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

文档序号:1552101 发布日期:2020-01-21 浏览: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轮胎 (Tyre for vehicle wheels ) 是由 藤田将之 中岛幸一 于 2019-05-2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轮胎,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及操作稳定性。其具有胎面部(2),胎面部(2)包括胎面接地面(2s)主槽(3)。主槽(3)具有底面(40)和从底面(40)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两个槽壁面(41)。两个槽壁面的至少一者在与主槽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横截面上具有内侧壁面部(42),与底面(40)连接;以及突出部(43),与内侧壁面部(42)连接,并且,具有比延长了内侧壁面部(42)的槽基准线(42a)更向槽宽方向的内侧伸出的突出端(44)。突出部(43)具有从突出端(44)倾斜而延伸至胎面接地面(2s)的倾斜面部(45);在所述基准状态下,在胎面部(2)上负载了标准载荷的1.20倍的载荷时,倾斜面部(45)整体接地于所述平面。(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tire, which can improve uneven wear resistance and operation stability. The tire has a tread portion (2), and the tread portion (2) includes a tread surface (2s) and a main groove (3). The main groove (3) has a bottom surface (40) and two groove wall surfaces (41) extending outward in the tire radial direction from the bottom surface (40). At least one of the two groove wall surfaces has an inner side wall surface portion (42) on a cross s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main groove a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bottom surface (40); and a protruding portion (43) that is connected to the inner wall surface portion (42) and has a protruding end (44) that protrudes inward in the groove width direction relative to a groove reference line (42a) that extends the inner wall surface portion (42). The protruding portion (43) has an inclined surface portion (45) that extends obliquely from the protruding end (44) to the tread contact surface (2 s); when a load 1.20 times the standard load is applied to the tread portion (2) in the reference state, the inclined surface portion (45) is entirely grounded to the flat surface.)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具体地,涉及在胎面部上设有主槽的轮胎。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在胎面部上设有一对中央主槽的充气轮胎。在专利文献1中,期望通过中央主槽提高湿路性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247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耐偏摩损性及操作稳定性的提高不充分,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是提供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及操作稳定性的轮胎。

本发明的轮胎,具有胎面部,所述胎面部包括胎面接地面,在所述轮胎安装于标准轮辋而填充标准内压,并且,所述胎面部以外倾角0度配置于平面上的基准状态下,所述胎面部上负载了标准载荷时,接地于所述平面,以及至少一条主槽,在所述胎面接地面开口而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延伸;所述主槽具有底面和从所述底面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两个槽壁面;所述两个槽壁面的至少一者在与所述主槽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横截面上具有内侧壁面部,与所述底面连接,以及突出部,与所述内侧壁面部连接,并且,具有比延长了所述内侧壁面部的槽基准线更向槽宽方向的内侧伸出的突出端;所述突出部具有从所述突出端倾斜而延伸至所述胎面接地面的倾斜面部;在所述基准状态下,在所述胎面部上负载了所述标准载荷的1.20倍的载荷时,所述倾斜面部整体接地于所述平面。

优选地,本发明的轮胎在所述基准状态下,在所述胎面部上负载了大于所述标准载荷的载荷时,所述倾斜面部的至少一部分接地于所述平面。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轮胎中,所述突出部具有从所述内侧壁面部向所述突出端延伸的突出壁面部,所述突出壁面部包含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而向槽宽方向的内侧倾斜的部分。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轮胎中,所述内侧壁面部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而向槽宽方向的外侧倾斜。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轮胎中,所述倾斜面部相对于通过所述突出端的胎面法线以70~80°的角度倾斜。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轮胎中,所述胎面部通过指定向车辆的安装方向而具有内侧胎面端,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以及外侧胎面端,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所述两个槽壁面由所述外侧胎面端侧的第一槽壁面和所述内侧胎面端侧的第二槽壁面构成,所述第二槽壁面具有所述突出部。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轮胎中,所述第一槽壁面不具有所述突出部。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轮胎中,所述胎面部具有轮胎赤道与所述内侧胎面端之间的内侧胎面部和轮胎赤道与所述外侧胎面端之间的外侧胎面部,所述外侧胎面部的陆地比大于所述内侧胎面部的陆地比。

