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1842452 发布日期:2021-11-16 浏览:2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 (Construction method of large-span steel structure cantilever ) 是由 王策 刘海龙 安恺 胡鸿志 陈拥军 董亚鹏 赵龙坡 张煜新 蒙湫丽 王香华 王洋 于 2021-07-2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包括:第一步:先将两端钢柱安装完毕,钢梁拉结焊接完毕;然后进行第二步:依次安装大跨度钢梁,悬挑施工,直至悬挑钢梁应力过大;进一步地,第三步:在钢柱上方安装临时拉架,两侧的临时拉架拉结钢绞线;第四步:当悬挑法施工钢梁时,应力和位移超出一定范围;用拉架施工法,安装下段钢梁,该钢梁通过拉索与上方钢绞线拉结至拉架上;第五步:依次用拉架施工法,安装下段钢梁,直至合拢,可以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出,拉索逐段安装过程中,可以拆除前道拉索。使得该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的方法,用于原位安装且支撑架体高度高,支撑费用太高的工程,可大大节约施工时间降低施工费用。(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onstruction method of a large-span steel structure cantilever,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the first step is as follows: firstly, finishing the installation of steel columns at two ends and finishing the drawknot welding of steel beams; then, the second step is carried out: sequentially mounting large-span steel beams, and performing cantilever construction until the stress of the cantilever steel beams is overlarge; further, a third step: mounting temporary pull frames above the steel columns, and pulling steel strands by the temporary pull frames on two sides; the fourth step: when the steel beam is constructed by the cantilever method, the stress and the displacement exceed a certain range; mounting a lower section steel beam by using a truss construction method, wherein the steel beam is tied to a truss through a stay cable and an upper steel strand; the fifth step: and sequentially installing lower sections of steel beams by using a truss construction method until the lower sections of steel beams are folded, and dismantling the front stay cable in the stay cable section-by-section installation process through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the large-span steel structure cantilever is used for the engineering with in-situ installation, high height of the support frame body and high support cost, can greatly save the construction time and reduce the construction cost.)

一种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悬臂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大型工程施工过程中,满堂支撑搭设体系的高度约15m的超高度,且跨度约60m的大跨度,但采用网架下方全面积满堂支撑体系搭设的作业平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施工现场工期紧迫的情况下,满堂支架的搭设会耗去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二是因满堂支撑体系将承受钢结构网架全部荷载,在大面积的着力点中,难免存在因沉降、搭设原因导致的原位散件拼装出现质量问题。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

具体实施方式

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包括:第一步:先将两端钢柱安装完毕,钢梁拉结焊接完毕;

第二步:依次安装大跨度钢梁,悬挑施工,直至悬挑钢梁应力过大;

第三步:在钢柱上方安装临时拉架,两侧的临时拉架拉结钢绞线;

第四步:当悬挑法施工钢梁时,应力和位移超出一定范围;用拉架施工法,安装下段钢梁,该钢梁通过拉索与上方钢绞线拉结至拉架上;

