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器装置

文档序号:1565578 发布日期:2020-01-24 浏览:16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致动器装置 (Actuator device ) 是由 钗安·钗斯·埃米达多明格斯 迈尔塔·拉格拉洛佩斯 卡罗琳娜·马丁尼兹贝纳 拉斐尔·胡利亚纳门德 于 2019-07-1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一种致动器装置,该致动器装置构造成用于在两个位置之间推动元件,使得在具有最大延伸的端部位置,施加的力受到限制,从而防止被推动的元件受到损坏。致动器装置特别设计成用于致动阀,该阀的打开或关闭取决于流体的温度,该流体例如是布置在内燃机的排气导管中的热回收器中所使用的液体冷却剂。(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actuator device configured for pushing an element between two positions, such that in an end position with maximum extension, the force applied is limited, thereby preventing the pushed element from being damaged. The actuator device is designed in particular for actuating a valve, the opening or closing of which depends on the temperature of a fluid, for example a liquid coolant used in a recuperator arranged in an exhaust conduit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致动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致动器装置,该致动器装置构造成在两个位置之间推动元件,使得在致动器元件的具有最大延伸的端部位置,施加的力受到限制,从而防止被推动的元件发生损坏。

致动器装置特别设计成用于致动下述阀:该阀的打开或关闭取决于流体的温度,该流体例如是在布置在内燃机的排气导管中的热回收器中所使用的液体冷却剂。

背景技术

致动器,并且尤其是线性致动器,是可以从外部控制的装置,使得杆线性移位从而依次移动其他装置或元件。

这种移动可以被控制成使得杆能够定位在两个端部位置,或者也可以允许一定程度的调节从而允许杆也定位在中间位置。

一种非常广泛使用的致动器类型是气动致动器,其中杆附接至由加压气体推动的活塞。如果活塞在其表面的一个表面上接纳加压气体,则杆沿一个方向移动,并且如果活塞在相反的表面上接纳加压气体,则杆沿相反的方向移动。这种类型的致动器通过阀控制,该阀允许加压气体进入由活塞封闭的特定腔室。

另一种非常广泛使用的致动器类型是基于使用电激励螺线管的致动器。在这种情况下,由流过螺线管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引起推动,其中所述磁场与附接至杆的永磁体相互作用。

还已知下述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基于比如蜡的物质的体积变化,特别是在发生从固相至液相的变化时的体积变化。液相中的体积显着增大,使得如果蜡存储在由活塞封闭的腔室中,则活塞通过体积的增大而移位。

这种类型的致动器的优点在于可以决定蜡的成分,使得相变发生在目标温度下。

这是当达到预定温度时必须启动的阀的情况。

尽管如此,这些致动器具有的问题在于,在固态下,蜡是几乎不可压缩的流体,因此当蜡的相变发生时活塞或杆的位移几乎完全取决于其体积的变化,从而施加发生这种膨胀所需的力。

当致动器移动阀的关闭元件时,如果关闭元件在对应于致动器的端部位置的位移之前已经达到关闭状态,则由于蜡的膨胀,致动器将照样向前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它甚至可能破坏或损坏阀或致动器的机构。

为了防止这种损坏,在现有技术中,关闭位置被调节成接近但未达到关闭状态的位置。换句话说,它保持部分打开,以便具有防止由于物质的额外膨胀而造成的损坏的余量。

结果,为了保护阀,它没有完全关闭,留下了无法避免的最小流量。这种穿过在关闭位置中存在于部分封闭中的开口的流动对于包含以这种方式构造的阀的系统的正确操作是不利的。例如,在热回收系统中发生液体冷却剂的不期望的过热、压降等。

本发明通过包括压力限制元件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可以使致动器调节成使得其允许阀的完全关闭,而不会由于致动器装置的过度位移而发生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致动器装置,该致动器装置具有能够线性位移的杆并且包括限制该致动器在其端部位置所施加的最大压力的部分。

致动器装置至少包括:

-主杆;

-第一腔室,该第一腔室容纳下述物质:所述物质的比体积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发生改变,第一腔室构造成与热源热接触;

-内杆,该内杆从第一腔室出现并且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以响应于容纳在第一腔室中的物质的体积变化而施加驱动力。

主杆是根据轴向方向移动的杆,并且主杆构造成移动或推动其他装置或其他元件的元件,例如,主杆打开和关闭阀。

另一方面,存在容纳物质的腔室,该物质的体积随温度而变化,并且该腔室与热源热接触致使温度变化。温度变化引起所述物质比体积的变化,这种比体积的变化致使内杆的轴向位移。内杆的位移响应于容纳在腔室中的物质的体积变化,并且内杆是致动器装置的内部推动元件。