本发明的轮胎的胎面部具有胎面接地面,在轮胎安装于标准轮辋而填充标准内压,并且,胎面部以外倾角0度配置在平面上的基准状态下,在胎面部上负载了标准载荷时接地于所述平面;以及至少一条主槽,在胎面接地面开口而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延伸。

主槽具有底面和从底面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两个槽壁面。两个槽壁面的至少一者具备突出部,该突出部在与主槽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横截面上,具有与底面连接的内侧壁面部和与内侧壁面部连接并且比延长了内侧壁面部的槽基准线相比更向槽宽方向的内侧伸出的突出端。突出部具有从突出端向胎面接地面倾斜延伸的倾斜面部。在上述基准状态下,在胎面部负载了标准载荷的1.20倍的载荷时,上述倾斜面部的全体接地于平面。

由于这样的倾斜面部在作用于胎面部的接地压增加时接地,所以能够防止作用于胎面接地面和倾斜面部的边界部的接地压局部地提高,进而能够抑制上述边界部附近的偏摩损。

此外,在胎面部上负载了标准载荷的1.20倍的载荷时,由于倾斜面部的整体接地于平面接触,例如,在像旋转中的旋转外侧的轮胎那样,作用于胎面部的接地压增加的状况下,倾斜面部使胎面部的接地面积增加。因此,提高旋转中的抓地力,发挥优异的操作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的横剖面图。

图2是图1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3是主槽的放大剖面图。

图4是图2的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5的(A)是图4的B-B线剖面图,图5的(B)是图4的C-C线剖面图。

图6的(A)是图4的D-D线剖面图,图6的(B)是图4的E-E线剖面图。

图7是图2的外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8是图7的F-F线剖面图。

图9是图7的G-G线剖面图。

图10是图2的内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11是图10的H-H线剖面图。

符号说明

2 胎面部

2s 胎面接地面

3 主槽

40 底面

41 槽壁面

42 内侧壁面部

43 突出部

44 突出端

45 倾斜面部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横剖面图。图2示出了胎面部2的展开图。图1是图2的A-A线剖面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构成为客车用的充气轮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向车辆安装的方向例如在轮胎1的侧壁部以文字、图形等表示。当轮胎1安装在车辆上时,图1的右侧对应于车辆内侧,图1的左侧对应于车辆外侧。

通过指定向车辆安装的方向,胎面部2规定了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T1、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T2。由此,胎面部2具备轮胎赤道C与外侧胎面端T1之间的外侧胎面部2A和轮胎赤道C与内侧胎面端T2之间的内侧胎面部2B。

外侧胎面端T1及内侧胎面端T2是如下的位置:在充气轮胎时是在标准状态的轮胎1上加载了标准载荷以外倾角0°呈平面地接地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标准状态指的是,轮胎被轮辋组装于标准轮辋且被填充了标准内压,并且无负载的状态。在本说明书中,如无特别说明,轮胎各个部件的尺寸等,是以标准状态测定的值。

标准轮辋是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对每个轮胎规定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设计轮辋(Design Rim)”,或者如果是ETRTO则为“测量轮辋(Measuring Rim)”。

标准内压是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对每个轮胎规定的空气压,如果是JATMA则为“最大空气压”,如果是TRA则为表“在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载荷限制(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充气压力(INFLATION PRESSURE)”。

标准载荷是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对于每一轮胎规定的载荷,如果是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如果是TRA则为表“在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载荷限制(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负载能力(LOAD CAPACITY)”。

胎面部2具备胎面接地面2s和在胎面接地面2s开口而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至少1条主槽3。

