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型同轴连接器和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

文档序号:1618663 发布日期:2020-01-10 浏览:2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L型同轴连接器和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 (L-shaped coaxial connector and L-shaped coaxial connector with coaxial cable ) 是由 北市幸裕 田中葵 高田贤一 水木文夫 岛和男 冈田大辅 于 2018-04-2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具备:同轴线缆,其具有中心导体部和在中心导体部四周配置的外部导体部;内部端子,其与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部连接;外部端子,其与同轴线缆的外部导体部连接;以及绝缘性构件,其配置于内部端子与外部端子之间,外部端子具有:在与同轴线缆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以筒状延伸的筒状部,内部端子具有:在与同轴线缆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公型且筒状的第1端子部;和从第1端子部延伸至与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部连接的第2端子部,第1端子部供绝缘性构件插入,并且由筒状部围起,绝缘性构件具有:突出而用以插入第1端子部的突出部。(An L-shaped coaxial connector with a coaxial cable, comprising: a coaxial cable having a central conductor portion and an outer conductor portion arranged around the central conductor portion; an inner terminal connected to a center conductor portion of the coaxial cable; an external terminal connected to an external conductor portion of the coaxial cable; and an insulating member disposed between the internal terminal and the external terminal, the external terminal including: a cylindrical portion extending in a cylindrical shape in a direction intersecting an axial direction of the coaxial cable, the inner terminal including: a male-type and cylindrical 1 st terminal section extending in a direction intersecting an axial direction of the coaxial cable; and a 2 nd terminal part extending from the 1 st terminal part to be connected to the central conductor part of the coaxial cable, wherein the 1 st terminal part is inserted by the insulating member and surrounded by the cylindrical part, and the insulating member has: a protrusion part protruding for inserting the 1 st terminal part.)

L型同轴连接器和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L型同轴连接器和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连接有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和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的L型同轴连接器具备:与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部连接的内部端子、与同轴线缆的外部导体部连接的外部端子(壳体)、以及配置于内部端子与外部端子之间的绝缘性构件(衬套)。在将该同轴连接器连接于对象方的连接器时,使同轴连接器的内部端子和外部端子与对应的对象方连接器各自的端子嵌合。

专利文献1的同轴连接器的内部端子具有:构成为承受对象方连接器中的公型(销型)的端子的母型(插口型)的形状。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63140号

近来,期望使同轴连接器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变小即低矮化。为了使同轴连接器低矮化,需要使内部端子、外部端子的高度变低。

专利文献1的同轴连接器如前述那样,由于使内部端子为母型,所以为了可靠地进行与公型的端子的嵌合,需要使内部端子具有规定的弹性。当在专利文献1的同轴连接器中实现低矮化的情况下,一方面需要使内部端子的高度变短,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弹性,需要在与高度方向垂直的横向(圆筒状的情况下径向)上较大。然而,若内部端子在横向上变大,则内部端子与在它附近配置的外部端子之间容易产生电容耦合,存在使同轴连接器的电气特性劣化之虞。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电气特性的劣化并且使内部端子变小而实现低矮化的L型同轴连接器和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具备:同轴线缆,其具有中心导体部和在上述中心导体部四周配置的外部导体部;内部端子,其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中心导体部连接;外部端子,其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外部导体部连接;以及绝缘性构件,其配置于上述内部端子与上述外部端子之间,在上述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中,上述外部端子具有:在与上述同轴线缆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以筒状延伸的筒状部,上述内部端子具有:在与上述同轴线缆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公型且筒状的第1端子部;和从上述第1端子部起延伸至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中心导体部连接的第2端子部,上述第1端子部供上述绝缘性构件***,并且由上述筒状部围起,

上述绝缘性构件具有:突出而用以***上述第1端子部的突出部。

而且,本发明的L型同轴连接器供同轴线缆进行连接,上述同轴线缆具有中心导体部和在上述中心导体部四周配置的外部导体部,在上述L型同轴连接器中,具备:内部端子,其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中心导体部连接;外部端子,其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外部导体部连接;以及绝缘性构件,其配置于上述内部端子与上述外部端子之间,上述外部端子具有:在与上述同轴线缆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以筒状延伸的筒状部,上述内部端子具有:在与上述同轴线缆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公型且筒状的第1端子部;和从上述第1端子部起延伸至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中心导体部连接的第2端子部,上述第1端子部供上述绝缘性构件***,并且由上述筒状部围起,上述绝缘性构件具有:突出而用以***上述第1端子部的突出部。

