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564669 发布日期:2020-01-24 浏览:1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Variable-gauge weft-knitted spacer fabric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 是由 马丕波 徐婉丽 蒋高明 缪旭红 丛洪莲 万爱兰 于 2019-10-2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确定第一表面的曲面区域,采用变密度工艺及第一收放针工艺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曲面区域;在第二针床上采用第二收放针工艺编织第二表面;其中,第二收放针工艺与所述第一收放针工艺匹配;采用间隔纱,依照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弯曲弧度将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缝和。通过本方案,可在横机上直接编织出全成型的纬编间隔织物,无需分片编织及单独缝和,有效保障了制备纬编针织物的效率;除此之外,本方案可制备的纬编间隔织物,可为两表面之间的隔距不唯一的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有效弥补了现有技术方案中缺少一种制备效率高且可制备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技术方案的技术问题。(The embodiment of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variable-gauge weft-knitted spacer fabric and a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wherein the method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determining a curved surface area of the first surface, and knitting the curved surface area on a first needle bed by adopting a variable density process and a first narrowing and widening process; knitting a second surface on a second needle bed by adopting a second narrowing and widening process; the second needle retracting and releasing process is matched with the first needle retracting and releasing process; stitching the first surface to the second surfa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rvature of the first surface using spacer yarns. By the scheme, the fully-formed weft-knitted spacer fabric can be directly knitted o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piece-by-piece knitting and separate sewing are not needed, and the efficiency of preparing the weft-knitted fabric is effectively guaranteed; in addition, the weft-knitted spacer fabric which can be prepared by the scheme can be a variable-gauge weft-knitted spacer fabric with a non-unique gauge between two surfaces, and the technical problem that the technical scheme which is high in preparation efficiency and can be used for preparing the variable-gauge weft-knitted spacer fabric is lacked in the prior art is effectively solved.)

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编织方法及编织织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纬编针织物的延伸性和弹性较好,多用于服装面料,但近年来,产业用纺织品在整个纺织行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如汽车用纺织品、航天航空用纺织品、基础用纺织用品及基础建设纺织用品等。

随着纬编针织物的用途越来越广,纬编针织物的用量越来越大,而传统的纬编针织物的制备方法均是分别在机器上编织或者人工编织构成纬编针织物的各个针织片,然后通过机器或者人工将事先编织的多个针织片对应缝和在一起;基于构成纬编针织物的多个针织片需要分别单独编织,且需要将多个针织片分别进行缝和,无疑工作量很大,导致纬编针织物的生产效率低。

除此之外,现有技术方案只能编织正反两个表面之间的隔距一致的纬编针织物,对于正反两个表面之间的隔距不一致的变隔距纬编隔距织物技术及织物,尚是一片空白。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方案中缺少一种制备效率高且可制备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方案中缺少制备效率高且可制备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技术方案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制备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表面的曲面区域,采用变密度工艺及第一收放针工艺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曲面区域;

在第二针床上采用第二收放针工艺编织第二表面;其中,第二收放针工艺与所述第一收放针工艺匹配;

采用间隔纱,依照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弯曲弧度将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缝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采用变密度工艺及第一收放针工艺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曲面区域,包括:

预设所述弯曲区域的外形轮廓的形状,采用第一收放针工艺编织预设外形轮廓形状的弯曲区域;

采用变密度编织工艺编织所述曲面区域中凸起部分的区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采用变密度编织工艺编织所述曲面区域中凸起部分的区域,包括:

若曲面子区域的凸起高度较前一曲面子区域的凸起高度大,则降低织物密度;

若曲面子区域的凸起高度较前一曲面子区域的凸起高度小,则增大织物密度;

其中,所述曲面区域包括预设数量的曲面子区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采用间隔纱,依照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弯曲弧度将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缝和,包括:

若所述第一表面的凸起增大,则采用提高喂纱速率的方式将所述第一表面的凸起增大区域与所述第二表面上对应的区域进行缝和;

若所述第一表面的凸起减小,采用降低喂纱速率的方式将所述第一表面的凸起减小区域与所述第二表面上对应的区域进行缝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间隔纱的刚度满足预设要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针床为前针床,所述第二针床为后针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第一表面的平面区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第一表面的平面区域,包括:

在第一针床上设置预设位置的第一工作针,采用所述第一工作针编织所述第一表面的平面区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采用变密度工艺及第一收放针工艺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曲面区域,包括:

将第一针床的预设位置的针作为第二工作针,控制所述第二工作针编织所述曲面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工作针的数量不多于第一工作针的数量。

第二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包括:

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间隔纱层;

其中,所述第一表面包括曲面区域,所述间隔纱层用于将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进行缝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及其制备方法,可在横机的第一针床上采用第一收放针工艺及变密度工艺编织第一表面的曲面区域,在第二针床上采用第二收放针工艺编织第二表面,然后采用间隔纱,依照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弯曲弧度将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进行缝和。本方案提供的方法,可在横机上直接编织出全成型的纬编间隔织物,无需分片编织及单独缝和,有效保障了制备纬编针织物的效率;除此之外,本方案可制备的纬编间隔织物,可为两表面之间的隔距不唯一的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有效弥补了现有技术方案中缺少一种制备效率高且可制备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技术方案的技术问题。

说明书附图

本发明所提供的说明附图用于解释本发明,应该理解的是,如下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为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制备方法,主要可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2、确定第一表面的曲面区域,采用变密度工艺及第一收放针工艺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曲面区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所述步骤S102,包括:

步骤S1021、预设所述弯曲区域的外形轮廓的形状,采用第一收放针工艺编织预设外形轮廓形状的弯曲区域。

步骤S1022、采用变密度编织工艺编织所述曲面区域中凸起部分的区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横机上编织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时,首先需要设定第一表面上的曲面区域的外形轮廓的形状;然后,在横机上采用第一收放针工艺在第一针床上编织预设外形轮廓形状的弯曲区域;最后,根据第一表面上的曲面区域的弧度、弯曲方向等参数确定需要采用的变密度编织工艺的工艺参数,进而编织出所述弯曲区域中凸起部分的区域。在此指出,可以将曲面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小的曲面子区域,然后根据每个弯曲子区域的弯曲弧度、弯曲方向确定需要采用的编织密度的参数,具体参见图2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采用变密度编织工艺编织所述曲面区域中凸起部分的区域,包括:若曲面子区域的凸起高度较前一曲面子区域的凸起高度大,则降低织物密度;若曲面子区域的凸起高度较前一曲面子区域的凸起高度小,则提高织物密度;其中,所述曲面区域包括预设数量的曲面子区域。至于织物密度提高或者降低的具体量,依据弯曲子区域的凸起高度的变化率而定;除此之外,弯曲区域包括的弯曲子区域的数量也可以依据用户需求而定,在此对其不做具体限定。

步骤S104、在第二针床上采用第二收放针工艺编织第二表面;其中,第二收放针工艺与所述第一收放针工艺匹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编织的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为包括两个表面(可为正反表面)的编织物,通过步骤S102可制备包括曲面区域的第一表面;在此,第二表面可为平面表面,可在横机的第二针床上编织,虽然第二表面为平面,但为了与第一表面的外形轮廓相吻合,在编织第一表面时采用第一收放针工艺的区域,第二表面也采用相应的第二收放针工艺,从而为后续将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进行很好地缝和提供铺垫。如此,可充分利用横机的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可有效保证编织的高效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针床可为横机的前针床,对应地,所述第二针床为横机的后针床。在此指出,第一针床为前针床,第二针床为后针床,仅为本发明优选的一个实施例,并非是对第一针床、第二针床为前针床或者后针床的具体限定。

步骤S106、采用间隔纱,依照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弯曲弧度将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缝和。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一针床上编织完第一表面及在第二针床上编织完第二表面后,在横机上采用另外一个沙嘴起针,运用套口的方式,采用间隔纱,依照第一表面上的弯曲弧度将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缝和。

在此指出,所述间隔纱的刚度满足预设要求,具体为,所述间隔纱为具有预设要求的可织形及任性的间隔纱,至于可织性、任性的具体参数,可以依据实际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的材质来选择,以能很好的支撑第一表面的曲面区域的形状为基准。如此,可通过间隔纱很好的支撑第一表面的弯曲区域,以使所述弯曲区域的形状得到保持。

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S106中,采用间隔纱,依照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弯曲弧度将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缝和,包括:

S1061、若所述第一表面的凸起增大,则采用提高喂纱速率的方式将所述第一表面的凸起区域与所述第二表面上对应的区域进行缝和;

S1062、若所述第一表面的凸起减小,采用降低喂纱速率的方式将所述第一表面的凹陷区域与所述第二表面上对应的区域进行缝和。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第一表面的凸起增大,则提高喂纱速率,从而提高相同时间内的喂纱量,基于喂纱时间不变,所以,第一、第二两表面之间的间隔纱的长度增大,能很好的适应将第一表面上增大的凸起与第二表面上对应的区域进行缝和。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103、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第一表面的平面区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一表面在包括曲面区域的同时还包括有平面区域,则该平面区域优选在第一针床上编织,至于在第一针床上编织平面区域、曲面区域的顺序,可以依据曲面区域与平面区域之间的位置关系来确定,优选选择从位于其中一个边缘的区域开始编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第一表面的平面区域,包括:

在第一针床上设置预设位置的第一工作针,采用所述第一工作针编织所述第一表面的平面区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S102中,所述采用变密度工艺及第一收放针工艺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曲面区域,包括:

将第一针床的预设位置的织针作为第二工作针,控制所述第二工作针编织所述曲面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工作针的数量不多于第一工作针的数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工作针的数量不多于第一工作针的数量,基于编织相同宽度的曲面区域较平面区域所需要的工作针的数量多,因此,如此设置可以确保针床上的工作针足够编织出所述曲面区域。

如下,列举一个具体实施例进行阐述:

通过纬编全成型横机编织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编织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编织第一表面时,采用30纵行/5cm的密度编织平面区域,采用20纵行/5cm的密度编织曲面区域;而在编织第二表面时,采用30纵行/5cm的密度进行编织。然后通过只做集圈编织的间隔纱将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缝和在一起。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在横机上直接编织出全成型的纬编间隔织物,无需分片编织及单独缝和,有效保障了制备纬编针织物的效率;除此之外,本方案可制备的纬编间隔织物,可为两表面(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的隔距不唯一的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有效弥补了现有技术方案中缺少一种可制备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技术方案的缺陷。

参见图3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包括:第一表面31、第二表面32及间隔纱层33;

其中,所述第一表面31包括曲面区域311,所述间隔纱层33用于将所述第一表面31与第二表面32进行缝和。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是通过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所制造的产品的实施例,因此,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参数等同样适用于本产品实施例,在此不予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中至少有一个表面包括曲面区域的表面,如第一表面包括曲面区域的表面,然后通过间隔纱将两个表面缝和在一起形成双层间隔织物,基于第一表面的曲面区域可以通过间隔纱来支撑,因此,形成的纬编间隔织物为两表面之间的隔距不唯一的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因此,本方案有效弥补了现有方案中缺少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技术空白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术语“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指间接连接。可以是通过导线连接,也可以是通过其他连接结构,如软管连接。本方案并不对其做具体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仅以一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介绍,但是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思想,应能在具体实施方式上及应用范围上进行改变,故而,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部不应该理解为本发明的限制,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1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的制备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