胎面接地面2s是在轮胎被安装于标准轮辋而填充标准内压,并且胎面部2以外倾角0度配置在平面上的基准状态下,在胎面部2上负载了标准载荷时,与平面接地的面。

如图2所示,为了将路面上的水排出到轮胎后方,主槽3以较大的宽度和深度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延伸。在优选的方式中,各主槽3具有5mm以上、更优选6mm以上的槽宽及深度。此外,主槽3的胎面接地面2s中的槽宽W1例如是胎面宽度TW的5.0%~9.0%。主槽3的深度例如为5~12mm。本实施方式的各主槽例如沿着轮胎周向笔直地延伸。在其他方式中,各主槽也可以是锯齿状、波状等非直线状。胎面宽度TW是从所述正规状态下的外侧胎面端T1到内侧胎面端T2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主槽3包括以夹持轮胎赤道C的方式配置的第一胎冠主槽4及第二胎冠主槽5。第一胎冠主槽4设置在轮胎赤道C与外侧胎面端T1之间。第二胎冠主槽5设置在轮胎赤道C和内侧胎面端T2之间。

优选地,从轮胎赤道C到第一胎冠主槽4的槽中心线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1、以及从轮胎赤道C到第二胎冠主槽5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2,例如是胎面宽度TW的0.08~0.20倍。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距离L1比所述距离L2小。

图3示出主槽3的放大剖面图。图3是与主槽3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横剖面图。如图3所示,主槽3具有底面40和从底面40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2个槽壁面41。2个槽壁面41的至少一者具备与底面40相连的内侧壁面部42和向主槽3的槽宽方向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43。

内侧壁面部42从底面40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向槽宽方向的外侧倾斜。内侧壁面部42相对于胎面法线的角度例如为10~15°。

突出部43具有与内侧壁面部42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连接且比延长了内侧壁面部42的槽基准线42a更向槽宽方向的内侧伸出的突出端44。

突出部43具有从突出端44倾斜而延伸到胎面接地面2s的倾斜面部45。由此,倾斜面部45和胎面接地面2s经由其边界部47而连续。优选地,倾斜面部45与胎面接地面2s之间的角度例如是160°以上的钝角。此外,边界部47例如也可以是弯曲面。由此,在上述基准状态下,在胎面部2上负载了比上述标准载荷大的载荷时,倾斜面部45的至少一部分接地于上述平面。

另外,在上述基准状态下,在胎面部2负载了标准载荷的1.20倍的载荷时,倾斜面部45的整体接地于上述平面。

由于这样的倾斜面部45在作用于胎面部2的接地压增加时接地,所以能够防止作用于胎面接地面2s和倾斜面部45的边界部47上的接地压局部提高,进而抑制所述边界部47附近的偏摩损。

此外,倾斜面部45在胎面部2负载了标准载荷的1.20倍的载荷时,倾斜面部45的整体接地于平面,因此,例如在像旋转中的旋转外侧的轮胎那样,作用于胎面部2的接地压增加的状况下,使胎面部2的接地面积增加。因此,旋转中的抓地力提高,发挥优异的操作稳定性。

主槽3的2个槽壁面41由外侧胎面端T1侧的第一槽壁面41A和内侧胎面端T2侧的第二槽壁面41B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槽壁面41B具备上述的突出部43,第一槽壁面41A不具备突出部43。由此,主槽3维持排水性并有效地抑制容易偏摩损的内侧胎面端T2侧的边缘的偏摩损。

优选地,在所述基准状态下,当胎面部2上负载了标准载荷的1.10倍的载重时,斜面部45的40%~60%接地于平面。这样的倾斜面部45,能够使操作时的手感线性化,发挥出色的操作稳定性。

为了使倾斜面部45可靠地接地,优选地,倾斜面部45相对于通过突出端44的胎面法线以70~80°的角度θ1倾斜。

从同样的观点出发,优选地,倾斜面部45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a例如是主槽3的槽宽W1(图2所示)的0.05~0.25倍。具体而言,优选地,倾斜面部45的上述长度La例如为1.5~2.5mm。这样的倾斜面部45,能够确保主槽3的排水性并发挥出色的操作稳定性。

