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

文档序号:1765029 发布日期:2019-12-03 浏览:2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安全气囊 (Air bag ) 是由 桥本和茂 石川智理 于 2019-05-2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气囊,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获得适当的保护性能。安全气囊(10)具备并列配置有分别导入气体的多个气室(19)的袋状的安全气囊主体部(12)。并且,安全气囊(10)具备以使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末端侧朝向基端侧而靠近头部(A)来限制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膨胀形状的调整部(31)。(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kind of air bag, can obtain protective value appropriate in simple structure.Air bag (10) has the bag-shaped airbag body portion (12) for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with the multiple gas chambers (19) for being directed respectively into gas.Also, air bag (10) has so that the end side of airbag body portion (12) limits the adjustment section (31) of the inflated configuration in airbag body portion (12) close to head (A) towards base end side.)

安全气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护乘坐者的头部的安全气囊。

背景技术

以往,关于具备导入气体而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的安全气囊装置,公开有一种包覆自行车等二轮车的乘坐者的头部而进行保护的、或者包覆坐在汽车的座位上的乘坐者的头部而进行保护的头部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例如,使用于这种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主体部具备多个长形的气室,这些气室并列配置。而且,该安全气囊主体部成为以折叠的状态容纳,且通过从后头部附近导入的气体膨胀展开而从后头部包覆包含头部两侧并遍及前头部的部分。

为该结构时,可想到若安全气囊主体部通过从展开基端侧导入的气体的流入进行膨胀,则因其膨胀而被拉伸,从而作为展开末端侧的前头部的保护部分相对于乘坐者的前头部上浮。

因此,公开有例如通过外侧袋包覆对气体进行保持并展开的内侧袋的表面而保持形状的结构(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3-540209号公报(第6~10页、图2)

然而,利用如上述的复杂的安全气囊主体部的结构来降低制造成本变得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获得适当的保护性能的安全气囊。

技术方案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通过利用被导入的气体进行膨胀来保护乘坐者的头部,该安全气囊具备:袋状的安全气囊主体部,并列配置有分别导入气体的多个气室;及调整部,以使该安全气囊主体部的末端侧朝向基端侧而靠近所述头部的方式来限制所述安全气囊主体部的膨胀形状。

技术方案2所述的安全气囊为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调整部形成于不被导入气体的非膨胀部。

技术方案3所述的安全气囊为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调整部由所述非膨胀部的一部分折叠并固定而形成。

技术方案4所述的安全气囊为根据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其具备:加强部,保护所述调整部,使其免受伴随安全气囊主体部的膨胀的负载带来的影响。

技术方案5所述的安全气囊为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调整部及所述加强部为分别通过缝制线形成的缝制部,所述加强部沿与所述调整部交叉的方向朝向安全气囊主体部的末端侧延伸。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安全气囊,通过调整部限制,以使并列配置有分别导入气体的多个气室的袋状的安全气囊主体部的膨胀形状的末端侧朝向基端侧而靠近头部,由此能够以适当地包覆乘坐者的头部的保护对象区域的方式,使安全气囊主体部的末端侧膨胀,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获得适当的保护性能。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安全气囊,除了技术方案1所述的安全气囊的效果之外,通过将调整部形成于非膨胀部,从而能够轻松形成调整部而不阻碍气室内的气体的流动。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安全气囊,除了技术方案2所述的安全气囊的效果之外,通过折叠并固定非膨胀部的一部分而形成调整部,从而通过非膨胀部的折叠能够轻松地调整使安全气囊主体部的末端侧靠近头部的量。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安全气囊,除了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的效果之外,通过加强部保护调整部,使其免受伴随安全气囊主体部的膨胀的负载带来的影响,从而可靠地防止安全气囊主体部膨胀时调整部发生破损,通过调整部能够以适当地包覆乘坐者的头部的保护对象区域的方式,使安全气囊主体部的末端侧膨胀。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安全气囊,除了技术方案4所述的安全气囊的效果之外,作为通过缝制线形成调整部及加强部的缝制部,在沿与调整部交叉的方向朝向安全气囊主体部的末端侧延设加强部,由此能够通过加强部有效地接受伴随安全气囊主体部的膨胀的负载,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基于因该负载引起的缝制线的断裂导致的调整部的破损。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侧视图,图1(b)是表示比较例的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基布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3(b)是图3(a)的I-I相应位置的剖视图。

图4(a)至图4(c)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图4(d)是图4(c)的II-II相应位置的剖视图。

图5(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5(b)是图5(a)的III-III相应位置的剖视图。

