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

文档序号:1665723 发布日期:2019-12-31 浏览:3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充气轮胎 (Pneumatic tire ) 是由 岩田康孝 于 2019-05-2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扶壁部的表面上设置有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多个胎侧保护部的轮胎中,在确保耐切割性的同时提高乘坐舒适性。具有从扶壁部(5)的外表面(5S)突出并且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多个胎侧保护部(7)。在胎侧保护部(7)内配置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延伸的倾斜槽(10)。倾斜槽(10)包括在槽底(Sb)排列有多根第一肋(11)的带肋倾斜槽(12)。(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pneumatic tire. The present invention addresses the problem of improving ride comfort while ensuring cut resistance in a tire having a buttress portion surface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sidewall protectors arranged in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of the tire. Has a plurality of sidewall protectors (7) protruding from the outer surface (5S) of the buttress portion (5) and arranged in the tir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An inclined groove (10) extending obliquely with respect to the tir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is disposed in the side wall protection portion (7). The inclined groove (10) includes a ribbed inclined groove (12) in which a plurality of first ribs (11) are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groove (Sb).)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扶壁部的表面上具有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多个胎侧保护部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假定进行越野行驶的充气轮胎中,一般在扶壁部的表面上形成有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多个胎侧保护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胎侧保护部能够在越野行驶时防止由于尖锐的石头等与轮胎侧面碰撞而导致切割到轮胎侧面。并且,在泥泞地中行驶时,能够借助相邻的胎侧保护部之间的间隙部(凹部)而将泥切断,从而提高在泥泞地中的牵引性能。

但是,相反地,胎侧保护部会使扶壁部的橡胶厚度增大。因此,轮胎的侧刚性(尤其是纵向刚性)增加,从而存在使乘坐舒适性降低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人员提出了在胎侧保护部内形成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延伸的倾斜槽。该倾斜槽会针对上下方向的载荷而向使槽宽减小的方向进行变形,因此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性。倾斜槽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越小,该效果越明显。但是,发现了随着所述角度变小,行驶时石头容易与倾斜槽的槽底接触而使其损伤等,成为新的切割起点。

因此,要想确保耐切割性并且提高乘坐舒适性,抑制在倾斜槽的槽底产生切割是很重要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558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如下充气轮胎,能够在扶壁部的表面上设置有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多个胎侧保护部的轮胎中确保耐切割性的同时提高乘坐舒适性。

本发明是一种充气轮胎,其包含从胎面部的轮胎轴向的两端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一对扶壁部,其中,一对所述扶壁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从所述扶壁部的外表面向轮胎轴向外侧突出并且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多个胎侧保护部,在所述胎侧保护部内配置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延伸的倾斜槽,所述倾斜槽包括在槽底排列有多根第一肋的带肋倾斜槽。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带肋倾斜槽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1为20°~40°。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带肋倾斜槽中,所述第一肋从所述槽底突出的突出高度为0.5mm~3.0mm,所述第一肋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肋宽为0.5mm~2.5mm,并且所述第一肋之间的间隔为1.5mm~5.5mm。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一肋将所述带肋倾斜槽的两侧的槽壁面之间连接起来。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带肋倾斜槽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所述带肋倾斜槽的两侧的槽壁面相对于所述胎侧保护部的外表面的法线的角度β为20°~60°。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倾斜槽具有第一倾斜槽和第二倾斜槽,该第一倾斜槽和第二倾斜槽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方向是不同的,至少第一倾斜槽被形成为带肋倾斜槽。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二倾斜槽在槽底不具备肋。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一倾斜槽的轮胎径向外端与所述第二倾斜槽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呈T字状交叉。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扶壁部的外表面上排列设置有将沿轮胎周向相邻的所述胎侧保护部之间连接起来的多根第二肋,所述第二肋相对于轮胎周向向与所述第一肋相同的方向倾斜。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在形成于扶壁部的外表面上的胎侧保护部上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延伸的倾斜槽。倾斜槽能够针对上下方向的载荷而向使槽宽减小的方向变形。因此,能够减小胎侧保护部的纵向刚性,提高乘坐舒适性。

