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器具及其线圈盘组件

文档序号:1509154 发布日期:2020-02-07 浏览:4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线圈盘组件 (Cooking utensil and coil panel assembly thereof ) 是由 曾俊兵 张汉生 于 2018-07-2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及其线圈盘组件,该线圈盘组件包括线圈盘盖、线圈及线圈盘座,所述线圈盘座设有底壁及自该底壁外边缘向上延伸的外周壁,所述底壁在毗邻所述外周壁处设有平台,所述线圈盘盖盖设在该线圈盘座上,所述线圈固定在该线圈盘盖及该线圈盘座之间,所述线圈盘盖支撑在所述线圈盘座的平台上。本申请线圈盘盖使用既承压又耐高温的材料,相比传统的整个支撑件使用相同的材料,可明显降低成本。(The application provides a cooking utensil and coil panel subassembly thereof, this coil panel subassembly includes coil cover, coil and coil panel seat, the coil panel seat is equipped with the diapire and the periphery wall that upwards extends from this diapire outward flange, the diapire is neighbouring periphery wall department is equipped with the platform, the coil cover lid is established on this coil panel seat, the coil is fixed between this coil cover and this coil panel seat, the coil cover supports on the platform of coil panel seat. This application coil disk cover uses not only pressure-bearing but also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ce material, compares traditional whole support piece and uses the same material, can obviously reduce cost.)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线圈盘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烹饪器具及其线圈盘组件。

背景技术

常见的烹饪器具包括锅盖及锅体,所述锅体包括内锅、保温罩及外壳,内锅容纳在该保温罩内,该保温罩位于该外壳内,所述内锅与锅盖之间形成烹饪腔,内锅底部与保温罩底部之间设有加热元件,以对内锅加热。越来越多的烹饪器具采用线圈盘组件作为加热元件。常见的线圈盘组件包括支撑座、线圈及导磁条,所述支撑座向上支撑内锅,向下承载在所述保温罩上。所述线圈固定在该支撑座的底面,所述导磁条固定在该线圈底面一侧,起到屏蔽磁场的作用。所述支撑座既要承压又要耐高温,对材料要求高,使线圈盘组件的成本较高。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烹饪器具及其线圈盘组件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成本较低的烹饪器具及其线圈盘组件。

具体地,本申请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线圈盘组件,其包括线圈盘盖、线圈及线圈盘座,所述线圈盘座设有底壁及自该底壁外边缘向上延伸的外周壁,所述底壁在毗邻所述外周壁处设有平台,所述线圈盘盖盖设在该线圈盘座上,所述线圈固定在该线圈盘盖及该线圈盘座之间,所述线圈盘盖支撑在所述线圈盘座的平台上。本申请线圈盘盖使用既承压又耐高温的材料,相比传统的整个支撑件使用相同的材料,可明显降低成本。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线圈盘盖设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线圈盘座上设有若干绕线筋,所述第一支撑部支撑在所述绕线筋上。通过第一支撑部与绕线筋的互配,该线圈盘座形成整体支撑该线圈盘盖的效果,受力均匀,避免所述线圈盘座局部压力过大导致变形,确保了所述线圈盘座的承压功能。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设置在该线圈盘盖底面的若干凸筋,前述凸筋抵压在所述绕线筋的顶面上。所述凸筋可以提升该线圈盘盖的强度。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若干凸筋包括若干第一凸筋,该第一凸筋沿所述线圈盘盖的径向延伸。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相邻两第一凸筋的夹角为60度。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若干凸筋还包括若干第二凸筋,该第二凸筋沿该线圈盘盖的周向延伸。第二凸筋可以提升该线圈盘盖的强度,与所述绕线筋配合可分散来自该线圈盘盖的压力。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若干凸筋还包括若干第二凸筋,该第二凸筋沿该线圈盘盖的周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凸筋相交。第二凸筋与所述第一凸筋相交可提升该线圈盘盖的强度。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该第二凸筋连接相邻两第一凸筋,该第二凸筋为弧形并抵压在所述绕线筋顶面。可提升该线圈盘盖的强度。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位于同一第一凸筋两侧的若干所述第二凸筋错开设置。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线圈盘盖中心处设有通孔以及自该通孔的边缘向下突伸的环形凸缘,所述凸筋自所述环形凸缘向外延伸。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该线圈盘盖还设有位于外周的弧形凸肋,所述若干凸筋还包括若干第二凸筋及若干第三凸筋,所述第三凸筋连接第二凸筋与外侧的弧形凸肋,并抵压在所述绕线筋顶面。第三凸筋可以提升该线圈盘盖的强度,与所述绕线筋配合并进一步分散来自该线圈盘盖的压力。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线圈盘盖包括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支撑在所述线圈盘座的平台上。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支撑部的底面高于第二支撑部的底面。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该线圈盘盖的外侧壁,所述外侧壁沿该线圈盘盖的外周缘向下突伸,所述外侧壁支撑在该线圈盘座的平台上。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支撑部还包括若干弧形凸肋,所述若干弧形凸肋沿外圆周设置在所述外侧壁的内侧,所述环形凸缘与所述弧形凸肋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支撑部。可提升该线圈盘盖的强度。