根据本发明的L型同轴连接器和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能够抑制电气特性的劣化并且使内部端子变小而实现低矮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插头线缆的立体图。

图2是与实施方式1的插头线缆连接的对象方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插头线缆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插头线缆的后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插头线缆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插头线缆的完成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俯视图。

图8是图7的X-X面图。

图9A是实施方式1的插头线缆所使用的内部端子的立体图。

图9B是实施方式1的插头线缆所使用的内部端子的俯视图。

图9C是实施方式1的插头线缆所使用的内部端子的纵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插头线缆和L型同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实施方式2的插头线缆和L型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绝缘性构件和内部端子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2的F-F剖视图。

图14A是用于对实施方式2的插头线缆和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4B是用于对实施方式2的插头线缆和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4C是用于对实施方式2的插头线缆和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提供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具备:同轴线缆,其具有中心导体部和在上述中心导体部四周配置的外部导体部;内部端子,其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中心导体部连接;外部端子,其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外部导体部连接;以及绝缘性构件,其配置于上述内部端子与上述外部端子之间,在上述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中,上述外部端子具有:在与上述同轴线缆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以筒状延伸的筒状部,上述内部端子具有:在与上述同轴线缆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公型且筒状的第1端子部;和从上述第1端子部起延伸至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中心导体部连接的第2端子部,上述第1端子部供上述绝缘性构件***,并且由上述筒状部围起,上述绝缘性构件具有:突出而用以***上述第1端子部的突出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内部端子成为公型,与内部端子成为母型这种情况相比,能够缩小内部端子。由于即便在缩小了内部端子的情况下,也在内部端子的第1端子部中***有绝缘性构件的突出部,所以加强内部端子的强度。由此,能够使内部端子的整体形状变小,因此能够抑制内部端子与外部端子之间的电容耦合,抑制同轴连接器的电气特性的劣化,并且实现同轴连接器的低矮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提供还具有如下构造的第1方式所述的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上述外部端子的上述筒状部为圆筒状,上述第1端子部为圆筒状,在将供上述绝缘性构件***一侧作为基端部,将与上述基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作为末端部的情况下,在上述末端部具有形成有曲线状表面的凸部。根据这样的结构,使内部端子的第1端子部的形状为末端变圆的圆筒状,因此能够抑制内部端子与外部端子的电容耦合,从而能够提高电气特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提供还具有如下构造的第1方式或者第2方式所述的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上述第1端子部具有从上述基端部连续至上述末端部的贯通孔。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绝缘性构件的***第1端子部的突出部的长度变长,因此能够更加加强内部端子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式,提供还具有如下构造的第3方式所述的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上述绝缘性构件的上述突出部收容于上述第1端子部。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避免绝缘性构件的突出部从第1端子部的末端突出,因此能够防止突出部与其他构件的干涉。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式,提供还具有如下构造的第4方式所述的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上述绝缘性构件的上述突出部延伸至在上述第1端子部的轴向上与上述末端部相同的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在第1端子部的内部在轴向的全长配置绝缘性构件的突出部,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加强内部端子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式,提供还具有如下构造的第1方式~第5方式中任一个所述的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上述内部端子的上述第2端子部以平板状形成,并且在末端具有分成两叉的两叉部,上述两叉部配置为夹持上述中心导体部。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更多确保内部端子的第2端子部与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部接触的接触面积,能够得到良好的电气特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式,提供还具有如下构造的第6方式所述的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上述两叉部中第1延伸部和第2延伸部各自的宽度相同且恒定,各自的厚度也相同且恒定。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内部端子与外部端子的电容耦合,能够得到良好的电气特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8方式,提供还具有如下构造的第6方式或者第7方式所述的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上述中心导体部具有向与上述同轴线缆的轴向交叉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部,上述两叉部配置为夹持上述倾斜部。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在中心导体部设置倾斜部,从而能够通过两叉部更稳固地夹持中心导体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9方式,提供还具有如下构造的第1方式~第8方式中任一个所述的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上述绝缘性构件还具备:在上述外部端子的上述筒状部的内侧配置并包围上述突出部的外框部,在上述外框部与上述突出部之间形成有凹陷。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外框部的外周面的位置不变更而在外框部与突出部之间形成凹陷并且变更外框部的内周面的位置,从而能够变更外框部的厚度。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L型同轴连接器的阻抗调整。

