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履带式垛式超前液压支架搬运装置

文档序号:1733419 发布日期:2019-12-20 浏览:3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履带式垛式超前液压支架搬运装置 (Crawler-type stack type advanced hydraulic support carrying device ) 是由 李宁 程宏图 宁伟文 王伟峰 于水亮 张宇 李世玺 付转 张新永 宋海洋 高倩 于 2019-10-3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履带式垛式超前液压支架搬运装置,包括履带运输车,履带运输车包括车架,车架四角处对称设有撑顶撑底油缸;车架顶面中部设有双向侧移升降装置,双向侧移升降装置的连接座中部左、右对称固定有竖直的左、右支撑柱,左、右支撑柱顶端间固定有支撑柱横梁,左、右支撑柱与支撑柱横梁形成中支撑框架,中支撑框架正前侧、正后侧对称设有前、后支撑框架,中、前支撑框架之间设有前剪叉伸缩部件,中、后支撑框架之间设有后剪叉伸缩部件;前支撑框架左、右端对称设有前左、前右垂直升降部件;后支撑框架左、右端对称设有后左、后右垂直升降部件。本发明能降低垛式超前液压支架移架过程中的劳动强度,并提高移架效率和移架过程的安全性。(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rawler-type stack type advanced hydraulic support carry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crawler carrier, wherein the crawler carrier comprises a frame, and top-supporting and bottom-supporting oil cylinders are symmetrically arranged at four corners of the frame; the middle part of the top surface of the frame is provided with a bidirectional lateral movement lifting device, the middle part of a connecting seat of the bidirectional lateral movement lifting device is symmetrically fixed with a left vertical support column and a right vertical support column at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a support column cross beam is fixed between the top ends of the left support column and the right support column, the left support column, the right support column and the support column cross beam form a middle support frame, the front side and the rear side of the middle support frame are symmetrically provided with a front support frame and a rear support frame, a front scissor telescopic component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middle support frame and the front support frame, and a rear scissor telescopic component is arranged; the left end and the right end of the front supporting frame are symmetrically provided with a front left vertical lifting component and a front right vertical lifting component; the left end and the right end of the rear supporting frame are symmetrically provided with a rear left vertical lifting component and a rear right vertical lifting component. The invention can reduce the labor intensity in the process of moving the stack type advanced hydraulic support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the safety of the moving process.)

一种履带式垛式超前液压支架搬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矿山机械运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履带式垛式超前液压支架搬运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煤工作面所有安全出口与巷道连接处20m范围内,必须加强支护;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此范围内的巷道高度不得低于1.8m。但随着工作面埋深的增加、条件的恶化,20m范围内的超前支护已不能保证有效的巷道断面尺寸,目前超前支护的距离已达100m以上。

目前,采用垛式超前液压支架已成为综采工作面两巷超前支护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是,采用顺巷方向支护,支架之间无连接,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安装,方便灵活,能够有效减少支架对顶板的反复支撑。

