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文档序号:1848339 发布日期:2021-11-16 浏览:2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Method for forming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 是由 赵炳贵 于 2020-05-1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在所述介质层内形成若干第一开口,各所述第一开口底部均暴露出一个第一源漏掺杂区顶部表面;在所述介质层内形成若干第二开口,各所述第二开口底部均暴露出一个第一栅极结构顶部的部分表面;在所述介质层内形成若干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底部高于所述第一栅极层顶部表面,所述第三开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相连通。所述方法能够减少不同制程之间互相造成影响,使得形成的半导体结构的性能较好。(A method of forming a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comprising: forming a plurality of first openings in the dielectric layer, wherein the bottom of each first opening is exposed out of the top surface of one first source drain doped region; forming a plurality of second openings in the dielectric layer, wherein the bottom of each second opening is exposed out of part of the surface of the top of one first grid structure; and forming a plurality of third openings in the dielectric layer, wherein the bottoms of the third openings are higher than the top surface of the first gate layer, and the third openings are respectively communicated with the first openings and the second openings. The method can reduce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different processes, so that the formed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has better performance.)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半导体器件朝着更高的元件密度,以及更高的集成度的方向发展。晶体管作为最基本的半导体器件,目前正被广泛应用,传统的平面器件对沟道电流的控制能力变弱,产生短沟道效应而导致漏电流,最终影响半导体器件的电学性能。

为了克服晶体管的短沟道效应,抑制漏电流,现有技术提出了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 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是一种常见的多栅器件,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包括:位于半导体衬底表面的鳍部和隔离层,所述隔离层覆盖部分所述鳍部的侧壁,且隔离层表面低于鳍部顶部;位于隔离层表面,以及鳍部的顶部和侧壁表面的栅极结构;位于所述栅极结构两侧的鳍部内的源漏掺杂区。

然而,所述源漏掺杂区和栅极结构通过共同的插塞与外围电路实现电连接时,现有形成的半导体结构的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提高形成的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基底,所述基底包括密集区;形成位于所述基底上的若干第一栅极结构、若干位于基底内的第一源漏掺杂区和位于所述基底上的介质层,所述第一栅极结构位于密集区上,所述第一栅极结构包括第一栅极层,且各所述第一栅极结构两侧的基底内分别具有第一源漏掺杂区,所述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一栅极结构表面和第一源漏掺杂区表面;在所述介质层内形成若干第一开口,各所述第一开口底部均暴露出一个第一源漏掺杂区顶部表面;在所述介质层内形成若干第二开口,各所述第二开口底部均暴露出一个第一栅极结构顶部的部分表面;在所述介质层内形成若干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底部高于所述第一栅极层顶部表面,各所述第三开口位于相邻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且所述第三开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相连通。

可选的,形成所述第一开口之后,形成所述第二开口。

可选的,所述基底还包括稀疏区;所述基底上还具有若干第二栅极结构、若干位于基底内的第二源漏掺杂区,所述第二栅极结构位于密集区上,所述第二栅极结构包括第二栅极层,且各所述第二栅极结构两侧的基底内分别具有第二源漏掺杂区;所述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二栅极结构表面和第二源漏掺杂区表面。

可选的,还包括:在所述介质层内形成若干第四开口,各所述第四开口底部均暴露出一个第二源漏掺杂区顶部表面;在所述介质层内形成若干第五开口,一个所述第五开口底部均暴露出一个第二栅极结构顶部的部分表面,且所述第四开口和第五开口之间相互分离;在所述介质层内形成若干第六开口,所述第六开口底部高于所述第二栅极层顶部表面,各所述第六开口位于相邻第四开口和第五开口之间,且所述第六开口分别与所述第四开口以及第五开口相连通。

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口和第四开口同时形成;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五开口同时形成;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六开口同时形成。

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的形成方法包括:在所述介质层表面形成第一图形化层,所述第一图形化层暴露出第一源漏掺杂区和第二源漏掺杂区上的介质层表面;以所述第一图形化层为掩膜,刻蚀所述介质层,直至暴露出第一源漏掺杂区和第二源漏掺杂区顶部表面,在所述密集区形成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稀疏区形成所述第四开口。

