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

文档序号:1765030 发布日期:2019-12-03 浏览: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安全气囊 (Air bag ) 是由 桥本和茂 齐藤智有 于 2019-05-2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气囊,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获得适当的保护性能。安全气囊(10)通过利用被导入的气体进行膨胀来保护乘坐者的头部(A)。安全气囊(10)具备袋状的安全气囊主体部(12)。安全气囊主体部(12)中并列配置有分别导入气体的多个气室(19)。安全气囊主体部(12)中,一个气室(19)与其他气室(19)的至少一部分连结成重叠的状态。(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kind of air bag, can obtain protective value appropriate in simple structure.Air bag (10) protects the head (A) of occupant by being expanded using imported gas.Air bag (10) has bag-shaped airbag body portion (12).The multiple gas chambers (19) for being directed respectively into gas are arranged in parallel in airbag body portion (12).In airbag body portion (12), a gas chamber (19) is connected to overlapping state at least part of other gas chambers (19).)

安全气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护乘坐者的头部的安全气囊。

背景技术

以往,关于具备导入气体而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的安全气囊装置,公开有一种包覆自行车等二轮车的乘坐者的头部而对头部进行保护的、或者包覆坐在汽车的座位上的乘坐者的头部而对头部进行保护的头部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例如,使用于这种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主体部具备多个长形气室,这些气室并列配置。而且,该安全气囊主体部以气室彼此的侧部连结而成为沿乘坐者的头部的圆角的膨胀形状形成,从而成为在膨胀状态从后头部包覆包含头部两侧并遍及前头部的部分(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3-540209号公报(第6~12页、图2)

然而,上述安全气囊中,在相邻的气室彼此之间存在非膨胀部,因此需要另外设置辅助非膨胀部的结构,或需要使基布的结构更复杂化等的措施,降低制造成本变得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获得适当的保护性能的安全气囊。

技术方案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通过利用被导入的气体进行膨胀来保护乘坐者的头部,该安全气囊具备袋状的安全气囊主体部,所述安全气囊主体部中并列配置有分别导入气体的多个气室,并且一个所述气室与其他所述气室的至少一部分连结成重叠的状态。

技术方案2所述的安全气囊为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安全气囊主体部的一个所述气室与相邻的其他所述气室的末端侧相互固定并连结。

技术方案3所述的安全气囊为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安全气囊主体部中,在夹着一个气室的两个其他气室与所述一个气室重叠的状态下,所述一个气室及双方的所述其他气室的末端侧相互固定并连结。

技术方案4所述的安全气囊为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安全气囊主体部具备:侧缘接合部,接合双方的所述其他气室;加强部,保护所述侧缘接合部,使其免受伴随所述安全气囊主体部的膨胀的从所述一个气室向所述其他气室的负载带来的影响。

技术方案5所述的安全气囊为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侧缘接合部及所述加强部为通过缝制线形成的缝制部,所述加强部沿与所述侧缘接合部交叉的方向延伸。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安全气囊,一个气室与其他气室的至少一部分连结成重叠的状态,因此通过这些气室的重叠彼此包覆并辅助相邻的气室之间,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获得适当的保护性能。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安全气囊,除了技术方案1所述的安全气囊的效果之外,由于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彼此相邻的一个气室与其他气室的末端侧相互固定并连结,因此末端侧成为相对于基端侧变窄的状态,相邻的气室通过彼此的膨胀,在彼此重叠的位置向膨胀的方向赋予负载而压合,由此安全气囊主体部与乘坐者的头部的形状相应地弯曲,从而能够提高乘坐者的头部的保护性能。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安全气囊,除了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安全气囊的效果之外,安全气囊主体部中,在夹着一个气室的两个其他气室与一个气室重叠的状态下,一个气室及双方的其他气室的末端侧相互固定并连结,因此能够整体连续地增大产生张力的周长,且无需增大的内压而增大反作用力便能够提高乘坐者的头部的保护性能。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安全气囊,除了技术方案3所述的安全气囊的效果之外,通过加强部保护侧缘接合部,使其免受伴随安全气囊主体部的膨胀的从一个气室向其他气室的负载带来的影响,由此维持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周长,并且可靠地防止安全气囊主体部膨胀时侧缘接合部破损,从而能够获得适当的保护区域。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安全气囊,除了技术方案4所述的安全气囊的效果之外,作为通过缝制线形成侧缘接合部及加强部的缝制部,沿与侧缘接合部交叉的方向形成加强部,由此通过加强部有效地接受伴随安全气囊主体部的膨胀的从一个气室向其他气室的负载带来的影响,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基于因该负载引起的缝制线的断裂导致的侧缘接合部的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侧视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在图1的I-I相应位置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基布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a)至图4(c)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图4(d)是图4(c)的II-II相应位置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侧视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在图5的III-III相应位置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7(a)至图7(c)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图7(d)是图7(c)的IV-IV相应位置的剖视图。