第五步:依次用拉架施工法,安装下段钢梁,直至合拢,可以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出,拉索逐段安装过程中,可以拆除前道拉索。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所述钢柱与钢梁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钢柱的底部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通过缓冲模块铰接地设置在支座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所述缓冲模块与所述固定块的底部连接,所述缓冲模块包括第一平垫板、第二平垫板、中间立筒、中间缓冲机构以及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二平垫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垫板上,所述中间立筒设置在所述第二平垫板上,所述第三固定板设置在所述中间立筒上,所述第一平垫板上设置有第一导孔,所述第二平垫板上设置与所述第一导孔对应的第二导孔,所述中间缓冲机构包括上固定杆、中间板、下固定杆以及中间缓冲部,所述下固定杆设置在所述中间板的底部并穿过所述第二导孔内的第一导套延伸至第一导孔内,所述上固定杆设置在所述中间板的顶部并穿出所述第三固定板并与固定块的底部连接,所述中间缓冲部包括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多个弹簧撑管以及多个弹性碟片件,所述第一弹簧、第二弹簧依次套在所述下固定杆外,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第二弹簧的上端抵顶至所述中间板底部的两个上卡槽内,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第二弹簧的下端抵顶至所述第二平垫板顶部的两个下卡槽内,所述弹簧撑管、弹性碟片件依次套在所述下固定杆上并位于所述第二弹簧内,所述弹性碟片件夹设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弹簧撑管之间,所述弹性碟片件包括第一碟片内管、第二碟片内管以及第一碟片本体,所述第一碟片内管、第二碟片内管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碟片本体上端、下端,并且套在所述弹簧撑管内,所述第一碟片本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三导孔。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所述中间板上设置有多个防撺块,所述第三固定板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一辅助缓冲部、多个第二辅助缓冲部,所述第一辅助缓冲部设置在所述上固定杆上,所述第一辅助缓冲部包括上碟片内管、下碟片内管、中间环片以及两个第二碟片本体,所述上碟片内管设置在所述第三固定板的底部,所述下碟片内管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防撺块对应的防撺槽,两个所述第二碟片本体通过中间环片连接,并且分别与所述上碟片内管、下碟片内管连接,所述第二碟片本体上设置有多个第四导孔,多个所述第二辅助缓冲部均布在所述第一辅助缓冲部外,所述第二辅助缓冲部包括辅助缓冲杆、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固定板的底部设置有上杆槽,所述中间板上设置有下凸孔,所述辅助缓冲杆的上端连接在所述上杆槽内,下端滑动地穿出所述下凸孔内的第二导套,所述第三弹簧套在所述辅助缓冲杆上,上端位于所述上杆槽内,下端位于所述下凸孔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所述中间立筒上设置有多个镂空窗,所述镂空窗内设置有阻拦孔板,并且所述镂空窗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阻拦孔板对应的卡条槽;

所述第一平垫板设置有凸板、两个燕尾板以及两个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平垫板设置有与所述凸板对应的中间槽,与所述燕尾板对应的燕尾槽,以及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对应的第二固定孔。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所述临时拉架的前端设置有移动式操作架,所述移动式操作架包括上连架体、底板、挡板、第一防护板、开关门和第二防护板,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上连架体的底部,底板的顶部设置有防滑层,所述第一防护板、第二防护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两侧并与位于所述上连架体的下部,所述开关门、挡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两端,并分别与第一防护板、第二防护板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所述第一防护板上设置有安防机构,所述安防机构包括防护套、外转板、连接绳、电机盒以及伺服电机,所述电机盒的内端设置有多个第一外凸块,所述第一外凸块与所述第一防护板的内表面连接,所述伺服电机通过限位机构设置在所述电机盒内,所述伺服电机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穿过所述第一防护板并套接有轴套,所述外转板设置在所述轴套的外端,所述连接绳绕设在所述轴套上,所述防护套设置在所述连接绳的外端上,并且所述防护套上设置有固定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底横板、上限位板、下限位板以及U型支块,所述U型支块设置在所述底横板上,所述U型支块与所述下限位板之间为第一限位槽,所述下限位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与所述伺服电机对应的第二限位槽,所述上限位板设置在所述U型支块的上端,并与所述下限位板固定所述伺服电机,所述上限位板的端部设置有上限位部,所述上限位部位于所述U型支块的上端,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底部设置有抵顶部,所述抵顶部的上端与所述下限位板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槽内设置有与伺服电机对应的限位模块。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所述伺服电机与所述第一限位槽之间为限位间隙,所述限位模块包括位于限位间隙内的限位杆、设置在所述限位杆背向伺服电机的U型限位板,所述限位杆与所述伺服电机之间设置有制动机构,所述U型支块的侧壁内设置有第三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的槽壁设有圆形槽,所述限位杆位于U型限位板的侧壁穿过圆形槽并延伸至第三限位槽内,所述限位杆位于第三限位槽内的两侧端壁通过第一内杆与所述第三限位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三限位槽的内壁设置有第二内杆,第二内杆上套设置有外筒,并且所述第二内杆上套设有横向弹簧,所述横向弹簧的一端与外筒相连,所述横向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内杆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步骤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手持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缓冲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缓冲模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图5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图5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缓冲模块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间缓冲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间立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中间缓冲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中弹性碟片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中第一辅助缓冲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中移动式操作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中安防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中安防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中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图17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图17中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中限位机构的分别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图18中E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图2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包括:

第一步:先将两端钢柱101安装完毕,钢梁拉结焊接完毕;

第二步:依次安装大跨度钢梁102,悬挑施工,直至悬挑钢梁102应力过大;

第三步:在钢柱101上方安装临时拉架103,两侧的临时拉架103拉结钢绞线;

第四步:当悬挑法施工钢梁102时,应力和位移超出一定范围;用拉架施工法,安装下段钢梁,该钢梁通过拉索与上方钢绞线拉结至拉架上;

第五步:依次用拉架施工法,安装下段钢梁,直至合拢,可以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出,拉索逐段安装过程中,可以拆除前道拉索。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包括:第一步:先将两端钢柱101安装完毕,钢梁拉结焊接完毕;然后进行第二步:依次安装大跨度钢梁102,悬挑施工,直至悬挑钢梁102应力过大;进一步地,第三步:在钢柱101上方安装临时拉架103,两侧的临时拉架103拉结钢绞线;第四步:当悬挑法施工钢梁102时,应力和位移超出一定范围;用拉架施工法,安装下段钢梁,该钢梁通过拉索与上方钢绞线拉结至拉架上;第五步:依次用拉架施工法,安装下段钢梁,直至合拢,可以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出,拉索逐段安装过程中,可以拆除前道拉索。使得该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的方法,用于原位安装且支撑架体高度高,支撑费用太高的工程,可大大节约施工时间降低施工费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钢柱101与钢梁102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钢柱101的底部设置有固定块104,所述固定块104通过缓冲模块6铰接地设置在支座108内。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钢柱101与钢梁102之间为固定连接,这样使得钢柱101可以较好地对钢梁102起到支撑作用;钢柱101的底部安装了支座108,具体地,钢柱101的底部通过固定块104与支座108铰接,这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支座108安装在钢柱101的底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模块6与所述固定块104的底部连接,所述缓冲模块6包括第一平垫板601、第二平垫板602、中间立筒603、中间缓冲机构以及第三固定板605,所述第二平垫板602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垫板601上,所述中间立筒603设置在所述第二平垫板602上,所述第三固定板605设置在所述中间立筒603上,所述第一平垫板601上设置有第一导孔606,所述第二平垫板602上设置与所述第一导孔606对应的第二导孔607,所述中间缓冲机构包括上固定杆608、中间板609、下固定杆610以及中间缓冲部,所述下固定杆610设置在所述中间板609的底部并穿过所述第二导孔607内的第一导套611延伸至第一导孔606内,所述上固定杆608设置在所述中间板609的顶部并穿出所述第三固定板605并与固定块104的底部连接,所述中间缓冲部包括第一弹簧612、第二弹簧613、多个弹簧撑管614以及多个弹性碟片件,所述第一弹簧612、第二弹簧613依次套在所述下固定杆610外,所述第一弹簧612的上端、第二弹簧613的上端抵顶至所述中间板609底部的两个上卡槽615内,所述第一弹簧612的下端、第二弹簧613的下端抵顶至所述第二平垫板602顶部的两个下卡槽616内,所述弹簧撑管614、弹性碟片件依次套在所述下固定杆610上并位于所述第二弹簧613内,所述弹性碟片件夹设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弹簧撑管614之间,所述弹性碟片件包括第一碟片内管616、第二碟片内管617以及第一碟片本体618,所述第一碟片内管616、第二碟片内管617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碟片本体618上端、下端,并且套在所述弹簧撑管614内,所述第一碟片本体618上设置有多个第三导孔619。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缓冲模块6安装在安装架2内,一般而言缓冲模块6可以直接选用弹簧,但是单个的弹簧起到的缓冲作用有限,所以本实施例中提供了缓冲模块6的另一种结构,该结构的缓冲模块6包括第一固定板601、第二固定板602、中间立筒603、中间缓冲机构以及第三固定板605,其中,第一固定板601上固定安装在安装架2内,第二固定板602安装在第一固定板601上,同时在第一固定板601、第二固定板602上分别设计了第一导孔606、第二导孔607,而中间立筒603安装在第二固定板602上,第三固定板605安装在中间立筒603上,中间缓冲机构则安装在中间立筒603内,中间缓冲机构包括了上固定杆608、中间板609、下固定杆610以及中间缓冲部,上固定杆608、下固定杆610分别安装在中间板609的上下两端,中间缓冲部安装在下固定杆610并抵顶在中间板609和第二固定板602之间,而上固定杆608的上端与连接板205固定连接,所以当缓冲模块6受到挤压时,上固定杆608将中间板609、下固定杆610也向下挤压,下固定杆610的下端则穿入到第一导孔606、第二导孔607内,其中在第二导孔607内设计了第一导套611,以方便下固定杆610在第二导孔607内上下移动;