图6(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6(b)是图6(a)的IV-IV相应位置的剖视图。

图7(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侧视图,图7(b)是放大表示图7(a)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基布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a)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9(b)是图9(a)的I-I相应位置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安全气囊,12-安全气囊主体部,17-非膨胀部,19-气室,31-调整部,35-加强部,A-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a)中,符号10表示安全气囊。具备该安全气囊10的图2所示的安全气囊装置11为保护作为移动体的自行车等的乘坐者的头部A的头部保护安全气囊装置。本实施方式中,该安全气囊装置11例如为佩戴于乘坐者的脖颈周围的二轮车用安全气囊装置。另外,以下,前后方向(箭头FR方向及箭头RR方向)、左右两侧方向(图1所示的箭头L方向及箭头R方向)及上下方向(箭头U方向及箭头D方向)分别以乘坐者佩戴安全气囊装置11的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

而且,该安全气囊装置11还可以称作安全气囊模组,因此除了具有作为袋状外壳部的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上述安全气囊10之外,还具备向安全气囊主体部12供给气体的充气机、控制充气机的动作的控制机构及成为它们的电源的电池(二次电池)等。而且,关于该安全气囊装置11,即,例如通过规定方法折叠的状态的安全气囊10(安全气囊主体部12)与充气机、控制机构及电池等一同容纳于布制等罩体的内部,并卷绕在乘坐者的脖颈周围而佩戴。

充气机具备具有圆盘状或圆柱状等形状的主体部。在主体部的内侧容纳点火器及药剂,点火器通过经由所连接的连接器传递的来自控制机构的电信号燃烧药剂,并将膨胀用气体从形成在主体部的气体喷射口快速供给到安全气囊主体部12内。

控制机构具备检测冲击的传感器或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经由信号线与充气机连接,且通过传感器检测出规定冲击时使充气机工作。

而且,安全气囊主体部12通过缝制、粘接或熔接等组合并接合单个或多个基布,从而整体上形成为袋状。即,安全气囊主体部12可以利用1张基布以所谓的一体式编织(OnePiece Woven、OPW)进行筒织而形成,也可以通过缝制等接合2张以上基布而形成为袋状。并且,该安全气囊主体部12具备:气体导入部15,从充气机导入气体;膨胀部16,通过从该气体导入部15导入气体而膨胀;及非膨胀部17,不被导入气体。而且,该安全气囊主体部12形成为通过利用缝制等形成的接合部18接合,从而成为在膨胀展开状态下从乘坐者的脖颈周围包覆头部的头盔状的立体形状。

气体导入部15作为开口部而形成。该气体导入部15为成为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展开基端侧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气体导入部15位于乘坐者的脖颈周围的后部。该气体导入部15中例如可***有充气机的主体部的一部分。

膨胀部16具备多个通过来自气体导入部15的气体的导入而膨胀的气室(腔室)19。并且,在该膨胀部16形成有控制向气室19导入的气体的流动的气体引导部20。

在气室19设定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第1气室22及以放射状延伸的多个第2气室23。

各第1气室22为气体经由充气机从气体导入部15直接被导入的气室。各第1气室22沿左右方向形成为长形,且从气体导入部15分别向左方向及右方向突出。而且,各第1气室22以彼此的末端侧在乘坐者的脖颈部的前部位置对置的方式卷绕而位于乘坐者的脖颈周围,从而在膨胀展开状态下保护乘坐者的脖颈部。

各第2气室23相对于各第1气室22位于上侧的位置,且彼此左右并列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2气室23例如以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气室23在左右两侧部分别形成有3个,在中央部形成有1个,但该个数或形状并无限定。并且,各第2气室23例如在通过接合部18接合之前的基布的状态(图2)下,以缘部的距离从基端侧(下侧)朝向末端侧(上侧)逐渐增大的方式延伸,换言之,呈手指状展开而延伸。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气室23之间在通过接合部18接合之前的基布的状态下成为缺口部25,第2气室23彼此互相隔开间隔而形成。而且,各第2气室23成为在膨胀展开状态下保护从乘坐者的头部A的后部遍及两侧部及前部的位置。

气体引导部20只要能够向气室19有效地导入气体,则能够在任意位置上以任意形状形成,但是,例如本实施方式中,设定有:第1气体引导部27,接近气体导入部15位置并向上方引导气体;第2气体引导部28,从第1气体引导部27进一步向左右引导气体;及第3气体引导部29,从第1气体引导部27进一步向上方左右引导气体。气体引导部20例如通过缝制等接合基布而形成。