可选的,所述第二开口和第五开口的形成方法包括:在所述介质层上形成第二图形化层,所述第二图形化层暴露出第一栅极结构和第二栅极结构上的介质层表面;以所述第二图形化层为掩膜,刻蚀所述介质层,直至暴露出第一栅极结构和第二栅极结构顶部表面,在所述密集区形成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稀疏区形成所述第五开口。

可选的,还包括:形成所述第一开口之后,形成所述第二开口之前,在所述第一开口内、以及介质层表面形成第一平坦化层;所述第二图形化层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表面;形成所述第二开口之后,去除所述第一平坦化层。

可选的,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材料和所述介质层的材料不同。

可选的,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材料包括:含碳氧的有机材料。

可选的,所述第三开口和第六开口的形成方法包括:在所述介质层上形成第三图形化层,所述第三图形化层暴露出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的介质层表面、以及第四开口和第五开口之间的介质层表面;以所述第三图形化层为掩膜,刻蚀所述介质层,在密集区形成所述第三开口,在稀疏区形成所述第六开口。

可选的,还包括:形成所述第二开口之后,形成所述第三开口之前,在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以及介质层表面形成第二平坦化层;所述第三图形化层位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表面;形成所述第三开口之后,去除所述第二平坦化层。

可选的,所述第二平坦化层的材料和所述介质层的材料不同。

可选的,所述第二平坦化层的材料包括:含碳氧的有机材料。

可选的,所述第三开口的深宽比范围为2:9至8:3。

可选的,相邻所述第一栅极结构之间的距离小于相邻所述第二栅极结构的距离。

可选的,所述基底包括衬底和位于衬底表面的若干鳍部,所述第一栅极结构横跨若干所述鳍部,且所述第一栅极结构覆盖部分所述鳍部的顶部表面和侧壁表面;所述第一源漏掺杂区位于第一栅极结构两侧的鳍部内。

可选的,所述第一图形化层的形成工艺包括:极紫外光刻工艺;所述第二图形化层的形成工艺包括:极紫外光刻工艺;所述第三图形化层的形成工艺包括:极紫外光刻工艺。

可选的,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第三开口内填充导电材料,形成导电结构。

可选的,所述介质层包括:第一层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一层介质层表面的刻蚀停止层、以及位于所述刻蚀停止层表面的第二层介质层。

可选的,所述第一栅极结构还包括:位于第一栅极层底部的第一栅介质层、以及位于第一栅介质层顶部表面和第一栅极层顶部表面的第一阻挡层。

可选的,所述第一栅极结构、第一源漏掺杂区、以及介质层的形成方法包括:在所述基底上形成第一伪栅结构;在所述第一伪栅结构两侧的基底内形成第一源漏掺杂区;在所述基底上形成第一层介质层,所述第一层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一伪栅结构表面和第一源漏掺杂区表面;去除所述第一伪栅结构,在所述第一层介质层内形成第一伪栅开口;在所述第一伪栅开口内形成第一栅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一栅介质层表面的第一栅极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栅介质层顶部表面和第一栅极层顶部表面的第一阻挡层;在所述第一阻挡层表面和第一层介质层表面形成刻蚀停止层;在所述刻蚀停止层表面形成所述第二层介质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中,通过分别在不同的制程中,形成暴露出第一源漏掺杂区顶部表面的第一开口,暴露出第一栅极结构顶部表面的第二开口,以及位于相邻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的第三开口。由于第三开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相连通,使得第三开口能够将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相连,使得后续在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第三开口内形成的导电结构,能够实现同时电连接第一栅极结构和第一源漏掺杂区,从而满足工艺需求。同时,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是在三次不同的刻蚀工艺中完成的,能够减少不同制程之间造成的影响,且所述第三开口的底部高于所述第一栅极层顶部表面,能够避免形成第三开口的过程中,对位于第一开口底部的第一源漏掺杂区造成过刻蚀,从而减少第一栅极结构和基底之间产生漏电流,使得形成的半导体结构的性能较好。

进一步,所述基底还包括稀疏区,所述稀疏区上具有第二栅极结构,且所述第二栅极结构两侧的基底内分别具有第二源漏掺杂区。由于第一开口和第四开口是同时形成,第二开口和第五开口是同时形成,第三开口和第六开口是同时形成,且在密集区和稀疏区形成第一开口和第四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五开口、以及第三开口和第六开口是在不同的制程中完成的,有利于减少对不同制程之间造成影响,使得在密集区上形成第五开口和在稀疏区上形成第六开口的过程中,不会对第一开口底部的第一源漏掺杂区和第四开口底部的第二源漏掺杂区造成过刻蚀,从而减少第一栅极结构和基底之间、以及第二栅极结构和基底之间产生漏电流,使得形成的半导体结构的性能较好。

