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件及触感呈现装置

文档序号:1782709 发布日期:2019-12-06 浏览:1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组件及触感呈现装置 (Component and touch presentation device ) 是由 中尾文章 武田隼 服部成人 小池计旨 新谷勇志 矢守武嗣 广冈瞬 于 2018-12-2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能削减装置的组装工序的组件及触感呈现装置。组件具备促动器、能固定于基座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以及将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连接的弹性部。第二固定部能固定于振动对象,并与促动器连接。(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component and a touch presentation device capable of reducing the assembly process of the device. The component comprises an actuator, a first fixing part capable of being fixed on the base, a second fixing part and an elastic part for connecting the first fixing part and the second fixing part. The second fixing portion is capable of being fixed to a vibrating object and is connected to the actuator.)

组件及触感呈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组件及触感呈现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公知对用户呈现触感的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述的装置中,通过利用促动器使触摸传感器等振动,从而对用户呈现触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75874号公报

以往的装置中,为了削减成本等,要求削减装置的组装工序。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削减装置的组装工序的组件及触感呈现装置。

一方式的组件具备:促动器、能固定于基座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以及将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的弹性部。所述第二固定部能固定于振动对象,并与所述促动器连接。

一方式的触感呈现装置具备振动对象和组件。所述组件具有促动器、能固定于基座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以及将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的弹性部。所述第二固定部能固定于振动对象,并与所述促动器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可提供能削减装置的组装工序的组件及触感呈现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装入的触感呈现装置的外观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范围R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的主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组件的立体图。

图5是比较例所涉及的触感呈现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的主视图。

图7是图6所示的组件的立体图。

图8是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的主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组件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1X 触感呈现装置

2 振动对象

3 壳体(基座)

4、104、204 组件

5 连结构件

10、10X 促动器

11 压电元件

12 振动板

12a、12b 主面

13A、13B、13X 支承部

14A、14B、14X 基部

15X 保持部

16X 孔

20、120、220 第一固定部

21 主体部

22A、22B、122A、122B、222A、222B 脚部

23A、23B、123A、123B、223A、223B 贯通孔

30、230 第二固定部

31、231 主体部

32、232 接合部

33 贯通孔

233 接合面

40A、40B、40X、140 弹性部

50 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对各图中共用的结构部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图只是示意性的附图。附图上的尺寸比率等未必一定要和现实的尺寸比率一致。

[触感呈现装置的结构例]

图1是将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4装入的触感呈现装置1的外观图。图2是图1所示的范围R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示,触感呈现装置1从外观上看是长方体形状。以下,在图1及图2中,将触感呈现装置1的厚度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触感呈现装置1的长度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触感呈现装置1的短边方向设为Z轴方向。

触感呈现装置1具备振动对象2、壳体3和4个组件4。其中,触感呈现装置1所具备的组件4的数量并不限于4个。触感呈现装置1所具备的组件4的数量既可以是3个以下,也可以是5个以上。

触感呈现装置1通过使振动对象2振动,从而对触摸振动对象2的主面2a的用户呈现触感。作为触感呈现装置1的例子,可列举汽车导航系统、或者转向系统或电动窗的开关等车载设备。再有,作为触感呈现装置1的例子,可列举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平板型PC(Personal Computer)及笔记本型PC。但是,触感呈现装置1并不限于这些。触感呈现装置1也可以是台式PC、家电产品、工业用设备(FA(Factory Automation)设备)、专用终端或者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等。

振动对象2具有主面2a。用户借助手指等来触摸主面2a。振动对象2也可以是在显示面板内配置的触摸传感器。其中,振动对象2并不限于触摸传感器。例如,振动对象2也可以是开关。组件4的振动被传递给振动对象2。通过组件4的振动的传递,振动对象2进行振动。

作为振动对象2的振动方向,例如有面内方向及面外方向。面内方向指的是,与振动对象2的主面2a大体平行的方向。例如,在图1中,面内方向是与ZY平面平行的方向。因此,在图1中,面内方向的振动例如成为Z轴方向的振动。再有,面外方向指的是,与振动对象2的主面2a正交的方向。因此,在图1中,面外方向的振动是X轴方向的振动。以下,面内方向的振动也称为“横振动”。还有,面外方向的振动也称为“纵振动”。

