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产生振动的致动器

文档序号:141232 发布日期:2021-10-22 浏览:3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用于产生振动的致动器 (Actuator for generating vibrations ) 是由 金孝俊 沈淳求 柳钟洙 成铉圭 张正勋 李浚基 于 2021-04-1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公开的是一种用于产生振动的致动器,其包括:轴;中间支撑件,该中间支撑件具有装配到轴的上部中的装配部和设置在装配部下方以形成使轴的下部暴露的第一空间的支撑部;电路板,该电路板具有驱动线圈和穿过中间支撑件形成的中空部;外壳,该外壳具有被形成为容纳中间支撑件和电路板的内部空间,使得电路板被固定到外壳;第一磁轭板,该第一磁轭板具有被安装为面向驱动线圈的上表面的第一磁体并且被固定地联接到中间支撑件的上部;第二磁轭板,该第二磁轭板具有被安装为面向驱动线圈的下表面的第二磁体并且被固定地联接到中间支撑件的下部;以及配重,该配重被安装到第一磁轭板和第二磁轭板中的至少一者。(Disclosed is an actuator for generating vibration, including: a shaft; an intermediate support having a fitting portion fitted into an upper portion of the shaft and a support portion disposed below the fitting portion to form a first space exposing a lower portion of the shaft; a circuit board having a driving coil and a hollow portion formed through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a housing having an inner space formed to accommodat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and the circuit board such that the circuit board is fixed to the housing; a first yoke plate having a first magnet mounted to face an upper surface of the driving coil and fixedly coupled to an upper portion of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a second yoke plate having a second magnet installed to face a lower surface of the driving coil and fixedly coupled to a lower portion of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and a weight mounted to at least one of the first yoke plate and the second yoke plate.)

用于产生振动的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产生振动的致动器,并且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一种针对目标的安装环境通过对旋转移动的振动产生和物理支撑进行结构改进而被优化的用于产生振动的致动器。

背景技术

在诸如智能电话的移动终端中,振动功能(或触觉功能)的实现不仅用于呼叫传入的对接,而且还用于信息输入、事件发生和应用执行到用户的反馈对接。

实现这样的振动功能的振动装置是将通过电磁作用获得的能量转换成机械振动能量的装置,并且根据振动器的电力应用和移动类型对其应用各种驱动方法。

同时,近年来,公开了一种具有按摩功能的装置,该致动器可以为除由用户拥有或携带的移动终端以外的车辆等中的各种信息做出对接(警报、报警等),并且被嵌入在驾驶员座椅中,以通过将振动能量传递到驾驶员的身体来减轻疲劳。

应用于移动终端等的振动装置由于移动终端的特性而具有非常小的尺寸,并且被设计为根据对接具有快速响应特性。另外,这样的振动装置通常与用户的身体直接或以类似的方式接触,并且此外,由于移动终端的整体功率效率,这样的振动装置通常被设计为不具有大的振动力。

同时,必须基本上长时间连续地使用安装到车辆的座椅等的振动装置。另外,由于车辆内部的温度变化大并且外部冲击或振动频繁地且连续地发生,所以车辆用振动装置必须对于此类外部环境具有足够的耐久性。

另外,车辆用振动装置必须将振动力很好地传递到座椅上的人,而不管该人的载荷或安装在座椅内部的振动装置的深度如何,所以它必须被设计为产生优化的振动力。

然而,即使简单地增加应用于移动终端的振动装置的尺寸,振动装置也由于其固有结构特性而不具有足够的耐久性,并且难以在座椅或衬垫构件内部产生足够的振动力。另外,由于通过快速旋转引起的高频噪声产生,这种振动装置不满足安静的环境。

另外,在偏心振动配重被强制插入到一般电动机中然后驱动的情况下,难以将这种产品安装在车辆的座椅或衬垫构件处,因为该产品具有极其大的厚度。此外,即使安装了这种产品,当座椅等受到人的载荷按压时,硬电动机的物理异质感也被传递到座椅上的人,从而使用户方便性极大地劣化。

另外,如果使坐垫变厚并且将电动机安装在坐垫内部深处以便消除这种物理异质感,则振动力的传递大大降低,从而使总体驱动效率劣化。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被设计来解决相关技术的问题,并且因此,本公开致力于提供一种针对诸如车辆的安装环境通过对于长时间连续使用进一步改进耐久性并且有效地产生足够的振动力而被优化的用于产生振动的致动器。