附图说明

图1至图4是一种半导体结构形成方法各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图5至图1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各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现有半导体结构的性能较差的原因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图1至图4是一种现有半导体结构形成方法各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考图1,提供基底100,所述基底100包括密集区A和稀疏区B,所述密集区A上具有若干第一栅极结构111,所述第一栅极结构111两侧的基底100内分别具有第一源漏掺杂区121,所述稀疏区B上具有若干第二栅极结构112,且所述第二栅极结构112两侧的基底100内分别具有第二源漏掺杂区122。

请参考图2,在所述基底100上形成介质层130,且所述介质层130位于所述第一栅极结构111和第一源漏掺杂区121、第二栅极结构112、以及第二源漏掺杂区122表面。

请参考图3,在所述介质层130内形成若干第一开口141和第二开口142,各所述第一开口141底部均暴露出一个第一源漏掺杂区121顶部表面,各所述第二开口142底部均暴露出一个第二源漏掺杂区122顶部表面。

请参考图4,形成所述第一开口141和第二开口142之后,在所述介质层130内形成暴露出第一栅极结构111顶部表面的第三开口151、以及暴露出第二栅极结构112顶部表面的第四开口152,且所述第三开口151和部分第一开口141重叠,所述第四开口152与部分所述第二开口142重叠。

上述方法中,通过使所述第三开口151和部分第一开口141有重叠,第四开口152和部分所述第二开口142有重叠,使得后续在第一开口141和第三开口内151形成的插塞能够同时电连接第一源漏掺杂区121和第一栅极结构111,在第二开口142和第四开口152内形成的插塞能够同时电连接第二源漏掺杂122和第二栅极结构112,从而满足具体工艺需求。

然而,现有第三开口151和第四开口152的形成方法为:在所述第一开口141和第二开口142、以及介质层表130面形成平坦化层(图中未示出);在所述平坦化层表面形成图形化层(图中未示出),所述图形化层暴露出所述密集区A上第一开口141和第一栅极结构111、相邻第一开口141和第一栅极结构111之间的介质层130上的平坦化层表面,以及所述稀疏区B上第二开口142和第二栅极结构112、相邻第二开口142和第二栅极结构112之间的介质层130上的平坦化层表面;以所述图形化层为掩膜,刻蚀所述介质层130和平坦化层,直至暴露出第一栅极结构111顶部表面和第二栅极结构112顶部表面,在密集区A形成所述第三开口151,在稀疏区B形成所述第四开口152。

由于密集区A的器件密度大于稀疏区B的器件密度,使得填充于所述第一开口141和第二开口142且高于介质层130表面的平坦化层在密集区A和稀疏区B的厚度有差异,具体表现在密集区A上的平坦化层的厚度小于稀疏区B上的平坦化层的厚度,导致通过刻蚀所述介质层130和平坦化层,形成第三开口151和第四开口152的过程中,为了满足所述位于稀疏区B的第四开口152能够暴露出第二栅极结构112顶部表面,容易对平坦化层厚度较薄的密集区A造成过刻蚀,进而容易对第一开口141底部的第一源漏掺杂区121造成刻蚀损伤,导致第一栅极结构111和基底100之间产生漏电流,影响器件功耗,不利于所述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在所述介质层内形成若干第一开口,各所述第一开口底部均暴露出一个第一源漏掺杂区顶部表面;在所述介质层内形成若干第二开口,各所述第二开口底部均暴露出一个第一栅极结构顶部的部分表面;在所述介质层内形成若干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底部高于所述第一栅极层顶部表面,所述第三开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是在三次不同的刻蚀工艺中完成的,能够减少不同制程之间互相造成影响,使得形成的半导体结构的性能较好。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有益效果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图5至图1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各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考图5,提供基底200,所述基底200包括密集区A。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底200还包括:稀疏区B。