根据本发明的第10方式,提供L型同轴连接器,其供同轴线缆进行连接,上述同轴线缆具有中心导体部和在上述中心导体部四周配置的外部导体部,在上述L型同轴连接器中,具备:内部端子,其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中心导体部连接;外部端子,其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外部导体部连接;以及绝缘性构件,其配置于上述内部端子与上述外部端子之间,上述外部端子具有:在与上述同轴线缆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以筒状延伸的筒状部,上述内部端子具有:在与上述同轴线缆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公型且筒状的第1端子部;和从上述第1端子部起延伸为与上述同轴线缆的上述中心导体部连接的第2端子部,上述第1端子部供上述绝缘性构件***,并且由上述筒状部围起,上述绝缘性构件具有:突出而用以***上述第1端子部的突出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内部端子成为公型,与内部端子成为母型这种情况相比,能够使内部端子变小。即便在使内部端子变小的情况下,也由于在内部端子的第1端子部***绝缘性构件的突出部,所以加强内部端子的强度。由此,能够使内部端子的整体形状变小,因此抑制与外部端子之间的电容耦合,抑制同轴连接器的电气特性的劣化,并且能够实现同轴连接器的低矮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11方式,提供还具有如下构造的第10方式所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上述外部端子的上述筒状部为圆筒状,上述第1端子部为圆筒状,在将供上述绝缘性构件***一侧作为基端部,将与上述基端部相反侧的端部作为末端部的情况下,在上述末端部具有形成了曲线状的表面的凸部。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使内部端子的第1端子部的形状成为末端变圆的圆筒状,所以能够抑制内部端子与外部端子的电容耦合,能够提高电气特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12方式,提供还具有如下构造的第10方式或者第11方式所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上述第1端子部具有从上述基端部连续至上述末端部的贯通孔。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第1端子部的绝缘性构件的突出部的长度较长,因此能够更加加强内部端子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13方式,提供还具有如下构造的第12方式所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上述绝缘性构件的上述突出部收容于上述第1端子部。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避免绝缘性构件的突出部从第1端子部的末端突出,因此能够防止突出部与其他构件的干涉。

根据本发明的第14方式,提供还具有如下构造的第13方式所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上述绝缘性构件的上述突出部延伸至在上述第1端子部的轴向上与上述末端部相同的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将绝缘性构件的突出部配置于第1端子部的内部中轴向的全长,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加强内部端子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15方式,提供还具有如下构造的第10方式~第14方式中任一个所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上述内部端子的上述第2端子部形成为平板状,并且在末端具有分成两叉的两叉部,上述两叉部配置为夹持上述中心导体部。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更多地确保内部端子的第2端子部与同轴线缆的中心导体部接触的接触面积,能够得到良好的电气特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16方式,提供还具有如下构造的第15方式所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上述两叉部中第1延伸部和第2延伸部各自的宽度相同且恒定,各自的厚度也相同且恒定。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内部端子与外部端子的电容耦合,能够获得良好的电气特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17方式,提供还具有如下构造的第15方式或者第16方式所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上述绝缘性构件还具备:在上述外部端子的上述筒状部的内侧配置并包围上述突出部的外框部,在上述外框部与上述突出部之间形成有凹陷。根据这样的结构,外框部的外周面的位置不变更而在外框部与突出部之间形成凹陷并且变更外框部的内周面的位置,从而能够变更外框部的厚度。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L型同轴连接器的阻抗调整。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1详细地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以下,称为插头线缆)2的立体图。

图1所示的插头线缆2具备:同轴线缆4和连接有同轴线缆4的L型同轴连接器(第1连接器)6。在使用插头线缆2时,使L型同轴连接器6嵌合于图2所示的对象方连接器(第2连接器)8。

在本实施方式1中,图2所示的对象方连接器8具备内部端子(中心插口)9、外部端子11、以及配置于内部端子9与外部端子11之间的绝缘性构件(树脂模塑壳)13。

图1所示的L型同轴连接器6连接于同轴线缆4,相对于此,图2所示的对象方连接器8在外部端子11的背面安装有基板(未图示)。即,与将“基板”和“基板”连接的所谓的“板对板”不同,本实施方式1的插头线缆2和对象方连接器8的组合是将“同轴线缆”与“基板”连接的连接形式。

图2所示的内部端子9具有接受公形状的端子的母形状。由此,对象方连接器8成为针对图1所示插头线缆2的插座。此外,公形状在外周部具有接触表面,母形状在内周部具有接触表面。

