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固定器具

文档序号:1759534 发布日期:2019-11-29 浏览:1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线固定器具 (Line fixed appliance ) 是由 后藤修 畠中孝侑 于 2017-04-1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在线固定器具的固定构件中,在从宽度方向观察时,构成构件呈希腊字母α状延伸设置。所述固定构件包括形成为圈状的环部和从所述环部朝向顶端侧延伸设置的一对延伸设置部,在所述环部的顶端形成所述延伸设置部交叉的交叉部分。通过在所述线穿过所述环部的内空间的状态下所述环部从所述顶端侧向压管的中空部插入,从而在所述内空间中从所述基端侧朝向所述交叉部分拉入所述线,使所述线相对于所述环部固定。(In the fixing component of online fixed appliance, when observing in the width direction, member of formation is extended in alpha shape.The fixing component includes a pair of of the extended portion for being formed as the ring portion of round and being extended from the ring portion towards tip side, forms the cross section that the extended portion intersects on the top of the ring portion.It is inserted by the ring portion described in the state that the line is across the interior space of the ring portion from the top side to the hollow portion of pressure pipe, to pull the line from the base end side towards the cross section in the interior space, fix the line relative to the ring portion.)

线固定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处置的过程中固定线的线固定器具。

背景技术

在US2007/0270907A1中公开了一种在处置的过程中固定线的线固定器具。在该线固定器具中,设有外侧锁定构件和能够相对于外侧锁定构件在沿着长度轴线的方向上移动的内侧锁定构件,线缆(操作线构件)的顶端连接于内侧锁定构件。而且,在内侧锁定构件形成内部空洞,内部空洞在内侧锁定构件的顶端面的顶端开口和内侧锁定构件的外周面的外周开口相对于内侧锁定构件的外部开口。缝合了生物体组织等的线从顶端开口***到内侧锁定构件的内部空洞,经过外周开口从内部空洞伸出到内侧锁定构件的外部。而且,在线贯穿于内部空洞的状态下,将线缆向基端侧牵引,将内侧锁定构件向外侧锁定构件的内部***。由此,线中的、从外周开口伸出的伸出部分被夹持在内侧锁定构件的外周面和外侧锁定构件的内周面之间。通过在内侧锁定构件和外侧锁定构件之间夹持线,从而利用线和内侧锁定构件之间的摩擦及线和外侧锁定构件之间的摩擦而锁定线,将线相对于内侧锁定构件和外侧锁定构件固定。

在US2007/0270907A1的线固定器具中,由内侧锁定构件和外侧锁定构件各自的尺寸公差引起线与内侧锁定构件之间的摩擦力及线与外侧锁定构件之间的摩擦力发生变化。因此,由尺寸公差引起固定线的固定力发生变化,难以确保稳定的线的固定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确保稳定的线的固定力的线固定器具。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线固定器具,其在处置过程中固定线,其中,该线固定器具包括:压管,其从基端侧向顶端侧沿着长度轴线延伸设置,在该压管的内部形成中空部;固定构件,其由具有弹性的构成构件形成,在从与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构成构件呈希腊字母α状延伸设置;环部,其形成所述固定构件的基端,在从所述宽度方向观察时,该环部形成为圈状;第1延伸设置部,其在所述固定构件中从所述环部朝向顶端侧延伸设置,由所述构成构件的一个延伸设置端形成该第1延伸设置部的顶端;以及第2延伸设置部,其在所述固定构件中从所述环部朝向所述顶端侧延伸设置,并且由所述构成构件的另一个延伸设置端形成该第2延伸设置部的顶端,在从所述宽度方向观察时,该第2延伸设置部在所述环部的顶端形成与所述第1延伸设置部交叉的交叉部分,在所述线穿过由所述环部包围的内空间的状态下所述环部从所述顶端侧沿着所述长度轴线朝向所述基端侧向所述压管的所述中空部***,利用所述压管将所述环部朝向所述长度轴线地向所述压管的内周侧按压,从而在所述环部的所述内空间中从所述基端侧朝向所述交叉部分拉入所述线,使所述线相对于所述环部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线固定器具及该线固定器具的使用例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图。