所述基底200包括衬底和位于衬底表面的若干鳍部。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衬底上不具有鳍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底200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初始衬底(未示出);所述初始衬底上具有掩膜层,所述掩膜层暴露出部分初始衬底的表面;以所述掩膜层为掩膜,刻蚀所述初始衬底,形成衬底和位于所述衬底表面的鳍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初始衬底的材料为硅。相应的,所述衬底和鳍部的材料为硅。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初始衬底的材料包括:锗、锗硅、绝缘体上硅或绝缘体上锗。相应的,衬底的材料包括:锗、锗硅、绝缘体上硅或绝缘体上锗。鳍部的材料包括:锗、锗硅、绝缘体上硅或绝缘体上锗。

请参考图6,形成位于所述基底200上的若干第一栅极结构211、若干位于基底200内的第一源漏掺杂区221和位于所述基底200上的介质层230,所述第一栅极结构211位于密集区A上,所述第一栅极结构211包括第一栅极层2111,且各所述第一栅极结构211两侧的基底200内分别具有第一源漏掺杂区221,所述介质层230位于所述第一栅极结构211表面和第一源漏掺杂区221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基底200上的若干第二栅极结构212、若干位于基底200内的第二源漏掺杂区222,所述第二栅极结构212位于稀疏区B上,所述第二栅极结构212包括第二栅极层2121,且各所述第二栅极结构212两侧的基底200内分别具有第二源漏掺杂区222;所述介质层230位于所述第二栅极结构212表面和第二源漏掺杂区222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底200包括衬底和位于衬底表面的若干鳍部,所述第一栅极结构211横跨若干所述鳍部,且所述第一栅极结构211覆盖部分所述鳍部的顶部表面和侧壁表面;所述第一源漏掺杂区221位于第一栅极结构211两侧的鳍部内。

相邻所述第一栅极结构211之间的距离小于相邻所述第二栅极结构212的距离相邻所述第一栅极结构211之间的距离小于相邻所述第二栅极结构212的距离,使得所述密集区A上形成的器件密度大于所述稀疏区B上形成的器件密度。

所述介质层230包括:第一层介质层(图中未标示)、位于所述第一层介质层表面的刻蚀停止层(图中未标示)、以及位于所述刻蚀停止层表面的第二层介质层(图中未标示)。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栅极结构211还包括:位于第一栅极层2111底部的第一栅介质层2112、以及位于第一栅介质层2112顶部表面和第一栅极层2111顶部表面的第一阻挡层2113。

所述第一栅介质层2112的材料包括:高K介质材料,所述高K介质材料包括:氧化铪、氧化锆、氧化铪硅、氧化镧、氧化锆硅、氧化钛、氧化钽、氧化钡锶钛、氧化钡钛、氧化锶钛或氧化铝。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栅介质层2112的材料为氧化铪。

所述第一栅极层2111的材料包括:金属,所述金属包括:铜、钨、铝、钛、镍、氮化钛和氮化钽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栅极层2111的材料为钨。

所述第一阻挡层2113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氮碳化硅、氮硼化硅、氮碳氧化硅或氮氧化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挡层2113的材料为氮氧化硅。

所述第一阻挡层2113用于保护所述第一栅极层2111的表面,有利于所述第一栅极层2111保持形貌,且减少缺陷的产生。

所述第一栅极结构211、第一源漏掺杂区221、以及介质层230的形成方法包括:在所述基底200上形成第一伪栅结构(图中未标示);在所述第一伪栅结构两侧的基底200内形成第一源漏掺杂区221;在所述基底200上形成第一层介质层,所述第一层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一伪栅结构表面和第一源漏掺杂区221表面;去除所述第一伪栅结构,在所述第一层介质层内形成第一伪栅开口图中未标示);在所述第一伪栅开口内形成第一栅介质层2112、位于所述第一栅介质层2112表面的第一栅极层2111、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栅介质层2112顶部表面和第一栅极层2111顶部表面的第一阻挡层2113;在所述第一阻挡层2113表面和第一层介质层表面形成刻蚀停止层;在所述刻蚀停止层表面形成所述第二层介质层。

所述介质层230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氮碳化硅、氮硼化硅、氮碳氧化硅或氮氧化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介质层230的材料的为氧化层。

所述刻蚀停止层的作用在于,用于作为后续形成第三开口的停止层。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栅极结构212还包括:位于第二栅极层2121底部的第二栅介质层2122、以及位于第二栅介质层2122顶部表面和第二栅极层2121顶部表面的第二阻挡层2123。

