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接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86447 发布日期:2020-01-03 浏览:1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压接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Pressure bond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 是由 加藤隆幸 田中慎一郎 石川诚 于 2019-06-2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相对于具有曲面部分的板状的第1工件贴合多个比该第1工件小的板状的第2工件,也能够抑制第2工件产生的局部伸长量的差的压接装置及抑制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降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至少一个。压接装置相对于具有曲面部分的板状的第1工件贴合比所述第1工件小的板状的第2工件。压接装置包括真空腔、配置在真空腔内并供第1工件载置的载台和与载台相比更具有弹性的弹性体。压接装置使弹性体与载台间的距离靠近,从而使第2工件压接于第1工件。(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pressure welding device which can restrain the difference of local extension generated by a 2 nd workpiece even a plurality of plate-shaped 2 nd workpieces smaller than a 1 st workpiece are adhered to the 1 st workpiece with a curved surface part, and at least one of a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 display device which restrains the display quality reduction of a display panel. The pressure bonding device is used for bonding a plate-shaped 2 nd workpiece smaller than a plate-shaped 1 st workpiece with a curved surface part to the plate-shaped 1 st workpiece. The pressure bonding device includes a vacuum chamber, a stage disposed in the vacuum chamber and on which a 1 st workpiece is placed, and an elastic body having elasticity more than that of the stage. The press-bonding device bring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elastic body and the stage closer to each other, thereby press-bonding the 2 nd workpiece to the 1 st workpiece.)

压接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接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具有弯曲表面的显示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采用表面弯曲的作为前面板的罩玻璃的技术。

作为使显示面板贴合于罩玻璃的贴合方式,大致分为专利文献2示出的辊式和专利文献3示出的隔膜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924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7960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5-79587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2示出的辊式技术中,若相对于一个前面板贴合多个显示面板,则辊被按压于从显示面板的端部弯曲的表面,显示面板产生局部伸长量的差,因此存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降低的可能。

在专利文献3示出的隔膜式技术中,若使用安装有多个显示面板的隔膜进行贴合,则相对于前面板的凸部或凹部配置在中央的显示面板不会被按压于从显示面板的端部弯曲的表面。但配置在与前面板的凸部或凹部的端侧相对的位置的显示面板会被按压于从显示面板的端部弯曲的表面,在显示面板上产生局部伸长量的差,因此存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降低的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相对于具有曲面部分的板状的第1工件贴合多个比该第1工件小的板状的第2工件也能够抑制在第2 工件产生的局部伸长量的差的压接装置、以及抑制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降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一方案的压接装置相对于具有曲面部分的板状的第1工件贴合多个比所述第1工件小的板状的第2工件,该压接装置包括:真空腔;载台,其配置在所述真空腔内,供所述第1工件载置;以及弹性体,其与所述载台相比更具有弹性,通过使所述弹性体与所述载台间的距离靠近,从而使所述第2工件压接于所述第1工件。

一方案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相对于具有曲面部分且为透光性的前面板贴合多个比所述前面板小的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工序,将所述前面板安装于与具有弹性的弹性体相对置的载台,将所述显示面板安装于在所述弹性体与所述前面板之间***的承载片;以及压接工序,在所述准备工序后,将所述承载片和所述显示面板通过所述弹性体和所述载台夹持,使所述显示面板压接于所述前面板。

另一方案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相对于具有曲面部分且为透光性的前面板贴合多个比所述前面板小的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工序,将所述显示面板安装于具有弹性的弹性体,将所述前面板安装于与所述弹性体相对置的载台;以及压接工序,其在所述准备工序后,将所述显示面板通过所述弹性体和所述载台夹持,使所述显示面板压接于所述前面板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压接装置的构成图。

图4是在实施方式1的压接装置中说明承载片的保持的俯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压接装置的动作的构成图。

图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压接装置的动作的构成图。

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压接装置的动作的构成图。

图8是用于说明对比例的压接装置的隔膜的说明图。

图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压接装置的动作的构成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压接装置的动作的构成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压接装置的动作的构成图。

图12是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4是实施方式2的压接装置的构成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压接装置的动作的构成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压接装置的动作的构成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压接装置的动作的构成图。

图18是实施方式3的压接装置的构成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的压接装置的动作的构成图。

图20是实施方式4的压接装置的构成图。

图2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4的压接装置的动作的构成图。

图22是实施方式5的压接装置的构成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5的压接装置的动作的构成图。