从同样的观点出发,优选地,突出端44的深度D2例如为0.3~0.7mm。

突出部43具有从内侧壁面部42延伸到突出端44的突出壁面部46。突出壁面部46包含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向槽宽方向内侧倾斜的部分。突出壁面部46相对于通过突出端44的胎面法线的角度θ2例如为10~20°。

内侧壁面部42和突出壁面部46的边界48的深度D3例如是主槽3的深度D1的0.25~0.75倍,优选为0.35~0.50倍。由此,确保主槽3的沟容积,平衡很好地提高湿路性能和操作稳定性。

如图2所示,胎面部2通过上述主槽3具有胎冠陆地部6、外侧胎肩陆地部7和内侧胎肩陆地部8。胎冠陆地部6被划分在第一胎冠主槽4和第二胎冠主槽5之间。外侧胎肩陆地部7被划分在第一胎冠主槽4和外侧胎面端T1之间。内侧胎肩陆地部8被划分在第二胎冠主槽5和内侧胎面端T2之间。

图4示出了胎冠陆地部6的放大图。如图4所示,胎冠陆地部6的宽度W2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图2所示,以下相同。)的0.15~0.25倍。此外,胎冠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的中心,比轮胎赤道C更靠近第二胎冠主槽5侧。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在内侧胎面部2B中的胎冠陆地部6的幅度变大,发挥出色的操作稳定性。

胎冠陆地部的中心位置偏移量Lc,例如,优选是胎冠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的0.05~0.10倍。另外,所述位置偏移量Lc是从轮胎赤道C到胎冠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的中心6c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胎冠陆地部6设有多个胎冠刀槽花纹10。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刀槽花纹”被定义为主体部的宽度小于2.0mm的细切口。刀槽花纹的主体部的宽度优选小于1.5mm,更优选是0.4~1.0mm。例如,刀槽花纹在踏面的开口宽度可以是1.5~2.5mm。

胎冠刀槽花纹10包括第1胎冠刀槽花纹11、第2胎冠刀槽花纹12及第3胎冠刀槽花纹13。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连通第一胎冠主槽4和第二胎冠主槽5。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从第一胎冠主槽4延伸且在胎冠陆地部6内中断。第3胎冠刀槽花纹13从第二胎冠主槽5延伸并且在胎冠陆地部6内中断。

这样的各胎冠刀槽花纹10,能够适度缓和胎冠陆地部6的刚性,维持操作稳定性并提高乘坐舒适性。此外,各胎冠刀槽花纹10使胎冠陆地部6的刚性分布均匀化,有助于抑制胎冠陆地部6的偏摩损。

胎冠陆地部6内中断的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及第三胎冠刀槽花纹13,与胎冠主槽连通的外端侧相对容易打开,在胎冠陆地部6内中断的内端侧相对难以打开。因此,设有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及第三胎冠刀槽花纹13的胎冠陆地部6,容易在接地面产生扭转变形。特别是在本发明中,胎冠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的中心比轮胎赤道更靠近第二胎冠主槽5侧,因此根据接地压的变化,在胎冠陆地部6的接地面上更容易产生扭转变形。因此,本发明的轮胎在给定了滑移角时,胎冠陆地部6的接地面追随路面而迅速引起扭转变形,进而没有拖延地产生侧滑力。因此,本发明的轮胎在旋转时的初始响应性高,发挥出色的操作稳定性。

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例如优选在轮胎周向的一侧向成为凸起的方向弯曲。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的曲率半径例如为45~65mm。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从第一胎冠主槽4侧向第二胎冠主槽5逐渐增加。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优选是5~30°。这样的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通过其边缘能够在多个方向上提供摩擦力。

图5的(A)示出了图4的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的B-B线剖面图。图5的(A)是与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横剖面。如图5的(A)所示,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包括主体部11a、配置在主体部11a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且具有比主体部11a宽度大的宽幅部11b。主体部11a的宽度W3例如优选为0.4~0.8mm。宽幅部11b的宽度W4例如优选为1.0~2.0mm。更优选地,宽幅部11b的宽度W4是主体部11a的宽度W3的1.5~4.0倍。这样的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能够充分缓和胎冠陆地部6的刚性,发挥出色的乘坐舒适性。

