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轮泵

文档序号:1850723 发布日期:2021-11-16 浏览:1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叶轮泵 (Vane pump ) 是由 杉原雅道 于 2020-03-1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叶轮泵(100),具备:主体(10);盖(20),其被安装于主体(10);泵室(6),其由转子(2)、凸轮环(4)以及叶片(3)形成;第一吸入端口(91),其将被引导至在吸入通路(101)中的工作流体引导至泵室(6);第二吸入端口(92),其将从吸入通路(101)经由连通路(102)而被引导的工作流体引导至泵室(6);返回通路(120),其对从泵室(6)被喷出的工作流体的剩余流体进行引导,返回通路(120)具有:主体内通路(121),其供剩余流体在凸轮环(4)的径向外侧沿着轴向流动;反转通路(122),其使经由主体内通路(121)而被引导的剩余流体朝向第二吸入端口(92)反转。(A vane pump (100) is provided with: a main body (10); a cover (20) attached to the main body (10); a pump chamber (6) formed by the rotor (2), the cam ring (4), and the vanes (3); a first suction port (91) that guides the working fluid, which is guided into the suction passage (101), to the pump chamber (6); a second suction port (92) that guides the working fluid, which is guided from the suction passage (101) via the communication passage (102), to the pump chamber (6); a return passage (120) that guides excess fluid of the working fluid discharged from the pump chamber (6), the return passage (120) having: a body internal passage (121) through which surplus fluid flows in the axial direction on the radially outer side of the cam ring (4); and a reverse passage (122) that reverses the surplus fluid that is guided via the main body internal passage (121) toward the second suction port (92).)

叶轮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叶轮泵。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使从泵室被喷出的工作油的一部分(剩余油)回流至泵室的叶轮泵(参照日本特开JP2014-126043A)。在日本特开JP2014-126043A所记载的叶轮泵中,设置于泵外壳的吸入口从设置于泵外壳的副吸入油路与副吸入端口直接连通,并且,经由泵外壳内的设置于凸轮环的周围的外周油路而从主吸入油路与主吸入端口连通。

另外,在日本特开JP2014-126043A所记载的叶轮泵中,作为剩余油的回流结构,从在与副泵室的副喷出端口联通的副喷出油路上所设置的切换阀起分支的返回油路被设置于盖,该返回油路经由被设置于泵外壳的主吸入油路而与主泵室的主吸入端口连通。因此,从副喷出端口被喷出的剩余油经由返回油路而回流至主吸入端口。

发明内容

在日本特开JP2014-126043A所记载的叶轮泵中,被引导至返回油路的剩余油流入主吸入端口并且也流入外周油路。被引导至外周油路的剩余油的流动的朝向相对于从吸入口经由外周油路而朝向主吸入端口流动的工作油是相反朝向的。因此,剩余油阻碍了从吸入口被吸入至主吸入端口以及副吸入端口的工作油的流动,可能使叶轮泵的吸入性能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叶轮泵的吸入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某一方式,叶轮泵具备:转子,其被旋转驱动;多个叶片,其被设置成相对于所述转子而在径向上自由往复移动;凸轮环,其具有供所述叶片的顶端部伴随着所述转子的旋转而滑动的内周凸轮面;主体,其具有对所述转子以及所述凸轮环进行收容的收容部;盖,其被安装于所述主体,并对所述收容部进行闭塞;泵室,其由所述转子、所述凸轮环以及相邻的所述叶片形成;第一吸入端口,其将被引导至在所述主体上所设置的吸入通路中的工作流体引导至所述泵室;第二吸入端口,其将从所述吸入通路经由在所述盖或者所述主体上所设置的连通路而被引导的工作流体引导至所述泵室;返回通路,其对从所述泵室被喷出的工作流体的剩余流体进行引导,所述返回通路具有:轴向通路,其供剩余流体在所述凸轮环的径向外侧沿着所述转子的转轴方向流动;反转通路,其使经由所述轴向通路而被引导的剩余流体朝向所述第二吸入端口反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叶轮泵的剖视图。