图2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5的压接装置的动作的构成图。

图2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5的压接装置的动作的构成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前面板

1F 第1面

1R 第2面

2 显示面板

3 显示装置

4 承载片

5 真空腔

6 封固部件

7 隔膜

8 贴附单元

9 掩膜

10 载台

20、21、22、23、24、25、26、27、28、29 弹性体

30 控制装置

65、66 升降装置

100 压接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用于说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记载的内容。另外,以下记载的构成要素包含所属技术领域人员容易想到的实质上相同的要素。此外,以下记载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组合。并且,公开只不过是一例,所属技术领域人员容易想到的具有发明主旨的适当变更当然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附图是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存在与实际的方式相比将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示意性示出的情况,但只不过是一例,并非限定本发明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及各图中,存在对与已有附图相关且与已说明内容相同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而适当省略详细说明的情况。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俯视图。图1是图2中的I-I’剖面。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3包括前面板1和三个显示面板2。前面板1隔开图2所示的间隔ΔL地贴合有三个显示面板2。显示面板2在俯视观察时比前面板1小。

前面板1为保护显示面板2的罩部件。显示面板2配置在前面板1的一侧,隔着未图示的粘接层安装于前面板1。前面板1如图2所示从正面观察时呈矩形,但其并非对形状作出限定。

如图1所示,前面板1以曲率R1整体弯曲。前面板1为具有透光性的玻璃或合成树脂。因此,来自显示面板2的光从前面板1中透过。并且,从观看者来看是在沿着前面板1的表面的显示面上显示影像。

显示面板2为例如液晶面板或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以下称为OLED面板)。液晶面板或OLED面板也可以包含触摸面板。在显示面板2为液晶面板的情况下,在显示面板2的背侧设置背光源。显示面板2包括由玻璃等形成的第1基板及第2基板和夹在第1基板与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例如,显示面板2从正面观察时为矩形。显示面板2弯曲,从观看者来看,显示面板2的一个方向的两端与一个方向的中央相比位于近前侧。

如图1所示,前面板1的曲面部分的曲率在整个面内固定。显示面板2的前表面贴附于前面板1的第2面1R。

为了制造以上说明的显示装置3,在实施方式1中准备压接装置100。图3是实施方式1的压接装置的构成图。图4是在实施方式1的压接装置中说明承载片的保持的说明图。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压接装置的动作的构成图。压接装置100包括真空腔5、真空源51、载台10、弹性体20、固定台62、设置台61、63、升降装置65、配管52及控制装置30。

真空腔5是收容载台10、固定台62、设置台61、63及升降装置65的容器。真空源51为泵,经由配管52将真空腔5内的空气排出,使真空腔5内的压力低于大气。

载台10配置在真空腔5内,是用于将前面板1以紧贴于沿着曲面部分的表面的固定部11的状态固定的夹具。设置台61供载台10设置。固定台62与设置台61间的间隔能够利用升降装置65适当变更。升降装置65基于控制装置30的控制指令通过液压或马达等驱动机构的驱动使设置台61相对于固定台62升降。

弹性体20为具有弹性的底座。该弹性体20由在无压力施加时膜厚均匀的薄片状的合成橡胶、弹性体等形成。弹性部件也可以是天然橡胶。弹性体20固定于设置台63的有设置台61一侧的面。如图3所示,弹性体20具有沿着固定部11的固定面11F的凹形状的受压面20F。

承载片4为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由在无压力施加时膜厚均匀的薄片状的合成橡胶、弹性体等形成。弹性部件也可以是天然橡胶。

如图4所示,承载片4将两端由支承板40支承。由此,承载片4在俯视观察时覆盖前面板1的一部分。显示面板2预先利用粘接层等粘贴于承载片4。承载片4被定位于在俯视观察时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重合的规定位置。

如图3所示,承载片4以非接触的方式夹在弹性体20与载台10之间。承载片4中供显示面板2安装的安装面的剖面线L1沿着以最小距离相对置的前面板1的切线L2。

按照这种方式,承载片4中供显示面板2安装的安装面倾斜,安装面的倾斜角度沿着以最小距离相对置的载台10的固定面11F的切线。

控制装置30例如是至少包括作为运算装置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单元)和作为存储装置的存储器的计算机。控制装置30还能够使用这些硬件资源执行计算机程序实现各种功能。

