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式车辆

文档序号:1483620 发布日期:2020-02-28 浏览:1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跨骑式车辆 (Straddle type vehicle ) 是由 鹈川源也 和田纱失香 于 2019-07-1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式车辆,其具有保护与制动踏板连结的前后连动制动系统的连动机构的罩部件。该跨骑式车辆(1)包括:连动机构(S),其为了使前轮制动器(BF)和后轮制动器(BR)连动而与制动踏板(27)连结;摆臂(44),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轴支承在车身架(7)上,并将后轮(WR)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以及罩部件(80),其安装在所述摆臂(44)的上部,罩部件(80)包含覆盖后轮(WR)的车身前上方的后挡泥板部(82)和从车身上方及车身侧方覆盖连动机构(S)的至少一部分的保护罩部(87)而一体形成。在罩部件(80)的背面侧且在保护罩部(87)与后挡泥板部(82)之间的位置设置壁部件(81)。(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traddle-type vehicle, which is provided with a cover component for protecting an interlocking mechanism of a front-back interlocking brake system connected with a brake pedal. The straddle-type vehicle (1) includes: an interlocking mechanism (S)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a brake pedal (27) for interlocking a front wheel Brake (BF) and a rear wheel Brake (BR); a swing arm (44) which is pivotally supported on the vehicle body frame (7) in a swingable manner and pivotally supports the rear Wheel (WR) in a freely rotatable manner; and a cover member (80) attached to the upper portion of the swing arm (44), wherein the cover member (80) is integrally formed by including a rear fender portion (82) covering the front upper portion of the vehicle body of the rear Wheel (WR) and a protective cover portion (87) cover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interlocking mechanism (S) from above and to the side of the vehicle body. A wall member (81) is provided on the rear surface side of the cover member (80) at a position between the protective cover section (87) and the rear fender section (82).)

跨骑式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式车辆,特别地,涉及在将后轮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的摆臂上安装有由合成树脂的薄板等构成的罩部件的跨骑式车辆。

背景技术

已知以往在设有将后轮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的摆臂的跨骑式车辆中,将由合成树脂的薄板等构成的罩部件安装在摆臂的上部。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跨骑式车辆,其将一体形成覆盖后轮上方的后挡泥板和覆盖驱动链上方的链条罩的罩部件安装在摆臂的上表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726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此,在具有使后轮制动器动作的制动踏板的跨骑式车辆中,为了形成在操作制动踏板时前轮制动器也与后轮制动器同时动作的前后连动制动系统,已知将包含多个连杆的连动机构与制动踏板连结的构成。这样的连动机构可动部分多,希望设置免受水分或尘埃等的影响的保护性罩部件,但存在连动机构的周围剩余空间少,且若设置新的罩部件则部件数量及组装工时增加的问题。由此,本发明的发明人研究了利用专利文献1这样的安装在摆臂上的罩部件来保护连动机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以往的技术课题,提供一种具有保护与制动踏板连结的前后连动制动系统的连动机构的罩部件的跨骑式车辆。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特征在于,跨骑式车辆包括:连动机构,其为了使前轮制动器和后轮制动器连动而与制动踏板连结;摆臂,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轴支承在车身架上,并将后轮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以及罩部件,其安装在所述摆臂的上部,所述罩部件包含覆盖所述后轮的车身前上方的后挡泥板部和从所述车身上方及车身侧方覆盖连动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的保护罩部而一体形成。

另外,第2特征在于,所述后挡泥板部的上表面具有以随着趋向车身后方而位置升高的方式倾斜的形状,所述保护罩部的上表面具有以随着趋向车身前方而位置升高的方式倾斜的形状,在车身侧视观察时,所述保护罩部的最上部位置位于比所述后挡泥板部的最上部位置低的位置,所述后挡泥板部的上表面与所述保护罩部的上表面的结合部位于比所述保护罩部的最上部位置低的最下部位置。

另外,第3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部配置在所述后挡泥板部的车身前方侧,在所述罩部件的背面侧且在所述保护罩部与所述后挡泥板部之间的位置,设有朝向车身下方立设的壁部件。

另外,第4特征在于,所述壁部件配置在所述结合部的背面侧。

另外,第5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部形成为至少车身前方及车身下方开放的箱状。

另外,第6特征在于,在所述连动机构的车身前方侧配置有与所述制动踏板连结的制动灯开关,所述保护罩部的车身前方侧端部位于所述制动灯开关的车身后方侧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