图2为表示叶轮泵的内部结构的图,示出了盖以及盖侧侧面板被拆下后的状态。

图3为从凸轮环侧观察到的主体侧侧面板的主视图。

图4为盖和盖侧侧面板的立体图。

图5为芯的立体图。

图6为从图4的VI方向观察到的盖和盖侧侧面板的平面图,示出了从吸入通路被引导至连通路的工作油的流动(主流)、以及、在返回通路中流动的工作油的流动(返回流)。

图7A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叶轮泵的侧面截面示意图,示出了从吸入通路被引导至芯的工作油的流动(主流)、以及、从返回通路被引导至芯的工作油的流动(返回流)。

图7B为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所涉及的叶轮泵的侧面截面示意图,示出了从吸入通路被引导至芯的工作油的流动(主流)、以及、从返回通路被引导至芯的工作油的流动(返回流)。

图8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泵的侧面截面示意图,示出了从吸入通路被引导至芯的工作油的流动(主流)、以及、从返回通路被引导至芯的工作油的流动(返回流)。

图9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泵的侧面截面示意图,示出了从吸入通路被引导至芯的工作油的流动(主流)、以及、从返回通路被引导至芯的工作油的流动(返回流)。

图10为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叶轮泵的侧面截面示意图,示出了从吸入通路被引导至芯的工作油的流动(主流)、以及、从返回通路被引导至芯的工作油的流动(返回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叶轮泵进行说明。叶轮泵被用作在车辆上所搭载的动力转向装置、变速器等流体压力设备的流体压力供给源。此处,虽然对工作油被用作工作流体的叶轮泵进行说明,但也可以使用工作水等其他流体以作为工作流体。

图1为叶轮泵100的剖视图。图2为表示叶轮泵100的内部结构的图,示出了盖20以及盖侧侧面板40被拆下后的状态。另外,图1示意地示出了沿着图2以及图4所示的I-I线的截面。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叶轮泵100具备:泵芯(以下简单地记为芯)9,其吸入低压的工作油,并喷出高压的工作油;主体10,其具有对芯9进行收容的作为收容部的收容凹部10b;盖20,其被安装于主体10,并对收容凹部10b的开口部进行闭塞;驱动轴1,其通过轴承11、12而以自由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主体10以及盖20。

芯9具备:转子2,其与驱动轴1连结,并被旋转驱动;多个狭缝2s,其在转子2的外周面上开口;多个叶片3,其以自由滑动的方式而被收装于转子2的狭缝2s;凸轮环4,其对转子2以及叶片3进行收容;一对侧面部件(主体侧侧面板30以及盖侧侧面板40),其以夹着转子2以及凸轮环4的方式而被配置。

叶轮泵100由例如发动机、电动马达等驱动装置(未图示)驱动,通过与驱动轴1连结的转子2如图2的箭头A所示被顺时针旋转驱动,从而产生流体压力。

以下,将沿着转子2的旋转中心轴O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转子2的旋转中心轴O作为中心的辐射方向称为“径向”,并将在叶轮泵100工作时、转子2旋转的方向称为“旋转方向”。

如图1所示,主体侧侧面板30为被配置于收容凹部10b的底面与凸轮环4之间的圆板状部件,转子2的轴向一端面(图示右侧面)与主体侧侧面板30滑动接触,并且,凸轮环4的轴向一端面与主体侧侧面板30抵接。

盖侧侧面板40为被配置于盖20与凸轮环4之间的圆板状部件,转子2的轴向另一端面(图示左侧面)与盖侧侧面板40滑动接触,并且,凸轮环4的轴向另一端面与盖侧侧面板40抵接。另外,盖侧侧面板40为被配置于后述的连通路102与泵室6之间的板部件。

这样,主体侧侧面板30和盖侧侧面板40被配置成和转子2以及凸轮环4的轴向两端面对置的状态。即,主体侧侧面板30和盖侧侧面板40被配置成在轴向上夹着转子2以及凸轮环4。

转子2、多个叶片3、凸轮环4、盖侧侧面板40以及主体侧侧面板30被组装为芯9,并被收容于主体10的收容凹部10b。在该状态下,由于在主体10上安装有盖20,因此,收容凹部10b被密封。

如图2所示,在转子2上呈辐射状地形成多个狭缝2s。狭缝2s在转子2的外周具有开口部2a。狭缝2s的开口部2a被形成于从转子2的外周起向径向外侧隆起的隆起部23。即,在转子2的外周形成有狭缝2s的数量的隆起部23。隆起部23在旋转方向前后支承叶片3。

