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用轮胎

文档序号:1538977 发布日期:2020-02-14 浏览:1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重载用轮胎 (Heavy load tire ) 是由 长谷川朋生 于 2018-03-0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重载用轮胎(1)具备:周向槽(10),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周向槽(12),其形成于比周向槽(10)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多个横槽(11),其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块(16),其由周向槽(10)、周向槽(12)以及多个横槽(11)划分形成;以及多个带束层(7)。周向槽(12)从轮胎赤道线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向与轮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倾斜地延伸。另外,周向槽(12)形成于比与构成带束层(7)的帘线和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最小的带束层的端部相对应的轮胎宽度方向位置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A heavy load tire (1) is provided with: a circumferential groove (10) extending in the tir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a circumferential groove (12) formed on the outer side of the circumferential groove (10) in the tire width direction; a plurality of lateral grooves (11) extending in the tire width direction; a block (16) which is formed by dividing a circumferential groove (10), a circumferential groove (12), and a plurality of transverse grooves (11); and a plurality of belt layers (7). The circumferential groove (12) extends obliquely from the tire equator line side to the outside in the tire width direction to the side opposite to the tire rotation direction. The circumferential groove (12) is formed on the outer side in the tire width direction than the position in the tire width direc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end of the belt layer having the smallest angle formed by the cords constituting the belt layer (7) and the tir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重载用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重载用轮胎。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若轮胎滚动,则在轮胎赤道线附近的区域中产生轮胎旋转方向的力(驱动力),在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附近的区域中产生轮胎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的力(制动力),因此,在两区域的边界附近产生剪切力。由于该剪切力,块在轮胎滚动时变形,磨损量在接地端变少,磨损量在蹬出端变多。即,在蹬出端产生偏磨。

为了抑制该偏磨,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轮胎在花纹槽的一部分设置有底升高部,在和与底升高部相邻的接地部之间设置有细槽。并且,就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轮胎的、从槽底到底升高部表面的高度而言,在将胎面的蹬出端侧的高度设为H1、将胎面的接地端侧的高度设为H2时,形成为H1>H2。由此,蹬出端侧的耐偏磨性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338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在转弯行驶时横向力施加于块,由于该横向力,剪切力变大,块的蹬出端侧偏磨。然而,专利文献1未考虑这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减小剪切力的横向力分量来提高耐偏磨性的重载用轮胎。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1技术方案的重载用轮胎具备:第1周向槽,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第2周向槽,其形成于比第1周向槽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多个横槽,其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块,其由第1周向槽、第2周向槽以及多个横槽划分形成;以及多个带束层。第2周向槽从轮胎赤道线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向与轮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倾斜地延伸。另外,第2周向槽形成于比与构成带束层的帘线和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最小的带束层的端部相对应的轮胎宽度方向位置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另外,在第1技术方案中,第2周向槽从轮胎赤道线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向与轮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

另外,在第1技术方案中,多个横槽中的、至少一个横槽从轮胎赤道线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以沿着轮胎旋转方向的方式倾斜。

另外,在第1技术方案中,重载用轮胎还具备第1胎肩槽,该第1胎肩槽在胎面踏面端开口,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第2周向槽与胎肩槽连通。

另外,在第1技术方案中,第1胎肩槽与多个横槽中的至少1个横槽连通。

另外,在第1技术方案中,重载用轮胎还具备同第2周向槽的一个端部与另一个端部之间连通的第2胎肩槽。第2胎肩槽从轮胎赤道线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向与轮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倾斜。

另外,在第1技术方案中,在将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胎面踏面端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距离设为W、将从轮胎赤道线到第2周向槽的一个端部的距离设为L1、将从轮胎赤道线到第2周向槽的另一个端部的距离设为L2的情况下,L1为0.25W~0.4W,L2比L1长且比0.4W短。

另外,在第1技术方案中,角度最小的带束层是在轮胎径向上形成于最内侧的第1带束层、或形成于第1带束层的外侧的第2带束层,与其他带束层相比较,第1带束层或第2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宽度较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减小剪切力的横向力分量来提高耐偏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重载用轮胎的沿着轮胎径向的轮胎宽度方向剖视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重载用轮胎的带束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重载用轮胎的胎面的俯视图。

图4的(a)和图4的(b)是对没有弯曲槽的情况和存在弯曲槽的情况的不同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重载用轮胎的胎面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重载用轮胎的胎面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而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参照图1而对本实施方式的重载用轮胎1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重载用轮胎1适用于建筑车辆等重载车辆。

如图1所示,重载用轮胎1具有:一对胎圈部2;胎体层3,其形成重载用轮胎1的骨架;以及胎面部4,其具有与路面接触的接地面。

胎圈部2具有胎圈芯5和胎圈填胶6。胎体层3在胎圈芯5之间呈环形状延伸。

胎圈芯5以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分开的方式配置有至少两个。另外,胎圈芯5是将1根胎圈钢丝8多次卷绕成圆环状而形成的。胎圈芯5支承因重载用轮胎1的内压而产生的胎体层3的帘线张力。胎圈钢丝8由橡胶材料进行覆膜。