该内杆也根据轴向方向移动。

该设备还包括:

-第一基部,该第一基部适于被内杆推动并且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其中,主杆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并且在端部或端部附近附接至第二基部,其中,所述第二基部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

-内支撑表面,该内支撑表面借助于间隔元件而附接至第一基部,该间隔元件根据轴向方向使内支撑表面与所述第一基部隔开,其中,内支撑表面限制第二基部的运动;

-第一弹簧,该第一弹簧具有第一弹性常数,其中,一个端部支撑在第一基部上,并且相反的端部支撑在第二基部上,使得第二基部能够借助于压缩第一弹簧来移动靠近第一基部。

内杆在其移位期间推动第一基部。这两个组件并非必须彼此附接;实际上,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当内杆完全缩回至第一腔室中时,内杆和第一基部之间存在间隙或余量。当内杆开始移位时,由于所述物质的膨胀而从第一腔室移出,内杆首先接触第一座部,并且它们在剩下的路程中一起移位。

因此,第一基部与内杆的运动相关联。另一方面,主杆附接至第二基部。第一弹簧位于两个基部之间,使得内杆与第一基部的位移借助于所述弹簧传递至第二基部并因此传递至主杆。

第一弹簧的弹性常数校准成使得弹簧保持其最大延伸并且在主杆的主路径中起类似刚性固体的作用。

第一弹簧的最大延伸受到第一基部与第二基部之间的最大间隔的限制。第二基部的运动受到内支撑表面上的支撑的限制,该内支撑表面借助于间隔元件附接至第一基部。换句话说,第二基部可以移动得更靠近第一基部并与第一基部分离,但是这种分离没有超过由内支撑表面的位置所设定的分离。

该设备还具有以下组件:

-外壳,该外壳附接至第一腔室并且容纳由第一基部和内支撑表面以及第二基部形成的组件,其中,该外壳还容纳具有第二弹性常数的第二弹簧,并且其中:

第二弹簧定位成一个端部支撑在第一基部上并且相反的端部支撑在外壳上,使得当内杆不再施加任何力时,第一基部能够在第二弹簧的压缩下移动以恢复第一基部的位置。

致动器装置由于内杆的推动而使主杆在一个方向上移动,该内杆借助于第一弹簧将压力传递至所述主杆,该第一弹簧起类似于刚性固体的作用。借助于在内杆的推动下逐渐压缩的第二弹簧而恢复位置。当内杆不再施加任何力时,存储在第二弹簧中的能量致使沿相反方向的运动。

该第二弹簧的一个端部支撑在第一基部上并且另一个端部支撑在外壳上。第二弹簧可以借助于座部的介入而支撑在第一基部上,或者如在下面将要描述的优选示例中,借助于内部支撑表面与第一基部之间的间隔元件的周边凸缘而支撑在第一基部上。

当致动器推动主杆时,由于内杆被物质的体积膨胀推动,可以达到对应于行程终点位置的位置。主杆的该行程终点位置并不意味着内杆的行程终点位置,该内杆可以继续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主杆的位移停止,第一基部和第二基部借助于压缩第一弹簧而彼此靠近地移动。如果第一弹簧具有弹性常数使得在主杆上产生的力不超过由致动器在其行程终点位置移动的装置所允许的最大压力,则致动器和该第二装置的机构均不会受到任何损坏。

第一弹簧的弹性常数设定成用于限制致动器施加在主杆上的最大压力。

第二弹簧的弹性常数设定成用于在内杆的推动不再存在时确保第一基部的缩回位置的恢复。第一弹性常数和第二弹性常数可以不同,并且它们中的每一个根据每个弹簧的功能设定。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由比如所述中的一者的致动器装置致动的阀。阀具有由通过制动器移动的翻板关闭的座部。当翻板到达其关闭座部的位置时,如果致动器的内杆继续向前移动,则施加在翻板上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防止阀、致动器或两者的部件损坏。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一种热回收器,其包括与内燃机的排气导管处于旁路构造的热交换器。废气通过排气导管循环。由热交换器和排气导管形成的组件还包括比如所述中的一者的阀。该阀具有两个端部位置,一个端部位置用于使废气通过热交换器循环,从而从废气中回收热量,否则该废气最终将被排放到大气中或者直接通过排气导管而不经过热交换器。