图8(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侧视图,图8(b)是放大表示图8(a)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0-安全气囊,12-安全气囊主体部,19-气室,25-侧缘接合部,28-加强部,A-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及图2中,符号10表示安全气囊。具备该安全气囊10的安全气囊装置为保护作为移动体的自行车等的乘坐者的头部A的头部保护安全气囊装置。本实施方式中,该安全气囊装置11例如为佩戴于乘坐者的脖颈周围的二轮车用安全气囊装置。另外,以下,前后方向(箭头FR方向及箭头RR方向)、左右两侧方向(图1所示的箭头L方向及箭头R方向)及上下方向(箭头U方向及箭头D方向)分别以乘坐者佩戴安全气囊装置的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

而且,该安全气囊装置还可以称作安全气囊模组,因此除了具有作为袋状外壳部的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上述安全气囊10之外,还具备向安全气囊主体部12供给气体的充气机、控制充气机的动作的控制机构及成为它们的电源的电池(二次电池)等。而且,关于该安全气囊装置,例如通过规定方法折叠的状态的安全气囊10(安全气囊主体部12)与充气机、控制机构及电池等一同容纳于布制等罩体的内部,并卷绕在乘坐者的脖颈周围而佩戴。

充气机具备呈圆盘状或圆柱状等的主体部。在主体部的内侧容纳点火器及药剂,点火器通过经由所连接的连接器传递的来自控制机构的电信号燃烧药剂,并将膨胀用气体从形成在主体部的气体喷射口快速供给到安全气囊主体部12内。

控制机构具备检测冲击的传感器或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经由信号线与充气机连接,且通过传感器检测出规定冲击时使充气机工作。

而且,安全气囊主体部12通过缝制、粘接或熔接等组合并接合单个或多个基布,从而整体上形成为袋状。即,安全气囊主体部12可以利用1张基布以所谓的一体式编织(OnePiece Woven、OPW)进行筒织而形成,也可以通过缝制等接合2张以上基布而形成为袋状。并且,该安全气囊主体部12具备:气体导入部15,从充气机导入气体;膨胀部16,通过从该气体导入部15导入气体而膨胀;及非膨胀部17,不被导入气体。而且,该安全气囊主体部12形成为通过利用缝制等形成的接合部18接合,从而成为在膨胀展开状态下从乘坐者的脖颈周围包覆头部的头盔状的立体形状。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接合部18为通过缝制线形成的缝制部。

气体导入部15作为开口部而形成。该气体导入部15为成为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展开基端侧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气体导入部15位于乘坐者的脖颈周围的后部。该气体导入部15中例如可***有充气机的主体部的一部分。

膨胀部16具备多个通过来自气体导入部15的气体的导入而膨胀的气室(腔室)19。并且,在该膨胀部16形成有控制向气室19导入的气体的流动的气体引导部20(图3)。

在气室19设定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第1气室22及以放射状延伸的多个第2气室23。