而中间板609也挤压中间缓冲部,中间缓冲部包括第一弹簧612、第二弹簧613、多个弹簧撑管614以及多个弹性碟片件,具体地,第一弹簧612、第二弹簧613依次套在下固定杆610外,为了将第一弹簧612、第二弹簧613固定住,所以第一弹簧612、第二弹簧613的上端均抵顶至中间板609底部的两个上卡槽615内,同时第一弹簧612、第二弹簧613的下端抵顶至第二固定板602顶部的两个下卡槽616内,这样第一弹簧612、第二弹簧613通过同心设计的形式可以更好地为缓冲模块6提供弹力缓冲,同时多个弹簧撑管614、多个弹性碟片件依次套在下固定杆610上并位于第二弹簧613内,而最上方的弹簧撑管614位于中间板609的上压槽642内,最下方的弹簧撑管614位于第二固定板602的下压槽643内,所以中间板609向下挤压弹簧撑管614时,弹簧撑管614则挤压第一碟片本体618,第一碟片本体618上设计了多个第三导孔619,所以第一碟片本体618被挤压后通过第三导孔619将其内部空气向外快速排出,以避免外界杂质颗粒粘落到第一弹簧612、第二弹簧613上产生腐蚀损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板609上设置有多个防撺块620,所述第三固定板605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一辅助缓冲部、多个第二辅助缓冲部,所述第一辅助缓冲部设置在所述上固定杆608上,所述第一辅助缓冲部包括上碟片内管621、下碟片内管622、中间环片623以及两个第二碟片本体624,所述上碟片内管621设置在所述第三固定板605的底部,所述下碟片内管622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防撺块620对应的防撺槽625,两个所述第二碟片本体624通过中间环片623连接,并且分别与所述上碟片内管621、下碟片内管622连接,所述第二碟片本体624上设置有多个第四导孔626,多个所述第二辅助缓冲部均布在所述第一辅助缓冲部外,所述第二辅助缓冲部包括辅助缓冲杆627、第三弹簧628,所述第三固定板605的底部设置有上杆槽629,所述中间板609上设置有下凸孔630,所述辅助缓冲杆627的上端连接在所述上杆槽629内,下端滑动地穿出所述下凸孔630内的第二导套641,所述第三弹簧628套在所述辅助缓冲杆627上,上端位于所述上杆槽629内,下端位于所述下凸孔630内。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在第三固定板605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一辅助缓冲部、多个第二辅助缓冲部,其中,第一辅助缓冲部设置在上固定杆608上,多个第二辅助缓冲部均布在所述第一辅助缓冲部外;具体地,第一辅助缓冲部包括上碟片内管621、下碟片内管622、中间环片623以及两个第二碟片本体624,上碟片内管621安装在第三固定板605的底部,下碟片内管622的底部设置有防撺槽625,对应地,在中间板609上设置有多个防撺块620,这样下碟片内管622可以通过防撺槽625安装在防撺块620上,而两个第二碟片本体624则通过中间环片623连接,并且分别与上碟片内管621、下碟片内管622连接,同时在第二碟片本体624上设置有多个第四导孔626,而第二辅助缓冲部则包括辅助缓冲杆627、拉簧628,所以上固定板608挤压中间板609进而使得中间板609沿着辅助缓冲杆627向下移动,下凸孔630内的第二导套641则方便了辅助缓冲杆627的移动;而拉簧628则安装在上杆槽629、下凸孔630内,对应地,辅助缓冲杆627也安装在上杆槽629、下凸孔630,所以辅助缓冲杆627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拉簧628则防止第一弹簧612、第二弹簧613被过渡挤压,增强了缓冲效果,再者,第一辅助缓冲部则可以被挤压或复位,所以将第一辅助缓冲部中的空气通过第四导孔626排去,以避免外界杂质颗粒粘落到拉簧628上产生腐蚀损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立筒603上设置有多个镂空窗631,所述镂空窗631内设置有阻拦孔板632,并且所述镂空窗631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阻拦孔板632对应的卡条槽634;