所述第二栅介质层2122的材料和第一栅介质层2112的材料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第二栅极层2121的材料和第一栅极层2111的材料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第二阻挡层2123的材料和第一阻挡层2113的材料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7和图8,图8为图7沿X-X1和Y-Y1切线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在所述介质层230内形成若干第一开口241,各所述第一开口241底部均暴露出一个第一源漏掺杂区221顶部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还包括:在所述介质层230内形成若干第四开口244,各所述第四开口244底部均暴露出一个第二源漏掺杂区222顶部表面。

所述第一开口241和第四开口244同时形成。

所述第一开口241和所述第四开口244的形成方法包括:在所述介质层230表面形成第一图形化层(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图形化层暴露出第一源漏掺杂区221和第二源漏掺杂区222上的介质层230表面;以所述第一图形化层为掩膜,刻蚀所述介质层230,直至暴露出第一源漏掺杂区221和第二源漏掺杂区222顶部表面,在所述密集区A形成所述第一开口241,在所述稀疏区B形成所述第四开口244。

刻蚀所述介质层230的工艺包括:各向异性的干法刻蚀工艺。

所述第一图形化层的形成工艺包括:极紫外光刻工艺。

所述第一图形层的-材料包括:光刻胶。

在本实施例中,形成所述第一开口241和第四开口244之后,还包括:去除所述第一图形化层。

在本实施例中,去除所述第一图形化层的工艺为灰化工艺。

请参考图9和图10,图9和图7的视图方向相同,图10和图8的视图方向相同,在所述第一开口241内、以及介质层230表面形成第一平坦化层250。

所述第一平坦化层250的材料和所述介质层230的材料不同。

所述第一平坦化层250的材料包括:含碳氧的有机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坦化层250的材料为底部抗反射材料。

形成所述第一平坦化层250的工艺包括:旋涂工艺。

请参考图11,图11和图9的视图方向相同,在所述介质层230内形成若干第二开口242,各所述第二开口242底部均暴露出一个第一栅极结构211顶部的部分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还包括:在所述介质层230内形成若干第五开口245,一个所述第五开口245底部均暴露出一个第二栅极结构212顶部的部分表面,且所述第四开口244和第五开口245之间相互分离。

所述第二开口242和所述第五开口245同时形成。

所述第二开口242和第五开口245的形成方法包括:在所述介质层230上形成第二图形化层252,所述第二图形化层252暴露出第一栅极结构211和第二栅极结构212上的介质层230表面;以所述第二图形化层252为掩膜,刻蚀所述介质层230,直至暴露出第一栅极结构211和第二栅极结构212顶部表面,在所述密集区A形成所述第二开口242,在所述稀疏区B形成所述第五开口245。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刻蚀所述介质层230,直至暴露出第一栅极层2111和第二栅极层2121顶部表面。

所述第二图形化层252的形成工艺包括:极紫外光刻工艺。

具体的,所述第二图形化层252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250表面。

形成所述第二开口242之后,去除所述第一平坦化层250。

在本实施例中,形成所述第二开口242和第五开口245之后,去除所述第二图形化层252;去除所述第二图形化层252之后,去除所述第一平坦化层250。

在本实施例中,去除所述第二图形化层252和第一平坦化层250的工艺为灰化工艺。

请参考图12,图12和图11的视图方向相同,在所述第一开口241和第二开口242、以及介质层230表面形成第二平坦化层260。

所述第二平坦化层260的材料和所述介质层230的材料不同。

所述第二平坦化层260的材料包括:含碳氧的有机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平坦化层260的材料为底部抗反射材料。

形成所述第二平坦化层260的工艺包括:旋涂工艺。

请参考图13和图14,图13和图9的视图方向相同,图14和图10的视图方向相同,在所述介质层230内形成若干第三开口243,所述第三开口243底部高于所述第一栅极层2112顶部表面,所述第三开口243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口241以及第二开口242相连通。