叶片3被设置成相对于转子2而在径向上自由往复移动。叶片3为矩形平板状,并以自由滑动的方式被插入至狭缝2s。叶片3具有作为从狭缝2s突出的方向上的端部的顶端部3a、和作为与顶端部3a相反一侧的端部的基端部3b。在狭缝2s的底部侧,由狭缝2s的内周面和叶片3的基端部3b形成背压室5。背压室5与后述的喷出端口31连通,从喷出端口31向背压室5引导高压的工作油。叶片3通过背压室5的压力而在从狭缝2s突出的方向上被按压。

凸轮环4为具有呈大致长圆形状的作为内周面的内周凸轮面4a、和供定位销8插通的销孔4b在内的环状的部件。内周凸轮面4a为多个叶片3的顶端部3a伴随着转子2的旋转而滑动的面。

当转子2旋转时,在叶片3上产生离心力。叶片3因该离心力而向从狭缝2s突出的方向被施力。即,叶片3通过对基端部3b进行按压的背压室5的流体压力和伴随着转子2的旋转起作用的离心力而在从狭缝2s突出的方向(径向外侧)上被施力。当叶片3向径向外侧被施力时,叶片3的顶端部3a与凸轮环4的内周凸轮面4a滑动接触。借此,在凸轮环4的内部,由转子2的外周面、凸轮环4的内周凸轮面4a、相邻的叶片3、主体侧侧面板30以及盖侧侧面板40形成泵室6。

由于凸轮环4的内周凸轮面4a为大致长圆形状,因此,由伴随着转子2的旋转而在内周凸轮面4a上滑动接触的各叶片3划分出的泵室6的容积反复进行扩张和收缩。在泵室6所扩张的扩张区域(吸入区域)中,工作油被吸入至泵室6,在泵室6所收缩的收缩区域(喷出区域)中,工作油从泵室6中被喷出。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叶轮泵100具有供叶片3进行第一次往复移动的第一吸入区域82a及第一喷出区域82b、以及、供叶片3进行第二次往复移动的第二吸入区域82c及第二喷出区域82d。泵室6在转子2旋转一周的期间,在第一吸入区域82a中扩张,在第一喷出区域82b中收缩,在第二吸入区域82c中扩张,并在第二喷出区域82d中收缩。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叶轮泵100具有两个吸入区域82a、82c以及两个喷出区域82b、82d,但并未被限于此,也可以设为具有三个以上的吸入区域以及三个以上的喷出区域的结构。

如图1所示,叶轮泵100还具备:吸入通路101,其与流体箱60连通,并将被贮存于流体箱60中的工作油引导至位于吸入区域82a、82c的泵室6;喷出通路(未图示),其对从位于喷出区域82b、82d的泵室6被喷出的工作油进行引导;返回通路120,其对从位于喷出区域82b、82d的泵室6被喷出的工作油的一部分即剩余油(剩余流体)进行引导。

在主体10的收容凹部10b的底面侧,由主体10和主体侧侧面板30形成环状的高压室14。高压室14经由喷出通路62而与叶轮泵100的外部的流体压力设备70(例如动力转向装置、变速器等)连接。

被引导至在主体10上所设置的吸入通路101的工作油经由芯9的第一吸入端口91以及第二吸入端口92而被吸入至泵室6。关于第一吸入端口91以及第二吸入端口92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主体10中的与芯9的第一吸入端口9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与吸入通路101中的工作油的出口侧的端部连接的第一导入凹部13a。在主体10中的与芯9的第二吸入端口9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与返回通路120中的工作油的出口侧的端部连接的第二导入凹部13b。第一导入凹部13a以及第二导入凹部13b被设置于隔着凸轮环4而对置的位置。

如图1所示,在盖20上设置有与吸入通路101连通的连通路102。芯9以第一吸入端口91位于吸入通路101的端部、第二吸入端口92位于连通路102的端部(图示上端部)的方式而被组装于收容凹部10b。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凸轮环4上,设置有从其外周面遍及内周凸轮面4a地贯穿的缺口部4c、4d。一方的缺口部4c在与主体侧侧面板30相接的轴向端面上开口,另一方的缺口部4d在与盖侧侧面板40相接的轴向端面上开口。