具体来说,控制装置30读取在规定的存储部(未图示)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并在存储器中展开,使CPU执行在存储器中展开的程序所包含的命令。在实施方式1中,控制装置30控制真空源51的动作,以控制真空腔5内的压力。另外,控制装置30控制升降装置65的动作,以控制设置台61与设置台63间的距离。由此,基于升降装置65的驱动,使弹性体20与载台10间的距离变化。

接下来,说明使用上述压接装置100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首先,在准备工序中,如图3所示,在真空腔5内的承载片4上借助粘接层安装第一个显示面板2。此时,在显示面板2的与前面板1相对一侧也预先粘贴粘接层。另外,承载片4侧的粘接层的粘接力小于与前面板1相对一侧的粘接层。

此外,在准备工序中,将前面板1以紧贴于固定部11的状态固定,前面板1借助粘接层安装于载台10。按照这种方式,前面板1载置于载台10。前面板1向载台10的安装可以在将第一个显示面板2向承载片4的安装之前或之后,也可以同时。

在准备工序后进行使真空腔5内减压的减压工序。控制装置30控制真空源51的动作以控制真空腔5内的压力。

在真空腔5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后进行将显示面板2贴合于前面板1的压接工序。如图5所示,控制装置30将升降装置65设为上升状态,减小设置台61与设置台63间的距离。

其结果为,承载片4与载台10的固定部11间的距离靠近,安装于承载片4的第一个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抵接。在压接工序中,若前面板1与第一个显示面板2抵接,则第一个显示面板2与承载片4一起夹在弹性体20与前面板1之间。

在压接工序后,在剥离工序中,如图6所示,控制装置30将升降装置65设为下降状态,使设置台61与设置台63间的距离增大。由此,保持第一个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贴合的状态地将承载片4从第一个显示面板2剥离。

接下来,如图6所示,在承载片4上借助粘接层安装第二个显示面板2。承载片4被定位在与安装有第一个显示面板2的位置不同且在俯视观察时第二个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重合的规定位置。接下来,虽省略图示,但如上所述,在压接工序中,控制装置30将升降装置设为上升状态,减小设置台61与设置台63间的距离。

在压接工序后,在剥离工序中,如图7所示,控制装置30将升降装置设为下降状态,增大设置台61与设置台63间的距离。由此,保持第二个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贴合的状态地将承载片4从第二个显示面板2剥离。

接下来,如图7所示,在承载片4上借助粘接层安装第三个显示面板2。承载片4被定位在与安装第一个显示面板2及第二个显示面板的位置不同且在俯视观察时第三个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重合的规定位置。接下来,虽省略图示,但如上所述,执行压接工序的处理。然后执行剥离工序的处理。

接下来,真空腔5内的压力恢复至大气压,将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3取出。

图8是用于说明对比例的压接装置的隔膜的说明图。如图8所示,若使用安装有多个显示面板2的隔膜7来进行贴合,则相对于前面板1的凸部或凹部配置在中央的显示面板2没有被按压于从显示面板2的端部弯曲的表面。但在与前面板1的凸部或凹部的端侧相对的位置配置的显示面板2被按压于从显示面板2的端部弯曲的表面,在各显示面板2的一侧产生间隔G。由此,在与前面板1的凸部或凹部的端侧相对的位置配置的显示面板2上产生局部伸长量的差,因此存在该显示面板2的显示品质降低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如图5、图6及图7所示,在实施方式1中,多个显示面板2(三个显示面板2)没有被按压于从显示面板2的端部弯曲的表面。从显示面板2的中央到两端,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贴合。由此,在显示面板2上,夹着显示面板2的中央在两侧产生局部伸长量的差并相互抵消。其结果为,抑制显示面板2的显示品质降低。

在实施方式1中,制造出的显示装置3例如安装在车辆的仪表板上。显示装置3具有通过使前面板1的表面弯曲而使车辆的曲面状内装与显示装置3的表面平滑连接的优点。显示面板2上例如显示导航仪、速度计、转速计、燃料计及水温计等。

并且,显示装置3未必搭载在车辆上,也可以应用于移动终端等其他电子设备。另外,即使在显示装置3搭载于车辆的情况下,显示装置3显示的影像也不限于车辆的仪表类,可以是例如车载导航的地图等。

并且,显示面板2也可以是有机EL面板。在显示面板2为有机EL面板的情况下不需要背光源。另外,显示面板2也可以具有触控检测功能。即,也可以在显示面板2的内部或显示面板2的表面设置触摸面板。