本公开的这些及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以下详细描述中来理解,并且将从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变得更充分显而易见。另外,将容易地理解,本公开的目的和优点可以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示出的手段及其组合来实现。

技术方案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提供了一种用于产生振动的致动器,所述用于产生振动的致动器包括:轴;中间支撑件,所述中间支撑件具有装配部和支撑部,所述装配部被装配到所述轴的上部中,所述支撑部被设置在所述装配部下方以形成使所述轴的下部暴露的第一空间;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具有驱动线圈和穿过所述中间支撑件形成的中空部;外壳,所述外壳具有被形成为容纳所述中间支撑件和所述电路板的内部空间,使得所述电路板被固定到所述外壳;第一磁轭板,所述第一磁轭板具有第一磁体,所述第一磁体被安装为面向所述驱动线圈的上表面并且所述第一磁轭板被固定地联接到所述中间支撑件的上部;第二磁轭板,所述第二磁轭板具有第二磁体,所述第二磁体被安装为面向所述驱动线圈的下表面并且所述第二磁轭板被固定地联接到所述中间支撑件的下部;以及配重,所述配重被安装到所述第一磁轭板和所述第二磁轭板中的至少一者。

优选地,本公开还可以包括第二轴承组件,所述第二轴承组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中以物理上支撑所述轴的暴露在所述第一空间中的下部,并且另外,本公开还可以包括第一轴承组件,所述第一轴承组件被构造为物理上支撑所述装配部的外周。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公开的所述第一空间的内径可以大于所述装配部的外径。

具体地,本公开的第一轴承组件可以包括: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被构造为面向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外周;以及第一滚珠,所述第一滚珠被设置到所述第一主体并且被构造为接触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外周,而本公开的第二轴承组件可以包括:第二主体,所述第二主体被构造为面向所述轴的下部;以及第二滚珠,所述第二滚珠被设置到所述第二主体并且被构造为接触所述轴的下部。

在这里,根据本公开的所述第一滚珠引导并且支撑所述装配部的旋转移动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滚珠引导并且支撑所述轴的下部的旋转移动的位置相比可以相对靠外且相对靠上。

另外,所述第一滚珠可以被构造为具有比所述第二滚珠更大的直径。

此外,本公开的外壳可以包括:上外壳,所述上外壳具有设置在其内上表面处的第一放置部,使得所述第一轴承组件被联接到所述第一放置部;子壳体,所述子壳体具有形成在其底表面处的第二放置部,使得所述第二轴承组件被设置到所述第二放置部并且所述第一空间被联接到所述第二放置部,所述子壳体具有被联接到所述电路板的至少一个联接部;以及下外壳,所述下外壳具有供所述子壳体联接的联接空间,所述下外壳与所述上外壳联接。

有利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优选的实施方式,通过将产生旋转驱动力的磁体双重地布置在驱动线圈的上部和下部两者处,可以将在驱动线圈中产生的磁力转换成驱动线圈的上部和下部处的旋转驱动力,从而通过旋转驱动进一步增强振动力。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由于轴承结构使支撑并且引导旋转移动的物体双重化,并且支撑位置和引导位置也基于上下方向或内外方向而彼此不同,所以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扭曲、倾斜、打滑、偏离等,从而对于长时间连续使用提供更鲁棒的耐久性并且还进一步改进服务寿命。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由于根据由滚珠物理上支撑的物体不同地设计应用于轴承结构的滚珠的尺寸,所以能够使因不同材料之间的物理摩擦引起的损坏或消耗最小化,从而进一步改进驱动性能和耐久性。

附图说明

附图例示了本公开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并且与前面的公开内容一起,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技术特征的进一步理解,因此,本公开未被解释为限于附图。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用于产生振动的致动器的整体构造的图;

图2是示出了如图1所描绘的用于产生振动的致动器的详细构造的分解图;

图3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用于旋转移动的部件及其相互联接关系的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用于产生振动的致动器的内部结构的截面立体图和截面图;

图5是示出了与旋转移动相关联的本公开的详细构造的截面立体图和截面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用于产生振动的致动器的结构的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电路板和驱动线圈的分解图;

图8是示出了每个线圈层(驱动线圈)的详细构造的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多个线圈层的结构的图;以及