换言之,凸轮环4具有:宽幅部4e(参照图5),其与主体侧侧面板30以及盖侧侧面板40抵接;窄幅部4f(参照图5),其不与主体侧侧面板30以及盖侧侧面板40抵接。缺口部4c、4d被设置于窄幅部4f的轴向两侧。

图3为从凸轮环4侧观察到的主体侧侧面板30的主视图。如图3所示,主体侧侧面板30为圆形的板状部件。主体侧侧面板30具有:滑动面30a,其包括供叶片3的轴向端面滑动的区域;贯穿孔32,其供驱动轴1插通;喷出端口31,其被形成为分别与第一喷出区域82b以及第二喷出区域82d对应;凹陷部33,其被形成为分别与第一吸入区域82a以及第二吸入区域82c对应;销孔39,其供定位销8插通。

喷出端口31被设置于隔着贯穿孔32而对置的两个位置。喷出端口31被形成为以贯穿孔32作为中心的圆弧状。喷出端口31贯穿主体侧侧面板30,并与被形成于主体10的高压室14连通。喷出端口31将从泵室6被引导的工作油向高压室14引导。流入高压室14中的工作油经由喷出通道62而被供给至叶轮泵100的外部的流体压力设备70(参照图1)。

在主体侧侧面板30的滑动面30a上,具有以隔着贯穿孔32而对置的方式被形成的一对背压槽34、和以隔着贯穿孔32而对置的方式被形成的一对背压槽35。背压槽34、35被形成为在滑动面30a上开口的槽状。背压槽34、35被形成为以贯穿孔32作为中心的圆弧状,并与和背压槽34、35重叠的多个背压室5连通。另外,背压槽34、35与高压室14连通。

如图1以及图3所示,凹陷部33被设置于隔着贯穿孔32而对置的两个位置。凹陷部33被形成于主体10的与第一导入凹部13a以及第二导入凹部13b对应的位置。凹陷部33被形成为在主体侧侧面板30中的外周面以及与凸轮环4相接的端面上开口的凹形状。凹陷部33的外周端到达主体侧侧面板30的外周面。凹陷部33的深度、即从与凸轮环4相接的端面起到凹陷部33的底面为止的轴向长度小于主体侧侧面板30的宽度(厚度)。

图4为表示盖20和盖侧侧面板40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盖侧侧面板40为圆形的板状部件,并具有:滑动面40a,其包括供叶片3的轴向端面滑动的区域;贯穿孔42,其供驱动轴1插通;对置槽41,其被形成为分别与第一喷出区域82b以及第二喷出区域82d对应;缺口部43,其被形成为分别与第一吸入区域82a以及第二吸入区域82c对应;销孔49,其供定位销8插通。盖侧侧面板40通过定位销8而相对于凸轮环4以及主体侧侧面板30被定位。

对置槽41为被形成为以贯穿孔42作为中心的圆弧状的槽,并被形成为夹着叶片3以及泵室6且在轴向上与喷出端口31对置。即,对置槽41经由泵室6而与喷出端口31连通。由于在对置槽41上作用有与喷出端口31相同的压力,因此,通过喷出端口31内的压力而作用于叶片3的力由对置槽41的压力抵消。借此,能够防止叶片3因喷出端口31内的压力而被按压于盖侧侧面板40的情况。

如图1以及图4所示,在盖侧侧面板40的滑动面40a上,具有以隔着贯穿孔42而对置的方式被形成的一对背压槽44、和以隔着贯穿孔42而对置的方式被形成的一对背压槽45。背压槽44、45被形成为在滑动面40a上开口的槽状。背压槽44、45被形成为以贯穿孔32作为中心的圆弧状,并与和背压槽44、45重叠的多个背压室5连通。背压槽44和背压槽45通过连通槽而连通。另外,背压槽44、45与高压室14连通。

缺口部43被设置于隔着贯穿孔42而对置的两个位置。缺口部43被形成于主体10的与第一导入凹部13a以及第二导入凹部13b对应的位置。缺口部43在盖侧侧面板40的外周面上开口,并且以遍及轴向两端面地贯穿的方式而被形成。缺口部43被形成为,成为以遍及盖侧侧面板40的周向的一部分的宽度整体的方式而从径向外侧朝向内侧凹陷的凹形状。