各第1气室22为气体经由充气机从气体导入部15直接被导入的气室。各第1气室22沿左右方向形成为长形,且从气体导入部15分别向左方向及右方向突出。而且,各第1气室22以彼此的末端侧在乘坐者的脖颈部的前部位置对置的方式卷绕而位于乘坐者的脖颈周围,从而在膨胀展开状态下保护乘坐者的脖颈部。

各第2气室23相对于各第1气室22位于上侧的位置,且彼此左右并列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2气室23例如以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气室23在左右两侧部分别形成有3个,在中央部形成有1个,将这些作为第2气室23a~23c及第2气室23d进行说明,但该个数或形状并无限定。并且,各第2气室23例如在通过接合部18接合之前的基布的状态(图3)下呈手指状打开并延长,以便缘部的距离从基端侧(下侧)朝向末端侧(上侧)逐渐变大。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气室23在通过接合部18接合的状态下,一个第2气室23与其他第2气室23的至少一部分连结成重叠的状态。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第2气室23的彼此相邻的一个第2气室23与其他第2气室23的末端侧通过接合部18相互固定并连结。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相对于位于左右的第2气室23a,23b的一侧缘部(上缘部),第2气室23b、23c的另一侧缘部(下缘部)以依次位于外侧(上侧)的方式重叠,且在第2气室23d的两侧上分别重叠有第2气室23c的另一侧缘部(下缘部)。因此,各第2气室23成为在膨胀展开状态下保护从乘坐者的头部A的后部遍及两侧部及前部的位置。

气体引导部20向气室19引导从气体导入部15导入的气体。气体引导部20能够任意地配置于安全气囊主体部12。

非膨胀部17在通过接合部18接合之前的基布的状态下沿膨胀部16的各气室19的外缘形成为叶片状。本实施方式的非膨胀部17例如作为基布中的气室19的接合边(缝边)而形成。而且,非膨胀部17沿气室19的末端侧及侧缘部配置。即,非膨胀部17沿各第1气室22及各第2气室23的各自的末端侧及侧缘部配置。

接合部18例如通过缝制等形成来整理第2气室23的末端侧的非膨胀部17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从图4(a)所示的基布的状态,如箭头及图4(b)所示,在使相邻且向左右排列的第2气室23(第2气室23a~23d)的一部分依次重叠的状态下,如图4(c)所示,通过缝制等接合多个第2气室23的末端侧而形成接合部18。因此,如图4(d)所示,相邻的第2气室23的一部分通过接合部18在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彼此重叠而形成,相邻的第2气室23之间的非膨胀部17的位置分别被相邻的第2气室23的一部分包覆。更详细而言,相邻的第2气室23在安全气囊主体部12中配置成从乘坐者的头顶部遍及头部两侧部而在倾斜方向上重叠,并且安全气囊主体部12成为立体形状。即,第2气室23以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展开末端侧变窄的方式重叠配置。

而且,关于安全气囊装置,作为概要,当二轮车碰撞等时,若通过传感器检测出规定的冲击,则控制装置使充气机进行工作,并从该充气机喷射气体。而且,由充气机喷射的气体从气体导入部15流入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内部,并通过气体引导部20分别导入到第1气室22及第2气室23,安全气囊主体部12从折叠的状态膨胀展开,由此因其展开压力撕裂罩体的一部分而突出,从而从后头部直至前头部包覆乘坐者的头部A。

此时,第2气室23的彼此相邻的彼此的至少一部分重叠而配置,因此通过这些第2气室23的重叠彼此包覆而辅助相邻的第2气室23之间的非膨胀部17,抑制保护冲程变小的部分,可获得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保护乘坐者的头部A的适当的保护性能。