本申请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盖及锅体,所述锅体包括内锅、保温罩及外壳,该内锅容纳在该保温罩内,该保温罩位于该外壳内,所述烹饪器具还设有前述线圈盘组件,该线圈盘组件设置在所述内锅底部及所述保温罩底部之间,所述线圈盘盖支撑所述内锅。通过支撑部与绕线筋的互配,该线圈盘座形成整体支撑该线圈盘盖的效果,受力均匀,避免所述线圈盘座局部压力过大导致变形,确保了所述线圈盘座的承压功能。另外,所述支撑部还可以提升该线圈盘盖的强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线圈位于所述底壁的中部,该底壁上设有挡水筋,所述挡水筋围绕在该线圈的外周。所述平台位于所述挡水筋的外周。即使水滴沿该线圈盘盖与该线圈盘座之间的间隙进入该平台内,因为挡水筋的阻挡,水滴不会向内侧流动碰到线圈,可以保护线圈。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线圈盘座的平台还设有漏水槽,该漏水槽向下贯穿该线圈盘座的底壁。通过该漏水槽可以将进入该平台内的水滴导出该平台。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平台内还设有倾斜设置的导流面。该导流面可以将水滴向集中引导。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导流面设在该平台内远离该挡水筋的外圈并向外向下倾斜,所述漏水槽设置在该导流面最低处。该结构设计可以向外侧引导水滴,实现更好的排水,避免产生积水。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线圈盘座还设有侧墙,所述侧墙自该线圈盘座的底面向下延伸并围绕该线圈盘座的外边缘设置。所述侧墙也可以阻挡水滴进入线圈盘座内的线圈处。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漏水槽穿过所述底壁后进一步沿所述侧墙外侧面延伸。水滴可以顺着该漏水槽离开该线圈盘座的底壁。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挡水筋为整圈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保温罩设有支撑所述线圈盘座的支撑平台,该支撑平台设有漏水孔。通过所述漏水孔,水滴可以流出该保温罩外,再顺着底座的其他排水孔流出。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包括煲体及底座,该底座设有底壁、侧壁、若干进风孔及若干散热孔。所述进风孔设置在该底座后端,所述散热孔设置在该底座的前端。所述若干散热孔包括若干第一散热孔,所述若干第一散热孔位于该底壁的两侧并向两侧延伸。该底座的散热孔呈多个方向的发散式分布,能够对内部的热量实现充分散热,避免线圈盘组件被高温损坏。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若干第一散热孔分布在该底壁的中部及前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若干散热孔还包括若干第二散热孔,所述若干第二散热孔位于该底壁的前端两侧,并向两侧延伸。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散热孔沿所述底壁并进一步沿所述侧壁向外延伸,形成弧形发散式排布。形成立体式散热,提升散热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若干散热孔还包括若干第三散热孔,所述若干第三散热孔位于该底壁的前端前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三散热孔沿所述底壁并进一步沿所述侧壁向前延伸,形成弧形发散式排布。形成立体式散热,提升散热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散热孔呈向外侧并向前倾斜的方式设置。可以将气流向前述第二及第三散热孔引导。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散热孔及第三散热孔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孔的外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烹饪器具还包括电源板支架、电源板、风扇支架及风扇,所述电源板支架竖向固定在所述外壳与保温罩之间,所述电源板贴设固定至所述电源板支架朝向外壳的一面上。所述风扇位于电源板支架下方,所述风扇支架固定在该电源板支架底侧,并罩在所述风扇的上侧,用以引导风扇吹进来的气流。前述底座的进风孔对应设置在所述风扇的下方。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线圈盘盖的底面设有若干扣勾,所述线圈盘座上设有若干卡扣,所述线圈盘盖组装至所述线圈盘座上,所述扣勾与所述卡扣相互转动卡扣配合。本申请线圈盘盖使用既承压又耐高温的材料,相比传统的整个支撑件使用相同的材料,可明显降低成本;并且通过转动卡扣的方式可以简单方便的将线圈盘盖固定至线圈盘座上,确保了线圈盘盖不会出现变形起翘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线圈盘盖的底面设有若干螺柱,所述线圈盘座上设有若干安装孔,螺丝穿过该线圈盘座上的安装孔固定至该线圈盘盖的螺柱上。螺钉和卡扣的两种结构紧密的将线圈盘盖与线圈盘座连接在一起,确保了线圈盘盖不会出现变形起翘问题。另,卡扣配合后,螺柱及安装孔即可自动对齐,组装方便。