并且,前面板1未必由玻璃形成。前面板1也可以由例如透光性的合成树脂形成。

如以上说明,压接装置100包括弹性体20、载台10、***在弹性体20及载台10之间的承载片4。载台10与前面板1中的曲面部分的第1面1F重合固定,具有沿着第1面1F的形状。承载片4保持显示面板2并使弹性体20与载台10间的距离靠近,从而将作为第2工件的显示面板2压接于作为第1工件的前面板1的第2面1R。

由此抑制显示面板2上产生的局部伸长量的差。另外,压接装置100能够同时将多个板状的作为第2工件的显示面板2贴合于具有曲面部分的板状的作为第1工件的前面板1。由此,能够缩短显示装置3的制造时间,降低显示装置3的成本。

此外,只要是实施方式1的压接装置100,则能够根据承载片4的位置,与多种前面板1的大小对应地将显示面板2贴合于任意位置。

另外,根据以上说明的显示装置3的制造方法,能够充分施加将显示面板2向前面板1按压的压力。其结果为,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贴合的状态稳定,能够抑制显示品质的降低。另外,显示面板2不易从前面板1脱落。

另外,在显示面板2为液晶面板的情况下,由于能够抑制显示面板2上产生的局部伸长量的差,因此能够抑制阵列基板与对置基板的错位。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显示品质降低。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图9至图1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压接装置的动作的构成图。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与实施方式1的压接装置同样地,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压接装置100中,载台10的固定面11F具有曲面部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载台10具有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固定部11。

与实施方式1的压接装置不同,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压接装置100具备针对各上述准备工序不同的弹性体21、22、23。如图9所示,弹性体21安装在设置台63上。弹性体21具有与载台10的固定面11F的一部分相对置的大小。如图10所示,弹性体22安装在设置台63。弹性体22具有与载台10的固定面11F的一部分相对置的大小。如图11所示,弹性体23安装在设置台63。弹性体23具有与载台10的固定面11F的一部分相对置的大小。

如图9所示,弹性体21具有沿着固定部11的固定面11F的凹形状的受压面21F。另外,如图10所示,弹性体22具有沿着固定部11的固定面11F的凹形状的受压面22F。另外,如图11所示,弹性体23具有沿着固定部11的固定面11F的凹形状的受压面23F。

与实施方式1的弹性体20相比,由于弹性体21、22、23较小,因此即使将载台10分别向弹性体21、22、23按压的压力较小,也能够使显示面板2贴合于前面板1。

根据该构造,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1的压接装置同样地,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压接装置100通过重复执行准备工序、压接工序和剥离工序,从而能够使多个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贴合。

(实施方式2)

图12是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3是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俯视图。图12是图13中的XII-XII’剖视图。在实施方式2的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实施方式2的前面板1包括曲率R2的曲面部分15、与曲率R2不同的曲率R3的曲面部分16、连接曲面部分15和曲面部分16的连结部17。即,若从显示面板2侧来看将曲面部分15作为为凸面则曲面部分16为凹面、若从观看者侧来看将曲面部分15作为凹面则面部分16为凸面的方式弯曲。按照这种方式,前面板1 具有多个曲面部分15、16,各曲面部分15、16的曲率不同。

如图12及图13所示,显示面板2弯曲。从观看者来看,贴附于曲面部分15的显示面板2的一方向上的两端相比于长度的中央而位于近前侧。另外,从观看者来看,贴附于曲面部分16的显示面板2的一个方向上的两端相比于一个方向上的中央而位于后侧。

图14是实施方式2的压接装置的构成图。图15至图1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压接装置的动作的构成图。如图14至图17所示,压接装置100包括真空腔5、真空源51、载台10、弹性体24、25、固定台62、64、设置台61、63、升降装置65、66、配管52及控制装置30。

载台10为配置在真空腔5内,用于将前面板1以紧贴于沿着曲面部分15、16的第1面1F的固定部11、12的状态固定的夹具。固定部11为设置台63侧鼓出的凸形状,固定部12为设置台61侧凹陷的凹形状。

如图14所示,弹性体24具有沿着固定部11的固定面11F的凹形状的受压面24F。另外,如图16所示,弹性体25具有沿着固定部12的固定面12F的凸形状的受压面25F。