图10是示出了与线圈层的电连接关系相关联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附图标记

1000:根据本公开的致动器

1100:外壳 1110:上外壳

1111:第一放置部 1120:下外壳

1121:联接空间 1130:子壳体

1131:第二放置部 1133:联接部

1200:电路板 1210:中空部

1220:基芯 1230:上芯

1240:下芯 CL:驱动线圈

CL1至CL4:第一至第四线圈层 1300:轴

1400:第一磁体 1450:第一磁轭板

1500:第二磁体 1550:第二磁轭板

1600:配重 1700:中间支撑件

1710:装配部 1720:支撑部

1730:第一空间 1800:第一轴承组件

1810:第一主体 1820:第一滚珠

1900:第二轴承组件 1910:第二主体

1920:第二滚珠 1930:引导构件

1950:位置磁体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描述之前,应该理解,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一般含义和词典含义,而是在允许发明人适当地定义术语以得到最佳说明的原则的基础上基于与本公开的技术方面相对应的含义和构思来解释。

因此,本文提出的描述只是仅出于例示目的的优选示例,而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所以应该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能对其做出其它等同物和修改。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用于产生振动的致动器1000(在下文中,称为“致动器”)的整体构造的图,并且图2是示出了图1中描绘的致动器1000的详细构造的分解图。

本公开的致动器1000对应于具有按摩功能的致动器,该致动器被插入到设置在车辆中的椅子、座椅、靠背、衬垫构件等中,以为与车辆有关的各种信息做出对接并且/或者散布产生的振动力来减轻坐在其上的人的疲劳。

本公开的致动器1000不仅可以被应用于车辆的座椅,而且还被应用于增强用户方便性的家具或装置,诸如椅子、床和沙发。

如图1所示,本公开的致动器1000可以被构造为包括外壳1100、驱动线圈CL、电路板1200、轴1300、中间支撑件1700、第一磁体1400、第二磁体1500和配重1600。

如稍后描述的,本公开的外壳1100具有设置有本公开的部件的内部空间,并且充当支撑用于产生振动的旋转移动的定子。

由于本公开的致动器1000可以被插入到车辆的座椅中并且安装到车辆的座椅,所以包括外壳1100的致动器1000的整体形状是优选地按具有低高度(Z轴线方向)并且在垂直于如图1所示的高度方向的平面方向(XY平面方向)上具有适当的宽度的薄型实现的。

附图所示的轴线、指代轴线的术语以及基于对应轴线的诸如“上”或“下”的术语仅用于呈现用于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相对准则,并且显然,这些术语不旨在指定任何方向、任何位置等。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可以使本公开的外壳1100双重化成上外壳1110和下外壳1120。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组装过程的效率,本公开的外壳1100配备有用于产生振动的部件并且可以附加地包括子壳体1130,该子壳体1130被放置在下外壳1120的联接空间1121中并且联接到下外壳1120的联接空间1121。

本公开的电路板1200具有如图2所示形成在中央部分中的中空部1210,并且驱动线圈CL被安装在电路板1200的中空部1210和外周之间的表面上。

如图1和图2所例示的,可以借助于螺钉紧固等将电路板1200固定到设置到子壳体1130的联接部1133。

面向驱动线圈CL的上表面的第一磁体1400位于电路板1200的上部(基于Z轴线方向),并且面向驱动线圈CL的下表面的第二磁体1500位于电路板1200的下部。

如果对驱动线圈CL施加适当大小和方向的电力,则在驱动线圈CL的上部和下部同时产生磁力,并且所产生的磁力被同时地分别传递到第一磁体1400和第二磁体1500,使得第一磁体1400和第二磁体1500以增加的驱动力旋转。

具体地,第一磁体1400被安装到第一磁轭板1450,该第一磁轭板支撑第一磁体1400并且被固定地联接到稍后说明的中间支撑件1700的上部。另外,第二磁体1500被安装到第二磁轭板1550,该第二磁轭板支撑第二磁体1500并且被固定地联接到中间支撑件1700的下部。