另外,倾斜槽至少包含带肋倾斜槽。该带肋倾斜槽的槽底由被排列设置的多根第一肋来保护。因此,即使在倾斜槽的倾斜角度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槽底产生切割。即,胎侧保护部能够实现如下效果:在确保耐切割性的同时提高乘坐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剖视图。

图2是概念性地示出扶壁部的侧视图。

图3是放大示出胎侧保护部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相邻的胎侧保护部之间的间隙部的侧视图。

图5是与带肋倾斜槽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带肋倾斜槽的剖视图。

图6是与第一肋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第一肋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充气轮胎;2:胎面部;2t:两端;5:扶壁部;5S:外表面;7:胎侧保护部;10:倾斜槽;10A:第一倾斜槽;10B:第二倾斜槽;11:第一肋;12:带肋倾斜槽;14:第二肋;Bm:中间部;H1:突出高度;P1:间隔;Sb:槽底;Sw:槽壁面;W1:肋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以下,称为“轮胎1”)的标准状态下的包含轮胎轴心(省略图示)在内的右半部分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的方式,示出了四轮驱动车用的全天候用轮胎。但是,本发明当然也能够用于包含轻型卡车用轮胎、重载用轮胎在内的其他类别的轮胎1。

所述“标准状态”是指轮胎1被组装在标准轮辋(省略图示)上并且被填充了标准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说明,轮胎1的各部分的尺寸等是指在该标准状态下测定的值。

“标准轮辋”是在包含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中按照每个轮胎确定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是“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是“Design Rim”,如果是ETRTO,则是“Measuring Rim”。“标准内压”是在包含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中按照每个轮胎确定的空气压,如果是JATMA,则是“最高空气压”,如果是TRA,则是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是“INFLATION PRESSURE”。

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内部配置有环状的胎体6,该胎体6从与路面接触的胎面部2经由胎侧部3而到达胎圈部4的胎圈芯4C。胎体6由至少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一个)胎体帘布层6A形成,该胎体帘布层6A是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以例如70°~90°的角度排列而成的。胎体帘布层6A具有横跨胎圈芯4C、4C之间的主体部6a和与主体部6a相连并且在胎圈芯4C的周围折返的一对折返部6b。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还具有从胎面部2的轮胎轴向上的两端2t起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一对扶壁部5。扶壁部5是指胎侧部3中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区域,优选是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m靠轮胎径向外侧的区域。另外,胎面部2的两端2t被规定为,在对标准状态的轮胎1施加标准载荷并且以0度的外倾角与地面面接触时的最靠轮胎轴向外侧的接地位置。以下,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胎面部2的两端2t称作胎面端2t。

所述“标准载荷”是所述规格中按照每个轮胎而确定的载荷,如果是JATMA,则是最大负载能力,如果是TRA,则是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是“LOAD CAPACITY”。

如图1、2所示,在一对扶壁部5中的至少一个扶壁部5上,沿轮胎周向排列配置有从扶壁部5的外表面5S向轮胎轴向外侧突出的多个胎侧保护部7。

胎侧保护部7防止在越野行驶时尖锐的石头等与轮胎侧面发生碰撞而产生切割。另外,在泥泞地中行驶时,能够借助相邻的胎侧保护部7、7之间的间隙部9而将泥切断,从而提高泥泞地中的牵引性能。这样的胎侧保护部7优选设置于双方的扶壁部5。

如图3所示,在胎侧保护部7内配置有相对于轮胎周向以角度θ倾斜地延伸的倾斜槽10。

倾斜槽10距离胎侧保护部7的外表面7S的槽深度D(在图5中示出)为,胎侧保护部7从扶壁部5的外表面5S突出的突出高度H0(在图1中示出)以下。

在本例中,倾斜槽10包含:第一倾斜槽10A,其从胎侧保护部7的径向内缘Ei起、以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向轮胎周向一侧(在图3中为左侧)倾斜的方式延伸;以及第二倾斜槽10B,其向轮胎周向另一侧(在图3中为右侧)倾斜地延伸。倾斜槽10可以按照恒定的角度θ倾斜,另外,也可以在使角度θ逐渐减小或逐渐增大的同时倾斜。