如果液体冷却剂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则建议借助于阀来关闭通向交换器的通道并使通过排气导管的通道不受影响,从而切断通过交换器的废气流。因此,热量不再传递至热交换器,并且防止液体冷却剂的温度进一步升高。根据一个实施方式,致动器具有腔室,其中体积随温度变化的物质与热交换器的液体冷却剂热连通地存储,使得液体冷却剂的温度也确定物质的温度和阀的位置。

根据优选的示例,该物质是蜡,并且当温度升高时它从固态变为液态,引起显着的膨胀,致使致动器主杆的伸出。主杆的伸出关闭热气体至热交换器的通道,从而防止液体冷却剂的温度进一步增加。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基于仅通过说明性且非限制性的示例的方式给出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及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清楚。

图1、图2和图3根据纵向截面图示出了致动器的优选示例以及翻板的横截面图,从而允许看到取决于致动器的延伸程度的最具代表性的三个位置。

图4示出了根据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立体图,该致动器附接至阀的翻板,其中仅看到两个座部。

图5示出了致动器的相同的实施方式,该致动器以立体图示出并且借助于夹具保持,该夹具允许根据致动器的主致动杆的纵向方向调节致动器的位置。

图6、图7和图8示出了一种实施方式,其中致动器和由所述致动器致动的阀安装在热交换器中。三个不同的附图以致动器的放大细节图和截面图示出了阀的位置及其致动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致动线性位移的致动器装置,该致动器装置允许例如在其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致动阀。

图1、图2和图3根据纵向截面并且根据三个不同操作位置示出了致动器A的优选示例。

图1中所示的致动器A是本发明的优选示例。该优选示例由外壳9和两个部段形成,该外壳9具有大致筒形的构造,所述两个部段具有不同的直径——包括致动器A的大部分部件的第一较窄部段和包括与液体冷却液接触的那些部件的具有较大直径的第二部段。在该实施方式中,直径的变化允许内部部件通过***而组装,并且密封的封闭使得主要的内部部件从与液体冷却剂接触的区域分隔开。

根据另一种实施方式,致动器A示出了外壳9的沿着其长度恒定的直径。

提及液体冷却剂是因为在以下将描述的优选示例中,液体冷却剂用作启动致动器A的位移的热源。然而,致动器可以用任何其他类型的流体或热源来启动。

在外壳9内部,在具有较大直径的部段中,存在包括物质4的第一腔室3,该物质4的比体积可以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改变。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所用的物质是蜡,其中所述蜡被理解为由长链脂肪酸酯和也具有长链的醇形成的物质,所述蜡在冷的条件下是硬的并且在施加热量的条件下通常是柔软且可塑的。最重要的是,当这些物质熔化时,这些物质从固态转变至液态,比体积显着增加,并且这些物质提供非常低的可压缩性。这些性质使它们成为借助于由加热引起的相变的非常好的推动物质。下文中也将对蜡使用附图标记4。

第一室3部分地容纳内杆2。当蜡4的比体积增加时,比体积的增加推动内杆2移出。

外壳9的构造、内部构件的分布以及各部分的主要运动根据将被标识为X-X’的轴向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内杆2根据轴向方向X-X’弹出并用作推动致动器A的元件。

外壳9具有第二腔室9.4,在这种情况下内燃机的液体冷却剂通过该第二腔室9.4循环,该液体冷却剂借助于热交换器15利用来自排出气体的热量来增加其温度。在操作模式中,循环通过第二腔室9.4的液体冷却剂与第一腔室3热连通,以允许在容纳在第二腔室9.4中的液体冷却剂与蜡4之间传递热量。因此,蜡4的温度趋于是位于第二腔室9.4中的流体的温度。

在第二腔室9.4定位在其中的具有较大直径的第二部段中,存在允许流动穿过第二腔室9.4的冷却剂流体入口9.2和冷却剂流体出口9.3。

第二腔室9.4具有封闭环9.4.1,用于固定第一腔室3的位置,并且用于通过额外使用附图中未示出的O形环与布置在另一侧部上的部件来建立密封性。

按照该图1中所示的取向,在第二腔室9.4上方有封闭盖9.1。在***致动器A的内部部件的阶段中,封闭环9.4.1配装在外壳9的具有较大直径的部段与具有较小直径的部段之间的过渡的台阶部中。