通过适当选择装入触感呈现装置1的组件4,从而能设定振动对象2的振动方向。例如,在将振动对象2的振动方向设定为面内方向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在欲使振动对象2进行横振动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后述的图3所示的组件4或者后述的图6所示的组件104。再有,例如,在将振动对象2的振动方向设定为面外方向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在欲使振动对象2进行纵振动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后述的图8所示的组件204。

振动对象2的振动方向可以根据触感呈现装置1的用途等而适当设定。例如,在触感呈现装置1为车载设备的情况下,振动对象2能成为汽车导航系统的显示部。再有,搭载触感呈现装置1的车辆的行进方向几乎能成为X轴方向。该情况下,振动对象2的振动方向可以被设定为面内方向。

壳体3可以由金属或者合成树脂等来形成。壳体3对触感呈现装置1的内部构造物进行保护。组件4、控制器及存储器等可以被收纳于壳体3。控制器可以通过能执行应用软件的处理器或者微型计算机等来构成。控制器与组件4连接。控制器向组件4输出用于使组件4振动的驱动信号。驱动信号既可以是电压信号,也可以是电流信号。存储器可以由半导体存储器或者磁存储器等来构成。存储器存储各种信息及用于使控制器工作的程序等。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及存储器也可以设置于壳体3的外部。

如图2所示,组件4作为一个部件而被装入触感呈现装置1中。组件4配置于振动对象2与壳体3的底面之间。组件4的配置位置可以根据振动对象2的尺寸而适当决定。例如,在振动对象2如图1所示为长方形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4个组件4可以分别配置于振动对象2的四角。

组件4根据触感呈现装置1的控制器输出的电压信号进行振动。组件4的振动被传递给触感呈现装置1的振动对象2。

[组件的结构例]

图3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4的主视图。图4是图3所示的组件4的立体图。在将上述的图1所示的振动对象2的振动方向设定为面内方向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在欲使上述的振动对象2进行横振动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组件4。

如图3所示,组件4具备促动器10、第一固定部20、第二固定部30和弹性部40A、40B。组件4可以还具备基部50。

促动器10将上述的图1所示的触感呈现装置1的控制器输出的电压信号变换为振动。如图3所示,促动器10具有压电元件11、振动板12、支承部13A、13B和基部14A、14B。振动板12、支承部13A、13B和基部14A、14B例如可以通过将一张薄板弯折而形成为一体。或者,振动板12、支承部13A、13B和基部14A、14B可以作为分体来形成。在振动板12、支承部13A、13B和基部14A、14B作为分体来形成的情况下,振动板12、支承部13A、13B和基部14A、14B可以通过焊接等成为一体化。

压电元件11例如为长方形。向压电元件11施加上述的图1所示的触感呈现装置1的控制器输出的电压信号。压电元件11根据被施加的电压信号在长度方向上伸缩而发生位移。压电元件11既可以是压电薄膜,也可以是压电陶瓷。压电陶瓷与压电薄膜相比,能产生具有大的振动能量的振动。

压电元件11可以被置换为磁致伸缩元件。磁致伸缩元件根据所施加的磁场进行伸缩。在压电元件11被置换为磁致伸缩元件的情况下,组件4可以还具有将上述的控制器输出的驱动信号变换为磁场的线圈等。

振动板12例如是垫板那样的具有弹性的薄板。振动板12也可以是规定厚度的板状构件。振动板12可以由金属、树脂、或者金属及树脂等的复合材料来形成。以下,将振动板12所包含的两个面之中的与基部50对置的面称为“主面12a”。再有,将振动板12所包含的两个面之中的与第二固定部30对置的面称为“主面12b”。

在主面12a设置压电元件11。压电元件11设置在主面12a,使得压电元件11的长度方向与振动板12的长度方向一致。压电元件11可以通过粘接剂等而被接合于主面12a。