这样的倾斜槽10能够针对上下方向的载荷而向使槽宽减小的朝向进行变形。因此,能够降低胎侧保护部7的纵向刚性,提高乘坐舒适性。倾斜槽10倾斜的角度θ越小,该效果越明显。但是,相反地,会招致以下这样的缺陷:随着倾斜的角度θ变小,行驶时石头容易与槽底Sb接触而导致其产生切割。

因此,在本发明中,倾斜槽10构成为包含带肋倾斜槽12,在该带肋倾斜槽12中,在槽底Sb排列有多根第一肋11。在本例中,第一倾斜槽10A形成为带肋倾斜槽12。

带肋倾斜槽12能够在发挥优异的乘坐舒适性的同时利用第一肋11来保护槽底Sb。因此,即使在倾斜槽10倾斜的角度θ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槽底Sb产生切割的情况。

即,关于带肋倾斜槽12,能够在设置有胎侧保护部7的轮胎1中抑制耐切割性降低并且提高乘坐舒适性。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能力,带肋倾斜槽12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1优选处于20°~40°的范围。当角度θ1超过40°时,无法充分地发挥提高乘坐舒适性的能力。另外,当角度θ1低于20°时,存在抑制切割的效果降低的倾向。另外,在角度θ1变化的情况下,角度θ1的平均值(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平均)优选处于20°~40°的范围。特别是,角度θ1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优选处于20°~40°的范围。

如图5所示,第一肋11将带肋倾斜槽12的两侧的槽壁面Sw、Sw之间连接起来。从抑制切割的效果的观点考虑,第一肋11相对于带肋倾斜槽12的长度方向的角度α(在图3中示出)优选处于60°~90°的范围。

另外,如图6所示,在带肋倾斜槽12中,第一肋11从槽底Sb突出的突出高度H1优选为0.5mm~3.0mm。另外,第一肋11在与第一肋1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肋宽W1优选为0.5mm~2.5mm,并且第一肋11之间的间隔P1优选为1.5mm~5.5mm。另外,从耐切割性的观点考虑,第一肋11的截面形状优选为梯形形状或矩形形状。另外,肋宽W1和间隔P1为在第一肋11的上端测定的值。

当突出高度H1低于0.5mm时,抑制切割的效果不足,相反地,当突出高度H1超过3.0mm时,刚性变高,不利于乘坐舒适性。另外,当肋宽W1低于0.5mm时,抑制切割的效果不足,相反地,当肋宽W1超过2.5mm时,刚性变高,不利于乘坐舒适性。另外,当间隔P1超过5.5mm时,抑制切割的效果不足,当间隔P1低于1.5mm时,刚性变高,不利于乘坐舒适性。

另外,如图5所示,第一肋11的所述突出高度H1优选为倾斜槽10的槽深度D的50%以下。另外,倾斜槽10的槽深度D处于胎侧保护部7从扶壁部5的外表面5S突出的突出高度H0(在图1中示出)的0.6倍~1.0倍的范围。

在带肋倾斜槽12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带肋倾斜槽12的两侧的槽壁面Sw、Sw相对于胎侧保护部7的外表面7S的法线的角度β优选为20°~60°。

当所述角度β低于20°时,带肋倾斜槽12的槽体积变大,石头与槽底Sb接触的几率增加,因此不利于抑制切割。相反地,当角度β超过60°时,槽体积变小,刚性变高,不利于乘坐舒适性。从这样的观点考虑,角度β的下限更优选为30°以上,上限更优选为50°以下。

如图3所示,在本例中,倾斜槽10包括在槽底Sb不具备肋的无肋倾斜槽13。在本例中,所述第二倾斜槽10B形成为无肋倾斜槽13。

无肋倾斜槽13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的角度θ2比带肋倾斜槽12的角度θ1大。由于θ2>θ1,从而石头与槽底Sb接触而导致其损伤的机会减少,确保了耐切割性能。另外,在角度θ2变化的情况下,角度θ2的平均值(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平均)比角度θ1大。

