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型同轴连接器和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

文档序号:1602763 发布日期:2020-01-07 浏览:2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L型同轴连接器和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 (L-shaped coaxial connector and L-shaped coaxial connector with coaxial cable ) 是由 冰见佳弘 田中葵 于 2018-05-2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具备:同轴线缆,其具有中心导体部和在中心导体部四周配置的外部导体部;内部端子,其与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部连接;外部端子,其与同轴线缆的外部导体部连接;以及绝缘性构件,其配置于内部端子与外部端子之间,在上述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中,外部端子具备:保持部,其沿着同轴线缆和绝缘性构件延伸并对上述同轴线缆和绝缘性构件进行保持;和铆接卡合部,其从保持部朝向同轴线缆铆接,铆接卡合部具有:第1爪部,其在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部与内部端子连接的部分的周围,与绝缘性构件卡合;和第2爪部,其与同轴线缆的外部导体部卡合,第1爪部形成为延伸至在同轴线缆的轴向上与同轴线缆的外部导体部卡合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电气特性的劣化。(An L-shaped coaxial connector with a coaxial cable is provided with: a coaxial cable having a central conductor portion and an outer conductor portion arranged around the central conductor portion; an inner terminal connected to a center conductor portion of the coaxial cable; an external terminal connected to an external conductor portion of the coaxial cable; and an insulating member disposed between the inner terminal and the outer terminal, wherein in the L-shaped coaxial connector with the coaxial cable, the outer terminal includes: a holding portion that extends along the coaxial cable and the insulating member and holds the coaxial cable and the insulating member; and a caulking engagement portion that is caulked toward the coaxial cable from the holding portion, the caulking engagement portion including: a 1 st claw part which is engaged with the insulating member around a part where the central conductor part of the coaxial cable is connected with the internal terminal; and a 2 nd claw part engaged with the outer conductor part of the coaxial cable, wherein the 1 st claw part is formed to extend to a position engaged with the outer conductor part of the coaxial cable in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coaxial cable, thereby inhibiting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L型同轴连接器和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L型同轴连接器和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供同轴线缆连接的L型同轴连接器和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的L型同轴连接器具备:与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部连接的内部端子、与同轴线缆的外部导体部连接的外部端子(壳体)、以及配置于内部端子与外部端子之间的绝缘性构件(衬套)。在将该同轴连接器向对象方的连接器连接时,使同轴连接器的内部端子和外部端子与对象方连接器的各个对应端子嵌合。

在专利文献1的同轴连接器中,在作为壳体的外部端子设置用于对绝缘性构件和内部端子进行固定的铆接卡合部。铆接卡合部由能够在同轴线缆的周向上折弯的3对爪部构成。其中的1对爪部与同轴线缆的外部导体部接触而导通。其他两对爪部仅保持为与绝缘部分接触,不与同轴线缆导通。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11037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同轴连接器中,在同轴线缆的轴向上除去中心导体部之外部分的四周,作为壳体的外部端子,被作为接地侧电极发挥功能,但存在位于与同轴线缆的外部导体部接触的爪部和与绝缘部分接触的爪部之间的间隙。该间隙的部分成为电气间隙,有使电磁场紊乱、使电气特性劣化之虞。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能够抑制电气特性劣化的L型同轴连接器和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具备:同轴线缆,其具有中心导体部和在上述中心导体部四周配置的外部导体部;内部端子,其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中心导体部连接;外部端子,其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外部导体部连接;以及绝缘性构件,其配置于上述内部端子与上述外部端子之间,在上述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中,上述外部端子具备:保持部,其沿着上述同轴线缆和上述绝缘性构件延伸并对上述同轴线缆和上述绝缘性构件进行保持;和铆接卡合部,其从上述保持部朝向上述同轴线缆铆接,上述铆接卡合部具有:第1爪部,其在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中心导体部与上述内部端子连接的部分的周围与上述绝缘性构件卡合;和第2爪部,其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外部导体部卡合,上述第1爪部形成为延伸至在上述同轴线缆的轴向上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外部导体部卡合的位置。