接下来,使用图1、图3-图8,对插头线缆2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图3是插头线缆2的俯视图,图4是插头线缆2的后视图,图5是插头线缆2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表示在将图5所示的各构成要素配置于插头线缆2内之后并且对它们进行固定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图6的俯视图,图8是图7的X-X剖视图。

如图5等所示,同轴线缆4具备中心导体部(芯线)10、绝缘体12、外部导体部14和绝缘被膜(外皮)16。在同轴线缆4的轴向A中,中心导体部10、绝缘体12、外部导体部14、绝缘被膜16从同轴线缆4的末端侧依次暴露。

在中心导体部10连接有后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6的内部端子18,在外部导体部14连接有后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6的外部端子22。

连接有同轴线缆4的L型同轴连接器6具备内部端子(中心销)18、绝缘性构件(衬套)20和外部端子(壳体)22。

如前述那样,内部端子18是与同轴线缆4的中心导体部10连接的端子。同样,外部端子22是与同轴线缆4的外部导体部14连接的端子。内部端子18和外部端子22通过绝缘性构件20相互电绝缘。

本实施方式1的内部端子18由一片金属板制成。同样,外部端子22也由一片金属板制成。内部端子18和外部端子22由具有导电性的构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1中,它们是在铜合金材料的表面实施镍和金的镀敷而形成的。

绝缘性构件20是配置于内部端子18与外部端子22之间、并使内部端子18与外部端子22相互电绝缘的构件。绝缘性构件20例如以液晶聚合物等树脂作为主材料而形成。

如图5等所示,内部端子18具备第1端子部24和第2端子部26。

第1端子部24是向前述的对象方连接器8的内部端子9***的端子部分。本实施方式1的第1端子部以在外周部具有接触表面的公型的形式构成。通过使内部端子18成为公型(销型),从而能够比以对象方连接器8的内部端子9那样的母型(插口型)的形式这种情况小型化。

本实施方式1的第1端子部24作为在与同轴线缆4的轴向A正交的方向亦即***方向B上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构件而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第1端子部24设置有***孔28。***孔28是用于***后述的绝缘性构件20的突出部46的孔。通过在***孔28***突出部46,从而能够抑制与第1端子部24的小型化相伴的强度降低,并加强第1端子部24的强度。针对第1端子部24的更加详细的形状将后述。

第2端子部26是从第1端子部24起沿横向延伸的板状的端子部分。在图6、图7所示的组装后的状态下,第2端子部26与同轴线缆4的中心导体部10连接。本实施方式1的第2端子部26是与***方向B垂直的平板状的构件。

在第2端子部26的末端设置有分成两叉的两叉部30。在图6、图7所示的组装后的状态下,两叉部30配置为在宽度方向C上夹持同轴线缆4的中心导体部10。宽度方向C是与轴向A和***方向B双方垂直的方向。两叉部30和中心导体部10通过焊接相互固定。

接下来,如图5等所示,绝缘性构件20具备基础部44、突出部46和末端部48。

基础部44是成为绝缘性构件20的基础的构件。基础部44收容于作为壳体的外部端子22中。在基础部44形成有突出部46和末端部48。

突出部46是从基础部44向***方向B突出的构件。如前述那样,突出部46具有:通过***内部端子18的第1端子部24的***孔28而对第1端子部24的强度进行加强的功能。

末端部48是在基础部44的位于轴向A上的末端设置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在宽度方向C上隔开间隔设置的一对构件,而设置有末端部48。

在图6、图7所示的组装后的状态下,末端部48具有与同轴线缆4的绝缘体12接触而保持/固定同轴线缆4的功能。这样,末端部48具有:对同轴线缆4与内部端子18连接的连接部位即同轴线缆4的中心导体部10与内部端子18的两叉部30连接的连接部位进行保持的功能。

接下来,如图5等所示,外部端子22具备筒状部32、保持部34、固定部35和铆接卡合部36(图1)。

筒状部32是与前述的对象方连接器8的外部端子11嵌合的筒状的构件。本实施方式1的筒状部32具有在***方向B上延伸的圆筒状(大致圆筒状)的形状。在图6、图7所示的组装后的状态下,在筒状部32的内侧配置内部端子18的第1端子部24。

通过使外部端子22的筒状部32成为圆筒状、使内部端子18的第1端子部24也成为圆筒状,从而在使它们相互与***方向B垂直的径向上保持恒定的距离,不会局部变窄。由此,防止由于筒状部32和第1端子部24的电容增加而引起的特性阻抗的降低,作为结果,能够防止反射特性的恶化。