非膨胀部17在通过接合部18接合之前的基布的状态下沿膨胀部16的各气室19的外缘形成为叶片状。本实施方式的非膨胀部17例如作为基布中的气室19的接合边(缝边)而形成。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非膨胀部17形成有调整部31。调整部31以使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展开末端侧(前方上侧)朝向展开基端侧(后方下侧)而靠近乘坐者的头部A来限制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膨胀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a)及图3(b)所示,在捏住并折叠非膨胀部17的一部分的状态下通过缝制等固定而形成该调整部31。例如,本实施方式的调整部31为通过缝制线形成的缝制部。用于形成该调整部31的非膨胀部17的折叠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沿着沿第1气室22的左右方向形成为直线状。另外,用于形成调整部31的非膨胀部17的折叠位置成为第1气室22的基端侧即接近气体导入部15的位置。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调整部31分别形成于各第1气室22与第2气室23之间的非膨胀部17的位置。因此,在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调整部31位于各第1气室22的上侧并配置于乘坐者的颈部(颚部)的两侧。

接合部18例如通过缝制等形成来整理第2气室23的末端侧的非膨胀部17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从图4(a)所示的基布的状态,如图4(b)所示,在重叠相邻且向左右排列的第2气室23的一部分的状态下,如图4(c)所示,通过缝制等接合第2气室23的末端侧而形成接合部18。因此,如图4(d)所示,相邻的第2气室23的一部分通过接合部18在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彼此重叠而形成,这些第2气室23在彼此在左右方向上靠近的状态下成为一体。更详细而言,相邻的第2气室23在安全气囊主体部12中配置成从乘坐者的头顶部遍及头部两侧部而在倾斜方向上重叠,并且安全气囊主体部12成为立体形状。即,第2气室23以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展开末端侧变窄的方式重叠配置。另外,接合部18可在形成调整部31之后形成,也可以在形成调整部31之前形成。

接着,对安全气囊装置11的展开动作进行说明。

作为该安全气囊装置11的动作的概要,当二轮车碰撞等时,若通过传感器检测出规定的冲击,则控制装置使充气机进行工作,并从该充气机喷射气体。而且,由充气机喷射出的气体从气体导入部15流入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内部,并通过气体引导部20分别导入到第1气室22及第2气室23,安全气囊主体部12从折叠的状态膨胀展开,由此因其展开压力撕裂罩体的一部分后突出,从而从后头部遍及前头部而包覆乘坐者的头部A。

此时,第2气室23随着导入的气体经过基端侧至末端侧,以从后方包住乘坐者头部A的上部及两侧部的方式向前方倾倒并展开。因此,膨胀部16的第1气室22在乘坐者的脖颈部的周围膨胀展开,第2气室23呈与头部A的形状吻合的(从后方包围头部A的)略圆的立体形状展开。即,膨胀部16呈将与乘坐者的头部A对置的乘坐者对置部作为内侧的口袋状(半圆顶形)展开。此时,通过调整部31限制,以便使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膨胀形状的展开末端侧朝向展开基端侧而靠近头部A,由此能够以适当地包覆成为乘坐者的头部A的保护对象区域的乘坐者的头部A的前部即前头部(额头部)的方式膨胀展开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展开末端侧。具体而言,如图1(a)所示,调整部31以使作为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末端侧的前端侧的部分P向乘坐者的前头部的位置靠近的方式起作用,与不具备调整部31的图1(b)所示的比较例的安全气囊10a的安全气囊主体部12a比较,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前端侧的部分P以从上方包覆乘坐者的前头部的方式倾斜。即,对于即使将由平面状的基布构成的安全气囊10a接合成立体形状,也难以使包覆至乘坐者的头部A的前头部成为立体的方面,本实施方式中,无需复杂的接合等,而仅利用调整部31就能够轻松地改变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展开状态下的倾斜度,并且能够以包覆乘坐者的前头部的方式展开安全气囊10。该结果,与例如使基布的形状或缝制变得复杂,或考虑自保护对象区域的上浮量而增大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容量对应的情况比较,通过安全气囊10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获得适当的保护性能。

并且,通过将调整部31形成于非膨胀部17,能够轻松地形成调整部31而不阻碍气室19内的气体的流动。

另外,通过折叠并固定非膨胀部17的一部分而形成调整部31,由此通过非膨胀部17的折叠能够轻松地调整使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展开末端侧靠近头部A的量。