并且,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彼此相邻的第2气室23的末端侧通过接合部18相互固定并连结,因此成为末端侧相对于基端侧变窄的状态,相邻的第2气室23通过彼此的膨胀,在彼此重叠的位置上向膨胀的方向赋予负载而压合,由此安全气囊主体部12与乘坐者的头部A的形状(圆角)相应地弯曲。因此,能够提高乘坐者的头部A的保护性能,并且能够抑制气室19(第2气室23)的容量,因此作为向安全气囊主体部12供给气体的充气机能够使用输出较小的设备,从而能够成为小型化及轻量化。并且,相邻的第2气室23之间末端侧仅通过接合部18而被相互固定,因此有时在膨胀之前的第2气室23的基端侧之间产生缝隙,但在膨胀的状态下,第2气室23彼此利用向膨胀方向施加的负载而压合,由此能够消除其间隙,因此裁剪基布时分割气室19并仅利用简单的缝制等形成接合部18而固定相邻的第2气室23的末端侧就能够轻松地抑制保护冲程变小的部分,从而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同时,提高乘坐者的保护性能。

接着,参考图5至图7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关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及作用,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10中,关于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气室19的第2气室23,在夹着一个第2气室23的两个其他第2气室23与一个第2气室23重叠的状态下,一个第2气室23及双方的其他第2气室23的末端侧相互固定并连结。

本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主体部12基本上形成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基布上,在夹着第2气室23b的第2气室23a、23c重叠于第2气室23b的两侧的状态下,这些第2气室23a、23c的侧缘部彼此例如通过缝制等侧缘接合部25相互固定于非膨胀部17的位置,且第2气室23a~23c的末端侧通过接合部18相互固定并连结于非膨胀部17的位置。例如,本实施方式的侧缘接合部25为通过缝制线形成的缝制部。侧缘接合部25相对于接合部18沿交叉的方向形成。

例如,从图7(a)所示的基布的状态,如图7(b)所示,使夹着一个第2气室23(第2气室23b)的其他第2气室23(第2气室23a、23c)的一部分分别与一个第2气室23(第2气室23b)重叠且通过缝制等接合其他第2气室23(第2气室23a、23c)的彼此对置的侧缘部而形成侧缘接合部25,如图7(c)所示,通过缝制等接合一个第2气室23(第2气室23b)及双方的其他第2气室23(第2气室23a、23c)的末端侧而形成接合部18。因此,如图7(d)所示,通过接合部18及侧缘接合部25,多个其他第2气室23(第2气室23a、23c)的一部分相对于位于其间的一个第2气室23(第2气室23b)重叠而形成,其他第2气室23(第2气室23a、23c)之间的非膨胀部17的位置被一个第2气室23(第2气室23b)的一部分包覆。更详细而言,以一个第2气室23(第2气室23b)与乘坐者的头部A较近,譬如位于内侧,而其他第2气室23(第2气室23a、23c)相对于一个第2气室23(第2气室23b)位于与头部A相反的外侧,且沿头部两侧部向倾斜方向重叠排列的方式配置,而安全气囊主体部12成为立体形状。即,第2气室23以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展开末端侧变窄的方式重叠配置。

而且,作为安全气囊装置的概要,当二轮车碰撞等时,当通过传感器检测出规定的冲击时,控制装置使充气机进行工作,并从该充气机喷射气体。而且,由充气机喷射的气体从气体导入部15流入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内部,并通过气体引导部20分别导入到第1气室22及第2气室23,安全气囊主体部12从折叠的状态膨胀展开,由此因其展开压力撕裂罩体的一部分而突出,从而从后头部直至前头部包覆乘坐者的头部A。

此时,关于第2气室23,在夹着第2气室23b的第2气室23a、23c与第2气室23b重叠的状态下,第2气室23b及双方的第2气室23a、23c的末端侧相互固定并连结,因此能够整体连续地增大产生张力的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外侧的周长LN,并且相对于与第2气室23b重叠的外侧的第2气室23a、23c,从内侧的第2气室23b膨胀时产生向第2气室23a、23c之间的位置按压的负载,由此第2气室23a、23c在彼此对置的侧缘部(侧缘接合部25)的位置沿着向外方突出的方向被按压。因此,在安全气囊主体部12中,能够增加外侧的张力,因此能够增大气室19(膨胀部16)的内压,或者不增大气室19(膨胀部16)即无需增大充气机的输出,能够仅由固定气室19就能够增大相对于与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外侧接触的干扰物的反作用力,从而可获得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保护乘坐者的头部A的适当的保护性能。