图5的(B)表示图4的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的C-C线剖面图。如图5的(B)所示,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具有浅底部11c,该浅底部11c具有比其最大深度小的深度。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例如在轮胎轴向的两端部具有浅底部11c。这样的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能够在接地压作用于胎冠陆地部6时防止过度打开,能够发挥出色的操作稳定性及耐偏磨损性。

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的最大的深度d1,例如是主槽3的深度的0.60~1.00倍。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的浅底部11c的深度d2,例如是最大的深度d1的0.40~0.85倍。

如图4所示,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及第三胎冠刀槽花纹13设置在轮胎周向相邻的2条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之间。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3,以及第三胎冠刀槽花纹13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4,例如是胎冠陆地部6的宽度W2的0.50~0.80倍。

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及第三胎冠刀槽花纹13分别具有在胎冠陆地部6内中断的内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胎冠刀槽花纹13的内端13i比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的内端12i更靠近第一胎冠主槽4侧。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的内端12i到第三胎冠刀槽花纹13的内端13i的轮胎轴向的距离即刀槽花纹重复长度L5,例如优选为胎冠陆地部6的宽度W2的0.25倍以上,更优选为0.30倍以上,并且,优选为0.45倍以下,更优选为0.40倍以下。这样的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及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的配置,容易产生胎冠陆地部6的扭曲变形,有助于提高初始响应性。

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及第三胎冠刀槽花纹13分别沿在与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相同的方向上成为凸起的方向弯曲。由此,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及第三胎冠刀槽花纹13各自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从第一胎冠主槽4侧向第二胎冠主槽5侧逐渐增加。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及第三胎冠刀槽花纹13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及曲率半径,优选设为与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相同范围。

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及第三胎冠刀槽花纹13,例如优选从陆地部的踏面以0.4~0.8mm的宽度延伸至底部。由此,在胎面部2的外表面,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的开口宽度比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的开口宽度及第三胎冠刀槽花纹13的开口宽度大。由此,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及第三胎冠刀槽花纹13附近的耐偏磨损性提高。

图6的(A)示出了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的D-D线剖面图,图6的(B)示出了第三胎冠刀槽花纹13的E-E线剖面图。如图6的(A)及图6的(B)所示,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的最大的深度d3及第三胎冠刀槽花纹13的最大的深度d5,优选分别比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的最大的深度d1小,具体地,是上述深度d1的0.40~0.90倍。这样的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及第三胎冠刀槽花纹13,抑制胎冠陆地部6的过度的刚性降低,有助于提高操作稳定性。

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的最大深度d3优选比第三胎冠刀槽花纹13的最大的深度d5大。

为了进一步提高初始响应性,优选地,第三胎冠刀槽花纹13的最大的深度d5比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的浅底部11c的深度d2大。

优选地,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分别具有深度比其最大深度小的浅底部12c。同样地,优选第三胎冠刀槽花纹13分别具有深度比其最大深度小的浅底部13c。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浅底部12c、13c设置在主槽3侧的端部。这样的浅底部12c、13c,有助于抑制刀槽花纹过度打开,提高操作稳定性。

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的浅底部12c的深度d4及第三胎冠刀槽花纹13的浅底部13c的深度d6,例如是主槽深度的0.15~0.30倍。在优选的方式中,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的浅底部12c的深度d4及第三胎冠刀槽花纹13的浅底部13c的深度d6,分别比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的浅底部11c的深度d2小。由此,第二胎冠刀槽花纹12及第三胎冠刀槽花纹13附近的刚性提高,耐偏磨损性提高。

图7示出了外侧胎肩陆地部7的放大图。如图7所示,外侧胎肩陆地部7具有比胎冠陆地部6及内侧胎肩陆地部8大的轮胎轴向的宽度。这样的外侧胎肩陆地部7,有高的刚性,能够发挥出色的耐偏磨损性并提高操作稳定性。外侧胎肩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5,例如优选是胎面宽度TW的0.30~0.45倍。