胎圈填胶6是用于加强胎圈芯5的橡胶材料,配置于通过胎体层3的两侧端部在胎圈芯5的位置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而形成的空间。

在胎体层3与胎面部4之间形成有带束层7。带束层7沿着轮胎周向叠置多个而形成。如图1所示,带束层7具有保护带束层30、主交叉带束层31、以及小交叉带束层32。保护带束层30具有两张保护带束30A、30B。主交叉带束层31具有两张主交叉带束31A、31B。小交叉带束层32具有两张小交叉带束32A、32B。

如图1所示,主交叉带束层31配置于小交叉带束层32的轮胎径向外侧,保护带束层30配置于主交叉带束层31的轮胎径向外侧。

另外,如图2所示,构成小交叉带束层32的帘线D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β是4°~10°。因而,小交叉带束层32是大倾角带束。构成主交叉带束层31的帘线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是18°~35°。构成保护带束层30的帘线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是22°~33°。与主交叉带束层31的角度、保护带束层30的角度相比较,构成小交叉带束层32的帘线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β最小。

另外,如图1所示,各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具有如下关系。小交叉带束32B比小交叉带束32A长,且比主交叉带束31A、31B和保护带束30A、30B短。小交叉带束32A在6个带束层中最短。主交叉带束31B比小交叉带束32A、32B、主交叉带束31A、以及保护带束30A长,且比保护带束30B短。主交叉带束31A比小交叉带束32A、32B长,且比主交叉带束31B和保护带束30A、30B短。保护带束30B在6个带束层中最长。保护带束30A比小交叉带束32A、32B、以及主交叉带束31A长,且比主交叉带束31B和保护带束30B短。此外,长度的比率并没有特别限定。

此外,在图1中,省略了随后论述的周向槽等,但在胎面部4形成有各槽。另外,图1所示的胎面宽度W是在胎面的展开图上沿着轮胎宽度方向测量两侧的胎面踏面端Te之间的距离。另外,图1所示的胎面一半宽度1/2W是胎面宽度W的一半的距离。另外,在本发明中,胎面一半宽度1/2W说明为从轮胎赤道线CL到胎面踏面端Te的距离。

接着,参照图3而对胎面部4进行说明。在图3中,箭头C表示轮胎旋转方向。轮胎旋转方向是轮胎周向上的任一个方向,且是在车辆前进之际轮胎旋转的方向。另外,胎面四分之一宽度1/4W是胎面一半宽度1/2W的一半的距离,且是从轮胎赤道线CL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所计量的距离。

如图3所示,在胎面部4形成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1根周向槽10。周向槽10形成于轮胎赤道线CL上。周向槽10是直线形状的槽。另外,形成有与周向槽10连通的多个横槽11(横槽11a、横槽11b)。横槽11a和横槽11b以沿着轮胎周向彼此相邻的方式形成。另外,横槽11a和横槽11b以朝向轮胎旋转方向弯曲的方式形成,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横槽11a和横槽11b从轮胎赤道线CL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以沿着轮胎旋转方向的方式倾斜。另外,横槽11a和横槽11b从轮胎赤道线CL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具有改变凹凸相对于轮胎周向的朝向的拐点。横槽11a和横槽11b在轮胎赤道线CL侧具有向轮胎旋转方向相反方向弯曲的凸形状。另外,横槽11a和横槽11b在胎肩侧具有向轮胎旋转方向弯曲的凸形状。此外,横槽11a和横槽11b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3的形状。横槽11a和横槽11b也可以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另外,横槽11a和横槽11b的形状只要如随后论述那样蹬出端15具有较大的面积,既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

横槽11a的一端与周向槽10连通,横槽11a的另一端与第1胎肩槽13连通。横槽11b的一端与周向槽10连通,横槽11b的另一端与周向槽12连通。周向槽12从轮胎赤道线CL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以向与轮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的方式形成。换言之,周向槽12从轮胎赤道线CL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向与轮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倾斜。另外,周向槽12从轮胎赤道线CL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具有改变凹凸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朝向的拐点。周向槽12在轮胎赤道线CL侧具有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凸形状。另外,周向槽12在胎肩侧具有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弯曲的凸形状。另外,周向槽12沿着轮胎周向形成有多个。周向槽12的一端18与横槽11b连通,周向槽12的另一端19在第1胎肩槽13终端。此外,周向槽12在比一端18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中弯曲。换言之,周向槽12在比一端18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区域中未弯曲。另外,周向槽12的一端18形成于比与帘线和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最小的带束层的端部相对应的轮胎宽度方向位置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帘线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最小的带束层是小交叉带束32A、32B。因而,周向槽12的一端18形成于比与小交叉带束32A、32B的端部相对应的轮胎宽度方向位置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此外,优选周向槽12的一端18形成于比与小交叉带束32B的端部相对应的轮胎宽度方向位置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如图3所示,块16由周向槽10、横槽11a、横槽11b、周向槽12、第1胎肩槽13划分形成。另外,块16沿着轮胎周向形成有多个,从胎面部4的中心区域到胎肩区域地形成。中心区域是从轮胎赤道线CL到胎面四分之一宽度1/4W的区域。胎肩区域是位于比中心区域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的区域。此外,横槽11a与第1胎肩槽13连通,但并不限定于此。横槽11a也可以与周向槽12连通。在该情况下,缩短第1胎肩槽13即可。如图3所示,在胎面部4的胎肩区域形成有第1胎肩槽13和第2胎肩槽14。第1胎肩槽13在胎面踏面端Te开口,与横槽11a连通。第2胎肩槽14以从轮胎赤道线CL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另外,第2胎肩槽14朝向与轮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倾斜。此外,第2胎肩槽14也可以是不具有轮胎周向分量的槽。即,第2胎肩槽14也可以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和水平方向形成。