第一磁轭板1450和第二磁轭板1550可以由金属等制成,并且分别用来物理上支撑第一磁体1400和第二磁体1500,并且同时防止从驱动线圈CL产生的磁力泄漏到外部,但是允许磁力分别集中在第一磁体1400和第二磁体1500上。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以上功能,第一磁轭板1450被优选地构造为具有外周部向下下降的盘形状,并且第一磁体1400被优选地构造为联接到第一磁轭板1450的下部。如果被以这种方式构造,则还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一磁体1400因旋转移动引起的离心力分离。

以对应的观点,第二磁体1500被优选地构造为联接到第二磁轭板1550的上部。

本公开的轴1300充当旋转移动的参考轴线并且穿过形成在电路板1200的中央部分中的中空部1210安装。另外,轴1300的上部被装配到根据本公开的中间支撑件1700的上部中。

本公开的中间支撑件1700是旋转物体。如上所述,第一磁轭板1450被联接并且固定到中间支撑件1700的上部,而第二磁轭板1550被联接并且固定到中间支撑件1700的下部。

也就是说,由于第一磁轭板1450和第二磁轭板1550都以间隙H(参见图5)被固定地联接到中间支撑件1700以在高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所以如果由驱动线圈CL产生磁力,则中间支撑件1700、第一磁轭板1450和第二磁轭板1550一起旋转。

同时,由于配备有驱动线圈CL的电路板1200被固定地联接到外壳1100,所以电路板1200与外壳1100一起充当定子。

本公开的配重1600被安装到第一磁轭板1450和第二磁轭板1550中的至少一者,并且如果使配备有配重1600的第一磁轭板1450旋转,则由于配重偏心而产生振动。

如图2所示,可以在第一磁轭板1450的上表面上设置阶梯结构、装配结构等以防止配重1600分离到外部。

图2所示的位置磁体1950是用于通过磁极布置与第一磁体1400或/和第二磁体1500一起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的部件,并且对应于用于引导第一磁体1400或/和第二磁体1500停止在正确位置处的构造。

图3是示出了用于本公开的旋转移动的部件及其相互联接关系的图。

如图3所示,本公开的中间支撑件1700可以被具体地构造为包括装配部1710和支撑部1720。如以上所提及的,轴1300的上部被联接到中间支撑件1700的装配部1710。

取决于实施方式,轴1300的上部可能未被固定到装配部1710,而是被构造为引导中间支撑件1700的旋转移动。然而,如果轴1300的上部被固定地联接到中间支撑件1700的装配部1710,使得中间支撑件1700旋转,则期望轴1300被构造为一起旋转。

在这种构造中,能够引导在正确位置处更准确地执行中间支撑件1700的整体旋转移动,并且此外,可以更牢固地支撑中间支撑件1700的旋转移动。

中间支撑件1700的支撑部1720被设置在装配部1710下方,并且如图3所示,第一空间1730形成在其中,使得联接到装配部1710的轴1300的下部被暴露在该第一空间中。

本公开的第二轴承组件1900是被联接到第一空间1730的部件,并且对应于借助于轴承结构来引导并且支撑穿过第一空间1730暴露的轴1300的下部的构造。

具体地,第二轴承组件1900可以被构造为包括:第二主体1910,该第二主体被构造为面向轴1300的下部;以及第二滚珠1920,该第二滚珠被设置到第二主体1910以接触轴1300的下部,如在图3的放大视图的底部所示。

为了物理上支撑轴1300的下部并且更有效地引导轴1300的旋转移动,可以如图3所例示的那样根据轴1300的长度在上部和下部处多个地设置第二轴承组件1900。

第二轴承组件1900形成在子壳体1130的底表面上并且可以被设置到联接到第一空间1730的第二放置部1131(参见图2)。

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本公开的第二轴承组件1900被优选地构造为借助于引导构件1930位于第二放置部1131和第一空间1730中,以便改进在其中执行装配的组装过程等的效率并且以便进一步抑制物理上面对的部件之间的间隙。

同时,本公开的第一轴承组件1800是用于通过如图3所示的轴承结构来引导并且支撑与中间支撑件1700的上部相对应的装配部1710的外周的构造。

如图3的放大图的顶部处所示,具体地,本公开的第一轴承组件1800可以包括:第一主体1810,该第一主体被构造为面向装配部1710的外周;以及第一滚珠1820,该第一滚珠被设置到第一主体1810以接触装配部1710的外周,并且第一轴承组件1800可以被构造为联接到外壳1100,具体地,联接到设置在上外壳1110的内上表面处的第一放置部1111。