图2是从固定构件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固定构件、压管及操作线构件的概略图。

图3是从固定构件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固定构件、压管及操作线构件的概略图。

图4是从顶端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固定构件、压管及操作线构件的概略图。

图5是针对第1实施方式的固定构件从固定构件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观察线从顶端侧***到一对延伸设置部之间的空间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6是针对第1实施方式的固定构件从固定构件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线从顶端侧***到一对延伸设置部之间的空间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7是从固定构件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观察自图5和图6所示的状态、线穿过一对延伸设置部的交叉部分的间隙***到环部的内空间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8是从固定构件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自图5和图6所示的状态、线穿过一对延伸设置部的交叉部分的间隙***到环部的内空间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9是从固定构件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观察自图7和图8所示的状态、固定构件***到压管的中空部、一对延伸设置部的交叉部分位于比压管的顶端靠基端侧的位置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0是从固定构件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自图7和图8所示的状态、固定构件***到压管的中空部、一对延伸设置部的交叉部分位于比压管的顶端靠基端侧的位置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1是从固定构件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观察自图9和图10所示的状态、在中空部中使固定构件进一步向基端侧移动、操作线构件和固定构件之间的连接分离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2是从固定构件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自图9和图10所示的状态、在中空部中使固定构件进一步向基端侧移动、操作线构件和固定构件之间的连接分离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3是概略地表示图11的A-A截面的剖视图。

图14是从顶端侧观察第1变形例的压管的概略图。

图15是从顶端侧观察第2变形例的压管的概略图。

图16是用与长度轴线大致平行的截面概略地表示第3变形例的压管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形成第4变形例的固定构件的构成构件的概略图。

图18是从固定构件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第4变形例的固定构件在压管的中空部中向基端侧移动、操作线构件和固定构件之间的连接分离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9是从固定构件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第5变形例的固定构件在压管的中空部中向基端侧移动、操作线构件和固定构件之间的连接分离的状态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3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线固定器具1及该线固定器具1的使用例的一个例子的图。如图1所示,线固定器具1包括压管2。压管2作为中心轴线而具有长度轴线C。在此,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的一侧是顶端侧(箭头C1侧),与顶端侧相反的一侧是基端侧(箭头C2侧)。压管2由金属或者树脂形成,其从基端侧向顶端侧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此外,在压管2的内部形成中空部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空部8的与长度轴线C大致垂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圆形。

线固定器具1包括供压管2从顶端侧抵接的线圈护套3。压管2以能够自线圈护套3分离的方式设置。在压管2抵接于线圈护套3的状态下,压管2与线圈护套3大致同轴,线圈护套3的中心轴线与压管2的长度轴线C大致同轴。在此,线圈护套3的沿着中心轴线(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的尺寸远远大于压管2的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的尺寸。因而,在压管2抵接于线圈护套3的状态下,在线圈护套3的顶端部设有压管2。此外,在压管2抵接于线圈护套3的状态下,线圈护套3的内部与压管2的中空部8连通。

在线圈护套3的基端侧连结由手术操作者等保持的保持部(未图示)。此外,操作线构件(线缆)5在线圈护套3的内部沿着线圈护套3的中心轴线(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操作线构件5从保持部的内部穿过线圈护套3的内部和压管2的中空部8朝向顶端侧延伸设置。操作线构件5的顶端连接于固定构件7。固定构件7由具有弹性的构成构件20形成。构成构件20例如是带构件,其由金属或者树脂形成。此外,构成构件20是细长的细长构件。

线固定器具1例如与内窥镜10一起使用。内窥镜10与已知的内窥镜同样包括操作部(未图示)和***部11,在内窥镜10中,从操作部的内部穿过***部11的内部延伸设置有通道13。而且,在操作部的外表面形成与通道13连通的***口(未图示),在***部11的顶端部形成使通道13相对于***部11的外部开口的开口15。在使用线固定器具1时,将固定构件7、压管2及线圈护套3从***口向通道13***。而且,在线圈护套3贯穿于通道13且压管2和固定构件7自开口15向***部11的外部突出的状态下,使用线固定器具1。此时,摄像元件17经由在***部11的顶端部设置的观察窗16观察被摄体,并且光经由在***部11的顶端部设置的照明窗(未图示)照射。

另外,线圈护套3和操作线构件5用作将线固定器具1穿过内窥镜10的通道13向体腔内***的供给器。也可以是,在使线固定器具1贯穿内窥镜10的通道13时,线固定器具1预先安装在线圈护套3的顶端部和操作线构件5的顶端部。此外,也可以是,在即将使线固定器具1贯穿于内窥镜10的通道13之前,医生等将线固定器具1安装在线圈护套3的顶端部和操作线构件5的顶端部。