而且,本发明的L型同轴连接器供具有中心导体部和在上述中心导体部四周配置的外部导体部的同轴线缆进行连接,在上述L型同轴连接器中,具备:内部端子,其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中心导体部连接;外部端子,其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外部导体部连接;以及绝缘性构件,其配置于上述内部端子与上述外部端子之间,上述外部端子具备:保持部,其沿着上述同轴线缆和上述绝缘性构件延伸并对上述同轴线缆和上述绝缘性构件进行保持;和铆接卡合部,其从上述保持部朝向上述同轴线缆铆接,上述铆接卡合部具有:第1爪部,其在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中心导体部与上述内部端子连接的部分的周围与上述绝缘性构件卡合;和第2爪部,其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外部导体部卡合,上述第1爪部形成为延伸至在上述同轴线缆的轴向上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外部导体部卡合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L型同轴连接器和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能够抑制电气特性的劣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插头线缆的立体图。

图2是与实施方式的插头线缆连接的对象方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插头线缆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插头线缆的后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插头线缆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插头线缆的完成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俯视图。

图8是图7的X-X剖视图。

图9A是实施方式的插头线缆所使用的内部端子的立体图。

图9B是实施方式的插头线缆所使用的内部端子的俯视图。

图9C是实施方式的插头线缆所使用的内部端子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提供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具备:同轴线缆,其具有中心导体部和在上述中心导体部四周配置的外部导体部;内部端子,其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中心导体部连接;外部端子,其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外部导体部连接;以及绝缘性构件,其配置于上述内部端子与上述外部端子之间,在上述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中,上述外部端子具备:筒状部,其在与上述同轴线缆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以筒状延伸;保持部,其从上述筒状部起沿着上述同轴线缆和上述绝缘性构件延伸并对上述同轴线缆和上述绝缘性构件进行保持;以及铆接卡合部,其从上述保持部朝向上述同轴线缆铆接,上述铆接卡合部具有:第1爪部,其在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中心导体部与上述内部端子连接的部分的周围与上述绝缘性构件卡合;和第2爪部,其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外部导体部卡合,上述第1爪部形成为延伸至在上述同轴线缆的轴向上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外部导体部卡合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与第1爪部没有与外部导体部导通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产生同轴线缆的轴向上的电气间隙,能够抑制电气特性的劣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提供还具有如下结构的第1方式所述的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将上述第1爪部上与上述绝缘性构件接触的部位设定为,距上述保持部的距离比上述第1爪部上与上述外部导体部接触的部位距上述保持部的距离近。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与绝缘性构件接触的第1爪部在同轴线缆的轴向上延伸而与外部导体部接触,能够使第1爪部按压并接触于外部导体部。由此,能够使用简单的结构并且可靠地确保第1爪部与外部导体部的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提供L型同轴连接器,其供具有中心导体部和在上述中心导体部四周配置的外部导体部的同轴线缆进行连接,在上述L型同轴连接器中,具备:内部端子,其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中心导体部连接;外部端子,其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外部导体部连接;以及绝缘性构件,其配置于上述内部端子与上述外部端子之间,上述外部端子具备:保持部,其沿着上述同轴线缆和上述绝缘性构件延伸并对上述同轴线缆和上述绝缘性构件进行保持;和铆接卡合部,其从上述保持部朝向上述同轴线缆铆接,上述铆接卡合部具有:第1爪部,其在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中心导体部与上述内部端子连接的部分的周围与上述绝缘性构件卡合;和第2爪部,其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外部导体部卡合,上述第1爪部形成为延伸至上述同轴线缆的轴向上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外部导体部卡合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与第1爪部没有与外部导体部导通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产生同轴线缆的轴向上的电气间隙,能够抑制电气特性的劣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式,提供第3方式所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将上述第1爪部与上述绝缘性构件接触的部位设定为,距上述保持部的距离比上述第1爪部与上述外部导体部接触的部位距上述保持部的距离近。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与绝缘性构件接触的第1爪部在同轴线缆的轴向上延伸而与外部导体部接触,能够使第1爪部按压并接触于外部导体部。由此,能够使用简单的结构并且可靠地确保第1爪部与外部导体部的接触。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以下称为插头线缆)2的立体图。

图1所示的插头线缆2具备同轴线缆4和连接有同轴线缆4的L型同轴连接器(第1连接器)6。在使用插头线缆2时,使L型同轴连接器6与图2所示的对象方连接器(第2连接器)8嵌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所示的对象方连接器8具备:内部端子(中心插口)9、外部端子11、以及配置于内部端子9与外部端子11之间的绝缘性构件(树脂模塑壳)13。

图1所示的L型同轴连接器6与同轴线缆4连接,相对于此,图2所示的对象方连接器8在外部端子11的背面安装基板(未图示)。即,与将“基板”和“基板”连接的所谓的“板对板”不同,本实施方式的插头线缆2和对象方连接器8的组合是将“同轴线缆”与“基板”连接的连接形式。