所述第一平垫板601设置有凸板635、两个燕尾板636以及两个第一固定孔637,所述第二平垫板602设置有与所述凸板635对应的中间槽638,与所述燕尾板636对应的燕尾槽639,以及与所述第一固定孔637对应的第二固定孔640。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本实施例中在中间立筒603上设置有多个镂空窗631,在镂空窗631内设计了导流孔板632,并且镂空窗631的内壁设置有卡条槽634,这样导流孔板632可以插接到卡条槽634内,其中导流孔板632起到方便空气流动的作用;

进一步地在第一固定板601设置有凸板635、两个燕尾板636以及两个第一固定孔637,对应地,第二固定板602设置有与凸板635对应的中间槽638,与燕尾板636对应的燕尾槽639,以及与第一固定孔637对应的第二固定孔640,这样方便第一固定板601、第二固定板602之间的牢固连接,避免二者出现错动位移。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临时拉架103的前端设置有移动式操作架10,所述移动式操作架10包括上连架体5、底板107、挡板106、第一防护板1、开关门3和第二防护板4,所述底板107设置在所述上连架体5的底部,底板107的顶部设置有防滑层105,所述第一防护板1、第二防护板4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107的两侧并与位于所述上连架体5的下部,所述开关门3、挡板106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107的两端,并分别与第一防护板1、第二防护板4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在临时拉架103的前端设置有移动式操作架,以方便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操作;该移动式操作架包括上连架体5、底板107、挡板106、第一防护板1、开关门3和第二防护板4,其中,底板107安装在上连架体5的底部,而第一防护板1、第二防护板4分别安装在底板107的两侧并与位于上连架体5的下部,起到防护的作用;开关门3、挡板106分别安装在底板107的两端,并分别与第一防护板1、第二防护板4连接,通过门把手301打开开关门3使施工人员与可以进入到操作架的内部进行施工,关闭开关门3防止施工人员掉落,第二防护板4使工作人员在操作架上进行施工时更加安全,防止施工人员掉落;底板107的顶部设置有防滑层105,防滑层105起到防滑的作用,使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时更加稳定,不会出现滑倒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护板1上设置有安防机构2,所述安防机构2包括防护套201、外转板202、连接绳203、电机盒204以及伺服电机205,所述电机盒204的内端设置有多个第一外凸块206,所述第一外凸块206与所述第一防护板1的内表面连接,所述伺服电机205通过限位机构7设置在所述电机盒204内,所述伺服电机205连接有转动杆207,所述转动杆207穿过所述第一防护板1并套接有轴套208,所述外转板202设置在所述轴套208的外端,所述连接绳203绕设在所述轴套208上,所述防护套201设置在所述连接绳203的外端上,并且所述防护套201上设置有固定件209。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安防机构2,该安防机构2安装在第一防护板1上,安防机构2包括防护套201、外转板202、连接绳203、电机盒204以及伺服电机205,具体地,电机盒204的内端设置有多个第一外凸块206,第一外凸块206与第一防护板1的内表面连接,而伺服电机205通过限位机构6设置在电机盒204内,通过限位机构6防止伺服电机205在电机盒内发生移动,同时也方便在伺服电机205发生故障时取下来;