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线圈盘盖的扣勾包括与该底面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自该第一连接部一侧水平突伸的第一卡扣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线圈盘座的卡扣包括第二连接部及自该第二连接部一侧水平突伸的第二卡扣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部在其远离所述第一卡扣部的一侧设有与底面连接的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连接部在其远离所述第二卡扣部的一侧设有与底面连接的第二加强筋。第一及第二加强筋可分别提高扣勾及卡扣的强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有的第一卡扣部沿顺时针方向突伸,所有的第二卡扣部沿逆时针方向突伸,或者两者交换突伸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卡扣部与第二卡扣部转动卡扣配合。转动卡扣的方式方便组装及拆卸。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扣勾与所述螺柱间隔交替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线圈盘座设有平台,该平台设有前述卡扣及前述安装孔,所述线圈盘盖设有抵压在该平台上的外侧壁。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线圈盘盖的螺柱抵压在所述线圈盘座的平台上。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线圈固定在该线圈盘座上,该线圈盘座设有侧墙。所述侧墙自该线圈盘座的底面向下延伸并围绕该线圈盘座的外边缘一圈设置。所述线圈盘座的侧墙抵压在该支撑平台之上。本申请的所述线圈盘座的侧墙能起到该线圈盘座的加强作用,并且加大了该线圈盘座与该保温罩的接触面积,提高该保温罩的承压性能。另外,该线圈盘座的侧墙配合保温罩的支撑平台,能够减少两者的间隙,避免热气自该间隙进入线圈处,起到保护线圈的作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侧墙的底部间隔设置有进一步向下突出的凸出部,所述侧墙上未设置该凸出部的部分的底面为第一配合面;所述凸出部的底面为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及第二配合面为凹凸设置。配合保温罩的支撑平台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线圈盘座还设有位于该侧墙外侧且连接该侧墙的若干加强肋,其中所述凸出部与相应的加强肋顶部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侧墙自该线圈盘座的底面向下延伸并围绕该线圈盘座的外边缘设置。所述底壁设有位于侧墙内侧的中部。该线圈盘座还设有连接所述底壁的中部底面与所述侧墙的加强筋。该加强筋能够将施加底壁中部的压力向外侧的侧墙转移,避免该底壁中部变形。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壁底面还设有用于容纳导磁条的若干导槽,每一导槽具有两相对的径向延伸的侧壁。前述加强筋连接前述侧壁与前述侧墙。如此的结构设计,可以增强该底壁的强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侧壁的底面高于所述侧墙的底面,前述加强筋的底面为斜面。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侧墙上还设有螺丝柱,该螺丝柱位于对应同一导槽的两加强筋之间。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线圈盘座的侧墙抵压在所述保温罩上。该烹饪器具通过加强筋能够将施加底壁中部的压力向外侧的侧墙转移,避免该线圈盘座的底壁中部变形。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线圈盘座的底壁上设有若干绕线筋及由内外相邻的两绕线筋形成的绕线槽。其中两内外相邻的绕线筋之间形成导风通道,该导风通道内形成有导风间隙。本申请通过该导风间隙使降温气流进入该线圈的内部,实现立体散热,提升散热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线圈盘座设有若干所述导风间隙。所述若干导风间隙设置在整个绕线区域的中间位置。所述线圈被该导风间隙分为内线圈及外线圈两个部分。所述线圈形成两个独立的加热区域,对内锅中的食物烹饪起到翻滚作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通道内无所述线圈,以形成较大的导风间隙,提升散热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通道的宽度大于该绕线槽的宽度。即使绕线也会有间隙。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通道的宽度是该绕线槽的宽度的2-3倍。可以保证即使绕设线圈也有足够的散热间隙。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壁在所述导风间隙的底侧还设有贯通的进风槽。降温气流可以从底部进入该导风间隙,再向两侧的线圈扩散。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风槽呈环绕设置,弧度在270-330度之间。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若干绕线筋分多列排布,相邻两列之间设有间隔,所述底壁在两列绕线筋之间的间隔区域设有镂空区。降温气流可以从底部进入镂空区,然后进入该导风间隙,再向两侧的线圈扩散。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所示烹饪器具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1所示烹饪器具的线圈盘盖的立体图。