所述第三开口243的深宽比范围为2:9至8:3。

选择所述范围的意义在于:若所述第三开口243的深宽比大于8:3,所述第三开口243过深,对刻蚀形成第三开口243的难度要求较大,从而加大了工艺制程的难度;若所述第三开口243的深宽比小于2:9,则所述第三开口243较浅,所述第三开口243和第一开口241、以及第二开口242的重叠部分较少,容易出现第三开口243没有和第一开口241相连通,或者第三开口243没有和第二开口242相连通的情况,使后续形成的导电结构不能同时电连接第一源漏掺杂区221和第一栅极结构211,形成的半导体结构出现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还包括:在所述介质层230内形成若干第六开口246,所述第六开口246底部高于所述第二栅极层2121顶部表面,所述第六开口246分别与所述第四开244口以及第五开口245相连通。

所述第三开口243和所述第六开口246同时形成。

所述第三开口243和第六开口246的形成方法包括:在所述介质层230上形成第三图形化层263,所述第三图形化层263暴露出第一开口241和第二开口242之间的介质层230表面、以及第四开口244和第五开口245之间的介质层230表面;以所述第三图形化层263为掩膜,刻蚀所述介质层230,在密集区A形成所述第三开口243,在稀疏区B形成所述第六开口246。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刻蚀所述介质层230,直至暴露出刻蚀停止层表面,在所述密集区A形成所述第三开口243,在稀疏区B形成所述第六开口246。

具体的,所述第三图形化层263位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260表面。

所述第三图形化层263的形成工艺包括:极紫外光刻工艺。

所述第三图形化层263的材料包括:光刻胶。

形成所述第三开口243之后,去除所述第二平坦化层260。

在本实施例中,形成所述第三开口243和第六开口246之后,去除所述第三图形化层263;去除所述第三图形化层263之后,去除所述第二平坦化层260。

在本实施例中,去除所述第三图形化层263和第二平坦化层260的工艺为灰化工艺。

通过分别在不同的制程中,形成暴露出第一源漏掺杂区221顶部表面的第一开口241,暴露出第一栅极层2111顶部表面的第二开口242,以及位于相邻第一开口241和第二开口242之间的第三开口243。由于第三开口243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口241、以及第二开口242相连通,使得第三开口243能够将第一开口241和第二开口242之间相连,使得后续在第一开口241、第二开口242以及第三开口243内形成的导电结构,能够实现同时电连接第一栅极结构211和第一源漏掺杂区221,从而满足工艺需求。同时,第一开口241、第二开口242和第三开口243是在三次不同的刻蚀工艺中完成的,能够减少不同制程之间造成的影响,且所述第三开口243的底部高于所述第一栅极层2111顶部表面,能够避免形成第三开口243的过程中,对位于第一开口241底部的第一源漏掺杂区221造成过刻蚀,从而减少第一栅极结构211和基底200之间产生漏电流,使得形成的半导体结构的性能较好。

所述基底200还包括稀疏区B,所述稀疏区B上具有第二栅极结构212,且所述第二栅极结构212两侧的基底200内分别具有第二源漏掺杂区222。由于第一开口241和第四开口244是同时形成,第二开口242和第五开口245是同时形成,第三开口243和第六开口246是同时形成,且在密集区A和稀疏区B形成第一开口241和第四开口244,第二开口242和第五开口245、以及第三开口243和第六开口246是在不同的制程中完成的,有利于减少对不同制程之间造成影响,使得在密集区A上形成第五开口245和在稀疏区B上形成第六开口246的过程中,不会对第一开口241底部的第一源漏掺杂区221和第四开口244底部的第二源漏掺杂区222造成过刻蚀,从而减少第一栅极结构211和基底200之间、以及第二栅极结构212和基底200之间产生漏电流,使得形成的半导体结构的性能较好。

请参考图15,在所述第一开口241、第二开口242以及第三开口243内填充导电材料,形成导电结构270。

由于第三开口243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口241以及第二开口242相连通,位于所述第三开口243、第一开口241以及第二开口242内的导电结构270能够共同电连接第一源漏掺杂区221和第一栅极结构221,从而满足工艺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在所述第四开口244、第五开口245以及第六开口246内填充导电材料,形成所述导电结构27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结构270的形成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一开口241、第二开口242和第三开口243、第四开口244、第五开口245、第六开口246内、以及介质层230表面形成导电材料膜;平坦化所述导电材料膜,直至暴露出介质层230表面,在密集区A上的所述第一开口241、第二开口242以及第三开口243内形成导电结构270,在稀疏区B上的第四开口244、第五开口245、第六开口246内形成导电结构270。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一个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1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功率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功率器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