在主面12a设置有压电元件11的构造、即在振动板12的单面设置有压电元件11的构造是所谓的单晶(unimorph)。在单晶中,压电元件11的伸缩位移引起振动板12的弯曲振动。如图3所示,振动板12的一个端部被支承部13A支承。振动板12的另一端部被支承部13B支承。这样,在振动板12的双方端部被支承的情况下,振动板12振动成振动板12的中央附近的主面12a的法线方向的振幅变得最大。

组件4被装入上述的图1所示的触感呈现装置1中,使得主面12a和上述的图2所示的XY平面大体平行。主面12a和上述的图2所示的XY平面大体平行,由此主面12a的法线方向能与上述的图2所示的Z轴方向对应。根据上述那样的结构,通过主面12a的法线方向的振动,上述的图1所示的振动对象2能在Z轴方向上进行振动。换言之,根据压电元件11的伸缩位移,组件4使上述的图1所示的振动对象2进行横振动。

如图3所示,支承部13A设置于振动板12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支承部13A的一个端部与振动板12连接。支承部13A的另一端部与基部14A连接。如图3所示,支承部13B设置于振动板1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支承部13B的一个端部与振动板12连接。支承部13B的另一端部与基部14B连接。

支承部13A、13B支承振动板12,使得在压电元件11与基部50之间产生间隙。通过在压电元件11与基部50之间产生间隙,从而在振动板12根据压电元件11的位移而振动时,能够防止压电元件11与基部50碰撞。支承部13A、13B既可以由与振动板12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与振动板12不同的材料形成。

如图3所示,基部14A被固定于基部50的一个端部。如图3所示,基部14B被固定于基部50的另一端部。基部14A、14B例如可以通过螺钉等连结构件或者粘接剂等被固定于第一固定部20与基部50之间。基部14A、14B既可以由与振动板12相同的材料来形成,也可以由与振动板12不同的材料来形成。

第一固定部20能固定于上述的图1所示的触感呈现装置1的基座、例如上述的图2所示的壳体3的底面。第一固定部20可以由金属、树脂或者金属及树脂等的复合材料来形成。如图3所示,第一固定部20具有主体部21和脚部22A、22B。第一固定部20可以还具有贯通孔23A、23B。

在主体部21的一个端部设置脚部22A。在主体部21的另一端部设置脚部22B。例如在第一固定部20不具有贯通孔23A、23B的情况下,主体部21可以通过粘接剂等而被固定于上述的图2所示的壳体3的底面。

脚部22A被固定于基部50的一个端部。促动器10的基部14A介于脚部22A与基部50之间。脚部22B被固定于基部50的另一端部。促动器10的基部14B介于脚部22B与基部50之间。

脚部22A、22B例如可以通过螺钉等连结构件或者粘接剂而被固定于基部50。例如,在第一固定部20不具有贯通孔23A、23B的情况下,脚部22A、22B可以通过粘接剂等而被固定于上述的图2所示的壳体3的底面。

贯通孔23A设置于脚部22A。贯通孔23B设置于脚部22B。如上述的图2所示,螺钉等连结构件5被***贯通孔23A、23B中。通过将连结构件5***贯通孔23A、23B中,从而第一固定部20被固定于壳体3的底面。

第二固定部30能固定于上述的图2所示的振动对象2。第二固定部30可以由金属、树脂或者金属及树脂等的复合材料来形成。如图3所示,第二固定部30具有主体部31和接合部32。第二固定部30可以还具有贯通孔33。

在将组件4装入到上述的图1所示的触感呈现装置1的状态下,主体部31与上述的图2所示的振动对象2相接。在该状态下,振动对象2也可以不与第一固定部20相接。主体部31将振动板12的振动传递到上述的图2所示的振动对象2。例如,在第二固定部30不具有贯通孔33的情况下,主体部31可以通过粘接剂等被固定于上述的图2所示的振动对象2。