图2~图4是表示固定构件7、压管2及操作线构件5的结构的图。在此,规定与沿着长度轴线C交叉的(大致垂直的)固定构件7的宽度方向(箭头W1的方向和箭头W2的方向)。此外,规定与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交叉(大致垂直)且与固定构件7的宽度方向交叉的(大致垂直的)固定构件7的厚度方向(箭头T1的方向和箭头T2的方向)。图2表示从固定构件7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观察到的状态,图3表示从固定构件7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到的状态。而且,图4表示从顶端侧观察到的状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构件7的宽度方向与形成固定构件7的构成构件20的宽度方向大致平行。而且,固定构件7的厚度方向与形成固定构件7的构成构件20的厚度方向大致平行。

如图2~图4所示,在固定构件7中,在从宽度方向观察时,构成构件20从一个延伸设置端E1到另一个延伸设置端E2呈大致希腊字母α状延伸设置。此外,固定构件7包括在从宽度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圈状(环状)的环部21。在环部21中,在从固定构件7的宽度方向观察时,构成构件20呈环状延伸设置。由环部21形成固定构件7的基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线构件5连接于环部21。在固定构件7中,形成由环部21包围的内空间22。环部21具有中心轴线P,环部21的中心轴线P穿过内空间2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环部21的中心轴线P与固定构件7的宽度方向大致平行。环部21具有朝向内空间22所处的一侧、即朝向中心轴线P的一侧的环内周面23。环内周面23与内空间22邻接。另外,图2~图4表示环部21自压管2的顶端向顶端侧突出的状态。

在固定构件7中,第1延伸设置部25和第2延伸设置部26从环部21朝向顶端侧延伸设置。延伸设置部25、26分别是形成为例如板状的板部。第1延伸设置部25的顶端由构成构件20的一个延伸设置端E1形成,第2延伸设置部26的顶端由构成构件20的另一个延伸设置端E2形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1延伸设置部25的顶端和第2延伸设置部26的顶端形成固定构件7的顶端。在环部21的顶端形成在从宽度方向观察时一对延伸设置部25、26交叉的交叉部分27。即,在从宽度方向观察固定构件7的状态下,在环部21的顶端的交叉部分27,第2延伸设置部26与第1延伸设置部25交叉。因而,延伸设置部25、26成为自交叉部分27向顶端侧突出的突出部。此外,在比交叉部分27靠顶端侧的部位,延伸设置部25、26在固定构件7的厚度方向上互相分开,在固定构件7的厚度方向上,延伸设置部25、26之间形成空间28。因而,在固定构件7中,第1延伸设置部25的顶端和第2延伸设置部26的顶端在厚度方向上互相分开。

接着,对在处置过程中使用线固定器具1固定线30的方法进行说明。线固定器具1例如用于在利用线30缝合了生物体组织等处置对象之后固定缝合了的线30。线30使用例如具有适当的回弹性(resilience)、即适当的弯曲难度的材料。在使用线固定器具1时,在环部21自压管2的顶端向顶端侧突出的状态、即交叉部分27位于比压管2的顶端靠顶端侧的位置的状态下,手术操作者将固定构件7配置在线30的附近。而且,如图5和图6所示,使线固定器具1移动,将线30从顶端侧***到延伸设置部25、26之间的空间28。此时,线30从第1延伸设置部25的顶端和第2延伸设置部26的顶端之间向空间28***。此外,此时,在延伸设置部25、26之间,线30沿着固定构件7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在线30向延伸设置部25、26之间的空间28***时,手术操作者使线固定器具1相对于线30向顶端侧移动,直到线30位于延伸设置部25、26的交叉部分27附近为止。另外,图5表示从固定构件7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观察到的状态,图6表示从固定构件7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到的状态。

在环部21自压管2的顶端向顶端侧突出的状态下,在交叉部分27(环部21的顶端)中,在宽度方向上,延伸设置部25、26之间形成间隙31(参照图3、图4及图6)。在使线30位于空间28中的、交叉部分27的附近时,手术操作者使固定构件7绕长度轴线C旋转。由此,如图7和图8所示,线30穿过交叉部分27的间隙31从顶端侧***到环部21的内空间22。由此,成为线30穿过内空间22的状态。