设置台61设置载台10。固定台62与设置台61间的间隔能够利用升降装置65适当变更。设置台63设置弹性体24、25。固定台64与设置台63间的间隔能够利用升降装置66适当变更。升降装置66基于控制装置30的控制指令通过液压或马达等驱动机构的驱动使设置台63相对于固定台64升降。

如图14所示,承载片4以非接触方式夹在弹性体24与载台10之间。承载片4的供显示面板2安装的安装面的剖面线L3沿着以最小距离对置的前面板1的切线L4。

如图16所示,承载片4以非接触方式夹在弹性体25与载台10之间。承载片4的供显示面板2安装的安装面的剖面线L5沿着以最大距离对置的前面板1的切线L6。在图16示出的固定面12F的法线上的、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的最大法线距离,和在图14示出的固定面11F的法线上的、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的最小法线距离相等。

接下来说明使用上述压接装置100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首先,在准备工序中,如图14所示,在真空腔5内的承载片4上借助粘接层安装第一个显示面板2。此时,优选在第一个显示面板2的与前面板1相对一侧也粘贴粘接层。另外,承载片4侧的粘接层的粘接力小于与前面板1相对一侧的粘接层。

进而,在准备工序中,将前面板1以紧贴于固定部11、12的状态固定,前面板1借助粘接层安装于载台10。前面板1向载台10的安装可以在将第一个显示面板2向承载片4的安装前或后,也可以同时。

在准备工序后进行使真空腔5内减压的减压工序。控制装置30控制真空源51的动作,以控制真空腔5内的压力。

在真空腔5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后,进行使显示面板2贴合于前面板1的压接工序。如图15所示,控制装置30将升降装置65设为上升状态,减小设置台61与设置台63间的距离。

其结果为,承载片4与载台10的固定部11间的距离减小,安装于承载片4的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抵接。在压接工序中,若前面板1与第一个显示面板2抵接,则第一个显示面板2与承载片4一起夹在弹性体24与前面板1之间。

在压接工序后,在剥离工序中,如图16所示,控制装置30将升降装置65设为下降状态,使设置台61与设置台63间的距离增大。由此,保持第一个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贴合的状态,承载片4被从第一个显示面板2剥离。

接下来,如图16所示,在承载片4上借助粘接层安装第二个显示面板2。承载片4被定位于与安装有第一个显示面板2的位置不同且在俯视观察时第二个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重合的规定位置。

接下来进行将显示面板2贴合于前面板1的压接工序。如图17所示,控制装置30将升降装置66设为下降状态,使设置台61与设置台63间的距离减小。

其结果为,承载片4与载台10的固定部12间的距离减小,安装于承载片4的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抵接。在压接工序中,若前面板1与第二个显示面板2抵接,则第二个显示面板2与承载片4一起夹在弹性体25与前面板1之间。

在压接工序后,在剥离工序中,虽省略图示,但控制装置30将升降装置66设为上升状态,使设置台61与设置台63间的距离增大。由此,保持第二个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贴合的状态,承载片4被从第二个显示面板2剥离。

接下来,真空腔5内的压力恢复至大气压,将图12及图13所示的显示装置3取出。

在实施方式2中,两个显示面板2没有被按压于从显示面板2的端部弯曲的表面。从显示面板2的中央到两端,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逐渐贴合。由此,在显示面板2上,局部伸长量的差夹着显示面板2的中央在两侧产生并相互抵消。其结果为,抑制显示面板2的显示品质降低。

如以上说明,压接装置100能够根据承载片4的位置,对应于包括曲率R2的曲面部分15及与曲率R2不同的曲率R3的曲面部分16的前面板1地,将显示面板2贴合于任意位置。另外,压接装置100能够根据承载片4的位置,对应于包括凹面及凸面的前面板1地,将显示面板2贴合于任意位置。

由此能够抑制显示面板2上产生的局部伸长量的差。另外,压接装置100能够同时将多个板状的作为第2工件的显示面板2贴合于具有曲面部分的板状的作为第1工件的前面板1。由此能够缩短显示装置3的制造时间并降低显示装置3的成本。

通过改变弹性体24和弹性体25的厚度,能够充分地施加将显示面板2分别按压于与设置台61的距离不同的曲面部分15和曲面部分16的压力。其结果为,即使是具有凹凸形状的前面板1也能够贴附多个显示面板2。另外,显示面板2不易从前面板1脱落。

(实施方式3)