图5为芯的立体图。如图1以及图5所示,在将主体侧侧面板30组装于凸轮环4的状态下,主体侧侧面板30的凹陷部33被配置成与凸轮环4的缺口部4c邻接。由主体侧侧面板30的凹陷部33和凸轮环4的缺口部4c形成芯9的主体侧侧面端口51。

如图1以及图5所示,在将盖侧侧面板40组装于凸轮环4的状态下,盖侧侧面板40的缺口部43被配置成与凸轮环4的缺口部4d邻接。由盖侧侧面板40的缺口部43和凸轮环4的缺口部4d形成芯9的盖侧侧面端口52。

芯9具有一对主体侧侧面端口51和一对盖侧侧面端口52。此处,将被设置于第一吸入区域82a的主体侧侧面端口51以及盖侧侧面端口52称为芯9的第一吸入端口91。另外,将被设置于第二吸入区域82c的主体侧侧面端口51以及盖侧侧面端口52称为第二吸入端口92。换言之,第一吸入端口91具有被设置于第一吸入区域82a的主体侧侧面端口51以及盖侧侧面端口52,第二吸入端口92具有被设置于第二吸入区域82c的主体侧侧面端口51以及盖侧侧面端口52。

第一吸入端口91将被引导至吸入通路101的工作油引导至位于第一吸入区域82a的泵室6。第二吸入端口92将从吸入通路101经由被设置于盖20的连通路102而被引导的工作油引导至位于第二吸入区域82c的泵室6。

参照图1,对返回通路120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返回通路120与对从泵室6被喷出且经由喷出通路62而被供给至流体压力设备70的工作油的流量进行控制的流量控制阀71连接,并将未被供给至流体压力设备70的剩余油引导至第二导入凹部13b。另外,流量控制阀71既可以设置于主体10外,也可以设置于主体10内。

返回通路120具有:作为轴向通路的主体内通路121,其被设置于主体10;反转通路122,其被设置于盖20,并使由主体内通路121引导的剩余油朝向作为侧面端口的第二吸入端口92的盖侧侧面端口52反转。

主体内通路121被形成为,在第二导入凹部13b的径向外侧、即凸轮环4的径向外侧,沿着轴向而呈直线状地贯穿主体10。在主体10的轴向一端面(图1中的右侧端面)形成有成为主体内通路121的开口端的返回通路120的入口120i。另外,在主体内通路121与第二导入凹部13b之间形成有主体内分隔部111。另外,虽然主体内通路121被形成为相对于转子2的旋转中心轴O大致平行,但是无需完全的平行,也可以被形成为相对于旋转中心轴O而在径向和周向上稍许倾斜。

反转通路122为从盖20的轴向一端侧(图1中的右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图1中的左端侧)凹陷的凹部,并以截面成为半圆形状的方式而被形成。在主体内通路121与第二导入凹部13b之间所设置的主体内分隔部111的顶端部位于由反转通路122的内周面形成的圆弧的中心点附近。

反转通路122的开口部具有:入口开口部122i,其与主体内通路121的开口部对置;出口开口部122o,其与第二导入凹部13b的开口部对置。出口开口部122o的驱动轴1侧的端部与盖侧侧面板40的缺口部43的开口部对置。

图6为从图4的VI方向观察到的盖20和盖侧侧面板40的平面图。如图6所示,连通路102具有:入口部102a,其被设置于第一吸入区域82a;出口部102b,其被设置于第二吸入区域82c;两条中间通路102c,其被设置于入口部102a与出口部102b之间。中间通路102c以沿着驱动轴1的周围的方式而被形成为圆弧状。

在该20上设置有将反转通路122和连通路102分隔开的分隔部123。如图1所示,分隔部123从反转通路122以及连通路102的底部(图1的左端部)沿着轴向而延伸至盖20的开口面为止。