另外,交叉部分27的间隙31既可以大于线30的外径,也可以小于线30的外径。在交叉部分27的间隙31大于线30的外径的情况下,线30容易地向环部21的内空间22***。但是,在交叉部分27的间隙31大于线30的外径的情况下,优选的是,间隙31稍大于线30的外径。在交叉部分27的间隙31小于线30的外径的情况下,线30使交叉部分27弹性变形,将间隙31扩宽为使线30的外径穿过的状态。由此,线30穿过间隙31向环部21的内空间22***。

在此,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使前述的保持部(未图示)绕长度轴线C旋转,从而使固定构件7与压管2、线圈护套3及操作线构件5一起绕长度轴线C旋转。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根据由在保持部设置的操作构件(未图示)进行的操作使操作线构件5绕长度轴线C旋转,从而使固定构件7相对于压管2和线圈护套3绕长度轴线C旋转。在线30***到环部21的内空间22的状态下,在内空间22中,线30沿着固定构件7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另外,图7表示从固定构件7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观察到的状态,图8表示从固定构件7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到的状态。

在线30穿过环部21的内空间22的状态下,手术操作者根据由在前述的保持部设置的操作构件(未图示)进行的操作将操作线构件5向基端侧牵引。由此,固定构件7与操作线构件5一起相对于压管2和线圈护套3向基端侧移动。而且,自环部21自压管2的顶端向顶端侧突出的状态、即交叉部分27位于比压管2的顶端靠顶端侧的位置的图7和图8所示的状态,环部21从顶端侧向压管2的内部的中空部8***。由此,成为环部21配置在压管2的中空部8的状态。在此,在环部21自压管2的顶端向顶端侧突出的状态下,环部21在固定构件7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中空部8的内径。因此,通过将环部21向中空部8***,从而环部21被压管2的内周面朝向长度轴线C地向压管2的内周侧按压。由此,包含环部21的固定构件7弹性变形。而且,在环部21被压管2向内周侧按压的状态下,手术操作者根据由前述的操作构件进行的操作将操作线构件5进一步向基端侧牵引,使包含环部21的固定构件7在中空部8中向基端侧移动。此时,由于环部21与压管2接触,因此在环部21和压管2之间产生摩擦。

而且,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固定构件7向中空部8***到交叉部分27位于比压管2的顶端靠基端侧的位置的状态为止时,线30被拉入压管2的中空部8。此时,在线30具有适当的回弹性的情况下,线30以从基端侧抵接于交叉部分27的状态被拉入中空部8。在线30被拉入压管2的中空部8的状态下,在中空部8中,线30呈在环部21的内空间22中折回的大致字母U状延伸设置。即,线30中的、被拉入中空部8的部位在从中空部8的顶端开口朝向基端侧延伸设置到内空间22之后穿过环部21的内空间22,从内空间22朝向顶端侧延伸设置到中空部8的顶端开口。此时,在线30具有适当的回弹性的情况下,在线30的一部分被拉入中空部8的状态下,维持在中空部8的顶端开口处线30抵接于压管2的内周面。另外,图9表示从固定构件7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观察到的状态,图10表示从固定构件7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到的状态。

在像前述那样线30被拉入中空部8时,线30中的、从顶端开口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到内空间22的部位X1、X2被夹持在压管2的内周面和固定构件7之间。因此,线30的部位X1、X2与压管2以及固定构件7接触,并以较轻的力卡定在压管2和固定构件7之间。此外,线30的部位X1、X2通过被夹持在压管2的内周面和固定构件7之间而被引导为沿着长度轴线C的状态。由此,线30中的、被拉入中空部8的部位被施力为呈在内空间22中折回的大致字母U状延伸设置的状态。另外,由于线30中的、被夹持在压管2和固定构件7之间的部位X1、X2以较轻的力被卡定,因此能够相对于压管2和固定构件7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滑动。

在此,在环部21开始向压管2的中空部8***之后,随着固定构件7在中空部8中朝向基端侧去,固定构件7与压管2的内周面的接触面积变大。因而,在环部21开始向压管2的中空部8***之后,随着固定构件7在中空部8中朝向基端侧去,固定构件7与压管2之间的摩擦力增加。

