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564670 发布日期:2020-01-24 浏览: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的制备方法 (Preparation method of knitted fabric with bionic composite structure ) 是由 陈晴 范金土 郑嵘 万贤福 傅白璐 马丕波 于 2019-11-1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的制备方法,设计针织物的组织结构后,采用带有移圈功能的纬编圆机进行编织;针织物主体区域为单面结构,分散在主体区域中的多个局部区域为双面结构,单面结构的线圈密度、双面结构外层的线圈密度和双面结构内层的线圈密度依次递减;编织开始时,上针和下针同时编织形成双面结构,上针1隔1成圈,下针1隔1成圈,下针的集圈次数为0~3次;由编织双面结构切换至编织单面结构时,选择需要的上下针启动移圈动作,将下针上的线圈通过移圈动作转移到上针1隔1未成圈的针上形成单面结构;由编织单面结构切换至编织双面结构时,下针和上针打开针舌。本发明的方法制成的织物轻薄且单向导湿效果好。(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preparation method of knitted fabric with bionic composite structure, after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the knitted fabric is designed, a circular weft knitting machine with loop transfer function is adopted for knitting; the knitted fabric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a main body area of the knitted fabric is of a single-sided structure, a plurality of local areas dispersed in the main body area are of double-sided structures, and the stitch density of the single-sided structure, the stitch density of an outer layer of the double-sided structure and the stitch density of an inner layer of the double-sided structure are sequentially decreased; when the knitting starts, the upper needle and the lower needle are knitted simultaneously to form a double-sided structure, the upper needle 1 is looped at intervals of 1, the lower needle 1 is looped at intervals of 1, and the loop gathering frequency of the lower needle is 0-3 times; when the knitting double-sided structure is switched to the knitting single-sided structure, selecting the required upper and lower needles to start the transfer motion, and transferring the coil on the lower needle to the non-looped needle of the upper needle 1 at intervals of 1 through the transfer motion to form the single-sided structure; when the knitting single-side structure is switched to the knitting double-side structure, the lower needle and the upper needle open the latch. The fabric prepared by the method is light and thin and has good unidirectional moisture-conducting effect.)

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对服装的服用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使人体在出汗状态下穿着服装时尽可能保持生理上的舒适感,要求穿着的服装具有“导湿快干”性能,即能够吸收汗水,并能快速将汗水从贴近皮肤的内层传递到服装外层,在服装表面迅速蒸发。目前,具有导湿快干功能的面料主要是利用差动效应,选用高导湿材料,科学设计织物结构来获得导湿快干性能的。

现有技术的针织物通常为单面结构(单面平针或集圈组织结构)或双面结构(如双面双罗纹组织、双面复合组织)。采用单面结构的优点是织物厚度比较薄,使用集圈组织具有较小的网孔,其面料透气性优越,但是由于只能采用单一原料,织物内外层导湿差异小,不能形成差动毛细效应,不具有单向导湿性能;虽然可采用添纱的方式提高织物内外层导湿差异,但是会增加织物克重,影响整体导湿性能;采用双面结构的织物,可以采用不同原料实现差动毛细效应,织物中的水自动从内层导向外层,同时外层对水的传导阻力小,织物芯吸速率快,但由于织物厚度增加,其蒸发性能、透气性能、快干性能大大降低,穿着舒适性大大降低。

因此,亟待解决现有技术中只存在单面和双面导湿快干织物且各自都具有一定功能局限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传统单面和双面导湿快干织物结构单一、功能具有一定局限性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的制备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的制备方法,设计针织物的组织结构后,采用带有移圈功能的纬编圆机进行编织制得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

针织物的组织结构为:主体区域为单面结构,分散在主体区域中的多个局部区域为双面结构,单面结构的线圈密度、双面结构的外层的线圈密度和双面结构的内层的线圈密度依次递减(线圈密度梯度变化会增加毛细管力,有利于液态水在织物中移动);

纬编圆机的上针为舌针,下针为移圈针;