外侧胎肩陆地部7设有外侧胎肩横槽20及外侧胎肩刀槽花纹21。外侧胎肩横槽20从外侧胎面端T1延伸且在外侧胎肩陆地部7内中断。外侧胎肩刀槽花纹21从第一胎冠主槽4延伸且在外侧胎肩陆地部7内中断。

设置了外侧胎肩横槽20及外侧胎肩刀槽花纹21的外侧胎肩陆地部7,在接地面容易产生扭转变形,进而能够提高旋转时的初始响应性。

外侧胎肩横槽20及外侧胎肩刀槽花纹21分别在外侧胎肩陆地部7内具有中断端。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肩刀槽花纹21的中断端21i比外侧胎肩横槽20的中断端20i更靠近轮胎轴向外侧。由此,外侧胎肩陆地部7容易产生扭转变形,能进一步提高初始响应性。

从外侧胎肩横槽20的中断端20i到外侧胎肩刀槽花纹21的中断端21i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11,例如是外侧胎肩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5的0.20~0.35倍。由此,维持乘坐舒适性并发挥出色的初始响应性。

外侧胎肩横槽20例如平滑地弯曲。外侧胎肩横槽20例如优选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从外侧胎面端T1朝向第一胎冠主槽4侧逐渐增加。外侧胎肩横槽20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优选为0~20°。

外侧胎肩横槽20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6,例如优选为外侧胎肩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5的0.70~0.92倍。此外,外侧胎肩横槽20的槽宽W6,优选为主槽3的槽宽W1的0.25~0.45倍。

图8表示图7的外侧胎肩横槽20的F-F线剖面图。如图8所示,外侧胎肩横槽20包括比外侧胎肩刀槽花纹21的中断端21i(图7所示)更靠近第一胎冠主槽4侧的内侧部23。内侧部23例如优选朝向轮胎轴向内侧深度逐渐减少。具有这样的内侧部23的外侧胎肩横槽20,能够平衡良好地提高乘坐舒适性和操作稳定性。

如图7所示,外侧胎肩刀槽花纹21例如沿在与外侧胎肩横槽20相同的方向上成为凸出的方向弯曲。外侧胎肩刀槽花纹2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优选设为与外侧胎肩横槽20相同的范围。外侧胎肩刀槽花纹21的曲率半径,例如优选为100~150mm。在优选的方式中,优选外侧胎肩刀槽花纹21的曲率半径比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的曲率半径大。

外侧胎肩刀槽花纹21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7,例如优选是外侧胎肩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5的0.30~0.70倍。

优选地,外侧胎肩刀槽花纹21,在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横剖面上,具有与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同样的剖面形状。即,外侧胎肩刀槽花纹21包含主体部和配置于主体部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且具有比主体部宽度大的宽幅部(省略图示)。这样的外侧胎肩刀槽花纹21,有助于提高乘坐舒适性。

图9示出了图7的外侧胎肩槽花纹21的G-G线剖面图。如图9所示,外侧胎肩槽花纹21具有深度比其最大深度小的浅底部21c。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肩刀槽花纹21,例如在轮胎轴向内侧的端部具有浅底部21c。浅底部21c有助于抑制刀槽花纹过度打开,提高操作稳定性。

浅底部21c的深度d8,优选是主槽3的深度的0.15~0.50倍。此外,浅底部21c的深度d8,例如优选是外侧胎肩刀槽花纹21的最大深度d7的0.60~0.75倍。

浅底部21c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9,例如优选比从第一胎冠主槽4的槽边缘到外侧胎肩横槽20的中断端20i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8(图7所示)大。这样的浅底部21c,能充分抑制外侧胎肩刀槽花纹21打开,能够提高操作稳定性及耐偏磨损性。

图10示出了内侧胎肩陆地部8的放大图。如图10所示,内侧胎肩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7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0.25~0.35倍。