图2所示的内部端子9具有接受公形状的端子的母形状。由此,对象方连接器8成为针对图1所示插头线缆2的插座。此外,公形状在外周部具有接触表面,母形状在内周部具有接触表面。

接下来,使用图1、图3-图8,对插头线缆2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图3是插头线缆2的俯视图,图4是插头线缆2的后视图,图5是插头线缆2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表示在将图5所示的各构成要素配置于插头线缆2内之后并在将它们固定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图6的俯视图,图8是图7的X-X剖视图。

如图5等所示,同轴线缆4具备中心导体部(芯线)10、绝缘体12、外部导体部14和绝缘被膜(外皮)16。在同轴线缆4的轴向A上从同轴线缆4的末端侧依次暴露有中心导体部10、绝缘体12、外部导体部14、绝缘被膜16。

在中心导体部10上连接后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6的内部端子18,在外部导体部14上连接后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6的外部端子22。

供同轴线缆4连接的L型同轴连接器6具有内部端子(中心销)18、绝缘性构件(衬套)20和外部端子(壳体)22。

如前述那样,内部端子18是与同轴线缆4的中心导体部10连接的端子。同样,外部端子22是与同轴线缆4的外部导体部14连接的端子。内部端子18和外部端子22通过绝缘性构件20相互电气绝缘。

本实施方式的内部端子18由一张金属板制成。同样,外部端子22也由一张金属板制成。内部端子18和外部端子22由具有导电性的构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铜合金材料的表面实施镍和金的镀敷而形成。

绝缘性构件20是配置于内部端子18与外部端子22之间并使内部端子18与外部端子22相互电气绝缘的构件。绝缘性构件20例如以液晶聚合物等树脂作为主材料而形成。

如图5等所示,内部端子18具备第1端子部24和第2端子部26。

第1端子部24是在前述的对象方连接器8的内部端子9***的端子部分。本实施方式的第1端子部作为在外周部具有接触表面的公型而构成。通过使内部端子18成为公型(销型),从而能够比成为对象方连接器8的内部端子9那样的母型(插口型)的情况更小型化。

本实施方式的第1端子部24作为在与同轴线缆4的轴向A正交的方向亦即***方向B上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构件而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端子部24设置有***孔28。***孔28是用于***后述的绝缘性构件20的突出部46的孔。通过在***孔28***突出部46,从而能够抑制与第1端子部24的小型化相伴的强度降低,并加强第1端子部24的强度。针对第1端子部24的更加详细的形状将后述。

第2端子部26是从第1端子部24起沿横向延伸的板状的端子部分。在图6、图7所示的组装后的状态下,第2端子部26与同轴线缆4的中心导体部10连接。本实施方式的第2端子部26是与***方向B垂直的平板状的构件。

在第2端子部26的末端设置有分两叉的两叉部30。在图6、图7所示的组装后的状态下,两叉部30配置为在宽度方向C上夹着同轴线缆4的中心导体部10。宽度方向C是与轴向A和***方向B双方垂直的方向。两叉部30和中心导体部10通过焊接相互固定。

接下来,如图5等所示,绝缘性构件20具备基础部44、突出部46和末端部48。

基础部44是成为绝缘性构件20的基础的构件。基础部44收容于作为壳体的外部端子22中。在基础部44形成有突出部46和末端部48。

突出部46是从基础部44向***方向B突出的构件。突出部46如前述那样具有通过***内部端子18的第1端子部24的***孔28而加强第1端子部24的强度的功能。

末端部48是在基础部44的位于轴向A上的末端设置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末端部48设置为在宽度方向C上隔开间隔设置的一对构件。

末端部48具有:在图6、图7所示的组装后的状态下,与同轴线缆4的绝缘体12接触而保持/固定同轴线缆4的功能。这样,末端部48具有:对同轴线缆4与内部端子18连接的连接部位即同轴线缆4的中心导体部10与内部端子18的两叉部30连接的连接部位进行保持的功能。

接下来,如图5等所示,外部端子22具备筒状部32、保持部34、固定部35和铆接卡合部36(图1)。

筒状部32是与前述的对象方连接器8的外部端子11嵌合的筒状的构件。本实施方式的筒状部32具有向***方向B延伸的圆筒状(大致圆筒状)的形状。在图6、图7所示的组装后的状态下,在筒状部32的内侧配置有内部端子18的第1端子部24。