图4为图1所示烹饪器具的线圈盘座的立体图。

图5为图1所示烹饪器具的剖视图,其中仅显示保温罩内的结构。

图6为所示烹饪器具的线圈盘座的另一立体图。

图7为图1所示烹饪器具的保温罩的立体图。

图8与图5相似,为另一剖视图。

图9与图8相似,为又一剖视图。

图10为图1所示烹饪器具的底座的另一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内锅1、煲体3、感温杯组件8、电源板支架11、电源板12、风扇支架13、风扇14、线圈盘盖5、底面50、环形凸缘500、外侧壁501、弧形凸肋502、第一凸筋503、第二凸筋504、第三凸筋505、扣勾51、螺柱52、第一连接部511、第一卡扣部512、第一加强筋513、线圈盘座7、平台70、绕线筋702、绕线槽703、导风通道704、进风槽705、导风间隙708、卡扣71、第二连接部711、第二卡扣部712、第二加强筋713、安装孔706、外周壁72、底壁73、镂空区733、侧墙74、中部730、加强筋75、导槽731、侧壁732、螺丝柱76、凸出部740、第一配合面741、第二配合面742、加强肋743、挡水筋77、导流面78、漏水槽79、线圈6、内线圈61、外线圈62、保温罩2、支撑平台20、沉台21、凸台22、漏水孔23、底座4、4’、底壁41、侧壁42、进风孔43、第一散热孔45、第二散热孔46、第三散热孔47。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装置、系统、设备和方法的例子。

参考图1及图2所示,本申请的烹饪器具包括锅盖及锅体,所述锅体包括内锅1、保温罩2、煲体3及底座4,该内锅1容纳在该保温罩2内,所述煲体3与所述底座4共同形成外壳,该保温罩2位于该外壳内。所述内锅1与锅盖之间形成烹饪腔,该烹饪器具在本实施例中为电压力锅,所述锅盖与所述保温罩2之间设有相互转动卡扣的锅牙结构,工作时该烹饪腔形成密封腔以进行压力烹饪。

所述烹饪器具还设有位于该内锅1底部及该保温罩2底部之间的线圈盘组件,用于对该内锅1进行加热。所述线圈盘组件为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线圈盘盖5、线圈6及线圈盘座7,所述线圈盘盖5与线圈盘座7独立制作,然后上下相互组装在一起。所述线圈6为电磁线圈,固定在所述线圈盘盖5与线圈盘座7之间。

所述线圈盘盖5与该内锅1的底部接触以支撑该内锅1,并且所述线圈盘盖5组装在所述线圈盘座7上,所述线圈盘座7支撑该线圈盘盖5并承载在所述保温罩2底部上。所述内锅1内的高压气压施加在所述内锅1上的压力经过该线圈盘盖5传递给该线圈盘座7,再到该保温罩2。保温罩2为金属材质,能够承担较大的压力。