通过这种结构,第一轴承组件1800被联接到上外壳1110的第一放置部1111,并且第二轴承组件1900被联接到外壳1100的子壳体1130的第二放置部1131,使得第一轴承组件1800和第二轴承组件1900可以与外壳1100一起在与由中间支撑件1700等执行的转子相对应的方面中充当定子。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致动器1000的内部结构的截面立体图(图4的(a))和截面图(图4的(b)),并且图5是示出了本公开的与旋转移动相关联的详细构造的截面立体图(图5的(a))和截面图(图5的(b))。

如上所述,在本公开的致动器1000的部件当中,上外壳1110、下外壳1120、联接到下外壳1120的子壳体1130、联接到上外壳1110的第一轴承组件1800和联接到子壳体1130的第二轴承组件1900对应于定子。

由于电路板1200通过如上所述的紧固装置S1等被固定地联接到子壳体1130,所以电路板1200也对应于定子。

电路板1200优选地作为具有柔韧性的柔性电路板(FPCB)而不是硬电路板(硬PCB)被实现,使得可以吸收或分散冲击或振动。

中间支撑件1700和固定地联接到中间支撑件1700的轴1300是构成转子的主要部件,并且对应于在固定位置处旋转地移动的物体。

另外,本公开的第一磁体1400和第二磁体1500分别被按间隙H1安装在第一磁轭板1450和第二磁轭板1550处,以如图5所示的那样在竖直方向(Z轴线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从而构造与中间支撑件1700一起旋转的转子。

根据本公开的致动器1000被构造为物理上支撑借助于第一轴承组件1800和第二轴承组件1900以双重构造轴向地旋转的部件并且引导该部件的旋转移动。

如上所述并且如图4和图5所示,由本公开的第一轴承组件1800支撑并且引导的目标是中间支撑件1700,具体地为中间支撑件1700的装配部1710,而由第二轴承组件1900支撑并且引导的目标是轴1300。

也就是说,在根据本公开的致动器1000中,每个轴承结构都被构造为物理上支撑并且引导不同的目标。

由于用于支撑并且引导旋转移动的构造被双重化并且进一步地通过双重化部件在不同的位置处支撑并且引导不同的目标,所以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轴向旋转物体的物理支撑和引导。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这个,如图5所示,优选构造为,由中间支撑件1700的支撑部1720形成的第一空间1730的内径D1大于中间支撑件1700的装配部1710的外径。

在这种构造中,由于可以有效地利用第一轴承组件1800和第二轴承组件1900联接的空间,所以可以不同地更有效地构造第一轴承组件1800支撑装配部1710的位置和第二轴承组件1900支撑轴1300的下部的位置,而不显著地改变装置的总体积。

另外,在这种构造中,可以相对地扩大放置有第一轴承组件1800的空间,使得可以将与和轴1300接触的第二滚珠1920比较尺寸相对较大的第一滚珠1820应用于第一轴承组件1800。

滚珠1820、滚珠1920、轴1300等可以由具有高刚性的诸如金属和陶瓷的材料制成,但是诸如具有非简单几何特征的中间支撑件1700的构件通常由通过注入模塑的塑料材料制成。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由于可以应用尺寸相对较大的第一滚珠1820,所以能够进一步使可以通过由不同材料制成的第一滚珠1820和中间支撑件1700之间的接触引起的物理损坏最小化。

另外,如果使用本公开的致动器1000,则第一轴承组件1800的第一滚珠1820引导并且支撑装配部1710的旋转移动的位置与第二滚珠1920引导并且支撑轴1300的下部的旋转移动的位置相比相对靠外(△P),并且进一步地相对靠上(△H)。

由于用于引导并且支撑旋转移动的位置被构造为在上下方向上并且在内外方向上彼此不同并且还使所引导和支撑的物体双重化,所以能够引导用于旋转移动的物理支撑进一步分散,从而在长时间连续地执行旋转移动的环境中提供更鲁棒的耐久性。

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000的结构的图。图6对应于应用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轴承组件1900的一个实施方式。