图18是实施方式3的压接装置的构成图。图1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的压接装置的动作的构成图。在实施方式3的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压接装置100包括真空腔5、真空源51、载台10、弹性体20、固定台62、设置台61、63、升降装置65、配管52及控制装置30。在实施方式3的压接装置中,未使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承载片4。显示面板2直接安装于弹性体20。

接下来说明使用实施方式3的压接装置100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首先,在准备工序中,如图18所示,在真空腔5内的弹性体20的受压面20F借助粘接层安装三个显示面板2。此时,在显示面板2的与前面板1相对一侧也预先粘贴有粘接层。另外,受压面20F侧的粘接层的粘接力小于与前面板1相对一侧的粘接层。

此外,在准备工序中,将前面板1以紧贴于固定部11的状态固定,前面板1借助粘接层安装于载台10。前面板1向载台10的安装可以在第一个显示面板2向承载片4的安装前或后,也可以同时。

如图18所示,弹性体20具有沿着固定部11的固定面11F的凹形状的受压面20F。因此,各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间的距离D1、D2及D3为相同的大小。

在准备工序后进行使真空腔5内减压的减压工序。控制装置30控制真空源51的动作以控制真空腔5内的压力。

在真空腔5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后进行将显示面板2贴合于前面板1的压接工序。如图19所示,控制装置30将升降装置65设为上升状态,使设置台61与设置台63间的距离减小。

其结果为,弹性体20与载台10的固定部11间的距离减小,三个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抵接。在压接工序中,若前面板1与第一个显示面板2抵接,则显示面板2夹在弹性体20与前面板1之间。

在压接工序后,在剥离工序中,控制装置30将升降装置65设为下降状态,使设置台61与设置台63间的距离增大。由此,保持三个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贴合的状态,弹性体20被从三个显示面板2 剥离。

接下来,真空腔5内的压力恢复至大气压,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3被取出。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压接装置100通过由弹性体20保持显示面板2并使弹性体20与载台10间的距离靠近,从而将显示面板2压接于前面板1的第2面1R。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显示装置3的制造方法,能够将比前面板1小的多个显示面板2贴合于具有曲面部分且为透光性的前面板1。显示装置3的制造方法包含准备工序、压接工序和剥离工序。准备工序将显示面板2安装于具有弹性的至少一个弹性体20,将前面板1安装于与弹性体20对置的载台10。压接工序在准备工序后,将显示面板2以弹性体20和载台10夹持,将各显示面板2分别压接于前面板1的不同位置。在剥离工序中,使弹性体20与载台10间的距离增大,将显示面板2从弹性体26剥离。

由此能够抑制显示面板2上产生的局部伸长量的差。另外,压接装置100同时将板状的作为第2工件的多个显示面板2贴合于具有曲面部分的板状的作为第1工件的前面板1。由此能够缩短显示装置3的制造时间并降低显示装置3的成本。

或者,如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所示,也能够使用弹性体21、22及23,将作为第2工件的显示面板2逐个压接于作为第1工件的前面板1的第2面1R。

由此,通过使多个显示面板2逐个变形,能够提高贴附位置精度并抑制显示品质降低。并且能够抑制显示面板2上产生的局部伸长量的差。

根据实施方式3,能够提高多个显示面板2的贴附位置精度并抑制显示品质降低。并且能够抑制显示面板2上产生的局部伸长量的差。

(实施方式4)

图20是实施方式4的压接装置的构成图。图2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4的压接装置的动作的构成图。在实施方式4的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了前面板1的曲面部分的曲率在整个面内固定的例子,但前面板1的曲面部分也可以是多个。另外,前面板1也可以设有具有不同曲率的曲面部分。另外,前面板1也可以设有多个曲面部分,且这些曲面部分设为包含凹面的曲面部分和凸面的曲面部分。

压接装置100包括真空腔5、真空源51、载台10、弹性体26、固定台62、64、设置台61、63、升降装置65、66、配管52及控制装置30。在实施方式4的压接装置中未使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承载片4。显示面板2直接安装于弹性体26。

接下来说明使用实施方式4的压接装置100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首先,在准备工序中,如图20所示,借助粘接层在真空腔5内的弹性体26的受压面26FA、26FB安装两个显示面板2。此时,预先在显示面板2的与前面板1相对一侧也粘贴有粘接层。另外,受压面26FA、26FB侧的粘接层的粘接力小于与前面板1相对一侧的粘接层。