另外,第7特征在于,具有枢轴框架,该枢轴框架设有将所述摆臂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轴支承的摆臂枢轴,所述枢轴框架固定在从头管向车身后下方延伸的主车架的后端部,所述制动踏板和所述连动机构集中配置在所述枢轴框架的车宽方向右侧。

此外,第8特征在于,在所述罩部件的车宽方向左侧一体形成有链条罩部,该链条罩部覆盖将动力单元的旋转动力向所述后轮传递的驱动链的上方。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1特征,跨骑式车辆包括:连动机构,其为了使前轮制动器和后轮制动器连动而与制动踏板连结;摆臂,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轴支承在车身架上,并将后轮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以及罩部件,其安装在所述摆臂的上部,所述罩部件包含覆盖所述后轮的车身前上方的后挡泥板部和从所述车身上方及车身侧方覆盖连动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的保护罩部而一体形成,因此,通过利用与后挡泥板部一体形成的罩部件的保护罩部覆盖连动机构,从而能够保护连动机构免受水或泥、飞石等的影响。由此,无需为了保护连动机构另行设置部件,能够防止部件数量及组装工时增加。

根据第2特征,所述后挡泥板部的上表面具有以随着趋向车身后方而位置升高的方式倾斜的形状,所述保护罩部的上表面具有以随着趋向车身前方而位置升高的方式倾斜的形状,在车身侧视观察时,所述保护罩部的最上部位置位于比所述后挡泥板部的最上部位置低的位置,所述后挡泥板部的上表面与所述保护罩部的上表面的结合部位于比所述保护罩部的最上部位置低的最下部位置,因此,能够使附着在后挡泥板部及保护罩部的上表面的水分和泥等沿倾斜的上表面汇集到结合部,并向车宽方向外侧排出。

根据第3特征,所述保护罩部配置在所述后挡泥板部的车身前方侧,在所述罩部件的背面侧且在所述保护罩部与所述后挡泥板部之间的位置,设有朝向车身下方立设的壁部件,因此能够通过利用壁部件承挡由后轮卷扬至车身前方侧的泥等而保护连动机构。

根据第4特征,所述壁部件配置在所述结合部的背面侧,因此能够将壁部件向车身下方延伸的长度抑制为最小限,并高效地保护连动机构。

根据第5特征,所述保护罩部形成为至少车身前方及车身下方开放的箱状,因此即使罩部件与摆臂一体摆动,也能够确保连动机构的可动域,避免与连动机构干涉,且保护连动机构免受泥等的影响。

根据第6特征,在所述连动机构的车身前方侧配置有与所述制动踏板连结的制动灯开关,所述保护罩部的车身前方侧端部位于所述制动灯开关的车身后方侧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因此在罩部件与摆臂一体摆动时,能够防止保护罩部与制动灯开关干涉。

根据第7特征,具有枢轴框架,其设有将所述摆臂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轴支承的摆臂枢轴所述枢轴框架固定在从头管向车身后下方延伸的主车架的后端部上,所述制动踏板和所述连动机构集中配置在所述枢轴框架的车宽方向右侧,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制动踏板及连动机构的组装作业及维护。

根据第8特征,在所述罩部件的车宽方向左侧一体形成有链条罩部,该链条罩部覆盖将动力单元的旋转动力向所述后轮传递的驱动链的上方因此,通过在罩部件上一体形成链条罩,从而能够进步一步实现部件数量及组装工时的减少。另外,能够在位于车宽方向中央的后挡泥板部的右侧设置保护罩部,并且,通过将链条罩部设置在车宽方向左侧,从而能够使罩部件的成形容易且使罩部件的刚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二轮摩托车的右侧视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二轮摩托车的局部放大左侧视图。

图4是二轮摩托车的局部剖切右侧视图。

图5是连动机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罩部件的右侧视图。

图7是从车身右前方观察罩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从车身右下方观察罩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罩部件的壁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图4的X-X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二轮摩托车(跨骑式车辆)、7...车身架、8...主车架、25...摆臂枢轴、27...制动踏板、38...头管、42...枢轴框架、43...驱动链、44...摆臂、50...制动灯开关、80...罩部件、81...壁部件、82...后挡泥板部、82a...后挡泥板部的上表面、83...链条罩部、87...保护罩部、87a...保护罩部的上表面、87b...保护罩部的车身前方侧端部、95...结合部、A...保护罩部的最上部位置、B...后挡泥板部的最上部位置、C...最下部位置、BF...前轮制动器、BR...后轮制动器、S...连动机构、P...动力单元、WR...后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图1是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跨骑式车辆的二轮摩托车1的右侧视图。二轮摩托车1为将动力单元P的旋转动力经由驱动链向后轮WR传递而行驶的跨骑式车辆。在构成车身架7的主车架8的前端部固定有将转向柱5转动自如地轴支承的头管38。在转向柱5的下端部固定有支承左右一对前叉33的底梁35,前轮WF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在前叉33的下端部。在转向柱5的上端部固定安装有后视镜3的转向手柄4,在转向手柄4的车宽方向右侧配置有制动控制杆2。