接合部32被接合于振动板12的主面12b的中央附近。接合部32与主面12b接合,由此振动板12的振动被传递给主体部31,被传递给上述的图2所示的振动对象2。

如上述的图2所示,螺钉等连结构件5被***贯通孔33中。通过将连结构件5***贯通孔33中,从而第二固定部30被固定于振动对象2。

弹性部40A、40B对第一固定部20与第二固定部30进行连接。例如,弹性部40A将第一固定部20的脚部22A与第二固定部30的主体部31连接。例如,弹性部40B将第一固定部20的脚部22B与第二固定部30的主体部31连接。弹性部40A、40B也可以是板簧。

促动器10的基部14A及第一固定部20的脚部22A被固定于基部50的一个端部。促动器10的基部14B及第一固定部20的脚部22B被固定于基部50的另一端部。基部50可以由金属、树脂或者金属及树脂等的复合材料来形成。

<比较例>

图5是比较例所涉及的触感呈现装置1X的分解立体图。图5相当于上述的图2。取代上述的组件4的装入,将促动器10X及弹性部40X直接装入比较例所涉及的触感呈现装置1X中。

促动器10X具有压电元件11、振动板12、支承部13X、基部14X和保持部15X。

支承部13X的一个端部与振动板12连接。支承部13X的另一端部与基部14X连接。

基部14X被固定于壳体3。基部14X可以具有孔16X。基部14X可以通过将螺钉等连结构件***孔16X中而被固定于壳体3。基部14X可以通过粘接剂等而被固定于壳体3。

保持部15X设置于振动板12的两个面之中与振动对象2对置的面。保持部15X通过粘接剂等而与振动对象2接合。保持部15X与振动对象2接合,由此振动板12的振动被传递到振动对象2。

弹性部40X是螺旋弹簧。至少4个弹性部40X配置于触感呈现装置1X的四角。弹性部40X被连接于振动对象2与壳体3之间。例如,弹性部40X的一端与振动对象2连接。再有,弹性部40X的另一端与壳体3的底面连接。至少4个弹性部40X在触感呈现装置1X的四角中分别连接于振动对象2与壳体3之间,由此振动对象2能相对于壳体3发生位移。换句话说,振动对象2能够通过从振动板12经由保持部15X传递的振动而进行振动。

这样,在比较例所涉及的触感呈现装置1X中,为了对用户呈现触感,使用多个弹性部40X及促动器10X等。换句话说,在比较例所涉及的触感呈现装置1X中,为了对用户呈现触感,使用多个部件。然而,若触感呈现装置1X所使用的部件的数量增加,则在触感呈现装置1X的制造工序中,触感呈现装置1X的组装工序会增加。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感呈现装置1中,无需使用多个弹性部40X,通过将作为一个部件的组件4装入适当的位置,从而能够对用户呈现触感。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装入触感呈现装置1的部件的数量减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触感呈现装置1的制造工序中,能够削减触感呈现装置1的组装工序。

再有,在比较例中,为了使振动对象2能够相对于壳体3发生位移,使用作为螺旋弹簧的弹性部40X。螺旋弹簧能在螺旋弹簧的上下左右发生变形。在比较例中,为了使螺旋弹簧能在上下左右变形,在触感呈现装置1X的制造工序中,有时使弹性部40X连接于振动对象2与壳体3之间的工序会变复杂化。再有,在触感呈现装置1X的制造后,有时因作为螺旋弹簧的弹性部40X在未意图的方向上发生变形,从而振动对象2会在未意图的方向上进行振动。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触感呈现装置1的制造工序中,不是将弹性部40X直接装入触感呈现装置1,而是将具备弹性部40A、40B的组件4装入触感呈现装置1。因此,在触感呈现装置1的制造工序中,能够防止组装工序复杂化。再有,在组件4中,作为弹性部40A、40B,能够使用板簧。板簧进行变形的方向例如与螺旋弹簧相比更被限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感呈现装置1中,能够防止振动对象2在未意图的方向上进行振动。