第一倾斜槽10A与第二倾斜槽10B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的方向彼此不同。而且,在本例中,第一倾斜槽10A的轮胎径向外端Aeo与第二倾斜槽10B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Bm呈T字状交叉。中间部Bm是指距第二倾斜槽10B的轮胎径向内端Bei、外端Beo分别为第二倾斜槽10B的全长的15%以上、优选为20%以上的长度的范围。

通过使第一倾斜槽10A的外端Aeo与第二倾斜槽10B呈T字状交差而中断,能够防止在第一倾斜槽10A中产生了切割的情况下、切割进一步进行。

如图4所示,在本例中,在扶壁部5的外表面5S上排列设置有将沿轮胎周向相邻的所述胎侧保护部7、7之间连接起来的多根第二肋14。尤其是,本例的第二肋14将胎侧保护部7的沿轮胎周向相对的壁面7w、7w之间连接起来。另外,在图2、3中,为了清晰而省略了描绘第二肋14。

第二肋14相对于轮胎周向、向与第一肋11相同的方向倾斜。该第二肋14能够抑制在间隙部9中外表面5S与石头接触而产生切割的情况。另外,出于与第一肋11相同的理由,第二肋14从外表面5S突出的突出高度H2(省略图示)优选为0.5mm~3.0mm,第二肋14在与第二肋14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朝向上的肋宽W2(省略图示)优选为0.5mm~2.5mm,并且第二肋14之间的间隔P2优选为1.5mm~5.5mm。

尤其优选为,第二肋14与第一肋11彼此平行并且以与第一肋相同的间隔(P1=P2)而形成。

如图4所示,从带肋倾斜槽12的轮胎径向外端Aeo到胎侧保护部7的轮胎径向外缘Eo为止的轮胎径向距离L优选为胎侧保护部7的轮胎径向宽度W7的4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这样,通过使带肋倾斜槽12远离接地面侧的外缘Eo,减少了与石头接触的几率,对耐切割有利。

如图3所示,在本例的胎侧保护部7上配置有辅助槽16,该辅助槽16从第二倾斜槽10B起、沿轮胎径向延伸至胎侧保护部7的轮胎径向外缘Eo。该辅助槽16使轮胎径向的边缘成分增加,有助于提高泥泞地中的牵引性能。但是,由于辅助槽16是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因此对乘坐舒适性和耐切割性几乎没有影响。能够省去辅助槽16。另外,“沿轮胎径向延伸”包括相对于轮胎径向线倾斜±10°以下的情况。

在轮胎1中,也可以在第二倾斜槽10B中设置第一肋11而将第二倾斜槽10B形成为带肋倾斜槽12。并且,也可以仅由第一倾斜槽10A(带肋倾斜槽12)构成倾斜槽10。

以上,对本发明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发明不限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变形为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实施例】

按照表1的规格,制造了呈图1所示的基本构造且具有图2、3所示的胎侧保护部的轮胎(轮胎尺寸:35×12.5R20LT)。而且,分别评价了各测试轮胎的耐切割性、乘坐舒适性。

在比较例和实施例中,在胎侧保护部内仅形成有第一倾斜槽和第二倾斜槽,并且仅表1所示的第一倾斜槽的规格不同。在比较例和实施例中,第二倾斜槽按照同一规格而形成为无肋倾斜槽。并且,在现有例中,在胎侧保护部内没有形成第一、第二倾斜槽。

<耐切割性>

将轮胎以轮辋(20×10J)、内压(450kPa)的条件安装于车辆(排气量为3500cc的四轮驱动车)的所有轮。然后,当使用所述车辆在包含岩石和瓦砾等的岩石路面上行驶了1500km之后,基于在扶壁部的外表面上产生的切割伤的数量、深度以及长度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中,以100为指数示出了现有例,数值越大,表示耐切割性越优异。

<乘坐舒适性>

使用与上述相同的条件的车辆在干燥沥青路面的测试道路上行驶,通过驾驶员的感官,以100为指数而评价了现有例。数值越大表示乘坐舒适性越优异。

【表1】

如表1所示,确认了,实施例的轮胎能够在确保与现有例相近的耐切割性的同时发挥与比较例1相近的优异的乘坐舒适性。

1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安全轮胎支撑装置的独立式锁紧机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