在主车架8的后端下部安装有支承摆臂枢轴25的箱状的枢轴框架42。在主车架8的上部固定有左右一对上侧后框架11和从下方支承上侧后框架11的下侧后框架12。在由主车架8、上侧后框架11及下侧后框架12由包围的空间中配置有空气滤清器盒48。将后轮WR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的摆臂44的前端部由摆臂枢轴25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轴支承。摆臂44的后端部通过左右一对后减震器17悬吊在上侧后框架11上。

在主车架8的车身下方且在枢轴框架42的车身前方的位置,悬吊将单缸4冲程发动机和有级变速器一体构成的动力单元P。在发动机的气缸盖的上方侧,连接有与节流阀体10相连的进气管9,在一方的下方侧连接有与车身后方的消音器18相连的排气管28。空气滤清器盒48与内置有燃料喷射装置及节流阀的节流阀体10的上游侧连接。

在动力单元P的右侧面安装有驾驶者以人力启动动力单元P的脚蹬踏板24。在脚蹬踏板24的前方配置有固定在动力单元P底部的左右一对踏脚台26,制动踏板27从踏脚台26的前方到后方地配置。

从头管38的前方到主车架8及上侧后框架11的侧方,由支承头灯37及挡风罩39的前盖罩6。在前盖罩6的侧面安装有左右一对前侧转向灯36,在底梁35的前方安装有覆盖前轮WF上方的前挡泥板34。在前盖罩6的后部配置有左右一对后盖罩14。车座13以横跨前盖罩6及后盖罩14的方式前后延伸,在由后盖罩14覆盖的左右一对上侧后框架11的内侧配置有燃料箱59。

在后盖罩14的后端部配置有尾灯15。在尾灯15的前方下部配置有覆盖后轮WR后上方的挡泥装置58,在挡泥装置58的侧面安装有左右一对后侧转向灯16。

前轮WF设有通过前轮制动鼓32产生制动力的前轮制动器BF。另外,后轮WR设有通过后轮制动鼓21产生制动力的后轮制动器BR。后轮制动鼓21的下端部由与摆臂44的下部连结的扭力杆22以无法旋转的方式支承。

本实施方式的二轮摩托车1应用机械式前后连动制动系统,该机械式前后连动制动系统通过设置于转向手柄4的制动控制杆2的操作而使前轮制动器BF动作,另一方面,在进行了制动踏板27的操作时,不仅是后轮制动器BR动作,前轮制动器BF也同时动作。

使后轮制动鼓21动作的后轮制动臂19与通过制动踏板27牵引的制动杆20连接。另一方面,在使前轮制动鼓32动作的前轮制动臂31连接与制动控制杆2连结的第1制动线缆30和与制动踏板27的操作连动而被牵引的第2制动线缆29。在轴支承制动踏板27的枢轴框架42的车宽方向右侧侧面配置有用于将制动踏板27的摆动动作向第2制动线缆29传递的连动机构(参照图4)。

在后轮WR的车身前方侧配置有固定在摆臂44上部的罩部件80(点状阴影部)。由合成树脂的薄板等构成的罩部件80为一体形成部件,包含:覆盖车宽方向左侧的驱动链上方的链条罩部;覆盖后轮WR前上方的后挡泥板部;以及覆盖用于构成前后连动制动系统的连动机构。左右一对后座踏脚部23安装在摆臂44的上部。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支承摆臂枢轴25的枢轴框架42形成为纵长的箱型形状,其上端部与主车架8的下表面结合。摆臂44的前端部以由两个臂部件的顶端部将枢轴框架42从车宽方向两侧夹入的方式与枢轴框架42卡合。在消音器18的右侧侧面安装有消音器罩部件18a。消音器18将覆盖摆臂44的车宽方向右侧的板状的消音器支撑件18b利用摆臂枢轴25一起紧固固定,从而支承于枢轴框架42。

在罩部件80的车宽方向靠右侧的前部形成有覆盖连动机构S后部的保护罩部87。包含多个连杆的连动机构S具有从制动踏板27的摆动轴27a直到主车架8下部的纵长形状。连动机构S的上方侧由保护罩部87覆盖,下方侧由消音器支撑件18b覆盖,在车身侧视观察时,仅连动机构S的前方上端部在外方露出。