还有,在比较例中,根据振动对象2的尺寸,适当调整弹性部40X与促动器10X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若振动对象2的尺寸因触感呈现装置1X的产品规格的变更等而变更,则需要再次调整弹性部40X与促动器10X之间的位置关系。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组件4中能适当调整弹性部40A、40B与促动器10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即便振动对象2的尺寸变更,也可以不用再次调整弹性部40A、40B与促动器10之间的位置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振动对象2的尺寸已被变更的情况下,只要调整装入触感呈现装置1的组件4的数量即可。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4能成为在方便性方面优异的结构。

另外,在比较例中,在触感呈现装置1X为车载设备的情况下,搭载触感呈现装置1X的车辆的行进方向几乎能成为X轴方向。因此,若搭载触感呈现装置1X的车辆突然起动或者突然停止,则沿着X轴方向的加速度起作用。在此,在比较例中,促动器10X和壳体3在基部14X的两点相接,但与振动对象2仅在保持部15X的一点相接。因此,在沿着X轴方向的加速度起作用时,从壳体3在基部14X的两点受到的力作用于保持部15X的一点,有时振动对象2会破损。该情况下,有时促动器10X也会破损。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触感呈现装置1为车载设备的情况下,第一固定部20被固定于壳体3,第二固定部30被固定于振动对象2。在此,如上述的图3及图4所示,第一固定部20及第二固定部30具有比图5所示的保持部15X等更大的面积。因此,在搭载触感呈现装置1的车辆突然起动或者突然停止时,能够减少比较例那样振动对象2破损的可能性。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触感呈现装置1中,弹性部40A、40B能沿着Z轴方向变形。因此,即便车辆突然起动或者突然停止而使沿着X轴方向的加速度起作用,也能够防止力经由弹性部40A、40B而作用于促动器10的状况。根据上述那样的结构,能够减少促动器10破损的可能性。

此外,在比较例中,促动器10X被装入触感呈现装置1X中,使得支承部13X与壳体3的底面正交。根据上述那样的结构,在比较例中,有时触感呈现装置1X的厚度会增加。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的图2所示,组件4被装入触感呈现装置1中,使得支承部13相对于壳体3的底面呈并行。根据上述那样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减少触感呈现装置1的厚度增加的可能性。

[组件的其他结构例]

图6是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104的主视图。图7是图6所示的组件104的立体图。在将上述的图1所示的振动对象2的振动方向设定为面内方向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在欲使上述的图1所示的振动对象2进行横振动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组件104。

如图6所示,组件104具备促动器10、第一固定部120、第二固定部30和弹性部140。

第一固定部120和上述的第一固定部20同样地能被固定于上述的图1所示的触感呈现装置1的基座、例如上述的图2所示的壳体3的底面。第一固定部120可以由与上述的第一固定部20同样的材料来构成。如图6所示,第一固定部120具有脚部122A、122B。第一固定部120可以还具有贯通孔123A、123B。

脚部122A被固定于基部50的一个端部。促动器10的基部14A介于脚部122A与基部50之间。脚部122B被固定于基部50的一个端部。促动器10的基部14B介于脚部122B与基部50之间。

脚部122A、122B例如通过螺钉等连结构件或者粘接剂可以被固定于基部50。例如在第一固定部120不具有贯通孔123A、123B的情况下,脚部122A、122B可以通过粘接剂等被固定于上述的图2所示的壳体3的底面。

贯通孔123A设置于脚部122A。贯通孔123B设置于脚部122B。如上述的图2所示,螺钉等连结构件5能被***贯通孔123A、123B中。通过将连结构件5***贯通孔123A、123B,从而第一固定部120能被固定于壳体3的底面。

弹性部140也可以是板簧。弹性部140对第一固定部120与第二固定部30进行连接。例如,弹性部140的一个端部与第一固定部120的脚部122A连接。弹性部140的另一端部与第一固定部120的脚部122B连接。弹性部140的中央部分与第二固定部30的主体部31连接。

这样,组件104不同于上述的图3及图4所示的具备两个弹性部40A、40B的组件4,具备一个弹性部140。即便是这样的组件104,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组件4相同的效果。