编织开始时,上针和下针同时编织形成双面结构,上针1隔1成圈,下针1隔1成圈,下针的集圈次数为0~3次;由编织双面结构切换至编织单面结构时,选择需要的上下针启动移圈动作,将下针上的线圈通过移圈动作转移到上针1隔1未成圈的针上形成单面结构;由编织单面结构切换至编织双面结构时,下针依靠开针器打开针舌,上针依靠旧线圈打开针舌。

本发明的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在具有移圈功能的双面纬编圆机上制备,在局部区域,针盘针和针筒针同时编织,在主体区域,针盘针和针筒针同时编织,选择需要的上下针进行移圈;当针盘针和针筒针编织完双面结构时,下一横列需要编织单面结构时,需要启动移圈动作,将针筒针上的旧线圈移动到针盘针上,将双面结构变化成单面结构;当编织完主体区域的单面结构时,下一横列需要编织局部区域的双面结构时,针筒针依靠开针器打开针舌,针筒针可以垫到纱线,同时针盘针依靠旧线圈打开针舌也垫到纱线,进行双面结构的编织;

本发明通过在上针和下针同时编织形成双面结构时,控制上针1隔1成圈,下针1隔1成圈,下针的集圈次数为0~3次,并在编织单面结构时,选择需要的上下针启动移圈动作,将下针上的线圈通过移圈动作转移到上针1隔1未成圈的针上形成单面结构,制得单面结构的线圈密度、双面结构的外层的线圈密度和双面结构的内层的线圈密度依次递减的针织物,由于成圈形成线圈,集圈不形成线圈而是形成悬弧度,上针成圈且形成织物外层,下针集圈且形成织物内层,因此双面结构的外层的线圈密度大于双面结构的内层的线圈密度,又由于双面结构外层线圈是有1隔1上针形成的,而单面结构是由满针上针形成的,因此单面结构的线圈密度大于双面结构的外层的线圈密度,举例说明如下:

如上所示,编织双面结构时,编织第一横列时,上针选1和3编织成圈,下针选1和2编织成圈;编织第二横列时,上针选1和3编织,下针选1和2编织集圈,这时,上针编织4个成圈线圈,下针编织2个成圈线圈,形成2:1比例;编织第三横列时,上针选1和3编织成圈,下针选1和2再次集圈,上针编织6个线圈,下针编织2个线圈,形成3:1比例;编织第四横列时,上针选1和3编织,下针选1和2再次集圈,上针编织8个线圈,下针还是2个线圈,形成4:1比例;

编织单面结构时,上针选1和3编织成圈,下针选1和2编织,再把下针1的线圈转移到上针2上,把下针2的线圈转移到上针4上,所以单面的地方上针是4个线圈,比双面外层的要多1倍。

本发明形成的是独特的针织复合结构,由于单面结构的线圈密度、双面结构的外层的线圈密度和双面结构的内层的线圈密度依次递减,因而能产生差动毛细效应,赋予织物单向导湿性能;由于在局部形成双面结构,采用局部双面针织结构模拟苔藓的表面多孔结构,因而有助于液态水的吸收和透气性能的提升;由于其他区域为针织单面结构,因而有助于水/汽的扩散,增大液态水的扩散面积,加强扩散蒸发速率;由于织物内层有单面结构和部分双面结构组成,使其内层具有凹凸结构,因而有利于减少皮肤和服装的接触面积,当出汗时防止织物紧贴皮肤,从而避免黏着感,增加服装的舒适性;这种特殊结构弥补了纯单面结构和纯双面结构的缺点,织物具有较轻薄的特点,并且具有突出的单向导湿性能。

作为优选的方案:

如上所述的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的制备方法,主体区域的面积为局部区域面积之和的2.6~5.8倍,局部区域的面积占针织物整体(即主体区域与局部区域的面积之和)的比例不宜过小,否则水分聚集在线圈密度较高的单面结构的内层中不利于排湿;也不宜过大,否则会导致织物厚度增加,影响快干性能如上所述的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的制备方法,各局部区域的面积占局部区域面积之和的百分比为20~50%,各局部区域的面积占局部区域面积之和的百分比不宜过大,否则局部区域数量较少,单个局部区域的面积过大,导致不同区域的液态水,由于与吸水处的距离过大,而不能最快传导到双面结构处;也不宜过小,否则局部区域数量较多,单个局部区域的面积过小,导致吸水点的面积过小,不能有效地较多吸收液态水,影响吸水导水效率。

如上所述的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的制备方法,各局部区域为有利于将水分由边缘向中心牵引的形状。

如上所述的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的制备方法,各局部区域为菱形、雪花形、五角星形、刺形、四角形或树枝末端分叉形。

如上所述的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的制备方法,编织结束后,还对针织物进行亲疏水整理,具体为对单面结构的内层进行疏水整理,对双面结构的内层进行次亲水整理,对单面结构和双面结构的外层进行亲水整理,次亲水整理即整理后亲水效果次于所述亲水整理且优于所述疏水整理的整理方法,经过亲疏水整理,进一步提升了织物的单向导湿性能。

本发明制得的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具有优良的单向导湿性能,主要原因是:单面结构的线圈密度、双面结构的外层的线圈密度和双面结构的内层的线圈密度依次递减,线圈密度梯度变化会增加毛细管力,有利于液态水在织物中移动,同时,局部区域(即双面结构区域)为菱形、雪花形、五角星形、刺形、或树枝末端分叉形,其为仿生分支结构,有利于将皮肤的汗液收集在双面结构内层,再传导到双面结构外层,避免织物内层大面积润湿,影响水分蒸发,进而提升了织物的单向导湿性能,此外,还对单面结构的内层、双面结构的内层、单面结构和双面结构的外层进行了不同的整理,具体为:对单面结构的内层进行疏水整理,对双面结构的内层进行次亲水整理,对单面结构和双面结构的外层进行亲水整理,在织物表面形成了亲疏水的梯度,有利于液体在织物内层的收集,即从疏水区向次亲水区移动,也有利于液体在织物内外层之间的传导,即从次亲水区传导至亲水区,进一步提升了织物的单向导湿性能。

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的制备方法,与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加工技术相比,对原料以及后整理加工没有任何特别的限定,织造、染整技术要求简单,具有普适性;

(2)本发明的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的制备方法,通过仿生苔藓结构(在纬编织物的局部形成双面结构,其他部分形成单面结构)以及甲虫表面的亲水/疏水结构,形成的织物轻薄且单向导湿效果明显,工艺流程短,生产成本低,环境友好,产品定位灵活,适于大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的织物花型图;

图2为实施例3中的织物花型图;

图3为实施例4中的织物花型图;

图4为实施例5中的织物花型图;

图5为实施例6中的织物花型图;

图6为实施例7中的织物花型图;

其中,a-编织横列的左端,b-编织横列的右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的制备方法,其步骤为:

(1)设计针织物的组织结构:主体区域的面积为局部区域面积之和的4倍,各局部区域的面积占局部区域面积之和的百分比为20%;主体区域为单面结构,分散在主体区域中的多个局部区域为双面结构;各局部区域为菱形,具体如图1所示,白色区域为主体区域,黑色区域为局部区域;

(2)编织:选用机号为18针、筒经为34英寸、路数为54(其中36路成圈,18路移圈)、总针数为3840的移圈罗纹电脑提花圆机,上针为舌针,针数为1920,下针为移圈针,针数为1920;采用150D/36f DTY的涤纶长丝编织主体区域和局部区域;编织由上至下,即该移圈罗纹电脑提花圆机将上一横列编织完后,再整体进行下一横列的编织,对于其中一横列的编织,上针和下针由左至右进行;其中,单面结构的线圈密度、双面结构的外层的线圈密度和双面结构的内层的线圈密度依次递减;

现选择其中一个横列说明编织的具体过程:

(2.1)对于a端沿虚线至b端的这一横列,既有主体区域的单面结构,也有双面结构,则先按照编织双面结构的方法进行编织,即上针和下针同时编织,上针从左至右1隔1成圈,下针从左至右1隔1成圈,集圈次数为0;

(2.2)然后,编织主体区域的单面结构的织针,启动移圈动作,将下针上的线圈从左至右通过移圈动作转移到上针1隔1未成圈的针上形成单面结构,即完成由编织双面结构切换至编织单面结构;且编织双面结构的织针,下针上的线圈不移圈,即完成该横列双面结构的编织;

(2.3)最后,当要进行下一横列编织时,步骤(2.2)中主体区域的单面结构的下针依靠开针器打开针舌,上针依靠旧线圈打开针舌,即完成由编织单面结构切换至编织双面结构;

(3)亲疏水整理:编织结束后,对单面结构的内层进行疏水整理,对双面结构的内层进行次亲水整理,对单面结构和双面结构的外层进行亲水整理得到针织物,其中,次亲水整理采用整理剂ICE(15g/L),采用浸轧法,在150℃的温度条件下烘干;疏水整理时,将内层正面朝上,用挡板将次亲水整理(即双面组织的内层花型部分)的部分挡住,将80g/L的整理剂WF-3和40g/L的增稠剂混合为膏状,用筛网将膏体倒在织物内层,用刮刀刮,在150℃的温度条件下烘干;亲水整理时,将织物外层采用等离子处理、浸泡丙烯酸、接枝亲水基团,使得织物外层获得亲水性能。

对得到的针织物进行性能测试,具体如下:

吸湿速干性能测试方法:选用EY60液态水分管理测试仪进行试验,采用浓度为9g/L的氯化钠溶液,用于模拟人体的汗液,测试时,将具有凹凸面,即上述制得的针织物中由下针编织的一面,作为浸水面朝上放置,输液管用20秒的时间将0.2g的氯化钠溶液均匀的滴在织物上,探针通过直径不同的环之间的电阻变化测定织物对液体的吸收扩散情况;

吸湿速干性能评定方法:参照国家标准GB/T 21655.2-2009《纺织品吸湿速干性的评定第2部分:动态水分传递法》,主要测试织物的浸湿时间(T)、吸水速率(A)、最大浸湿半径(R)、液态水扩散速度(S)、单向传递指数(O)、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M);其中,单向传递指数可以体现液态水从织物浸水面传递到渗透面的能力;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用以表征液态水在织物中动态传递综合性能。

织物的透气性能测试方法:选用YG461E型数字式织物透气性能测定仪,测试环境的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62%,测试在规定的试验面积20cm2和压降100Pa条件下,气流垂直通过试样的速率;每种试样需要进行5次测试,测试时,选择花型的中心点测试,计算5次试验的平均值,单位为mm/s;一般来讲,织物的透气率越大,面料对湿气的传导能力越强,织物的透气性能越好。

织物的透湿性能测试方法:根据国家标准GB/T 12704.2-2009《纺织品织物透湿性试验方法第2部分:蒸发法》要求,透湿性能测试的试验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为65±2%的条件下进行测试。计算方式如下:

WVT=(24·Δm)/(A·t)