垛式超前液压支架是单组存在的,支架安装时,支架被轨道平板车运输到巷道需支护的位置,将支架对称布置在巷道前后两侧,前后两侧各一组;移架时,需将巷道前后两侧的支架移动到巷道中间的运输轨道平板车,然后被轨道平板车运输到巷道需支护的下一位置,轮番交替使用。整个过程中,只能靠人工采用手拉葫芦,通过肩扛拉吊的方式来移动垛式超前液压支架,一次只能移一架,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安全性差,不能满足高产高效矿井的生产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履带式垛式超前液压支架搬运装置,该搬运装置能满足煤矿井下高热、高湿、高尘、防爆等要求,适用于综采工作面巷道内垛式超前液压支架的搬运工作,能降低垛式超前液压支架移架过程中的劳动强度,并提高移架效率和移架过程的安全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履带式垛式超前液压支架搬运装置,包括履带运输车,履带运输车包括顶面水平的车架,车架前后部对称设有前、后履带底盘,车架四角处对称设有撑顶撑底油缸,撑顶撑底油缸包括竖直且与车架固定连接的油缸体,油缸体上、下部分别连有竖直撑顶、撑底活塞杆,履带运输车还包括液压马达、电动机、油泵、油箱、液控单向阀、液控双向锁、手动换向阀、防爆电磁启动器、矿用防爆照明灯、矿用漏电保护装置、手动液控系统,车架前后端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巷道内前、后侧相应垛式超前液压支架内侧之间的水平间距,以使履带运输车于巷道内前、后排垛式超前液压支架之间行走;车架顶面中部设有双向侧移升降装置,双向侧移升降装置包括与车架顶面中部固定相连的连接座,连接座中部左、右对称固定有竖直的左、右支撑柱,左、右支撑柱顶端间固定有支撑柱横梁,左、右支撑柱与支撑柱横梁形成中支撑框架,中支撑框架正前侧、正后侧对称设有前、后支撑框架,中、前支撑框架之间设有沿前后伸缩的前剪叉伸缩部件,中、后支撑框架之间设有沿前后伸缩的后剪叉伸缩部件,前、后剪叉伸缩部件前后对称且反向伸缩;前支撑框架左、右端对称设有前左、前右垂直升降部件,前左垂直升降部件包括与前支撑框架左端下部固定连接且水平的前左下卡臂,前左下卡臂正上方设有水平前左上卡臂,前左下卡臂与前左上卡臂之间设有前左升降千斤顶,前左上卡臂在前左升降千斤顶带动下相对前左下卡臂上下升降,前右垂直升降部件包括前右下卡臂、前右上卡臂与前右升降千斤顶,前左、前右上卡臂同时升降且升降幅度一致,前左、前右上卡臂共同用于卡住并搬运巷道内前排的垛式超前液压支架;后支撑框架左、右端对称设有后左、后右垂直升降部件,后左垂直升降部件包括后左下卡臂、后左上卡臂与后左升降千斤顶,后右垂直升降部件包括后右下卡臂、后右上卡臂与后右升降千斤顶,后左、后右上卡臂同时升降且升降幅度一致,后左、后右上卡臂共同用于卡住并搬运巷道内后排的垛式超前液压支架,前左、后左上卡臂同时升降且升降幅度一致。

进一步地,连接座呈“工字形”,连接座包括左、右对称且水平并且沿前后方向布置的左、右连接板,左、右连接板中部之间一体连有水平且沿左右方向布置的中连接板,左、右支撑柱分别固定于中连接板左、右部处,左、右支撑柱中部之间固定有水平中横梁。

进一步地,中连接板顶面在左、右支撑柱之间左右对称固定有中左、中右耳板部件,中左耳板部件包括竖直且左右对称并且均沿前后方向布置的第一、第二耳板,中右耳板部件包括第三、第四耳板;

前剪叉伸缩部件包括左、右对称且均沿前上方倾斜的第一、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后底部处于第一、第二耳板之间的前部处,第一连杆后底部与第一、第二耳板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第二连杆后底部处于第三、第四耳板之间的前部处,第二连杆后底部与第三、第四耳板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前支撑框架包括水平前支撑底板,前支撑底板处于车架顶面上方处且前支撑底板底面与车架顶面之间的竖直高度保持不变,前支撑底板左、右端对称固定有竖直的前左、前右支撑立柱,前左、前右支撑立柱顶端之间固定有水平前横梁,前支撑底板顶面在前左、前右支撑立柱之间左、右对称固定有前左、前右耳板部件,前左耳板部件包括竖直且左右对称并且均沿前后方向布置的第五、第六耳板,前右耳板部件包括第七、第八耳板,第一连杆前顶部左侧通过转轴连有向前下方倾斜的第三连杆,第二连杆前顶部右侧通过转轴连有向前下方倾斜的第四连杆,第三连杆前底部处于第五、第六耳板之间,第三连杆前底部与第五、第六耳板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第四连杆前底部处于第七、第八耳板之间,第四连杆前底部与第七、第八耳板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第一连杆中部左侧通过转轴与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五连杆中部连接,第五连杆后顶部通过水平滑杆沿左支撑柱右侧面上前部上下滑动,第二连杆中部右侧通过转轴与向后上方倾斜的第六连杆中部连接,第六连杆后顶部通过水平滑杆沿右支撑柱左侧面上前部上下滑动,第三连杆中部右侧通过转轴与向前上方倾斜的第七连杆中部连接,第七连杆前顶部通过水平滑杆沿前左支撑立柱右侧面上部上下滑动,第四连杆中部左侧通过转轴与向前上方倾斜的第八连杆中部连接,第八连杆前顶部通过水平滑杆沿前右支撑立柱左侧面上部上下滑动,第五、第七连杆底部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第六、第八连杆底部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上部之间、第三连杆与第四连杆下部之间、第五连杆与第六连杆上部之间、第七连杆与第八连杆下部之间分别固定连有水平横杆;