借助于蜡4的比体积的增加而被推动的内杆2,穿过第一腔室3的密封封闭件3.1移出根据轴向方向X-X’的位移。密封封闭件3.1附接至外壳9的内表面。

在该实施方式中,内杆2具有圆形端部,内杆2利用该圆形端部推动第一基部5。第一基部5的构造是横向板,该横向板具有用于接纳内杆2的圆形端部的座部5.1。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基部5的座部5.1没有附接至内杆2的端部。这允许它们之间的分离成为可能,例如由于当内杆2完全缩回时存在特定的余量。

当从外侧观察致动器A时,移动元件是主杆1,该主杆1作用为意在移动例如阀V的另一装置的主要推动元件。

主杆1具有位于外侧的端部,该端部具有头部1.2,该头部1.2构造成联接至其必须移动的元件。在这种特定情况下,该头部是横向于轴向X-X’布置的允许驱动销16进入的外壳。主杆1的相反端部附接至第二基部10。

该装置包括在第一基部5与第二基部10之间的第一弹簧6,该第一弹簧6将内杆2的运动传递至主杆1。第一弹簧6的弹性常数足够高,以使在不用必须压缩该第一弹簧6的情况下在操作模式下传递运动,但至少在主杆1的过度压力的情况下,弹簧发生压缩,从而在即使内杆2持续移出第一腔室3的情况下也阻止主杆1移位——移出外壳。

第二基部10可以借助于第一弹簧6的压缩或伸展而相对于第一基部5进行轴向移位。第一基部5和第二基部10间隔开,但最大间隔受限于限制第二基部10的最大间隔的内支撑表面8.1。内支撑表面8.1借助于间隔元件而与第一基部5间隔开,该间隔元件在该实施方式中构造成筒形衬套8的形式。

筒形衬套8在一个端部处示出了具有穿孔的基部,该穿孔用于主杆1的通过。基部的内表面是内支撑表面8.1。在该实施方式中,筒形衬套8的相反端部示出了附接至第一基部5的周边凸缘8.2。

因此,第一弹簧6和第二基部10容纳在筒形衬套8内,并且两个元件6、10的轴向运动均发生在该筒形衬套8中。

外壳9由引导主杆1的轴向运动X-X’的座部9.5封闭。

第二弹簧7容纳在外壳9内,其中该第二弹簧7的一个端部支撑在第一基部5上并且另一个端部支撑在外壳9的座部9.5上。在该特定实施方式中,第一基部5中的座部通过衬套8的周边凸缘8.2的介入而产生,该衬套8附接至第一基部5,其中凸缘8.2起类似于第二弹簧7的座部的作用,并且衬套8起类似于第二弹簧7的内引导件和第一弹簧6的外引导件的作用。

该第二弹簧7的功能是在内杆2不再由蜡4推动时恢复第一基部5的初始位置。

该第二弹簧7的弹性常数可以与第一弹簧6的弹性常数不同。

当内杆2缩回时,致动器A的构造类似于图1中所示的构造,尽管在该实施方式中内杆2与第一底部5的座部5.1之间的初始余量未示出。第一弹簧6和第二弹簧7均处于最大延伸。

随着蜡4的温度升高,蜡4将经历其比体积增加的状态变化,从而致使内杆2移出。

移出的内杆2推动第一基部5的轴向位移,该第一基部5转而沿轴向方向X-X’向第一弹簧6和第二弹簧7传递力。

由于第二弹簧7的一个端部支撑在附接至外壳9的座部9.5上,因此传递至所述第二弹簧7的力致使其弹性变形,弹簧压缩并且存储弹性能量,该弹性能量将允许恢复对应于内杆2移出之前的位置的所述初始位置。

只要主杆1在其位移期间不受限制,传递至第一弹簧6的力就会致使第二基部10的位移,只要所述第二基部10支撑在衬套8的内支撑表面8.1上,则因此致使主杆1的伸出。

根据图1、图2和图3中所示的实施方式,至少第一腔室3、内杆2、第一基部5、第二基部10、间隔元件8、第一弹簧6和第二弹簧7形成容纳在外壳9中的组件,该组件借助于盖子9.1通过外壳9的封闭而保持在适当位置。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外壳9通过多个部分的附接而形成。

图2示出了下述位置:在该位置中主杆1被内杆2通过第一弹簧6的介入而移位,其中该第一弹簧6展现出与移位发生前相同的延伸程度。相反,第二弹簧7由于第一基部5的这种移动而确实被压缩。