式中:WVT—透湿率,单位为g/(m2·24h);Δm—同一试验组合体两次称量之差,单位为g;A—有效试验面积,单位为m2;t—试验时间,单位为h。

该针织物的测试结果,吸湿速干性能如表1所示,透气透湿性能见表3。

对比例1

一种针织物,其制备方法基本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织物结构中不含有双面结构,全部都为单面结构,即在对比例1中,采用150D/36f DTY的涤纶长丝编织的局部区域为单面结构,得到的针织物,其性能测试结果:吸湿速干性能如表2所示,透气透湿性能见表4,将对比例1和实施例1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实施例1下层吸水速率为898.37%/s,下层最大湿润半径为30mm,下层扩散速度为24.94mm/s,累计单向传输指数为1910.55R(%),综合导湿快干能力为1;而对比例1对应的数据为121.03,23.33mm,21.60mm/s,1636.44R(%),综合导湿快干能力为0.98。实施例1具有更好的吸湿速干性能,这是因为实施例1中采用独特的针织复合结构,由于单面结构的线圈密度、双面结构的外层的线圈密度和双面结构的内层的线圈密度依次递减,因而能产生差动毛细效应,赋予织物单向导湿性能;另外,由于织物内层有单面结构和部分双面结构组成,使其内层具有凹凸结构,因而有利于减少皮肤和服装的接触面积,当出汗时防止织物紧贴皮肤,从而避免黏着感,增加服装的舒适性;这种特殊结构弥补了对比例1中的纯单面结构的缺点,并且具有突出的单向导湿性能。

对比例2

一种针织物,其制备方法基本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织物结构中不含有单面结构,即采用150D/36f DTY的涤纶长丝编织的主体区域为双面结构,得到的针织物,其性能测试结果:吸湿速干性能如表2所示,透气透湿性能见表4,将对比例2和实施例1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实施例1下层吸水速率为898.37%/s,下层最大湿润半径为30mm,下层扩散速度为24.94mm/s,累计单向传输指数为1910.55R(%),综合导湿快干能力为1;而对比例2对应的数据为399.78%/s,25mm,23.44mm/s,1556.58R(%),综合导湿快干能力为0.98。实施例1中的吸湿速干性能更好,这是因为实施例1中采用独特的针织复合结构,由于单面结构的线圈密度、双面结构的外层的线圈密度和双面结构的内层的线圈密度依次递减,因而能产生差动毛细效应,有利于液态水在织物中移动,赋予织物单向导湿性能;实施例1中的透湿性能和透气性能更好,这是因为实施例1中由于其他区域为针织单面结构,因而有助于水/汽的扩散,增大液态水的扩散面积,加强扩散蒸发速率;另外,由于实施例1中的织物内层有单面结构和部分双面结构组成,使其内层具有凹凸结构,因而有利于减少皮肤和服装的接触面积,当出汗时防止织物紧贴皮肤,从而避免黏着感,增加服装的舒适性;这种特殊结构弥补了对比例2中的纯双面结构的缺点,织物具有较轻薄的特点,并且具有突出的单向导湿性能。

实施例2

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基本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未经过步骤(3)中的亲疏水整理,得到针织物,该针织物性能测试结果:吸湿速干性能如表1所示,透气透湿性能见表3。

将实施例1与实施例2对比可以看出,实施例2的吸湿速干性能低于实施例1,这是因为实施例1中还对单面结构的内层、双面结构的内层、单面结构和双面结构的外层进行了不同的整理,在织物表面形成了亲疏水的梯度,有利于液体在织物内层的收集,即从疏水区向次亲水区移动,也有利于液体在织物内外层之间的传导,即从次亲水区传导至亲水区,进一步提升了织物的单向导湿性能。

对比例3

一种针织物,其制备方法基本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织物结构中不含有双面结构,全部都为单面结构,即在对比例3中,采用150D/36f DTY的涤纶长丝编织的局部区域为单面结构,得到的针织物且未经过亲疏水整理,其性能测试结果:吸湿速干性能如表2所示,透气透湿性能见表4,将对比例3和实施例2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实施例2中的吸湿速干性能更好,这是因为实施例2中采用独特的针织复合结构,由于单面结构的线圈密度、双面结构的外层的线圈密度和双面结构的内层的线圈密度依次递减,因而能产生差动毛细效应,赋予织物单向导湿性能;另外,由于实施例2中的织物内层有单面结构和部分双面结构组成,使其内层具有凹凸结构,因而有利于减少皮肤和服装的接触面积,当出汗时防止织物紧贴皮肤,从而避免黏着感,增加服装的舒适性;这种特殊结构弥补了对比例3中的纯单面结构的缺点,并且具有突出的单向导湿性能。