内侧胎肩陆地部8设有纵细槽25。纵细槽25具有小于5mm的槽宽及槽深,与上述的主槽进行区分。本实施方式的纵细槽25的槽宽W8例如是主槽3的槽宽W1的0.20~0.30倍。内侧胎肩陆地部8包括被划分在第二胎冠主槽5与纵细槽25之间的第一部分26、和被划分在纵细槽25与内侧胎面端T2之间的第二部分27。

第一部分26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9例如优选为内侧胎肩陆地部8的宽度W7的0.55~0.65倍。第二部分2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0例如优选为内侧胎肩陆地部8的宽度W7的0.30~0.40倍。

内侧胎肩陆地部8设有内侧胎肩横槽28及内侧胎肩刀槽花纹29。内侧胎肩横槽28从内侧胎面端T2延伸且在内侧胎肩陆地部8内中断。内侧胎肩刀槽花纹29从第二胎冠主槽5延伸至内侧胎面端T2。

内侧胎肩横槽28例如横穿纵细槽25,在内侧胎肩陆地部8的第一部分26内中断。内侧胎肩横槽2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0例如优选为内侧胎肩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7的0.80~0.90倍。

内侧胎肩横槽28例如优选在纵细槽25与第二胎冠主槽5之间,深度朝着轮胎轴向内侧渐减。这样的内侧胎肩横槽28,有助于平衡良好地提高乘坐舒适性和操作稳定性。

内侧胎肩刀槽花纹29例如沿在轮胎周向的一侧成为凸出的方向弯曲。优选地,内侧胎肩刀槽花纹29的曲率半径例如大于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的曲率半径。具体而言,内侧胎肩刀槽花纹29的曲率半径为120~150mm。

优选地,内侧胎冠刀槽花纹29,在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横剖面上,具有与第一胎冠刀槽花纹11同样的剖面形状。即,内侧胎肩刀槽花纹29包含主体部和配置于主体部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且具有宽度比主体部大的宽幅部(省略图示)。这样的内侧胎肩刀槽花纹29,有助于提高乘坐舒适性。

图11示出了内侧胎肩刀槽花纹29的H-H线剖面图。如图11所示,内侧胎肩刀槽花纹29具有深度比其最大深度小的浅底部29c。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肩刀槽花纹29,例如在轮胎轴向内侧的端部具有浅底部29c。浅底部29c有助于抑制内侧胎肩刀槽花纹29过度打开,提高操作稳定性及耐偏磨损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内侧胎肩刀槽花纹29的浅底部29c的轮胎轴向的宽度比各胎冠刀槽花纹10的浅底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大。这样的内侧胎肩刀槽花纹29,有助于抑制内侧胎肩陆地部8的偏摩损。

如图2所示,优选地,外侧胎面部2A的陆地比大于内侧胎面部2B的陆地比。由此,外侧胎面部2A能发挥大的转弯力,能够发挥出色的操作稳定性。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陆地比”是实际的总计接地面积Sb相对于全部填充了各槽及刀槽花纹的假想接地面的总面积Sa的比Sb/Sa。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轮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能够变更为各种方式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胎面图案的尺寸195/65R15的充气轮胎。作为比较例,试制了主槽不具有上述突出部的轮胎。比较例的轮胎的图案除了上述结构以外,与图1所示的结构相同。测试了各测试轮胎的操作稳定性及耐偏磨损性。各测试轮胎的通用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轮辋:15×6.0

轮胎内压:200kPa

测试车辆:排气量2000cc、前轮驱动车

轮胎安装位置:全轮

<操作稳定性>

通过驾驶人的感官评价了以上述测试车辆行驶干燥状态的铺筑路时的操作稳定性(包含旋转时的初始响应性)。结果是将比较例设为100的评分,数值越大表示操作稳定性能越优秀。

<耐偏磨损性>

使用磨损量测量装置测定了作用于主槽的槽边缘的磨损量。结果,是将比较例的上述磨损量设为100的指数,数值越小,表示磨损量越小,耐偏磨损性能越好。

表示测试的结果表示在表1中。

【表1】

Figure BDA0002066663060000151

测试的结果,确认了实施例的轮胎发挥出色的操作稳定性及耐偏磨损性。

2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轮胎装配自动优化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