在摆臂44摆动时,固定在枢轴框架42侧的消音器支撑件18b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但固定在摆臂44上的罩部件80由于与摆臂44一体摆动,因此保护罩部87的车身前方侧端部87b的位置变化,连动机构S的露出程度有所变化。保护罩部87的形状设为,在即使存在该摆动动作也不会与其他部件等干涉的范围内,尽可能覆盖连动机构S。通过制动踏板27的摆动动作而动作的制动灯开关50,在连动机构S及摆臂枢轴25的前方位置固定于枢轴框架42。

图3是二轮摩托车1的局部放大左侧视图。在动力单元P的车宽方向左侧安装有使变速器的档位变更的跷跷板式换挡踏板40。侧支架41以摆动自如的方式安装在踏脚台26的附近。在摆臂枢轴25的车身前方安装有覆盖固定在动力单元P的输出轴上的主动链轮(未图示)的链轮罩部件47。

动力单元P的旋转动力经由驱动链43向与后轮WR一体旋转的从动链轮45传递。在罩部件80的车宽方向靠左的位置形成有链条罩部83,该链条罩部83从上方覆盖驱动链43,并延伸至支承在支承板49上的后轮车轴46的后方。

图4是二轮摩托车1的局部剖切右侧视图。该图示出在摆臂44的右侧臂与后轮WR之间切断并从车宽方向右侧观察的状态。具有多个连杆的连动机构S以避开摆臂枢轴25的方式,通过向车身后方弯曲的支撑件51固定在枢轴框架42上。在连动机构S的上部连接有与前轮制动臂31连结的第2制动线缆29。与后轮制动臂19(参照图1)连结的制动杆20与从制动踏板27的摆动轴27a向后上方延伸的动作臂27b连结。

覆盖连动机构S的上部后方的保护罩部87形成为车身前方及车身下方开放的箱状,即使罩部件80与摆臂44一体摆动,也能够确保连动机构S的可动域,避免与连动机构S的干涉,并保护连动机构S免受水和泥、飞石等的影响。通过将该保护罩部87一体地形成在安装于摆臂44上部的罩部件80上,从而无需为了保护连动机构S而另行设置部件,能够防止部件数量及组装工时增加。

另外,在罩部件80的背面侧,在后挡泥板部82与保护罩部87之间的位置设有朝向车身下方立设的壁部件81。由此,能够承挡由后轮WR卷扬到车身前方侧的泥等。摆臂44具有将由圆管材构成的左右一对臂部件利用指向车宽方向的角型截面的连结管53相互连结的构成。

壁部件81向下方延伸直至与连结管53的上表面接触的位置,利用壁部件81防止在后挡泥板部82的背面附着的水和泥等侵入车身前方。在连结管53的下部设有支承扭力杆22前端部的支承支撑件52。

图5是连动机构S的放大立体图。通过将板状部件弯折而形成为车身前方侧开放的箱状的枢轴框架42,焊接在由圆管材构成的主车架8的后端下部。在枢轴框架42的背面固定有对制动踏板27的摆动轴27a进行轴支承的支承凸台42a,支承摆臂枢轴25的支承管42b沿车宽方向贯通枢轴框架42并固定。支承连动机构S的支撑件51通过在上下端部配置的螺栓71固定在枢轴框架42的右侧侧面。

固定在制动踏板27的摆动轴27a上的动作臂27b的上端部,通过第1摆动轴69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轴支承在第1均衡器68的大致中央。第1均衡器68的下端部通过第2摆动轴70与制动杆20连结,第1均衡器68的上端部通过第3摆动轴67与由左右一对板状部件构成的第2均衡器63的下端部连结。第2均衡器63的中央部通过第4摆动轴65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轴支承,其中,该第4摆动轴65配置在通过上侧的螺栓71及定位螺栓62a固定的支承板62的后端部。

第2均衡器63的上部侧通过第5摆动轴64与第2制动线缆29的线材29a连结。第2制动线缆29的外筒部件支承在以定位螺栓62a固定的支架60上。在支撑件51上设有防止支架60旋转的止转销51b,在支架60的上部形成有复位弹簧61的卡合钩60a。复位弹簧61的另一侧与在第2均衡器63的上端部设置的钩销63a卡合。在支撑件51的后端部设有防止第1均衡器68的上部向车身后方侧移动的止动件66。