第一、第二连杆下部之间固定有水平下连接梁,第七、第八连杆上部之间固定有水平上连接梁,下连接梁与上连接梁之间左、右对称固定有向前上方倾斜的前左、前右伸缩千斤顶。

进一步地,前左支撑立柱下部向左延伸并形成前左支撑平台,前左下卡臂后部固定于前左支撑平台上,前左下卡臂右后部与前左支撑立柱左侧面紧贴且固定连接,前左上卡臂顶面前、后部分别向上固定设有前、后卡座,前左升降千斤顶的缸体顶端与前左上卡臂底面固定连接,前左下卡臂上设有用于前左升降千斤顶的活塞杆下部穿过的第一通孔,前左支撑平台上设有与第一通孔相对应且开口向上的第二凹槽,前左升降千斤顶的活塞杆下端穿过第一通孔且处于第二凹槽内,前左升降千斤顶的活塞杆下端与第二凹槽底面固定连接,前左升降千斤顶的缸体右侧面固定有前左滑块,前左支撑立柱左侧面上设有与前左滑块相适配的前左滑槽,前左滑块滑动连接于前左滑槽内。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中,该搬运装置能满足煤矿井下高热、高湿、高尘、防爆等要求,适用于综采工作面巷道内垛式超前液压支架的搬运工作,利用前剪叉伸缩部件、前左垂直升降部件、前右垂直升降部件以及后剪叉伸缩部件、后左垂直升降部件、后右垂直升降部件,一次可将巷道内前后两侧对称布置的两组垛式超前液压支架快速地搬移到该搬运装置上,装夹固定后,该搬运装置将两组垛式超前液压支架移动到巷道下一处支护位置,并利用前剪叉伸缩部件、前左垂直升降部件、前右垂直升降部件以及后剪叉伸缩部件、后左垂直升降部件、后右垂直升降部件将两组垛式超前液压支架快速地搬离该搬运装置,并摆放到巷道前后两侧支护位置,完成垛式超前液压支架的移架,降低了垛式超前液压支架移架过程中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移架效率和移架过程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再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该搬运装置在搬移状态时前、后剪叉伸缩部件伸展开且各上卡臂向上升起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该搬运装置在搬移状态时前、后剪叉伸缩部件伸展开且各上卡臂向下收缩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该搬运装置在运输状态(前、后剪叉伸缩部件收缩,且各上卡臂向下收缩)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为图8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该搬运装置在巷道内的运输方案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1、履带运输车,2、车架,3、前履带底盘,4、撑顶撑底油缸,5、油缸体,6、撑顶活塞杆,7、撑底活塞杆,8、左支撑柱,9、右支撑柱,10、支撑柱横梁,11、前支撑框架,12、后支撑框架,13、前左下卡臂,14、前左上卡臂,15、前左升降千斤顶,16、前右下卡臂,17、前右上卡臂,18、前右升降千斤顶,19、后左上卡臂,20、后左升降千斤顶,21、后右上卡臂,22、后右升降千斤顶,23、左连接板,24、右连接板,25、中连接板,26、中横梁,27、第一连杆,28