如图6所示,本公开的第二轴承组件1900被构造为被插入到如上所述的中间支撑件1700的第一空间1730中并且被构造为引导并且支撑中间支撑件1700在第一空间1730内部的旋转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滚珠1920的外侧接触中间支撑件1700的支撑部1720的内表面以引导中间支撑件1700的旋转移动。在这种构造中,由于第二滚珠1920的外侧引导中间支撑件1700的旋转移动,所以接触位置形成在基于轴1300的轴线中心进一步延伸的区域中,从而更稳定地引导中间支撑件1700的旋转移动。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在第一磁体1400和第二磁体1500处产生磁力的本公开的驱动线圈CL的详细构造和电连接关系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电路板1200和驱动线圈CL的分解图,并且图8是示出了每个线圈层(驱动线圈)的详细构造的图。

如图7所示,本公开的驱动线圈CL可以包括沿竖直方向(Z轴线方向)上下堆叠的多个线圈层。在以下描述中,定位于每个层中的驱动线圈CL将被称为线圈层。

在每个线圈层CL1、CL2、CL3、CL4的中央部分处,形成了与电路板1200的中空部1210相对应的中空部,使得本公开的轴1300可以从中穿过。

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四个线圈层,但是这仅是一个实施方式,并且可以应用不同数量的线圈层。然而,由于堆叠的线圈层的数量是决定本公开的致动器1000的厚度的因素之一,因此,为了同时地改进厚度效率并且增加磁力,优选地将驱动线圈实现为如附图所例示的四个线圈层。

线圈层CL1、CL2、CL3、CL4可以通过PCB图案化或者通过被附接到PCB来实现。然而,为了更有效地减小图案之间(线圈线之间)的绝缘间隙以获得最佳高度(厚度),线圈层CL1、CL2、CL3、CL4优选地通过COF(片上柔性印刷电路)封装来实现。

如图8所示,第一线圈层CL1可以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具有不同的相位(U、V、W)的多个线圈单元CL1-U、CL1-V、CL1-W在形成环形形状的同时被重复地和顺序地布置。也就是说,在线圈单元例如具有三个不同的相位(U、V、W)的情况下,形成第一线圈层CL1的线圈单元的总数将为3n(n是大于1的自然数)。

为了有效地实现环形形状并且增加空间集成度和产生的磁力的密度,期望构成第一线圈层CL1的线圈单元的总数是3k(k是2以上的自然数)。

其它线圈层CL2、CL3、CL4可以仅在用于施加外部电力的结构方面彼此部分地不同,并且类似于上述第一线圈层CL1,被构造为包括具有不同的相位的多个线圈单元。

即使在附图中示出了在每个线圈层CL1、CL2、CL3、CL4中包括9个线圈单元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是这仅是示例,并且构成每个线圈层CL1、CL2、CL3、CL4的线圈单元的数量可以在维持3倍的倍数的同时彼此不同,只要它们在线圈单元的上下方向上具有位置对准即可。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可以将第一线圈层CL1和第四线圈层CL4实现为具有如附图所例示的9个线圈单元,并且可以将第二线圈层CL2和第三线圈层CL3实现为具有在特定方向上偏转的3个或6个线圈单元。

如果驱动线圈的结构被如上构造并且第一磁体1400和第二磁体1500被仅设置在部分空间而不是整个空间中,则在所有四个层基于上下方向都具有线圈单元的第一区域中,与仅两个层包括线圈单元的第二区域比较会产生相对较大的磁力。因此,可以使包括中间支撑件1700的转子以不均匀速度旋转。

如果转子以如上不均匀速度旋转,则能够与配重1600的偏心旋转一起产生协同效应,从而产生进一步增强的振动力。

如图7所示,第二线圈层CL2和第三线圈层CL3被优选地构造为被安装到基于基芯122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以便增加厚度效率。

另外,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一线圈层CL1可以被构造为被安装到上芯1230,并且第四线圈层CL4可以被构造为被安装到下芯1240。

上芯1230和下芯1240还可以执行用于第一磁体1400和第二磁体1500的旋转移动的平面到平面引导。附图仅仅示出了上芯1230、下芯1240和基芯1220作为用于提供线圈层CL1、CL2、CL3、CL4的一个示例,但是可以不同地实现它们的形状或位置。

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多个线圈层CL1、CL2、CL3、CL4的结构的图,并且图10是示出了与线圈层CL1、CL2、CL3、CL4的电连接关系相关联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可以将根据本公开的线圈层CL1、CL2、CL3、CL4划分成与外部电源并联连接的多个组,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述多个组当中,属于不同组的线圈层可以彼此串联连接。