[组件的另一结构例]

图8是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204的主视图。图9是图8所示的组件204的立体图。在将上述的图1所示的振动对象2的振动方向设定为面外方向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组件204。换言之,在欲使上述的图1所示的振动对象2进行纵振动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组件204。

如图8所示,组件204具备促动器10、第一固定部220、第二固定部230和弹性部40A、40B。

第一固定部220和上述的第一固定部20同样,能固定于上述的图1所示的触感呈现装置1的基座、例如上述的图2所示的壳体3的底面。第一固定部220可以由与上述的第一固定部20同样的材料构成。如图8所示,第一固定部220具有脚部222A、222B。第一固定部220可以还具有贯通孔223A、223B。

脚部222A被固定于基部50的一个端部。促动器10的基部14A介于脚部222A与基部50之间。脚部222B被固定于基部50的另一端部。促动器10的基部14B介于脚部222B与基部50之间。脚部222A、222B例如可以通过螺钉等连结构件或者粘接剂而被固定于基部50。

在将组件204装入到图2所示的触感呈现装置1之际,相对于图2所示的壳体3的底面垂直地配置脚部222、222B。此时,相对于壳体3的底面垂直地配置脚部222A、222B,使得基部50侧成为壳体3侧。

如图9所示,贯通孔223A形成于脚部222A的上表面。贯通孔223A从脚部222A的上表面贯通到基部50的底面。如图9所示,贯通孔223B形成于脚部222B的上表面。贯通孔223B从脚部222B的上表面贯通到基部50的底面。通过将螺钉等连结构件***贯通孔223A、223B,从而第一固定部220能经由基部50固定于上述的图2所示的壳体3的底面。

第二固定部230和上述的第二固定部30同样,能固定于上述的图2所示的振动对象2。第二固定部230可以由与上述的第二固定部30同样的材料构成。如图8所示,第二固定部230具有主体部231、接合部232和接合面233。

主体部231将振动板12的振动经由图9所示的接合面233而传递给上述的图2所示的振动对象2。

接合部232与振动板12的主面12b的中央附近接合。通过将接合部232接合于主面12b,从而将振动板12的振动传递给主体部231,并传递给上述的图2所示的振动对象2。

如图9所示,接合面233也可以是主体部31的上表面。接合面233例如通过粘接剂等与上述的图2所示的振动对象2接合。接合面233与振动对象2接合,由此将振动板12的振动作为上述的图2所示的X轴方向的振动而传递给振动对象2。换言之,根据压电元件11的伸缩位移,组件204使上述的图1所示的振动对象2进行纵振动。

上述那样的组件204能够起到和上述的组件4同样的效果。

虽然基于各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应该注意的是,如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基于本公开容易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或者修正。因此,应该注意这些变形或者修正也包含于本公开的范围内。例如,各功能部所包含的功能等能在逻辑上并不矛盾地进行重新配置。多个功能部等可以组合为一个、或者被分割。上述的本公开所涉及的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在分别说明过的各实施方式中忠实地加以实施,能适当地将各特征组合、或将一部分省略来实施。

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第一固定部20被固定于触感呈现装置1的作为基座的壳体3而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一固定部20可以被固定于壳体3以外的基座。例如,在车辆实现触感呈现装置1的情况下,第一固定部20可以被固定于车辆的底盘框架。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为图3所示的组件4的第一固定部20被固定于图2所示的壳体3,图3所示的组件4的第二固定部30被固定于图2所示的振动对象2并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将图3所示的组件4的第二固定部30固定于图2所示的壳体3,将图3所示的组件4的第一固定部20固定于图2所示的振动对象2。同样地,也可以将图6所示的组件104的第二固定部30固定于图2所示的壳体3,将图6所示的组件104的第一固定部120固定于图2所示的振动对象2。同样,也可以将图8所示的组件204的第二固定部230固定于图2所示的壳体3,将图8所示的组件204的第一固定部220固定于图2所示的振动对象2。

2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机房监控系统及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