、第二连杆,29、前支撑底板,30、前左支撑立柱,31、前右支撑立柱,32、前横梁,33、第五耳板,34、第六耳板,35、第七耳板,36、第八耳板,37、第三连杆,38、第四连杆,39、第五连杆,40、第六连杆,41、第七连杆,42、第八连杆,43、横杆,44、下连接梁,45、上连接梁,46、前左伸缩千斤顶,47、前右伸缩千斤顶,48、前左支撑平台,49、前卡座,50、后卡座,51、前左滑块,52、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3、巷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和3所示,一种履带式垛式超前液压支架搬运装置,包括履带运输车1,履带运输车1包括顶面水平的车架2,车架2前后部对称设有前履带底盘3、后履带底盘,车架2四角处对称设有撑顶撑底油缸4,撑顶撑底油缸4包括竖直且与车架2固定连接的油缸体5,油缸体5上、下部分别连有竖直撑顶活塞杆6、撑底活塞杆7,履带运输车1还包括液压马达、电动机、油泵、油箱、液控单向阀、液控双向锁、手动换向阀、防爆电磁启动器、矿用防爆照明灯、矿用漏电保护装置、手动液控系统,车架2前后端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巷道53内前、后侧相应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2内侧之间的水平间距,以使履带运输车1于巷道53内前、后排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2之间行走;车架2顶面中部设有双向侧移升降装置,双向侧移升降装置包括与车架2顶面中部固定相连的连接座,连接座中部左、右对称固定有竖直的左支撑柱8、右支撑柱9,左支撑柱8、右支撑柱9顶端间固定有支撑柱横梁10,左支撑柱8、右支撑柱9与支撑柱横梁10形成中支撑框架,中支撑框架正前侧、正后侧对称设有前支撑框架11、后支撑框架12,中支撑框架、前支撑框架11之间设有沿前后伸缩的前剪叉伸缩部件,中支撑框架、后支撑框架12之间设有沿前后伸缩的后剪叉伸缩部件,前、后剪叉伸缩部件前后对称且反向伸缩;前支撑框架11左、右端对称设有前左、前右垂直升降部件,前左垂直升降部件包括与前支撑框架11左端下部固定连接且水平的前左下卡臂13,前左下卡臂13正上方设有水平前左上卡臂14,前左下卡臂13与前左上卡臂14之间设有前左升降千斤顶15,前左上卡臂14在前左升降千斤顶15带动下相对前左下卡臂13上下升降,前右垂直升降部件包括前右下卡臂16、前右上卡臂17与前右升降千斤顶18,前左上卡臂14、前右上卡臂17同时升降且升降幅度一致,前左上卡臂14、前右上卡臂17共同用于卡住并搬运巷道53内前排的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2;后支撑框架12左、右端对称设有后左、后右垂直升降部件,后左垂直升降部件包括后左下卡臂、后左上卡臂19与后左升降千斤顶20,后右垂直升降部件包括后右下卡臂、后右上卡臂21与后右升降千斤顶22,后左上卡臂19、后右上卡臂21同时升降且升降幅度一致,后左上卡臂19、后右上卡臂21共同用于卡住并搬运巷道53内后排的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2,前左上卡臂14、后左上卡臂19同时升降且升降幅度一致。

