触摸传感器11被短时间触摸的情况下,第一光源4高辉度地点亮,在触摸传感器11被长时间触摸的情况下,第一光源4低辉度地点亮。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显示装置3。车辆用显示装置3具有框体10、显示装置6以及控制基板20。如图2和图3所示,显示装置6配置于在罩部8的凹部80形成的开口部86。开口部86形成在凹部80的朝向车辆后方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6为TFT-LCD(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等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6具有液晶显示部和背光源。背光源从背面侧对液晶显示部照射光,将液晶显示部所显示的图像向车辆后方投射。液晶显示部和背光源由配置在框体10内部的控制电路来控制。本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6的控制电路配置在控制基板20。

显示装置6以显示面61朝向车辆后方的方式配置在开口部86。即,显示装置6以能够从车辆后方侧经由开口部86而视觉识别显示面61的方式固定在框体10。如以下说明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显示装置3的显示面61配置在凹部80,由此能够使显示面61的视觉识别性提高。

在形成在凹部80的开口部86配置有显示面61,从而外部光线不易映入显示面61。凹部80从车宽方向W的两侧覆盖比显示面61更靠车辆后方的空间。第一壁面81从开口部86的左端向车辆后方延伸,从左侧覆盖比显示面61更靠车辆后方的空间。另外,第四壁面84从左侧和上方覆盖比显示面61更靠车辆后方的空间。由此,罩部8针对来自车宽方向W左侧的外部光线来遮蔽显示面61,使显示面61的视觉识别性提高。

第二壁面82从开口部86右端向车辆后方延伸,从右侧覆盖比开口部86更靠车辆后方的空间。第五壁面85从右侧和上方覆盖比显示面61更靠车辆后方的空间。由此,罩部8针对来自车宽方向W右侧的外部光线来遮蔽显示面61,使显示面61的视觉识别性提高。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罩部8构成为室内灯、地图灯的光不会映入显示面61。具体而言,周壁8B从导光部件5向下方突出,针对由漫射部53照射的光而遮蔽显示面61。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显示装置3使显示面61的视觉识别性提高。另外,显示面61以使外部光线等光向下方反射的方式倾斜。换言之,显示面61以使外部光线等光不易向搭乘者P1、P2的目视位置EP反射的方式倾斜。例如,如图7所示,第三壁面83与显示面61所成的角度θ为钝角。由此,从车辆后方向显示面61入射的光主要被向下方反射。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壁面83为越朝向车辆后方越朝向下方的倾斜面。由此,框体10针对来自车辆后方的外部光线来遮蔽显示面61,能够提高显示装置6的视觉识别性。

另外,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罩部8在车宽方向W上的第一壁面81与第二壁面82的间隔Wd1大于显示面61的宽Wd2。由此,从搭乘者P1、P2易于视觉识别显示面61。另外,上述的间隔Wd1随着向车辆后方去而扩大。由此,罩部8能够在不干扰搭乘者P1、P2观察显示面61的视线的前提下遮蔽来自侧方的外部光线。第一壁面81和第二壁面82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X的倾斜角度以从全部搭乘者P1、P2能够视觉识别显示面61的方式确定。

另外,如图12所示,车宽方向W上的第一壁面81与第二壁面82的间隔Wd1随着向下方去而扩大。由此,罩部8能够在不干扰搭乘者P1、P2观察显示面61的视线的前提下遮蔽来自侧方的外部光线。第一壁面81和第二壁面82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H的倾斜角度以从全部搭乘者P1、P2能够视觉识别显示面61的方式确定。

根据图4和图7可知,在从车宽方向W观察的情况下,框体10遮蔽显示面61整体。换言之,显示面61的从上端至下端的整体被框体10从侧方覆盖。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显示装置3能够适当抑制外部光线向显示面61映入。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顶模块1具有拍摄车室内的摄像机26。摄像机26收纳在比框体10的显示面61更靠下方。本实施方式的车顶模块1具有沿着车宽方向W配置的两个摄像机26。车顶模块1例如获取由两台摄像机26拍摄搭乘者P1、P2得到的立体图像。车顶模块1可以基于摄像机26拍摄得到的图像,对搭乘者P1、P2进行各种引导、警告。针对搭乘者P1、P2的各种引导、警告例如由显示装置6执行。车顶模块1在框体10的内部具有扬声器。车顶模块1可以根据由扬声器所输出的语音等听觉信息进行各种引导、警告。

本实施方式的罩部8对导光部件5与摄像机26之间进行遮挡,使室内灯、地图灯的光不与摄像机26接触。由此,在摄像机26拍摄车室内时,使室内灯、地图灯的光不易使拍摄品质下降。

如以上说明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显示装置3具有:遮光性的框体10,其固定在车辆100的车顶101中的车室侧的面,并且具有向上方凹陷的凹部80;开口部86,其形成在凹部80的朝向车辆后方的位置;以及显示装置6,其具有配置在开口部86的显示面61,使显示面61朝向车辆后方。显示面61配置于在朝向上方的凹部80形成的开口部86,从而抑制外部光线等造成显示装置6的视觉识别性下降的情况。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显示装置3能够使显示装置6的视觉识别性提高。