通过使外部端子22的筒状部32成为圆筒状、使内部端子18的第1端子部24也成为圆筒状,从而能够在与***方向B垂直的径向上,使它们相互保持恒定的距离,不会局部变窄。由此,防止由于筒状部32和第1端子部24的电容增加而引起的特性阻抗的降低,作为结果,能够防止反射特性的恶化。

保持部34是从筒状部32沿横向延伸的板状的构件。保持部34在图6、图7所示的组装后的状态下配置为沿着绝缘性构件20和同轴线缆4,并保持绝缘性构件20和同轴线缆4。在保持部34形成有筒状部32、固定部35和铆接卡合部36(参照图1)。

固定部35是设置为从保持部34向***方向B突出的板状的构件。在图6、图7所示的组装后的状态下,固定部35配置为在宽度方向C上夹着绝缘性构件20的末端部48。这样配置的固定部35具有对末端部48和在末端部48的内侧配置的同轴线缆4进行固定的功能。

铆接卡合部36是朝向同轴线缆4和绝缘性构件20铆接的构件。通过对铆接卡合部36进行铆接,从而使同轴线缆4和绝缘性构件20一体地固定。

本实施方式的铆接卡合部36由在同轴线缆4的周向D上从保持部34朝向同轴线缆4折弯的多个爪部构成。具体而言,设置有第1爪部38、第2爪部40和第3爪部42。如图5等所示,第1爪部38、第2爪部40和第3爪部42分别由在宽度方向C上隔开间隔设置的一对板状构件构成。

使用图6、图7对爪部的各个功能进行说明。

如图6、图7所示,第1爪部38被铆接为与绝缘性构件20的位于同轴线缆4的绝缘体12四周的末端部48接触。与末端部48接触的第1爪部38具有:对同轴线缆4的中心导体部10与内部端子18的两叉部30连接的连接位置进行保持/固定的功能。

第2爪部40被铆接为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的第2爪部40具有将外部端子22与同轴线缆4电连接的功能。

第3爪部42被铆接为与同轴线缆4的绝缘被膜16接触。与绝缘被膜16接触的第3爪部42具有保持/固定同轴线缆4的功能。

通过对上述第1爪部38、第2爪部40和第3爪部42进行铆接,来制造图1所示的插头线缆2。对于图1所示的插头线缆2而言,在内部端子18与同轴线缆4的中心导体部10连接、外部端子22与同轴线缆4的外部导体部14连接的状态下被保持/固定。通过使图1所示的插头线缆2的L型同轴连接器6与对象方连接器8嵌合,从而将和L型同轴连接器6连接着的同轴线缆4与安装有对象方连接器8的基板电连接,能够进行高频信号的传送。

在这样的结构中,如图7、图8的虚线E所示那样,第1爪部38延伸至在同轴线缆4的轴向A上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的位置。虚线E表示第1爪部38的末端的在轴向A上的位置。通过使第1爪部38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从而不仅第2爪部40与外部导体部14导通,第1爪部38也与外部导体部14导通。这样,第1爪部38除了具有与末端部48接触而对中心导体部10与内部端子18的两叉部30连接的连接部分进行保持/固定这样的功能之外,还兼具与外部导体部14导通这样的其他功能。

针对上述结构,可考虑铆接卡合部36中的仅第2爪部40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而第1爪部38不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图1所示的完成后的插头线缆2中,有时在与外部导体部14导通的第2爪部40、和不与外部导体部14导通的第1爪部38之间产生电气间隙,使电磁场紊乱。作为结果,存在插头线缆2的电气特性恶化这种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头线缆2中,不仅第2爪部40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而导通,第1爪部38也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而导通。因此,能够防止在外部端子22中产生轴向A的电气间隙。如图1所示,虽在第1爪部38与第2爪部40之间隔开间隔,但在它们之间配置有外部导体部14,因此不产生电气间隙。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插头线缆2的电气特性,能够稳定地传送高频信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如图8所示,将第1爪部38与绝缘性构件20的末端部48接触的部位设定为,距外部端子22的保持部34的距离比第1爪部38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的部位距外部端子22的保持部34的距离近。具体而言,使绝缘性构件20的末端部48的高度位置H1比外部导体部14的高度位置H2低。由此,使从第1爪部38与绝缘性构件20的末端部48接触的部位起至保持部34止的距离L1比从第1爪部38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的部位起至保持部34止的距离L2短。根据这样的配置,若使与末端部48接触的第1爪部38在轴向A上延伸而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则能够使第1爪部38按压并接触于外部导体部14。由此,能够使用简单的结构并且可靠地确保第1爪部38与外部导体部14的接触。