并且,关于一部分与第2气室23b重叠的第2气室23a、23c,彼此的侧缘部通过侧缘接合部25而相互固定,由此能够产生较大的张力,从而能够提高保护性能,并且在制造时能够提高固定第2气室23a~23c的末端侧时的作业性。

接着,参考图8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关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及作用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本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10具备相对于从伴随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膨胀的第2气室23b至第2气室23a、23c的负载保护侧缘接合部25的加强部28。

即,如图8(a)及图8(b)所示,加强部28加强侧缘接合部25,该侧缘接合部25接合夹着第2气室23b且与作为相对于该第2气室23b与乘坐者的头部A相反的一侧的外侧重叠的多个第2气室23a、23c。加强部28为与侧缘接合部25同样地通过缝制线形成的缝制部,且本实施方式的加强部28为延长构成侧缘接合部25的缝制线而形成的延长缝制部。即,加强部28与侧缘接合部25通过相同的缝制线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部28配置在位于第2气室23a、23c的侧缘部的非膨胀部17。加强部28例如沿形成有侧缘接合部25的非膨胀部17的一部分延伸而形成。加强部28可形成在侧缘接合部25所处的彼此重叠的非膨胀部17的一部分,也可以向没有重叠的非膨胀部17的一部分延伸。加强部28与侧缘接合部25相连,且沿与侧缘接合部25交叉的方向形成。加强部28在位于上侧的第2气室23c的非膨胀部17上从侧缘接合部25的端部朝向上侧,本实施方式的后方上侧延伸。

而且,若从充气机喷射的气体自气体导入部15流入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内部,且通过气体引导部20分别导入到第1气室22及第2气室23,关于第2气室23,从相对于与第2气室23b重叠的外侧的第2气室23a、23c为内侧的第2气室23b开始膨胀时,在第2气室23a、23c之间的位置产生按压的负载。因此,伴随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膨胀的负载产生于从第2气室23b朝向欲使第2气室23a、23c相互远离的方向(箭头F方向)即与侧缘接合部25交叉的方向,换言之,产生于朝向剪断构成侧缘接合部25的缝制线的方向。即,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第2气室23a、23b沿与相对于侧缘接合部25的限制欲恢复原始形状的负载相同的方向产生负载。通过加强部28沿与侧缘接合部25交叉的方向延伸而形成,能够通过整个加强部28有效地接受上述负载,从而防止负载仅集中在侧缘接合部25的后端部。如此,相对于从伴随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膨胀的第2气室23b至第2气室23a、23c的负载通过加强部28保护侧缘接合部25,由此能够提高耐负载,在维持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周长LN的同时,能够可靠地防止安全气囊主体部12膨胀时侧缘接合部25发生破损。即,能够可靠地防止侧缘接合部25的缝制线因负载发生断裂。因此,能够通过侧缘接合部25获得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适当的保护区域。

并且,加强部28通过构成侧缘接合部25的缝制线与侧缘接合部25相连而形成,因此形成侧缘接合部25时,能够通过延长其缝制部分而形成,从而制造容易且花费成本少,并能够轻松地提高耐负载。

另外,上述的第2及第3实施方式中,使夹着一个第2气室23b的第2气室23a、23c的至少一部分与第2气室23b重叠,但是,例如相对于相邻的多个第2气室23,可以使夹着这些第2气室23的多个第2气室23的至少一部分重叠,也可以使夹着多个第2气室23的第2气室23重叠多个而不仅一个。即,在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膨胀状态下,位于内侧的第2气室23与位于外侧的第2气室23也可以分别为2个以上。

并且,各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装置还能够作为,例如配置于位于坐在汽车的座位上的乘坐者的头部A的后方的头枕等的安全气囊装置而进行使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优选地用作例如二轮车用的头部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1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安全气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