参照图1以及图6,对叶轮泵100动作时的工作油的流动进行说明。另外,图6的箭头表示从吸入通路101被引导至连通路102的工作油的流动、以及、在返回通路120中流动的工作油的流动的方向。图6中的箭头M1~M3表示在连通路102中流动的工作油的流动(也记为主流),箭头R1、R2表示在返回通路120中流动的工作油的流动(也记为返回流)。另外,箭头M3、R2,表示沿着与图面的纸面垂直的直线的方向从里侧朝向近前侧的流动,箭头R1表示沿着与图面的纸面垂直的直线的方向从近前侧朝向里侧的流动。

当通过发动机等驱动装置(未图示)的动力而使驱动轴1被旋转驱动时,转子2在图2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上旋转。伴随着转子2的旋转而使位于第一吸入区域82a以及第二吸入区域82c的泵室6扩张。

借此,如图1所示,流体箱60内的工作油经由通路61而被引导至叶轮泵100。被引导至叶轮泵100的工作油从主体10的吸入通路101经由第一吸入端口91而被吸入至位于第一吸入区域82a的泵室6。

另外,被引导至叶轮泵100的工作油也从主体10的吸入通路101流入至连通路102中。如图6所示,从吸入通路101被引导至连通路102的入口部102a的工作油(参照箭头M1)被分支地引导至两条中间通路102c。被引导至中间通路102c的工作油沿着中间通路102c流动(参照箭头M2),并在出口部102b处合流。被引导至出口部102b的工作油改变朝向而沿着轴向流动,并经由第二吸入端口92而被吸入至位于第二吸入区域82c的泵室6(参照箭头M3)。

此外,如图1所示,未被供给至流体压力设备70的剩余油被引导至主体内通路121。被引导至主体内通路121的工作油沿着轴向朝向盖20侧流动,并被导入至盖20内的反转通路122(也参照图6的箭头R1)。被导入至反转通路122的工作油沿着圆弧状的内周面而使其流动的朝向反转。即,从主体10朝向盖20而被导入的工作油的流动的朝向通过反转通路122而被转换成相反朝向。由反转通路122反转后的工作油从反转通路122的出口开口部122o朝向第二导入凹部13b以及盖侧侧面板40的缺口部43流入(也参照图6的箭头R2)。

被引导至第二导入凹部13b的工作油在第二导入凹部13b与凸轮环4的外周面之间在轴向上流动,并经由第二吸入端口92的主体侧侧端口51而被吸入至位于第二吸入区域82c的泵室6。被引导至盖侧侧面板40的缺口部43的工作油经由第二吸入端口92的盖侧侧面端口52而被吸入至位于第二吸入区域82c的泵室6。另外,被引导至盖侧侧面板40的缺口部43的一部分工作油碰到凸轮环4的缺口部4d中的和轴向正交的平面、即窄幅部4f的轴向端面4g而改变朝向,并从泵室6的径向外侧被导入至泵室6内。

伴随着转子2的旋转而使位于第一喷出区域82b以及第二喷出区域82d的泵室6收缩。借此,泵室6内的工作油经由喷出端口31(参照图2)而被喷出至高压室14。被喷出至高压室14的工作油经由喷出通道62而被向外部的流体压力设备70供给。

参照图7A以及图7B,将因设置有上述反转通路122而获得的效果与比较例进行比较来进行说明。图7A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叶轮泵100的侧面截面示意图,示出了从吸入通路101被引导至芯9的工作油的流动(主流)、以及、从返回通路120被引导至芯9的工作油的流动(返回流)。图7B为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所涉及的叶轮泵100A的侧面截面示意图,示出了从吸入通路101被引导至芯9的工作油的流动(主流)、以及、从返回通路120A被引导至芯9的工作油的流动(返回流)。在图中,用白色箭头示意地表示被导入至吸入通路101的工作油的流动(主流),并用黑色的箭头示意地表示被导入至返回通路120、120A的工作油的流动(返回流)。

如图7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所涉及的叶轮泵100A中,返回通路120A从在主体10A的轴向一端(图示下端)所设置的入口起朝向第二导入凹部13b呈直线状地被设置,并且,不具有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反转通路122。因此,被引导至返回通路120A的剩余油大多从第二导入凹部13b侵入至连通路102中。

从返回通路120A被引导至第二导入凹部13b中的剩余油的流动(返回流)的朝向相对于从吸入通路101经由连通路102而朝向第二导入凹部13b的工作油的流动(主流)是相反朝向。因此,阻碍了从吸入通路101经由连通路102而被吸入至第二吸入端口92中的工作油的流动,从而成为压损。