如图3所示,第2胎肩槽14形成于周向槽12的一端18与另一端19之间。第2胎肩槽14同周向槽12的一端18与另一端19之间连通,在胎肩块20内终端。第2胎肩槽14未在胎面踏面端Te开口。通过形成有第1胎肩槽13和第2胎肩槽14,提高各块的刚性。此外,在图3中,第2胎肩槽14在胎肩块20内终端,但并不限定于此。第2胎肩槽14也可以与第1胎肩槽13同样地在胎面踏面端Te开口。此外,如图3所示,周向槽12与第1胎肩槽13和第2胎肩槽14这两者连通。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重载用轮胎1的作用和效果。一般而言,若轮胎滚动,则在轮胎赤道线附近的区域中产生轮胎旋转方向的力(驱动力),在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附近的区域中产生轮胎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的力(制动力),因此,在两区域的边界附近产生剪切力。由于该剪切力,块在轮胎滚动时变形,磨损量在接地端变少,磨损量在蹬出端变多。即,在块的轮胎周向两端产生磨损差,轮胎的磨损寿命变短。

在本发明中,块16由周向槽10、横槽11a、横槽11b、周向槽12划分形成。周向槽12从轮胎赤道线CL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以向与轮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的方式形成。由此,在中心区域与胎肩区域之间的边界附近,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形成有具有较大的面积的蹬出端15。在转弯行驶时横向力施加于块16,由于该横向力,剪切力变大,但蹬出端15具有较大的面积,因此,重载用轮胎1能够使作用于蹬出端15的剪切力分散。也就是说,如图4的(a)和(b)所示,在存在弯曲槽(周向槽12)的情况下,与没有弯曲槽的情况相比较,蹬出侧40(先行蹬出部)具有较大的面积,因此,重载用轮胎1能够使作用于蹬出侧40的剪切力分散。如此重载用轮胎1能够减小剪切力的横向力分量,能够缩小接地端17与蹬出端15之间的磨损差。由此,提高重载用轮胎1的耐偏磨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向槽12的一端18形成于比与帘线和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最小的带束层的端部相对应的轮胎宽度方向位置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由此,提高从轮胎赤道线CL到胎面四分之一宽度1/4W的位置附近处的耐偏磨性。

在本发明中,周向槽12弯曲地形成,但蹬出端15具有较大的面积即可,周向槽1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弯曲。例如,如图5所示,周向槽12也可以是从轮胎赤道线CL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与轮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倾斜地延伸的直线形状。在此,通过周向槽12弯曲地形成,没有锐角,从而提高剪切力的横向力分量的减小效果。因此,优选周向槽12弯曲地形成。此外,在本发明中,针对一个块16,形成有具有较大的面积的蹬出端15。

如上述这样,若轮胎滚动,则产生剪切力。在轮胎安装到制动力所作用的轴之际,通过施加制动力,剪切力变得更大。为了减小这样的剪切力,优选增大上述的驱动力。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横槽11a和横槽11b从轮胎赤道线CL朝向轮胎旋转方向倾斜。由此,驱动力变大,剪切力被减小。

图6所示的距离L1是从轮胎赤道线CL到周向槽12的一端18的距离。另外,距离L2是从轮胎赤道线CL到周向槽12的另一端19(终端)的距离。优选距离L1为0.25W~0.4W,优选距离L2比L1长且比0.4W短。如图6所示,块16具有面积在距离L1~L2之间递增的区域。更详细而言,面积递增的区域以随着向与轮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前进而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递增的方式形成。由此,蹬出端15具有较大的面积,因此,重载用轮胎1能够使作用于蹬出端15的剪切力分散。

日本特许出愿第2017-122196号(申请日:2017年6月22日)的全部内容引用于此。

附图标记说明

1、重载用轮胎;2、胎圈部;3、胎体层;4、胎面部;5、胎圈芯;6、胎圈填胶;7、带束层;8、胎圈钢丝;10、周向槽;11、横槽;12、周向槽;13、第1胎肩槽;14、第2胎肩槽;15、蹬出端;16、块;17、接地端;20、胎肩块;30、保护带束层;31、主交叉带束层;32、小交叉带束层;Te、胎面踏面端。

1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具有无线指示器的轮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