保持部34是从筒状部32起向横向延伸的板状的构件。在图6、图7所示的组装后的状态下,保持部34配置为沿着绝缘性构件20和同轴线缆4,对绝缘性构件20和同轴线缆4进行保持。在保持部34形成有筒状部32、固定部35和铆接卡合部36(参照图1)。

固定部35是设置为从保持部34向***方向B突出的板状的构件。在图6、图7所示的组装后的状态下,固定部35配置为在宽度方向C上夹持绝缘性构件20的末端部48。这样配置的固定部35具有:对末端部48和配置于末端部48的内侧的同轴线缆4进行固定的功能。

铆接卡合部36是朝向同轴线缆4和绝缘性构件20铆接的构件。通过对铆接卡合部36进行铆接,将同轴线缆4和绝缘性构件20一体地固定。

本实施方式1的铆接卡合部36是通过在同轴线缆4的周向D上从保持部34朝向同轴线缆4折弯的多个爪部而构成的。具体而言,设置有第1爪部38、第2爪部40和第3爪部42。如图5等所示,第1爪部38、第2爪部40和第3爪部42分别由在宽度方向C上隔开间隔设置的一对板状构件构成。

使用图6、图7对爪部各自的功能进行说明。

如图6、图7所示,第1爪部38被铆接为与位于同轴线缆4的绝缘体12周围的绝缘性构件20的末端部48接触。与末端部48接触的第1爪部38具有:对同轴线缆4的中心导体部10与内部端子18的两叉部30连接的连接部位进行保持/固定的功能。

第2爪部40被铆接为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的第2爪部40具有将外部端子22与同轴线缆4电连接的功能。

第3爪部42被铆接为与同轴线缆4的绝缘被膜16接触。与绝缘被膜16接触的第3爪部42具有对同轴线缆4进行保持/固定的功能。

通过对上述第1爪部38、第2爪部40和第3爪部42进行铆接,来制造图1所示的插头线缆2。在图1所示的插头线缆2中,内部端子18与同轴线缆4的中心导体部10连接,外部端子22被在与同轴线缆4的外部导体部14连接的状态下保持/固定。通过使图1所示的插头线缆2的L型同轴连接器6嵌合于对象方连接器8,从而能够将与L型同轴连接器6连接的同轴线缆4和安装有对象方连接器8的基板电连接,进行高频信号的传送。

在这样的结构中,如图7、图8的虚线E所示那样,第1爪部38延伸至在同轴线缆4的轴向A上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的位置。虚线E表示第1爪部38的在轴向A上的末端的位置。通过使第1爪部38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从而不仅第2爪部40与外部导体部14导通,第1爪部38也与外部导体部14导通。这样,第1爪部38除了具有与末端部48接触而对中心导体部10与内部端子18的两叉部30连接的连接部分进行保持/固定这样的功能之外,还兼具与外部导体部14导通这样的其他功能。

针对上述结构,可考虑仅铆接卡合部36的第2爪部40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而第1爪部38不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图1所示的完成后的插头线缆2中,在与外部导体部14导通的第2爪部40和未与外部导体部14导通的第1爪部38之间产生电气间隙,有时电磁场紊乱。作为结果,有时插头线缆2的电气特性恶化。

在本实施方式1的插头线缆2中,不仅第2爪部40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而导通,第1爪部38也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而导通。因此,在外部端子22中能够不产生轴向A的电气间隙。如图1所示,在第1爪部38与第2爪部40之间空出间隔,但由于在它们之间配置有外部导体部14,所以不产生电气间隙。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插头线缆2的电气特性,能够稳定地传送高频信号。

在本实施方式1中,还如图8所示,将第1爪部38与绝缘性构件20的末端部48接触的部位设定为,距外部端子22的保持部34的距离比第1爪部38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的部位距外部端子22的保持部34距离远。具体而言,使绝缘性构件20的末端部48的高度位置比外部导体部14的高度位置低。根据这样的配置,若使与末端部48接触的第1爪部38在轴向A上延伸而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则能够使第1爪部38按压并接触外部导体部14。由此,能够使用简单的结构并且可靠地保持第1爪部38与外部导体部14的接触。