另外,在第二吸入端口92中未被吸完的剩余油经由连通路102而朝向第一吸入端口91进行逆流,阻碍了从吸入通路101被吸入至第一吸入端口91的工作油的流动,因此,从第一吸入端口91向泵室6的吸入性能可能会降低。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中,可能通过被引导至返回通路120A的剩余油而使叶轮泵100A的吸入性能降低。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叶轮泵100中,如图7A所示,被引导至返回通路120的主体内通路121的剩余油通过反转通路122而反转大致180度。借此,能够使从连通路102朝向第二吸入端口92的工作油的流动(主流)的朝向、和由反转通路122反转并朝向第二吸入端口92的剩余油的流动(返回流)的朝向大致相同。因此,从吸入通路101经由连通路102而被引导至第二吸入端口92的工作油、和从返回通路120被引导至第二吸入端口92的剩余油被高效地吸入至泵室6中。因此,抑制了从吸入通路101经由连通路102而被吸入至第二吸入端口92的工作油的流动由返回流阻碍的情况,因此,与上述比较例相比,压损降低了。

另外,由于在盖20上设置有将反转通路122和连通路102分隔开的分隔部123,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剩余油流入连通路102中的情况。因此,在盖20内,能够有效地抑制从吸入通路101经由连通路102而朝向第二吸入端口92的工作油的流动(主流)由被引导至反转通路122的剩余油阻碍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侧侧面端口52具有在外周面开口并且遍及两端面地贯穿的缺口部43,盖侧侧面端口52的开口与主体侧侧面端口51的开口相比被形成得较大。因此,能够将较多的剩余油从盖侧侧面端口52导入至泵室6,并且,能够从泵室6的侧方导入由连通路102导入的工作油。因此,能够使经由第二吸入端口92的向泵室6的吸入量增加。即,能够提高位于第二吸入区域82c的泵室6的吸入性能。

此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剩余油经由第二吸入端口92而被有效地吸入至泵室6中,因此,能够抑制剩余油经由连通路102而朝向第一吸入端口91逆流的情况。借此,与比较例相比,也抑制了位于第一吸入区域82a的泵室6的吸入性能的降低。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因被引导至返回通路120的剩余油而使叶轮泵100的吸入性能降低的情况。即,根据本实施方式,与比较例相比,能够提高叶轮泵100的吸入性能。

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20的反转通路122能够通过成型加工而和连通路102等一起形成,因此,相对于比较例的盖20A,加工工序未增加。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起到了以下的作用效果。

返回通路120具有:主体内通路121,其供剩余油在凸轮环4的径向外侧沿着转子2的旋转中心轴O方向流动;反转通路122,其使经由主体内通路121而被引导的剩余油朝向第二吸入端口92反转。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被设置于盖20的反转通路122使剩余油反转并引导至第二吸入端口92。借此,抑制了因剩余油而阻碍从吸入通路101朝向第一吸入端口91的工作油的流动、以及从吸入通路101经由连通路102而朝向第二吸入端口92的工作油的流动。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叶轮泵100的吸入性能。