所述烹饪器具还设有感温杯组件8,该感温杯组件8被所述线圈盘盖5与所述线圈盘座7共同定位,感温杯组件8顶部突出于所述线圈盘盖5,以与所述内锅1底壁接触并检测该内锅1底部的温度。

该烹饪器具还包括电源板支架11、电源板12、风扇支架13及风扇14。所述电源板支架11竖向固定在所述外壳与保温罩2之间,所述电源板12贴设固定至所述电源板支架11朝向外壳的一面上;所述风扇14位于电源板支架11下方,所述风扇支架13固定在该电源板支架11底侧,并罩在所述风扇14的上侧,用以引导风扇14吹进来的气流。

下面将结合图面描述本申请的改进结构。

请参考图3所示,图3中所述线圈盘盖5为底面朝上的角度被观察,该线圈盘盖5底面50设有环形凸缘500、外侧壁501、若干弧形凸肋502、若干第一凸筋503、若干第二凸筋504及若干第三凸筋505。该线圈盘盖5中心处设有供前述感温杯组件8顶部突伸出的通孔,所述环形凸缘500自该通孔的边缘向下突伸。所述外侧壁501沿该线圈盘盖5的外周缘向下突伸,所述若干弧形凸肋502沿圆周方向设置在所述外侧壁501的内侧,位于同一同心圆上。若干第一凸筋503沿径向延伸,连接所述环形凸缘501与所述弧形凸肋502。

在本实施例中,该线圈盘盖5设有6条均匀分布的所述第一凸筋503,即相邻两第一凸筋503的夹角为60度。相邻两第一凸筋503之间连接有2条间隔设置的第二凸筋504,第二凸筋504为弧形。与同一凸筋503连接的两侧的若干第二凸筋504为错开设置,没有连接成更长的弧形段。第三凸筋505连接第二凸筋504与外侧的弧形凸肋502。其中,所述外侧壁501及弧形凸肋502的底面齐平;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凸筋503、504、505的底面高于所述弧形凸肋502的底面(图3因为底面朝上,所以看起来是第一、第二及第三凸筋503、504、505的底面低于所述弧形凸肋502的底面),即,所述外侧壁501及所述弧形凸肋502向下突伸的更低。上述第一、第二及第三凸筋503、504、505可以加强该线圈盘盖5的强度。

请参考图4所示,所述线圈盘座7设有底壁73及自底壁73外边缘向上延伸的外周壁72,所述底壁73自其外周凹陷有平台70,该平台70位于该底壁73毗邻所述外周壁72处。该线圈盘座7上还设有若干绕线筋702,所述线圈6绕设固定在由这些绕线筋702形成的绕线槽703内。当所述线圈盘盖5固定至所述线圈盘座7上时,所述线圈盘盖5的上述外侧壁501及弧形凸肋502抵压在该平台70上,位于所述外周壁72的内侧,前述第一、第二及第三凸筋503、504、505分别抵压在所述绕线筋702的顶面上,使该线圈盘盖5承载在该所述线圈盘座7上。前述第一凸筋503、第二凸筋504及第三凸筋505又可称为第一支撑部,前述外侧壁501及弧形凸肋502又可称为第二支撑部,该线圈盘盖5的通过这些支撑部支撑在该线圈盘座7的所述绕线筋702上,使该线圈盘盖5能够均匀施力在该线圈盘座7上。

另外,位于所述绕线槽703内的线圈6的顶面低于该绕线筋702的顶面,两者之间形成距离A,以避免该线圈6被所述凸筋503、504、505压到而损坏。

所述内锅1受到的来自烹饪腔内的气体压力部分通过所述凸筋503、504、505分别传递在所述线圈盘座7的绕线筋702上,部分通过前述外侧壁501及弧形凸肋502传递到线圈盘座7的平台70上。这些绕线筋702共同支撑该线圈盘盖5,将来自内锅1的压力分解分散,避免局部压力过大导致所述线圈盘座7变形,从而确保了所述线圈盘座7的承压功能。