例如,可以如图5(a)及图5(b)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将非膨胀部17折叠并固定成倾斜状而形成调整部31,也可以如图6(a)及图6(b)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将非膨胀部17折叠并固定成2折以上而形成。通过如此调整非膨胀部17的折叠处或折叠量,能够适当调整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展开末端侧的角度或位置。即,调整部31根据膨胀展开状态的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所期望的形状,能够任意地折叠而形成非膨胀部17。

接着,参考图7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关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及作用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10具备加强部35,其保护调整部31使其免受伴随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膨胀的负载带来的影响。

如图7(a)所示,加强部35为与调整部31同样地通过缝制线形成的缝制部,且本实施方式的加强部35为将构成调整部31的缝制线延长而形成的延长缝制部。即,加强部35与调整部31由相同的缝制线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部35配置于非膨胀部17。加强部35例如向形成有调整部31的非膨胀部17的部分延伸形成。加强部35可以形成在调整部31所处的非膨胀部17中被捏住并折叠的部分,也可以向非膨胀部17中被捏住并折叠的部分延伸。形成于非膨胀部17中被捏住并折叠的部分时,例如如图7(b)所示,可以在沿以使非膨胀部17的一部分相对于调整部31所处的部分弯曲的方式形成的弯曲部36形成加强部35。加强部35与调整部31相连,且沿与调整部31交叉的方向形成为倾斜状。加强部35从调整部31的端部朝向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末端侧即前方上侧延伸。

安全气囊主体部12中,在与调整部31交叉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在后方上侧(箭头F方向)产生相对于调整部31的限制欲恢复原始形状的负载,且能够通过沿与该负载交叉或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加强部35接受该负载,因此被捏住并折叠且通过调整部31固定的非膨胀部17能够提高耐负载,从而能够防止调整部31的缝制线因该负载断裂。

并且,从充气机喷射的气体从气体导入部15流入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内部,通过气体引导部20分别导入到第1气室22及第2气室23,安全气囊主体部12从被折叠的状态膨胀展开时,第2气室23随着导入气体经过基端侧至末端侧,以从后方包住乘坐者的头部A的上部及两侧部的方式向前方倾倒并展开。因此,在展开初期,伴随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膨胀的负载在产生于后方上侧、即与调整部31交叉的方向,换言之,成为朝向将剪切构成调整部31的缝制线的方向产生。即,成为沿与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非膨胀部17相对于调整部31的限制欲恢复原始形状的负载相同的方向产生负载。加强部35沿与调整部31交叉的方向延伸形成,由此通过整个加强部35有效地接受该负载,从而防止负载仅集中在调整部31的前端部。如上,通过加强部35保护调整部31使其免受伴随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膨胀的负载带来的影响,能够提高耐负载,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安全气囊主体部12膨胀时调整部31发生破损。即,能够可靠地防止调整部31的缝制线因负载断裂。因此,能够以通过调整部31使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末端侧适当地包覆乘坐者的头部的保护对象区域的方式膨胀。

并且,非膨胀部17被调整部31折叠,由此调整部31延伸的方向与交叉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上下方向较窄,因此与在被折叠部分以直线状延伸的调整部31的端部相连,仅按接受负载时所需的长度量形成加强部35,由此与使整个缝制部倾斜的情况比较,相对于较窄的非膨胀部17,能够有效地配置调整部31及加强部35。

另外,加强部35通过构成调整部31的缝制线与调整部31相连地形成,因此能够在形成调整部31时通过其缝制部分而形成,从而制造容易且成本少,并易于提高耐负载。

另外,也可以如图8、图9(a)及图9(b)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那样,将一部分切口的U字状的非膨胀部17的周缘部分重叠,并通过缝制等固定而形成调整部31。由此,与图1(a)所示的情况同样地,调整部31以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展开末端侧(前方上侧)朝向展开基端侧(后方下侧)而靠近乘坐者的头部A的方式限制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膨胀形状。

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安全气囊主体部12。另外,在形成用图7(b)说明了的那样的、作为缝制部分的延伸部分的加强部35时,能够容易地设定加强部35。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调整部31或加强部35并不限定于形成于非膨胀部17,例如可以通过利用折叠并接合来形成构成膨胀部16(气室19)的基布的一部分的非膨胀部17。

并且,调整部31或加强部35除了形成于安全气囊主体部12自身之外,例如可以通过系绳或吊带等形状限制机构形成。

另外,安全气囊装置11例如还能够用作配置于位于汽车的座位上的乘坐者的头部A的后方的头枕等的安全气囊装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例如优选地用作二轮车用头部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1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安全气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