本实施方式的凹部80具有第一壁面81和第二壁面82。第一壁面81和第二壁面82是位于比显示面61更靠车辆后方并且在车宽方向W上彼此相对的壁面。具有第一壁面81和第二壁面82的框体10能够遮挡来自车辆100侧方的外部光线,使显示装置6的视觉识别性提高。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显示装置3中,车宽方向W上的第一壁面81与第二壁面82的间隔Wd1随着向车辆后方去而扩大。由此,框体10使得能够从搭乘者P1、P2视觉识别显示装置6,并且能够遮挡来自车辆100的侧方的外部光线。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显示装置3中,车宽方向W上的第一壁面81与第二壁面82的间隔Wd1随着向下方去而扩大。由此,框体10使得能够从搭乘者P1、P2视觉识别显示装置6,并且能够遮挡来自车辆100侧方的外部光线。

在从车宽方向W观察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框体10遮蔽整个显示面61。由此,框体10能够遮挡来自车辆100侧方的外部光线。

本实施方式的凹部80具有从开口部86的上端朝向车辆后方延伸并且朝向下方的壁面即第三壁面83。第三壁面83为越朝向车辆后方越朝向下方的倾斜面。由此,框体10能够遮挡来自车辆后方的外部光线,使显示装置6的视觉识别性提高。

本实施方式的车顶模块1具有:上述的框体10;形成在框体10的凹部80的开口部86;配置在框体10内部的光源4、9;从框体10的侧面突出并且利用由光源4、9照射的光来发光的发光部;以及具有配置在开口部86的显示面61并且使显示面61朝向车辆后方的显示装置6。本实施方式中,导光部件5的漫射部53相当于发光部。发光部从框体10的侧面突出,由此能够在不会使显示装置6的视觉识别性下降的情况下使车辆用显示装置3与车辆用室内照明装置2成为一体的模块。

[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

参照图13至图15,说明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涉及的车顶模块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涉及的车顶模块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5是示出导光部件的一例的俯视图。

如图13和图14所示,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涉及的导光部件5相对于框体10拆装自如。导光部件5一边沿着车辆前后方向X滑动一边装配在框体10或从框体10拆下。本变形例的导光部件5具有卡合部58。本变形例的罩部8具有与卡合部58对应的卡合部87。

如图14所示,导光部件5的卡合部58具有第一片部58a和第二片部58b。第一片部58a和第二片部58b是从导光部件5的前端向车辆前方突出的板状的结构部。第一片部58a和第二片部58b彼此相对。第一片部58a和第二片部58b中,彼此对置的面上形成有突起58c。突起58c沿着与车辆前后方向X正交的方向延伸。突起58c的剖面形状例如为三角形。

罩部8的卡合部87是向车辆后方突出的片部。在卡合部87的两面形成有突起87a。突起87a沿着与车辆前后方向X正交的方向延伸。突起87a的剖面形状例如为三角形。

在导光部件5安装在框体10的情况下,导光部件5被***到罩部8。导光部件5以卡合部58为前头地向车辆前方滑动。在该情况下,卡合部87被***到第一片部58a与第二片部58b之间。第一片部58a和第二片部58b一边挠曲变形一边接受卡合部87。卡合部87的突起87a与导光部件5的突起58c咬合,被突起58c卡定。由此,导光部件5固定在框体10。框体10可以具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X引导导光部件5的引导部。

在要将导光部件5从框体10拆卸的情况下,将导光部件5向车辆后方滑动。卡合部87使第一片部58a和第二片部58b一边挠曲变形一边从卡合部58向车辆后方引出。由此,导光部件5从框体10引出。

通过如此导光部件5和框体10具有拆装自如的卡合部58、87,从而容易定制车顶模块1的设计、照明功能。用户能够通过更换导光部件5来将导光部件5的颜色、形状变更成爱好的颜色、形状。例如,图15示出的导光部件5也可以安装在框体10。图15示出的导光部件5具有多个突出部59。突出部59在导光部件5的突出方向的前端排列而形成。

此外,将导光部件5固定在框体10的结构不限于例示的夹具结构。例如,导光部件5可以利用螺丝等紧固部件固定在框体10。

[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

说明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图16为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涉及的导光部件的剖视图。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涉及的导光部件5中,入光面57具有聚光形状。入光面57为供来自第一光源4的光入射的面。入光面57具有将入射到入光面57的光向反射部54汇聚的聚光形状。聚光形状例如是朝向第一光源4凸出的弯曲形状。入光面57的剖面形状例如是弯曲形状的最凸部位于第一光源4的光轴上的形状。利用入光面57使光向反射部54汇聚,由此除漫射部53以外的部位的漏光得以抑制。

此外,导光部件5的形状不限定于例示的形状。例如,俯视的导光部件5的形状可以是L字形状、O字形状等。导光部件5的入光面51a、51b、51c、51d、51e可以具有将入射的光朝向反射部54、55汇聚的聚光形状。

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所公开的内容能够适当组合实现。

3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用于遮盖人员运输工具的内部空间的挡板构件以及用于制造这样的挡板构件的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