图1和图2示出了翻板11的横截面图,翻板11借助于凸轮13绕轴12枢转,销16固定至该凸轮13。销16位于主杆1的头部1.2的外壳中。

因此,主杆1的轴向位移迫使翻板11旋转。

图1示出了未伸出的主杆1的位置,该位置导致翻板11的第一角度α1,图2示出了主杆1的伸出位置,该位置导致翻板11的第二角度α2,该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角度α2大于第一角度α1

翻板11是阀V的一部分,即使阀V未在图1至图3中描绘出,翻板11的第一角度α1和第二角度α2对应于阀V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该第一位置中阀V的第一座部18打开,在该第二位置中阀V的第一座部18关闭。

图4示出了根据实施方式的阀V的翻板11,根据该立体图,该翻板11的位置使阀V的位于左侧的第一座部18打开,其中阀V示出为不具有封闭其腔室元件,以便能够看到该阀V的内部。该立体图还示出了致动器A和属于致动器A与翻板11之间的运动链的元件。角度α是沿图4中所示的方向增大的角度。

在致动器A的这个位置,翻板11关闭位于图4中右侧的第二座部19。用于关闭该第二座部19的力由第二弹簧7施加,该第二弹簧7负责达到主杆1的缩回位置。

在致动器A伸展之后,翻板11从位于图4中右侧的第二座部19移动至位于图4中左侧的第一座部18。

一旦翻板11关闭第一座部18,则在不对组成运动链的任何部分、或者阀的座部18、甚至或者致动器A造成损坏的情况下,主杆1将不能再向前移动。然而,蜡4的比体积可以继续增加,并且由于蜡4是不可压缩的流体,因此内杆2的轴向位移不会停止。

图3示出了在第一座部18关闭后当内杆2继续向前移动时致动器A的部件的位置。翻板11仍然保持第二角度α2,但是第一基部5沿着其轴向位移X-X’,其以第一弹簧6的弹性变形为代价移动靠近第二基部10。第一弹簧6的这种变形防止了如果由蜡4推动的内杆2直接附接至主杆1上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坏。

在该实施方式中有两个元件防止损坏致动器A的弹簧6、7。

主杆1示出了在端部处的凸缘1.1,该凸缘1.1容纳在外壳9内部,使得在过度位移的情况下,所述凸缘将与第一基部5的座部接触,从而限制第一弹簧6的最大压缩。校准该凸缘1.1的距离,使得衬套8的内支撑表面8.1为了更靠近第一基部5中的座部所必须移动的最小距离不超过第一弹簧6的最大变形。

引导主杆1的位移的座部9.5还具有支撑凸缘9.5.1,该支撑凸缘9.5.1在过度位移的情况下也将与衬套8抵接,从而限制第二弹簧7的最大压缩并且也防止第二弹簧7的意外破坏。

在该致动器A中,重要的是具有相对于翻板的轴12的位置调节致动器A的位置的能力,以便在操作模式中确定第一弹簧6开始压缩的点、或者在操作模式中确定第二弹簧7在例如借助于伸展而恢复至其位置后的压缩或预加载的程度。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致动器A借助于位于外壳9的筒形部分中的夹具17而固定,以根据轴向方向X-X’调节其位置。夹具17一旦根据轴向方向X-X’定位就被加紧,这使得例如能够确保阀V的第一座部18完全关闭和第一弹簧6的最小压缩。另一个调节标准是还确保阀V的第二座部19的完全关闭和第二弹簧7的最小压缩。

借助于夹具17来固定致动器A的优点在于易于替换或更换致动器A而不用必须更改或改变由致动器A移动的其余元件。

需要替换致动器A的示例是致动器A损坏时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将只需要打开夹具17并释放主杆1与由致动器A移动的装置之间的连接件,使得致动器A被释放并且能够被另一个致动器A替换。

示出借助于夹具17来固定的优点的另一示例是当由致动器A和由致动器A移动的装置例如阀V所形成的组件根据不同的规格制造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该组件允许致动器A能够在不用必须改变由致动器A移动的装置的情况下进行互换。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致动器A的附接可选地借助于可释放的固定元件来实现,该固定元件不一定由夹具17形成,即该固定元件为同样允许致动器A能够进行互换的元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阀和致动器A的组合。根据一个实施方式,阀V包括翻板11,该翻板11能够在第一打开位置与第二关闭位置这两个端部位置之间移位,在该第一打开位置中座部打开,这在操作模式中允许流动通道,在该第二关闭位置中座部18关闭,这在操作模式中阻止流动通道,其中,翻板11由根据实施方式的致动器A比如上述中的一个来致动,使得:

-致动器装置A的主杆1使翻板11在其端部位置之间移动,并且

-一旦翻板11到达其关闭第一座部18的关闭位置,致动器A的内杆2的用于关闭翻板11的额外移位致使第一弹簧6至少部分地压缩,并且致使第一基部5和第二基部10彼此靠近移动。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阀V具有第二座部19,当致动器A的主杆1缩回时该第二座部19关闭。因此,在翻板11的第一端部位置:

-阀的第一座部18打开,

-阀的第二座部19关闭,并且

-阀的主杆1缩回。

同样,在翻板11的第二端部位置:

-阀的第一座部18关闭,

-阀的第二座部19打开,并且

-阀的主杆1伸出。

在附图中所示的示例中,翻板11绕轴12可旋转地在第一角度α1与第二角度α2之间移动,该第一角度α1对应于翻板11的第一端部位置,该第二角度α2对应于翻板11的第二端部位置,其中,轴12借助于凸轮13附接至致动器装置A的主杆1,该凸轮13将主杆1的线性位移转换成轴12的旋转。

最有趣的应用之一是用于从流经排气导管14的气体中回收热量的热回收器R,否则该气体将最终喷射到大气中。

图6、图7和图8在右侧示出了根据这种实施方式的热回收器R并且在左侧示出了分别具有图1、图2和图3中所示位置的致动器A的截面细节。在致动器的细节中,翻板11已被移除以允许更详细地看到内部元件。

热回收器R包括:

-排气导管14,该排气导管14用于使热废气通过;

-热交换器15,该热交换器15用于热废气与冷却剂流体之间的热交换,该热交换器15包括用于使热气体通过的导管15.1和用于使冷却剂流体通过的导管15.2,其中:

·用于使气体穿过热交换器15的导管15.1与排气导管14处于旁路构造;

·阀V用于建立使热气体穿过排气导管14或者穿过使气体通过热交换器15的导管15.1的通道,使得:

-在阀V的第一位置,热气体穿过热交换器15,并且

-在被致动的阀V的第二位置,热气体穿过排气导管14;

其中,穿过用于使冷却剂流体通过的导管15.2的冷却剂流体与阀V的致动器装置的腔室3热连通。

在图6中,致动器A示出了缩回的主杆1,使阀V的翻板11的位置保持在第一角度α1中,其中,通过排气导管14的流动循环被中断并且允许气体流动至处于旁路构造的热交换器15。在该位置,来自废气的热量至少部分地释放至通过热交换器15循环的液体冷却剂。热废气的流入和流出用空心箭头表示,并且液体冷却剂的流入和流出用实线箭头表示。

液体冷却剂的温度逐渐升高直到达到下述温度:在该温度液体冷却剂保持回收热量是不可取的。选择蜡4从而使其固液相变温度处于液体冷却剂的极限温度或者处于较低的预定温度以考虑到致动器A的响应时间。

液体冷却剂的线路穿过第二腔室9.4,使得当液体冷却剂的温度达到最大预定温度时,蜡4发生变化或者已经相变,从而导致内杆2如图7中所示的伸出。内杆2的伸出推动主杆1,使翻板11的位置改变至第二角度α2,其中,用于接入热交换器15的阀的第一座部18关闭并且第二座部19打开,使通过排气导管14的通道不受影响。因此,热交换器15不再将热量从废气传递至液体冷却剂,从而防止液体冷却剂的温度升高到超过最大允许温度。

然而,蜡4可以继续膨胀。根据本发明,致动器A借助于如图8中所示的第一弹簧6的压缩来补偿移出的内杆2,从而防止将由过度膨胀而导致的损坏。阀V保持第一座部18的关闭位置但不对其造成损坏。

根据该实施方式,热回收器R包括致动器A,该致动器A具有制造在管状金属板中的在冷却剂流体入口9.2和冷却剂流体出口9.3处的歧管。根据其他实施方式,流体入口歧管、流体出口歧管或这两者均借助于制成在外壳9中的窗口来实现。

在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中,阀V的座部18、19由金属板构造成,该金属板冲压且弯曲成形成两个成角度的平面,如图4中所示。例如,所得部分机加工成允许翻板11的轴12在两个平面的交叉处通过。

通过这种特定构造来获得便宜且具有完全平坦座部18、19的阀V的本体。阀V的腔室通过用外本体封闭空间而形成,该外本体借助于冲压金属板构成,该冲压金属板适于包括有座部18、19的部分。

2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汽轮机用多功能蝶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