对比例4

一种针织物,其制备方法基本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织物结构中不含有单面结构,全部都为双面结构,即采用150D/36f DTY的涤纶长丝编织的主体区域为双面结构,得到的针织物且未经过亲疏水整理,其性能测试结果:吸湿速干性能如表2所示,透气透湿性能见表4,将对比例4和实施例2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实施例2中的吸湿速干性能更好,这是因为实施例2中采用独特的针织复合结构,由于单面结构的线圈密度、双面结构的外层的线圈密度和双面结构的内层的线圈密度依次递减,因而能产生差动毛细效应,有利于液态水在织物中移动,赋予织物单向导湿性能;另外,由于实施例2中的织物内层有单面结构和部分双面结构组成,使其内层具有凹凸结构,因而有利于减少皮肤和服装的接触面积,当出汗时防止织物紧贴皮肤,从而避免黏着感,增加服装的舒适性;这种特殊结构弥补了对比例4中的纯双面结构的缺点,织物具有较轻薄的特点,并且具有突出的单向导湿性能。

实施例3

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基本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局部区域的形状为雪花形,且主体区域的面积为局部区域面积之和的2.9倍,各局部区域的面积占局部区域面积之和的百分比为50%,如图2所示,白色区域为主体区域,黑色区域为局部区域;其编织过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步骤(2.2)中,上针和下针同时编织时,下针的集圈次数为1;在该针织物性能测试结果:吸湿速干性能如表1所示,透气透湿性能见表3。

实施例4

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基本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局部区域的形状为五角星形,且主体区域的面积为局部区域面积之和的2.6倍,各局部区域的面积占局部区域面积之和的百分比为50%,如图3所示,白色区域为主体区域,黑色区域为局部区域;其编织过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步骤(2.2)中,上针和下针同时编织时,下针的集圈次数为2;在该针织物性能测试结果:吸湿速干性能如表1所示,透气透湿性能见表3。

实施例5

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基本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局部区域的形状为八角形,且主体区域的面积为局部区域面积之和的3.4倍,各局部区域的面积占局部区域面积之和的百分比为50%,如图4所示,白色区域为主体区域,黑色区域为局部区域;其编织过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步骤(2.2)中,上针和下针同时编织时,下针的集圈次数为3;在该针织物性能测试结果:吸湿速干性能如表1所示,透气透湿性能见表3。

实施例6

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基本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局部区域的形状为四角形,且主体区域的面积为局部区域面积之和的2.8倍,各局部区域的面积占局部区域面积之和的百分比为50%,如图5所示,白色区域为主体区域,黑色区域为局部区域;其编织过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步骤(2.2)中,上针和下针同时编织时,下针的集圈次数为3;在该针织物性能测试结果:吸湿速干性能如表1所示,透气透湿性能见表3。

实施例7

一种具有仿生复合结构的针织物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基本同实施例3,不同之处在于局部区域的形状为树枝末端分叉形,且主体区域的面积为局部区域面积之和的5.8倍,各局部区域的面积占局部区域面积之和的百分比为50%,如图6所示,白色区域为主体区域,黑色区域为局部区域;其编织过程与实施例1相同;该针织物性能测试结果:吸湿速干性能如表1所示,透气透湿性能见表3。

表1实施例1~7中针织物的液态水分传递性能

Figure BDA0002269051570000081

表2对比例1~4中针织物的液态水分传递性能

表3实施例1~7中针织物的透气和透湿性能

实施例序号 透气率(mm/s) 透湿率[g/(m<sup>2</sup>·24h)]
1 2537 263.52
2 2306 267.87
3 2176 266.56
4 2463 265.85
5 2736 268.83
6 2528 269.52
7 2471 266.21

表4对比例1~4中针织物的透气和透湿性能

对比例序号 透气率(mm/s) 透湿率[g/(m<sup>2</sup>·24h)]
1 2967 285.91
2 1762 263.51
3 2876 280.85
4 1734 261.23

1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玫瑰精油粘胶纤维抑菌保湿功能性针织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