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文档序号:1786706 发布日期:2019-12-10 浏览:2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tridacna transplantation attachment device and use method thereof ) 是由 刘春胜 蔡利 顾志峰 王爱民 吴川良 于 2019-09-3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一种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属于砗磲移植保护领域,所述附着装置包括混凝土主体、弧形凹槽和固定孔;混凝土组成为水泥:拌合水:沙子:石子质量比为1:0.4:1.4:3,整个附着装置表面覆盖50%面积的玄武岩纤维;所述的玄武岩纤维单丝直径为9-17μm,玄武岩纤维固着在附着装置表面。利用本发明附着装置进行砗磲人工养殖,可使砗磲附着率更高,附着更紧密,同时,本附着装置的结构降低了敌害生物捕食的几率,砗磲成活率大大提高。(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giant clam transplantation attachment device and a use method thereof, and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giant clam transplantation protection, wherein the attachment device comprises a concrete main body, an arc-shaped groove and a fixing hole; the concrete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components: mixing water: sand: the mass ratio of the stones is 1:0.4:1.4:3, and the surface of the whole attachment device is covered with 50% area of basalt fibers; the diameter of the basalt fiber monofilament is 9-17 mu m, and the basalt fiber is fix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attachment device. The giant clam artificial breeding device disclosed by the invention is utilized to carry out giant clam artificial breeding, the giant clam attachment rate is higher, the giant clam attachment is tighter, meanwhile, the structure of the giant clam artificial breeding device reduces the predation probability of enemy organisms, and the survival rate of giant clams is greatly improved.)

一种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砗磲移植保护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砗磲是最大的一类海洋双壳贝类,分布于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非洲东海岸的热带海域。砗磲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生物,可为各种珊瑚鱼类、底栖生物等提供饵料和庇护所;其贝壳能够固着于珊瑚礁盘底质,对礁盘稳定起到重要辅助作用。砗磲还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其肉质鲜美,价格昂贵,是一种名贵的海产品;其贝壳白皙如玉,被誉为四大“有机宝石”之一。此外,砗磲外套膜颜色鲜艳,成为世界观赏水族市场的新宠。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大型海岸工程建设及偷捕滥采等影响,砗磲生物量急剧减少,部分海区近乎灭绝。根据砗磲生态***面混凝土附着基,而后转移至自然海域的方式来实现。然而,一方面砗磲对普通混凝土材质附着效果不理想,极易脱落;另一方面砗磲附着后,其足丝孔与平面附着部位存在空隙,敌害生物可从该空隙进入砗磲内部,导致砗磲死亡。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并建立配套的移植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它包括混凝土主体、弧形凹槽和四周固定孔;弧形凹槽为1条或者2条,弧形凹槽的开口设置在混凝土主体的上表面,固定孔设置在混凝土主体的4角,固定孔垂直于混凝土主体的上表面,为穿透型孔;混凝土组成为水泥:拌合水:沙子:石子质量比为1:0.4:1.4:3,整个附着装置表面覆盖50%面积的玄武岩纤维;所述的玄武岩纤维单丝直径为9-17μm,玄武岩纤维固着在附着装置表面。

进一步,弧形凹槽的内壁有呈阶梯状的深2-3mm的微型凹槽。

进一步,弧形凹槽半径28mm,夹角124°,弧长60mm,弦长50mm;或弧形凹槽半径95mm,夹角85°,弧长140mm,弦长128mm。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装置建立的砗磲移植方法,具体如下:将附着装置放平后,用草酸溶液均匀喷洒至弧形凹槽中,静置20-30min,用淡水清洗干净,使附着面粗糙化;而后将附着装置转移至盛有天然海水的水泥池中静水浸泡;待附着的弧形凹槽表面附着一定量微藻后,将附着装置转移至室外水泥池,进行砗磲移植;移植砗磲要求选择足丝发达,活力好的个体;砗磲放置时要求将其长轴与装置凹槽长轴平行的方向放好;在自然光、常流水条件下,暂养15-20天后砗磲即可附着牢固;于晴天早晨5:00-7:00将附着有砗磲的附着装置转移至周转箱中,周转箱中加入海水,不要浸没砗磲,砗磲上覆盖2-3层浸湿的遮盖物;运输至移植地点后,通过固定孔将附着装置固着于天然珊瑚礁区或人工隔栅板珊瑚苗圃中。

进一步,所述的草酸溶液的浓度体积比为10%。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并建立配套的移植方法。该方法与原有的砗磲附着基相比,表面加入了玄武岩纤维,同时前期用酸对其附着面进行了粗糙化处理,以及后续的附着微藻培育,上述处理均可使砗磲附着率更高,附着更紧密。此外,本装置的弧形凹槽及弧形凹槽内表面的微型凹槽设计不但可直接保持砗磲站立更稳,而且防止砗磲足丝孔外露,大大降低了敌害生物捕食的几率,砗磲成活率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小型砗磲移植附着装置正视图;

图2、为小型砗磲移植附着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小型砗磲移植附着装置的短轴方向的截面图;

图4、为小型砗磲移植附着装置的长轴方向的截面图;

图5、为大型砗磲移植附着装置正视图;

图6、为大型砗磲移植附着装置的俯面图;

图7、为大型砗磲移植附着装置短轴方向的截面图;