根据上述的连动机构S,在将制动踏板27用脚踩踏时,首先,第1均衡器68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牵引制动杆20。接下来,后轮制动器BR开始产生制动力,若在第1均衡器68停止转动后进一步踩踏制动踏板27,则第1均衡器68开始以第2摆动轴70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与此相伴,若第2均衡器63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第2制动线缆29的线材29a被第5摆动轴64牵引,前轮制动器BF开始动作。然后,若松开制动踏板27,则在复位弹簧61的弹性力的作用下,第2均衡器63返回初始位置。

制动灯开关50由在枢轴框架42的侧面设置的支撑件42c支承,带弹簧的牵引部件50a卡合在突出没入式开关操作件50b与制动踏板27之间。保护罩部87的车身前方侧端部87b位于制动灯开关50的车身后方侧且在车宽方向内侧。详细来说,制动灯开关50偏向连动机构S的车身前方侧且偏向车宽方向外侧配置。由此,能够在罩部件80与摆臂44一体摆动时,防止保护罩部87与制动灯开关50干涉。

图6是罩部件80的右侧视图。另外,图7是从车身右前方观察罩部件80的立体图。如前所述,罩部件80构成为,使保护罩部87及链条罩部83一体成形在后挡泥板部82的左右。由此,与将各罩部件部设为分体的构成相比,不仅能够实现部件数量及组装工时的减少,而且能够使作为一体部件的罩部件的成形容易,此外还能够提高罩部件的刚性。

后挡泥板部82的上表面82a具有以随着趋向车身后方而位置升高的方式倾斜的形状。与此相对,保护罩部87的上表面87a具有以随着趋向车身前方而位置升高的方式倾斜的形状,后挡泥板部82与保护罩部87之间的结合部95在车身侧视观察时呈大致直角。

保护罩部87的最上部位置A位于比后挡泥板部82的最上部位置B低的位置,后挡泥板部82的上表面82a与保护罩部87的上表面87a结合的结合部95,位于比保护罩部87的最上部位置A低的最下部位置C。由此,能够使附着在后挡泥板部82及保护罩部87的上表面的水分和泥等沿着倾斜的上表面汇集到结合部95并向车宽方向外侧排出。

承挡后轮WR卷扬的水和泥等的壁部件81配置在结合部95的背面侧。由此,能够将壁部件81向车身下方延伸的长度抑制为最小限,且高效地保护连动机构S。

链条罩部83的前端部与保护罩部87的前端部相比延伸至车身前方,在链条罩部83与保护罩部87之间形成有指向大致水平的平面部88。在该平面部88与后挡泥板部82之间设有用于将罩部件80固定在连结管53的上表面上的支承孔89。在后挡泥板部82的靠后方的下端部形成有支承孔85,该支承孔85用于将罩部件80固定于车宽方向右侧的后座踏脚部23,在链条罩部83的靠车身后方的位置形成有支承孔84,该支承孔84用于将罩部件80固定于后轮车轴46的支承板49。

图8是从车身右下方观察罩部件80的立体图。另外,图9是罩部件80的壁部件81的放大立体图,图10是图4的X-X线剖视图。车宽方向中央的支承孔89形成在向车身下方突出的圆筒凹部89a的底面。另外,在链条罩部83的靠车身前方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将罩部件80固定在支撑件上的支承孔90,该支撑件设置在摆臂44的左侧的臂部件上。由此,罩部件80在由车宽方向右侧的一个部位、车宽方向中央的一个部位和车宽方向左侧的两个部位构成的共计四个部位,稳定地固定在摆臂44的上部。

在后挡泥板部82的背面侧形成有指向车身前后方向的两根纵肋91和指向车宽方向的一根横肋92,针对变形的强度提高。另外,在后挡泥板部82与保护罩部87之间形成的壁部件81的形状为,将右壁81b及左壁81c与车身后方侧的后壁81a的两端部连结,从后方包围连动机构S。左壁81c与指向车宽方向并延伸至链条罩部83的中央壁86相连。该中央壁86以与摆臂44的连结管53的前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不仅是连动机构S所在的车宽方向右侧,在车宽方向中央也能够发挥避免后轮WR卷扬的水和泥等侵入车身前方侧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二轮摩托车的方式、前后制动的构造、主车架或枢轴框架的形状及构造、连动机构的形状及构造、罩部件的材质及形状、保护罩部及壁部件的形状等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实施多种变更。例如,也可以将前后制动的一方或两方更换为鼓式而采用液压盘式。本发明的罩部件不限于二轮摩托车,能够应用于具有摆臂及前后连动制动系统的跨骑式三轮车。

1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保温式挡风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