在上述的结构的插头线缆2中,也如图8所示那样,在内部端子18的第1端子部24中***绝缘性构件20的突出部46。由此,从内侧加强内部端子18,提高内部端子18的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前述那样在内部端子18设置第1端子部24,并采用向对象方连接器8的内部端子9***的公型。由此,不需要如母型那样确保弹性,能够使内部端子18变小。而且,由于即便使内部端子18变小,也使绝缘性构件20的突出部46***并卡合于第1端子部24的***孔28,所以加强内部端子18的强度。由此,能够抑制与内部端子18的小型化相伴的强度降低。这样,通过使内部端子18的整体形状变小,从而能够抑制它与在内部端子18四周配置的外部端子22之间的电容耦合而抑制电气特性的劣化,并且同时能够实现插头线缆2的小型化特别是低矮化。

接下来,使用图9A-图9C,对内部端子18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9A是内部端子18的立体图,图9B是内部端子18的俯视图,图9C是内部端子18的纵剖视图(与图7的X-X截面对应)。

如图9A、图9C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第1端子部24形成为末端变圆的带圆度的筒状。具体而言,第1端子部24具备圆筒部50和凸部52。

圆筒部50是圆筒状的构件,一侧与第2端子部26相连,另一侧与凸部52相连。凸部52是从圆筒部50向***方向B突出的构件。凸部52构成***方向B中的第1端子部24的末端部。

本实施方式1的凸部52形成曲线状的表面52a。表面52a是从圆筒部50的外周面起与之连续地延续出来的面,并朝向第1端子部24的中心侧圆滑地弯曲。通过形成这样的表面52a,第1端子部24的末端部不是带棱角的形状,而是变圆的形状。这样不仅圆筒部50成为变圆的形状,而且凸部52也成为变圆的形状,从而与成为带棱角的形状的情况相比,本申请能够抑制它们与设置于四周的外部端子22之间的电容耦合,能够抑制插头线缆2的电气特性的劣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孔28作为在***方向B上贯通圆筒部50和凸部52双方的贯通孔而形成。通过使***孔28成为贯通孔,从而第1端子部24的在***方向B上的两端形成有两个开口部28A、28B(图9C)。在圆筒部50形成有第1开口部28A,在凸部52形成有第2开口部28B。第1开口部28A形成于第1端子部24的基端部51,第2开口部28B形成于第1端子部24的末端部(凸部52)。

图9C中,虽图示出第1开口部28A与第2开口部28B为相同的直径,但图9C是概略图,不局限于相同的直径。例如,如图8所示,也可以成为第1开口部28A的直径大于第2开口部28B的直径的情况。

第1开口部28A是用于***前述的绝缘性构件20的突出部46的***口。另一方面,第2开口部28B是用于即便在将***的绝缘性构件20的突出部46的长度设定得较长的情况下也防止突出部46与第1端子部24的末端部干涉的孔。这样,通过使***孔28作为贯通孔而形成,从而能够使绝缘性构件20的突出部46的长度变长,能够更加加强第1端子部24的强度。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构成为在第1端子部24的***孔28中收容有绝缘性构件20的突出部46的整体。具体而言,突出部46的末端延伸至在***方向B上与第1端子部24的凸部52的末端(末端部)相同的位置(参照图8)。这样,通过使突出部46在内部端子18的第1端子部24内在***方向B的大致全长配置,从而突出部46不会从***孔28突出而防止它与其他构件之间的干涉,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加强第1端子部24的强度。

接下来,针对在第2端子部26的末端设置的两叉部30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1中,构成为在第2端子部26形成两叉部30,并夹持前述的同轴线缆4的中心导体部10。通过使用这样的两叉部30与中心导体部10连接,从而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与中心导体部10连接。另外,两叉部30是与中心导体部10相同地沿轴向A延伸的部分,不具有上下方向(***方向B)的凹凸。根据这样的结构,与两叉部30不是在轴向A上而是在上下方向上分成两叉并与中心导体部10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接触面积确保得更大地。而且,由于不具有上下方向的凹凸,所以也能够抑制它与外部端子22之间的电容耦合。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两叉部30的第1延伸部30A和第2延伸部30B中,使各自的宽度相同且恒定,并且各自的厚度也相同且恒定。

具体而言,如图9B所示,第1延伸部30A和第2延伸部30B各自的宽度为长度D1且相同,并且各自的宽度在轴向A上也恒定。同样,如图9C所示,第1延伸部30A和第2延伸部30B各自的厚度为长度D2且相同,并且各自的厚度在轴向A上也恒定。