其中,连接座呈“工字形”,连接座包括左、右对称且水平并且沿前后方向布置的左连接板23、右连接板24,左连接板23、右连接板24中部之间一体连有水平且沿左右方向布置的中连接板25,左支撑柱8、右支撑柱9分别固定于中连接板25左、右部处,左支撑柱8、右支撑柱9中部之间固定有水平中横梁26。

其中,

中连接板25顶面在左支撑柱8、右支撑柱9之间左右对称固定有中左耳板部件、中右耳板部件,中左耳板部件包括竖直且左右对称并且均沿前后方向布置的第一耳板、第二耳板,中右耳板部件包括第三耳板、第四耳板;

前剪叉伸缩部件包括左、右对称且均沿前上方倾斜的第一连杆27、第二连杆28,第一连杆27后底部处于第一耳板、第二耳板之间的前部处,第一连杆27后底部与第一耳板、第二耳板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第二连杆28后底部处于第三耳板、第四耳板之间的前部处,第二连杆28后底部与第三耳板、第四耳板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前支撑框架11包括水平前支撑底板29,前支撑底板29处于车架2顶面上方处且前支撑底板29底面与车架2顶面之间的竖直高度保持不变,前支撑底板29左、右端对称固定有竖直的前左支撑立柱30、前右支撑立柱31,前左支撑立柱30、前右支撑立柱31顶端之间固定有水平前横梁32,前支撑底板29顶面在前左支撑立柱30、前右支撑立柱31之间左、右对称固定有前左耳板部件、前右耳板部件,前左耳板部件包括竖直且左右对称并且均沿前后方向布置的第五耳板33、第六耳板34,前右耳板部件包括第七耳板35、第八耳板36,第一连杆27前顶部左侧通过转轴连有向前下方倾斜的第三连杆37,第二连杆28前顶部右侧通过转轴连有向前下方倾斜的第四连杆38,第三连杆37前底部处于第五耳板33、第六耳板34之间,第三连杆37前底部与第五耳板33、第六耳板34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第四连杆38前底部处于第七耳板35、第八耳板36之间,第四连杆38前底部与第七耳板35、第八耳板36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第一连杆27中部左侧通过转轴与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五连杆39中部连接,第五连杆39后顶部通过水平滑杆沿左支撑柱8右侧面上前部上下滑动,第二连杆28中部右侧通过转轴与向后上方倾斜的第六连杆40中部连接,第六连杆40后顶部通过水平滑杆沿右支撑柱9左侧面上前部上下滑动,第三连杆37中部右侧通过转轴与向前上方倾斜的第七连杆41中部连接,第七连杆41前顶部通过水平滑杆沿前左支撑立柱30右侧面上部上下滑动,第四连杆38中部左侧通过转轴与向前上方倾斜的第八连杆42中部连接,第八连杆42前顶部通过水平滑杆沿前右支撑立柱31左侧面上部上下滑动,第五连杆39、第七连杆41底部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第六连杆40、第八连杆42底部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第一连杆27与第二连杆28上部之间、第三连杆37与第四连杆38下部之间、第五连杆39与第六连杆40上部之间、第七连杆41与第八连杆42下部之间分别固定连有水平横杆43;

第一连杆27、第二连杆28下部之间固定有水平下连接梁44,第七、第八连杆42上部之间固定有水平上连接梁45,下连接梁44与上连接梁45之间左、右对称固定有向前上方倾斜的前左伸缩千斤顶46、前右伸缩千斤顶47。

其中,前左支撑立柱30下部向左延伸并形成前左支撑平台48,前左下卡臂13后部固定于前左支撑平台48上,前左下卡臂13右后部与前左支撑立柱30左侧面紧贴且固定连接,前左上卡臂14顶面前、后部分别向上固定设有前卡座49、后卡座50,前左升降千斤顶15的缸体顶端与前左上卡臂14底面固定连接,前左下卡臂13上设有用于前左升降千斤顶15的活塞杆下部穿过的第一通孔,前左支撑平台48上设有与第一通孔相对应且开口向上的第二凹槽,前左升降千斤顶15的活塞杆下端穿过第一通孔且处于第二凹槽内,前左升降千斤顶15的活塞杆下端与第二凹槽底面固定连接,前左升降千斤顶15的缸体右侧面固定有前左滑块51,前左支撑立柱30左侧面上设有与前左滑块51相适配的前左滑槽,前左滑块51滑动连接于前左滑槽内。