以下的变形例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也能够将变形例所示的结构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组合、或者将在以下的不同的变形例中说明的结构彼此组合。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返回通路120的入口120i被形成于主体10的轴向一端面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未被限定于此。也可以例如图8所示的第一变形例那样,在主体10的外周面形成返回通路220的入口220i。在该第一变形例中,返回通路220的主体内通路221具有:轴向通路221a,其与反转通路122连接并在轴向上延伸;入口通路221b,其从返回通路220的入口220i延伸出并与轴向通路221a连接。轴向通路221a被形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主体内通路121相同,剩余流体在凸轮环4的径向外侧沿着转子2的旋转中心轴O方向而流动。另外,虽然轴向通路221a被形成为相对于转子2的旋转中心轴O大致平行,但是无需完全的平行,也可以被形成为相对于旋转中心轴O而在径向和周向上稍许倾斜。上述第一变形例也起到了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盖20上设置有将反转通路122和连通路102分隔开的分隔部123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未被限定于此。也可以如图9所示的第二变形例那样,反转通路122和连通路102在盖20内连通。只要是至少从主体内通路121被引导至盖20的反转通路122的工作油能够通过反转通路122而朝向第二吸入端口92反转的结构即可。上述第二变形例也起到了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反转通路122和连通路102被设置于盖20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未被限定于此。也可以如图10所示的第三变形例那样,反转通路122、连通路102、以及将它们分隔开的分隔部123被设置于主体10。在该情况下,在盖20上设置有环状的高压室14,并且形成有返回通路120的入口120i。另外,在该情况下,构成侧面端口的缺口部43并未被形成于在盖20与凸轮环4之间所配置的盖侧侧面板40,而是被形成于在连通路102与泵室6之间所配置的作为板部件的主体侧侧面板30。即,在第三变形例中,在主体侧侧面板30上,形成有由反转通路122引导剩余流体的侧面端口。上述第三变形例也起到了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凸轮环4上设置有缺口部4c、4d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未被限定于此。也可以省略凸轮环4的缺口部4c、4d的一方或者两方。即,既可以仅通过主体侧侧面板30的凹陷部33而形成主体侧侧面端口51,也可以仅通过盖侧侧面板40的缺口部43而形成盖侧侧面端口52。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反转通路122被形成为截面成为半圆形状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未被限定于此。反转通路122能够形成为各种形状,即,能够使由主体内通路121引导的工作油朝向第二吸入端口92反转的各种形状。例如,反转通路122也可以形成为,其截面形状成为三角形。另外,能够通过调节反转通路122的开口角度、朝向、形状,从而容易地调节剩余油的流动的朝向。

对如上构成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总结说明。

叶轮泵100具备:转子2,其被旋转驱动;多个叶片3,其被设置成相对于转子2而在径向上自由往复移动;凸轮环4,其具有供叶片3的顶端部3a伴随着转子2的旋转而滑动的内周凸轮面4a;主体10,其具有对转子2以及凸轮环4进行收容的收容凹部10b;盖20,其被安装于主体10,并对收容凹部10b进行闭塞;泵室6,其由转子2、凸轮环4以及相邻的叶片3形成;第一吸入端口91,其将被引导至在主体10上所设置的吸入通路101中的工作流体引导至泵室6;第二吸入端口92,其将从吸入通路101经由在盖20或者主体10上所设置的连通路102而被引导的工作流体引导至泵室6;返回通路120、220,其对从泵室6被喷出的工作流体的剩余流体进行引导,返回通路120、220具有:轴向通路(主体内通路121、轴向通路221a),其供剩余流体在凸轮环4的径向外侧沿着转子2的旋转中心轴O方向流动;反转通路122,其使经由轴向通路(主体内通路121、轴向通路221a)而被引导的剩余流体朝向第二吸入端口92反转。

在该结构中,能够利用反转通路122使剩余流体反转并引导至第二吸入端口92。借此,抑制了从吸入通路101朝向第一吸入端口91的工作流体的流动、以及从吸入通路101经由连通路102而朝向第二吸入端口92的工作流体的流动因剩余流体而被阻碍的情况。

另外,叶轮泵100还具备在连通路102与泵室6之间所配置的板部件(主体侧侧面板30、盖侧侧面板40),在板部件(主体侧侧面板30、盖侧侧面板40)上设置有在外周面开口并且遍及两端面地贯穿的缺口部43,第二吸入端口92具有由缺口部43形成的侧面端口,反转通路122使由轴向通路(主体内通路121、轴向通路221a)引导的工作流体朝向侧面端口反转。

在该结构中,能够使经由第二吸入端口92而被引导至泵室6的工作流体的吸入量增加。

另外,叶轮泵100在反转通路122与连通路102之间设置有分隔部123,所述分隔部123在转子2的旋转中心轴O方向上对反转通路122和连通路102进行分隔。

在该结构中,能够有效地抑制从吸入通路101经由连通路102而朝向第二吸入端口92的工作流体的流动因经由反转通路122被引导的剩余流体而被阻碍的情况。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方式仅仅表示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并不是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的意思。

本申请要求基于在2019年4月17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的日本特愿2019-078491的优先权,并通过参照的方式在本说明书中引入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2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臭氧紧固和接地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