继续参考图4所示,所述若干绕线筋702分多列排布在底壁73上,每列绕线筋702呈发散状由该线圈盘座7的中心处向外排列,相邻两列之间设有间隔。该绕线筋702为弧形,同一组内的两相邻绕线筋702形成所述绕线槽703。所述底壁73在两列绕线筋702之间的间隔区域设有镂空区733,风扇14送进来的降温气体自该镂空区733进入该底壁73上侧,与所述线圈6接触。

由于所述绕线筋702的遮挡,位于所述绕线槽703内的线圈不容易散热。本申请在所述线圈盘座7上还设置了若干导风通道704,该导风通道704由两内外相邻的绕线筋702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每列绕线筋702形成一个所述导风通道704,该导风通道704内形成一导风间隙708。所述若干导风间隙708大致设置在一同心圆上,位于整个绕线区域的中间位置,将绕线区域分为内线圈区域及外线圈区域。所述线圈6被该导风间隙708分为内线圈61及外线圈62两个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通道704内未设置所述线圈6。但是作为一种简单的替换方式,该导风通道704内也是可以设置所述线圈6的,只需要在该线圈6与所述导风通道704的侧壁之间保留一导风间隙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该导风通道704的宽度大于该绕线槽703的宽度,该导风通道704的宽度是该绕线槽703的宽度的2-3倍。这样,即使绕设了所述线圈6,也可以保证足够尺寸的导风间隙。由底侧从底壁73镂空区733进入的降温气体可以通过该导风间隙708到达所述线圈6的内部,然后分别对两侧的内线圈61及外线圈62进行散热。

另外,底壁73在所述导风间隙708的底侧还设有贯通的进风槽705。该进风槽705呈环绕设置,角度在270-330度之间。结合图5所示,降温气体还可以通过该进风槽705进入该导风间隙708,进入所述线圈6内部,然后分别向两侧的内线圈61及外线圈62传送气流,进行散热。

所述导风间隙708可以使降温气体进入所述线圈6的内部,然后在分别向两侧流动,起到立体散热的作用,散热效果更好。

另外,所述线圈6被该导风间隙708分为内线圈61及外线圈62两个部分,形成两个独立的加热区域,对内锅1中的食物烹饪起到翻滚作用。

继续结合图3及图4所示,所述线圈盘盖5盖设在所述线圈盘座7之上。该线圈盘盖5的底面50设有若干扣勾51与若干螺柱52。所述扣勾51包括与该底面50连接的第一连接部511及自该第一连接部511一侧水平突伸的第一卡扣部512。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底面朝上的角度观察,所有的第一卡扣部512均沿顺时针方向突伸,其实在所述线圈盘盖5底面朝下放置时,所述第一卡扣部512是沿逆时针方向突伸。所述第一连接部511在其远离所述第一卡扣部512的一侧设有与底面50连接的第一加强筋513,以加强强度。所述螺柱52位于前述外侧壁501与前述弧形凸肋502之间,并且与前述外侧壁501及前述弧形凸肋502的底面平齐,所以该螺柱52能够抵压在所述线圈盘座7的平台70上。所述扣勾51也位于前述外侧壁501与前述弧形凸肋502之间,与前述螺柱52间隔交替设置。

所述线圈盘座7的平台70的上表面还设有卡扣71及安装孔706,所述卡扣71的结构与上述所述线圈盘盖5的扣勾51结构相同,包括第二连接部711、自该第二连接部711一侧水平突伸的第二卡扣部712及连接该连接部711另一侧与该平台70上表面的第二加强筋713。所有的第二卡扣部712沿逆时针方向突伸。作为替换,所有的第一卡扣部512沿逆时针方向突伸,所有的第二卡扣部712沿顺时针方向突伸也是可以的。

参考图5所示,组装时,在线圈6固定在所述线圈盘座7上之后,将所述线圈盘盖5盖在所述线圈盘座7上,所述外侧壁501与弧形凸肋502抵压在所述平台70的上表面之上,逆时针转动所述线圈盘盖5,使所述线圈盘盖5的扣勾51的第一卡扣部512与所述线圈盘座7的卡扣71的第二卡扣部712相互卡扣,所述线圈盘盖5的螺柱52与所述线圈盘座7安装孔706上下对齐,然后借助螺钉(未图示)从所述线圈盘座7的底部穿过所述安装孔706锁固至螺柱52,将该线圈盘盖5固定至该线圈盘座7上。