工作过程:如图4、5、6、7、8、9和10所示,当履带运输车1移动到巷道53内前后两侧对称布置的两组需移架的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2之间处时,履带运输车1停止移动,然后启动各撑顶撑底油缸4并使各撑顶撑底油缸4的撑顶活塞杆6顶端顶住巷道53内顶板,并使各撑顶撑底油缸4的撑底活塞杆7底端顶住巷道53内底板,再同时启动前、剪叉伸缩部件,以使前、后剪叉伸缩部件分别向前、向后伸展开,进而前支撑框架11在前剪叉伸缩部件的带动下向前伸展开,后支撑框架12在后剪叉伸缩部件的带动下向后伸展开,此时前左上卡臂14、前右上卡臂17分别处于前侧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2的顶梁下方左、右部处,前左、前右下卡臂16分别处于前侧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2的底梁上方左、右部处,且后左上卡臂19、后右上卡臂21分别处于后侧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2的顶梁下方左、右部处,后左、后右下卡臂分别处于后侧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2的底梁上方左、右部处,之后同时启动前左、前右、后左、后右升降千斤顶22,以使前左上卡臂14在前左升降千斤顶15带动下相对前左下卡臂13向上升起,且使前右上卡臂17在前右升降千斤顶18带动下相对前右下卡臂16向上升起,且使后左上卡臂19在后左升降千斤顶20带动下相对后左下卡臂向上升起,并使后右上卡臂21在后右升降千斤顶22带动下相对后右下卡臂向上升起,直至前左上卡臂14、前右上卡臂17顶面分别接触到前侧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2的顶梁底面左、右部,且后左上卡臂19、后右上卡臂21顶面分别接触到后侧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2的顶梁底面左、右部,且各上卡臂的前卡座49、后卡座50分别卡住相应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2顶梁相应位置处,之后同时使前左上卡臂14在前左升降千斤顶15带动下相对前左下卡臂13向下降落,且使前右上卡臂17在前右升降千斤顶18带动下相对前右下卡臂16向下降落,且使后左上卡臂19在后左升降千斤顶20带动下相对后左下卡臂向下降落,并使后右上卡臂21在后右升降千斤顶22带动下相对后右下卡臂向下降落,前左、前右、后左上卡臂19、后右上卡臂21在向下降落的同时前、后侧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2均进行垂直收缩,前左、前右、后左上卡臂19、后右上卡臂21向下降落到位后,前、后侧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2均收缩到位,且前侧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2的底梁顶面左、右部分别紧贴前左、前右下卡臂16底面,而后侧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2的底梁顶面左、右部分别紧贴后左、后右下卡臂底面,之后使前、后剪叉伸缩部件分别向后、向前收缩,进而前支撑框架11在前剪叉伸缩部件的带动下向后收缩,后支撑框架12在后剪叉伸缩部件的带动下向前收缩,从而前侧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2随同前支撑框架11向后收缩,且同时后侧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2随同后支撑框架12向前收缩,进而前、后侧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2分别处于车架2顶面前部、后部上方处,然后使各撑顶撑底油缸4的撑顶活塞杆6、撑底活塞杆7分别收缩,再使履带运输车1沿巷道53内向右移动,

当履带运输车1移动到巷道53内下一个需支护的位置处时,履带运输车1停止移动,然后启动各撑顶撑底油缸4并使各撑顶撑底油缸4的撑顶活塞杆6顶端顶住巷道53内顶板,并使各撑顶撑底油缸4的撑底活塞杆7底端顶住巷道53内底板,再同时启动前、后剪叉伸缩部件,以使前、后剪叉伸缩部件分别向前、向后伸展开,之后同时使前、后侧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2均垂直伸展开,以使前、后侧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2的底梁底面分别处于巷道53内前、后侧底板上,同时启动前左、前右、后左、后右升降千斤顶22,以使前左、前右、后左上卡臂19、后右上卡臂21分别向上升起,进而使前、后侧垛式超前液压支架52的顶梁顶面分别紧贴巷道53内前、后侧顶板,之后使前左、前右、后左上卡臂19、后右上卡臂21分别向下收缩,再然后使前、后剪叉伸缩部件分别向后、向前收缩,最后使各撑顶撑底油缸4的撑顶活塞杆6、撑底活塞杆7分别收缩,再使履带运输车1沿巷道53内向左或向右移动。

本发明中,履带运输车1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规履带运输车的工作原理,且在履带运输车1的车架2四角处对称设有了撑顶撑底油缸4,履带运输车1上包括的液压马达、电动机、油泵、油箱、液控单向阀、液控双向锁、手动换向阀、防爆电磁启动器、矿用防爆照明灯、矿用漏电保护装置、手动液控系统均属于现有技术中的常规技术,并且双向侧移升降装置的连接座通过螺栓与车架2固定连接,而双向侧移升降装置的液控系统与履带运输车1的液控系统二者独立,互不干涉。

2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综采工作面的设备列车系统及自移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