施工人员在使用该安防机构2时,首先在身上穿戴好安全带,然后再将防护套201打开使得防护套201安装在施工人员的腰间,通过防护套201上的固定件209可以将防护套210固定住;当施工人员发生意外时,施工人员坠落下去,但是由于防护套201安装在连接绳203的外端上,所以其他施工人员可以启动伺服电机205,伺服电机205则通过转动杆207带动轴套208转动,进而通过轴套208将连接绳203收纳起来,而外转板202安装在轴套208的外端,所以连接绳203不会脱离下来,以此再将施工人员向上拉到该操作架内,防止施工人员掉落在地上,使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更加安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连架体5包括第一固定板501、安装板502、第二固定板503、滑轮504以及架杆505,所述架杆505设置有多个并均与所述底板102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板501斜向地设置在所述底板102与所述架杆505之间,所述安装板502设置在所述架杆505的上端,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板503分别设置在所述安装板502的两端,所述安装板502上设置有多个所述滑轮504,所述架杆505的前侧设置有横向外杆506,所述横向外杆506的一侧内侧设置有拉绳507。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上连架体5的结构,该结构的上连架体5包括第一固定板501、安装板502、第二固定板503、滑轮504以及架杆505,具体地,在架杆505设置有多个,并与底板102连接,架杆505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固定板501,且第一固定板501的一侧通过固定螺栓安装在底板102的一侧,以及增加该上连架体5和底板102的牢固性;架杆505的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二固定板503,第二固定板503的底部安装有安装板502,且第二固定板503位于架杆505的一侧,安装板502的底部对称分布安装有滑轮504,且滑轮504分为两组固定在安装板502的底部,第一固定板501起到固定的作用,可以使上连架体5安装的更加稳定,不会使上连架体5轻易出现移动或不稳定,第二固定板503可以将安装板502进行连接和固定,使安装板502安装的更加稳定,安装板502为滑轮504提供安装位置,使滑轮504能够进行安装,滑轮504在进行转动时可以使该装置进行移动,为该装置的移动提供作用;在架杆505的前侧横向外杆506的一侧内侧安装有拉绳507,拉绳507使该装置使用完之后能够被拉回。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机构7包括底横板701、上限位板702、下限位板703以及U型支块704,所述U型支块704设置在所述底横板701上,所述U型支块704与所述下限位板703之间为第一限位槽705,所述下限位板703的上表面设置有与所述伺服电机205对应的第二限位槽706,所述上限位板702设置在所述U型支块704的上端,并与所述下限位板703固定所述伺服电机,所述上限位板702的端部设置有上限位部,所述上限位部位于所述U型支块704的上端,所述第一限位槽705的底部设置有抵顶部,所述抵顶部的上端与所述下限位板703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槽705内设置有与伺服电机对应的限位模块。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提供了限位机构7的结构,该结构的限位机构7包括底横板701、上限位板702、下限位板703以及U型支块704,其中,底横板701安装在电机盒204内,U型支块704的两侧壁均设有第二外凸块730,这里可以通过竖直杆731穿过第二外凸块730,将第二外凸块730固定在底横板701的上表面,而下限位板703与U型支块704之间为第一限位槽705,第一限位槽705之间为抵顶部,以将下限位板703连接起来,上限位板702的两端则通过上限位部与U型支块704的上端连接,这里伺服电机205安装在上限位板702与下限位板703之间,其中,上限位板702的下表面设计了耐磨层726,并且耐磨层726抵顶在伺服电机205的外壁,使得上限位板702与下限位板703从上下将伺服电机205固定住;同时第一限位槽705内还设置有与伺服电机205对应的限位模块,将伺服电机205在左右两侧牢固地安装在限位机构7内,以此避免伺服电机205在电机盒204内发生移动,同时也方便在伺服电机205发生故障时将上限位板702从U型支块704上取下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伺服电机205与所述第一限位槽705之间为限位间隙707,所述限位模块包括位于限位间隙707内的限位杆708、设置在所述限位杆708背向伺服电机的U型限位板709,所述限位杆708与所述伺服电机之间设置有制动机构,所述U型支块704的侧壁内设置有第三限位槽710,所述第一限位槽705的槽壁设有圆形槽711,所述限位杆708位于U型限位板709的侧壁穿过圆形槽711并延伸至第三限位槽710内,所述限位杆708位于第三限位槽710内的两侧端壁通过第一内杆与所述第三限位槽710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三限位槽710的内壁设置有第二内杆712,第二内杆712上套设置有外筒713,并且所述第二内杆712上套设有横向弹簧714,所述横向弹簧714的一端