根据这样的结构,与第1延伸部30A和第2延伸部30B的宽度、厚度不同、不恒定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与外部端子22之间的电容耦合,能够抑制插头线缆2的电气特性的劣化。

(实施方式2)

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2的插头线缆和L型同轴连接器进行说明。此外,对于实施方式2而言,主要对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另外,省略与实施方式1重复的记载。

图10、图11分别是实施方式2的插头线缆100和L型同轴连接器101的分解立体图、立体图。与实施方式1的L型同轴连接器2相同,实施方式2的L型同轴连接器100具备同轴线缆4、内部端子18和外部端子22。该同轴线缆4、内部端子18和外部端子22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10所示,在实施方式2中,主要L型同轴连接器101的绝缘性构件102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不同。

图10所示的绝缘性构件102具备突出部104、外框部106、基础部108和末端部110。

外框部106是构成绝缘性构件102的外框局部的构件。实施方式2的外框部106大致以圆筒状形成,并与基础部108相连。在图11所示的组装后的状态下,将外框部106压入固定于外部端子22的筒状部32。即,为了能够将外框部106压入筒状部32,将外框部106的外径设定为与筒状部32的内径大致相同。

绝缘性构件102和内部端子18的放大图如图12、图13所示。图12是绝缘性构件102和内部端子18的俯视图,图13是图12的F-F剖视图。

如图12、图13所示,在外框部106与突出部104之间形成有凹陷107。凹陷107是基础部108上方的空间。凹陷107、突出部104和外框部106分别以同心圆状形成。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维持外框部106的外周面106A的形状、并且变更外框部106的内周面106B的位置,从而能够调整外框部106的厚度。由此,能够进行L型同轴连接器101的阻抗调整。外框部106的外周面106A是压入前述的外部端子22的筒状部32的部分,因此通过维持其形状/位置,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向筒状部32的压入。另一方面,外框部106的内周面106B由于没有外周面106A那样的制约,所以即便其位置特别是径向的位置变更,也能够将外框部106向筒状部32压入。通过变更内周面106B的位置,从而外框部106的厚度变化,由此,作为L型同轴连接器101整体的阻抗变化。

通过像这样一边维持外框部106的外周面106A的形状一边调整内周面106B的位置,从而能够不变更外部端子22的外形地容易地调整L型同轴连接器101的阻抗。

特别是,绝缘性构件106由树脂成形,因此与金属等相比,绝缘性构件106的形状的自由度高,适于阻抗的调整。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2的插头线缆100和L型同轴连接器101的制造方法的特征进行说明。

如图14A所示,首先,准备同轴线缆4和具有两叉部30的内部端子18。内部端子18已经与外部端子22和绝缘性构件102一起组装。具体而言,内部端子18由绝缘性构件102定位,并且绝缘性构件102压入固定于外部端子22。铆接卡合部36均为铆接前的状态,打开为能够接受同轴线缆4。

接下来,将同轴线缆4连接于内部端子18和外部端子22。具体而言,使同轴线缆4朝向内部端子18和外部端子22移动,如图14B所示,将同轴线缆4的中心导体部10与内部端子18的两叉部30连接,将外部导体部14与铆接卡合部36连接。

如图14B所示,中心导体部10被夹在内部端子18的两叉部30的缝隙。特别是在实施方式2中,中心导体部10的末端部亦即倾斜部10A朝向两叉部30的缝隙折弯弯曲。具体而言,将中心导体部10的末端部弯曲而形成有倾斜部10A的同轴线缆4***两叉部30的缝隙。由此,能够将中心导体部10可靠地连接于内部端子18的两叉部30。

中心导体部10的除倾斜部10A之外的部分沿着同轴线缆4的轴向A延伸,相对于此,倾斜部10A向与同轴线缆4的轴向A交叉的方向倾斜。而且在实施方式2中,对倾斜部10A为中心导体部10的末端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形成于中心导体部10的末端部以外的中途的部分等。

接下来,对铆接卡合部36进行铆接。具体而言,使用规定工具在周向上分别对铆接卡合部36进行铆接。在图14C所示的状态下,仅对铆接卡合部36中的第1铆接卡合部38进行铆接。通过铆接第1铆接卡合部38,从而能够稳固地维持中心导体部10和两叉部30连接的连接状态。

其后,将铆接卡合部36的第2铆接卡合部40和第3铆接卡合部42铆接。由此,同轴线缆4稳固地连接于L型同轴连接器101,并且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亦即插头线缆100完成。