进而,在准备工序中,将前面板1以紧贴于固定部11的状态固定,前面板1借助粘接层安装于载台10。前面板1向载台10的安装可以在将显示面板2向承载片4的安装前或后,也可以同时。

如图20所示,弹性体26具有沿着固定部11的固定面11F的凹形状的受压面26FA。另外,如图20所示,弹性体26具有沿着固定部12的固定面12F的凸形状的受压面26FB。因此,各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间的距离D5及D6为相同大小。

在准备工序后,进行使真空腔5内减压的减压工序。控制装置30控制真空源51的动作以控制真空腔5内的压力。

在真空腔5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后,进行将显示面板2贴合于前面板1的压接工序。如图21所示,控制装置30将升降装置65设为上升状态,使设置台61与设置台63间的距离减小。

其结果为,弹性体26与载台10的固定部11间的距离减小,两个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抵接。在压接工序中,若前面板1与显示面板2抵接,则显示面板2夹在弹性体26与前面板1之间。

在压接工序后,在剥离工序中,控制装置30将升降装置65设为下降状态,使设置台61与设置台63间的距离增大。由此,保持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贴合的状态,弹性体26被从显示面板2剥离。

接下来,真空腔5内的压力恢复至大气压,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3被取出。

此外,在压接工序中,控制装置30也可以将升降装置66设为下降状态,使设置台61与设置台63间的距离减小。在该情况下,在剥离工序中,控制装置30将升降装置66设为上升状态,使设置台61与设置台63间的距离增大。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压接装置100通过由弹性体26保持显示面板2并使弹性体20与载台10间的距离靠近,从而将显示面板2压接于前面板1的第2面1R。

由此能够抑制显示面板2上产生的局部伸长量的差。另外,压接装置100同时将板状的作为第2工件的多个显示面板2贴合于具有曲面部分的板状的作为第1工件的前面板1。由此能够缩短显示装置3的制造时间并降低显示装置3的成本。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显示装置3的制造方法,能够将比前面板1小的多个显示面板2贴合于具有曲面部分且为透光性的前面板1。显示装置3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工序、压接工序和剥离工序。在准备工序中,将显示面板2安装在具有弹性的至少一个弹性体26上,将前面板1安装于与弹性体26对置的平坦的载台10。在压接工序中,在准备工序后将显示面板2由弹性体26和载台10夹持,将各显示面板2分别压接于前面板1的不同位置。在剥离工序中,使弹性体26与载台10间的距离增大,将显示面板2从弹性体26剥离。

根据实施方式4,能够提高多个显示面板2的贴附位置精度并抑制显示品质降低。并且,能够抑制显示面板2上产生的局部伸长量的差。

(实施方式5)

图22是实施方式5的压接装置的构成图。图2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5的压接装置的动作的构成图。在实施方式5的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压接装置100包括真空腔5、真空源51、压力源34、载台10、贴附单元8、设置台61、63、控制阀31、配管36、35、52、53及控制装置30。

贴附单元8包括设置台63、封固部件6和隔膜7。封固部件6是设置在隔膜7周围并封固设置台63与隔膜7间的空间的部件。

隔膜7为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由在无压力施加时膜厚均匀的薄片状的合成橡胶、弹性体等形成。弹性部件也可以是天然橡胶。

控制阀31是具有螺线管的电磁阀,基于控制装置30的指令,螺线管动作而切换减压状态与加压状态。控制阀31为两位三通型,但不限于此。例如,控制阀31也可以是能够选择减压状态、闭止状态、加压状态中任一种的三位三通型。

控制阀31在减压状态下经由配管36及配管53将由隔膜7、封固部件6及设置台63包围的空间与真空源51连接。控制阀31在减压状态下,不将来自压力源34的气体向由上述隔膜7、封固部件6及设置台63包围的空间供给。

控制阀31在加压状态下,经由配管36及配管35将由隔膜7、封固部件6及设置台63包围的空间与压力源34连接。控制阀31在加压状态下,将来自压力源34的气体向由隔膜7、封固部件6及设置台63包围的空间供给。

接下来说明使用上述压接装置100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首先,在准备工序中,如图22所示,将弹性体27安装在真空腔5内的隔膜7的载台10侧。弹性体27的周围用由金属等刚性高于隔膜7的板材形成的掩膜9覆盖。借助粘接层将显示面板2安装于弹性体27。此时,在显示面板2上,预先在与前面板1相对一侧也粘贴有粘接层。另外,隔膜7侧的粘接层的粘接力小于与前面板1相对一侧的粘接层。