在上述的结构的插头线缆2中,也如图8所示那样,在内部端子18的第1端子部24中***绝缘性构件20的突出部46。由此,从内侧加强内部端子18,提高内部端子18的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述那样在内部端子18设置第1端子部24,成为向对象方连接器8的内部端子9***的公型。由此,不需要如母型那样确保弹性,能够使内部端子18变小。而且即便使内部端子18变小,也由于在第1端子部24的***孔28***并卡合绝缘性构件20的突出部46,所以加强内部端子18的强度。由此,能够抑制与内部端子18的小型化相伴的强度降低。这样,通过使内部端子18的整体形状变小,从而抑制与配置于内部端子18四周的外部端子22之间的电容耦合,抑制电气特性的劣化,并且同时能够实现插头线缆2的小型化,特别是低矮化。

接下来,使用图9A―图9C对内部端子18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9A是内部端子18的立体图,图9B是内部端子18的俯视图,图9C是内部端子18的纵剖视图(与图7的X-X截面对应)。

如图9A、图9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端子部24形成为末端变圆的带圆度的筒状。具体而言,第1端子部24具备圆筒部50和凸部52。

圆筒部50是圆筒状的构件,一侧与第2端子部26相连,另一侧与凸部52相连。凸部52是从圆筒部50向***方向B突出的构件。凸部52构成***方向B上的第1端子部24的末端部。

本实施方式的凸部52形成曲线状的表面52a。表面52a是从圆筒部50的外周面起与之呈连续状地延续出来的面,并朝向第1端子部24的中心侧无棱角地弯曲。通过形成这样的表面52a,第1端子部24的末端部不是带棱角的形状,而是变圆的形状。通过这样,不仅圆筒部50成为变圆的形状,凸部52也成为变圆的形状,从而与成为带棱角的形状的情况相比,更能够抑制与设置于它四周的外部端子22之间的电容耦合,能够抑制插头线缆2的电气特性的劣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孔28作为在***方向B上贯通圆筒部50和凸部52双方的贯通孔而形成。通过使***孔28成为贯通孔,从而在第1端子部24的***方向B上的两端形成有2个开口部28A、28B(图9C)。在圆筒部50形成有第1开口部28A,在凸部52形成有第2开口部28B。第1开口部28A形成于第1端子部24的基端部51,第2开口部28B形成于第1端子部24的末端部(凸部52)。

图9C中,图示出第1开口部28A与第2开口部28B为相同的直径,但图9C是概略图,不局限于相同的直径。例如,如图8所示,也可以是第1开口部28A的直径比第2开口部28B的直径大的情况。

第1开口部28A是用于***前述的绝缘性构件20的突出部46的***口。另一方面,第2开口部28B是用于即便在所***的绝缘性构件20的突出部46的长度被设定得较长的情况下,也防止突出部46与第1端子部24的末端部形成干涉的孔。这样,通过使***孔28形成为贯通孔,从而能够使绝缘性构件20的突出部46的长度变长,能够更加加强第1端子部24的强度。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第1端子部24的***孔28中收容有绝缘性构件20的突出部46的整体。具体而言,突出部46的末端延伸至在***方向B上与第1端子部24的凸部52的末端(末端部)相同的位置(参照图8)。这样,通过使突出部46在内部端子18的第1端子部24内在***方向B的大致全长配置,从而能够使突出部46不从***孔28突出而防止它与其他构件之间的干涉,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加强第1端子部24的强度。

接下来,对设置于第2端子部26的末端的两叉部30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第2端子部26形成两叉部30,夹着前述的同轴线缆4的中心导体部10。通过使用这样的两叉部30而与中心导体部10连接,从而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与中心导体部10连接。另外,与中心导体部10相同,两叉部30是在轴向A上延伸的部分,且不具有上下方向(***方向B)的凹凸。与两叉部30不是在轴向A上而是在上下方向上分成两叉来与中心导体部10接触的情况相比,根据本申请这样的结构,能够更大程度确保接触面积。而且,由于不具有上下方向的凹凸,所以也能够抑制与外部端子22之间的电容耦合。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两叉部30的第1延伸部30A和第2延伸部30B中,使各自的宽度相同且恒定,并且使各自的厚度相同且恒定。