与外筒713相连,所述横向弹簧714的另一端与第二内杆712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限位模块的结构,该结构的限位模块包括限位杆708、U型限位板709,同时在限位杆708与伺服电机之间安装了制动机构,具体地,伺服电机205和第一限位槽705之间为限位间隙707,同时U型支块704的侧壁内设置有第三限位槽710,而第三限位槽710内设计了第二内杆712,在第二内杆712上套设了外筒713,并且第二内杆712上套设有横向弹簧714,横向弹簧714的一端与外筒713相连,横向弹簧714的另一端与第二内杆712连接,而外筒713与U型限位板709铰接,所以当伺服电机205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左右的晃动时,首先制动模块阻止伺服电机205发生上下晃动,而后在第三限位槽710内的外筒713则沿着第二内杆712移动,由于横向弹簧714的设计,则横向弹簧714阻止外筒713进一步在第二内杆712上移动,由于上述结构设计上下两组,所以可以使得U型限位板709保持平衡,进而U型支块704可以抵消伺服电机205发生左右晃动趋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顶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槽705底部的抵顶杆715、与所述抵顶杆715顶端相连的U型抵顶板716以及与所述U型抵顶板716两端相铰接的抵顶块717,所述第一限位槽705内设置有与所述抵顶块717对应的第二限位槽706,所述第二限位槽706内设置有与所述抵顶块717对应的辅助定型机构,所述辅助定型机构包括辅助盘718、与所述辅助盘718相连的辅助杆719、套设在辅助杆719上的扭簧720以及设置在抵顶块717侧壁上的辅助板721,所述第二限位槽706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辅助盘718对应的第四限位槽722,所述辅助杆719与第四限位槽722转动连接,所述扭簧72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辅助杆719上,所述扭簧720的另一端固定在第四限位槽722内。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抵顶部的结构,该结构的抵顶部抵顶杆715、U型抵顶板716以及抵顶块717,具体地,抵顶杆715安装在第一限位槽705底部,抵顶杆715顶端安装了U型抵顶板716,同时在抵顶杆715的两侧安装了多个斜向辅助杆723,斜向辅助杆723的上端也抵顶着U型抵顶板716;而下限位706安装在U型抵顶板716,这样抵顶杆715、U型抵顶板716则为下限位板706提供支撑,而在U型抵顶板716的两侧分别铰接地安装了抵顶块717,同时在第一限位槽705内设置有与抵顶块717对应的第二限位槽706,第二限位槽706内设置有与抵顶块717对应的辅助定型机构,由于U型抵顶板716支撑下限位板706,下限位板706支撑着伺服电机205,所以长时间使用后难免U型抵顶板716发生变形,U型抵顶板716的端部具有向外展开的趋势,所以通过辅助定型机构以抵顶着U型抵顶板716的端部,该辅助定型机构包括辅助盘718、辅助杆719、扭簧720以及辅助板721,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尺寸的伺服电机205将U型抵顶板716的端部向外撑开,此时辅助定型机构还是可以继续抵顶着U型抵顶板716,以此使得该限位机构7可以安装不同尺寸的伺服电机205。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限位杆708上的第一缺口凸板724、设置在所述伺服电机205上的第二缺口凸板725,所述第一缺口凸板724和第二缺口凸板725中的凸牙相互交错设置;

所述上限位部包括竖直插板727、竖直插槽728以及横向插杆729,所述竖直插板727设置在所述上限位板702端部,所述竖直插槽728设置在所述U型支块704的上端并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705的上方,所述竖直插板727设置在所述竖直插槽728内,所述横向插杆729插接在所述U型支块704上并穿过所述竖直插板727。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制动机构的结构,该结构的制动机构包括第一缺口凸板724、第二缺口凸板725,这里第一缺口凸板724安装在限位杆708的外表面上,第二缺口凸板725则安装在伺服电机205的外表面上,第一缺口凸板724和第二缺口凸板725中的凸牙相互交错设置,所以可以表面伺服电机205发生左右晃动;

而上限位部包括竖直插板727、竖直插槽728以及横向插杆729,其中,竖直插板727安装在上限位板702的端部,竖直插槽728开设在U型支块704的上端并位于第一限位槽705的上方,竖直插板727则插接到竖直插槽728内,而横向插杆729则插接在U型支块704上并穿过竖直插板727,以此将上限位板702牢固地安装在U型支块704,同时也方便在伺服电机205发生故障时将上限位板702从U型支块704上取下来。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与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2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桥梁建设用可调节风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