进而,在准备工序中,将前面板1以紧贴于固定部11的状态固定,前面板1借助粘接层安装于载台10。前面板1向载台10的安装可以在显示面板2向弹性体27的安装前或后,也可以同时。

在准备工序后进行使真空腔5内减压的减压工序。控制装置30将控制阀31设为减压状态,驱动真空源51,控制真空源51的动作以控制真空腔5内的压力。

在真空腔5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后,进行将显示面板2贴合于前面板1的压接工序。如图23所示,控制装置30将控制阀31设为加压状态,使由隔膜7、封固部件6及设置台63包围的空间内的压力增大。在压接工序中,真空腔5内的压力与由隔膜7、封固部件6及设置台63包围的空间内的压力产生压力差,隔膜7分别变形。由此,未由掩膜9覆盖的隔膜7变形,由隔膜7、封固部件6及设置台63包围的空间的体积增大。

其结果为,弹性体27与载台10的固定部11间的距离减小,安装于弹性体27的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抵接。

在压接工序后,在剥离工序中,控制阀31从加压状态切换为减压状态,以将弹性体27从显示面板2剥离。在弹性体27被从显示面板2剥离后,真空腔5内的压力恢复至大气压。

接下来,如图24所示,在与图23所示的弹性体27不同的位置,在隔膜7的载台10侧安装弹性体28。弹性体28的周围用由金属等刚性高于隔膜7的板材形成的掩膜9覆盖。借助粘接层向弹性体28安装显示面板2。在准备工序后进行上述减压工序。

在真空腔5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后,进行将显示面板2贴合于前面板1的压接工序。如图24所示,控制装置30将控制阀31设为加压状态,使由隔膜7、封固部件6及设置台63包围的空间内的压力增大。在压接工序中,真空腔5内的压力与由隔膜7、封固部件6及设置台63包围的空间内的压力产生压力差,隔膜7分别变形。由此,未由掩膜9覆盖的隔膜7变形,由隔膜7、封固部件6及设置台63包围的空间的体积变大。

其结果为,弹性体28与载台10的固定部11间的距离减小,安装于弹性体28的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抵接。

在压接工序后,控制阀31从加压状态切换为减压状态,以在剥离工序中将弹性体28从显示面板2剥离。在弹性体28被从显示面板2剥离后,真空腔5内的压力恢复至大气压。

接下来,如图25所示,在与图23示出的弹性体27及图24示出的弹性体28不同的位置,在隔膜7的载台10侧安装弹性体29。弹性体29的周围用由金属等刚性高于隔膜7的板材形成的掩膜9覆盖。借助粘接层向向弹性体29安装显示面板2。在准备工序后进行上述减压工序。

在真空腔5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后,进行将显示面板2贴合于前面板1的压接工序。如图25所示,控制装置30将控制阀31设为加压状态,使由隔膜7、封固部件6及设置台63包围的空间内的压力增大。在压接工序中,真空腔5内的压力与由隔膜7、封固部件6及设置台63包围的空间内的压力产生压力差,隔膜7分别变形。由此,未由掩膜9覆盖的隔膜7变形,由隔膜7、封固部件6及设置台63包围的空间的体积变大。

其结果为,弹性体29与载台10的固定部11间的距离减小,安装于弹性体29的显示面板2与前面板1抵接。

在压接工序后,控制阀31从加压状态切换为减压状态,以便于在剥离工序中将弹性体29从显示面板2剥离。在弹性体29被从显示面板2剥离后,真空腔5内的压力恢复至大气压。然后,图1及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3被取出。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压接装置100包括真空腔5、载台10和贴附单元8。载台10配置在真空腔5内,具有与前面板1的第1面1F重合固定并沿着第1面1F的形状。贴附单元8分别利用内部的压力使具有弹性的隔膜7变形。对应于隔膜7的变形地,弹性体27、28、29中的某一个与载台10间的距离变化。由此,贴附于弹性体27、28、29的显示面板2压接于前面板1的第2面1R。

根据该构造,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效果。此外,若是实施方式5的压接装置100,则能够对应于多种前面板1的大小地将显示面板2贴合于任意位置。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式具有的其他作用效果从本说明书的记载可知的方案或所属技术领域人员能够适当想到的方案,当然应理解为是通过本发明得到的。

3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柔性屏高精度折弯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