图8、为大型砗磲移植附着装置长轴方向的截面图。

上述图中:1、混凝土主体,2、中间弧形凹槽,3、固定孔,4、微型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实施例任何形式上的限制。

实施例1:一种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参见附图1-8,其中附图1-4为小型砗磲移植附着装置,附图5-8为大型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包括混凝土主体1,中间弧形凹槽2和固定孔3;弧形凹槽为1条或者2条,弧形凹槽的开口设置在混凝土主体的上表面,固定孔设置在混凝土主体的4角,固定孔垂直于混凝土主体的上表面,为穿透型孔,用于螺丝固定附着装置;

其中混凝土主体长宽高分别为230mm×330mm×150mm,混凝土中水泥:拌合水:沙子:石子的质量配比为1:0.4:1.4:3。所用水泥为标号42.5,拌合水为淡水,沙子粒径为0.25-1.0mm,石子最大直径≤31.5mm;

其中混凝土浇灌前在模具覆盖表面积为50%的玄武岩纤维,其所用玄武岩纤维单丝直径为9-17μm;

其中砗磲移植装置混凝土上表面有1-2排弧形凹槽,其中设置有2排弧形凹槽的装置用于壳长5-12cm的小规格砗磲移植,其凹槽参数为长度300mm,半径28mm,夹角124°,弧长60mm,弦长50mm;设置有1排弧形凹槽的装置用于壳长12-24cm的大规格砗磲移植,其凹槽参数为长度300mm,半径95mm,夹角85°,弧长140mm,弦长128mm。

其中弧形凹槽内表面有呈阶梯状的深2-3mm的微型凹槽;

其中混凝土主体四周预留4个直径20mm的固定孔,用于礁体移植固定。

砗磲移植装置制备成型后12~24小时拆模。

实施例2:番红砗磲移植实验

本实例所用番红砗磲壳长6-10cm,为小规格砗磲,因此本移植实验采用具2排弧形凹槽的小规格砗磲移植装置。

具体如下:

1、将砗磲移植附着装置放平后,用10%的草酸溶液均匀喷洒至砗磲附着弧形凹槽中,静置30min,用淡水清洗干净,使附着面粗糙化;

2、将砗磲移植附着装置转移至盛有天然海水的水泥池中静水浸泡10天,光照强度控制在2000-3000lx,水温25℃;

3、待砗磲移植附着装置附着凹槽表面附着微藻呈褐色后,将其转移至室外水泥池,进行砗磲移植;

4、挑选足丝发达,活力好的壳长6-10cm的番红砗磲,将其长轴与弧形凹槽长轴平行的方向放好,每排弧形凹槽均匀放3只,每个砗磲移植装置附着6只番红砗磲;

5、在自然光、常流水条件下养殖15天后,用手轻拉砗磲,确认砗磲附着牢固;

6、于2019年4月13日早晨6:00直接将附着有番红砗磲的6个砗磲移植装置附着装置转移至周转箱中,箱中加入少量天然海水,上覆盖2层浸湿毛巾,运输至西岛珊瑚礁苗圃基地;

7、将砗磲移植附着装置用带螺帽的螺丝钉固定于水深3-4m的珊瑚礁苗圃人工格栅板上。

经4个月的养殖,采用该砗磲移植装置和方法的番红砗磲成活率为94.4%,而传统直接移植珊瑚礁方法番红砗磲因风浪仅剩不到40%,且由于防护网污损生物过多导致的光强减弱和小型敌害生物捕食等原因,剩余番红砗磲的存活率仅为12.5%。

实施例3:长砗磲移植实验

本事实例所用长砗磲壳长15-20cm,为大规格砗磲,因此本移植实验采用具1排弧形凹槽的大规格砗磲移植装置。具体如下:

1、将大规格砗磲移植装置平放后,用10%的草酸溶液均匀喷洒至砗磲附着弧形凹槽中,静置25min,用淡水清洗干净,使附着面粗糙化;

2、将大规格砗磲移植附着装置转移至盛有天然海水的水泥池中静水浸泡,光照强度控制为2500-3000lx,水温28℃;

3、待浸泡8天后,凹槽表面附着微藻呈褐色后,转移至室外水泥池,进行长砗磲移植;

4、挑选足丝发达,活力好的壳长15-20cm的长砗磲,将其长轴与凹槽长轴平行的方向放好,因此次砗磲个体较大,每个砗磲移植装置附着1只长砗磲,共计20个砗磲移植装置;

5、在自然光、常流水条件下养殖15天后,用手轻拉砗磲,确认砗磲附着牢固;

6、于2018年9月15日早晨5:00直接将附着有长砗磲的20个砗磲移植装置附着装置转移至周转箱中,箱中加入少量天然海水,上覆盖2层浸湿毛巾,运输至蜈支洲岛南侧8-10m珊瑚礁区;

7、选择底质平整,且活珊瑚较少的区域,用水下打孔器打孔,将附着有长砗磲的砗磲移植装置固定,每月定期观察测量。

经1年的实验,采用该砗磲移植装置和方法的长砗磲成活率为100%,而传统直接放置于铺有碎珊瑚的珊瑚礁夹缝中的长砗磲个体成活率仅为45.7%。

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稻田养虾用隔离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