此外,在自交叉部分27位于比压管2的顶端靠基端侧的位置的图9和图10所示的状态使固定构件7在中空部8中进一步向基端侧移动时,延伸设置部25、26中的、比交叉部分27靠顶端侧的部位被压管2的内周面向内周侧按压。而且,在延伸设置部25、26中的、比交叉部分27靠顶端侧的部位开始被压管2按压之后,随着固定构件7在中空部8中朝向基端侧去,在比交叉部分27靠顶端侧的部位,延伸设置部25、26互相靠近,延伸设置部25、26之间的空间28变小。在比交叉部分27靠顶端侧的部位延伸设置部25、26互相靠近时,环部21向固定构件7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扩大的方向弹性变形。因此,在延伸设置部25、26中的、比交叉部分27靠顶端侧的部位开始被压管2按压之后,随着固定构件7在中空部8中朝向基端侧去,从环部21对压管2向外周侧施加的按压力增加。因而,在延伸设置部25、26中的、比交叉部分27靠顶端侧的部位开始被压管2按压之后,由固定构件7在中空部8中向基端侧的移动引起的固定构件7与压管2之间的摩擦力急剧地增加。

而且,在使固定构件7在中空部8中向基端侧移动到图11和图12所示的状态为止时,固定构件7与压管2之间的摩擦力变为规定的大小以上。在此,在固定构件7与压管2之间的摩擦力增加时,操作线构件5与固定构件7之间的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的拉伸力增加。因此,在固定构件7与压管2之间的摩擦力变为规定的大小以上的图11和图12的状态下,操作线构件5与固定构件7之间的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的拉伸力变为规定的大小以上,利用拉伸力在操作线构件5的顶端部切断操作线构件5。由此,操作线构件5对于固定构件7的连接被分离。通过操作线构件5自固定构件7分离,从而压管2自线圈护套3分离。像前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管2的内周面和固定构件7作为使操作线构件5对于固定构件7的连接分离的分离部发挥功能。另外,图11表示从固定构件7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观察到的状态,图12表示从固定构件7的厚度方向的一侧观察到的状态。

此外,像前述那样,在环部21开始向压管2的中空部8***之后,随着固定构件7在中空部8中朝向基端侧去,固定构件7与压管2之间的摩擦力增加。而且,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状态下,固定构件7与压管2之间的摩擦力变为规定的大小以上。因此,在固定构件7在中空部8中向基端侧移动到图11和图12所示的状态为止时,利用压管2的内周面与固定构件7之间的摩擦,固定构件7在中空部8中相对于压管2固定。

此外,在交叉部分27***中空部8、线30被拉入中空部8时,对线30中的、在中空部8呈大致字母U状延伸设置的部位作用向顶端侧施加的张力。因此,线30中的、在环部21的内空间22延伸设置的部位X3被从基端侧朝向交叉部分27拉入。此外,利用从压管2向内周侧进行的按压使包含环部21的固定构件7弹性变形,从而交叉部分27的间隙31闭合或者减少到线30不能穿过的大小。由此,即使利用张力在环部21的内空间22中朝向交叉部分27拉入线30,也能防止线30从内空间22穿过间隙31脱离。

图13表示图11的A-A线截面。如图11~图13所示,在利用从压管2向内周侧进行的按压使固定构件7像前述那样弹性变形且在内空间22中线30被朝向交叉部分27拉入时,线30从基端侧抵接于环部21的环内周面23(延伸设置部25、26)。即,在环内周面23形成供线30从基端侧抵接的抵接部分33。在环内周面23中,线30的抵接部分33沿着固定构件7的宽度方向形成,抵接部分33形成在固定构件7的宽度方向上的规定的整个尺寸范围内。通过线30抵接于环内周面23,从而在抵接部分33和环内周面23之间产生摩擦。利用抵接部分33与环内周面23之间的摩擦,抵接部分33保持于环部21。由此,线30相对于包含环部21的固定构件7固定。此外,在固定构件7在中空部8中向基端侧移动到图11和图12所示的状态为止时,像前述那样,固定构件7相对于压管2固定。因而,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状态下,线30相对于压管2固定。

此外,在交叉部分27向中空部8***、在比交叉部分27靠顶端侧的部位,延伸设置部25、26被压管2的内周面向内周侧按压时,像前述那样,在比交叉部分27靠顶端侧的部位,延伸设置部25、26互相靠近。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固定构件7在中空部8中向基端侧移动到图11和图12所示的状态为止时,在比交叉部分27靠顶端侧的部位,线30被夹持在延伸设置部25、26之间。