因为该线圈盘盖5用的是耐热且刚性好的材料,优选PPS塑料(聚苯硫醚,Phenylenesulfide),成本较高,所以厚度设计的比较薄。虽然是耐高温材料,但是如果遇到异常高温情况,线圈盘盖5容易出现变形起翘问题,而利用螺钉穿过线圈盘座7上的安装孔706固定至所述线圈盘盖5上的螺柱52上;同时线圈盘盖5和线圈盘座7上同步设计扣勾51和卡扣71,两者搭接配合。螺钉和卡扣的两种结构紧密的将线圈盘盖5与线圈盘座7组合在一起,确保了该线圈盘盖5不会出现变形起翘问题。

下面请结合图6所示,图6显示的是该线圈盘座7底面朝上的观察视角。该线圈盘座7设有所述底壁73及侧墙74,所述侧墙74自该线圈盘座7底面向下延伸,围绕所述线圈盘座7的外边缘一圈设置,位于该底壁73的外边缘。请留意,所述侧墙74位于该底壁73的外边缘包括了所述侧墙74与底壁73上下重叠设置及不重叠的两种情况。

由于该线圈盘座7需要承受来自所述内锅1的较大压力,而整个线圈盘座7基本呈水平放置,内凸弧度较小;又如前所述线圈盘盖5的凸筋503、504及505抵压该线圈盘座7的绕线筋702上,该绕线筋702位于该底壁73的上表面。所以该底壁73的中部730会承受较大压力。而所述保温罩2支撑该线圈盘座7的支撑点是在位于边缘的所述侧墙74附近。为了避免该底壁73中部730产生变形,所以需要将该底壁73中部730承受的力向外传递至边缘,避免所述线圈盘座7的中部730变形,本申请在该线圈盘座7上设置了加强筋75。该加强筋75连接所述底壁73的中部730与所述侧墙74,确保该线圈盘座7承压后不变形,提高使用寿命。

所述底壁73底面还设有用于容纳导磁条(未图示)的若干导槽7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壁73包括了6条导槽731。该导槽731由该线圈盘座7的中心向边缘径向发散延伸。每一导槽731具有两相对的径向延伸的侧壁732。前述加强筋75连接该侧壁732与前述侧墙74,并且所述侧壁732的底面高于所述侧墙74的底面(图6因为底面朝上,所以看起来是所述侧壁732的底面低于所述侧墙74的底面),所以前述加强筋75的底面为斜面过渡。所述侧墙74上还设有螺丝柱76,该螺丝柱76的中心设有螺纹。该螺丝柱76位于所述侧墙74上对应前述导槽731的区域,也就是位于两加强筋75之间。该螺丝柱76处结构强度较高,可以承受螺丝的锁紧力。螺丝(未图示)穿过该保温罩2锁固至该螺丝柱76上,进而将该线圈盘座7固定至该保温罩2上。

结合图6所示,所述线圈盘座6的侧墙74是用于抵压在所述保温罩2的底部的。该侧墙74的底部间隔设置有进一步向下突出的凸出部740,没有设置凸出部740的部分的底面定义为第一配合面741;所述凸出部740的底面定义为第二配合面742。

图7中的所述保温罩2为底面朝上的观察角度,所述保温罩2的底部支撑平台20大致呈环形,并且形成有沿该环形方向分别间隔设置凹凸结构,用于加强该支撑平台20的强度。定义向外突出的部分为沉台21,相邻两沉台21之间的部分为凸台22。结合图5及图8所示,所述侧墙74的第一配合面741抵压在所述凸台22的上表面;所述侧墙74的第二配合面742抵压在所述沉台21的上表面。该侧墙74的底面基本贴合保温罩2的凹凸结构设置,尽可能的减小了该线圈盘座7底面与该保温罩7的支撑平台20之间的间隙。