具体而言,如图9B所示,第1延伸部30A和第2延伸部30B各自的宽度为长度D1且相同,并且在轴向A上也恒定。同样,如图9C所示,第1延伸部30A和第2延伸部30B各自的厚度为长度D2且相同,并且在轴向A上也恒定。

与第1延伸部30A和第2延伸部30B的宽度、厚度不同、不恒定的情况相比,根据本申请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它们与外部端子22之间的电容耦合,能够抑制插头线缆2的电气特性的劣化。

以上,列举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在实施方式中,对外部端子22具有圆筒状的筒状部32、并且配置于筒状部32中的内部端子18的第1端子部24具有圆筒部50这种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这样的情况。筒状部32和圆筒部50的截面不局限于圆形状,也可以是任意的形状。即,均为筒状即可。此外,均为圆筒状更能够抑制相互的电容耦合。

本说明书的“圆筒状”不仅包括完全的圆筒形状,甚至还包括在圆筒形状上加上凹凸、缺口、突出部等情况(大体圆筒状、近似圆筒状、大致圆筒状等)。

而且在实施方式中,对内部端子18的第1端子部24和外部端子22的筒状部32延伸的方向(***方向B)与同轴线缆4的轴向A正交这种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是不正交的情况。即,第1端子部24和筒状部32在与同轴线缆4的轴向A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即可。

而且,在实施方式中,对设置于第1端子部24的***孔28为贯通孔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这样的情况,仅一侧的第1开口部28A打开即可,另一侧的第2开口部28B也可以闭塞。即,至少能够***绝缘性构件20的突出部46即可。进一步换言之,在与位于***方向B的末端的末端部相反侧的基端部51具有***孔28即可。此外,使***孔28成为贯通孔能够使***的突出部46的长度更长,能够更加确保第1端子部24的强度。

而且,在实施方式中,对绝缘性构件20的突出部46延伸至与第1端子部24的末端部(凸部52)相同的位置这种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是从第1端子部24进一步突出、或者完全被收容于第1端子部24中这种情况。此外,使突出部46不从第1端子部24进一步突出而收容于第1端子部24中,更能够防止与其他构件之间的干涉。

而且,在实施方式中,对在第2端子部26的末端设置两叉部30、并使该两叉部30在轴向A上与同轴线缆4的中心导体部10接触这种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通过与两叉部30不同的结构而与同轴线缆4的中心导体部10接触。此外,设置在轴向A上与中心导体部10卡合的两叉部30,更能够确保与中心导体部10接触的接触面积,能够得到良好的电气特性。

而且在实施方式中,对两叉部30的第1延伸部30A和第2延伸部30B各自的宽度相同且恒定(D1)、各自的厚度也相同且恒定的(D2)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它们不相同、不恒定。此外,使宽度相同且恒定、而且厚度也相同且恒定更能够获得良好的电气特性。

而且在实施方式中,对将第1爪部38与绝缘性构件20的末端部48接触的部位设定为,距保持部34的距离比第1爪部38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的部位距保持部34的距离近这种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是相反的关系。此外,将第1爪部38与绝缘性构件20的末端部48接触的部位设定为,距保持部34的距离比第1爪部38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的部位距保持部34的距离近,或者设定为,距保持部34的距离比第1爪部38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的部位距保持部34的距离相同,更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确保第1爪部38和外部导体部14的接触。

本公开参照附图并且与优选的实施方式相关地充分进行记载,但各种变形、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变形、修改只要不从基于添附的权利要求书的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偏离,则应该理解为包含于其中。另外,各实施方式的要素的组合、顺序的变化可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和思想而实现。

此外,通过将上述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的任意实施方式或变形例适当地组合,能够起到分别所具有的效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只要是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则能够应用。

附图标记说明

2...插头线缆(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4...同轴线缆;6...L型同轴连接器;8...对象方连接器;9...内部端子(中心插口);10...中心导体部(芯线);11...外部端子;12...绝缘体;13...绝缘性构件(树脂模塑壳);14...外部导体部;16...绝缘被膜(外皮);18...内部端子(中心销);20...绝缘性构件(衬套);22...外部端子(壳体);24...第1端子部;26...第2端子部;28...***孔;28A...第1开口部;28B...第2开口部;30...两叉部;32...筒状部;34...保持部;35...固定部;36...铆接卡合部;38...第1爪部;40...第2爪部;42...第3爪部;44...基础部;46...突出部;48...末端部;50...圆筒部;51...基端部;52...凸部(末端部)。

1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具有用于滑环的灰尘收集器的刷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