像前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线30穿过环部21的内空间22的状态下从顶端侧沿着长度轴线C向压管2的中空部8***环部21,从而在环部21的内空间中线被从基端侧朝向交叉部分27拉入。由此,线30从基端侧抵接于环部21的环内周面23(延伸设置部25、26),利用线30的抵接部分33与环内周面23之间的摩擦,将抵接部分33保持于环部21,将线30相对于固定构件7和压管2固定。由于像前述那样线30固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线30的固定力、即线30与环内周面23之间的摩擦不受固定构件7和压管2等构件的尺寸公差以及线30的尺寸公差的影响。因而,与构件的尺寸公差和线30的尺寸公差无关,利用稳定的固定力将线30相对于固定构件7固定。即,确保了固定线30的稳定的固定力。此外,由于利用稳定的固定力将线30固定,因此防止了线30的固定力过度地变大的状况,有效地防止了线30的变形和切断等。

另外,在前述的例子中,对穿过延伸设置部25、26之间的空间28以及交叉部分27的间隙31将线30从顶端侧配置于由环部21包围的内空间2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在一个使用例中,例如也可以从与长度轴线C大致垂直的、固定构件7的宽度方向等与长度轴线C交叉的方向将线30直接配置在由环部21包围的内空间22。

(变形例)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中空部8的与长度轴线C大致垂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圆形,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在图14所示的第1变形例中,形成中空部8的压管2的内周面具有平面41A、41B。在本变形例中,压管2的内周面中的、除平面41A、41B之外的部位在与长度轴线C大致垂直的截面中形成为圆弧状的曲面。此外,例如在图15所示的第2变形例中,压管2的内周面由平面41A~41D形成。在该情况下,中空部8的与长度轴线C大致垂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状。在第1变形例和第2变形例中,由于分别设有平面(41A、41B;41A~41D),因此通过将环部21***中空部8,从而利用从平面(41A、41B;41A~41D)向内周侧进行的按压进一步适当地使固定构件7弹性变形。因此,交叉部分27的间隙31进一步适当地闭合或者减少到线30不能穿过的大小。

此外,在图16所示的第3变形例中,在压管2的内周面设有使中空部8的内径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而慢慢减小的锥面42。在本变形例中,在环部21***中空部8之后,包含环部21的固定构件7难以从中空部8向顶端侧脱离。即使在例如线30被拉入中空部8的状态下对线30作用的向顶端侧施加的张力变大,也能有效地防止固定构件7自中空部8向顶端侧脱离的状况。

此外,在图17和图18所示的第4变形例中,在形成固定构件7的构成构件20设有沿构成构件20的宽度方向突出的作为突耳(耳部)的突起43、45。突起43在构成构件20中形成在一个延伸设置端E1及其附近,突起45在构成构件20中形成在另一个延伸设置端E2及其附近。利用突起43、45,在构成构件20的延伸设置端E1、E2及其附近,构成构件2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变大。在固定构件7中,突起43、45设在比交叉部分27靠顶端侧的位置。此外,突起43设在第1延伸设置部25的顶端部,并且形成第1延伸设置部25的顶端。而且,突起45设在第2延伸设置部26的顶端部,并且形成第2延伸设置部26的顶端。

在本变形例中,在环部21***压管2的中空部8、在中空部8中固定构件7向基端侧移动到规定的位置时,突起43的基端和突起45的基端从顶端侧抵接于压管2的顶端面。因此,第1延伸设置部25中的比突起43的基端靠顶端侧的部位及第2延伸设置部26中的比突起45的基端靠顶端侧的部位不***中空部8。通过突起43、45抵接于压管2的顶端面,从而除了固定构件7与压管2的内周面之间的摩擦力之外,从压管2对突起43、45施加的反作用力也对操作线构件5与固定构件7之间的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的拉伸力产生影响。因此,在本变形例中,在固定构件7在中空部8中向基端侧移动到规定的位置时,可靠地对固定构件7和操作线构件5之间作用规定的大小以上的拉伸力。因而,在固定构件7在中空部8中向基端侧移动到规定的位置时,操作线构件5对于固定构件7的连接可靠地分离。像前述那样,在本变形例中,固定构件7的突起43、45作为使操作线构件5对于固定构件7的连接分离的分离部发挥功能。

此外,在图19所示的第5变形例中,在压管2的中空部8的基端部设有压管2的内周面向内周侧突出的突起47。在本变形例中,突起47绕长度轴线C形成在整周的范围内。因此,在中空部8的基端部,绕长度轴线C在整周的范围内形成由突起47包围的孔48。孔48的与长度轴线C大致垂直的截面积是能够供操作线构件5贯穿的大小。此外,孔48的与长度轴线C大致垂直的截面积是不能供固定构件7(环部21)***的大小。