以上,列举上述的实施方式1、2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1、2。例如,在实施方式1、2中,对外部端子22具有圆筒状的筒状部32、并且内部端子18的在筒状部32中配置的第1端子部24具有圆筒部5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这样的情况。筒状部32和圆筒部50的截面不局限于圆形状,也可以是任意形状。即,均为筒状即可。此外,均为圆筒状更能够抑制相互的电容耦合。

本说明书的“圆筒状”不仅包括完全的圆筒形状的情况,甚至还包括在圆筒形状施加有凹凸、缺口、突出部等的情况(大体圆筒状、近似圆筒状、大致圆筒状等)。

而且在实施方式1、2中,对内部端子18的第1端子部24和外部端子22的筒状部32延伸的方向(***方向B)为与同轴线缆4的轴向A正交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是不正交的情况。即,第1端子部24和筒状部32在与同轴线缆4的轴向A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即可。

而且在实施方式1、2中,对设置于第1端子部24的***孔28为贯通孔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这样的情况,仅一侧的第1开口部28A敞开即可,也可以是,另一侧的第2开口部28B闭塞。即,至少能够***绝缘性构件20的突出部46即可。而且换言之,在与位于***方向B末端的末端部相反一侧的基端部51具有***孔28即可。此外,使***孔28成为贯通孔这种构造能够使***的突出部46的长度更长,能够更加确保第1端子部24的强度。

而且在实施方式1、2中,对绝缘性构件20的突出部46延伸至与第1端子部24的末端部(凸部52)相同的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是从第1端子部24突出、或者完全收容于第1端子部24中的情况。此外,不使突出部46从第1端子部24进一步突出而收容于第1端子部24中这种构造更能够防止它与其他构件之间的干涉。

而且,在实施方式1、2中,对在第2端子部26的末端设置两叉部30、并使它在轴向A上与同轴线缆4的中心导体部10接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通过与两叉部30不同的结构来使它们接触。此外,设置在轴向A上与中心导体部10卡合的两叉部30这种构造更能够确保与中心导体部10接触的接触面积,能够获得良好的电气特性。

而且,在实施方式1、2中,对两叉部30中第1延伸部30A与第2延伸部30B各自的宽度相同且恒定(D1)、各自的厚度也相同且恒定的(D2)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这样的情况不,它们也可以相同且不恒定。此外,使宽度相同且恒定而且厚度也相同且恒定这种构造更能够获得良好的电气特性。

而且在实施方式1、2中,对将第1爪部38与绝缘性构件20的末端部48接触的部位设定为,距保持部34的距离比第1爪部38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的部位距保持部34的距离远这种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是相反的关系。此外,将第1爪部38与绝缘性构件20的末端部48接触的部位设定为,距保持部34的距离比第1爪部38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的部位距保持部34的距离远,或者与第1爪部38与外部导体部14接触的部位距保持部34的距离相同这种构造,更能够通过简单地结构确保第1爪部38与外部导体部14的接触。

本公开参照附图并且与优选的实施方式相关地充分进行记载,但各种变化和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变形、修正只要不偏离基于添附的权利要求书的本公开的范围,则应该理解为包含于其中。另外,各实施方式的要素的组合、顺序的变化可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和思想而实现。

此外,通过将上述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的任意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适当地组合,能够起到分别所具有的效果。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只要是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则能够应用。

附图标记说明

2...插头线缆(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4...同轴线缆;6...L型同轴连接器;8...对象方连接器;9...内部端子(中心插口);10...中心导体部(芯线);10A...倾斜部;11...外部端子;12...绝缘体;13...绝缘性构件(树脂模塑壳);14...外部导体部;16...绝缘被膜(外皮);18...内部端子(中心销);20...绝缘性构件(衬套);22...外部端子(壳体);24...第1端子部;26...第2端子部;28...***孔;28A...第1开口部;28B...第2开口部;30...两叉部;32...筒状部;34...保持部;35...固定部;36...铆接卡合部;38...第1爪部;40...第2爪部;42...第3爪部;44...基础部;46...突出部;48...末端部;50...圆筒部;51...基端部;52...凸部(末端部);100...插头线缆;101...L型同轴连接器;102...绝缘性构件;104...突出部;106...外框部;106A...外周面;106B...内周面;108...基础部;110...末端部;120...设备;122...按压部;124...引导件。

2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用于释放电流的放电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