例如,如图9的中央区域所示,第一线圈层CL1和第三线圈层CL3可以形成与外部电源(负极)并联连接的一个组(第一组),并且第二线圈层CL2和第四线圈层CL4可以形成与外部电源(正极)并联连接的一个组(第二组)。

在这种状态下,作为构成第一组的线圈层CL1、CL3中的一个的第一线圈层CL1与构成第二组的线圈层CL2、CL4中的一个串联连接,并且第一组的线圈层CL3与构成第二组的线圈层CL2、CL4中的与第一线圈层CL1不串联连接的另一个串联连接。

以对应的观点,如图9的底部区域所示,第一线圈层CL1和第四线圈层CL4可以与外部电源(负极)并联连接,并且第二线圈层CL2和第三线圈层CL3可以与外部电源(正极)并联连接。在此附图中,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第一线圈层CL1和第二线圈层CL2串联连接,并且第三线圈层CL3和第四线圈层CL4串联连接。

由于不同层处的线圈层CL1、CL2、CL3、CL4以如上并联和串联的组合彼此电连接,所以即使在一些电源线中发生断开,也可以增加磁力并且同时地可以继续旋转驱动。

如上所述,构成每个线圈层CL1、CL2、CL3、CL4的线圈单元具有三个不同的相位(U、V、W)。

图10是示出了线圈单元通过特定线圈层的每个相位电连接到在与其不同的线圈层中具有相同相位的线圈单元的结构的电路图,并且图10所示的G指代公共电极。

如图10所示,在构成线圈层CL1、CL2、CL3、CL4中的每一个的多个线圈单元当中,优选地,具有相同相位的线圈单元形成与不同层串联连接的多个组,所述多个组彼此并联电连接。

具体地,如在图10的左下侧的放大视图所示,在构成第三线圈层CL3的线圈单元当中与W相位相对应的线圈单元CL3-W和在构成第四线圈层CL4的线圈单元当中与W相位相对应的线圈单元CL4-W形成第三组30-1。

以对应的观点,在构成第一线圈层CL1的线圈单元当中与W相位相对应的线圈单元CL1-W和在构成第二线圈层CL2的线圈单元当中与W相位相对应的线圈单元CL2-W形成第四组30-2。

也就是说,形成第三组30-1的线圈单元CL3-W、CL4-W串联连接,并且形成第四组30-2的线圈单元CL3-W、CL4-W也串联连接。在这种状态下,第三组30-1和第四组30-2并联连接。

由于每个线圈层CL1、CL2、CL3、CL4的线圈单元通过如上针对每个相位所描述的串联和并联的组合而彼此电连接,所以它被同样地应用于整个线圈层,并且另外在每个详细的相位(U、V、W)中,能够增强磁力并且改进用于应付断开等的能力。

更优选地,将线圈单元中的每一个构造为由借助于复用图案彼此并联连接的多个单独的线圈制成,使得可以进一步改进应付断开等的能力。

例如,如图10的下侧的放大视图所示,构成第四组30-2的线圈单元CL1-W、CL2-W中的至少一者(优选地全部)可以由详细的在形成线圈的过程期间借助于两线图案并联连接的线圈单元CL1-W-1、CL1-W-2制成。

在这种构造中,由于使用并联连接的两个线圈来实现所对应的线圈层CL1、CL2、CL3、CL4中的特定相位的线圈单元,所以如在图10的放大视图的底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四个层具有针对每个相位并联(CL1-W-1对CL1-W-2)、串联(CL1-W对CL2-W)和并联(30-1对30-2)连接的复杂电连接结构。

已详细地描述了本公开。然而,应该理解,详细描述和具体示例虽然指示本公开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是仅作为例示被给出,因为根据这种详细描述,在本公开的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变得显而易见。

在本说明书的以上描述中,诸如“第一”、“第二”、“上”和“下”的术语仅仅是用于根据彼此相对地标识部件的概念性术语,因此不应该将它们解释为用于表示特定次序、优先级等的术语。

为了强调或者突出本公开的技术内容,可以以稍微放大的形式示出用于例示本公开及其实施方式的附图,但是应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考虑到以上描述和附图例示做出各种修改。

2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磁悬浮电磁-机械换能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