在本变形例中,在环部21***到压管2的中空部8、固定构件7在中空部8中向基端侧移动到规定的位置时,环部21从顶端侧抵接于压管2的突起47。因此,固定构件7的基端不从突起47的顶端向基端侧移动。通过固定构件7抵接于突起47,从而除了固定构件7和压管2的内周面之间的摩擦力之外,从突起47对固定构件7施加的反作用力也对操作线构件5与固定构件7之间的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的拉伸力产生影响。因此,在本变形例中,在固定构件7在中空部8中向基端侧移动到规定的位置时,对固定构件7和操作线构件5之间可靠地作用规定的大小以上的拉伸力。因而,在固定构件7在中空部8中向基端侧移动到规定的位置时,操作线构件5对于固定构件7的连接可靠地分离。像前述那样,在本变形例中,压管2的突起47作为使操作线构件5对于固定构件7的连接分离的分离部发挥功能。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等中,操作线构件5直接连接于固定构件7,但并不限于此。在一个变形例中,也可以是,在固定构件7的环部21和操作线构件5之间设有连结构件(未图示)。在该情况下,连结构件的一端连结于固定构件7的环部21,连结构件的另一端连结于操作线构件5。另外,既可以是连结构件的一端以能够装拆的方式连结于固定构件7的环部21,也可以是连结构件的另一端以能够装拆的方式连结于操作线构件5。即,在本变形例中,操作线构件5借助连结构件间接地连结于固定构件7。在该情况下,通过因向基端侧牵引操作线构件5而使连结构件的一端或者另一端断裂等,从而使操作线构件5和固定构件7的环部21之间的连接分离。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等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前述的实施方式等,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变形是不言而喻的。

以下,附记本发明的特征性的事项。

(备注1)

一种方法,其使用线固定器具固定线,该线固定器具具备:压管,其从基端侧向顶端侧沿着长度轴线延伸设置,在该压管的内部形成中空部;固定构件,其由具有弹性的构成构件形成,在从与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构成构件呈希腊字母α状延伸设置;环部,其形成所述固定构件的基端,在从所述宽度方向观察时,该环部形成为圈状;第1延伸设置部,其在所述固定构件中从所述环部朝向顶端侧延伸设置,由所述构成构件的一个延伸设置端形成该第1延伸设置部的顶端;以及第2延伸设置部,其在所述固定构件中从所述环部朝向所述顶端侧延伸设置,并且由所述构成构件的另一个延伸设置端形成该第2延伸设置部的顶端,在从所述宽度方向观察时,该第2延伸设置部在所述环部的顶端形成与所述第1延伸设置部交叉的交叉部分,其中,

该方法具备以下的过程:

在所述环部自所述压管的顶端向所述顶端侧突出的状态下,向由所述环部包围的内空间***所述线;

在所述线***到所述环部的所述内空间的状态下,所述环部从所述顶端侧沿着所述长度轴线朝向所述基端侧地***到所述压管的所述中空部,利用所述压管将所述环部朝向所述长度轴线地向所述压管的内周侧按压;以及

在所述线***到所述环部的所述内空间的状态下,在所述中空部使所述固定构件向所述基端侧移动,在所述环部的所述内空间将所述线从所述基端侧朝向所述交叉部分拉入。

(备注2)

根据备注1的方法,其中,向所述内空间***所述线的过程包括这样的过程:在所述线位于比所述交叉部分靠所述顶端侧的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固定构件绕所述长度轴线旋转,从而将所述线从所述顶端侧穿过在所述交叉部分的所述宽度方向上形成在所述第1延伸设置部和所述第2延伸设置部之间的间隙而***所述环部的所述内空间。

(备注3)

根据备注2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环部***所述压管的所述中空部的过程包括这样的过程:利用从所述压管向所述内周侧进行的按压使所述环部弹性变形,从而使所述交叉部分的所述间隙闭合或者减少,防止所述线自所述内空间脱离。

(备注4)

根据备注1的方法,其中,在所述中空部使所述固定构件向所述基端侧移动的过程包括这样的过程:将所述线拉入所述中空部,在所述中空部的顶端开口和所述内空间之间将所述线施力为呈在所述内空间中折返的字母U状延伸设置的状态。

2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伤口闭合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