工作时,热气流从该保温罩2的支撑平台20中心的孔进入该侧墙74内侧,因为该侧墙74的阻挡,热气流基本被阻隔不能进入该保温罩2的内侧,也就不能进入位于线圈盘盖3及线圈盘座7之间的线圈6处,可避免热气流对所述线圈6造成影响。受阻拦的热气流会从位于该保温罩2下方的前述底座4排出该烹饪器具,对外散热。该侧墙74可有效降低所述线圈6的表面温升,避免其因温升过高而致损坏。同时该侧墙74又能起到该线圈盘座7的加强作用,并且加大了该线圈盘座7与该保温罩2的接触面积,提高该保温罩2的承压性能。

请结合图3、图4及图9所示,将所述线圈盘盖5固定在所述线圈盘座7上,所述外侧壁501与弧形凸肋502抵压在所述平台70的上表面。两者通过螺丝及卡扣连接后,之间还是存在间隙的,故,需要相应设置防水结构避免沿内锅1的侧壁流下来水进入该线圈盘座7内,烧坏线圈6。

具体的,该线圈盘座7设有一圈位于该线圈6外侧的挡水筋77,该挡水筋77位于前述平台70的内侧,也就是说位于组装好的该线圈盘盖5的弧形凸肋502内侧。该挡水筋77可以设置为整圈,也可以是非整圈,整圈的防水效果会更加,可以避免水进入线圈6处。所述平台70内还设有若干导流面78,结合图9所示,该导流面78设在该平台70内远离该挡水筋77的外圈并向下向外倾斜。

该线圈盘座7还设有若干漏水槽79,该漏水槽79位于该导流面78的最低处,方便排水。该漏水槽79自所述导流面78向下贯穿该线圈盘座7的底壁73,并进一步沿位于该线圈盘座7底侧的所述侧墙74外侧面延伸(参图6)。该侧墙74同样可以起到挡水的作用,避免水进入线圈6处。

所述保温罩2的所述支撑平台20支撑所述侧墙74,并对应该漏水槽79设有漏水孔23(参图7)。滴水沿该线圈盘盖5与该线圈盘座7之间的间隙进入该平台70内,因为挡水筋77的设置,水不会碰到线圈6。积水沿该侧墙74外侧的漏水槽79流出该线圈盘座7,顺着该保温罩2的漏水孔23流到所述底座4上,再顺着底座4的其他排水孔流出。

通过前述挡水筋77、侧墙74、导流面78、漏水槽79及漏水孔23的设置,使滴水自该线圈盘座7流出该保温罩2,避免线圈6碰到水造成损坏,确保了该烹饪器具的正常使用。

下面请结合图10所示,图10揭示了前述底座4的另一种实施方式,该底座4’设有底壁41、侧壁42、若干进风孔43及若干散热孔,所述散热孔包括若干第一散热孔45、若干第二散热孔46及第三散热孔47。所述进风孔43设置在该底座4’对应于所述风扇14的后端,所述散热孔45、46、47分布在前端。

其中第三散热孔47位于该前端前侧,并且沿所述底壁41并进一步沿所述侧壁42向前延伸,形成弧形发散式排布放置,使散热更加充分。第二散热孔46位于前端两侧,沿所述底壁41并进一步沿所述侧壁42向外延伸,形成弧形发散式排布放置。第一散热孔45位于该底壁41的两侧并向两侧延伸,该第一散热孔45整体分布在该底壁41的中部及前端。

该烹饪器具的线圈盘组件在工作过程会产生较多的热量,风扇14将线圈盘组件表面产生的热量驱赶至该底座4’内表面,一部分热量首先经过底座4’上靠近中心的第一散热孔45散发出去,由于第一散热孔45是向两侧边发散布置,热量则从底座4’两侧散发出去。一部分没有从第一散热孔45流出的热量则继续往外推进,可以从第二散热孔46散发出去,也可以从靠近前侧的第三散热孔47散发出去。第二散热孔46及第三散热孔47同样是向外发散布置,热量均能散发到该烹饪期间的边缘并排出至外部,而不会导致线圈盘组件温升过高问题。

另外,所述第一散热孔45可呈略向外并向前倾斜的方式设置,以将热量向前引导至第二、第三散热孔46、47处。

该底座4’的散热孔45、46、47呈多个方向的发散式分布,能够对内部的热量实现充分散热,避免线圈盘组件被高温损坏。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2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用于电磁感应加热的电热组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